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秋思》视频课堂教学实录(说课+上课+评课+课件+教案)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及反思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及反思发表时间:2016-08-10T11:12:24.397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6月总第209期作者:牟应明[导读] 要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发言,并经过迅速的思考,捕捉他们发言中的亮点和发散点。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张公小学636400回忆导入:课前:师和学生背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师:元代马致远的作品。
(出示课件)今天学的是小令。
读中感悟:师范读,生思考:作者营造的意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师读)生1:悲凉。
生2:凄凉。
生3:凄苦。
生4:伤感。
生5:忧伤。
师:读出了忧伤的味道,用忧伤的情调读。
(一生读、齐读)师:读着读着秋意就透出来、渗出来、感觉出来了,你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生:枯藤老树昏鸦。
师:枯藤怎会带给悲凉气氛呢?生:没有生机。
师:我们家乡,树木很多,郁郁葱葱,当然枯藤也有的。
树老给人感觉是怎样的?生:哀愁。
师:对,昏鸦就是最好的衬托!古道瘦马,因何而瘦呢?生:怎一个瘦了得,瘦骨嶙峋的老马! 因为老了,累了,……师:瘦的仅仅是马吗?还有人,也许还有断肠人。
还从哪读出悲凉的秋意?生:昏鸦。
师:傍晚的乌鸦,这里能形容一下吗?这只乌鸦或几只乌鸦。
倦鸟归巢了,而人还没回去(出示补充材料)师:还有呢?生:断肠、孤独。
师:古道是怎样的呢?生:人很少,崎岖。
师:有画面之感,出示图片,陆游的诗,这个时候的断肠人更加感到悲痛。
还有西风,是否感受到了呢?生:好像秋风一样……师:读诗要咬文嚼字,越咀嚼这秋意越浓了,嚼着嚼着这小令就变得利索了,它是有画面之感,一个人走在古道上,更显凄凉。
让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师:体会到了都是悲悲戚戚的秋景,有一句话都没有体会到,是不是败笔呢?人有我无呀,给我们的感觉不是凄凉的。
(补充有关小桥的资料)出示画面:断肠人在天涯,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场景。
和我们刚才体会到的悠闲场景,无论是正侧还是反侧,都为了感受秋意啊。
把握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惬意。
《天净沙·秋思》教学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的词牌特点和作者马致远的生活背景。
(3)分析并欣赏《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天净沙·秋思》。
(2)学会通过朗读、背诵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天净沙·秋思》的词牌特点。
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情感和内涵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进行详细解读。
3. 采用朗读、背诵的方法,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体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词牌特点、作者简介、意象分析等内容。
2. 准备《天净沙·秋思》的朗读和背诵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用PPT展示《天净沙·秋思》的全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
提问:“天净沙·秋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这样的?2. 作者简介简要介绍马致远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诗歌朗读播放《天净沙·秋思》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诗歌解析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词牌特点,讲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意象,试着创作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天净沙·秋思》的词牌特点和意象分析。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借鉴教师课堂教学经验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借鉴教师课堂教学经验在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教学经历中,我发现:“天净沙·秋思”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的一篇课文,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存在着诸多困难。
教学实录中,我结合了自身的教学经验,采用直观化、情感化、互动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天净沙·秋思》的意义,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教授《天净沙·秋思》,我在教学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研究了相应的课件及教学案例,准备了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料,以此提前做好了教学准备。
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决定采用直观化、情感化、互动化的教学方法,以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天净沙·秋思》的内容和深刻意义。
二、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诗人,以及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天净沙•秋思》的背景和作者,为学生理解诗歌和深刻意义打下基础,并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解课文通过让学生逐句阅读,然后翻译,梳理每句话的意思,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天净沙·秋思”的深刻内涵。
3.分析诗歌的意义通过学生的翻译和我的指导,分析整首诗的情感、情调,以及主要表达的思想。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借用自己的情感,更好地理解诗歌。
4.辅助教具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天净沙·秋思》的相关图片和音频。
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5.诗词朗读与表演通过饱含情感、抒发感受的诵读和表演,让学生真正地沉浸在诗歌的世界中,领会诗歌之美。
让学生可以通过感受诗歌的意义,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6.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通过小组内讨论和合作,共同理解和掌握《天净沙·秋思》的深刻意义。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仅可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更好,《天净沙·秋思》的深刻意义,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课堂类型:文学课教学内容:《天净沙·秋思》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天净沙·秋思》的背景和作者辛弃疾。
2. 理解《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和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天净沙·秋思》的主题和意境。
2. 分析诗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先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或播放秋天的音乐,激活学生对秋天的感受与想象。
二、导入知识(5分钟)以图片或PPT展示辛弃疾的简要介绍,并与学生一起回答问题:1. 辛弃疾是哪个朝代的诗人?2. 辛弃疾的诗歌以哪些主题为主?3. 《天净沙·秋思》是辛弃疾的哪一首诗?三、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天净沙·秋思》,理解诗中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并完成下列问题:1. 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2. 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对秋天的美景有了更深的感受?3. 诗中的“天净沙”意味着什么?4. 诗中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四、分析讨论(15分钟)学生就第三部分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并就问题进行回答及答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辛弃疾作品的特点、风格和主题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
五、画面重现(15分钟)请学生结合课堂讨论的结果,将《天净沙·秋思》的内容转化为图片或其他形式的表现,以展示自己对诗中情景描写的理解和想象。
六、巩固与练习(10分钟)请学生背诵《天净沙·秋思》的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同时理解并解释其中的意境和感情表达。
七、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辛弃疾作品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并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诗歌来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手段:1. PPT展示2. 小组讨论3. 创作表演教学资源:1. 《天净沙·秋思》原文2. 辛弃疾的简要介绍3. 秋天的图片、音乐等相关资源八、教学延伸(10分钟)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延伸活动:1. 通过讨论欣赏其他辛弃疾的作品,比较《天净沙·秋思》与其他作品的风格和主题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天净沙秋思》省级优质课教学实录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天津市级优质课同学们好,咱们第一次见面,先自我介绍一下吧,我姓王,你们可以叫我王老师,佛说前世的五八百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现在你们肩并肩地坐在这间教室里,前世一定是修了很大的缘分的。
希望咱们都能珍惜这难得的缘分,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四十分钟!我喊上课,大家起立说老师好,能做到吗?好,上课!(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第一次的合作非常精彩,你们洪亮如钟的声音,让我感受到青春的朝气与力量!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诗吗?那你喜欢写诗吗?有没有自己写过诗呢?老师喜欢读诗,也喜欢写诗,这是一首老师的旧作,是一首秋天的词。
有谁想给大家读一读吗?(配乐朗读)同学们的朗读真好听,连我这个作者都自愧不如呢,这是一首关于秋天的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曲,那就是元朝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同学们,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或者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秋天,思念,天净沙?)同学们都有一颗敏感的诗心,对问题的把握特别准确。
我们说唐诗、宋词、元曲,就告诉我们诗的顶峰在唐,词的顶峰在宋,曲的顶峰在元。
“天净沙”就是曲牌名,“秋思”是这首曲的题目。
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关于秋天的诗。
我们汉民族是诗歌的民族,我们的古诗从诗经楚辞发源,流经风骨铮铮的汉魏,走过大唐盛世,又经历了风雨飘摇的南宋北宋,再来到元朝的马致远,走了整整3000年,在这三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古诗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传统。
(春女善怀,秋士易感)春天万物萌发,就像女孩子美好的情怀。
而秋天草木凋零,总会勾起士人的无限愁思。
那么这首天净沙秋思,究竟描写了一种怎么的秋之情思呢?谁为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诗?(点名朗读2人、齐读)秋风起,秋叶落,总会惹人无限的秋之情思,秋天那么博大,秋思那么深邃,而诗人却用短短28个字就写尽了秋思,这首《天净沙》被誉为“秋思之祖”。
写秋思,而全篇没有一字“秋”,没有一个“思”,清代学者刘熙载曾说: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教学设想:《天净沙·秋思》反映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而《君子于役》则反映的是妻子思夫之情。
这两篇文章能不能结合起来学呢?)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师:《诗经》305篇,其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我们今天先来欣赏一下该诗的第一节。
(投影,包括诗的第一节以及主要词语的解释。
)师:请参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
(正音,释义:君子:曷:栖:埘:)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师:此诗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情景交融)师:如果我们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为所有盼望在外亲人归来的家人,如果我们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们没想到啊,家人的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游子啊,他还在外面流浪。
不信,请看这首曲——《天净沙·秋思》。
(投影《天净沙·秋思》)(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轻声读,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师:你认为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羁旅之情或思乡之情)师: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研读赏析。
)师:我们现在读到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达的感情所深深感染。
你有过“断肠人”的经历或者你看过、听过其他“断肠人”的故事吗?(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强化这种感情。
)(明确:由于曲中没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现,于是,那位“断肠人”便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定代词,指代“你”、“我”、“他”都行。
读过这此曲的人常常会沉浸于作者描写的情境之中,有时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无所依托的迷惘游子,此曲唤起的并不是读者的同情心和共鸣,而是对漂泊的切身感受。
虽然我们未必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师: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课堂教学实录
西江月 & 天净沙·秋思课堂教学实录本次课堂教学内容为李煜的《西江月》和陈亦迅的《天净沙·秋思》两首词作品。
这两首词作品追溯至两个不同的时代,但却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思考。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首优美的文学作品。
前置知识在开始教学之前,需要学生们对以下几个知识点有所了解:1.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宋词的基本特点和写作风格;3.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写作方法。
西江月首先,我们来介绍李煜的《西江月》这首词作品。
词的背景《西江月》一词,出自南唐时期天子李煜的《赤壁赋》之后。
由于李煜统治时期的乱世,他刻苦钻研文学艺术、“杂学”(即那时候说的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等)和公务之事,进而涉猎各种非正式的文学作品,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多样而丰富。
词的主题和表现手法《西江月》的意境表现了李煜的豁达和志向,并通过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展示了词人令人惊羡的艺术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西江月》中,李煜通过对长江流水和月亮的描绘,抒发出对世事的豁达和自己的感慨。
同时,他也通过《西江月》对人生奋斗的讴歌,展现了自己壮志凌云的气概和志向。
教学点分析这首词作品除了表现手法和意境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教学点:1.体裁特点:《西江月》是一首以五言绝句形式创作的词曲,其结构简洁明了,言简意赅;2.语言特点:富有韵律感,多使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让人很容易就能读懂。
3.情感表达能力:李煜借助月亮和长江这两个自然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壮志和青春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天净沙·秋思接下来,我们来学习陈奕迅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词作品。
词的背景《天净沙·秋思》是陈奕迅在2002年发行的专辑《黑白灰》中的一首歌曲。
词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天净沙·秋思》中最为突出的是抒情上的表现。
陈奕迅运用平缓、舒展的曲调,再加上其细腻动人的嗓音,将词中寄情于自然的虚拟元素以及对爱情的内心探究传情,营造了一种深深的秋日忧伤的感觉。
天净沙课堂实录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沙河市蝉房中学张建国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秋”当歌,抒发自己的秋思之情,可是若论成就当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哪位同学能够按照“时,地,名,评,作”的形式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生:马致远,元代,大都人,号东篱,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他的经典作品是《天净沙.秋思》。
(出示ppt)师:这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
祖宗级别的啊,我们今天就来领略一番吧。
来,打开书,先自由朗读两分钟。
师:大家读的还是蛮有味道的,那我们一起读一读,看看效果如何。
(学生齐读)师:同学们读的语速还是有点快,若能放慢节奏,定会读出更多的感觉来。
(生再读,放慢语速)师:好,这次的进步很大啊,那我们试着默读一遍,来感受一下这首小令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默读)师:怎么样,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吗?生1:......(不知从何说起)师:我们仔细看看文章出现的那些景物,看它们透露出的是一股什么味道。
生2:悲师:概括的很准确,这首小令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悲情,那我们如何读出这种“悲情”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方法,怎么读就能读出悲的味道来?、生3:放慢节奏,读出韵脚,重读形容词,声音低沉一些。
师补充,韵脚可以拖一下音,停顿的节奏上可以稍作体现。
师:我们来试一试吧?哪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一句?生4读“枯藤老树昏鸦。
”师:这位同学读的有点沧桑的感觉啊,如果能够突出重音“枯,老,昏”效果是不是更好啊?生5再读(突出了重音,韵脚拉的稍长一点)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生6:刚刚这位同学,通过重音及韵脚的处理,让我们听出了一点沧桑的感觉,感觉那些枯藤就在眼前浮现,还有那可怜的老乌鸦。
师:很好,读的很到位,点评的也很到位。
继续,第二句。
生7读“小桥流水人家”。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呢?生8:我觉得他的声音很洪亮,但是此处读的有点沉闷吧,我觉得不应该那么读。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
的感受呢?
漂泊的旅人更大的伤感。
情 很 差 的 瘦 人 ,更 何 况 ,还 有 西 风
生: “昏鸦”,课下注释里解释
师:精彩!这位同学很会听课 吹 来— ——有 没 有 同 学 知 道 什 么 是
是“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这个“昏”
西风?
字让我感觉到黄昏日落时的凄迷。
生:西风就是秋风。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昏”字来
呢?
(生再次齐读。)生:为来自强调嘛。厚重的情感。让我们再回到小令的
师:在这首小令的前三句,作
师:为什么要强调这个词呢? 标题,看看刚才大家的组词。可以
者用了三组非常典型的秋景来渲 “天涯”,这个词语给我们怎样的感 说,这首小令可能表达了主人公对
染自己的忧伤之感,让我们这些读 觉?
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也可能是对
没有谁愿意试试?
乎跟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歌的标题 觉得伤感凄凉的比较多一些。包括
(一生朗读。)
不太一样。你们看出来了吗?
这首曲,好像也有这种感觉。
师:这位同学可不可以说说,
生:这个标题分两个部分。课
师:是啊,所以刘禹锡才说“自
你的朗读跟刚才那位同学有什么 下注释里说,前面的“天净沙”是曲 古逢秋悲寂寥”。再来看这个“思”
何处理的。
师:说得很好!通过刚才对这
师:用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方法
(播放赵志刚的昆曲演唱。) 首小令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短 读白朴的《天净沙·秋》。下课!
师:谁来说说 ,演 唱 者 是 如 何 短的二十几个字原来包含了这么
130
·初中 2015.7-8
漂泊天涯的忧伤之情。
蔓”呢?
师:不错!马“瘦”,可能是因为
师:这位同学 很 敏 锐 ,一 下 子
教学实录:《天净沙·秋思》课堂教案
教学实录:《天净沙·秋思》课堂教案【课题】中学语文《天净沙·秋思》课堂教案设计【教学背景】该教案适用于中学三年级语文教学,针对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需求,通过对《天净沙·秋思》的深入解读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本诗词的文化底蕴、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感、提升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古诗词的特点和韵律,掌握《天净沙·秋思》的基本意思和文化背景。
2. 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能够准确发音并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掌握古诗词的词语和语法,能够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结构。
4. 分析和理解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能够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古诗词能够使人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2. 培养学生喜欢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义、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掌握古诗词的基本语法和词语。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技巧,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和韵。
【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一起朗读一首《登高》诗,并回答“何为登高?”的问题,引出课堂的主题——古诗词欣赏。
2. 学习《天净沙·秋思》学生们听老师朗诵《天净沙·秋思》,并手抄一遍。
教师讲解本诗词的文化背景——西湖天净山,及文中的柳树岸、烟波江等以及本诗词的情感表达——思念故乡、渴望回家的情感。
3. 分析古诗词的语法和词语教师介绍古诗词的语法,如何识别和分析古诗词中的平仄、押韵和节奏,并引导学生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式、词汇及修辞手法。
4. 听课地图教师发放听课地图,要求学生在听课时,记录“我想了解的问题”,“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感受和思考”,为课后的回顾和总结提供资料。
5. 课堂小结教师向学生回答各自记录下来的问题,并提出本课的思考题——假如是你写这首诗,你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学反思】该课堂教案的教学效果较好,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课程目标,对古诗词的学习进行了深入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中领略到古诗词的美感和深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感。
《天净沙·秋思》诗歌教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天净沙·秋思》诗歌教学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天净沙·秋思》。
2. 分析并欣赏《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情感。
3. 了解并掌握一些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4. 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天净沙·秋思》的内容理解和诗词鉴赏。
2. 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秋天的图片或者相关的歌曲,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想象,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天净沙·秋思》。
2. 内容理解(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诗词鉴赏(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意境、情感、修辞等方面欣赏《天净沙·秋思》,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 诗词解析(10分钟)教师详细解释《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给出一些相关的诗词,让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自主学习的情况,综合评价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
2. 阅读并欣赏一些其他的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天净沙 秋思》课堂教学实录
《天净沙秋思》课堂教学实录教材分析:两首古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古风”和”近体诗”两种诗歌体裁的根底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它们是宋词和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为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学生分析:属年级第一层次班,感悟能力强,思维比拟活泼。
设计理念: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流程:师: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投影课题并板书:《西江月》(词)、《天净沙.秋思》(散曲)]师:我们知道古代诗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那么,这两首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这两首诗歌,细心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感情。
生:自由朗读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那么,这两首诗歌分别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生:(应答热烈)(答案众多,但都言之有理)师:都答得很好!我想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这两首诗歌,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西江月》是怎样来抒发作者的快乐喜悦情感的,《天净沙秋思》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情调呢?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朗读第一首)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样?生:(对此进展评议,并纠正两个错误读音:见、社。
)师:第二首谁来读?我希望读的同学能改正刚刚出现的一些缺乏之处,争取读得更好,谁来?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有感情朗读,完毕,全班学生用掌声给予充分肯定)师:同学们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你读得很棒!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成功地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这两首诗歌有没有直接写到悲伤、喜悦?生:没有。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两种感情的呢?生:借景抒情。
《天净沙·秋思》_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微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XXXXX教学目标:1.能朗读、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2.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一、课前导入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与秋天有关的诗句吗?【明确】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杨万里《秋凉晚步》二、自主学习1.体裁介绍:散曲,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主要分为小令、套数两大类。
源于宋金之际,元代大盛。
代表作家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
2.作者简介:马致远,字千里,号本篇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
杂剧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一卷。
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3.背景介绍:马致远,元朝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
他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
《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
三、整体感知1.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2.自由朗读3.这首小令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特点:萧瑟凄凉4.文中哪一句表现的不是萧瑟悲凉的景象?【明确工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远离家乡亲人,看见炊烟袅袅,桥边人家的欢乐景象,不禁悲从中来。
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其哀5.诗歌抒情句是哪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XX】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思乡——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
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诗人将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
假如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写下来。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感受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2、通过“读、写、改”等实践活动,理解散曲用“典型、重叠”的意象传情的写作方法。
3、赏析书法、吟诵作品,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起——理解单个意象之美
师: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被誉为是文学史上几大高峰。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被称为是元散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写的一首元散曲中的小令,题目叫作《天净沙.秋思》(出示题目)
师:新藤也是这种感觉,青藤也是这种感觉,你们觉得新藤刚好还是青藤更好?我觉得这两个词语都不错,我暂时先选一个。
生:我们组写的是秋桂,我们想让秋桂代替老树,因为刚刚同学写的老树的叶子一片片落下,上面还长着灰色的苔藓,然后这个秋桂就是秋天独有的花朵,桂树上面长满绿叶,还透着点点的桂花,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感觉。
师:请您把圈出来的景报出来!然后盛老师帮助你把它贴到黑板上。
生:枯藤
师:你说一个我贴一个。
生: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师:人也是景物中的一种,盛老师把它括出来。谢谢你,你们是不是把这么多的景都画出来了。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刚说到了,这小令当中有一条路,在古代的路叫“道”。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我们放一个视频帮助你们联想。
生:我们写的是飞燕,我觉得飞燕和昏鸦可以对应,因为春天的景象,燕子都在,燕子代表春天的到来,十分喜气洋洋。
师:那这个翠鸟谁家的?赶紧说理由。
生:飞燕是在春天的时候从北归南的,也就是他荣归故乡,而且燕子是居住在屋檐下的,有一种很温馨,美好的感觉。
师:还有一种的动感是不是?
生:和风是我们写的,我觉得和风可以和西风对比。因为和风更能体现出春天生机勃勃温暖的感觉。
《天净沙 秋思》公开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元曲的基本知识,理解《天净沙秋思》的背景及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与哀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及情感。
2. 掌握元曲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1. 词语的解析,如“天净沙”、“秋思”等。
2. 理解并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与哀愁。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天净沙秋思》。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秋天的图片引入,让学生谈谈对秋天的感受。
2. 介绍元曲及《天净沙秋思》的背景。
3. 朗读《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枯藤”、“老树”等。
5. 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天净沙”、“秋思”。
6. 讨论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天净沙秋思》与其他元曲的区别,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2. 欣赏其他关于秋天的诗歌,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感受不同诗人对秋天的表达。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秋天为题材的小诗。
2. 分析并评价同学的作品,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分享。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及情感。
九、课后作业1. 熟读《天净沙秋思》,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 收集其他关于秋天的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
3. 完成练习题,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与哀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第一篇:《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感受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2、通过“读、写、改”等实践活动,理解散曲用“典型、重叠”的意象传情的写作方法。
3、赏析书法、吟诵作品,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起——理解单个意象之美师: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被誉为是文学史上几大高峰。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被称为是元散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写的一首元散曲中的小令,题目叫作《天净沙.秋思》(出示题目)师:天净沙是曲牌名,后面的秋思是它题目,中间用一个小圆点隔开来。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小令的题目和曲牌名读一下,预备齐!生齐读师:这首小令被称为是“秋思之祖”,它为什么在历史上有这么高的评价呢?我们今天先来细细的品味。
同学们手头也有课文纸,屏幕上盛老师也打出来了,你自个小声的读上几遍,我们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正确,读流利。
这个要求不高是不是?赶紧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师:这么快就读好了?一个人来读,谁?手举得高一点。
生读师:不错,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已经做到了。
如果你在读的时候稍稍有些停顿,那就能读出味道来了。
谁再来读读?生读师:你们有没有听出一种拖音,一种停顿,有没有听出来?有些味道出来了!咱们一起把这首小令来读一读。
生齐读师:恩,第一次读就能读这么好,已经很不容易了。
同学们,你们在读这首小令的时候,从里边读出了哪几种景呢?赶紧把它圈出来。
师:请您把圈出来的景报出来!然后盛老师帮助你把它贴到黑板上。
生:枯藤师:你说一个我贴一个。
生: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师:人也是景物中的一种,盛老师把它括出来。
谢谢你,你们是不是把这么多的景都画出来了。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刚说到了,这小令当中有一条路,在古代的路叫“道”。
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我们放一个视频帮助你们联想。
播放视频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你能不能用一个自己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课前交流:教师板书“秋”字师:看到这个“秋”字,你能想到什么词?生:秋收冬藏、果实累累师:一个秋字,让大家想到了或喜或悲的画面,这就叫“境由心生”啊。
一、学习《天净沙秋思》,感受悲秋(一)导入:师:秋在古人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马致远写的元曲《天净沙秋思》(板书)元曲,是在宋词的基础上,结合民间谣曲形成的新诗体,句句押韵,非常易于传唱。
词有词牌名,曲有曲牌名。
“天净沙”就是这首元曲的曲牌名,“秋思”才是题目。
(二)、初读:师:请同学们放声自由地朗读这首《天净沙秋思》,把它读通读顺,结合下方注释,试着理解感受。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能力?生朗读,相机评价。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景,景中有诗。
在这首元曲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请拿起笔,用圆圈在书中表示出来。
生边读边画。
师:谁来说说有哪些景物?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师:前面三句,你发现了什么?生:每句六字,两字一景。
师:刚才老师说到元曲有着句句押韵,易于传唱的特点,现在,老师读前面,你们读后面,感受元曲的押韵。
师生对读。
师:读着读着,你有什么感受?生:我感受到凄凉。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悲伤。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孤独。
师:这些感受都集中在诗中的哪个词上?生:断肠人(三)、品析词句,感受“断肠”师:断肠人,是真的肠子断了吗?那是什么?生:形容人悲伤得肠子都要断了。
师:说到这里,你想知道什么?生:马致远为什么这么悲伤?师:是呀,他何以如此悲伤呢?师出示相关文字,了解作者的生平,怀才不遇。
师:是啊,这是一个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四处漂泊的游子啊。
境由心生,于是,独行寒秋的他所看到的一切便会勾起他的断肠之痛。
下面,请听老师来读一遍,你们边听边想,你从哪些字眼、词语、句子里看到了作者的悲伤。
生:枯藤老树昏鸦出示课件:藤,是的藤,树,是的树,鸦,是的鸦,穷困潦倒、四处漂泊的游子看到这些,内心多么。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 (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师:下面我们开始学一首散曲。
请同学们先读曲。
看谁能够在3分钟之内把这首散曲背下来。
(学生读书5分钟后检查背诵。
)师:同学们3分钟就能把这首散曲背下来,说明这首28字的小令易于吟诵。
你能说说对这首小令的感受吗?(学生读书,分组讨论。
)生:从题目就能感受到一种悲戚的景象,秋天百草凋谢,万物肃杀,毫无生机,这是秋的意思;“思”呢?不外乎有相思、愁思、哀思、思念、思乡、思亲等意思。
生:这首小令表现的是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
因为曲中有一句说:“断肠人在天涯。
”生:有些词语写得很凄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生:有些词语写得很温馨:小桥、流水、人家。
生:凄苦中有暖意,悲愁中有喜悦,清冷中有温馨。
生:老师,我认为其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其实是那流浪天涯的断肠人所幻想的情与景。
师:想像奇异,不同凡响。
生:那不应该是想像的虚景,我们可以叙述他的情感流程: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归巢了。
旁边,小桥流水的稀疏村舍,已是炊烟袅袅。
骑着瘦马的游子还在荒凉的古道上,疲惫地走啊走。
唉,夕阳西下了,漂泊异乡的游子愁肠寸断啊。
师:同学们,展开你的想像,构思一段游子思乡的情景,作为课外作业。
我们学完这五首诗歌,我想通过对对联的形式考考大家,请你们作好准备,明天进行。
点评:因为《天净沙•秋思》仅28字,短小精悍,所以采取了先背再品的教法。
在教师的引导和调动下,品析也很有步骤地进行,学生能感觉出诗句两种不同的物象,再体会出其中的意象。
学生有很高的参与学习的热情,学习方式有很大的转变,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发现、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 文人的精神家园: 步入仕途,居于高高的庙堂起实现安邦治国、 济世匡人的理想。
元代文人的处境: 进,科举废除,无路可走,永远不可能找 到自己的灵魂栖息地——他们永远流浪于自己 的精神家园之外。 退,除了满腹诗书一无是处,沦为乞丐一 样的人,地位低下,尊严全无,在现实世界中 找不到归属感。 元代文人,集体被时代被社会流放了……
新世纪教育网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第15课(4)
天净沙· 秋思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一、初读诗歌
1、诗歌描绘了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哪 些景? 2、诗歌描绘了一幅 图。
3、用心感受,这些景物组成的画面给 了你怎样的感觉?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3、关于意象的主和辅: 主要意象:直接揭示情感。 辅助意象:作为背景,营造氛围,烘 托情感。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三、诗人借“断肠人”表达的情感?
讨论1:“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经历: 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 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 “二十年漂泊生涯”,五十入仕,看不惯黑 暗的官场,退而隐居,晚年过着“林间友”、时的作品之一。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提示二:解读,文人的精神家园?元代文人处境怎样? 元代以前的文人
从一代大儒董仲舒把儒学推上 独尊的宝座开始,从隋炀帝创设科 举制开始,读书便成了下层百姓 “摇身变凤凰”的最佳途径。于是,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于是做一个“清贫”的文人书 生成了一种时尚,一种傲视他人的 资本;只要通过科举,他们就会一 步登天,飞黄腾达——得到千钟粟, 黄金屋。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治国 安邦、济世救人的最高理想。
四、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 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整体的艺术境界。
1、深秋景色的萧瑟荒凉和一个漂 泊游子内心的凄凉悲苦融为一体—— 凄凉悲苦的小漂泊。 2、深秋景色的萧瑟荒凉和元代文 人群体被放逐的孤独伤痛融为一体— —失去精神家园,悲苦孤寂的大漂泊。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文人来到元代
1、元代统治者把全国各族 百姓划成四个等级,第一 等级是蒙古人,最后一等 才是原南宋统治下的汉族 人。 2、元代社会的行业排名: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 五医、六工、七猎、八尼、 九儒、十丐。 3、元代取消了科举制度, 科举中断,文人们仕进无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门。
育网 -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讨论
如果,“断肠人”身处家乡而断肠, 你又怎样理解他的情感?
身为元代文人之一的马致远,借沦落天 涯的“断肠人”表达一个丧失了精神家园 的文人群体被集体流放的深沉的孤独和悲 哀。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内心的孤寂 凄苦之感,深切的思乡之情。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讨论2:“断肠人”在家乡而言天涯——
如果,“断肠人”身处家乡而断肠,你 又怎样理解他的情感? 提示一:苏轼说“此心安处,便是吾 乡”,你怎样理解“家乡”? 家乡: 1、现实中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 2、精神家园:心灵、灵魂的栖息地。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二、做个评论家——
1、结合读诗的感受说说自己最喜欢 哪幅画,它好在哪里。
关于 意象 意象:用来寄托情感的客观物象(物、人)。 作用: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传达情感。
这首诗歌的意象是? 这些意象的作用?
二、做个评论家——
2、在创作图画的时候,你遇到的最 大的难题是什么?你是怎样思考的?
五、扩写诗歌 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找到意象的想 象增长点,扩写充实诗歌的内容。 1、要有适当的联想。 2、意象的描绘必须符合诗歌的情景 。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