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汗法和吐法

合集下载

治疗八法是何人归纳总结的

治疗八法是何人归纳总结的

治疗八法是何人归纳总结的治疗八法是古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归纳总结的。

这八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温法、清法、补法、攻法和导法,通过对人体的病理研究和对药物性能的分析,张仲景总结出了这八种治疗方法,为中医治疗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一、汗法汗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促使病人排出大量的汗液,达到发散表邪、解表散寒的目的。

汗法广泛应用于感冒、发热等外邪属表的疾病治疗中,其中代表性的汗法有桂枝汤和麻黄汤等。

二、吐法吐法是通过药物刺激胃肠道,诱导呕吐,以清除胃内积聚的有害物质,通利气血。

吐法常用于食物中毒、中暑等病症的治疗,代表性的吐法如半夏泻心汤。

三、下法下法是通过引导药物通便,促使大便排出,以清肠胃积滞,解除腹痛的方法。

下法适用于腹胀便秘、痰湿阻滞等疾病的治疗,其中代表性的下法有大承气汤和大黄的应用。

四、温法温法是通过温热药物或其他方法,加强体内阳气的运行,以祛寒、温经活络的治疗方式。

温法适用于寒湿内凝、经脉痛痹等疾病的治疗,常见的温法有当归生姜汤和小建中汤等。

五、清法清法是通过寒凉药物或其他方法,清热解毒,以清除热邪、抑制病毒繁殖的治疗方式。

清法多用于感染性疾病、发热等症状的治疗,其中典型的清法有银翘解毒片和黄连解毒汤等。

六、补法补法是通过滋补养护身体,提高体质,以促进机体自身的恢复和抵抗能力。

补法多用于体虚乏力、产后虚寒等病症的治疗,常见的补法有补中益气汤和八珍汤等。

七、攻法攻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以强烈刺激体内的病理因素,如肿块、积聚等,以促进病灶的消散或排出体外。

攻法适用于小肠梗阻、瘰疬等疾病的治疗,其中代表性的攻法有葱蒜研究治疗瘰疬。

八、导法导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引导有害物质排出体外,以清除堵塞、排毒的治疗方式。

导法适用于尿路结石、黄疸等疾病的治疗,代表性的导法有通淋丸和小柴胡汤等。

综上所述,治疗八法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归纳总结的一套中医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根据病理变化和药物性能而总结出来,通过发汗、吐泻、温补等手段,以调和体内阴阳、平衡气血的变化,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总论细目一:方剂与治法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

二、常用治法1.汗法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2.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邪愈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和法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

3.下法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软坚散结使体内气、血、痰、水、食、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实结缓消渐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5.吐法极易损伤胃气,所以非实邪壅塞且病势急剧者不宜使用。

体虚、新产和孕妇,即使有实邪壅塞,亦须慎用。

6.清法适用于火热或热毒在里所致的各种病证。

7.温法通过温里、祛寒、回阳等治疗各种寒证的方法。

8.补法补法一般是在气、血、阴、阳不足且无邪实的情况下使用的,以免闭门留寇,但扶正又可祛邪。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一、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一般结构,大体分为君、臣、佐、使四个部分。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注:每一方中必须有君药。

君药的药味较少,其用量相应要大。

2.臣药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对主病或主证的治疗作用的药物。

(2)针对主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或针对某一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病重邪甚时,为防止拒药,配用的与君药性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用以引领方中诸药至病所或特定部位的药物。

(2)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的药物。

二、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指通过调整方剂的组成药物,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习称“随证加减”。

运用前提:主证不变,君药不变。

变化方法: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中的次要药物(只是臣、佐、使药的适当调整)。

中医八法

中医八法

中医治疗八法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09:14中医治法分发汗、催吐、攻下、和解、清凉、温热、消导和滋补等,简称为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

这八法针对病因、症状和发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疗的方向,在临证时灵活运用,还能产生更多的法则。

1.汗法以疏散风寒为目的,常用于外邪侵犯肌表,即《内经》所说“在皮者汗而发之”,故亦称解表、解肌、疏解。

比如外感初起,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痛,得汗后便热退身凉,诸症消失。

发汗能祛散外邪,也能劫津耗液,血虚或心脏衰弱以及有溃疡一类的患者,用时谨慎,以免发生痉厥等病变。

一般发汗太过,汗出不止,也能引起虚脱的危险。

2.吐法常用于咽喉、胸膈痰食堵塞。

如喉证中的缠喉证、锁喉证皆为风痰郁火壅塞,胀闭难忍;又如积食停滞,胸膈饱满疼痛,只要上涌倾出,便可松快,故亦称涌吐,也即《内经》所说的“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多用在胃上部有形的实邪,一般多是一吐为快,不需反复使用。

某些病人先有呕吐的,不但不可再吐,还要防其伤胃,给予和中方法。

其他,凡病体虚弱或新产后,严重的脚气以及四肢厥冷的,均不宜用吐。

3.下法一般多指通大便,用来排除肠内宿粪积滞,故也称攻下、泻下,也即《内经》所说的“其下者引而竭之”。

攻下剂分为两类,一种是峻下,用猛烈泻下药,大多用于实热证有津涸阴亡的趋势时,即所谓“急下以存阴”时用之。

一种是缓下,又分两类,一类是用较为缓和的泻药,一类是用油润之剂帮助下达。

但不论峻下或缓下,都宜于里实证,这是一致的。

使用下法,须考虑病人体质,并要懂得禁忌。

大致有表证而没有里证的不可用,病虽在里而不是实证的不可用,病后和产后津液不足而便秘的不可用。

4.和法和是和解的意思,病邪在表可汗,在里可下,倘在半表半里既不可汗又不可下,病情又正在发展,就需要一种较为和缓的方法来驱除病邪,故和解法在外感证方面,其主要目的仍在驱邪外出。

5.清法凡用清凉剂来治疗温热病证,都称清法,即《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思。

药大 方剂学 复习资料

药大 方剂学 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

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在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驱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侯的一类治法。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有两种意义,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以防止药物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和解剂:凡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祛暑剂: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驱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温里剂:凡以温里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的作用,治疗里寒的方剂补益剂: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固涩剂: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既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治疗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安神剂: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的方剂开窍剂:凡以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窍闭神昏证的方剂理气剂: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的方剂理血剂: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淤或止血的作用,治疗血瘀或出血的病证的方剂治风剂:凡以辛散祛风或息风止痉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治燥剂: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驱湿剂:凡以驱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泻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

药剂学总结归纳第一单元概述细目一方剂与治法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方剂的功用、主治必须与治法相一致。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即是法”要点二常用治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1.汗法:【解表剂】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2。

吐法:通过催吐的方法,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3。

下法:【泻下剂】—骏下通过荡涤肠胃、通泻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淤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解剂】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5.温法:【温里剂】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6.清法:【清热剂】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证等里热证。

7。

消法:-缓消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

补法:【补益剂】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恢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类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损等.*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一方剂配伍的目的: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一是增强原有药物的作用,调和偏性.如四逆汤。

中医师承复习重点(方剂学)

中医师承复习重点(方剂学)

方剂学第一单元总论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及常用治法1.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主与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

1.2常用治法:(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2)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3)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4)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5)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6)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7)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8)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2方剂的组成2.1方剂的配伍目的:①增强药力;②产生协同作用;③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④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2.2方剂的基本结构(1)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臣药:有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有三种意义。

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4)使药:有两种意义。

①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的作用。

3方剂的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即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以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

方剂学 05 邓中甲

方剂学 05 邓中甲

方剂学05 邓中甲上一节课我们讨论到常用治法,就是医门八法的汗法和吐法。

吐法讲了它的定义、三个部位,涌吐的三样东西,现在接着讨论吐法的适应病症的特点。

从临床来看,适应病证特点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实邪。

历来运用吐法适应的病症,包括中风的痰涎壅盛,包括癫痫发作,风痰壅塞胸脘、咽喉,包括食物中毒,这类在我们现在的基层地区很多。

用现代医学方法抢救的手段不足的情况下,往往还是用这个吐法。

这类病证共同的特点,是病位居上,胃脘以上,病势急暴,也就是说,证情比较紧急,体质还算壮实,因为像有这类病邪蓄聚在咽喉,胸膈,胃脘的话,也会损伤正气,但病程较短,没有影响到整体的正气,体质还算壮实,而且比较明确的内蓄实邪。

所以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实邪,这是使用涌吐剂,用吐法的适应病证特点。

使用注意1吐后调养脾胃。

2止吐方法。

o冷稀饭、冷开水o姜汁o麝香,1~2厘。

使用注意上节课曾经提到了一些,当然涌吐之后,特别要注意调理脾胃,按照尤在泾讲,“吐下之后,定无完气”,涌吐之后,或者用下法之后,损伤了脾胃后天元气,所以要调养脾胃,如果吐得太过,要掌握一定止吐方法,所以这里介绍的简单几样止吐方法,可作参考。

下法定义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泻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下法也是作为中医学,很具特色的一类治法。

这个下法从定义来看,它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这三个词的含义是相似的。

但是我们往往使用时,攻下或者泻下,带有泛指的意思,或者狭义指胃肠的一些饮食糟粕积滞,为饮食糟粕冷积这一类,荡涤也用于这类宿食糟粕,但是有时候用于像水饮、痰,这一类的病理产物。

攻逐光用于攻下瘀血或者积水这类使用。

像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

宿食、燥屎、冷积这是属于饮食积滞这一类为主的。

瘀血,那是包括妇科、伤科、包括内科。

由于有瘀血阻滞形成必须攻下的,也是常见的病理产物。

中医 八法

中医 八法

中医八法
中医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中八法是中医药的核心内容之一。

八法是指:汗法、吐法、下法、攻法、泻法、温法、清法、补法。

每一种法都有其独特的疗效和使用方法,下面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1. 汗法:也称发汗法,通过鼓励体内的汗液分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感冒发热等病症。

2. 吐法:也称泻法,通过引导体内的湿气而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中风、咳嗽、哮喘等病症。

3. 下法:也称泻法,通过增加身体的代谢水平达到治疗目的,主要适用于腹泻、胃病等病症。

4. 攻法:也称祛病法,通过刺激身体的敏感部位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风湿病、痛风等病症。

5. 泻法:也称排毒法,通过排出体内的毒素来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肝炎、胆囊炎等病症。

6. 温法:也称暖法,通过加热身体来增强其代谢水平,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寒性疾病、肌肉酸痛等病症。

7. 清法:也称凉法,通过降温降火来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高热、热毒病等病症。

8. 补法:也称滋补法,通过给予身体营养物质来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虚症、气血不足等病症。

以上八种中医治疗法在使用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方剂学知识点归纳,课堂笔记

中医方剂学知识点归纳,课堂笔记

第一单元总论(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常用治法(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

汗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使用汗法治疗。

由于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可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或与补法、下法、消法等配合使用。

使用汗法要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

使用吐法要注意:因吐法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可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

使用下法要注意:辨清病情之属性;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和法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且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和法的分类较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小儿推拿治疗八法之汗法、吐法、下法、和法

小儿推拿治疗八法之汗法、吐法、下法、和法

小儿推拿治疗八法之汗法、吐法、下法、和法一、汗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即通过发汗以祛除在表之邪气。

出汗是邪较轻浅时一种由内向外,向上宣泄的趋势。

故在汗法中,出汗为现象,而宣散向表向上,逐邪透达为其本质。

适用范围1.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还是燥邪、暑湿,只要邪气由外而来,从体表而入,尚停留于肌表,就宜通过汗法排解。

2.高热无汗,通过发汗,使热随汗解。

3.皮肤病,风疹,荨麻疹,麻疹初起。

代表穴位与手法:头面四大法,拿风池,,点风府,拿肩井,拿列缺,掐揉二扇门。

注意事项:1.手法力度稍重,小儿常因哭闹,有助汗出。

2.治疗前适当饮水,以滋汗源。

3.中病即止,一般见汗即止,不宜强求。

4.汗法使腠理开,毫毛摇,故治疗期间或治疗后避风寒以免邪侵。

二、吐法是通过呕吐,使邪气得以宣泄。

呕吐是现象,通过呕吐使侵于肺,胃及上部的邪气得以祛除是其本质。

吐法代表气机上行,而并非一定产生呕吐。

适用范围1.食物中毒、异物梗阻,此时吐法为急救主要方法。

2.肺气郁闭之小便不通。

吐法宣肺,有提壶揭盖之意。

3.取其升提之性,可用于气机下陷所致久泻,头晕,咳喘等。

代表穴位与手法:探法,挤压法,拨天突,中脘,胃脘,逆运内八卦,拿肩井。

注意事项1.手法宜重,2.吐法刺激强度大,常可有出汗,故可用汗法之适应症。

3.严格掌握适应症,且吐不宜太过,一般以患儿有恶心感即可。

4.邪在中下二焦禁用吐法体质过度虚弱者,慎用。

三、下法“下者,攻也,攻其邪也”;大凡下法,是使病位位于下部的邪气通过大小便排除体外的方法。

适用范围1.凡实证,热证,病位在下即可应用。

2.有形邪气停聚于体内,尤以中下二焦邪气为宜,如宿食,痰烛,瘀血等。

3.腑病气机不通,如胆绞痛,肠痛等。

代表穴位与手法:清胃经,退下六腑,清大肠,清小肠,推下七节骨,天枢,中脘。

注意事项:1.操作是力度稍重,时间宜短2.表证慎用,以免引邪内陷。

3.虚证慎用。

四、和法指调和气血、阴阳、脏腑;狭义和法为邪在半表半里,汗之不能解,下之又难去时所采用的一种表里兼顾的方法。

学习古医“汗吐下三法”!(含译文)

学习古医“汗吐下三法”!(含译文)

学习古医“汗吐下三法”!(含译文)【原文】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经实者络必虚,络实者经必虚,病之常也。

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

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虚,或治其实,有时而幸中,有时而不中。

謬工之治病,实实虚虚,其误人之迹常著,故可得而罪之也。

惟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

渠亦不自省其过,虽终老而不悔,且曰:“吾用补药也,何罪焉?”病人亦曰:“彼以补药补我,彼何罪焉?”虽死而亦不知觉。

夫粗工之与缪工,非不误人,惟庸工误人最深,如鲧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

【译文】人身不过分为表和里,气血不过分为虚和实。

表实的人里一定虚,里实的人表一定虚,经脉实的人络脉一定虚,络脉实的人经脉一定虚,疾病的常见现象啊。

高明的医生治疗疾病,先攻其实邪,后补其正虚,也有不再补其正虚的时候。

粗浅的医生治疗疾病,或者补其正虚,或者攻其实邪,有时侥幸取得疗效,有时无效。

荒谬的医生治疗疾病,使实邪更实,正虚更虚,他们贻误病人的迹象常常很明显,所以可以知道(他们的错误)而谴责(他们)。

只有平庸的医生治疗疾病,一概补其正虚,不敢攻其实邪,所有的人都说(他们)稳妥,贻误病人而见不到他们的过错。

他们也不知道自我反省过错,即便老死也不知道悔过,并且说:“我用的是补药,有什么过错啊?”病人也说:“他用补药补我,他有什么过错啊?”即便病死也不知道庸医的过错。

粗浅的医生和荒谬的医生,并非不贻误病人,唯独平庸的医生贻误病人最重,就像鲧用阻塞的方法治理洪水,不懂得五行生克的道理。

【原文】夫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惡,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利也,岂复计病人之死生乎?呜呼!世无真实,谁能别之?今余著此吐汗下三法之诠,所以该治病之法也,庶几来者有所慿藉耳。

【译文】补法是病人所乐于接受的,攻法是病人害怕使用的,医生与其违背病人的心愿而不被任用,不如顺应病人的心理而获得利益,难道还考虑病人的生死吗?悲哀啊!世上没有正确的标准,谁能区别医生治疗的正确与否?现在我编写这篇论述汗吐下三法的文章,用来概括治疗疾病的方法,希望后来的医生(治疗疾病的时候)有所依据罢了。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根据自然的法则,中医总结出了八种治疗方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挂在嘴边的。

为什么把汗放在第一位呢?因为人生了病,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感冒,而感冒这个邪气是从外边来到,侵袭的是人的体表,我们要通过出汗,直接把它赶出去,所以说汗法应该放在第一位。

没有生病的正常状态下,我们也会出汗啊,比如说,夏天出汗就会非常多,夏天为什么会出汗,其实这也是人体自己在给自己进行一种治疗,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自然的过程,夏天人就热,热透不出来,就会以汗的形式来透热,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依据。

出汗也是在排毒啊,夏天的汗粘粘的,可能我们体内一些不好的东西,就随着这些汗出来了。

这就是人体的自愈能力,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人体的这种自己排异的能力在起作用。

有的时候,我们感冒,哪怕你没有吃药,只是吃了一顿饭,就会感觉到要出汗,你心里就高兴了,可能病就要好了。

仅仅是吃了一顿饭,或者说吃了一点麻辣烫,感冒就好了。

这就是我们自身在调节。

其实我们自身就是在遵循中医的医理,遵循中医的原理在调节自己。

不但汗法是这样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都是这样的。

人体本身就是通过这八法调节平衡,只有当调节不动的时候,才借助中医的方法来调节。

人体自己就能完成这八法,只有当人体完不成这八法,或者是完成得不够到位的时候,才需要中医来干预。

那中医用什么方法呢?也还是这八法,来推它(人体)一把,来稍微地帮一把忙,帮助一下,这就是中医方法的一个根本。

下面我来分别介绍一下这八种方法:汗:邪在表,如外感风寒,汗不得出,汗之。

汗法,我刚才讲了,就是让人出汗,让人出汗不仅是散热,也不仅仅是散邪,而且还能够沟通阴阳,沟通表里。

有人一出汗就舒服了,或者有人生了病,吃了一些药,哪怕这些不是出汗的,但是都会带来出汗,一出汗,人马上就有一种通透的感觉,这是汗法。

吐:邪在上,吐之。

如肺中有痰之排痰,胃中初摄有毒食物即吐。

吐法呢,现在中医一般都不怎么用,为什么不用啊?我给你开了要,吃完药你反而吐了,然后你说,吐了,是不是这个病加重了?这是一方面,所以有人不敢用。

中医治病中医方剂-吐法

中医治病中医方剂-吐法

阳明病上越病势1、病如桂枝证,头不疼,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疲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此为胸有寒也(后人加注,有痰饮之意)。

——当吐之,宜瓜蒂散。

2、阳明病,饮食入口即吐。

心中愠愠欲吐复不能吐。

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

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3、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需吐者,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瓜蒂一份炒黄赤小豆1份上两味。

个别捣筛为散已,合制之,取2克强以香豉20毫升,同热汤煮作稀糜,去渣,取汁和散,温顿服之。

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诸亡血家不可与瓜蒂散。

吐这个病势,不必有发热,脉微浮不等于发热。

(在吐的时候,必有汗)如果发热、呕,决不许用吐法。

这是内容物,呕,是什么,吐是什么,哕是什么,有声有物是哕,有物无声是吐,有声无物是呕,如果是呕,决不用吐,用吐造成不良后果。

主要看胃里有内容物没有,有内容物,有内容物的,想吐吐不出来,不是呕,这个要严格的区分出来,这个吐法有一条忌,发热而呕的不可吐,用小柴胡汤,吐要引起严重后果,胸中痞硬,包括胃,包括胃以外。

所以这个吐,把胃里的东西吐出来,我知道,这个胃外头的东西能吐出来吗?升降出入,凡是升的都是向外,凡是向外的,都是向上,他既然要吐,他吐不出来,这是个势,隔以上,你看看这个循环,这跟下面的循环,是两个,一个向上的动脉,一个向下的动脉,这是两个支派,隔以上,隔以下,隔以上东西要向上排就向外排,既然要向外排,这个组织的东西要向外排,不通过汗腺,要通过哪里?一个通路就是胃,胃通过世界,外部世界,所有,所有有害的东西都可以在胃的腺体里头通出来,吐出来,这是我们的排异系统与生俱来的能力,谁呕吐过谁知道,在呕吐的时候常常是满头大汗,下身出汗吗?下身不出汗,你在排便的时候,向下,你再排便,也排不出汗来。

这个是不能错的,我就想,汉代人像张仲景这样的人,怎么知道这个呀,可见是我们以前对于古代人的智慧,是低估了,我们没有认识伤寒论,1800年没有认识伤寒论,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认识自己,生命是什么,今天我们才知道,一个吐法是把隔以上有害的东西,都通过胃出来,在吐的时候,张仲景没说,有汗,说不说没关系,只要吐就有汗。

问汗,八法

问汗,八法

1.汗法:解表法
⏹ 适用于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

2.吐法:催吐法
⏹ 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误食毒物尚在胃中。

3.下法:泻下法
⏹ 适用于里实证,邪实内结肠道,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
4.和法:和解法
⏹ 适用于少阳证、脏腑不和证
5.温法:祛寒法
⏹ 适用于里寒证(实、虚)
6.清法:清热法
⏹ 适用于外感热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
7.补法:补益法
⏹ 适用于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某一脏腑虚损之证。

8.消法:消导法、消散法
⏹ 适用于积聚、癥瘕、痞块(气血食痰湿)。

中医方剂治疗有八法,分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中医方剂治疗有八法,分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中医方剂治疗有八法,分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中医方剂治疗有八法,分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每种皆有特色:汗法:指通过催汗来达到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令体内的六邪之感随着出汗而得以缓解。

常用在缓解风邪、寒邪的外感表症上,对于感风寒而头痛咳嗽等患者,汗法有不错的效果。

吐法:指通过催吐的方法,令肚腹中的脏毒之物被患者排出体外。

常用于饮食不慎导致肠胃疾患的患者,不过也需要分清,是因为所食之物的问题还是因为脾胃失衡的问题,如果是后者,那么吐法往往疗效一般。

下法:指通过促进病人排泄、通利等方式,来令积蓄在肠胃之中的宿便、毒物排出体外。

常用于治疗邪在肠胃的患者,对于痰饮、淤血、湿郁等患者也有不错的效果。

和法:常见于治疗阴阳失调的患者,当脏腑或气血出现阴阳失和的情况,产生阳盛阴衰或阴盛阳衰的情况,中医就会利用方剂进行调和。

常用于肝、脾、胃等脏器部位的阴虚阳虚、寒热错杂等症状。

温法:相对于和法以“调和”为核心,温法更多以温中散寒为核心,所治疗的也主要是脏腑寒邪、寒饮内停、寒湿不化等症状。

多用于阳气衰微的病人,但对于体内有热邪火邪的病人,可能会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清法:通过清热解毒、泻火消食等方法,令内在的邪气得以解除,与温法相对,清法主要用于治疗体内有热邪的病人。

热邪、火邪等患者,利用清法效果甚佳。

消法:通过消除淤血、痰饮或郁症的方法,来对病人进行治疗。

多用于病人体内存在气、血、痰、食、水等有形之邪积蓄不散的情况下。

譬如水肿、淤血、气郁等表症,常用消法进行应对。

补法:通过对病人气血阴阳进行调补,来达到补阳补阴的一种方法,也是方剂运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

补法所针对的是各种虚弱症候,比如各脏器的阳虚、阴虚等,但也要注意,补益过头同样是损害,需要弄清楚虚症的严重情况,适量补之,要记住过犹不及的道理。

这八种治疗方法,是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对自古以来方剂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后得出的,可以说基本上囊括了所有中医方剂的用法。

方剂学中醫八法-汗法、吐法

方剂学中醫八法-汗法、吐法

方剂学中醫八法-汗法、吐法1.汗法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作用:汗法不仅能发汗,凡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使气血通畅,营卫调和,皆是汗法的作用。

适应症: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水肿病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症者。

分类:由于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法有辛温、辛凉、补阳、滋阴之别。

辛温解表法:使用辛凉药物,主治风寒表证、凉燥等-麻黄汤、桂枝汤、杏苏散。

辛凉解表法:适用于温热表证、温燥等-桑菊饮、银翘散、桑杏汤。

汗法是一个大法,中医学把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病,肺卫首当其冲,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这个治法思想,往往以发汗的方法治疗它。

后来这个发汗思想,就是汗的概念的扩大化,解除表邪,散邪都归于汗法的范围内。

所以我们从定义来讲,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那一个定义包括的就是一个作用机理,一个治疗目的,这里反映出来作用机理包括了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

开泄腠理是通过汗法,强行打开腠孔,毛窍,这个直接明显的排汗作法,使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调畅营卫是指的调和体表正气,在用汗法祛邪同时又能调和体表的正气,也就指的由于外邪侵袭,使体表的气血阴阳营卫失调,这样通过汗法,既能祛邪,又能调正,营卫是气血的浅层,所以阴阳气血在体表的层次,中医慨括称为营卫;宣发肺气,是因为肺这个系统,分为肺卫、肺系两个大的部份,肺卫是指肺和体表的联系,横向的,肺系是通过肺,通过气道,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纵向的肺系,所以《内经》里提到,肺系疾,指的呼吸道一种痉挛,引起咳喘这类的疾病。

肺卫、肺系,都归于肺脏这个大系统里边。

通过宣发肺气,沟通肺脏和体表的联系,它具体作用是通过宣发肺气使人体的阳气、阴精输布到体表。

阴精输布到体表,润泽皮毛;阳气输布到体表,防御外邪,维护体表体温。

中医治法汗吐下,病邪排得快

中医治法汗吐下,病邪排得快

中医治法汗吐下,病邪排得快好多年前,有位博览群书的老友,推荐我看一本医书《儒门事亲》。

他说:这本书是无论如何,也要推荐你看的。

可以帮助你提升医术。

既然如此推荐,我立即买来拜读。

不看不知道哇,一看吓好多跳哇~~这书里面,动不动就来个:喝半盆催吐汤,然后吐一盆痰液。

又或者是吐两碗啥啥。

这个,呕吐很痛苦的哇,超级考验体力的好吧。

如果没力气,又想呕吐,又吐不出来,那个辛苦哟。

可是,看完全书,又发现,这书里面的方法,确实有道理!01孝养双亲须明医理这书会起《儒门事亲》这个名字吧,是取了这个意思:“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

”哦,这就是说,只有读书人,才能明事理。

奉养双亲的人呢,得知道医理,才能保障父母大人的健康。

这跟古人说的这句话倒是一个意思了:为人子女不知医者,为不孝!为人父母不知医者,为不慈。

好吧,这书里面的医理讲得也蛮清晰的。

“人本来是没有病的,出现了疾病,那不是病邪由外而入,就是身体里面有了不正常的情况,这两种情况,都是病邪嘛。

排掉病邪,人就能健康了。

好像,是的哟。

事物发生了变化,要么内因,要么外因。

要么内因加外因。

不管哪个因,干掉病因,疾病也就不发作了哇。

——《儒门事亲》”02对症用药汗吐下法书里认为吧,如果病邪从外来,就用发汗法。

病邪到上半身了,就用吐法。

病邪到下半身了,就用下法拉掉它!这么一看,有道理啊。

外感风寒了,大家都知道,喝碗热热的姜枣汤,上床暖暖睡一觉,发点汗,起床喝碗粥,痊愈了。

吃多了,不消化,食积了,那就吐哇,吐完了,又是一条好汉,上自助餐厅,又能猛吃猛吃了。

更不用说喝多了酒,最快的解决方案,就是抠喉咙吐掉,人就舒服了。

这吃了寒凉了,或者肚子不舒服,喝点药药,拉个稀,把病邪跟便便一起拉掉,就好了哇。

有时贪嘴吃了生鱼片,哎哟,那个肚子痛,痛得如刀绞一般,然后直奔WC,拉完,爽!看起来,这些个方法,只要阳气还不是太虚,身体会自动开启自救模式的。

03上半身病邪用吐法中医治疗用吐法呢,是通过这个方式,把停留在喉咙、胸膈、胃里面,这些个部位的痰涎、食积的食物、有毒的东西,从嘴里吐出去。

中医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桂枝汤方: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炙甘草。(一)

中医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桂枝汤方: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炙甘草。(一)

中医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桂枝汤方: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炙甘草。

(一)中医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根据前面的知识知道,调补体质用的要么补气要么补血,具体来看是补法,补法是基础,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因为虚所以补。

但是整体来看又是和法,因为参归草三者综合起来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

所谓和法,就是调和阴阳,以及调和表里。

而调补五脏用的就是典型的补法了。

汗吐下温清消,这几法,其实就是治标的方法。

汗出来,吐出来,两便出来,这是中医里驱邪而出的方法,温法,指的是用姜附等热性药使机能亢奋的方法,一般用于机能比较衰弱的情况下,用温法迅速亢奋机能恢复动力,所谓的回阳救逆,大概相当于西医里用激素的意义。

清法,指的是用石膏知母等寒性药使机能降低亢奋状态的方法,一般用于机能过度亢奋的情况,用清法迅速降低该机能的亢奋度,减少元气的消耗。

消法,消痞化积,就是使用一些能够消散化解积聚和痞块的药物的方法,以前这方法在治病时用的不经常用,你看医案里大多数是汗法下法温法清法,但是现代社会,随着肿瘤等疾病的普及化,这方法慢慢常用起来。

如出现伤风症状,气血即不平衡,卫气营血,卫气就是抵抗力,营血就是后勤。

卫气迎面出击,在肌肤表面抵抗风寒,这一动作消耗了很大能量,使身体的能量向气政策倾斜,此时刚患病,总能量还是充足的,气的能量多,相应血的能量减少,这说明需要补血,这样才能气血平衡,维持身体的功能运作。

卫气的抗敌斗争,如果在肌肤之间捕获病菌,会通过发汗排出去,伤风症状出现必然是病菌入侵的,因为邪之所腠嘛,为减少卫气的工作量,可以用汗法助一臂之力。

桂枝汤就是这么一个原理。

桂枝汤: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炙甘草。

卫气作前锋以驱邪,营血为卫气的后勤,脾胃消化饮食提供能量。

所以姜枣草健脾胃,白芍补充营血,桂枝帮助卫气,生姜也有帮助桂枝的作用。

可以这样开方:党参15当归15甘草6+桂枝10,暂且成为时方桂枝汤,这里用当归补血代替白芍,桂枝起到了川芎的作用,并且桂枝生姜一起,发汗作用明显。

(2)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2)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2)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本文作者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东)人,约生于金·。

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至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为宋金时代著名医家。

当过军医,金宣宗兴定年间(1217~1222),曾召补过太医,但不久即辞去。

与麻知几、常仲明等,日游水(许昌北汝河)之上,讲论医理。

医术高超,人称“望而尽其工,闻而尽其巧,问而尽其神,切而尽其圣,集工巧神圣于张从正一人”。

故有“神医”之称。

融贯《难》、《素》之学,其法宗刘河间,合李东垣、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

文章论述了邪气为致病之因、祛邪所以扶正的学术思想,认为所有祛邪之法皆可归入汗下吐三法,集中地反映了张氏的医学观点。

这对当时滥用补法的现象具有针砭作用,但在对攻补关系的看法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第一段言邪实引起正虚,并举良、粗、谬、庸四工的治疗特点,赞良工之治实,贬庸工之治虚;第二段说喜补乃时弊,并表示著文目的是“庶几来者有所凭籍”;第三段讲疾病皆由邪气造成,说明运用攻邪之法的根据;第四段述有邪积不可补,无邪积始可补,分清攻补之法各自适用的范围;第五段析三法的不同用途,并以《内经》论证祛邪唯有三法;第六段将治法归为上行、解表、下行三类,阐明三法能概括众法;第七段叙《儒门事亲》编排的特点以及这样编排的原因。

第一段[原文]人身不過表裏,氣血不過虛實。

表實者裏必虛,裏實者表必虛,經實者絡必虛,絡實者經必虛,病之常也。

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實,後治其虛,亦有不治其虛時。

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虛,或治其實,有時而幸中,有時而不中。

謬工之治病,實實虛虛,其誤人之迹常著,故可得而罪也。

惟庸工之治病,純補其虛,不敢治其實,舉世皆曰平穩,誤人而不見其迹。

渠亦不自省其過,雖終老而不悔,且曰:“吾用補藥也,何罪焉?”病人亦曰:“彼以補藥補我,彼何罪焉?”雖死而亦不知覺。

夫粗工之與謬工,非不誤人,惟庸工誤人最深,如鯀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

夫補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惡,醫者與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見用,不若順病人之心而獲利也,豈復計病者之死生乎?嗚呼!世無真實,誰能別之?今予著此吐汗下三法之詮,所以該治病之法也,庶幾來者有所憑藉耳。

中医名词《汗法》

中医名词《汗法》

汗法diaphoresis中医临床通过发汗以祛邪外出,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

又称解表法。

属治疗八法之一。

汗法可使腠理开泄、气血流畅、营卫调和,以解除肌表的邪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就是汗法应用的原则。

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如感冒,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水肿病、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虽汗出而寒热不解的表证等,欲透邪外达,均可用汗法治疗。

汗法除使用内服药物外,还可以使用热浴、熏蒸等外治法。

由于表证有寒热性质的不同,所以,汗法又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

又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邪气有兼夹,临床上须参以补益、理气、祛痰、化饮等法,从而演变出多种治疗方法。

滋阴(养血)发汗法滋阴法或养血法与发汗法配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外感表证兼有阴血不足证。

因阴血亏虚之体汗源不充,感受外邪后,不能作汗达邪外出,单独使用发汗法易伤其津液,使阴液更加不足,须用滋阴(或养血)药与发汗药配合使用,邪正兼顾,解表而不伤正。

常用药物如玉竹、地黄、麦冬与葱白、豆豉、麻黄、葛根等同用,代表方如加减葳蕤汤。

助阳(益气)发汗法助阳法或益气法与发汗法配合的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兼有阳气不足之证。

因阳虚之体正气不足,感受外邪后,不能鼓邪外出,须用助阳(益气)药与发汗药配合使用,扶正以御邪气。

常用助阳益气药如附子、人参、黄芪与羌活、防风、麻黄、细辛等同用,代表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人参败毒散。

理气发汗法又称理气解表法。

理气法与发汗法配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表证兼有气滞之证。

因气分不舒,又感受外邪,须发汗兼理气。

常用理气药物如香附、陈皮、枳壳等与发汗解表药物同用,代表方如香苏散。

化饮发汗法又称化饮解表法。

化饮法与发汗法配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表证兼有痰饮之证。

由于患者素有痰饮内伏,一旦感受外邪,则外邪引动内饮,此时,单纯的发汗或仅治其饮,均不能撤其邪,必须发汗与化饮两法配合使用,才可使外邪得解、里饮蠲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汗法和吐法
(一)汗法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对于很多情况下,没有明显的出汗,并不把出汗当作一个主要的目的,这需要明确。

汗法的目的是什么?不是出汗,汗法作用不仅仅是发汗,开腠理发汗,调畅营卫,宣发肺气这类远远不止发汗的范围。

不仅能祛邪,还能调正。

这是全面正确看待汗法的要求。

适应病证:外感六淫之邪所引起的表证,最多的当然是感冒。

不管是风寒风热之类,是外感六淫引起的。

除此之外,汗法常多用于这样几个方面:麻疹初期,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这水肿初起多指的,也有外邪因素的这种风水证,所以往往以上部为主,甚至于头面开始。

风水证来势比较急,那是由于外邪束表这个因素,往往基础体内也有水道不畅。

外邪束表,肺气不宣,通调水道功能障碍,水湿泛滥,以上部为主。

一般水肿初起,往往风水证在这方面运用。

常用分类:形成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大类。

在使用注意上,
首先辨清病邪的性质,风寒风热这个最基本的阴阳先要分清楚。

其次汗法使用注意是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第三、不宜久煎,这个是煎服方法当中非常影响疗效的。

特别是辛凉的,不适合久煎。

(二)吐法
这个吐法作为定义来讲,就是其三个对象、三个部位,吐,吐什么?通过涌吐方法,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饮、宿食或毒物从口吐出的一类治法。

三个东西,痰饮、宿食、毒物。

那从部位来讲,中焦以上,偏于上部了,咽喉、胸膈、胃脘,在定义里提,这个很简单,因为这个方法现在运用较少。

当然吐法,有时候学习当中要注意一个止吐方法很重要。

止吐的方法,有的时候一吐引起胃气上逆以后一直吐不可收拾。

那就要采取措施,你比如用一点冷开水、冷稀饭,吃一点可以止吐。

或者姜汁,冲服可以止吐。

严重的用很少一点、一厘两厘的麝香冲服,它可以止吐。

适应病证的特点,从临床来看,历来运用吐法适应的病证,包括比如中风的痰涎壅盛;包括像癫痫发作,风痰壅塞胸脘、咽喉;包括食物中毒。

下法
它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当然这三个词的含义是相似的,但是我们往往使用的时候,攻下或者泻下带有泛指的意思,或者狭义
指胃肠的一些饮食糟粕积滞,为饮食糟粕冷积这一类;荡涤也用于这类宿食糟粕,但是有时候用于像水饮、痰这一类的病理产物;攻逐光用于攻下瘀血或者积水这类使用,像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宿食、燥屎、冷积属于以饮食积滞这一类为主的;瘀血,那是在包括妇科、伤科,包括内科,由于有瘀血阻滞形成必须攻下的,也是常见病理产物;结痰、停水是水湿壅滞以后形成的病理产物的不同的类型。

这六类,实际上就是饮食、瘀血、痰水,这六类病理产物从下焦而出,下窍啊,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方法。

适应病证:大便不通、燥屎内结,热结旁流,停痰、留饮、瘀血、积水。

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这样五类。

使用注意,下法运用要辨清病情属性,根据病情属性,确定采用温下或寒下的方法。

和法
简单讲它是一个复合治法。

和本身在古代哲学里边用的是协调平衡或者双向调节这种含义。

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和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和法包括和解和调和两类,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和解少阳的治法。

调和我们引用戴天章的一段话,戴北山他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和法分类: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

和解少阳涉及到和解半表半里的治法;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是代表了“平其亢厉”这种方法。

“亢厉”实际上是不平衡,失衡的意思。

这是分为三类了,是通常一个用法。

温法
温法。

温法这里是指的温里祛寒。

通过温里祛寒作用,那就是说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那讨论到里寒证,首先第一位的是要注意寒是哪里来的?它适应病证当中要考虑里寒证了,里寒证首先是引起这里寒证的原因、寒邪的产生来路在哪里?有从外来的,我们叫它外寒直中。

直中就是直接进入里边了,伤及内在的脏腑或者经络骨节,就是说越过皮毛这个层次了。

寒从中生?是指的阳气不足,“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啊、阳虚则阴盛了,阳气不足,阴盛则寒,这样寒从中生,由体质内在阴阳失调而产生的,以此区别于外寒。

因为这两种情况,治疗方法上是严格不同的。

外来之寒用法上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作为分类来说,就要根据里寒伤损人体阳气,或者内在阳虚产生里寒,两种来源,那阳气虚损的程度的不同划分,寒邪伤阳了,寒邪
引起阳气虚损的程度,或者阳气虚损程度引起的里寒程度,这个不同来划分。

第一类,温中祛寒针对中焦虚寒、中焦脾胃的阳虚。

第二类,阳虚程度重的心肾阳虚,心肾阳虚要挽回称为回阳救逆。

第三类,温经散寒,外来之寒温必兼散,所以提法上都不同。

所以,人体阳气不足以后需要温养阳气、温阳祛寒的三个不同层次:表阳、中阳、心肾之阳,这是温法的一个分类。

温法,它是个大法,代表了不同层次。

也就是说,你比如温阳,补益剂里边将来涉及到;祛湿剂里边涉及到,真武汤这都要温阳,五苓散这也都要温阳,特别涉及到寒湿方面的;泻下剂里边也涉及到,也包括大黄附子汤、温脾汤,所以它仅仅是个代表性的。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