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交往史1601-1999.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第一章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2、《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结成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乘机与法作战,神圣罗马帝国则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结成反法同盟。
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与1713年4月签订合约。
内容:(1)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得到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发挥重大作用;(2)菲力浦五世保留了西班牙王位,但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西两国永远不合并;(3)英国在合约中受益最多,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4)法国的霸权不复存在,尽管保住了大陆强国地位,但海上势力被大大削弱了;(5)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为日后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奠定了基础。
评价:瓜分了西班牙王国,并成为划定后来欧洲民族国家疆界的基础。
3、北方大战: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
彼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与南方的土耳其达成妥协,并同丹麦、波兰等结成“北方同盟”,最终打败瑞典。
展示博物馆的教育力量——浅谈中国航海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The Culture of Navigation 文化博览0 引 言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将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强调21世纪的博物馆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拥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数字化与可及性创新的力量,通过教育进行社区建设的力量,博物馆可以将世界变得更美好。
博物馆作为教育者和文化中介,在展现其力量方面起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
19世纪美国著名的博物馆学家乔治·古德(George Goode)说过:“博物馆不仅仅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
”如何不断探索、努力破题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托馆藏品优势和资源禀赋,向公众传递蕴含在文物中的历史魅力、人文情怀、文化韵味,为传统文化永葆青春活动与生命力,创造新时代文化新辉煌,是博物馆极为重要的工作。
自1905年张謇创建中国第一座现代博物馆以来,我国博物馆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
博物馆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角色变得越来越活跃,功能越来越复合,在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助力城展示博物馆的教育力量——浅谈中国航海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曾凌颂(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上海 201308)摘 要: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开馆12年以来,已发展保护、传承、弘扬中华航海文化,宣传、普及航海科技知识的重要阵地,在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创新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聚合优质资源、开展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根植上海、立足全国、面向世界的重要公共文化空间,进而生动诠释了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的力量”的内涵。
关键词:航海文化;教育力量;弘扬;传播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日益深化的国际交流中,博物馆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走进去的进程中,也凸显其“民间使者”的独特优势。
西方思想经典导读单元测试答案(湖南师大孙中友书)
西方思想经典导读单元测试答案(湖南师大孙中友书)第一章单元测试1【判断题】亨廷顿“挑战者文明”主要伊斯兰和中国文明。
()A.对B.错2【判断题】“文明断层线”,亨廷顿所给的主要例子巴尔干半岛。
()A.错B.对3【判断题】汉朝与匈奴人的战争,隋朝唐朝与突厥人的战争等是文明间战争。
()A.错B.对4【判断题】所谓“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叫法并不准确。
()A.对B.错5【判断题】16世纪,葡萄牙人在与土耳其人争夺对印度洋控制权的斗争中,发现伊朗人非但不是其敌人,反而是其盟友。
()A.对B.错1.【多选题】正确答案:ACD《艺术作品的本源》所说的“让作品成其为作品”意味着()A.艺术作品是“自立”、“自持”的B.作品要给读者提供阅读享受,取悦接受者的阅读情趣C.作品从它自身以外的东西的所有关系中解脱出来D.“作品”孤独地被固定于形态中而立足于自身2【判断题】《艺术作品的本源》提出艺术是决定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第三者。
()A.对B.错3【判断题】从海德格尔存在不是存在者的哲学观,可以判定树木、房屋、桥梁都属于存在者。
()A.对B.错4【判断题】海德格尔认为无机物、植物、动物等非人的族类都也有世界。
()A.错B.对5【判断题】《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说“作品在这种自身回归中让其出现”,这里的“其”是指大地。
()A.错B.对6【判断题】希罗多德被古罗马政治家兼文学家西塞罗誉为史学之父。
()A.对B.错1【判断题】我国强调的文化软实力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本质上是相同的。
()A.错B.对2【判断题】约瑟夫.奈是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
()A.对B.错3【判断题】巧实力是软实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A.错B.对4【判断题】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突出了非国家行为体和外交政策在软实力资源中的作用。
()A.对B.错5【判断题】软实力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
()A.对B.错1【判断题】罗尔斯的《正义论》是一部以建构系统的正义理论作为核心主题的政治哲学专著。
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之考察
DOI:10.16346/ ki.37-1101/c.2010.04.016文 史 哲JOURNAL OF LITERATURE,HISTORY AND PHILOSOPHY)2010年第4期(总第319期)No.4,2010(Serial No.319 Array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之考察路 遥摘 要:中国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必要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中国传统社会中予以考察。
中国传统社会早期并无独立的宗教。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中国化与民间化的过程中,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神灵崇奉和仪式行为,提高了民间信仰的层次。
对传统社会“正祀”、“淫祀”与民间信仰的复杂关系,应从其动态流变去探究。
西方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将中国传统的佛道教与民间信仰斥为“迷信”,由此引发了中西不同宗教信仰的激烈博弈,这也恰恰展现了中国民间信仰富有强固的生命力和民族的凝聚力。
对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进行客观考察,有助于民间信仰之学科性研究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传统社会;民间信仰;宗教;迷信何谓“民间信仰”?它能否被称为宗教?这是在民间信仰研究领域中最受争议的问题。
首先,“民间信仰”一词并非普遍流行于东西方。
在西方欧美国家多以Po pular Religion或Fo lk Relig ion 称之,在东方也只盛行于日本和中国大陆,而在港澳台多不用此词。
有研究者指出:在台湾除了佛教与基督教之外,“大多数宫庙皆以道教自居,不明白什么叫民间信仰”,“民间信仰实际上是学术界定义下的概念……不仅官方不承认`民间信仰'是宗教,连民众在认知上也是混沌的”①。
这是颇有代表性的观点。
对中国民间信仰究竟如何界定,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与时空相联系,即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其内涵并不完全一样,若硬设一固定框架去套析,则往往会陷于困境。
这就是民间信仰概念难于清晰界定的极为重要原因,而这一点恰少有人详予述及。
这里首先还得从学科性研究谈起。
十六世纪以来澳门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网中的作用与地位
【原文出处】暨南学报:哲社版【分类名】经济史【标 题】十六世纪以来澳门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网中的作用与地位【作 者】纪宗安【正 文】自从1877年著名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继尔经德国赫尔曼等一批汉学家的确认和使用,一个多世纪来,中外史家无不对它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
丰硕的成果令其成为史学研究中的热门学科,成为显学。
究其个中原因,应是“丝路学”所具有的深层内涵和无限外延使然!换言之,“丝绸之路”在某种程度上涵盖了传统学科“中西交通史”、“西域南海史”和新兴交叉学科“敦煌学”、“阿勒泰学”、“吐鲁番文书学”等,成为中外关系史的代名词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俗称。
雅俗共赏,有着无限深厚的底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纵观丝绸之路研究,大体已形成区域化特色,如草原丝绸之路、沙漠(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南(南方)丝绸之路等,和丰硕的成果积累。
但丝绸之路研究要深入,还必须打破区域藩篱,注意各区域交通路线间的网络关系。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海上丝绸之路在16世纪后的延伸和变迁,即太平洋环球贸易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轨迹,来说明丝绸之路区域间的网络关系,尤其是重要网点澳门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太平洋环球贸易网的形成背景及条件1.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沿革和变迁以舟船为交通运输工具,东起朝鲜、日本,西抵东非、北非、地中海东岸国家,中经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绕孟加拉湾,穿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过波斯湾和红海,将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阿拉伯半岛、非洲大陆、欧洲地中海国家连结起来的一条水上交通大道,被世人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也有人以通过这条商道输入、输出的主要贸易商品命其名,称为“香料之路”或“陶瓷之路”。
大约与沙漠丝绸之路形成的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见端倪。
即是说,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当在西汉初年。
当时,南越国割据岭南,内地与南方沿海地区的交通不畅。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遣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10万人平南越,以其地置南海、郁林、苍梧、合浦、儋耳、珠崖、交趾、九真、日南等九郡,于是南海海道得以开辟,“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
荷兰汉学家、历史学家包乐史来访
评价有失公允。福兰阁并没有从宏观角度来评价 穆麟德的汉学成就。20 世纪初,汉学学术体系并 未完全系统化,存在许多有待开发的领域。穆麟 德的汉学兴趣并不是旅游观光式的走马观花,而 是深入到语言和文化层面之中。
荷兰汉学家、历史学家包乐史来访
秋叶 2016 年 10 月 14 日,受中国文化部邀请,荷兰莱顿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包乐史(Leonard Blussé)先生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与北外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开启其中 国讲学之旅的第二站。包教授此次来北外与师生座谈与讲座的重要主题是现藏于莱顿大学亚洲 图书馆的印度尼西亚珍贵历史文献“公馆档案” 。 “公馆文献”是记录 18-20 世纪印度尼西亚华 人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内容包罗万象,曾一度被认为已经遗失,20 世纪 80 年代为包教授所 发现,并经整理后正逐步出版。其中《公案簿》 (15 卷)已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另外,18 世纪末期由姓名现已不可考的中国人撰写的反映 17-18 世纪巴达维亚(现雅加达)华人社会历 史的《开吧历代史记》英文注释本(包乐史、聂德宁译注)即将于 2017 年出版。 包乐史教授的学术兴趣包括近代东南亚与东亚史、华侨史与全球史。他的主要论著有: 《看得见的城市》 (Visible Cities Canton, Nagasaki and Batavia and the Coming of the America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现已有中译本) 、 《十八世纪末巴达维亚唐人社会》 (厦 门大学出版社,2002) 、 《苦涩的结合 —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出离婚戏剧》 (Bitter Bonds, Anth Century. Princeton: Markus Wiener Publishers 2002) 、 《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 《中荷交往史》(A History of 《奇怪的伙伴:中国定居者、混 Sino-Dutch Relations, Amsterdam: Otto Cramwinckel, 1989,1999)、 血女性及巴达维亚的荷兰人》 (Strange Company, Chinese Settlers, Mestizo Women and the Dutch in VOC Batavia. Dordrecht: Foris 1986, 1988) 等。包乐史教授于 2016 年 8 月获得中国政府图书奖。 目前,他正在研究中国的运河保护以及中国长江三角经济带的发展史。
近代荷兰和法国的外交思想
近代荷兰和法国的外交思想16世纪末以后,世界经济中心开始由地中海向大西洋转移。
大西洋沿岸的国家荷兰、法国、英国等逐渐崛起。
1566年,尼德兰爆发反对西班牙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并于1609年取得胜利。
革命胜利后,荷兰对内发展资本主义,对外奉行扩张政策,与英国、西班牙、法国等争夺殖民地,曾一度称雄西欧。
当时荷兰的工商业和航海业比较发达,其商船吨数占全欧的3/4,有所谓“海上马车夫”之称。
为适应荷兰资产阶级的对外扩张和海上霸权,荷兰外交家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学说,另一位外交家维克尔福特则论述了使节及其职能。
但是,荷兰的霸权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
由于执政的大商业资产阶级实行重商政策,对工业保护不够,荷兰很快走向衰落,为英国、法国等所取代。
( )在荷兰之后,开始了法国称霸欧洲大陆的时期。
经过16世纪后半期的大内战时期以后,法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强大而成熟的君主专制国家。
与此同时,西方外交也进入了所谓法国时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在长达300年的时间里,法国成为西方外交的领航者,法语则是当时国际外交界的通用语言。
尼科松认为,法式外交是处理文明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最佳方法。
这种外交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建立了一个制定外交政策的中央集权的权威机构,培养了一支由专家组成的贯彻这种政策的队伍。
同时此法注重礼仪和尊严,讲究持续和渐进,重视知识和经验,照顾到当前各国实力的现实情况。
它把恪守信义、说话达意和用词精当定为搞好谈判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种法国式的外交,通常被称为规范外交或传统外交,是由黎塞留首创,经卡利埃尔分析,在长达300年的时间里被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纳的国际谈判的理论和实践。
( )第一节:格劳秀斯的外交思想格老秀斯(Hugo Grotius,1583一1645 )17世纪荷兰著名的资产阶级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和历史学家,近代资产阶级自然法的创始人,国际法的鼻祖。
( )格劳秀斯出生于荷兰德尔夫特省一个富裕律师的家庭,其父詹格罗特为法裔,是哲学和法学博士,著名律师,曾任莱顿市的议员和莱顿大学校长。
基于鸦片战争前中荷茶叶贸易初论
【内容提要茶叶贸易是近代中西关系一个重要的内容,茶叶是近代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
荷兰是中西茶叶贸易的先驱。
中荷茶叶贸易始于17世纪初,至鸦片战争前夕趋于式微。
中荷茶叶贸易的形式包括间接贸易、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直接贸易相结合三种。
荷兰对近代中西茶叶贸易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历史功能,在中国茶叶外销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近代/茶叶贸易/中荷关系【正文饮茶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至唐朝时饮茶之风盛行,“滂时浸俗,盛于国朝”(注摘要:陆羽摘要:《茶经·六之饮》。
),“田闾之间,嗜好尤切”(注摘要:《旧唐书》,卷一八三“李珏传”。
)。
中国饮茶习俗逐渐外传,并出现茶马贸易的活动。
随着中国向外移民活动日益增加,茶叶被华侨带至海外。
15世纪末东西航路开通之后,西方人对茶叶慢慢有了直接的接触,终于在17世纪初开始中西茶叶贸易的活动。
一欧洲人最初有关茶叶的知识来自阿拉伯人。
现存最早记述茶叶的书籍是1559年意大利人詹巴蒂斯塔·拉莫西奥(giambattista ramusio)写的《航海和旅行记》(navigatiane et viaggi),在这本书中,拉莫西奥引用阿拉伯人哈兹·穆罕默德(hajji mahonmed)有关中国茶叶的记述(注摘要: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上册,中国茶叶探究社1949年版,第14页。
)。
随着中西交往的扩大和加深,欧洲人对中国茶叶有了感性熟悉,16世纪进进中国的传教士加斯帕·克路士(gaspar dacruz)和利玛窦(matthien ricci)根据自身经历将中国饮茶习俗较具体先容到欧洲(注摘要:c.r.博克舍编注,何高济译摘要:《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8页;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摘要:《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18页。
),到16世纪末,很多欧洲人写的有关东方的著作都述及中国茶叶的知识。
试析 16-19 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 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 …
试析16-19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国的影响韩 晗中国与美洲的交往是以跨越太平洋开始的。
虽然从考古学角度,有观点认为中国与美洲的关系可以推到3万年前或是更早1;但根据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中国最早与美洲的交往,始于16世纪中期,中国移民经他国越过太平洋抵达墨西哥”2。
1570年西班牙征服马尼拉,1575 年12-15艘大帆船由菲律宾马尼拉驶往墨西哥,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贸易由此开始并逐步走向辉煌3这条跨洋贸易航线即1575—1815年间的太平洋“大帆船贸易”。
4,是从菲律宾(古称吕宋)的马尼拉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也称跨太平洋的“海上丝绸之路”。
该航线与16世纪初葡萄牙人在太平洋西部半环经营的里斯本—果阿(印度)—马六甲—澳门—长崎—马尼拉的贸易组成了当时的太平洋贸易网5在中国,关于该航线的研究,我们可在历史、经贸、文化交流,甚至沿海地区地方志研究中寻得,甚至在陶瓷、丝绸、农业乃至钱币等专业领域文章中也有论述。
可是,相对于闻名中外的中国陆路“丝绸之路”与属于西汉的“海上丝绸之路”。
6本文以张铠教授著作为线索,就当前各研究领域涉及该航线的内容进行粗浅整理,并试图从新角度提出对该问题的理解,在我国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回顾与拉丁美洲的早期联系,为双方今后的相互理解与进一步合作提供文化历史方面的支持。
,中国虽在跨太平洋的“海上丝绸之路” 的大帆船贸易中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但在我国,这条始发港并不在中国的贸易航线的历史光芒被其他丝绸之路所湮没。
我国只有少数学者进行过专门研究,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张铠研究员所著的《中国-西班牙关系史》(大象出版社,2003年)一书以及沙丁等人所著的《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等是较为全面论述16-19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的著作,文中有专门的章节系统介绍了该航线的兴衰过程,以及与航线有关的产品及港口。
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该问题在中、西及中、拉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
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部分1.“30年战争”——发生于1618—1648年欧洲的大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掷出窗外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30年战争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30年战争”的结果,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从而在欧洲形成了一个相对均势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指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
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北方大战(北方战争)——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而与瑞典发生了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俄国取胜,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特和约》。
根据和约,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领土,打通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北方大战后俄国国力大振,一跃而成为当时的欧洲强国,奠定了以后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基础。
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748年,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欧洲两大阵营为争夺奥地利王位,并在奥地利攫取取利益而引发的战争,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当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爭。
1740年12月,普鲁士派兵占领了西里西亚。
接着,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也向奥地利发动了进攻,奥地利战败,于1745年12月与奥地利签订了《德雷斯登和约》,以及1748年1月18日签订的《亚琛和约》,和约确认了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王位继承权,普鲁士如愿已尝地得到了西里西亚,正式加入欧洲强国行列。
袁明国际关系史 第一章
A. 领土问题: 瑞士、荷兰脱离神圣罗马帝国而独立; 法国得到阿尔萨斯-洛林;瑞典在波罗的海沿海 取得控制权。
B. 宗教问题:确定“教随国定”原则,根据世俗原 则而非宗教原则解决争端。
C. 确定德意志国家体制,德意志从法律上被分裂--法国的胜利。
第一,主权独立平等原则 第二,不干涉内政原则 第三,势力均衡原则
在论述帝国历史时,往往定义为“第一帝 国”;将后来的德意志帝国(1871年- 1918年)称为第二帝国,希特勒执政时期 (1933年-1945年)称为第三帝国。
1806年,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 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 (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
根据843年的凡尔登条约 ,查理曼帝国被一分为三,产 生了未来法、德、意三国的雏形
800年查理曼在罗马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 帝”,开创帝国
查理曼死后,帝国皇帝这个头衔,一直延续到十 世纪,911年东法兰克国王路易四世去世,加洛 林王朝终结。
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在众多东法兰克王国的 公爵当中,被推举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亨利去 世后其子奥托继位。
解决了过去遗留问题但缺乏应对未来变化的 机制 丛林状态
无法对大国任意扩展其实力进行限制,在当 时的情况下,大国=法国、瑞典(到今天仍 无法解决)
法国是威斯特法利亚和会上最大受惠国之一。 取得阿尔萨斯、梅斯。开始追求“天然疆界”。
瑞典取得了波罗的海周边重要港口、土地和保 证国地位
支持土耳其、瑞典-牵涉到波罗的海、中东
3、欧洲的内战和对外扩张
法国是威斯特法利亚和会最大受惠国之一。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太阳王)(1638-1715)亲政
的55年中(1661-1715),法国达到极盛时期,曾 一度称霸欧洲。 路易十四建立了一支自罗马帝国统治以来欧洲人数 最多、最强大的常备军。人数与欧洲其他国家军队 人数总和相当。路易十四依靠这支军队进行了一系 列大规模的政府战争
对中国自行车出口国荷兰的调查
制作人:陈竹梅
• 荷兰人习惯节俭,讲究实用,荷兰人轻易不请客, 也不习惯回请,更不送价值较高的礼品。但荷兰 人不喜欢听人说他们小气。商务活动,宜穿保守 式样西装。荷兰商人尤其爱旅行,千万先约好才 前往荷兰。荷兰人时间观念强,讲究准时。
•而中国生产的自行车质量不够要求, 价格并不能象上述车种那样上升,这必 定会对中国厂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 于中国来说,荷兰自行车市场前景不容 乐观。
•虽然平均售价提高了, 但荷兰境内销售的自 行车大多数是包含挡 泥板,货架,车灯和 配锁等配件的全套车 种。这些配件影响价 格,使去年荷兰自行 车市场急遽成长,单 价700-900 欧元的车 款占据总销售的23%。
制作人:陈竹梅
• 按照欧盟统一规定,只有当非欧盟国家的进口货物 进入欧盟境内流通领域时,海关才对其征收进口关 税和增值税。一般由进口口岸的海关征收进口关 税,由最终消费国税务机构征收增值税和其他国 内税。对海关监管下的转关货物、保税仓储货物、 进口加工复出口货物、出口加工复进口货物及仅 为修理、测试和展览而临时进口复出口货物,海 关凭保函或相应单据放行,不征收进口关税和增 值税。
海关
• 按照欧盟海关同盟的统一要求,欧盟15国对外实 行统一的关税税则和税率,关税的含义除了进出 口关税外,还包括反倾销税。 其进口关税的平均 水平较低。其中,半制成品的从2%-15%,制成 品的关税从4%-24%。此外,欧盟还对来自某些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部分产品实行更为优惠的关 税待遇,即普惠制。
制作人:陈竹梅
•荷兰自行车的人均占 有率高居世界第一。荷
中荷经贸合作向深层次拓展
合资合作Joint Venture & Cooperation中荷经贸合作向深层次拓展尼德兰王国,简称尼德兰,因其北荷兰省和南荷兰省最为出名,故又称“荷兰”。
首都阿姆斯特丹。
荷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全球幸福感最高的国家之一,以海堤、风车、郁金香和宽容的社会风气而闻名。
2018年1月1日,荷兰正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中荷于1954年11月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89年,荷兰随同欧共体对中国“制裁”,两国关系受到较大影响。
1990年10月后,中荷关系逐渐改善。
1997年4月,中荷关系因人权问题再次受到影响。
1997年底,荷兰改变在涉中国人权问题上的立场,中荷关系恢复。
从2003年起,荷兰已连续10年成为在欧盟的第2大贸易伙伴。
自1980年以来对荷兰贸易一直顺差,但对荷兰出口70%都属转口贸易,50%以上属于加工贸易。
实现贸易通道更加畅通“蓉欧快铁”蒂尔堡线路是中欧班列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线路开通一年来,不仅为成都、蒂尔堡两端的客户提供了更多的物流选择,加速了商品和服务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参与地区的流通和增值,而且极大地推动了亚欧大陆的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使“一带一路”互利合作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嘭”的一声,七色彩带从空中纷纷飘落,一列中欧班列在红色机车的牵引下,从荷兰南部城市蒂尔堡火车场站仓库缓缓启动,向远在10947公里之外的中国成都驶去。
“蓉欧快铁”蒂尔堡线路开通已有一年,2017年9月22日,中荷双方在这里共同为该线路开通一周年举行隆重庆祝活动,这列满载荷兰啤酒的专列在庆祝活动中开出。
“这列专列半个月后将抵达成都,相信荷兰啤酒能给成都的朋友们带去不一样的味道。
”蒂尔堡市副市长埃里克·德里德在活动上表示,蒂尔堡地理位置优越,该市不仅是荷兰重要的水路和公路物流枢纽,而且依托邻近的欧洲大港鹿特丹港,成为欧洲重要物流中心之一,戴尔、联想、特斯拉等多家跨国企业都在该市设立西欧分拨中心。
历史素养人民版关键能力素养提升10.26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及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考点一新航路开辟探究1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史料马可·波罗这样描述中国元代西安府一个藩王的宫殿:“宫甚壮丽,在一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五哩(一哩约等于千米)。
墙内即此王宫所在,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
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
”发现问题:该段描述说明了什么?与新航路开辟有什么关系?(史料实证)【解读】史料描述的是元朝藩王宫殿的富丽堂皇,尤其是“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的描述最为典型。
提示:说明东方的富裕。
对黄金的追求成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诱因。
探究2 认识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史料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块石座铜碑。
碑的正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
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
……麦哲伦船队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刻着另一段文字:“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
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发现问题:史料各是从什么视角评价麦哲伦和拉普拉普的?(史料实证、唯物史观)【解读】同一座纪念碑,纪念殖民入侵者和反抗侵略的民族英雄,碑文对二人的评价都是正面的。
反映了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和客观性。
提示:①正面文字从全球史观的视角对麦哲伦做出的价值评价,肯定他领导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对人类文明的交流、融合做出了贡献。
②背面的文字是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对拉普拉普做出的价值评价,肯定他领导了反侵略与反殖民的斗争,对维护民族利益做出了贡献。
一、多角度审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自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社会转型之路:新航路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鸦片战争前中荷茶叶贸易初探
【内容提要】茶叶贸易是近代中西关系一个重要的内容,茶叶是近代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
荷兰是中西茶叶贸易的先驱。
中荷茶叶贸易始于17世纪初,至鸦片战争前夕趋于式微。
中荷茶叶贸易的形式包括间接贸易、直接贸易、间接贸易与直接贸易相结合三种。
荷兰对近代中西茶叶贸易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中国茶叶外销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近代/茶叶贸易/中荷关系【正文】饮茶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至唐朝时饮茶之风盛行,“滂时浸俗,盛于国朝”(注:陆羽:《茶经·六之饮》。
),“田闾之间,嗜好尤切”(注:《旧唐书》,卷一八三“李珏传”。
)。
中国饮茶习俗逐渐外传,并出现茶马贸易的活动。
随着中国向外移民活动日益增加,茶叶被华侨带至海外。
15世纪末东西航路开通之后,西方人对茶叶慢慢有了直接的接触,终于在17世纪初开始中西茶叶贸易的活动。
一欧洲人最初关于茶叶的知识来自阿拉伯人。
现存最早记述茶叶的书籍是1559年意大利人詹巴蒂斯塔·拉莫西奥(giambattista ramusio)写的《航海与旅行记》(navigatiane et viaggi),在这本书中,拉莫西奥引用阿拉伯人哈兹·穆罕默德(hajji mahonmed)有关中国茶叶的记述(注: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上册,中国茶叶研究社1949年版,第14页。
)。
随着中西交往的扩大和加深,欧洲人对中国茶叶有了感性认识,16世纪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加斯帕·克路士(gaspar dacruz)和利玛窦(matthien ricci)根据自身经历将中国饮茶习俗较详细介绍到欧洲(注:c.r.博克舍编注,何高济译:《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8页;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18页。
),到16世纪末,许多欧洲人写的关于东方的著作都述及中国茶叶的知识。
《中国外交史》题库
《中国外交史》题库《中国外交史》题库一、填空题:1、现代意义上的外交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2、第一个有记录可查的是米兰公爵在1455年派往(热那亚)的常驻使团。
3、(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可以说是揭开了西方外交的序幕。
4、1875年8月,清政府第一次派出(郭嵩涛)常驻英国。
5、除(南斯拉夫)外,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同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形成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6、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这一时期,同中国建交的国家有20多个,除(法国)外,都是亚非的民主独立国家,形成了中国外交的第二次建交高潮。
7、1947年3月,美国抛出了(杜鲁门)主义,这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的开始。
8、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
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9、1954年9月,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通过了第一部宪法。
10、中国同部分民族主义国家建交,坚持先谈判后建交的原则。
11、1949年1月31日,苏共中央派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来华,代表斯大林听取毛泽东的意见。
12、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1月20日,毛泽东第一次访问了苏联。
13、1950年2月14日,中苏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关于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和《苏联贷款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
14、1955年1月11日,中国和南斯拉夫发表了建交公报。
5月24日,中国首任驻南大使伍修权到任。
15、中国和南斯拉夫关系曲折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的分歧所致。
16、古巴是拉丁美洲也是整个美洲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17、1952年9月,蒙古总理泽登巴尔率团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活动和进行访问。
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正式访华的外国政府首脑。
18、新中国成立以后,同周边国家尚有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需要解决,突出的是边界问题和华侨双重国籍问题。
早期殖民掠夺
早期殖民掠夺一、教学要求及教学对象:1.列举进行早期殖民掠夺的国家及其掠夺殖民地的史实,简述“三角贸易”的过程,了解殖民掠夺的影响。
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殖民掠夺的影响,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
2.绘制简单的“三角贸易”示意图,提高动手能力,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3.通过对殖民主义罪恶的认识和批判,培养学生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精神。
二、基本问题:1.早期殖民掠夺的主要殖民国家: 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英国、荷兰、法国。
2.早期殖民掠夺的途径方法:占领殖民地、不平等贸易、殖民掠夺、大种植园;“三角贸易”;荷、法、英殖民争霸。
3.早期殖民掠夺的影响:积极影响:加速物种、商品和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殖民国家资本原始积累。
消极影响:殖民地国家落后贫穷。
三、播放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视频片段,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师: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而其中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则是最早崛起的四个国家。
它们崛起的原因是什么?探究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些大国早期崛起的历史,也正是它们进行残暴殖民掠夺的历史。
今天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来学习早期西方殖民史。
利用学生熟悉的影视资源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课堂小结时的探究思考题前后呼应。
四、知识点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师:通过以下两则材料,西班牙、葡萄牙在早期的殖民掠夺中充分暴露了殖民者贪婪和残暴的强盗本质。
它们为了掠夺殖民地的财富,无所不用其极,主要的手段包括:赤裸裸的抢劫,不惜杀人放火;让殖民地人民做矿工,掠夺殖民地的黄金和白银;从事罪恶的奴隶贸易;实行单一农作物制,抑制殖民地经济发展;增加税收,掠夺财富;等等。
总之,它们不择手段掠夺财富。
材料一:西班牙在殖民地实行残酷的种族奴役政策,使用各种野蛮手段,残暴地杀害印第安人。
其中以科泰斯最为凶残……——李其荣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材料二:葡萄牙人从15世纪起就在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刚果、安哥拉等地设立了许多据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荷交往史1601-1999
作者:包樂史
出版:荷蘭,路口店出版社,1999年修訂本,頁31-72
摘要:第三章,前往中國,在荷蘭人遠航亞洲的計畫中,中國和香料群島是最重要的目的地,所以1594年和1595年兩次航向中國;從商業的觀點來看,這次首航並不成功,但是他們認識到如果要和葡萄牙人競爭,就必須在中國的本土或附近的港口立足。
但是1602年荷蘭在爪哇掠奪了葡萄牙的商船,給中國人留下了海盜的惡名。
1602年荷蘭人團結起來組成聯合東印度公司,荷蘭政府給予公司在亞洲的貿易專權,行政權,司法權,並有權進行戰爭並以共和國會議的名義開闢殖民地、與外國締結條約。
1605年艦隊指揮官韋麻郎到達澎湖,但葡萄牙人前往福建行賄,破壞中、荷關係;而中國水軍將領沈有容說服了韋麻郎撤出澎湖。
1607年荷蘭人再次到中國尋求通商機會,但葡萄牙人守在廣州阻擋其他國家與中國的貿易,使其無功而返。
第四章:到中國探險,1619年庫恩建立了巴達維亞大本營,在巴城統一指揮公司的所有活動;1622年萊爾森率領艦隊進攻澳門,失敗後轉進澎湖,並以澎湖為基地,使用談判和武力的手段,企圖達到在中國通商的目的。
但是中國不允許荷蘭人佔據領土,福建巡撫南居益在1624年渡海征剿荷蘭人,並要求商人李旦敦促荷蘭人毀城,前往台灣;八月宋克接受中國的要求。
第五章:福爾摩沙,從1625年開始,荷蘭人與福建的貿易關係逐漸建立起來,但僅有一個經專門指定的廈門大商人能與公司做生意,在1627年鄭芝龍被朝廷招降後,即壟斷了中國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
1628-1634年之間海氛不靖是一個特殊現象,其實荷蘭東印度公司指使部分的中國船隊在中國沿海進行海盜活動,鄭芝龍曾經是公司指使的海盜之一,因此荷蘭人確實是這些海盜的後台。
1633年底,台灣長官蒲陀曼試圖以武力打開對中國的自由貿易,但被鄭芝龍擊敗了,荷蘭人被迫接受鄭芝龍的條件,退出福建沿海。
荷蘭人殖民台灣的最初十年間,大多與新港居民的往來,1629年蒲陀曼改變統治方略,他準備將公司貿易網絡擴展到福爾摩沙全島,他決定對貿易徵收易貨裞,還考慮大量招來福建的農民移民台灣,而傳教士的任務是促使土著放棄獵人頭的惡習,有助於安定社會。
1636年底大部分西部平原地區,都歸於公司的統治之下,荷蘭人在這些村落中推行一套管理制度,每村設一個由村中長老組成的長老會,而傳教士與土著交往,熟悉他們的語言風俗,因此他們在統治機構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1641-1642荷蘭人又對台灣進行第二次征伐,並把北方的西班牙人趕出淡水。
1636年蒲陀曼將第一批的土地租給漢人,此外到台灣的漢人從事漁業、狩獵和種植甘蔗公司對他們徵收人頭稅等,這些稅收佔收入的40%,另外60%來自對中國的貿易。
台灣的評議會由三名商務官、指揮官和一名秘書所組成,尚設有司法委員
會,1654年新設內地長官。
每年各村代表要參加一次地方長老會議。
在行政機構裡,對牧師的職能發生爭議,1651年牧師的行政職能被徹底取消。
漢人農民在其長老的監督下勞動,1645年首次提到一種十長老會議。
1650年左右,台灣發展成一個繁榮的殖民地,此時漢人的總數達到15000人,而荷蘭人把人頭稅加倍,引起漢人的不滿,1652年爆發了郭懷一事件,荷蘭人對起義進行鎮壓。
滿清入關後,公司在1655年派遣侯爾德作為向中國朝廷「朝貢」的使節前往北京,但中國要他們八年一次來朝,使他們大失所望。
1660年鄭成功在進攻南京失敗後,想找一片靜土恢復部隊的元氣,而巴城派出一支艦隊支援揆一,但指揮官覺得十分平靜便撤走;1661年鄭成功率艦隊登陸台灣,包圍熱蘭遮城,1662年荷蘭人向鄭成功投降。
在1624-1661年荷蘭人的統治期間,台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引進了很多新的作物,興建了大量的城鎮和水利設施,並圍海墾田等;總之,台灣在這一期間已形成初步完善的經濟基礎,而土著放其傳統的生產方式,並且使用荷蘭人的書寫工具。
台中市立安和國中社會領域教師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