登飞来峰教案
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2篇)
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2篇)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2篇)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登飞来峰》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朗读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品味全诗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质疑活动: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活动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7篇)
《登飞来峰》教案《登飞来峰》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飞来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飞来峰》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板书)二、初读感悟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
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
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
(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
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
)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
提问诗意,再读。
(读得更流利了。
)4、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张画板,结合你获得的信息,你想给上面填充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日、云、峰、塔)再结合书上的插图,看看作者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他可能会看到什么?(脚踩白云,头顶蓝天,看着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什么时候?(结合生活实际,鸡鸣五更时漆黑一片,为什么会看到?)出示图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脚下,又会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缭绕在山腰,站在山底,会看见潺潺溪流,绿树红花)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画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开阔,看得更远一些?(原来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异呀!)你想起了哪些与之意味相似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也不禁想起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佳句。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李白及其代表作品《登飞来峰》。
2.熟悉唐诗的语言特点和诗歌形式。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登飞来峰》漫步登上飞来峰,青霭常盈十里梁。
峰高自有千重雪,翠峦何事到人间。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观看图片或录像介绍飞来峰的地理位置和景观,让学生感受一下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同时介绍李白这位唐代伟大诗人及其代表性作品《登飞来峰》。
2. 理解课文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朗读全文几遍,并逐句解释,以确保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和语言有透彻的理解。
回答以下问题:1.飞来峰有什么特别之处?2.飞来峰的景色如何?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3. 朗诵课文要求学生朗读全文,熟悉唐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通过多次朗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4. 分析诗歌形式介绍唐诗的诗歌形式和特点,包括五言诗、七言诗的字数和韵律等,以及如何通过诗句来表现出景物的美感。
5. 创作诗歌根据飞来峰的景色和感受,要求学生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体验李白的灵感和创作过程。
6. 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代表作品,如《将进酒》、《夜泊牛渚怀古》等,增进学生对唐诗和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通过朗读、解释、创作和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诗歌朗读的音准、语音韵律、诗歌理解的准确性和诗歌创作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
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反馈和展示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这节课用李白的《登飞来峰》作为素材,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欣赏自然才情,让学生在欣赏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达到培养学生语感、音感和文学修养的目的。
2024最新-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牛牛范文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飞来峰篇一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②,paomian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③,只缘身在最高层④。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注释]①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灵隐山东南(一说是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山上有应天塔)。
②千寻塔:非常高的塔。
古代以八尺为一寻。
③浮云:飘浮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
望眼:远望的眼睛。
④只缘:缘,因为。
身:自身,自己。
[导读]皇二年(1050),王安石知鄞县秩满而归,路经越州,有《登越州城楼》诗。
本诗当亦同时而作。
诗人登上飞来峰,顿觉视野开阔,胸襟宽广,豪情万丈。
末二句寓哲理于形象,见宋诗理趣之特色。
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障碍、阻隔之类的事物。
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
身在最高层,象征人生期待之高远。
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跃然纸上。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飞来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板书)二、初读感悟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
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
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
(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
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
)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
提问诗意,再读。
(读得更流利了。
)4、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张画板,结合你获得的信息,你想给上面填充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日、云、峰、塔)再结合书上的插图,看看作者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他可能会看到什么?(脚踩白云,头顶蓝天,看着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什么时候?(结合生活实际,鸡鸣五更时漆黑一片,为什么会看到?)出示图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脚下,又会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缭绕在山腰,站在山底,会看见潺潺溪流,绿树红花)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画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开阔,看得更远一些?(原来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异呀!)你想起了哪些与之意味相似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也不禁想起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佳句。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12篇)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12篇)登飞来峰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二、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诗的前两句用了夸张手法写塔的高峻,说它高“千寻”;在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为下句埋下伏笔。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议论,是诗的主旨。
语意双关,表面上写“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层”,实际上包含着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登飞来峰教案篇2教学目的要求:(1)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2)背诵、默写全诗;(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重、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课型:讲授教学主要步骤及内容:导入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⑧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
【此环节由教师依次逐条口述内容,或者用逐条展示,直到学生猜出人物,然后直接引出本课主题,板书课文题目:登飞来峰】融入文本一:题解(教师简介如下内容)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
2. 重点词语的掌握。
3. 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了解。
2. 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诗文朗读音频。
3. 相关资料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飞来峰的景象。
(2)简介诗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诗文中遇到的疑问。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文内容。
4. 讲解分析:(1)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朗读练习:(1)让学生跟读诗文朗读音频,体会朗读的技巧。
(2)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6. 背诵练习:(1)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诗文。
(2)鼓励学生大胆展示,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7.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朗读技巧。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登飞来峰》山|飞来|不畏高风|自力|化繁为简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古诗文阅读和背诵情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篇一: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料准备:关于飞来峰的影像资料、关于王安石一生经历的文字资料课时安排总课时一课时,本课时第一课时一、传说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出示图画)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
二、自学交流,解释诗句引言: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
出示自学目标:出示自学提示:2、小组汇报自学情况: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不畏/浮云/遮望眼,(2)走进作者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3)补充介绍,写作背景:(4)读诗,分诗句解释大意,提示重点字义。
(课件同时出示字义)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理解诗人对自由和追求的渴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意义。
2. 诗歌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如“飞来峰”、“千寻塔”等。
三、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意义。
2. 诗歌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如“飞来峰”、“千寻塔”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学生对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理解程度,能否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情感。
3. 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能否创作和表演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作品。
五、教学资源1. 杜甫的《登飞来峰》原文。
2. 相关的诗歌解读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诗歌朗读和背诵的示范和指导。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登飞来峰 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登飞来峰的地理背景和历史故事;- 掌握重要生词和短语;- 能够描述登山的过程和感受;-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增进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 教学准备- PPT、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飞来峰的壮丽景观;- 学生课前准备的教辅材料;- 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等。
3.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适当的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飞来峰的兴趣,如:“你们听说过飞来峰吗?”、“有没有爬过高山?”等。
第二步:学习背景知识(10分钟)向学生展示飞来峰的图片或视频,同时配以简洁明了的解说词,以便学生对飞来峰有一定的了解。
可以介绍地理位置、高度和历史背景等。
第三步:阅读与理解(15分钟)将与飞来峰相关的文章发放给学生阅读,并配以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对飞来峰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重点词汇和短语(10分钟)呈现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并进行一些例句练习。
第五步:口语表达(15分钟)分组活动,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登飞来峰时表达自己的体验。
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爬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在登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等。
第六步:总结与展望(10分钟)针对文章和小组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性讲解,再次强调飞来峰的重要性和保护需要。
鼓励学生参观更多的自然景观,并提倡环保行动。
4. 教学拓展- 鼓励学生进行更具体的调研,了解登飞来峰所需的装备和技巧;- 鼓励学生撰写与飞来峰相关的文章,或者进行绘画作品等创作。
5.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6. 教学反思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和创作。
同时,教师要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1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 王安石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登飞来峰》并背诵全文。
2. 理解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及其含义。
3. 掌握诗歌中的多音字、形近字等语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 学习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王安石的改革精神和胸怀壮志。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的朗读与背诵(二)诗歌中的生字生词理解与应用(三)诗歌的文学赏析与情感体验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二)诗歌中特殊句式的掌握(三)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与表达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展示飞来峰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雄伟壮丽。
(2)讲述飞来峰的传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作者简介,背景铺垫(1)简要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和成就,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历史地位。
(2)讲述王安石创作《登飞来峰》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 诗歌朗读,感受韵律(1)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跟读,鼓励他们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4. 初步讨论,引发思考(1)提问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可能蕴含的深层含义,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课呈现1. 诗歌朗读指导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注意,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韵律,感受诗中的意境。
比如,“飞来山上”要读得平缓,而“千寻塔”则要稍显高亢,体现出塔的高耸。
接下来,请大家跟我一起读。
2. 诗歌内容逐句讲解我们要逐句理解这首诗。
首先,“飞来山上千寻塔”,这里的“飞来山”指的是山的名字,而“千寻塔”则形容塔非常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座高耸入云的塔,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接着,“闻说鸡鸣见日升”,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晨听到鸡鸣声,看到太阳升起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导语: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抢答题1、王安石_______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登飞来峰》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登上飞来峰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2.2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中关键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3)诗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提问:你们听说过飞来峰吗?为什么它会吸引人们的注意?3.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掌握。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课文,注意生字的写法和读音。
3.3 词语解释与理解(1)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如“飞来峰”、“的最高处”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典故和背景。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
4.2 知识掌握程度评估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的解释和理解,以及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4.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创作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诗意的再现。
五、教学延伸5.1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5.2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了解飞来峰的传说和背景,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六、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登飞来峰》的全文,并标注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6.2 相关资料收集飞来峰的相关图片、地图和文化背景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6.3 朗读音频录制《登飞来峰》的朗读音频,供学生模仿和欣赏。
七、教学步骤7.1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句的理解。
古诗文教案: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盘游四顾。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登飞来峰》中的名句。
李白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约公元701年),卒于唐肃宗元和元年(公元762年),被称为“诗仙”,是唐代最有名的诗人之一。
这篇文章将介绍一下如何利用古诗文来制定教案,以李白的《登飞来峰》为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理解诗歌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
1、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
2、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方法
1、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2、课堂朗读。
3、分组研讨。
五、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请学生朗读《登飞来峰》诗歌。
第二步:讲解诗歌背景
讲解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第三步: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请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并讲解其含义和影响。
第四步: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请学生阅读诗歌,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包括押韵、韵律等。
第五步:小组讨论
请学生分成小组,研讨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语言特点。
第六步:总结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歌的情感是什么?诗歌的语言特点有哪些?
第七步:结束语
希望学生通过学习《登飞来峰》诗歌,了解古诗文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欣赏、理解和创作能力。
同时,也希望学生了解李白这一位伟大的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理解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王安石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生平经历,以及《登飞来峰》的创作背景。
2. 诗歌内容分析:(1)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飞来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诗歌的主题产生兴趣。
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 内容分析:(1)让学生反复阅读诗歌,理解其内容和意境。
(2)分析诗歌的结构,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3)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思想。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登飞来峰》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看是否能够正确地表达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评价学生的内容分析能力,看是否能够理解和解释诗歌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评价学生的读后感,看是否能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以绘画、写作或表演等形式,表达他们对诗歌中描绘的场景或情感的理解。
七、拓展阅读1. 推荐学生阅读王安石的其他诗作,如《泊船瓜洲》等,以加深对诗人风格和主题的理解。
2. 引导学生阅读关于飞来峰的相关文学作品或传说,以拓宽视野,增加对诗歌背景的了解。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
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
(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
)(5)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6)质疑,问难。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飞来峰”、“千寻塔”等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认识七言绝句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飞来峰》。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解读,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七言绝句的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展示飞来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自然景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和意象。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中的画面。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登飞来峰》。
(2)写一篇关于《登飞来峰》的观后感。
(3)查找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意境。
3. 运用比较法,分析《登飞来峰》与其他古诗的异同。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背诵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熟练程度,检查背诵效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感体验、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飞来峰》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并能够通过朗读和解读诗歌来表达个人的感受;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背景知识:了解《登飞来峰》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诗歌的意境和主题:理解诗歌的意境,通过朗读和解读诗歌来表达个人的感受;3.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登飞来峰》诗歌的背景介绍;2.诗歌的解读和意境分析;3.诗歌的朗读和创作。
2. 教学方法1.讲解与讨论: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了解《登飞来峰》诗歌的背景和意境;2.朗读与解读:学生朗读诗歌,并进行解读和意境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创作与表达:鼓励学生以《登飞来峰》为题材进行创作,通过作文、诗歌、绘画等方式表达个人对诗歌的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与预习•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快速回忆《登飞来峰》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2. 学习与讨论•讲解《登飞来峰》的背景和意境,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并进行诗歌的分析和意境的感受;•学生讨论诗歌的含义,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实践与创作•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自己的作品。
可以是诗歌、作文、绘画等形式。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4. 总结与展示•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和体会;•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在班级的共享平台上,与其他同学交流和互动。
五、教学评估1. 个人评估•学生可以通过书面作业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回答与诗歌相关的问题,检验对《登飞来峰》诗歌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小组评估•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作品,给予建议和反馈,提升创作和表达的能力。
《登飞来峰》教案
知识点:1.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2.赏析: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3.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4.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自(只) 身(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默写全诗。
3.整体感知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人的志向,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难点:整体感知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人的志向,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谈话导入法、情境朗读法、拓展研读法等。
学习方法:自主朗读法、合作讨论法、抓关键字词及图文结合理解等。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
杜甫远望巍峨的泰山,写下了千古绝唱《望岳》,表达了他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登临高峰,有感而发,写下了绝世佳作《登飞来峰》。
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探究一下,王安石登上高峰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二、作者及背景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临川集》一百卷传世。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教案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教案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语文登飞来峰教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教案一1重视点拨,准确理解《登飞来峰》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 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朗诵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学情分析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几年来每学期学生都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在理解古诗方面也有了较好的基础,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也很高教学重点理解思想内容熟练背诵教学用具光盘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朗读诗歌品味全诗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教师范读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看图,并汇报看到了什么?学生轻吟。
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学生质疑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质疑讨论活动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教案二【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教案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登飞来峰>>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朗读教师范读教师范读
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品味全诗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
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活动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讨论活动
竞赛抢答活动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
(北宋,政治、思想、文学。
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夸张)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分小组进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