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登飞来峰 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突破方法: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示范,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飞来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遇到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让你感到无比震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安石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他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寓意和艺术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深层含义,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飞来峰》相关的艺术手法或诗句寓意。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集体朗读。通过朗读,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学习了《登飞来峰》的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和寓意。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感悟生活之深。如果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艺术手法方面,我发现学生对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创作类似的诗句,亲身体验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表现积极。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理解不够透彻或缺乏自信。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可以在讨论前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登飞来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比较学习,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达方式。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体会诗人对理想和追求的执着,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情感体会。
3.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体会。
3.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登飞来峰》的原文和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登飞来峰》,了解诗人的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安石的背景和成就。
(2)学生齐读《登飞来峰》。
2. 朗读感悟(1)学生各自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师引导students to analyze the meaning of key words and images in the poem, and understand the emotions expressed the poet.3. 文本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4. 对比学习(1)教师出示其他诗人创作的类似题材诗歌,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作练习(1)学生根据《登飞来峰》的主题和意象,进行诗歌创作。
(2)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
(板书)二、初读感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
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
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
(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
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
提问诗意,再读。
(读得更流利了)4、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张画板,结合你获得的信息,你想给上面填充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日、云、峰、塔)再结合书上的插图,看看作者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他可能会看到什么?(脚踩白云,头顶蓝天,看着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什么时候?(结合生活实际,鸡鸣五更时漆黑一片,为什么会看到)出示图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脚下,又会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缭绕在山腰,站在山底,会看见潺潺溪流,绿树红花)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画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开阔,看得更远一些?(原来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异呀)你想起了哪些与之意味相似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也不禁想起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佳句。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李白及其代表作品《登飞来峰》。
2.熟悉唐诗的语言特点和诗歌形式。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登飞来峰》漫步登上飞来峰,青霭常盈十里梁。
峰高自有千重雪,翠峦何事到人间。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观看图片或录像介绍飞来峰的地理位置和景观,让学生感受一下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同时介绍李白这位唐代伟大诗人及其代表性作品《登飞来峰》。
2. 理解课文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朗读全文几遍,并逐句解释,以确保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和语言有透彻的理解。
回答以下问题:1.飞来峰有什么特别之处?2.飞来峰的景色如何?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3. 朗诵课文要求学生朗读全文,熟悉唐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通过多次朗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4. 分析诗歌形式介绍唐诗的诗歌形式和特点,包括五言诗、七言诗的字数和韵律等,以及如何通过诗句来表现出景物的美感。
5. 创作诗歌根据飞来峰的景色和感受,要求学生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体验李白的灵感和创作过程。
6. 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代表作品,如《将进酒》、《夜泊牛渚怀古》等,增进学生对唐诗和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通过朗读、解释、创作和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诗歌朗读的音准、语音韵律、诗歌理解的准确性和诗歌创作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
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反馈和展示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这节课用李白的《登飞来峰》作为素材,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欣赏自然才情,让学生在欣赏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达到培养学生语感、音感和文学修养的目的。
2024最新-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牛牛范文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飞来峰篇一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②,paomian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③,只缘身在最高层④。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注释]①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灵隐山东南(一说是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山上有应天塔)。
②千寻塔:非常高的塔。
古代以八尺为一寻。
③浮云:飘浮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
望眼:远望的眼睛。
④只缘:缘,因为。
身:自身,自己。
[导读]皇二年(1050),王安石知鄞县秩满而归,路经越州,有《登越州城楼》诗。
本诗当亦同时而作。
诗人登上飞来峰,顿觉视野开阔,胸襟宽广,豪情万丈。
末二句寓哲理于形象,见宋诗理趣之特色。
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障碍、阻隔之类的事物。
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
身在最高层,象征人生期待之高远。
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跃然纸上。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
2. 重点词语的掌握。
3. 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了解。
2. 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诗文朗读音频。
3. 相关资料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飞来峰的景象。
(2)简介诗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诗文中遇到的疑问。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文内容。
4. 讲解分析:(1)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朗读练习:(1)让学生跟读诗文朗读音频,体会朗读的技巧。
(2)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6. 背诵练习:(1)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诗文。
(2)鼓励学生大胆展示,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7.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朗读技巧。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登飞来峰》山|飞来|不畏高风|自力|化繁为简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古诗文阅读和背诵情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登飞来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和意义。
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领会诗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登飞来峰》的诗意和意境。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韵律。
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对诗的意境和哲理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登飞来峰》的诗意和意境。
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登飞来峰》,了解诗的大意。
收集与诗相关的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飞来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简介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 字词解析:学生自主学习,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
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
4. 内容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的意境和哲理。
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领会诗的主旨。
5. 作业布置: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估学生对诗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3. 背诵评价:在课后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自然景观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对诗歌中景观的共鸣。
第21课《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题名称:第21课《登飞来峰》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飞来峰》全文;2. 分析并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主题;3. 掌握并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以及诗文的意境和主题;2. 重点:背诵《登飞来峰》全文,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2. 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加深对诗文的理解;3. 示例法: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飞来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诗文产生兴趣;2. 讲解: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3. 示例: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5. 背诵:引导学生背诵诗文,检查背诵效果。
教材分析:《登飞来峰》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描绘飞来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豪情壮志。
互动交流:1. 提问:请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2. 回答: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理解;4. 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通过问答的方式深化对诗文的理解。
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背诵《登飞来峰》全文,并书写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书写对诗文的解读。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文学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领略诗人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追求梦想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意境的领会和情感表达。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3. 写作技巧的运用和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创作背景、图片等。
2. 准备相关写作素材和参考文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PPT,介绍诗歌《登飞来峰》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每一句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品味诗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5. 应用拓展(1)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仿写诗歌。
(2)分组讨论,分析彼此的写作成果。
6. 总结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诗歌。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阅读和鉴赏。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思考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优化。
3. 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七、课堂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行自评和互评。
(完整版)《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学习内容:理解诗意,体会哲理。
学习目标:1、通过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大致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看峰与别处看峰之不同,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站得高,能看得远。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登飞来峰》,鼓励学生积累与之相关的名句。
学习重点:同目标1、2学习难点:同目标2课前准备:老师:课件、筛选整理与《登飞来峰》相关的名句学生:每人备好一本字典或词典。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一、俗语故事导入: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做了对不起宰相的事,后来她给宰相赔礼道歉时,说了这么两句话:(师说前,生对后)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你们知道这个宰相是谁吗?他就是王安石。
二、了解作者,解课题:1、指名读资料(课件):王安石,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政治家、大诗人、散文大师,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2、板书题目,解课题:飞来峰,也叫飞来山,位于杭州西湖边上的灵隐寺附近。
传说此山是从琅琊临海的地方飞来的,故名飞来峰,山上有应天塔。
此诗是作者30岁路过杭州登塔时写下的。
三、出示全诗,自主学习:1、出示全诗(课件),指名读,齐读。
2、学生自学全诗:(1)利用工具书解决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寻、闻、畏、缘;(2)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交流解疑:(1)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闻:听。
畏:担心。
缘:因为、由于。
(2)说说你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四、师引导读诗,点拨讲解:1、第一、二句诗写的是景,用看到的和听来的景共同衬托出诗人站的角度——高。
第三、四句诗写的是情,是作者登飞来峰感受到的。
(课件)2、诗人为什么不怕浮云遮住自己的视线呢?试用“因为……所以”回答。
(因为他站得高,角度高,所以看得远)你能用诗句来回答吗?(练读三、四句诗)3、读诗的后两句,你能体会到诗人有什么样的志向吗?(配合讲作者的写作背景: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理解诗人对自由和追求的渴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意义。
2. 诗歌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如“飞来峰”、“千寻塔”等。
三、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意义。
2. 诗歌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如“飞来峰”、“千寻塔”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学生对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理解程度,能否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情感。
3. 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能否创作和表演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作品。
五、教学资源1. 杜甫的《登飞来峰》原文。
2. 相关的诗歌解读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诗歌朗读和背诵的示范和指导。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全文;(2)理解诗文中的生词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主题;(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3)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文中的景象,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提高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勇于攀登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飞来峰》;(2)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词和难句的理解;(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登飞来峰》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词典,解决生词和难句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意境和主题;(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析:(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进行讲解,解释生词和难句的含义;(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实践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等实践活动,体会诗文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文中的景象;(3)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诗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登飞来峰》;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段赏析性文字;3. 结合个人经历,写一篇关于诗文主题的思考性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举例:讨论诗人如何在诗中表达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的联系。
2.教学难点
(1)诗句意象的理解:学生对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不足,难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图片展示、生活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诗句与实际情境的联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登飞来峰》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攀登高峰、抒发壮志的诗歌。它体现了诗人王安石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的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飞来峰》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古代诗歌在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内心情感方面的独特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解析、修辞手法和诗歌主题思想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4.提高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5.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6.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查阅资料,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句解析:《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等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的远大抱负和豪情壮志。
举例:通过分析“浮云”、“最高层”等关键词,理解诗人借助自然景观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法。
(2)修辞手法:掌握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举例:分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中的比喻手法,了解其表达效果。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经历。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诗句意象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解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学习《登飞来峰》一诗,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技巧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登飞来峰》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技巧等。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王安石的生平介绍、《登飞来峰》诗歌全文、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登飞来峰》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技巧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阐述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飞来峰》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山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与《登飞来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自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文化传承: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登飞来峰》诗歌背后的历史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就《登飞来峰》诗歌的相关内容向学生提问,如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技巧等,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就诗歌中的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如诗歌的意境creation、作者情感的表达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飞来峰”、“千寻塔”等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认识七言绝句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飞来峰》。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解读,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七言绝句的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展示飞来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自然景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和意象。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中的画面。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登飞来峰》。
(2)写一篇关于《登飞来峰》的观后感。
(3)查找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意境。
3. 运用比较法,分析《登飞来峰》与其他古诗的异同。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背诵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熟练程度,检查背诵效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感体验、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5篇)
《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5篇)《登飞来峰》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2、赏读品析:以诗言志,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回味人生:书写壮志,感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走进文本感知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导课:在浩瀚的中国古文库里,有大漠孤烟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从山水田园的牧歌,有金戈铁马的阳关,今天我们来到杭州的飞来峰上,看看北宋诗人王安石会写下怎样壮丽的诗篇?二、推测诗人,品题目(一)诗人登上飞来峰,猜测诗人是以何种气势来“等”飞来峰的?他会写到什么内容?孔子曰:登高必赋。
《登飞来峰》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当时年仅30岁,也是诗人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飞来峰被人们称为是“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
(二)诵读古诗,悟气势。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
(2)感悟诗人磅礴的登高气势。
(学生自由读,教师点拨,教师范读,学生再读)(三)走进文本,品意境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运用了哪些意象?(交流要点:峰、塔、云、日等)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用了“闻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
三、以诗言志,悟哲理。
师:诗人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志向,诗中哪句话强烈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呢?“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
”——陆贾《新语慎微篇》。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师:诗人借助“浮云”,想要表达什么?(在政治上高瞻远瞩和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总结:作者借“登飞来峰”一事,巧妙地借用飞来峰和千寻塔,有巧妙的加入联想,抒发了一个政治改革家,面对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与斗志,让我们重新领略了“只有站的高才能望的远”的哲理。
《登飞来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飞来峰》全诗。
2.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学生能够领悟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登飞来峰》的诗意理解和诗歌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教材《登飞来峰》、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登飞来峰》,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深入理解诗文。
5. 欣赏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可为学生推荐其他相关诗歌,进行拓展阅读。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7. 作业布置:学生背诵《登飞来峰》,完成相关练习题。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登飞来峰》的情况以及相关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分享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诗人简介:介绍王之涣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影响。
2. 比较阅读:选取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人之间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八、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登飞来峰》课程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会背诵,能默写;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3、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4、学习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即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
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
(板书课题,作者)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知飞来峰: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知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三、新课导读(一读,知音)。
要求:借工具书,自读诗歌,读准字音,用“/ ”划出诗句的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教案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登飞来峰>>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朗读教师范读教师范读
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品味全诗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活动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讨论活动
竞赛抢答活动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
(北宋,政治、思想、文学。
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
陡峭。
(夸张)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分小组进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