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课文10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
•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 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 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 手法。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解诗题,知诗人
竹 石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 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 的一首诗。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 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 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 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 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千锤万凿出深山,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
烈火焚烧若等闲。 对石灰窑中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
粉骨碎身全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也都无所畏惧,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为把一片清白长久保存在人间。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 很不容易。次句 “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
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 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 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极其形象地写 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 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 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 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清白”是拿石 头的颜色作比较 。
喜欢,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将竹 子的生长人格化,赋予了诗人所 寄托的美好品质的向往,也暗自 表达了诗人自身的决心与希冀, 哪怕如今是什么困境,哪怕遭到 什么打击,自己都不能轻易言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0课 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0课 古诗三首(课件)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
对偶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边塞战场的景 色。用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显示了战场的清冷悲凉,含蓄地 表达出诗人征战沙场报效祖国的愿望。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何当“,表达出一种遥遥无期的意 味。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主人重视, 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 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 的雄心壮志。
写出了竹子扎根的艰难和顽强,挺立 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
赞美之情顿出 突出表现了经历磨难后的岩竹身姿挺拔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 “尔”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竹子
破岩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托物言志
——不放松、立根还坚劲

“志”与“物”要有相似点

天我们来学习这组诗中的第五首。
万( )奔腾 快( )加鞭
讲授新知
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与“诗圣”杜 甫、 “诗仙”李白、 “诗佛” 王维齐名的唐代著 名诗人,有“诗鬼”之称。 主要作品:《李凭箜篌引》《梦天》《雁门太 守行》等。
字词识读
yān

luò
燕山 似 金络脑
初读古诗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设问
这两句借马抒情,边塞是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骏马能否有 机会一展雄姿,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表现了诗人渴望被人赏识、 重用,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金络脑 马
托物言志
诗人
施展抱负
纵横大漠,快走踏清秋

“志”与“物”要有相似点


部编新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

部编新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

何时将要。 承上启下,希望能为国家做贡献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用黄金装饰的 马笼头。
明写骏马在沙漠中奔跑,实写自 己何时能被重用,报效国家
“金络脑”属贵重鞍具, 象征马受重用。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给马配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 头,让它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驰骋,杀敌报 国,建功立业呢?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凿,击打、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 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烈火焚烧”与 “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 灰的顽强。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把自己想象成战马,将自己的 感情寄托在马身上。
总结写法
03 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
将某个人之“志”依托 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 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 征意义,成为诗人的志趣、 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托物言志
课堂小结
李贺的《马诗》让我们领略了诗 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到诗人 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
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 这首诗呢?
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 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 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 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透过 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 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 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书写指导
注意右边“垂” 的第三笔是竖。最后 一横要短一些。

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优质公开课课件ppt

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优质公开课课件ppt
• 6.
示例:广阔的沙漠,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 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之上,一弯明月如弯钩一 般挂在夜空.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3. • (1)何日,何时. • (2)像. 若隐若现 • (3)原来.
• 4.A
4.A
• 5.
“马”“石灰” “竹”均是诗人托物言志的载体,诗 人借这些具象的事物,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个人的 情感和抱负,具有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的表达效 果.
பைடு நூலகம்
解题思路: 修辞补充完整,加以扩展 在主语前面发挥想象 加入合适的修饰语
练习册答案
• 1.B • 诗仙 李白 • 诗圣 杜甫 • 诗鬼 李贺 • 诗魔 白居易 • 诗佛 王维 字摩诘 • 2. • (1)快走踏清秋 • (2)粉骨碎身浑不怕 • (3)任尔东西南北风

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 课件(共19张PPT)

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 课件(共19张PPT)

悟诗情
5 从李贺的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 写人。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 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 会。
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 功立业的志向。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 的写法。
看图背诵
大漠(沙如雪 ), 燕山 月似钩
何当( 金络脑 ), 快走( 踏清秋 )。
总结方法
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 2、知作者 3、读古诗 4、明诗意 5、悟诗情 6、背古诗
作业超市
1 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 按古诗的学习方法学习搜集到的诗歌。
下课啦
jīn luò nǎo
何 当/金 络 脑,快 走/踏 清 秋。
回忆方法
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 2、知作者 3、读古诗 4、明诗意 5、悟诗情 6、背古诗
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
大 漠

品读古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 读古诗前两句,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思考: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品读古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马诗
情境导入
你会填吗?
这些成语都和
有关。
在古代,马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通 工具,还是人类的好朋友。
解诗题
马诗
咏马的诗
初读古诗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初读古诗
马诗
yān shān sì
大 漠/沙 如 雪,燕 山/月 似 钩。
快走: 快跑。
贵重的马
矫健的马
品读古诗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 石灰吟 竹石)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 石灰吟 竹石)课件

明诗意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歌三、四句借马抒情:什么时候才 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 驰骋,建树功勋呢?
悟诗情
请结合作者资料思考,作者想要 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资料一: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 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 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 所写。
这首诗仅仅在讲石灰吗?
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 间隐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 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个字,猜测一 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 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 有理由,有根据。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 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 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 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 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 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 诗《入京》以明志:

( ) 写物的特点,暗喻作者坚守人生宗旨不改变
刻 后两句是对竹子的坚定顽强的精
的 题 画
神的赞美。同时也隐喻了作者自 己风骨的强劲。(抒情抒的精神)

全诗语言明白晓畅,风骨凌然,
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
地的精神强者的形象。
“咬”字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 的刚毅性格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经历风雨而不屈这一角度,再次赞美了岩竹坚强的风骨 与越挫越勇的斗争精神。这既是诗人不愿与污浊的官场同
常 流合污的写照,又表现了他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被后世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 的坚定立场,以及受到敌人打击 决而不动的风格。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PPT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PPT课件
思想感情。(难点)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大漠沙如雪,燕. 山月似钩。
yān ( 燕山 )

yàn ( 燕子 )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 焚(fén fénɡ)烧
踏(tà tā)清秋
··√ √ ·√ 千√锤(cuí chuí)万凿(záo zháo)
二、把词语和对应的意思连起来。
何当
平常。
等闲
指高尚的节操。
清白
全,全然。

何时将要。
10 古诗三首
第 二 课时
助读 初读 品读 结构 当堂 资料 感知 释疑 主旨 检测
《石灰吟》 作者:于谦
讨论交流:
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课文结构
千锤万凿
等闲
石 灰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不怕
要留清白
不怕牺牲 坚守高洁情操
课文主旨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 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 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_即__使__粉__骨__碎__身__也__全__然__不__怕__,__只__要__能__把__高__尚__的__节__操__留__在__人__间__。__
3.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_竹__子__牢__牢__地__咬__定__青__山__一__点__也__不__放__松__,__它__的__根__深__深__地__扎__在__岩__石__ _的__缝__隙__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景物进行描绘。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空旷的沙漠上,沙子如雪一般。连绵的燕山上, 月亮像弯钩一样。
“沙如雪”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沙子?
触觉:冰凉
颜色:白色
为什么沙会是 如雪的白色?
赏析
• 、《竹石》共四句,前两句写竹子的特点,在状物; 后两句写竹子的精 神,在言志。作者表面写竹子的坚忍不拔,实际上是表明自己不怕打 击、不畏风浪、顽强斗争的精神。
拓展积累:
诗中“竹 ”
•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
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 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 人。干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 干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干隆十一年1746 年调任潍县县令。
竹石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古诗赏析:
•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既是 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 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 步写岩竹的品格,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 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 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 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 一样刚强勇敢。
注释
• 竹石:这是作者所作竹石图的题画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 :本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磨 :折磨,挫折。 坚劲:坚韧、刚劲。 任 :任凭。 尔 :那、你。

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共88张PPT)

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共88张PPT)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何时将要。
朗读古诗,思考: 1.这首古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2.从古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把大漠里的沙子比作雪,不仅从 视觉上写出了沙的颜色,而且从 触觉上写出了战场寒冷的感觉。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沙漠。此指西 指燕然山。这 北沙漠地带。 里借指边塞。
“月似钩”,把弯弯的月亮比作钩, 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武器营造了一种 悲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译文: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白雪, 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
对偶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 了边塞战场的景色。用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 显示了战场的清冷悲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征 战沙场报效祖国的愿望。
初读古诗,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再读古诗,想 象画面,感悟诗情。读诗时,要抓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 似钩”两句,发挥想象,感受诗人创设的辽阔雄浑的意境; 抓住“金络脑”“踏清秋”,体会诗人渴望受到重用,期盼 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马是六畜之一,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
讨论交流: 这首诗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 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 效国家的志向。
托物言志 学方法:托物言志是指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借助 所描写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坚定信念,表现自己 的某种精神品质。托物言志的“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 点或相似点,这样才能寄意于物 ,达到突出主旨的目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 石灰吟 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 石灰吟 课件
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 吟诵石灰呢?
知作者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 塘人,永乐年间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 年。在任期间,于谦为官清廉,不畏强 暴,深受百姓爱戴。不仅没有受到嘉奖, 反而遭朝中恶势力迫害,以叛逆罪被杀 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身正气。
初读古诗
凿 záo 碎 suì
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尝试背诵
主旨概括
选择合适的选项填空。
课外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具有石灰品质的人呢?
... ...
岳飞
屈原
江姐
布置作业
12岁的于谦能写诗,你们将来又何尝没 有于谦一样的人物出现呢?请你也创作一首 托物言志诗吧。
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啦
(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联系作者
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 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 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 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 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理解词语
将词语与对应的解释搭配在一起。
品读古诗
“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烧制过程中 要经历的痛苦
平常
诗意: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 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品读古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鲜明对比: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马诗、竹石、石灰吟》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马诗、竹石、石灰吟》课件
10 古诗三首
导入一 导入二
导入一
返回
导入二
点击播放画面
返回
马 诗
作者简介
李贺(约790—约816),唐代诗 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 人。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 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 世称“诗鬼”“鬼才”等。
主要作品:《马诗》《雁门太守 行》《李凭箜篌引》等。
初读古诗
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作 者 以 石 灰 自 喻 ,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 和崇高的人格,表现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 好和不同流合污的品质。
诗歌解读
锤:敲打。 凿:撞击,雕琢。 千、万:虚指,表示撞击次数多。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 夸张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 平常。
写石灰石开采和烧炼过程的艰难。 坚强不屈的精神。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 里开采出来的石灰石,把 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 常常。
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既指石灰岩经烧制后成为白色的 双关 石灰,也象征正直不阿的人品。
不怕牺牲、洁身自好的品质。
粉身碎骨也毫不惧 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 留在人世间。
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 法?有何妙处? 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拟人的修 辞手法,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以人的 思想感情。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吟 咏事物的特有属性,和人的思想感情相吻 合,把一些抽象概念表现得形象生动。
燕山月似钩。

sì (似乎) shì (似的)
月比钩

广阔平坦的沙漠,在月光下,好似被 白雪覆盖。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 弯刀。
诗的前两句为骏马驰骋创设了一个怎样的 背景? 大漠平沙如雪,燕山弯月似钩,诗的 前两句展示出了寒气凛洌、清冷肃杀的边 疆战场景象,为后面写骏马驰骋,冲锋陷 阵,创设了一个广阔无垠的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灰吟 yín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záo]
烈火焚烧若等闲。 fén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jiān
注意停顿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 /万凿/ 出/深山,
烈火/ 焚烧/ 若/等闲.
粉骨/ 碎身/ 浑/不怕,
要留 /清白/ 在/人间.
朗 读
理解我能行
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千、万:虚词, 形容很多。无数次的锤击开 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竹有十德
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正直 命中有劫,愈抑愈扬——奋进 外直中通,襟怀若谷——虚怀 有花深埋,素面朝天——质朴 一生一花,死亦无悔——奉献 玉竹临风,群芳翘首——卓尔 虽曰卓尔,却不似松——乐群 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担当 质地犹石,方可成器——性坚 化作符节,苏武秉持——操守 竹有十德,十德归一——脱俗
於潜僧绿筠轩 苏轼
可使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
竹 郑燮
一节复一节,
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
作业:
•1.用正确的方法朗读。 •2.会背、会默《竹石》。 •3.了解各个字词的意思。 •4.加深对作者的了解。
这个词语在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 我们叫它“一语双关”。
这首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 表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经历多大的磨 难,也要保持不畏艰险、坚强不屈、不怕牺牲、 光明正大的高尚品格。
这首诗的主题:
通过对石灰不怕千锤万凿和 烈火焚烧,即使粉骨 碎身 ,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写,赞扬了石灰不怕牺牲、坚守清白的 品质,抒发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 ,光明磊落,忠心为国的 意志和节操。 学习本首诗之后,你有何启发?
一、解诗题,知诗人
竹石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 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清】 郑燮
作者简介:
郑燮(xiè)(1693-1765),字克 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 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生于1693年, 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 乾隆进士。四十九岁,入京,候补官 缺,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 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 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 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 民 请赈忤大吏而去官。
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 诗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喜欢,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将竹子的生长人格 化,赋予了诗人所寄托的美好品质的向往,也 暗自表达了诗人自身的决心与希冀,哪怕如今 是什么困境,哪怕遭到什么打击,自己都不能 轻易言败。
写作方法:咏物言志
中心思想:
《竹石》描写了竹子扎根于 岩缝之中坚忍不拔的形象,表现 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为任 何艰险、不怕打击的精神。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 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 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 础……)
扬州八怪 (中国清代中期书画家)
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 称,或称扬州画派。
分别是:金农、郑燮、黄慎、李鱓(shàn)、李方膺(yīng)、 汪士慎、罗聘、高翔
郑板桥墨竹图欣赏
郑 板 桥 书 法 欣 赏
二、抓字眼,明诗意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 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 南北/风。 /
也要留下清白的石灰的描写,赞扬了石灰( 不怕牺牲、坚守清白 )的品质抒发诗人
(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的思想感情.诗的前两句看似
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志__士__仁__人_____;三、四两句描写了 无论面临怎样
都从容不迫,
不怕牺牲为国尽忠,
严峻的考验
写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 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 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 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 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 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 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锤:锤打。 凿:开凿。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烈火 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理解我能行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浑:全,全然。
人间:人世间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 人世间。
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①千锤万凿——开采②烈火焚烧——焚烧 ③粉骨碎身——粉碎 ④清白 留世——使用
六年级 部编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一马当先 马到成功 老马识途 千军万马 万马奔腾 快马加鞭
10 空古白诗演三示首 《在马此输诗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学习目标:
• 1、通过朗读、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 2、了解古诗中诗人表达的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 表现手法。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 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是长吉 体诗歌开创者。
计 写景
马诗
沙如雪 月似钩
空旷冷峻
前两句给我们的感受是空旷寂寥、清冷荒 凉的。我们看看后两句作者想要告诉我们 什么。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深秋
给马戴上金笼头,说明这匹马很贵重,很受重用。
写出马驰骋的样子
表达了诗人渴望驰骋疆场,肃清敌人的志向。
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从 哪里可以看出来?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景物进行描绘。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空旷的沙漠上,沙子如雪一般。连绵的燕山上, 月亮像弯钩一样。
“沙如雪”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沙子?
触觉:冰凉
颜色:白色
为什么沙会是 如雪的白色?
原因是月 光的照耀
板 书 设
咬定青山不放松,
咬定:比喻根扎的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立根:生根。 破岩:岩缝。
根须已经扎根在岩石之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诗句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 从“咬”、“破”中你体会到什么?
竹的刚烈、坚韧
千磨万击还坚劲,
磨 :折磨,磨难。 坚劲:坚韧、刚劲。

似的(shì)
马诗
【唐】李贺
yān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整 体 感
广大的沙漠。
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 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古代的一种兵
器,形似月牙。
何时将要。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指用黄金装 饰的马笼头。
奔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留清白
不畏艰险,坚强不屈,不怕牺牲,意志坚强
敬佩、赞扬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 /万击/ 出/深山,
烈火/ 焚烧/ 若/等闲.
粉骨/ 碎身/ 浑/不怕,
要留 /清白/ 在/人间.
1.清白:对于石灰来说是什么?
(洁白的颜色) 2.对于于谦来说呢?
(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正直无私 光明磊落、清正廉明的高洁秋 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板 书 设
计 写景
抒情
马诗
沙如雪 月似钩
空旷冷峻
何当 清秋
没有实现
怀杀 才敌 不报 遇国
总 01 诗人通过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结 写
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但又

不被赏识,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之情。
02 这与“马”有什么关系呢?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 白、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后人 常称他“诗鬼”。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 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 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 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 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读 古
燕山(yān)

燕子(yàn)

似乎(sì)
的爱国热情。
作业:
1、背诵并默写《马诗》 2、翻译《马诗》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石灰
石灰
。吟:吟颂,赞美。
石灰吟:赞颂石灰。
【明】于谦
诗人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 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代名臣, 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 族,明朝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 州市)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 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 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 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天顺元年因 “谋逆”罪被冤杀。谥号忠肃。有《于 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 “西湖三杰”。
• 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展现了一个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的画面
• 环境描写• 描写了悲凉肃杀的战场景色,表现了诗人作为有志之士报国的决心。
通过“如”“似”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比喻
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样含有比 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还有那些?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千锤万凿,( )烈火焚身,( )粉骨碎身,我( )要留清白在人间。 无论 不管
即使 也
再见
《竹石》图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 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 的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