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刘珊珊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ppt课件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shuāng chóu mián
霜 愁眠 寺
sū sì
苏
冰霜 庙
忧愁 睡眠 苏州 寺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的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 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真切的表现出来 充分表现过了诗人爱菊之情
秋从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 诗意:一丛丛的菊花绕着房屋开放,好像 是到了陶渊明的家。专心致志地绕着篱笆 观赏,以至太阳偏西了还舍不得离开。
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让人陶醉?
诗的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 迷,流连忘返的情景真切的表现出来充 分表现过了诗人爱菊之情 。
寒山寺
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 诗意:半夜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 传到了客船。
• “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 静谧,而且也衬托出了自己的孤单 寂寞。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有什么作 用?
这句诗写了“夜泊”的具体地点,以及 寒山寺的钟声,是诗人的所“闻”,这是 从听觉角度来写的,用安静的环境、寒山 寺的钟声 ,反衬诗人烦乱的心境。
元稹
认识下列生字
jú biàn jiàn piān
菊 遍 渐偏
菊花 遍地 渐渐 偏见
认识下列生字
cóng shè lí
秋丛 舍 篱
shè shě 宿舍 舍不得
• 元稹(779~831),字微 之,河南人。曾经做过宰相, 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 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 “元白”。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明刘珊珊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3.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观潮
2课时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能抓住重点句,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并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8 *四季的童话
1课时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出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澡、烤、烘、蕉、橙、均、匀”7个生字,理解“喷香、恬静、均匀、色彩斑斓”等词语。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的。
第二单元人与自然
课题
课时
学习目标
重难点
备注
5古诗三首
3课时
1.帮助学生会写“菊、舍、遍、渐、偏、霜、愁、眠、苏、寺”10个生字,会认“螺、霜、寺”3个生字。
2.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菊花》和《枫桥夜泊》。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会认本课生字,会正确书写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横卧”、“风号浪吼”等词语的意思。
1.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的意思,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是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通过三首古诗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诗句和意象。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方面仍有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的意象、情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三首古诗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
3.教学辅助材料: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谈话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美。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21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文由三首古诗组成,其中两首为唐代的边塞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还有一首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出塞》的大意是: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
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人从明月照关的景象写起,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月”和“关”前面使用了“秦时”“汉时”两个时间定语。
这并不是说明月属秦,关属于汉,也并非实指秦、汉两朝,其想表达的是防边筑城的措施始于秦汉,可见边关忧患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
接下来的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将士。
这两句诗,从整体上拉伸了全篇的时间感(秦汉)和空间感(万里),营造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
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由叙事转为议论。
长征未还,固然是千古共同的哀怨,但秦筑长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汉逐匈奴,单于内附。
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是一种曲调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描写了守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
诗的大意是: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诗一开头就切入了宴会场面。
“夜光杯”这里指精制的酒杯,以显示宴会的豪华,令人想象那五光十色的宴饮情景。
“琵琶声”既是宴席上的欢快旋律,又是即将痛苦告别的前奏,将士们不惧怕战斗的来临,却不免惋惜这场豪饮的终止。
所以第二句中一“欲”一“催”,刻画了错综矛盾的情景和心情。
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将士们纵情饮酒后,略带悲壮的语言,这正是将士抒发的豪迈感情:战斗来临,投身疆场,为国献身,又有何惧!《夏日绝句》是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在南渡之后所写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课件
古诗中的爱国情
◎ (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生
人杰 死
鬼雄
诗的开头两句铿锵有力,表明态度:不管 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讲求气节,争做英雄, 即做人要有浩然正气,铮铮铁骨。
“思项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项羽 ——不肯过江东
当朝统治者 ——渡江南迁
歌颂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不着痕迹 地痛斥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 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
我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平定边患的渴望 和保家卫国的壮志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句的意思是:如果醉倒在沙场上,
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 人能回?
我从中可以体会到将士们保家卫国、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诗句的意思是: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 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我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为国建功立业、 报效朝廷的忠心和顶天立地的豪迈气概。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搜集爱国诗歌,与同学交流分享。
边塞诗 又称出塞诗,以边疆地区汉族军 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代表作有《燕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诵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sài
出塞
[唐]王昌龄
qín
zhēn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暮江吟)》部编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暮江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现代汉语表达古诗中的意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用现代汉语描绘诗中的景象,体会诗人情感。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分析诗句韵律特点时,对古诗的平仄格律感到困惑。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更直观地展示古诗的韵律美,比如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增加这方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提高他们对古诗韵律的理解。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发言,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并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
-分析诗句的韵律特点:学习古诗的平仄格律,了解其音乐美。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水平。
举例解释:
-在理解诗意方面,强调“残阳”一词如何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的余晖,以及“半江瑟瑟”如何表现出江水的波光粼粼。
-在掌握词汇和句式方面,通过例句展示“铺”字的多种用法,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其含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感悟《暮江吟》,使学生能够领会古诗的意境美,增强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运用诗中的词汇、句式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3.培养审美情感,通过分析诗句描绘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热爱;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情感。
这三首诗分别是王昌龄、王翰和李清照的作品,既有边塞诗的豪迈,也有咏史怀古的深沉,更有夏日绝句的清新。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朝代的诗歌风格,感受诗人们的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境有所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情感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感受古诗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内容和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情感。
2.教学难点:感悟诗文中的意境,理解诗文背景,培养审美情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学习古诗:先让学生自读,然后教师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感悟意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文中的意境,体会诗文情感。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悟,培养合作精神。
5.朗读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背诵诗文,感受古诗的魅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9 古诗三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江缘学校陈思梅[教学目标]1.会认“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4.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2.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重难点)一、画面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出一幅《暮江吟》所展现的图画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课件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3.课件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名回答。
(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同时,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着光芒。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二十一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三首古诗:《夜书所见》、《示儿》和《题临安邸》。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内容丰富,意蕴深刻。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领略古诗的魅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和欣赏还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深入到古诗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寓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寓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美。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三首古诗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材:准备《夜书所见》、《示儿》和《题临安邸》的文本,供学生阅读。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描绘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的原文,让学生独立阅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特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优质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优质教案21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包含三首经典古诗: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王昌龄的《出塞》主要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
王翰的《凉州词》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的场面,表现了守边将士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旷达胸怀。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根据单元的语文要素,古诗特点及四年级的教学重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塞、秦”等8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其中,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教学难点是: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二、说教法学法说教法。
叶嘉莹先生曾在一个有关古诗吟诵与教学的讲座中说:“古人写诗,都是先吟后写的。
学诗,必须学习吟诵。
”古诗的平仄与押韵使其语言具有独特的音律美,只有通过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吟诵,才能对古诗有列深刻的理解与体验。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吟诵,让他们体会古诗音律的美感。
2.说学法。
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在教师重点教读《出塞》的基础上,学生习得学法,总结古诗的学法,进而在吟诵的基础上分四大步骤自主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1)解诗题,知诗人。
(2)懂诗意,悟诗情。
(3)巧背诵,多积累。
(4)读写结合,培养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环节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品读《出塞》,理解诗情。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出塞 凉州词 夏日绝句》优质创新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优质创新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以诗歌为主题,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体会诗人们在不同背景下所表达的情感。
这三首诗各有特色,既有边塞诗的豪迈,又有咏史抒情的深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和分析古诗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律美,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难点:深入分析诗文,理解诗人在不同背景下所表达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古诗的氛围。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古诗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古诗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解读资料,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3.黑板:准备好黑板,以便于课堂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中的边塞风光、历史背景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同时,为学生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宁静的学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需要注意的字的发音。
【名师爱课帮】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理解诗意,感悟道理——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教材选取了三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
三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后两首也借助景物阐释了一定的道理。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写景佳作。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描绘了两幅幽美的画面: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前两句),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后两句),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即景说理,写出了作者谈游山后的体会、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雪梅》共有两首,本文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写出了梅与雪的特点,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古往今来不少诗人把雪、梅当作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钺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本课有“暮、瑟”等7个认读字(其中包括一个多音字“降”);有“暮、吟”等12个生字。
其中,“暮”“吟”“庐”“缘”“降”容易写错;另外,“题”“侧”“费”“须”等字在使用中容易混淆,需分类识记。
本课配有三道课后题,其中第一题是对古诗朗读、背诵、默写的要求,后两题是对古诗理解层面的要求。
课后第二题是针对《暮江吟》提出的,诗人对景色的描写的关键语句,用自己的话谈出理解。
《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除了写景之外还借景说理,课后第三题选出了说理的诗句,谈自己的理解。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古诗三首语文S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古诗三首语文S版深度解教材:这篇课文由三首描写秋景的古诗组成。
«望洞庭»描写了诗人在月夜遥望洞庭湖的美景;«菊花»立意新颖,使人了解了诗人爱菊的缘由是〝此花开尽更无花〞;«枫桥夜泊»那么经过枫桥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
先生在学习完这三首诗后,要能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依据自己的了解想象画面,进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先生可以依据课文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但在情感上还难以体会。
在授课时,教员应引导先生经过查词典和结合注释的方法从全体上掌握全诗。
同时借助图片或许多媒体教学手腕,使先生对古诗发生兴味。
另外,可以启示先生在读的进程中展开想象,从而逐渐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才干:1、会认〝螺、霜、寺〞3个生字,会写〝菊、舍、遍、渐、偏、霜、愁、眠、苏、寺〞l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古诗的意思,能想象古诗所描画的画面。
3、经过对古诗的了解,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打破重难点:重点:了解古诗的意思。
打破方法:教员引导先生结合注释和词典对古诗有全体了解,并借助图片或多媒体协助先生进一步了解古诗。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打破方法:教员引导先生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在读的进程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引荐:教法:运用自学辅导教学法,了解古诗的意思;运用分组教学法,处置不懂的效果;运用创设情境法,让先生对古诗描写的情境有所感悟。
学法: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和注释,以及词典了解古诗的意思;经过协作学习法,了解古诗中的重点句子。
师生齐预备:教员:多媒体课件、范读录音、生字卡片。
先生: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巧布置:3课时。
第一课吋课时目的:1、会认生字〝螺〞。
2、了解«望洞庭»中诗句的意思,能从全体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第七单元导读【单元导教】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
教学本单元课文可以充分借助朗读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容,体会先辈们的爱国情怀。
在此基础上,借助多种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同时,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
【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认识30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1个字和15个词语。
阅读: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和《别董大》。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2.能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情怀。
4.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出词语形容的人物。
5.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口头表达:1.能表达自己的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书面表达:1.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做到内容清楚。
2.能正确书写信封。
21 古诗三首【课前解析】关注古诗:《出塞》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渴望与期盼。
《凉州词》描写了出征前将士们开怀畅饮的场面,表现出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情怀。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关注学习古诗的方法:1.借助文中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2.根据注释,用字面意思理解诗意。
3.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味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了解古诗背后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怀。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2.了解古诗背后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怀。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教学目标:1. 学习生字,理解字词。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一些字词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释题。
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读准字音。
2. 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字音。
3.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语气、节奏。
三、理解诗意,体会情感1. 学生自读古诗,借助工具书或注释,理解古诗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2. 指名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教师讲解古诗大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四、品读古诗,感受美景1. 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
2. 学生结合插图,发挥想象,描述古诗中的景色。
3.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景色。
4. 学生齐读古诗,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五、总结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 教师布置作业,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诗歌。
板书设计: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2. 结合诗意,为古诗配一幅插图。
3. 搜集其他描写大自然景色的诗歌,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让学生领略了古代诗人的风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描绘景色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味。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古诗有了更深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还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识字学词我能行】(3星)一、看拼音写词语。
chūsài qín cháo cháng zhēng cuīcùhēzuì()()()()()二.用“√”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边塞.(sài shài)人未还.(huán hái )还.来就菊花(hái huán)征.战(zhēn zhēng)教.课(jiāo jiào)不教.(jiāo jiào)胡马度.(dù duó)阴山【品析诗句我能行】(4星)出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把古诗补充完整。
诗作者是代诗人。
诗中“龙城飞将”泛指的将领。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但使: 。
不教: 。
3.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这首诗的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歌颂他们决心、的战斗精神。
5.下列内容中暗示边防多战事的一项是( )A.秦时明月B.汉时关C.人未还6.万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 )(多选)A.对敌人的蔑视。
B.对国家的忠诚。
C.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D.对战争的恐惧与排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识字学词我能行】(3星)一、看拼音写词语。
jiéchūguǐxióng luòxiàxiàng yǔhúzi()()()()()二.用“√”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催.促(cuī chuī)将.军(jiānɡjiànɡ)但使龙城飞将.(jiāng jiàng)杰.出(jié jéi)生当.作人杰(dāng dàng)死亦为.鬼雄(wéi wèi)【品析诗句我能行】(4星)凉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 第21课 古诗三首
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内容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
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塞、秦”等5个生字,会写“塞、秦、征”等10个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4.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意。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搜集王昌龄、王翰、李清照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掌握文学常识。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
(4)在书上作简单的批注,初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部编本(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课件(2020年)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古诗三首
课前自学
一、课前积累
我能背一句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句:
二、字词积累
1.我要大声地把每个生字读三遍,然后选择3-5个字写在下面方格里:
2.我能体会诗中重点的字词:
和遍绕日斜客愁
三、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划分朗读节奏。
四、我能查阅工具书。
了解作者刘禹锡、元稹、张继;了解洞庭湖。
课堂导学
五、学习《望洞庭》
1.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__________省的北部,
__________市附近,是我国__________
淡水湖。
2.了解诗人刘禹锡。
字_____,____朝诗人,被誉为_______。
3.自读全诗,说一说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和:
湖光:秋月:
两相和:
这句诗的意思是:
5.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未:磨:
镜未磨:
教师追问:没有磨拭过的镜子给人怎样的
感觉?
这句诗的意思是:
诗中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
6.理解“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山水色:
这句诗的意思是:
诗中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
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
六、学习《菊花》
1.用你喜欢的词语来形容菊花:
2.了解诗人元稹。
____朝诗人,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诗,
世称_______。
3.我能体会诗中重点的字词:
秋从:似陶家:
日渐斜:更:
4.这首诗的意思是:
5.诗中前两句写花茂、赏菊,后两句写出了爱菊的__________。
七、学习《枫桥夜泊》
1.了解诗人张继及他写这首诗的背景。
张继满腹文才,科举考试却不能及第,赶考归来行至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失意的夜晚辗转难眠。
2.我能体会诗中重点的字词:
枫桥夜泊:
乌啼:江枫:
愁眠:姑苏:
客船:
3.自由朗读,结合书上的注释,理解诗意。
4.带着问题默读全诗,用心感悟诗情:(1)找出能体现作者心情的六种景物。
(2)以上景物,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
是感觉到的?
(3)这些景物给人什么感受?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
诗中找出表达这种情感的一个字来。
5.诗人通过景物向读者传达情感,这就叫
做__________。
课后检测
八、比一比,再组词。
遍()惭()眠()寺()
偏()渐()眼()待(
)
九、填空。
1.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从_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诗人离洞
庭有一段距离。
诗中把_______比作
_______,把_______ 比作_______ ,表达
了诗人 _______的情感。
2.《菊花》说明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枫桥夜泊》描写的景物有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听到的
有 ______和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
感情。
十、你还学过其他描写秋景的诗吗?请你抄
下来。
十一、课外阅读。
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