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现代汉语词汇(词汇变化、词汇规范、词义演变)

第四、对生造词的规范 ❖ 新词适应交际需要,表义明确,其构造符
合现代汉语构造规律,是现代汉语词汇中 的重要成员。 ❖ 如果已有的词,可以表达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可以完成或能够基本完成有关交际任 务,就不必另造新词,因为另造的所谓词, 貌似新生词,其实它的表义不明确,不符 合词汇内部结构规律,是生造词。
如:搞 弄 “搞”可以用于表示与工作有关的比
较正式的重要的事情, 如:“搞建设 ”、 “搞思想工作 ”、 “搞改革”等
“弄”经常用于日常生活小事, 表示 轻松、随便的色彩, 不能用于表示与工 作、事业有关的事情。
第二、外来词的规范 1.不要滥用外来词。能用汉语固
有的语素组成词并把意思表达准确、 清楚的,就不用外来词。如:用“连 衣裙”不用“布拉吉”,用“发动机” 不用“马达”等。
❖ 如:空调(空气调节器)空姐(空中小姐) 房改(住房改革)电教(电化教育) 影视(电影电视)节能(节约能源)
(二)旧词的退隐与复出 ❖ 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认识改变,交
际的需求,使得指称旧事物、旧观念的 词逐渐在语言生活中不见了。 ❖ 有的是因为词所指称的旧事物消失了。 如:丫环、童养媳、长工、牙婆等。 ❖ 有的是反映对职业的歧视的旧词被新词 代替。如:戏子(演员)、跑堂(服务 员)、厨子(厨师)。
2.词义的缩小---即缩小词所概括的
对象的范围,反映的事物的范围比以前缩
小了,或者原来的某些意义消失了。
虫 大虫 长虫
所有动物
昆虫 臭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各种气味
气味难闻 汤 扬汤止沸 赴汤蹈火
泛指热水
煮东西的汁液
3.词义的转移---表示甲类对象的 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如: “爱人”原指恋爱中的女性一方,后转 移指夫妻的任意一方。 安利 美国一所公司的名称。
现代汉语的发展与演变

现代汉语的发展与演变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汉语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探讨现代汉语的发展与演变。
一、词汇的发展与演变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汉语的词汇也在不断增加和变化。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量新词汇不断涌现,如互联网、手机、微信等。
这些新词汇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使得人们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词汇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印刷”、“传真”等。
这些词汇的淡出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
二、语法的发展与演变语法是语言的骨架,它决定了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现代汉语的语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一方面,现代汉语的语法趋向简化,更加注重语境和语用。
例如,在书面语和口语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简洁的句子和短语,以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另一方面,现代汉语的语法也受到外来语的影响,如英语、日语等。
外来语的借用和影响使得汉语的语法结构更加多样化,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三、语用的发展与演变语用是语言使用的规范和准则,它决定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现代汉语的语用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一方面,现代汉语的语用趋向于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人们在交流中更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的效果,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另一方面,现代汉语的语用也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在语言使用中也更加注重文化的适应和理解。
总结起来,现代汉语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不断变化和适应的过程。
词汇的增加和变化、语法的简化和多样化、语用的灵活和文化适应,都是现代汉语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汉语将继续发展和演变,为人们提供更准确、更灵活的交流工具。
词汇发展变化的规律

词汇发展变化的规律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元,它们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
词汇发展变
化的规律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词汇发展变化的规律之一是词汇衍生。
新的词汇可以通过复合、缩略、
借用、派生等方式产生。
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词汇被创造出来,以满足新概念的表达需求,如“互联网”、“智能手机”等。
此外,词汇也
可以通过错音、讹译等方式从其他语言中借入,如“咖啡”、“可乐”等,丰富
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词汇发展变化的规律还包括词汇消亡。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一些词汇
因不再被使用而逐渐消亡。
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农业词汇逐渐淘汰,如“耕牛”、“犁田”等。
同时,一些词汇也因为社会文化的变迁而被淘汰,如“黑奴”、“殖民地”等。
词汇的发展变化还可以从词义的演变角度来观察。
随着社会变革和语言
用户的使用习惯改变,词汇的词义可能会发生扩大、缩小、转义等变化。
例如,词语“手机”最初是指移动电话,但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该词义逐渐扩大,包括了更广泛的概念。
词汇的发展变化还受到文化、地理、时代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域、不
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能使用不同的词汇,甚至同一语言在不同时代也会出现
差异。
例如,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一些新的网络流行语词汇被创造出来,
比如“打卡”、“吃土”等。
词汇发展变化的规律涉及到词汇的衍生、消亡、词义演变以及受到文化、地理、时代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交流,词汇将继续
发展变化,为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做出贡献。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与现实中出现新的事物有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为表达这些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新词。
例如:卡车、轿车、赛车、越野车、面包车等等都是语言中出现的新词。
旧词消亡的一个原因是旧事物的消亡。
例如:甲长(若干户编作一甲,甲设甲长)、保长(若干甲编作一保,保设保长)。
旧词消亡的另一个原因是词汇系统的变动和人们认识的变化。
在上古,汉族人对某些现象的划分很细,同类的事物稍有不同就给以不同的名称。
例如马这种牲畜,只要肤色不同就有不同的名称:前右脚白的马叫“启”,前左脚白的马叫“踦”(qī),后右脚白的马叫“骧”,后左脚白的马叫“馵”(zhù),前两脚白的马叫“騱”(xī),后两脚白的马叫“翑”(qú),四只蹄子都白的叫“騚”,身子黑而胯下白的叫“驈”(yù),白毛黑鬃的叫“骆”(luò),纯黑色的叫“骊”(lí),黄白相间的叫“皇”,红黄色的叫“騂”(xīng)等等。
“马”作了这样的区分,猪、羊、牛等也有类似的区分。
表示行走的意义,只要走的场合和方式稍有不同,也各有不同的说法:在室中漫步走叫“跱”,在堂上小步走叫“行”,在堂下举步徐行叫“步”,在中庭快步走叫“走”,在门外快步走叫“趋”,在大路上疾行叫“奔”,在草丛、山林中走叫“跋”,在水中走叫“涉”。
表示事物性质的词语也是如此。
例如表示白的颜色也是因所表示的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日白为“晓”,月白为“皎”,霜雪白为“皑”(ái),草花白为“皅(pā)”,玉石白为“皦”(jiǎo),人白为“皙”,鸟白为“”(hé)。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现象越来越多,如果继续给每一类新事物、新现象起一个单音节的名称,这必然增加人们记忆的负担,不便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
后来,人们把事物的小类归成大类:不同颜色的马都归为马,不同场合和方式的走都是走,不同事物的白都是白。
语文知识点动词的词义变化

语文知识点动词的词义变化动词是语言中的一种词类,它是表示动作、变化或状态的词语。
在语文学习中,了解动词的词义变化对于理解和运用动词至关重要。
动词的词义变化主要包括词义演变、词义引申和词义转化三个方面。
本文将围绕这三个方面对动词的词义变化进行全面解析。
一、词义演变词义演变是指动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改变其词义的现象。
这种变化有时是语言历史的产物,有时是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词义演变。
1. 时空变化:一些动词的词义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演变。
比如,“喧嚣”原意为“吵闹”,在现代用法中也可表示“热闹”、“繁荣”。
2. 学术演变:学术领域的发展也对某些动词的词义变化产生了影响。
比如,“试验”原意为“测试”的动作,现代用法中也可以表示“实践探索”。
3. 社会变化: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变化也会导致动词词义的演变。
比如,“尊敬”原意为“恭敬”、“敬重”,现代用法中还可表示“关注”、“重视”。
二、词义引申词义引申是指动词在具体描述某种动作或状态时,通过联想或类比等方式,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产生了新的词义。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词义引申。
1. 比喻引申:动词通过将原本特定的行为与其他行为进行比较,产生了新的词义。
比如,“扩展”原意为“增大面积”,在引申义中还可表示“增加范围”、“提升水平”。
2. 借代引申:动词通过以某种方式借代其他事物,产生了新的词义。
比如,“写字”原意为“用笔书写”,在引申义中可表示“留言”,甚至可以借代为“写文章”。
3. 借用引申:动词在特定语境下借用其他词语的词义,产生了新的词义。
比如,“推动”原意为“用力推”,在引申义中可表示“促使发展”。
三、词义转化词义转化是指动词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发生词性转换,从而产生了新的词义。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词义转化。
1. 名词化:动词转化为名词,表示某个行为或状态。
比如,“观看”原为动词,经过转化后成为“观看”这一名词。
2. 形容词化:动词转化为形容词,用来形容某个特定的状态。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臭
宫
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称“宫”。《说文· 宀 部》:“宫,室也。”《周易· 困卦》:“入于其宫, 不见其妻,凶。”《墨子· 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 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经典释文· 尔 雅音义》:“宫,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 所居为宫也。”先秦无论贵贱所住的地方皆称宫。 自秦始皇始专指皇 帝所住的地方。随着封 建社会的灭亡,“宫” 的意义范围又进一步缩 小,现在指一些群众集 会的文化娱乐场所,如 “文化宫”、“少年 宫”、“科技宫”等。
古义 今义 义 素 一 义 素 二 打盹 打盹
各种姿 势睡觉
粮
古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粮。《庄 子· 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 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 “居家为食,行道曰粮。”后来泛指各种粮食。《晋书· 吴隐之 传》:“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后汉 书· 和帝纪》:“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这两处的“粮”均泛 指所有粮食,尤其是后面一句,能做种粮的“粮”显然不是指 “干粮”。现在所说的“粮”也是干湿生熟均可。 古义 义素一 今义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 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 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 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 为词义范围缩小。
今义小于古义,今义 包含在古义之中,成为古 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
古义泛指各种气味。既有好闻 的,也有难闻的;既有香气,也有 臭气。《周易· 系辞》:“同心之 言,其臭如兰(气味象兰草一样芳 香)。”在表示秽气时在“臭”之 前加“恶”,如《礼记· 大学》: “如恶恶臭。”“恶臭”指难闻的 气味。后来又泛指各种气味而专指 秽气,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话:“与 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 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也。”这里“臭”和 “香”相对,显然指秽气。(古今 字关系)
举例说明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明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词义变化是指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意义上的变化。
它是语言发展的一种现象,反映了人类社会、文化和认知的变化。
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包括:1. 指代扩张:指一个词的意义从最初的狭窄、具体的范围扩展到更广泛、抽象的范围。
例如,"桌子"最初指的是四脚一板的家具,后来也用来指代其他平面物体,如"地图上的桌子"。
2. 指代缩小:指一个词的意义从最初的广泛、抽象的范围缩小到更狭窄、具体的范围。
例如,"书"最初指的是任何形式的文字记录,后来特指印刷的书籍。
3. 拓展义:指一个词的意义在某个方面上得到了拓展。
例如,"网络"最初指的是计算机网络,现在也用来指代互联网。
4. 引申义:指一个词的意义通过比喻或类比得到了拓展。
例如,"明星"最初指的是天上的亮光,现在也用来指代知名的演艺人员。
5. 转义:指一个词的意义发生了转变,与原本的意义不同。
例如,"绿色"最初指的是颜色,现在也用来指代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概念。
6. 借指:指一个词的意义通过借用其他词语的意义而产生了变化。
例如,"面子"最初指的是人的面部,后来也用来指代社会地位、名誉等。
7. 同义词转换:指一个词的意义被另一个词所取代。
例如,"愚蠢"和"笨"在意义上是相近的词,可以互相转换使用。
8. 反义词转换:指一个词的意义与另一个词的意义相反。
例如,"上升"和"下降"在意义上是互为反义词。
9. 词义演变:指一个词的意义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
例如,"马车"最初指的是马拉的车辆,现在指代的是机动车。
10. 词义借代:指一个词的意义在特定语境下被借用来指代其他事物。
例如,"皇冠"原本指的是皇帝的冠冕,现在也用来指代最高荣誉。
几个词的相因生义及词义演变

词汇学——从几个词语来看词汇意义的渗透及连锁姓名:王卓珂学院:文学院班级:对外汉语(一)学号:1109214115摘要:词义的变化和发展有引申等方式。
可是我们常常发现,某些词义的变化找不到其引申变化的理据,此时必须将词义的演变放到词义在变化上的互相促动、类推等作用下进行考察。
有时候词与所指事物表面上看似不相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词与词的关系发生了某种渗透性,使得词义引申,产生新义,从而有了新词。
关键词:词汇;词义渗透;连锁性语言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词语在原本的意义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义项,而且因此而成为新词。
从古到今,词汇意义的变化不胜枚举。
词义的演变从语言产生之日起从未停止,但词义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词义的变化和发展有引申等方式。
可是我们常常发现,某些词义的变化找不到其引申变化的理据,此时必须将词义的演变放到词义在变化上的互相促动、类推等作用下进行考察。
有时候词与所指事物表面上看似不相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词与词的关系发生了某种渗透性,使得词义引申,产生新义,从而有了新词。
但是这种关系是松散的关系,如果不做词源上的考察,难以描述这种关系,且具有联想行和可检索性,便于记忆和使用。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从几个词语来看汉语词汇意义的渗透、变化、和连锁。
牺牲牺,形声。
字从牛,羲声。
本义:做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
《说文》:牺,宗庙之牲也。
后来在《集韵》中,又有酒樽的意思,如:牺人,指的是古代官名,指的是掌管酒礼的官吏。
牲,形声。
从牛,从生。
本义:古代供祭祀用的全牛。
《说文》:牲,牛完全也。
所以“牺牲”组合在一起,古义为祭祀时宰杀的牲畜。
古语有:今殷民乃攘窃神祇之牺牷牲用。
——《书·微子》;牺牲玉帛——《左传·昭公二十二年》。
因而可以知道“牺牲”古时是名词,而且是古汉语中很常见的单音节词,与祭祀,祭祀时所杀牲畜有关。
但是到了后来,这连个词变成了一个双音节动词,而且意义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舍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花费掉等等。
语义的演变趋势

语义的演变趋势
语义的演变趋势是随着时间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义演变趋势:
1. 词汇的扩大和缩小。
有些单词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或缩小。
例如,“gay”一词最初指的是开心和快乐,现在则主要指同性恋者。
2. 语义的模糊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词语的含义可能会变得不太清晰或含义更广泛。
例如,“cool”一词原指“凉爽”,现在则常常表示某件事物很不错或非常时髦。
3. 语义的借代。
某些词汇可能因为某些文化或社会现象而发生了意义的转变或借代。
例如,“玩命”最初指的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做某件事,现在则常用于形容非常努力或竭尽全力去完成某项任务。
4. 语义的消失或遗忘。
有些词汇因为不再使用或不再具有代表性,而逐渐被遗忘或消失。
例如,“晦涩”这个词汇近年来已经很少被使用,现在多用“难懂”来代替。
总之,语义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既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汉语词汇史:从古至今的演变与发展

汉语词汇史:从古至今的演变与发展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词汇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汉语词汇史不仅反映了语言本身的演变,也折射出社会、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变迁。
本文将从汉语词汇的起源、发展阶段、外来词汇的影响以及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等方面,详细探讨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
一、汉语词汇的起源汉语词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上古汉语的词汇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些词汇大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天”、“地”、“人”、“水”等。
这些基本词汇不仅在古代汉语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
二、汉语词汇的发展阶段汉语词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三个阶段。
1. 上古汉语:上古汉语的词汇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词义较为具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逐渐丰富,出现了复音词和合成词。
2. 中古汉语:中古汉语时期,汉语词汇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个时期的词汇不仅数量增加,而且词义也更加复杂。
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佛教词汇被引入汉语,如“菩萨”、“涅槃”等。
3. 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大量外来词汇进入汉语。
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体系,而且促进了汉语词汇的现代化。
三、外来词汇的影响外来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自东汉以来,佛教词汇、阿尔泰语系词汇、印欧语系词汇以及日源词汇等相继进入汉语。
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语词汇的演变。
1. 佛教词汇: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佛教词汇被引入汉语,如“菩萨”、“涅槃”、“禅”等。
这些词汇不仅在宗教领域广泛使用,而且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2. 阿尔泰语系词汇:元代和清代,阿尔泰语系的词汇大量进入汉语,如“汗”、“可汗”等。
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交流,而且丰富了汉语词汇体系。
3. 印欧语系词汇及日源词汇:明清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大量印欧语系词汇和日源词汇进入汉语,如“电话”、“电视”、“咖啡”等。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常用词演变研究是近年汉语史学界的一个热点。
目前,关于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常用词的内涵及外延,常用词的交替性演变、衍生性演变以及常用词演变的动因与机制。
随着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深入,研究视角、理论逐渐拓宽,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标签:常用词交替性演变衍生性演变动因常用词作为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对其演变的研究有助于探明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近代汉语词汇基本格局的过渡,描述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形成的渐变过程,从而揭示汉语词汇系统的特点及发展规律。
有关常用词的研究,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王力便已身体力行,勾勒了若干常用词演变更替的轮廓,训释、辨析了一千多个常用词。
而常用词研究的兴起,则滥觞于张永言和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1995)一文。
二位先生通过对八组常用词在中古时期演变递嬗情况进行分析,大力提倡词汇史领域中长期被忽视的常用词演变研究。
近年来,常用词研究已成为汉语史学界的一个热点,取得了不少成果。
本文拟对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成就与经验进行归纳、整理,以期推动常用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常用词的内涵及外延常用词作为一种词语类集,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常常与“基本词汇”相提并论。
所以,学界关于常用词的内涵及外延的观点多有分歧。
周荐(1987)将词汇学角度的“常用词”界定为:从人们运用词语的角度按词语的使用频率给词汇划分的类别。
对于汉语词汇史意义上的“常用词”,李宗江(1999)认为,首先是作为训诂学研究对象的疑难词语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其次是指那些代表词汇的核心而其发展变化可以决定词汇发展面貌的词。
常用词的所指与人类自身以及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会因时代的不同而改变,能指包括语音和文字形式,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常用词的外延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词缀等。
汪维辉(2000)、徐时仪(2000)持有相同的观点,指出常用词起着保证语言的连续性和为创造新词提供基础的重要作用,其核心是基本词。
近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变化

近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变化近现代汉语是指从晚清到现代的汉语演变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语词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近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变化。
一、词义变化1. 词义扩展:许多词汇在近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词义的扩展。
例如,“家”一词由表示家庭房屋的意思扩展到表示公司、机构等。
另外,“网”一词从原本表示渔网扩展到表示互联网。
2. 词义缩减:一些词在近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词义的缩减。
例如,“课”一词原本表示古代的一种学问,现在只表示教学中的课程。
另外,“车”一词原本表示车厘子,现在常用来指代汽车。
3. 词义转化:有些词汇在近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词义的转化。
例如,“师”一词原本指代老师或者导师,现在常用来指代网络上的专家或者能力强的人。
“帅”一词原本表示军队的统帅,现在也用来形容个人的外貌或者魅力。
二、词汇的新造与借用近现代汉语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事物和概念,为了表达这些新的事物和概念,词汇也在不断地新造和借用。
1. 新造词:近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词汇,例如,“互联网”、“空调”、“人工智能”等。
这些词汇通过组合或者创造新的字来表达新的概念和事物。
2. 借用词:为了表达一些外来事物和概念,近现代汉语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借用词。
例如,“咖啡”、“巧克力”、“摩托车”等都是从其他语言借入到汉语中的词汇。
三、词汇的失用和淘汰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过时的词汇逐渐失去了使用价值,甚至有些词汇已经被淘汰。
1. 失用词:一些过时的词汇随着社会的变迁逐渐失去了使用价值。
例如,“打字机”、“胶片”等词汇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使用。
另外,“玻璃纸”一词也因为不再使用而渐渐被遗忘。
2. 淘汰词:一些词汇被新的词汇所代替,逐渐淘汰出现。
例如,“杂志”一词现在已经被“电子书”所取代。
另外,“船夫”一词也已经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船员”一词。
四、词汇的拼音化随着近现代对外交流的增加,许多外来词汇被引入到汉语中,为了表达这些外来词,近现代汉语发展了拼音化的现象。
语义演变与词汇演变

语义演变与词汇演变语义演变是指词汇在语境中含义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文化或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狗”这个词在英语中原本指的是一种哺乳动物,但在某些语境下,如“警犬”中,它可能被赋予了“忠诚”、“警觉”等新的含义。
词汇演变则是指词汇本身在语音、形态和构成等方面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语言使用者的交流需求、语言接触或社会变革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他”、“她”和“它”这三个词在英语中原本是没有区别的,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它们逐渐被用来区分性别和指代人称。
语义演变和词汇演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语义演变往往需要词汇演变的支持,而词汇演变则需要语义演变的引导。
例如,当一个新的词汇被引入到语言中时,它的含义往往需要从原有词汇的语义中引申出来,而当一个旧词汇的含义发生变化时,也往往需要引入或改变一些相关词汇来适应这种变化。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随着社会、文化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地演变。
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新词汇和表达方式被创造出来,如“网红”、“低头族”等。
同时,一些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也在逐渐被淘汰或被赋予新的含义,如“GG”、“2333”等。
总的来说,语义演变和词汇演变是语言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们反映了语言和社会、文化的紧密。
我们应该语言的发展,尊重各种语言现象,同时也要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理解和尊重其他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种语言的接触和交流也更加频繁,因此我们更需要增强对语义演变和词汇演变的了解,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交流工具。
在面对语言的不断演变时,我们应该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积极适应和接受这种变化。
作为语言使用者,我们也应该注意规范使用语言,避免使用不规范或不恰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此外,我们还应该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和背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总之,语义演变和词汇演变是语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语言与社会的密切。
词的发展历程

词的发展历程如下:
词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人类语言中最小的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
在中文中,词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汉语阶段:古汉语时期,词汇主要来自于口头语言,表达比较简单,以单音节和双音节词为主。
这些词汇在外形、音韵和意义上都比较稳定,例如“马”、“天”、“土”等。
2. 中古汉语阶段:随着汉字的发展和演变,中古汉语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多音字和多义词。
在这一时期,词汇数量不断增多,出现了许多新的词汇,如“人民”、“慈善”、“哲学”等。
3. 近代汉语阶段:随着近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变化的加速,汉语词汇不断涌现,新词和专业术语的产生繁多,如“互联网”、“微信”、“绿色环保”等。
此时,汉语词汇已经趋于多样化、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等特点。
4. 现代汉语阶段:目前,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汉语词汇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变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外来词汇、新词和流行语涌现出来,如“超级IP”、“抖音”、“网红”等。
总之,汉语词汇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词汇特征。
这些词汇在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后,在现代汉语中逐渐成为了我们
熟知的语言基础。
词义的演变、词汇的演变以及词汇演变的方法

词义的演变、词汇的演变以及词汇演变的方法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语的意义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社会、文化、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词汇的演变则是指整个词汇系统的变化,包括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失、词义的扩大或缩小等。
这种演变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和变化。
词汇演变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 新词的创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会创造新的词汇来描述新的概念和事物。
- 旧词的引申:一些旧词的词义可能会通过引申或比喻等方式产生新的含义。
- 外来词的借入: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会导致外来词的借入。
- 语言的简化和规范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可能会变得更加简化和规范化,一些复杂的词汇可能会被简化或淘汰。
汉语常用词的演变模式初探

汉语常用词的演变模式初探汉语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的语言系统。
汉语词汇数量庞大,其中包括了许多常用词,如:“人”,“上”,“下”,“东”,“西”,“北”,“南”等。
在这些常用词的演变中,可以发现其中一些共同的模式。
一、意义趋向抽象化在汉语常用词的词义演变过程中,最为普遍的是意义趋向抽象化。
以“人”为例,最初“人”只是指人类中的男性,到唐代才逐渐普及到女性身上,直到明清以后,又逐渐扩展到指人类的总称。
相比之下,“人”这个词的意义已经趋向了抽象化,越来越不再与个人的性别、年龄、身高等相关特征直接相关。
同样的,许多常用词,如“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也都是这样的一种演变模式。
最初,这些词的意义与实际方向、位置、顺序等有直接关系,到后来,随着中国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这些意义逐渐趋向于抽象化。
二、词义逐渐扩大常用词的演变还表现在意义扩大上。
盘点历史上常用的汉语,我们会发现许多原来指某种具体事物的词语的意义逐渐扩大,涵盖了更多的相关内容。
如“马”最初指的是动物马,后来也用来指机械力量、运动能力或某些依托于马的产品。
同样的,“牛”也不仅指肉牛或黄牛,还涉及到象征力、耐力、顽强精神等等。
还有一些常用词,如“天”,“地”,“上”,“下”,“前”,“后”等,其意义表达更具有广泛性质。
比如,“天”不仅指实实在在的天空,还包括诸如神灵、自然规律、气候变化等更加抽象的意义;“地”也不仅指具体地面,还包含了广泛的意义,如地球、足下之处等;“上”和“下”不仅体现了方向范畴,还扩大到了等级的理解;“前”和“后”也不再仅仅表示次序,而涉及到时间和年龄等层面的意义。
三、词义逐渐缩小除了意义逐渐扩大,常用词的演变还会出现词义逐渐缩小的情况。
同样以“人”为例,最初的“人”只涵盖了男性的范畴,但到唐代时,这个范围逐渐扩展到了包括女性。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这个词的含义又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了。
古代汉语词汇演变情况

古代漢語詞匯演變情況:一、古今词义没有变化。
如:人手口梦日月等。
占少数,二、古今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切较大的江水和河流。
“ 皮”原指鸟兽身上剥下的皮,现泛指事物的表面。
2、词义缩小。
“子”,原为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女,现专指儿子。
”丈人“,原指一般年长的人,今指岳父。
3、词义转移。
如”走…,古代指跑,今指步行。
“去”古指离开某地,今指到某地去。
4、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卑鄙”原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之品质恶劣。
5、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今改称眼睛;“足”今称为脚。
6、词义弱化。
原来的“很”,就是凶狠的“狠”;“普遍”原为无一例外,现在是例外不多。
7、词义的消亡。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代的词语逐渐消亡,如“朕”“寡人”之类。
8、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如“耳”——耳朵;“眉”——眉毛;“鼻”——鼻子;“敌”——敌人等。
另外,学习古汉语还要注意两种语言现象:1、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强调“作”,“息”作陪衬。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只取“远”的意思,“近”作陪衬。
2、同形异义。
因古汉语单音词多,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跟今天的某个词正好同形,其实,它还是两个词,这就是同形异义。
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妻子;子,子女。
不同今天单指男子的配偶。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其代词,它;实,果实。
合起来是“他的果实”。
另外还有一种其实就是词义转移。
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殷勤,文中为关切、问候;今指热情、周到。
再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何苦”。
文中为哪怕、怕什么、怎怕,没有今天不值得做,犯不着的意思。
學習古代漢語的詞匯方法: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
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人们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
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
词汇的发展变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八节
词汇的发展变化
一、新词的产生 (一)概念: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 的词。 (二)新词产生的原因 社会不断地发展,新事物不断地涌现,人们要认 识这些新事物,就要给它命名,以满足交际的需要。 (三)新词举例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经济 嘻哈、嘻哈服装、嘻哈行为
词义的演变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词义的扩大:扩大旧词所概括的对象的 范围。
江 河 妇人
三、词义的演变
(二)词义的缩小:缩小旧词所概括的对象的 范围。 丈人
(三)词义的转移 行李 爱人 爪牙
二、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
(一)概念:标志旧事物、旧观念的词语。 如:丫鬟、童养媳、 红小兵、知青 (二)逐渐消失、变化的情况 1.旧词是一个历史性和相对的概念,由于社会变革迅 速,一些新词很快就会变成旧词。 如:粮票、红卫兵
2.因交际需要,曾经退出的词又会重新出现。 如:太太、小姐
三、词义的演变
古代汉语之词义变化

词义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一)古用今废词(现代已经消亡)指在漢語歷史上被淘汰、已經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詞。
古代表示等级的词: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黃肚羊;犙,三歲牛;牭,四歲牛;豯(三月小猪)豝(二岁)豣(三岁)。
古代祭祀名称:祠,春祭;礿,夏祭;禪,祭天;社,祭地。
反映古代酷刑的词:劓、黥、膑、刖。
其它:俑、笏、媵、耒耜、耦、薨。
(二)古今传承词古今义同词(这是汉语中为数不多的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天、地、日、月、水、火、人、手、口、心、耳、鼻、父、母、妻、子、兄、弟、马、牛、羊、农、牧、土……如:坐,古今坐的方式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人认为雷是“天鼓”,司雷之神是“雷公”,雷有意志,可以罚暴惩恶。
虹,古人认为虹是一种有生命的虫类,传说它能吸饮,人们叫它“虹饮”。
甲骨文中有“出虹自北饮于河”。
这是由于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三)古今义异词(1)古今词义迥异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从形体上看,古今一致,从意义看,迥然不同。
抢:在元明以前,,都没有“抢夺”的含义,而是作“碰、撞”解。
该:古义:完备;今义:应该。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亦备也。
”成语有“言简意赅”,“赅”是“完备”的意思。
不过,字型有些不同。
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
今义:丝织品。
《诗经》中原有“绸缪”的意思,原本也是“缠绕”的意思。
现在有成语“未雨绸缪”,已不是‘缠绕’的意思。
羞:会意字,字形从手从羊,古义指“肉食品”,或泛指“食”。
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离骚》:“折琼枝以为羞兮。
”《左传·隐公元年》:“可羞于王公” ,即“可进献给王公作美食之意”。
豆:古代指盛食物的器皿;今义:豆类的总称。
《孟子》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弗屑也。
菽:古代豆类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张莉娜(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从历时的维度研究语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研究语言的发展就是在梳理语言使用事实的历史。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词汇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对其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汉语词汇具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找到很多汉语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现象,比如词汇如何共存互补,又如何取而代之,词义之间如何互相渗透、怎样彼此消长,书面语和口语中的词汇关系是怎样的,以及我们现在使用词是什么时候确立其正式属性及地位的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对汉语词汇演变的考察中得到答案。
(一)名词在汉语发展史上,发生过历史更替的名词为数不多,在三类实词中仅次于动词。
名词的历史替换大多属于完全性替换,即新词和旧词的词汇意义基本一致,只不过换了个说法,新旧词之间的意义关系一般来说比较单纯,如“目-眼”、也有少数名词的新旧更替情况比较复杂,在某一历史时期指称对象并不完全一致。
《说文》:“目,人眼。
”《说文》:“眼,目也。
”《说文解字注笺》:“眼,目中黑白也。
……合黑白与匡谓之目。
”二者的区别有三:其一,“目”字出现较“眼”字早一些。
甲骨文时期便出现了“目”字;东汉刘熙著《释名》:“眼,限也。
”可见汉代已经有了“眼”字,先秦时期多用“目”,战国时期“眼”也非常少见,到两汉以后,用“眼”的才逐渐多起来。
其二,“目”本义指眼睛;而“眼”,本来是指眼珠,后来引申为眼睛。
其三,“由于词义的转移,‘眼’就在口语中代替了‘目’”[1],因此“眼”具有口语色彩;而“目”具有书面语色彩。
秦代以前的典籍中有“眼”字的例子很少,据学者研究,共有五见。
包括王力先生引《战国策》、《庄子》、《周易》中各一例和汪维辉先生补充的两例(分别见于《韩非子》、《吕氏春秋》中)。
可见秦代以前,“眼”的运用并不常见,可引的例子甚少。
但此时的“眼”与“目”词义是有分别的,“眼”在这段时期是它的本义,指眼珠,还没有引申为眼睛。
除了上述典籍,战国时期的医籍中也有些用例可证:“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素问》卷12)关于“眼”什么时候作“目”讲,学术界有过两种意见。
其一是王力先生认为“到了唐代‘眼’才成为‘目’的同义词”。
其二是方一新先生曾列举了二十条书证证明“眼”字在汉魏六朝文献中就常讲“目”[2]。
显然后者的说法更有说服力。
上面曾论证过“眼”在先秦时代是作眼珠讲的,这种情况到西汉是还存在,例如《史记》中的用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耳。
”(《吕后本纪》)但此时与“目”的界限已划得不是那么清了,例如:“五采曜眼,有时而偷;茂木丰草,有时而落。
”(《谈丛》)到了东汉时期,“眼”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了,与“目”的分别业已消失,例如:“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
”(《论衡・命义》)据一项学术调查表明:现存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两家的所有译经共29部,“眼”和“目”的出现次数是247: 21,其中“眼目”连文四次[3]。
东汉时期的佛经里有如此大量的“眼”出现且表目义,而且在同时期的高文典册里也有少数一些用例,可见此时“眼”的口语话程度已经非常高了,因此可以有这样的结论:“眼”在口语中取代“目”不会晚于汉末。
由此可见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末年是“眼”从出现到词义转变直至发展成熟的一个历史阶段。
到了魏晋以后,“眼”的用例在文献中也日趋普遍,不胜枚举。
在小说、民歌、诗文典册中常常可以见到,例如:“或斩手足,或凿眼。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南北朝的文人诗里,“眼”的使用频率已明显高于“目”。
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但是在文言词汇系统中“目”始终与“眼”并存,“目”的动词义(用眼睛看/示意),也没有被“眼”取代。
唐代以后“眼”开始变为双音词“眼睛”(有时也单说“眼”),一直沿用至今。
(二)动词动词的新旧更替大多是一个或几个义位的替换,属于完全性替换的比较少见。
这是动词和名词的一个显著区别。
因此讨论动词的新旧更替要比名词来得困难。
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往往是划分词义和用法,找出新词和旧词在义位上的对应关系。
其次,新词在跟旧词竞争中大多有一个词义不断丰富、用法不断扩展的过程,不像名词那样词汇意义基本保持不变。
这也给描写新旧更替的过程增加了难度。
不过正是由于动词的复杂性,它对・72・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才更有意义,因为词汇演变中许多微妙的现象和规律在动词身上体现得最为生动和具体。
在汉语发展史上,动词发生历时更替的也最多。
现代汉语中词义为“使视线接触人或物”的词是“看”,而表达这个意思的词最初不是“看”,而是“视”。
《说文》:“视,瞻也。
”段注:“‘瞻,临视也。
’视不必皆临,则瞻与视小别矣。
”《说文系传》:“看,以手翳目而望也。
”“视”在先秦及两汉时期运用得非常广泛。
例如:“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
”(《易・履》)“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礼记・大学》)就目前所知,“看”字最早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梁车为邺令,其姊往看之。
”[3]不过这里的“看”并非上述“视”的意思,而是“看望”之义。
这一处用例是先秦典籍中唯一的一例。
虽然《说文・目部》著录了“看”字,但是在两汉的文献中,“看”字仍然是非常少见的。
大约从汉朝末年开始,“看”字的出现频率逐渐多起来。
“《广雅・释诂一》:‘看,视也。
’可能是对当时实际使用情况的记录。
”[3]汉魏时期是“看”字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此时期的“看”的词义也非常丰富了,以下是这一时期的一些典型用例:“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门。
”(班昭《东征赋》)“十四年夏四月,后主至湔,登观阪,看汶水之流。
”“我唯一子,今舍我去,谁当看我?痛不可言!”(支谦译《撰集百缘经》)“佗望见云:‘已饱针灸服药矣,不复须看脉。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以上几例的词义各不相同,分别为“观看”;“观赏、欣赏”;“照料、守护”;“检查、诊断”。
从以上例证中不难发现在这一时期,“看”在口语里已经取代了“视”。
因为此时“看”字不仅大量出现在风格较俗的佛经里,而且散见与许多典雅文体中,而从口语进入书面语言的词不仅要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还要经历一个较长历史时期的发展才行,所以由此可见“看”从先秦的出现到汉末三国时期代替文言词“视”是一个重要的演变时期。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看”字的使用频率更是大幅提高,用法更加灵活、丰富。
朱庆之先生曾把魏晋南北朝翻译佛经中的“看”字细分了15个义项,以下举几例:“谢公与人围棋,俄尔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
”(《世说新语・雅量》)此为“阅读”义。
“尝看,若不大涩,……一升。
”(《齐民要术》)此为“先试试看”义。
其他义项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看”字的使用非常频繁。
另外在南北朝时期“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法不能不提,那就是《贤愚经》中已有“看见”这样的组合,这充分表明“看”到此已经是一个发育成熟的词了,因为它有着很强的构词能力,还侵入了其他词的义域,构成了双音词,如“照看”、“看望”、“观看”、“察看”等等。
这样一来,现代汉语中“看”字的所有用法和义项都齐备了。
(三)形容词跟名词动词相比,形容词的复杂性在于它的词汇意义大多带有感情色彩,因为形容词所反映的是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评价,所以它的词义往往具有某种不确定性。
如“驶”和“快”虽然都是速度快,但形容词的对象却明显不同。
“疾、速、快、驶”都是表示速度快这个意思的正统文言词。
现代汉语中则用“快”。
中古时期除了“疾、速”之外,口语中常用的是“快”和“驶”。
《说文》:“疾,病也。
”本义是病,引申为速度快。
《玉篇》:“疾,速也。
”《广韵》:“疾,急也。
”《说文》:“速,疾也。
”《说文》:“快,喜也。
”本义为愉快,引申为速度快,《正字通》:“俗谓急速曰快。
”这几个词在先秦时代都有一些用例:“疾言日”(《列子・黄帝篇》);齐疾而均”(《商君书・弱民》);“邾娄快者,何邾娄之大夫也”(《春秋公羊传・昭二七》)。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疾、速”常用,不过修饰范围各有不同。
“疾”适用范围最广,修饰名词、动词均可,如“疾雨、疾马、疾行、疾走、疾驰”。
“快”原指一种心理活动,大约在西汉,“快”除了沿用旧义外(此义一直沿用至今),开始有了“急速”的意思。
文献用例:“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史记・项羽本纪》)魏晋以后用例多见:“彭城王有快牛,至爱惜之。
”(《世说新语・汰侈》)。
可见“快”字最常见的句法功能便是作定语修饰动物,当然也可以作状语。
另外“快疾”可以同义连用。
“驶”也是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常用词,“快速”之义早在秦汉就有了,例如:“天下诸国助我战,犹良骥录耳之驶。
”(《尉缭子・制谈》东汉后期,“驶”的频率要大于“快”,如:人命甚速驶,五马不能追。
(东汉失译《禅要经》)东晋以后的南朝文人诗中,“驶”极为常用,而且只用“驶”,不用“快”;北朝诗中则相对较少。
例如:“荧荧条上花,零落何乃驶。
”(《子夜变歌三首》)可见“驶”的用法与“快”有区别,前者着重强调一些自然系现象的急骤,如“河流、雨水”,而后者则多用于动物。
此外,由于“驶”多见于典雅的文学作品中,而“快”多用于小说等口语色彩很浓的的文体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驶”的使用开始走下坡路,而“快”又重新迅速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1]王力1汉语史稿(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方一新1“眼”当“目”讲始于唐代吗?[J].语文研究,1987,(3).[3]汪维辉1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