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从脾胃生

合集下载

老中医: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养好病难侵

老中医: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养好病难侵

自古以来,吃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你吃了吗”四个字人人耳熟能详。

这既是人们相互之间实实在在的关切,也反映了吃与大众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联系。

俗语说病从口入,其实病也能从口治,因为吃的核心在于脾,脾虚,哪怕吃仙丹也没用,吃什么都出问题。

脾好,那五谷杂粮就是最好的营养,可以弥补气血,生发阳气,就是治病最好的良药。

所以中医很早就有“脾胃虚,百病生,诸病从脾胃论治”的观点。

生病的人胃口多半是不好的,补脾被看做是一切疾病调理的关键。

1、《黄帝内经》教你脾胃问题早发现《黄帝内经》里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人体的消化吸收由脾胃共同完成。

如果脾胃功能不好那么营养物质就无法顺利地送达五脏六腑和身体各处。

身体得不到滋养必然会引起一些外在的病变。

所以,脾胃健运与否只要留心就能从身体上找到蛛丝马迹。

⊙面色暗淡、萎黄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皮肤得不到足够的滋润和营养就会变得暗淡、发黄。

如果不能及时调理面色就会逐渐萎黄人也会消瘦枯槁⊙口唇淡白、干燥《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脾胃的问题会表现在口唇上:脾胃功能正常的人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泽;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常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起皮、裂口。

⊙睡觉时流口水脾主涎”“涎”即口水。

气有固摄作用一个人脾气充足涎液才会传送正常并且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帮助人体进行吞咽和消化;如果脾气虚弱固摄功能减弱涎液就会不受约束使人睡觉的时候流口水。

⊙睡眠不好胃不和则卧不安。

脾胃不和会使人睡眠质量下降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精神状态不佳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气血脾胃健运能让大脑和身体得到足够的滋养人就会神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如果脾胃运化失常大脑、脏腑等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就会出现精神不振、健忘、心慌、反应迟钝等问题。

⊙肥胖或消瘦正常情况下食物进入胃经过初步消化然后精微营养物质被脾带走上输给肺肺通过血液将营养带给五脏六腑。

脾不健运的根源有二:一是脾气难升,一是脾湿过重

脾不健运的根源有二:一是脾气难升,一是脾湿过重

脾不健运的根源有二:一是脾气难升,一是脾湿过重展开全文脾的性格,教材一般把它表达为生理特性。

什么叫生理特性?也就是指那个脏腑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比如一个人的性格,有刚猛的,有安静的,有温柔的。

脾的性格是什么?一、脾的第一重性格:脾气主升脾气主升,指的是上升、升举,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上升为主。

脾气能升,则脾气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所以《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

”脾气上升的意思,应该与天地交感中的“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气象模式中的“地气上为云”有关。

脾属土,应坤地,地气上升,在人体就应该是脾气当升。

脾气主升的正常、异常表现脾气的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升水谷精微与津液这一功能也叫“升清”。

脾主升清是指脾将水谷精微与津液向上输送到心肺与头目,它所化生的气血,经心脉运载,尤其是肺的宣发与肃降,布散到全身上下内外。

这就是脾与肺的协调,在“地气上为云”之后再接“天气下为雨”,而起到一个精微物质与津液如“雾露之概”营养、滋润全身的作用。

升清,实际就是对脾运化的“运”的大方向上的概括。

生理上,脾功能正常,则脾气上升。

这样,脾运化水谷与水液的功能就能发挥正常,水精四布,就不会有脏腑失养,或水湿痰饮停聚。

所以,脾的功能以能上升来彰显它的健旺,就有了“脾以升为健”的说法。

如果脾气虚衰或脾气被湿所遏,那么,它的升动转输就会失常。

清气不得上达以养头目,可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或者耳鸣。

这里提示一下,很多人一看耳鸣两个字,下意识地就觉得一定是肾虚,其实不一定啊!耳鸣一般先分虚实:实证的耳鸣,一般是急性起病,耳鸣的声音很大,用手捂住耳朵,声音更大,这一般是肝胆火,循着胆经上炎。

因为,耳朵是胆经所经过。

慢性的耳鸣或者耳聋,是虚证。

而虚证之中,大部分是属于肾虚,但是虚症之中也有脾气虚的可能,是由于脾气不升,清气不能上养清窍所致。

如果清气不升,停留在中焦,就见腹胀满闷,不想吃饭。

如果清气不但不升,反而下降,那么就容易见到便溏、泄泻,或者大便之中见到饭粒菜渣,或者其他没有消化的东西;甚至人体的精微物质从下窍而出,也算清气下陷,比如随小便而出的蛋白量,或尿有甜味等。

《脾胃论》辅导试题(一)答案

《脾胃论》辅导试题(一)答案
三、 问答 题
1 故苍天 之气贵清净, 、 阳气恶烦劳 , 从脾 胃生者 一也。《 病 五常政 大论》 : 阴精所 奉其人寿 , 云 “ 阳精 所 降其 人夭。 病 ”
从脾 胃生者 二也。胆者 , 阳春升之气 , 少 春气升则万化安 。故胆 气春升 , 则余 脏从之 。胆 气不 升, 则飧 泄 、 游 不一 而起 肠 矣。病从 脾 胃生者三也。此谓之气者 ,上焦开发 , “ 宣五谷 味, 熏肤 、 充身 、 泽毛 , 雾露之溉。 气或乖错 , 若 ” 人何 以生?病从
3、 8升麻 柴胡 ;9 塞 噎;o 凉血地黄汤;1黄 柏、 母 、 3、 4、 4、 知 青皮 、 槐子 、 熟地 黄、 当归;2 血 虚发燥 黄 芪 当归身 ;3 4、 4、 苍 术、 防风 、 白术 、 白茯苓 、 白芍药;4 瓜蒂散 栀子豉汤 ;5 吐 之;6 小 肠俞 胃俞 大肠俞 ;7 募穴 ; 、 胃;9 中 4、 4、 4、 4、 铝 脾 4、 风 阳气固密;0 脐 下 肾 膀胱 ; 1生地黄、 5、 5、 当归身 、 牡丹皮 、 黄连 、 升麻 ;2 安 胃汤 ;3 清 胃散;4 清 阳汤;5 胃风 5、 5、 5、 5、
汤 ;6 调 卫汤;7 清燥汤;8 助 阳和血补气汤 ;9 升 阳汤;0 柴胡 、 5、 5、 5、 5、 6、 益智仁 、 当归身 、 橘皮 、 升麻 、 黄芪 ;1 升 阳除湿汤 ; 6、
6 、 胃汤 ;3 生姜和 中汤 ;4 强胃汤;5 温 胃汤 ;6 人参 、 生姜 、 2益 6、 6、 6、 6、 干 橘红 、 木瓜 、 干 炙甘草 ;7 藿香 安 胃散;8 藿香 、 6、 6、 丁 香、 人参 、 橘红 、 生姜 ;9 异功散 ;0 人参 、 6、 7、 茯苓 、 白术 、 甘草、 橘皮 ;1 发汗 、 7、 利小便 消化 损 其谷 吐下 ;2 发散 利 7、 小便 ;3 葛花解酲汤 ;4 枳术丸 ;5 枳实 白术;6 橘 皮枳术丸 ;7 半 夏枳术丸 ;8 交泰丸 ;9 三棱 消积丸 ;0 备 急 7、 7、 7、 7、 7、 7、 7、 8、

病从脾胃生3湿邪 湿热

病从脾胃生3湿邪 湿热

病从脾胃生3湿邪湿热2月15日养生堂王新月时间:2012年02月15日来源:养生堂作者:百科全说2012年2月15日BTV北京卫视养生堂20120215期王新月病从脾胃生(3)湿邪、湿热。

如果问,一年有几个季节呀?恐怕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能答对:春夏秋冬,四季。

但在中医里,除了春夏秋冬外,还有一个“长夏”。

什么时候是长夏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最后18天,是长夏,与中医的脾相对应。

《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就是说脾主长夏,既每季的最后18天,但现在几乎没有人再认可这种说法了。

另一种说法,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六月,为长夏。

此时气候多阴雨而最为潮湿,加之酷暑刚过,闷热难受。

为什么要和大家说长夏呢?因为我们今天所要谈的证候——湿热,常见于夏季的最后一个月——长夏。

湿热可能有人会问,湿热常见于长夏,这时候就说是不是有点早呀?其实不是。

湿邪一年四季都有,而且不分年龄、不分性别。

为什么呢?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那是一种热象。

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

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搐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伯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与脾胃的关系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与脾胃的关系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与脾胃的关系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性关节病,通常影响脊柱和骨盆,导致疼痛和僵硬。

与许多其他慢性疾病一样,AS的发病原因并不完全清楚,但有研究表明,脾胃与AS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与脾胃的关系。

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医对于脾胃的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心,主管着水谷精微的运化吸收。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合称为脾胃。

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关系着人体的健康,而脾胃虚弱则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与脾胃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脾胃虚弱导致湿气内生。

在中医的理论中,湿邪是一种病邪,容易侵袭人体而导致各种疾病。

脾胃功能虚弱,运化水谷的能力减弱,容易导致湿气内生。

而湿气内生则容易导致关节炎等炎性疾病的发生。

强直性脊柱炎正是一种典型的炎性关节病,而脾胃虚弱导致的湿气内生往往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脾胃虚弱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在中医看来,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气虚则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脾胃虚弱导致的气血不畅则可能会导致关节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关节疼痛和僵硬,加重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

脾胃虚弱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运化,而强直性脊柱炎正是一种影响肌肉和韧带的疾病,因此脾胃虚弱也可能会导致肌肉和韧带的功能异常,加重AS的症状。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脾胃与AS的发病存在紧密的联系。

针对脾胃与AS的关系,中医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理脾胃,增强体质,防止疾病的发生。

脾胃功能的调理往往包括饮食调理、药膳调理、针灸、中药调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增强脾胃功能,减少湿气内生,改善气血运行,从而减轻AS的症状。

中医治疗强调“以病求因”,即注重寻找病因,积极调理,促使疾病康复。

中医治疗AS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增强体质,从根本上减轻AS的症状。

善养生者,必擅于养护脾胃,从典籍论述来看脾胃对健康的重要性

善养生者,必擅于养护脾胃,从典籍论述来看脾胃对健康的重要性

善养生者,必擅于养护脾胃,从典籍学习脾胃对健康的重要性。

脾胃在现代医学里,一个是免疫器官(脾),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一个没有什么重要作用的器官,一个是进行初步消化食物的器官(胃),两者的作用远不如心、脑等器官,但在中医里却不这么认为。

李东垣说,故“善治病,惟在调和脾胃”。

张仲景在治疗伤害杂证之时,非常重视对脾胃的顾护。

周慎斋更是提出,诸病不已,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

为什么这些名家都如此重视脾胃的养护?让我们来一起从经典之中找答案。

一、黄帝内经中关于脾胃的部分论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素问·厥论》所说的“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又云:中焦之所出,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

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贯于此。

《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从上面摘引的内容,我不难看出,我们赖以生存的精微物质,必须经过脾胃的运化,再通过六经运抵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如果没有脾胃居中的升清、降浊功能,我们的机体就得无法获得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营养。

《脾胃论》——李东垣

《脾胃论》——李东垣

《脾胃论》——李东垣序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

《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

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

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着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着《脾胃论》叮咛之。

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

仁人之言,其意博哉!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脾胃虚实传变论《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九窍者,五脏主之。

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又云∶阴之所和,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脾胃论试题(三)

脾胃论试题(三)
之症 。
令人 骨髓 空 虚, 不 能履地, 阴 气重迭, 足 是 此
2、 8 如脉缓 、 病怠惰嗜卧 、 四肢 不收或大便泄泻 , 湿胜 , 此 从 2、 9 若脉 弦、 气弱 自汗 、 四肢发 热或大便 泄泻 、 或皮 毛枯槁 、 发脱 落, 从
3、 0 假令表虚 自汗, 春夏加
3 、 阳气 走 1夫
、 于 贯

3 、 饮 食 入 胃,阳 气 上 行 ,津 液 与 气 , 于 7夫 入
充 实
、 于 散
禀 气于 胃而浇 灌四旁, 而营养 气血者也 。 3、 8 假令 治表 实: 黄 、 根 ; 麻 葛 — : 黄芩、 黄连 ; — : 枝、 芪; 桂 黄 : 实、 黄 ; 枳 大 : 参 、 药; 人 芍
1、 以 O人


为本 , : ; 解 , 粗 r F 妄意施用 , 以活人 , 以害人。 - 本 反

1 、 生气通 天论》 :苍天之 气清净 则 1《 云 “
1 2、
顺之则
— —
固, 虽有贼 邪, 能害也。 弗 ”

者 , 劳则张, 烦 精绝 , 积于夏, 辟 使人

目盲 、 闭。溃溃 乎若 坏都 。 耳
积于胸 中, 出于喉咙 , 以贯心肺 而行 呼吸焉。 者, 泌其 津液注之于脉 , 而为血 , 化 以营 四末 , 内注五脏六腑 , 以应刻数焉。

7、

8、
—Hale Waihona Puke 者, 出其 悍气之傈 疾 , 而行于 四末分 肉皮肤 之间而不休者也。

9 一
一伤 , 乱 互 作 , 始 病 , 身 壮 热, 痛 目眩 , 体 沉 重, 肢 不 收, 情 嗜 卧 , 热 所 伤 , 五 其 遍 头 肢 四 怠 为 不 能运 用 , 四肢 困怠 如 此 。 故

脾胃伤则百病生!中医教你几招养出好脾胃

脾胃伤则百病生!中医教你几招养出好脾胃

脾胃伤则百病生!中医教你几招养出好脾胃前言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脾胃既是人体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组,也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和赖以生存的“水谷之海”。

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人得五味之养,全赖脾胃功能健全;脏腑及躯体的营养都依靠脾胃的消化功能。

脾胃机能正常则人体气血充足,正气旺盛;脾胃机能不振则人体气血来源匮乏,正气虚衰。

与此同时,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一身气机的升降调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胃升降。

脾胃升降失常则人体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上、中、下三焦都可能因此出现病变。

也就是中医上所说的“脾胃伤则百病生”,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养护脾胃,养出一个健康的脾胃。

接下来将为大家介绍有关脾胃伤的几大表现,并从中医的角度出发,介绍养好脾胃的妙招!1脾胃伤的几大表现1.1腹胀脾虚引起腹胀。

因为脾胃虚弱,就可以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所以会导致胃肠胀气。

中医认为脾胃位居中焦,是体内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脏具有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以及调节气机、输布精微物质于周身的功效。

如果脾气亏虚,升降功能失调而导致中焦气机郁滞,则会出现腹胀,同时会伴有饮食后症状加重,或者不思饮食,形体消瘦、大便不成形、矢气频频等症状。

1.2纳呆纳呆,指胃的受纳功能呆滞,属于胃病。

释义:纳呆,中医症状名,指胃的受纳功能呆滞,故名,也称“胃呆”。

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

如果胃口不好,常有饱滞之感的,称为“胃纳呆滞”。

纳是容纳的意思。

中医讲水谷(饮食)由口经食道,进入、容纳于胃,故称胃主受纳(受,接受;纳,容纳)。

胃的受纳功能降低,食欲减退,又称纳呆、纳少或食少。

1.3腹泻脾虚会引起腹泻,从中医来看是因为脾虚运化功能不足之后,导致水湿停聚,脾的运化水湿的功能和大小肠的转输都相关,脾虚导致大小肠的运化和转输的功能都不足,容易出现最后排出的粪便中水分残余过多,导致腹泻。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食物中的水谷精微,输布水液,脾还有统摄血液的作用。

中医名言名句大全

中医名言名句大全

中医名言名句大全以下是中医名言名句大全:1.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这句话强调了了解脏腑对于治病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关系,疾病的产生往往与脏腑功能的失调有关。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必须深入了解脏腑的功能和病变情况,才能准确地把握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2.夫以舌之察五脏也,能别五脏之病变。

这句话说明了通过观察舌象可以诊断脏腑的病变。

舌象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观察舌质、舌苔和舌态的变化,可以了解体内气血的盛衰、脏腑的功能以及邪正的虚实等情况,从而为诊断疾病提供重要的依据。

3.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这句话表明了学习《易经》对于成为优秀的医生是必要的。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对于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习《易经》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变化规律,掌握阴阳五行等理论,提高医术水平。

4.百病多由痰作祟。

这句话指出许多疾病是由痰引起的。

痰是人体内的一种病理产物,它的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痰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咳嗽、哮喘、头晕、心悸等。

因此,在治疗这些疾病时,需要从调理脏腑功能、祛痰等方面入手,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5.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能识阴阳字,以知病情多。

这句话强调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是调理阴阳平衡。

痰和血只是疾病的表现形式,而真正的病因在于阴阳失衡。

因此,在治疗时应该从调理阴阳入手,而不是仅仅针对痰或血进行治疗。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防止病情反复发作。

6.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句话说明了季节变化对养生的重要性。

春夏季节阳气旺盛,此时应该注重养阳;秋冬季节阴气渐盛,此时应该注重养阴。

养阳和养阴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体内阴阳平衡,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7.肥人湿多,瘦人火多。

这句话描述了肥胖和瘦弱人群的体质特点。

肥胖人群体内湿气较多,容易出现水肿、乏力等症状;瘦弱人群则容易出现阴虚火旺的情况,表现为口干、舌燥、失眠等症状。

易水学派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临证发微

易水学派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临证发微

疗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以助阳解表散寒,合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振奋心阳复脉,加淫羊藿㊁补骨脂温补肾阳,干姜㊁乌药温运脾阳,参㊁苓㊁朮益气健脾㊁温化水饮,草果芳香㊁醒脾化浊消腻苔㊂二诊加桃仁活血,仙鹤草益气,三诊小腹及手足转温,但觉口干,考虑其大队温阳药久服伤阴,故去乌药,加入麦冬㊁黄精以滋阴和阳㊂经过2个月余治疗,诸多症状均缓解㊂4结语在临床诊治缓慢性心律失常过程当温扶心㊁脾㊁肾三脏之阳气为主,同时还要标本兼顾,治疗上应辨证灵活,切中病机,临证合方,以期取效㊂参考文献:[1]董佰冰,季康寿,侯平.生脉注射液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11):2055-2060.[2]任崇雷.‘2018美国心动过缓临床实践指南“解读:心脏术后心动过缓的处理[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9,26(9):843-847.[3]李玉琴,王静,李欣欣,等.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现状[J].医学综述,2019,25(16):3221-3226.[4]闫一群,张培影.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40-41.[5]赵晓迪.张艳教授中医辨治缓慢心律失常经验探究[J].河北中医,2017,39(11):1613-1615;1619.[6]刘海涛,曲海波.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20,26(3):317-320.[7]刘召红,金彦青,张晓飞.高龄患者长期置入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5):488-491.[8]王月,侯平.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17):1999-2002.[9]隗茂芸.心宝丸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30):37-39.[10]刘越.图解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2.[11]刘文龙,刘兴仁,张保春.濒湖脉学白话解[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12]李杲.脾胃论集要[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1-23.[13]王小保,张景凤.张景凤从肝脾论治心律失常验案1则[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6):105-106.[14]薛丹.中老年人阳虚兼夹瘀血体质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25-27.[15]张山雷.疡科纲要:二卷[M].1版.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34.[16]赵志幸,韩景波.浅谈从 虚 论治心悸[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42-43.[17]李婷,李方洁.李方洁温阳活血辨治老年阳虚血瘀 迟脉 (心动过缓)[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33(1):1-4.[18]清㊃钱潢.伤寒溯源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9.(收稿日期:2022-04-21)(本文编辑郭怀印)易水学派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临证发微刘宇,毕颖斐,张艳艳,韩志杰摘要张元素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及心得体会创立了易水学派的理论体系,其门生李杲㊁王好古及罗天益传承了张元素学术思想,更有开拓和创新,易水学派不断发展㊁完善,具有特征的脾胃论也逐渐形成和发展,在脏腑辨证理论㊁药物气味归经理论指导下对心系疾病的病因病机㊁辨证论治㊁处方用药等方面蔚成体系,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㊂关键词心系疾病;易水学派;脾胃论治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23.05.042易水学派是金元时期北方盛行的重要学术流派之一,以重视脾胃元气㊁补益脾胃为学术特点,善于从脏腑辨证㊁药物归经㊁选方用药等方面论治㊂易水学派医家通过调理脾胃治疗心系疾病,提出防治心系疾病需重视饮食起居㊁治疗心系疾病的通利思想㊁遣方用药的标本寒热虚实法式等理论[1]㊂后医术之道,百家争鸣,与日俱进,现医鲜解易水之论,常用张元素㊁李东垣方剂者甚少,故试以易水学派脾胃论为理论基础,总结归纳治疗心系疾病的理法方药及辨治体系㊂1易水学派对心系疾病病因认识1.1饮食失节宋金元时期,战乱不断,天灾及疫病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904153);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No.JDZX2015003)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380)通讯作者毕颖斐,E-mail:*******************引用信息刘宇,毕颖斐,张艳艳,等.易水学派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临证发微[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5):955-957.流行,人民饱受战争折磨,流离失所,忧思伤脾,导致脾胃病流行㊂李杲经多年临证经验后亦提出了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思想㊂‘脾胃论㊃脾胃盛衰论“从生理及病理两方面论述了脾胃之气的重要性㊂生理方面:水谷精微之气上行与津液濡养心脏,循血脉灌注周身;病理方面:若饮食㊁劳倦等损伤或脾胃本虚,不能养心出现心悸㊁怔忡者㊂1.2外邪入侵张元素云: 邪气客于心 心胀气短 ,明确表明在受到外邪侵袭后可能诱发心系疾病的发生㊂王好古为易水学派传承人之一,将学术思想不断完善和创新,兼采易水鼻祖张元素和李东垣的脾胃元气理论,同时独创内伤阴证理论㊂王好古认为外感寒邪㊁内伤饮冷或空腹不食等饮食不节,皆可产生内伤阴证[2],其著作中亦有提及胸痹心痛的方药论治,‘阴证略例“对理中汤方药描述为 胸痹 胸腹痛 胸痹心痛逆气,并皆治之㊂有寒者,加附子㊂ 认为外感寒邪是胸痹的重要病因㊂㊃559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年3月第21卷第5期1.3情志失调‘医学启源“论述心气虚导致易惊恐心慌,忧思郁闷,胸腹部疼痛,同时也指出思虑过度容易出现惊恐,惊恐过度易伤心,心气受损则精神失调㊂‘脾胃论㊃脾胃虚实传变论“提出了喜㊁怒㊁忧㊁恐等七情致病,易损伤元气,则心火独盛㊂提示情志失调与疾病相互影响,思虑过多可导致心伤㊁心虚则可加重恐悸多惊㊂1.4劳倦内伤无论是后天的劳倦和内伤,还是先天的不足,皆可耗伤脾胃,脾胃失于健运,气血阴阳虚损,心脉失养,而为疾病㊂多本中医古籍曾论述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此为气虚火热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㊂2易水学派对心系疾病经络的认识张元素在‘医学启源㊃卷之上“中心经的经脉证法中有不少关于心痛病因病机的描述㊂从经络的角度论述足少阴脾经的病变,可能出现舌本强痛㊁身体活动僵硬不能自主㊁纳呆㊁心烦意乱㊁心下疼痛㊂同时,对其脉象进行了描述,脉象急促,心中连及后背部疼痛㊂张元素在以上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新了脉证并举,将心系与脾胃之间的脏腑关联㊁症状及脉证进行了清晰的论述㊂3易水学派从脾胃论治心病的研究张元素尤其重视脾胃之气,其思想与古代哲学思维模式密切相关,同时继承了‘内经“和‘中藏经“的理论[3]㊂他认为脾胃为万物之母,脾胃功能旺盛则四时体安,脾胃虚衰则元气虚衰,临床治疗需用补法㊂张元素在临证中非常注重保护胃气,常用补气药物,并注明从阴阳属性来说,气属阳,气盛则阳足以化湿,且脾可恢复健运的功能[3]㊂张元素的归经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后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有所阐发将归经形成系统体系并加以论述,运用于药物性味归经且指导脏腑辨证[4]㊂张元素在后世的论著中描述了药物的五脏缓急,如甘草,缓肝急;五味子,收心缓;白术,燥脾湿;黄芩,泄肺逆;黄柏㊁知母,润肾燥㊂同时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提出了五脏 所欲 理论,川芎散肝,细辛补肝,白芍泻肝;芒硝软心,泽泻补心,黄芪㊁甘草㊁人参泻心;甘草缓脾,人参补脾,黄连泻脾等㊂张元素非常明确地指出了以上药物的属性和作用,让后世对药物的归经及用途有了更深的理解㊂张元素非常重视根据药物的归经并运用于临床之中,黄连虽可泻心火,但其作用途径为泻脾胃之热而心火自清,故应归脾胃经[5]㊂张元素提出的药物气味归经㊁ 所欲 中医理论对中医内科的发展意义深远,为后世中医内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㊂李杲认为机体凡具有升发功能之气,皆是来源于胃气,通过脾胃吸收水谷精微之气㊂元气虽为先天之本,受之于父母之精,但需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才得以不断充盛㊂李杲提出 养胃气为本 的理论㊂李东垣指出 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㊂ 只能使用甘温之剂,温补中阳,心火得泻则病痊愈㊂在‘内经“的学术思想之上创立了温补脾胃㊁升阳散火的甘温除热法,并创制了代表方剂 补中益气汤 ,方用黄芪㊁人参㊁白术㊁炙甘草等补脾胃元气,升麻㊁柴胡助脾胃之气升发,脾胃气足则清升浊降,虚热自除,被后世沿用至今,意义深远㊂李杲‘脾胃论“论述了心火旺,明确提出了从脾胃论治心病的根本治疗大法为通过调理脾胃以除心火之旺盛㊂‘医学发明㊃饮食劳倦论“云: 脾胃虚弱,易形成阴火,营血亏虚失于滋润和濡养,且营血受伏火煎炼,则心血更加不足而心失所养 ㊂阐明脾胃为治疗之本,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所致的脾胃气衰,皆可导致气血虚衰,并对气虚火热所致的心系疾病进行了论治,治以黄连泻心汤清泻火热以达功效㊂王好古主张温养脾肾㊂王好古通过对前人思想的总结及著作的学习,在其书籍中提及了胸痹心痛的论治,于‘阴证略例“理中汤条中言 胸痹 胸腹痛 胸痹心痛逆气,并皆治之㊂有寒者,加附子 ㊂明确列出了具体药物及药对从脾胃论治胸痹的方法[2],列举的理中汤在后世成为治疗心腹病效方㊂4用药特点及创立处方张元素临床选方用药师古而不泥古㊂张元素强调不能拘泥古方,古方今用时需辨证论治,根据刻下症派出处方: 前人方法,即当时对证之药也㊂后人用之,当体指下脉气,从而加减,否则不效 ㊂易水学派的选方用药中体现了从源于‘内经“而又有所发挥的用药思想,创制的生脉散及草豆蔻丸体现了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的思想[7]㊂张元素于‘医学启源㊃卷之下“首次论述了生脉散,此为生脉散之名的最早记载㊂其功效为 补肺中元气之不足 ㊂类似的记载可见于五味子条下㊂李东垣于‘内外伤辨惑论“阐明生脉散的方解,人参性甘可补元气,麦门冬苦寒,可清泻热邪,五味子味酸,可肺润燥,从多本著作中论述了生脉散的立法依据㊁方解㊁组方原理和应用范围,后世将其用于心系疾病收获良效,现代临床多用于诊治气阴两虚型的冠心病心绞痛㊁心律失常㊁心肌病等疾病㊂李杲‘兰室秘藏“所载草豆蔻丸,主症秋冬进食寒冷伤胃,咳吐痰沫,胃脘当心而痛,胁肋缩急疼痛,胸中气乱,心烦不安㊂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弱,心火乘之,不能滋养上焦,冬季肾水旺时,子能令母实,从而克心乘㊃659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M a r c h2023 V o l.21 N o.5脾㊂以草豆蔻㊁姜黄为药对具有温中散寒㊁燥湿行气的功效,为君药㊂黄芪㊁神曲㊁人参补益元气,健脾强胃㊁消痞除满为臣药,甘草调和诸药㊂全方通过健运脾胃㊁消除痞满以达治疗心系疾病之效[8]㊂张元素创制的治疗内伤饮食的代表方为枳术丸,方中药量为白术二两,枳实一两,剂型为荷叶裹烧饭为丸,全方补重于消,寓消于补,体现了张元素 养正积自除 的治疗思想,临床可用来治疗心系疾病兼积聚㊁便秘之症[8]㊂5病案举隅病人,女,86岁,2021年4月13日初诊㊂主因 间断胸闷憋气伴乏力1月余,加重6d 就诊于我院心血管科门诊㊂病人1个月前休息时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憋气,伴头晕㊁乏力,否认心前区及后背部疼痛,否认汗出㊁黑矇㊁言语及肢体活动不利等不适,自行舌下含服复方丹参滴丸10粒后症状缓解㊂6d前病人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㊁憋气加重,未予特殊处理㊂刻下症:神清,精神弱,间断胸闷㊁憋气,伴有乏力㊁头晕,纳呆,夜寐欠安,小便频,大便可,舌紫暗,苔薄白,脉沉涩㊂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V1~V4导联ST段压低0.05~0.10 mV㊂诊断:胸痹心痛,辨证为气虚血瘀,治则补脾益气㊁活血化瘀㊂处方:党参片15g,炙黄芪30g,炒白术12g,茯苓15g,当归12g,川芎15g,焦神曲20g,白芍15g,制远志10g,酸枣仁15g,木香12g,龙眼肉10g㊂7剂,每日1剂,水煎服㊂2021年4月21日二诊,病人神清,精神较前好转,胸闷㊁憋气程度及发作频率较前减轻,仍有乏力㊁头晕,纳食好转,腰膝酸软,夜寐欠安,小便频,大便正常,舌质紫暗,苔薄白,脉象仍为沉涩㊂守上方加地黄15 g㊁酒萸肉15g㊂7剂,每日1剂,水煎服㊂2021年4月29日三诊,病人神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胸闷㊁憋气程度及发作频率较前减轻,乏力好转,头晕,纳食㊁腰膝酸软好转,夜寐安,小便频,大便可,舌暗淡,苔薄白,脉沉㊂守上方14剂以巩固疗效㊂按:病人乏力㊁头晕㊁纳食不下等症,皆为气血生化之源匮乏,耗伤元气所致㊂此例病人为高龄女性,先天之精已衰,加之为其不能滋养,故出现全身之气失调,气血阴阳虚弱,心气不足,运行鼓动无力,心脉失养,必然出现胸闷㊁憋气㊁乏力等心前区及周身不适的症状㊂脾胃运化失职,后天之本虚弱,心肝血虚,心神失养,故夜寐不安㊂再者综合考虑病人舌脉,判断病机以脾胃虚弱㊁运化失司为本,血行不畅㊁瘀血内阻为标,虚实夹杂㊂故治疗上以健运脾气为大法,兼以活血化瘀,标本兼治㊂二诊病人复诊表示以上不适诸症减轻,病人年过八旬,出现腰膝酸软之症,自有肾阴不足,故在原方补脾益气基础之上加滋补肾阴之药对㊂三诊时病人诸症减轻,舌脉亦有改观,提示前二诊辨证论治有效,故守方继进,取得较好疗效㊂6讨论易水学派临证疗效显著,在继承前人基础理论之上有诸多创新与发挥,形成了脾胃论㊁引经报使㊁气味厚薄等理论体系㊂易水学派治疗心系疾病实则理法方药完备,然后世整理者较少,使用者亦较少㊂在病因病机方面,易水学派以重视脾胃元气为根本,认为重视饮食调护是防治心病的重要部分,饮食适宜,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得以生精微而养心脉㊂在辨证论治方面,张元素着重强调需重视脾胃之气,以改善不荣则通和不通则痛的病机,并阐发了完整的归经系统㊂李杲拜张元素为师后,潜心研学,独创了温补脾胃㊁升阳散火的甘温除热法,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意义,临床大量应用并获良效㊂同时论述了脾胃虚衰㊁心火亢盛的辨证论治㊂王好古主张温阳脾胃以治疗胸痹㊂罗天益的学术思想深受学派前人的影响,脾胃论的体系已然逐渐形成和完善,罗天益仍重视调养脾胃,提出了 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 的思想[9]㊂易水学派一脉相承之大家从 顾护脾胃元气㊁扶正祛邪㊁正气存内㊁邪不可干 等方面指导中医心系疾病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㊂参考文献:[1]陈靓.张元素脏腑标本用药学术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2]郭彦麟.基于易水学派的王好古学术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3]高利东,马莉,刘馨雨,等.张元素制方用药理论的构建[J].中医杂志,2020,61(21):1857-1861.[4]任北大,程发峰,王雪茜,等.关于张元素对脏腑辨证理论的发挥[J].世界中医药,2019,14(7):1706-1709.[5]王瑾,梁茂新,孙宁.张元素对中药归经理论的贡献[J].中医杂志,2016,57(15):1266-1270.[6]刘金涛,翟双庆.张元素对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理论的建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5):2428-2431.[7]李涵.张明雪教授运用易水学派理论治疗中医心病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8]雷云霞,盛好.东垣‘脾胃论“治诸疾学术渊源及理论特色[J].四川中医,2018,36(7):33-35.[9]孙钰,王雨,张钰欣,等.罗天益对东垣脾胃内伤理论的创新与临证应用[J].陕西中医,2019,40(6):784-786.(收稿日期:2022-02-07)(本文编辑郭怀印)㊃759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年3月第21卷第5期。

脾胃不好的表现有哪些

脾胃不好的表现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脾胃不好的表现有哪些
导语:我们的脾胃是吸收我们吃进去食物的营养,为我们的身体供给营养,如果脾胃虚弱我们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我们的营养不够我们身体的需要,我
我们的脾胃是吸收我们吃进去食物的营养,为我们的身体供给营养,如果脾胃虚弱我们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我们的营养不够我们身体的需要,我们都有听说病从脾胃生,这就说明脾胃对于我们的身体是那么的重要,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脾胃不好的表现,我们来看看吧。

脾胃虚弱为中医名词。

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

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苍白。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渗湿,可吃胃用中药蜜浆,效果好,没有副作用。

方药: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以仁理气健脾化湿.
脾胃虚弱的饮食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

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

若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
若气机阻滞的病人,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兹将与脾胃病有关者,择要叙述。

小儿脾胃虚弱的补养
中医认为可以从饮食来改善脾胃虚弱的问题,中医食疗方有:
1.红枣小米粥:取红枣10个,小米30克,先将小米清洗后上锅用小火炒成略黄,然后加入水及红枣用大火烧开后小火熬成粥食用。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丁书文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的临证应用

丁书文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的临证应用

丁书文教授是首批全国名中医,是第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导师,山东省名中医专家,深耕临床50余载,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在补土派创始人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影响下,主张心系疾病从脾胃论治,创立心系疾病热毒学说,应用于临床,多获奇效。

1 对李东垣学术思想的认识李东垣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师从张元素,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宗《黄帝内经》之旨,创立脾胃内伤学说。

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有学者将他的《脾胃论》与张仲景《伤寒论》并列[1]。

丁论著·名医经验丁书文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的临证应用仇玉平1,江镇2,李晓3,李伟1 指导:丁书文(1.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01;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3.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丁书文教授推崇李东垣的脾胃内伤学说,强调脾胃在人体脏腑功能中的重要性,主张心系疾病从脾胃论治。

丁书文教授基于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心系疾病“热毒”学说,指出心系热毒是脾胃功能失调、湿痰瘀热胶结导致。

治疗既治心系疾病之标,亦调脾胃后天之本。

[关键词]丁书文;李东垣;学术思想;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7-358X(2024)04-0402-04DOI:10.16295/ki.0257-358x.2024.04.013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reating Heart Diseases from Spleen and Stomach by DING Shuwen QIU Yuping1,JIANG Zhen2,LI Xiao3,LI Wei1Mentor:DING Shuwen(1.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01,China;2.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355,China;3.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4,China)Abstract Professor Ding Shuwen advocates the theory of internal injury from spleen and stomach by Li Gao,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pleen and stomach in human body,and proposes that heart system diseases should be treated from spleen and stomach. Professor Ding Shuwen Based on the academic thought by Li Dongyuan,Professor Ding Shuwen founds the theory of “heat toxin”of heart system diseases,and pointes out that the heat toxicity of the heart system is caused by disorder of spleen and stomach,and mixture of dampness,phlegm,blood stasis and heat. Treatment should not only aim at the branch,heart system diseases,but also at the postnatal root.Keywords DING Shuwen;LI Dongyuan;academic thought;trea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heart system disease;clinical experience[收稿日期]2022-05-04[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9GSF108024)[作者简介]仇玉平(1971—),女,江苏徐州人,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治疗心脏与心理疾病的临床研究。

评语大全之中医评语

评语大全之中医评语

评语大全之中医评语1.病从心生,治病必须从调整心态入手。

2.百病之始,皆生于脾胃。

3.五脏为之主,肝为将军。

4.忧则伤肝,怒则伤肺,恐则伤肾,思则伤脾,喜则伤心。

5.三分治、七分养。

6.有痛立止,无痛立行。

7.上焦有热病,中焦有湿病,下焦有寒病。

8.君子藏器于身,小人藏器于心。

9.吃七分饱,留三分气。

10.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1.人有十八般武艺,医者需了然于胸。

12.治未病,病不发。

13.不治之症,治之必速。

14.立身以粗茶淡饭,治病以无刺无泻。

15.养生之道:平和饮食,勤于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16.病从口入,药从口出。

17.重在调理,轻在治疗。

18.千杯不醉,千针不痛。

19.前有寒湿,后有风热。

20.无中生有,中有不见。

21.医者治疗疾病,患者治好疾病。

22.上海有精湛的医术,北京有博大的医德。

23.跌出心病,病乃自愈。

24.养生无忧,养病不杂。

25.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6.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27.以药补阙,以食为本。

28.七字之脏,八法之方。

29.医者先治医名,后治肺心。

30.大病从小病生,小病从心生。

31.皮肤之病,盖由里生。

32.之策,用力发效,用药治疗。

33.众病所始,皆患于风。

35.泻法治咳苦,补法治咳甜。

36.不生气,气生人。

无郁火,火蒸人。

37.以病辟病,不以病立病。

38.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9.对症下药,别错病症。

40.不患痛风善自保,防患痛风万年长。

金元名医李东垣的“两气”养生论

金元名医李东垣的“两气”养生论

金元名医李东垣的“两气”养生论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半月)》 2021年第3期杨吉生(山东济南 250001)李东垣(1180~1251),金代著名医学家,名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

被后世称为“补脾派”的创始人,金元四大家之一。

李东垣少年习儒,后学医于易水张元素。

晚年著书立说,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

他认为,“元气”是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而脾胃又是决定元气虚实的关键。

即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生。

心、肺、肝、肾四脏的生理活动,也是以脾胃为枢纽的。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生化之源,水谷赖此而腐熟,并生化新血,营养其他脏器。

若脾胃气虚,则各脏腑均易受累而为病。

他的主要观点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人以胃气为本”,善温补脾胃之法。

在这个论点的支持下,他的养生观点也随之而出,那就是“养生当实元气”;“少言以养真气”。

养生当实元气在明确了病从脾胃生后,李东垣提出了养生当实元气的观点。

中医所说的元气,有先天元气和后天元气之分。

先天元气是出生时就有的,随着长大而逐渐耗失;后天元气则是通过饮食吐纳得来的。

因而,“实元气”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两条。

一是要通过合理饮食保元气。

气是人体健康之本,它具有温煦脏腑、抵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的重要功能。

后天元气、谷气等都是脾胃消化食物而产生的,若胃气一虚,则五脏必然受累而为病。

因而李东垣提出“调饮食、适寒温”的饮食原则。

首先要“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寒温适中,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也就是说不要吃太热和生冷的食物。

其次,饮食的质与量要合理调配,做到饥饱适宜。

若暴饮暴食,超过了脾胃的正常纳运功能,亦可导致其受损而为病。

他还主张饮食五味亦不宜有偏,“忌大咸,……及大辛味:蒜、韭、五辣、醋、大料物、官桂、干姜之类”,以免损伤脾胃之元气。

李东垣认为,生活起居方面要顺应四时慎起居。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内伤脾胃,百病由⽣“内伤脾胃,百病由⽣”出⾃⾦元时期李东垣的《脾胃论》。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的⾦元时期是⼀个战⽕纷飞的年代,⼈们处于⽔深⽕热之中,常常因没有粮⾷、饥饱失常致脾胃虚弱患病或死亡。

《脾胃论》充分认识到脾胃不和对⾝体造成的影响,故⽽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等观点,指出脾胃虚弱是导致各种内伤疾患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如此论述,是因为如若⼀个⼈的脾胃虚弱、元⽓不⾜,则机体的正⽓不能很好的固护肌表,外邪便易侵⼊⼈体,导致机体出现各种病变。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即便是很少有⼈吃不饱、穿不暖、营养不良,但是饮⾷卫⽣、⾷品安全、营养不均衡、饮⾷不规律等现象依然存在,故此,脾胃问题依旧是影响⼈体健康的最⼤问题,不仅易使脾胃处于“亚健康”状态,还易累及全⾝各脏腑组织器官。

中医学中的脾胃病,不仅仅是我们所认识的脾胃病,其实还包含了很多与脾胃看似不相关的疾病,例如肥胖、感冒等。

所谓“肥⼈多痰湿”,那么这“痰湿”从何⽽来呢?这是缘于肥胖之⼈⼤多脾胃虚弱,脾主运化⽔饮,脾虚则⽔湿不化,湿浊内阻,停滞中焦,湿聚为痰,痰湿互结便会导致肥胖,故此,肥胖与脾胃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感冒亦是如此。

⼏乎我们⼈⼈都曾感冒过,但我们很少将它和脾胃联系在⼀起。

⼀般来说脾胃虚弱的⼈更易被传染感冒,出现咳嗽、⿐塞、流涕、喷嚏等症状。

且脾胃较弱的⼈患感冒后常迁延不愈,这是因为我们在治疗时很少能认识到脾胃虚弱之⼀本源,⽽只是单纯地治其标。

此外,腹泻、便秘、⾷欲不振、⼥性带下过多等疾患亦与脾胃息息相关,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辨证论治,⽅可从根源上调节此疾。

这么多看似与脾胃毫不相关的疾患都与脾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常⽣活中调养好⾃⼰的脾胃,对于我们⾃⾝的⾝体健康⾄关重要。

因此,要时刻牢记“治病必求与本”,切忌只治其标⽽不求其本。

脾虚的各种妙方)

脾虚的各种妙方)

脾虚——各种妙方1)病从脾胃生脾虚——各种妙方1)病从脾胃生——血虚(人参养荣丸,归脾丸,八珍颗粒)。

主讲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大内科副主任王新月教授,教您从脾胃入手,补血养气。

100减7减7减7…,连续减5次7,您能答出是多少吗?如何回答觉得有困难,那么就意味着计算能力的下降,您知道这和血虚有什么联系吗?包括您的记忆力下降,都和血虚有关系!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防微杜渐,预防血虚的发生呢?大家可能知道,人到了一定年纪,特别是女性,很容易出现面部皮肤颜色发暗,没有光泽,有时像蒙着一层不干净的黄气,即使使用了各种护肤品或美容产品,但也不能让皮肤的色泽回到如前。

文学作品里通常把这种状态称为黄脸婆。

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女性到了三十五岁的时候,由于阳明脉衰,就会出现面色萎黄,脱发的现象,这样的表现则跟血虚有关。

血虚都有哪些其他症状呢?血虚患者容易出现心慌、健忘、多梦、眼睛干涩、肢体麻木、皮肤干燥等表现。

血虚患者心悸也是在活动后加重,或发作次数增加。

由于血虚主要是因为血液对于脏腑肢体的濡养功能减退而引起的,所以表现为眼睛干涩、肢体麻木以及皮肤干燥,同时血虚引起的疼痛多为隐痛、空痛,疼痛得到按压后能够减轻。

血虚分为两种类型:心血虚和肝血虚。

心血虚典型症状——动则心悸,失眠心烦。

肝血虚典型症状——头晕目眩、眼干眼涩、视物昏花。

王教授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判断自己属于那种类型的血虚。

既然血虚分为心血虚和肝血虚,中药治疗是补肝血还是养心血呢?答案都不是。

中医认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意思就是说血虚的时候用药不是立马就能补上的,而是要通过补气的方法才能补血。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治疗要从健脾益气出发。

也就是治疗血虚的方法,其实是补脾的过程。

血虚如果不去管它有什么样的危害呢?见图片治疗血虚,王教授特别为大家推荐人参养荣丸,它出自宋代的官方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同时,王教授提醒大家注意,人参养荣丸有它的服用禁忌。

养生堂笔记

养生堂笔记

病从脾胃生——血虚一、血虚(人参养荣丸)名词气血亏虚(阴血亏虚),发为血之余,气血亏头发白;肝肾不足;心慌气短;四肢乏力;中医治本;中风就是脑梗塞;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比喻学医简单,嗯哼~);舌象:有齿痕-->脾虚;中药炙黄芪(qi,二声),白术(zhu,二声)中药的配伍:君臣佐使,18反(疗效降低甚至有毒),19畏规律动则气耗,劳则气耗舌两侧有齿痕:脾虚的表现(脾虚也会引起血虚)血虚血瘀造成面部的暗斑血的作用:滋养滋润血虚是一种营养障碍(中西结合的理论)诊断:舌苔脉象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汤药:急性病,我们平时煎汤药,一般70~80毫升最理想,太浓太淡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中成药:慢性病,缓以图之,补益气血;中成药的胶囊类(如果不想吃胶囊的话)可以把药粉倒出来冲水喝;有的药治标,有的要治本输血可以治疗贫血,但治不了血虚症状面黄(面色萎黄,焦黄发暗);健忘;脱发;心慌(动则心悸,感觉到心脏的剧烈跳动,活动之后症状加剧,活动量超过了心脏的负荷,失眠多梦,心烦,做事做不下去);多梦;眼睛干涩(肝血虚,经常揉眼睛,迎风流泪,久视伤血);肢体麻木;皮肤干燥(甚至瘙痒)便秘(便秘也是可以死人的,便秘->心梗心衰->猝死)心血虚(心主血):心慌气短乏力失眠多梦舌质偏淡脉细血压偏低肝血虚(肝藏血):腰膝酸软眼睛干涩(肝开窍于目)头晕目眩(眼冒金星)《内经》血虚:女人以肝为先天,血对女人的重要性,女子六七,三阳(太阳,阳明,少阳)脉衰,面始焦,发始堕,气血亏虚(黄脸婆)治疗应从脾入手(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让脾胃强健起来,水谷精微化气血,气能生血(脾气生血)具体:1、人参养荣丸:健脾益气,补气以生血,祛湿,(不想吃饭,大便不成形),该药便宜,一次一丸,一天两次。

丸药的保质期一般是两到三年。

2、药引子(代茶饮,也可没有):大枣和生姜水,送服人参养荣丸,补益气血,调和营卫。

大枣和生姜是最常用的药引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从脾胃生
血虚
人到了一定年纪,特别是女性,很容易出现面部皮肤颜色发暗,没有光泽,有时像蒙着一层不干净的黄气,即便使用各种护肤品或美容产品也不能让皮肤的色泽回到从前。

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女性到了35岁的时候,由于阳明脉衰,就会出现面色萎黄,脱发的现象,这样的表现则跟血虚有关。

一、血虚都有哪些症状呢?
血虚患者容易出现心慌、健忘、多梦、眼睛干涩、肢体麻木、皮肤干燥等表现。

血虚患者心悸也是在活动后加重,或发作次数增加。

由于血虚主要是因为血液对于脏腑肢体的濡养功能减退而引起,所以再现为眼睛干涩、肢体麻木以及皮质干燥,同时血虚引起的疼痛多为隐痛、空痛,疼痛得到按压后能够减轻。

二、血虚的类型
血虚分为两种类型:心血虚和肝血虚。

1、心血虚典型症状――动则心悸,失眠心烦。

2、肝血虚典型症状――头晕目眩、眼干眼涩、视物昏花。

日常生活中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判断自己属于哪种类
型的血虚。

三、中医上如何补血?
1、通过补脾治疗。

既然血虚分为心血虚和肝血虚,中药治疗是补肝血还是养心血呢?答案都不是。

中医认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意思就是说血虚的时候用药不是立马就能补上的,而是要通过补气的方法才能补血。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治疗要从健脾益气出发。

也就是治疗血虚的方法,其实是补脾的过程。

2、人参养荣丸。

治疗血虚,王教授特别为大家推荐人参养荣丸,它出自宋代的官方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养荣丸配方:人参、炙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酒当归、白芍、熟地、远志、陈皮、桂心、五味子、生姜、大枣。

使用方法:大蜜丸一日两次,一次一丸,饭前服用。

脾胃较虚者,可用生姜3片,大枣5枚,煮水送服,效果更佳。

服用禁忌:服本药时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

不宜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

外感发热、皮疹、急性腹泻的时候停用。

如果服药一段时间疗效欠佳或出现了上火、口舌生疮、腹胀、便秘、血压升高、烦燥等症状时,应即时到医院就诊。

3、治疗血虚,除了人参养荣丸外,还可用归脾丸或八珍颗粒。

人参养荣丸重在健脾养血,偏于温补,最适于久病
体虚气血不足,以面色萎黄、形体瘦弱、食欲欠佳为主要再现;而归脾丸偏于养心安神,另外还具有引血归脾的作用。

八珍丸是一个平补气血的方子,能够调和荣卫,滋养血气。

气虚
在生活中如果出现气短,爱出汗、容易累便秘等问题,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病症都归为两个字:气虚。

一、何谓气?
气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却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它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空气几部分结合而成。

肾中的精气源自父母,主要依靠自身的产生和水谷之气和吸入的空气。

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的功能,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当这些功能减退的时候,就会出现气虚的表现,如气的固摄作用减退的时候就会容易出汗,防御功能减退的时候容易外感,温煦作用减退的时候就会畏风、怕冷,推动作用减退则会出现便秘等表现,此外还容易出现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呼吸短促、头晕目眩、食欲不振等表现。

二、肺气虚
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肺气虚和脾气虚。

肺气虚的辩证要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咳嗽声低无力,喘息短气,声怯懒言,痰多清稀。

2、面色不荣,畏寒自汗,疲乏无力,易患外感,或导
致大肠传送无力而致便秘,虽有便意而大便难下伴出气短。

3、除上述肺经症状与全身表现外,多见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或细弱。

肺气虚多见于咳嗽、哮喘、自汗以及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

三、缓解肺气虚的中成药――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配方:黄芪、党参、当归、陈皮、甘草、升麻、柴胡。

补中益气丸适用症:
1、面色萎黄或浮肿,缺乏光泽。

2、肌肉松软、易于出汗、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畏风、遇风冷易过敏。

3、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

四、脾气虚
脾气虚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便秘。

因为脾主运化,是人体主管消化吸收的器官,脾气亏虚,运化失调,就会导致饮食生成的糟粕停于大肠,而引起大便排出不畅,导致腹胀、便秘。

五、缓解便秘的中成药――四磨汤
四磨汤配方:天台乌药、槟榔、人参、沉香
天台乌药有芳香理气止痛的作用,由于这是一味温药,所以还有一些温利散寒的作用。

槟榔有杀虫、行气、通便的
作用,配合人参起到补气而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

而沉香有芳香、止痛、降气的作用,四味药配在一起可以补气健脾,同时还能行气、温散、止痛,解决腹胀。

温热
一、湿与五邪的结合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如果湿气和热相结合,就会导致一些短期难以治愈的疾病。

二、如何知道自己体内是否有湿邪呢?
每天5细节自测体内是否有湿
如果吃饭时食欲不佳,洗漱时面色灰暗,舌苔厚腻,入厕是大便粘滞不爽,工作时萎蘼不振,睡前四肢肿胀,都说明体内可能存有湿邪。

三、湿执结合
湿邪和热邪结合是最常见且最严重的一种病症。

三大妙方都有相应的中成药,而且临床效果非常好。

1、二妙丸
配方:苍术和黄柏。

功效:燥湿清热
主治病症:湿热诸症
苍术是一味古老的中药,首见于中国最老的一部中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久服苍术能够轻身延年。

在古代医方中,有很多方剂都将苍术作为延年益寿之品。

苍术气味雄厚,健脾燥湿,芳香辟秽,能够胜四时不正之气,用苍术和艾叶烧烟,熏屋能够净化室内空气,对结核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都有杀灭作用。

苍术是燥湿健脾之要药,燥湿效果最好的就是苍术。

黄柏清热燥湿,而且药性作用的部位偏于下,黄柏为阴中之阴药,气味俱厚,能够利湿不伤阴。

因为一般清扫燥湿药最容易损伤的不是阴分,朱丹溪本人的学术观点也是强调滋阴,因此这两种药物配伍绝佳,此妙之一也。

之二就是指二妙丸的疗效绝妙,朱丹溪使用本方治疗湿热下注等各种疾病疗效很好,也正是这样,他把本方记载到自己的著作里,并且改名为二妙丸。

妙之三在于本方组成简单,留有很大的加减运用的空间,由本方加减而成的三妙丸、四妙丸也有奇效,此二妙丸又一妙处也。

2、三妙丸
配方:苍术、黄柏、川牛膝
功效:燥湿清热,水肿止痛
3、四妙丸
配方:苍术、黄柏、怀牛膝、薏苡仁
功效:清热利湿,通筋利痹
主治病症:善治下肢关节疼痛
三味药均可以治疗:关节红肿热痛、湿疹痒痛、脚气肿痛、带下色黄、味臭、阴部瘙痒、小便短赤,现代多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重症肌无力、下肢进行性肌萎缩、阴囊湿疹、盆腔炎、宫颈炎等有以上表现者。

湿热常常表现为一种体质,很难短时间去除,因此往往需要长期用药,多数燥湿清热的药物药性都很强,因此用药应加以注意。

由于此类方药组方简单,几乎无毒副作用,长期服用,非常安全,是燥湿清热的首选药物。

脾阳虚
舌体淡胖、口水较多,是属于阳虚的典型舌象。

阳虚不仅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更多病症的并发,同时还会出现很多方面的疾病。

脾阳虚的病人很多是由于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过用寒凉药物、劳倦过度、久病失养等因素损伤脾阳,导致脾阳不足。

一、脾阳虚有哪些症状呢?
食欲减退、舌苔水滑、四肢不温、大便稀溏、四肢浮肿、舌淡胖嫩、胃痛而喜温喜按、腹胀等。

二、治疗脾阳虚的中成药――理中丸
1、理中丸由三味补气健脾药+一味温阳药组成。

配方:干姜、甘草、人参、白术
补阳需要以补气为基础。

因为气是阳的基础,气虚严重会发展为阳虚,而温阳必须从基础――补气开始。

2、如果脾阳虚没有引起重视,觉得只是小毛病从而不注意,那很可能病情加重,就不光是脾阳虚了,会发展到脾肾阳虚。

三、脾肾阳虚
1表现:五更泄泻、少腹冷痛、腰膝酸软、小便不利、形寒肢冷、面色苍白、面目肢体浮肿、舌淡胖、苔白滑。

2、由于人在出生以后的所有生命活动都需要依靠脾胃的运化吸收功能来维持,阳气的充盛也需要依靠脾阳的强健来维持。

3、五更泻就是一个典型的增加表现。

五更泻,腹泻具有明确的时间性,就是在五更天,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凌晨三点到五点的时候。

五更正是阴气极盛,阳气萌发之际,命门火衰者应于此时,因阴寒内盛,命门之火不能上温脾土,脾阳不升而水谷下趋,故令五更泄泻。

泻下急、迫,肠鸣脐痛,泄后痛减,大便希薄,夹有不消化食物,通常伴有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疲乏无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等肾阳虚弱的症状。

4、附子理中丸。

前面所述可通过补气来补阳的理中丸,但是病情进展了,药也要有所添加。

原来的理中丸主要是治疗中焦的虚寒,现在加上附子以后就可以解决脾肾阳虚的问
题了。

主治病症:脾肾阳虚。

虚寒的症状比较重,而且伴有一些肾阳虚。

比如下肢冷凉,这些症状可以选用附子理中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