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精选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飞来峰》的内容。

2. 分析并欣赏王安石的诗歌创作风格。

3. 通过对诗文的解读,了解王安石的政治理想和改革精神。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对诗文中意象和哲理的理解。

3. 王安石的政治理想和改革精神的解读。

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对诗文深层哲理的把握。

二、教学准备教材:八年级语文课本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注释版《登飞来峰》、多媒体教学设备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王安石的诗作,激发学生对王安石诗歌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登飞来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随后,组织学生进行背诵。

3. 诗文解析:a. 讲解诗文背景,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和改革事业。

b. 解析诗文中的意象,如“飞来峰”、“千寻塔”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c. 分析诗文中的哲理,探讨王安石对政治理想和改革精神的表达。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登飞来峰》的读后感,要求结合王安石的改革精神进行思考。

2.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内容,深入了解王安石的改革事业。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介绍王安石的其他诗作,如《泊船瓜洲》、《元日》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王安石的诗歌风格。

2. 引导学生阅读关于王安石改革的文章,了解王安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举措。

3. 组织一次课堂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王安石改革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通过朗读、背诵和诗文解析,感受了诗歌的韵味和王安石的政治理想。

我们也了解了王安石的改革精神,认识到他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八、课后作业1. 背诵《登飞来峰》。

2. 写一篇关于王安石改革精神的短文,要求结合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思考。

《登飞来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比较学习,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达方式。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体会诗人对理想和追求的执着,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情感体会。

3.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体会。

3.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登飞来峰》的原文和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登飞来峰》,了解诗人的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安石的背景和成就。

(2)学生齐读《登飞来峰》。

2. 朗读感悟(1)学生各自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师引导students to analyze the meaning of key words and images in the poem, and understand the emotions expressed the poet.3. 文本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4. 对比学习(1)教师出示其他诗人创作的类似题材诗歌,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作练习(1)学生根据《登飞来峰》的主题和意象,进行诗歌创作。

(2)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精选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飞来峰》全文,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登飞来峰》的整体意境和主题思想。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安石其他作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登飞来峰》,理解诗歌大意。

2.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

环节三:合作探讨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四:课堂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语言表达。

2. 针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进行举例分析。

环节五:情感体验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登飞来峰》。

2. 写一篇关于《登飞来峰》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评价目标:1. 学生对《登飞来峰》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王安石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3.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表达的分析能力。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

(板书)二、初读感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

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

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

(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

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

提问诗意,再读。

(读得更流利了)4、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张画板,结合你获得的信息,你想给上面填充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日、云、峰、塔)再结合书上的插图,看看作者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他可能会看到什么?(脚踩白云,头顶蓝天,看着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什么时候?(结合生活实际,鸡鸣五更时漆黑一片,为什么会看到)出示图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脚下,又会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缭绕在山腰,站在山底,会看见潺潺溪流,绿树红花)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画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开阔,看得更远一些?(原来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异呀)你想起了哪些与之意味相似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也不禁想起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佳句。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李白及其代表作品《登飞来峰》。

2.熟悉唐诗的语言特点和诗歌形式。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登飞来峰》漫步登上飞来峰,青霭常盈十里梁。

峰高自有千重雪,翠峦何事到人间。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观看图片或录像介绍飞来峰的地理位置和景观,让学生感受一下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同时介绍李白这位唐代伟大诗人及其代表性作品《登飞来峰》。

2. 理解课文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朗读全文几遍,并逐句解释,以确保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和语言有透彻的理解。

回答以下问题:1.飞来峰有什么特别之处?2.飞来峰的景色如何?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3. 朗诵课文要求学生朗读全文,熟悉唐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通过多次朗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4. 分析诗歌形式介绍唐诗的诗歌形式和特点,包括五言诗、七言诗的字数和韵律等,以及如何通过诗句来表现出景物的美感。

5. 创作诗歌根据飞来峰的景色和感受,要求学生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体验李白的灵感和创作过程。

6. 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代表作品,如《将进酒》、《夜泊牛渚怀古》等,增进学生对唐诗和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通过朗读、解释、创作和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诗歌朗读的音准、语音韵律、诗歌理解的准确性和诗歌创作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

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反馈和展示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这节课用李白的《登飞来峰》作为素材,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欣赏自然才情,让学生在欣赏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达到培养学生语感、音感和文学修养的目的。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教案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教案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激发学生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诗歌主题和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诗歌的意境和哲理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 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实例分析法:以《登飞来峰》为例,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登飞来峰》的背景和意义。

(2)整理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登飞来峰》,了解诗歌的大意。

(2)查阅诗歌的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飞来山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登山的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飞来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查阅的诗歌背景资料,增加对诗歌的了解。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各组汇报: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交流分享。

4. 探究学习(1)分析诗歌的韵律:让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了解古诗的押韵规律。

(2)分析诗歌的意象: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4最新-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4最新-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牛牛范文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飞来峰篇一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②,paomian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③,只缘身在最高层④。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注释]①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灵隐山东南(一说是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山上有应天塔)。

②千寻塔:非常高的塔。

古代以八尺为一寻。

③浮云:飘浮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

望眼:远望的眼睛。

④只缘:缘,因为。

身:自身,自己。

[导读]皇二年(1050),王安石知鄞县秩满而归,路经越州,有《登越州城楼》诗。

本诗当亦同时而作。

诗人登上飞来峰,顿觉视野开阔,胸襟宽广,豪情万丈。

末二句寓哲理于形象,见宋诗理趣之特色。

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障碍、阻隔之类的事物。

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

身在最高层,象征人生期待之高远。

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跃然纸上。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教学方案】登飞来峰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登飞来峰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登飞来峰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诗人王安石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融合,领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登飞来峰》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2)王安石的政治抱负及其与诗句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登飞来峰》的文本。

(2)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PPT或黑板等教学展示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

(2)了解王安石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通过展示图片或动画,引导学生了解飞来峰的地理和人文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分享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记忆方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首与《登飞来峰》主题相近的诗,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2)全班交流: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 诗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哲理。

(2)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和体会。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选择一首与《登飞来峰》主题相近的诗,进行鉴赏和分析。

3. 预习下一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还应考虑是否有必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12篇)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12篇)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12篇)登飞来峰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二、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诗的前两句用了夸张手法写塔的高峻,说它高“千寻”;在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为下句埋下伏笔。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议论,是诗的主旨。

语意双关,表面上写“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层”,实际上包含着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登飞来峰教案篇2教学目的要求:(1)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2)背诵、默写全诗;(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重、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课型:讲授教学主要步骤及内容:导入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⑧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

【此环节由教师依次逐条口述内容,或者用逐条展示,直到学生猜出人物,然后直接引出本课主题,板书课文题目:登飞来峰】融入文本一:题解(教师简介如下内容)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

2. 重点词语的掌握。

3. 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了解。

2. 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诗文朗读音频。

3. 相关资料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飞来峰的景象。

(2)简介诗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诗文中遇到的疑问。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文内容。

4. 讲解分析:(1)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朗读练习:(1)让学生跟读诗文朗读音频,体会朗读的技巧。

(2)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6. 背诵练习:(1)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诗文。

(2)鼓励学生大胆展示,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7.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朗读技巧。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登飞来峰》山|飞来|不畏高风|自力|化繁为简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古诗文阅读和背诵情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第21课《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题名称:第21课《登飞来峰》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飞来峰》全文;2. 分析并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主题;3. 掌握并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以及诗文的意境和主题;2. 重点:背诵《登飞来峰》全文,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2. 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加深对诗文的理解;3. 示例法: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飞来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诗文产生兴趣;2. 讲解: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3. 示例: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5. 背诵:引导学生背诵诗文,检查背诵效果。

教材分析:《登飞来峰》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描绘飞来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豪情壮志。

互动交流:1. 提问:请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2. 回答: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理解;4. 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通过问答的方式深化对诗文的理解。

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背诵《登飞来峰》全文,并书写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书写对诗文的解读。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文学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精选教案教学设计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精选教案教学设计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精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王安石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安石的豪情壮志和改革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王安石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 王安石改革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登飞来峰》。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安石的背景和成就。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分析王安石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王安石的豪情壮志和改革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1)背诵《登飞来峰》。

(2)写一篇关于王安石改革精神的心得体会。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王安石的诗歌艺术。

3. 采用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文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 讲解诗中的典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4. 分析王安石的诗歌风格,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领略诗人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追求梦想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意境的领会和情感表达。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3. 写作技巧的运用和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创作背景、图片等。

2. 准备相关写作素材和参考文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PPT,介绍诗歌《登飞来峰》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每一句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品味诗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5. 应用拓展(1)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仿写诗歌。

(2)分组讨论,分析彼此的写作成果。

6. 总结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诗歌。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阅读和鉴赏。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思考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优化。

3. 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七、课堂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行自评和互评。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篇一: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料准备:关于飞来峰的影像资料、关于王安石一生经历的文字资料课时安排总课时一课时,本课时第一课时一、传说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出示图画)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

二、自学交流,解释诗句引言: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

出示自学目标:出示自学提示:2、小组汇报自学情况: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不畏/浮云/遮望眼,(2)走进作者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3)补充介绍,写作背景:(4)读诗,分诗句解释大意,提示重点字义。

(课件同时出示字义)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登飞来峰》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登飞来峰》1、老师背诵《登飞来峰》这首古诗并走上三尺讲台。

老师要求学生背诵这首古诗。

2、老师让会背诵这首古诗的同学说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说出它是一首什么诗,以及它表现的是什么。

老师解题:《登飞来峰》描写的是王安石眼中的飞来峰上的应天塔,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表现的是诗人治国理政的政治抱负和富国强兵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登飞来峰》是怎样写成的。

2、让学生产生《登飞来峰》诗的阅读兴趣和创作欲望。

三、教学重点1、词语注释:飞来峰:在绍兴城外的林山。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闻:听。

浮云: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以为。

2、概念解释:意象:就是蕴涵着作者主观想象的客观物象。

比如这首诗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数重山,春风,江南岸,明月,照我还等。

赋比兴:诗歌创作中的表达方式。

赋,意思是铺陈;比,意思是比喻;兴,意思是有意拔高结局。

结构:是指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起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一句。

意思是绝句诗的开始。

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开端部分。

承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二句,是秉承上句的意思,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发展部分。

承句是上句结果,也是下句的原因。

转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三句,意思是转移到谈话的正题,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高潮部分。

合句:又叫结句,指的是绝句诗的最后一句即第四句,意思是结束,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结局部分。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1、王安石简介:一千多年以前,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高中进士第四名,开始了他入仕又出仕,拜相又罢相的精彩人生。

他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在文学方面,位列唐宋八大家,有《临川先生文集》存世。

《登飞来峰》是他的代表作。

2、说明《登飞来峰》的结构形式:《登飞来峰》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四个组成部分即四个句子所组成:第一句,飞来山上千寻塔,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学习《登飞来峰》一诗,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技巧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登飞来峰》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技巧等。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王安石的生平介绍、《登飞来峰》诗歌全文、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登飞来峰》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技巧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阐述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飞来峰》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山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与《登飞来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自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文化传承: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登飞来峰》诗歌背后的历史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就《登飞来峰》诗歌的相关内容向学生提问,如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技巧等,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就诗歌中的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如诗歌的意境creation、作者情感的表达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这次作者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共含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引入新课1、谁能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2、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着同样道理的诗―《登飞来峰》。

4、质疑: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问的?5、哪个同学可以帮忙?二、检查预习情况1、出示古诗。

2、初读、正音3、检查预习情况通过预习,你获得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事情?三、品读古诗1、齐读2、讨论:如何读好这首诗?(要求: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节奏)3、师指导朗读,并范读。

4、学生试读5、指名读(两三个)6、学生评价朗读7、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8、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9、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同学们,这首诗从表面上来看,是一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其实诗人是要借景来抒情,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10、教师小结:四、学生畅谈生活经验1、说一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2、师小结: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难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篇2: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登飞来峰》教案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飞来峰》教案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飞来峰》教案设计
原文:
《登飞来峰
...》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鸡鸣见日升。

...,闻说
不畏浮云
..身在最高层。

..遮望眼,自缘
注释:
1.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
湖灵隐寺前。

2.千寻塔:形容塔非常高,寻是古时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3.闻说:听说。

4.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5.自缘:一作“只缘”,自然是因为。

缘:因为。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对自然美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分析诗歌意象,理解作者情感。

2.难点:通过诗歌体会作者高远的志向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韵律和情感。

2.讨论法: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

3.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含诗歌原文、注释、插图等。

2.黑板或白板,用于板书重点。

五、教学过程。

《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5篇)

《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5篇)

《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5篇)《登飞来峰》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2、赏读品析:以诗言志,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回味人生:书写壮志,感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走进文本感知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导课:在浩瀚的中国古文库里,有大漠孤烟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从山水田园的牧歌,有金戈铁马的阳关,今天我们来到杭州的飞来峰上,看看北宋诗人王安石会写下怎样壮丽的诗篇?二、推测诗人,品题目(一)诗人登上飞来峰,猜测诗人是以何种气势来“等”飞来峰的?他会写到什么内容?孔子曰:登高必赋。

《登飞来峰》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当时年仅30岁,也是诗人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飞来峰被人们称为是“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

(二)诵读古诗,悟气势。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

(2)感悟诗人磅礴的登高气势。

(学生自由读,教师点拨,教师范读,学生再读)(三)走进文本,品意境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运用了哪些意象?(交流要点:峰、塔、云、日等)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用了“闻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

三、以诗言志,悟哲理。

师:诗人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志向,诗中哪句话强烈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呢?“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

”——陆贾《新语慎微篇》。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师:诗人借助“浮云”,想要表达什么?(在政治上高瞻远瞩和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总结:作者借“登飞来峰”一事,巧妙地借用飞来峰和千寻塔,有巧妙的加入联想,抒发了一个政治改革家,面对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与斗志,让我们重新领略了“只有站的高才能望的远”的哲理。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精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飞来峰》的内容;能够分析并欣赏王安石的诗歌艺术特点;能够解读并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飞来峰》;学会从诗歌的、作者、背景、意象、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王安石的豪情壮志和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把握与背诵;2. 王安石诗歌艺术特点的分析;3. 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解读;2. 对王安石改革精神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王安石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登飞来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等,并分享讨论成果。

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解读王安石通过诗歌表达的豪情壮志和改革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6. 作业布置: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登飞来峰》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解答,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王安石的诗歌创作背景和风格,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分享交流意识;4. 运用欣赏激励法,鼓励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七、教学准备:1. 制作课件,展示《登飞来峰》的文本和注释;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改革思想;3. 准备诗歌鉴赏方法的相关资料,指导学生进行分析;4. 准备作业模板,方便学生完成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登飞来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
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

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

(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
体会他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


(5)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
(6)质疑,问难。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学贵有疑,有了这些疑问,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学习。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1、解读1、2句。

幻灯出示: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指名读诗句。

(2)理解词语。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

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

“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

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

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呢?(同桌互相说、指名说)
(4)想象太阳升起时的美景。

师导:此时,诗人就站在飞来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情景。

(出示:日出时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描述当时的景象吗?
(5)指导朗读。

师导:这样的景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认为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呢?
2、解读
3、4句。

(过渡,师导:登上高高的塔,仿佛看见了日出时美丽壮观的情景。

诗人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出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学生齐读3、4句。

(2)理解词语。

不畏:不怕。

缘:因为。

(3)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3、整体理解诗意。

四、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师导:现在我们理解的只是诗句的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诗和我们现在写文章是一样的,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

我们要想读懂诗人的心声,那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


1、教师出示:王安石变法的故事,“浮云”的典故。

学生自己读读。

(出示: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

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

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

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可是各项新法的实施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所以,他一登到山岭高塔,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

”——陆贾《新语慎微篇》。

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2、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

师导:读完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认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还指什么?
3、深层次得理解“不畏”。

师导:同样王安石也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应是什么?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说吗?
“不畏”说明了什么?坚决果断地读读这个词。

4、理解“最高层”。

师导: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就做了宰相,任凭反动势力怎样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能如此坚持和毫不畏惧,全都源于“只缘身在最高层”。

“最高层”又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5、指导朗读。

读出诗人豪迈的气势。

6、学生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7、诵读整首诗歌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

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

请同学们合上书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四、课堂检测。

试题:填空练习
飞来峰上___,
__鸡鸣见日升。

____遮望眼,
__身在___。

五、课后拓展。

1、自学古诗《题西林壁》。

2、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古诗读一读,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六、结束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

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