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20页PPT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21张PPT)
(春秋战国)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出现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
秦 秦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汉 汉朝稳固边疆并拓展疆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北方:五胡内迁和孝文帝改革;南方:衣冠南渡,江南开发;再现民族 融合第二次高潮
唐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灵活政策,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五代十国
辽宋夏金 两宋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战与和,周边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选择性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目录 CONTEN T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 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 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 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0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奠基
【 学习聚焦: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 统 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学习任务2: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体制
史料阅读: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 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 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 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 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 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东北
忽必烈封八思巴为 帝师,领宣政院事
西藏
云南
在福建晋江设澎湖 巡检司经略台湾
台 湾
2.结合历代疆域地图了解各少数民族地方机构或官职及边疆管理制度
明朝卫所和土司的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
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
接受朝廷征调军队(羁麋性质)
瓦
剌
奴儿干都司
东北
设都司、卫、 所,加强对女 真等族的管理
专题:古今中国的对外交往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梳理课件
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 发动,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程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
屈辱外交
清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国成 为国际 反法西 斯联盟
美苏要求中 国承认外蒙 自治,苏联 以租借旅顺 港等为条件 换取出兵对 日作战
联合国正 式成立, 中国成为 联合国创 始会员国
感想:弱国无外交,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必须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步伐,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建国初期
4.加入世贸和北京奥运
现代化的大都市 今天的深圳
香港回归 1997.7.1
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
澳门回归 1999.12.20
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 了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
2001年,中国加入 WTO,标志着我国 的对外事业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对外交往的方式并列举两例其他方式。
和平交往:货物交换、学习文化。 暴力冲突:侵略、战争。 互派使节、直接拜访、联姻等。
2.佛教传入
西汉末年 佛教从古印度经丝 绸之路传入中国,对我国 的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期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带回大量佛经,写成《大唐西 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 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 佛学的重要典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召开,充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 发动,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程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
屈辱外交
清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国成 为国际 反法西 斯联盟
美苏要求中 国承认外蒙 自治,苏联 以租借旅顺 港等为条件 换取出兵对 日作战
联合国正 式成立, 中国成为 联合国创 始会员国
感想:弱国无外交,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必须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步伐,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建国初期
4.加入世贸和北京奥运
现代化的大都市 今天的深圳
香港回归 1997.7.1
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
澳门回归 1999.12.20
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 了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
2001年,中国加入 WTO,标志着我国 的对外事业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对外交往的方式并列举两例其他方式。
和平交往:货物交换、学习文化。 暴力冲突:侵略、战争。 互派使节、直接拜访、联姻等。
2.佛教传入
西汉末年 佛教从古印度经丝 绸之路传入中国,对我国 的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期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带回大量佛经,写成《大唐西 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 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 佛学的重要典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召开,充
通用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件
明素养·知识贯通 素养1 运用唯物史观解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素养2 运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解读近现代中国的外交
育思维·材料研析 研析 国家命运的缩影:近现代中国外交
考情解读
知识体系构建
时空坐标通览
考点帮·必备知识通关
考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大 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考点2 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活动 考点 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活动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 权利。
思维拓展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中国外交的曲折发展
1.1958年,中苏关系出现裂痕;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彻底恶化,并爆发 局部武装冲突。 2.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与柬埔寨、老 挝、古巴等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1964年,中法正式建交,法国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3.成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 交关系。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辨析比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三大政策的区别
1.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新中国独立与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是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2.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独立;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 准则,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育思维·材料研析 研析 国家命运的缩影:近现代中国外交
考情解读
知识体系构建
时空坐标通览
考点帮·必备知识通关
考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大 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考点2 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活动 考点 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活动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 权利。
思维拓展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中国外交的曲折发展
1.1958年,中苏关系出现裂痕;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彻底恶化,并爆发 局部武装冲突。 2.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与柬埔寨、老 挝、古巴等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1964年,中法正式建交,法国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3.成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 交关系。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辨析比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三大政策的区别
1.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新中国独立与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是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2.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独立;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 准则,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35张PPT)
向近代外交转型的缓慢和曲折
◎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认 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 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概括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趋势、路线、内容、形式)
1.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 向闭关锁国。 2.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 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 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 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 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 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中国古代史上民族关系如何?
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怎样?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秦朝
匈
奴
1.民族分布 氐
秦朝是我国统一多
民族 国家历史的
羌
开始。
南越
乌桓
夫 余
2.秦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表现
中央:设官 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 管理 来管理民族事务。(典客:秦
设武威、张掖、酒泉、
敦煌四郡,合称“河 西四郡”,成为中原
前往西域的要道
东
护乌桓都尉
北
③一屯、戍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西方的屯田卒,不 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 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49张PPT)
(2)民族政策:
①行汉法(运用儒学治国)
②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 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四等人制)
(3)管理机构:
设立宣政院, 西藏 管理佛教和藏
族地方事务。
(西藏正式归属 中央管辖)
东北 云南
设立行省
台湾 设澎湖巡检司
八思巴:忽必烈 继承汗位后,封 为国师,即大元 帝师,统天下佛 教徒。至元元年 (公元1335年) 使领总制院(即 宣政院)事,统 辖藏区事务。后 制成蒙古新字, 加号大宝法王。
2.唐朝的民族关系 (3)具体表现:
西北 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与西藏吐蕃政权进行和亲、会盟:
西藏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西南
云南 多位南诏王经唐朝政府加封;南诏王
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唐 阎立本《步辇图》 拉萨大昭寺的唐蕃会盟碑
唐朝人陈陶 在《陇西行》诗 中写到“自从贵 主和亲后,一半 胡风似汉家”。
①汉初,国力弱,对北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北方
②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 大获全胜,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地区。
③东汉初,匈奴分裂,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89年,窦宪大败北匈奴,刻铭燕然山。
西方 ①汉武帝时,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 (西域) 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
②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
l777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月17日,这是土尔扈特 历史上最可纪念的日子,在首领渥巴锡等人率领下,他 们车辚辚,马萧萧,浩浩荡荡,义无返顾踏上回归祖国 的征程。瑞典学者斯文·赫定在《热河·皇帝城》中这 样写道:“整个部落异口同声地发出吼声,我们的子孙 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
经过半年多的浴血奋战,土尔扈特人行程上万里, 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 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于 l771年7月l7日,抵达 伊犁河畔,实现了东归。土尔扈特部归来受到祖国各族 人民的欢迎,清政府从陕西银库拨银三百万两,同时勘 查水草丰美之地,将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划 给土尔扈特人作牧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39张PPT)--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左为清末《封燕然山铭》拓片局部;右为2017年蒙古国杭爱山发现的碑刻原件。
东汉89年窦固北击匈奴,刻铭燕然山;南匈奴内迁,北匈奴西迁。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分别是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作为西域的军政机构;
地方:西域
2、汉朝
地方:东北
设置护乌桓校尉。
《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2)边疆管理:
中央: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地方:
修筑明长城防范蒙古,布置军镇。
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
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设土司。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西藏:
敕封西藏僧侣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对西藏进行管辖。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合作探究】
概括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趋势、路线、内容、形式)
1、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2、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东汉89年窦固北击匈奴,刻铭燕然山;南匈奴内迁,北匈奴西迁。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分别是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作为西域的军政机构;
地方:西域
2、汉朝
地方:东北
设置护乌桓校尉。
《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2)边疆管理:
中央: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地方:
修筑明长城防范蒙古,布置军镇。
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
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设土司。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西藏:
敕封西藏僧侣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对西藏进行管辖。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合作探究】
概括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趋势、路线、内容、形式)
1、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2、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专题四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 - 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3)天竺(印度) 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八、唐朝的对外关系
九、宋朝的民族和战
北宋与辽:宋真宗,澶渊之盟,辽宋议和给岁币,和 平很长时间
北宋与西夏:西夏与宋订立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 给岁币,促进边境贸易兴旺
北宋与金: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四、汉朝的对外关系
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 相互往来,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 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 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 作用。
三、汉朝的对外关系
四、汉朝的对外关系
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从东 南沿海港口,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六甲海峡,最 远抵达印度,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 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史专题
专题四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与对外交往
一、华夏族的形成
炎黄联盟和蚩尤部落在涿鹿之战大败东方的蚩尤,黄 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形成华夏族。
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称为 “炎黄子孙”。
二、春秋时期的民族关系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大的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的 名义进行征战。
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 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十二、明朝的对外关系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 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十二、明朝的对外关系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十三、清朝的闭关锁国
(1)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 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根本原因) ②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 ③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八、唐朝的对外关系
九、宋朝的民族和战
北宋与辽:宋真宗,澶渊之盟,辽宋议和给岁币,和 平很长时间
北宋与西夏:西夏与宋订立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 给岁币,促进边境贸易兴旺
北宋与金: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四、汉朝的对外关系
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 相互往来,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 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 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 作用。
三、汉朝的对外关系
四、汉朝的对外关系
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从东 南沿海港口,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六甲海峡,最 远抵达印度,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 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史专题
专题四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与对外交往
一、华夏族的形成
炎黄联盟和蚩尤部落在涿鹿之战大败东方的蚩尤,黄 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形成华夏族。
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称为 “炎黄子孙”。
二、春秋时期的民族关系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大的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的 名义进行征战。
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 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十二、明朝的对外关系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 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十二、明朝的对外关系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十三、清朝的闭关锁国
(1)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 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根本原因) ②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 ③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共16张ppt)
4.汇聚之势
思考:对比明、清统治者对待修长城的态度,康熙认为安定边疆的关键是什么?
境土弥合,民心聚合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势所趋
材料:秦筑长城以来,汉、唐、 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 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 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康熙
(二)汇聚之治
1.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阶段
思考: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凝聚着怎样的精神内涵?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汇聚与辐散 ——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标】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
1. 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边疆管理制度。 2. 中华民族汇聚的原因。 3. 对外关系的“朝贡贸易”体制。 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3.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阶段和发展时期 思考:读图并据材料,分析明清对历代治边的“继承”和“发展”如何体现?
都司卫所
武力平乱
《尼布楚条约》
继承: 因俗而治
册封法王清朝基本奠定中国疆域版图,册巩封天我国国土领域 内,我国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建 立的政权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
【国家关系】专门指中国 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 包括与近邻——东亚的朝 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 国,中亚、西亚、欧洲、 非洲各国之间的交往,到 16世纪逐渐扩展到美洲 之间的交往。
一、汇聚: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汇聚之因
都司、册封 茶马互市
土司制
册封喇嘛 驻藏大臣
改土归流
收复 台湾
2.汇聚之源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课件(共40张PPT)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3.魏晋
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民族迁徙(“五族内迁”)
民族交流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
汉化政策
十六国时内迁各族不断交融
经济开发
北魏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实行汉化改革 三国、东晋、南朝南方不断得到开发
Ø历史纵横(P6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 融
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 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 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 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 卑等。他们在西晋灭亡后开始 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 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 婚杂居,互相影响。5世纪,鲜 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 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 融。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 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 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 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屯戍政策:开发边疆,移民屯田
含义:“屯田戍边”是我国防守 边疆的一项重要措施。屯田指汉 代以来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 或税粮,利用兵士和农民垦种的 荒废田地。戍边顾名思义就是在 边疆守卫的意思。
屯戍作用: 经济:有利于开发边疆,降低军费开支; 军事:抵御匈奴,稳定边疆 民族:推动民族融合,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汉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 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
(北方匈奴): 西汉:和亲、三击匈奴; 东汉:刻铭燕然山
(东北): 设护乌桓校尉
(中央): “设大鸿胪
(西北)河西走廊: “河西四郡”
方式:大量移民、设置田官、军 民共同屯田。 特点:①政府提供生产工具,由 官员负责管理;②屯田主要分布 在北方和西域 地区;③分民屯和军屯两种。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政治上隶属中央王朝,经济上朝贡义务外, 其余一切事务均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课件(含教案)
1.目的 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 2.背景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3.过程 1405年— 1433年,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
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地位 是世界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远洋 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5.意义 加强了···;促进了···。
链接中考(17·济宁)细心研读材料,有助
答:朝代:汉朝;
历史作用:①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纽带; ②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知识梳理——唐朝的对外交往
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 国往来密切,你能说出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 国来学习?
知识梳理——唐朝的对外交往
②对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3)材料三与唐朝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请说 出他的主要事迹。
知识梳理——唐朝的对外交往
材料日一本派遣“唐大使唐来国中者国,学法习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鉴料真;二东渡“日舍本己弘为扬人佛传法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作用: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郭杰沫出若贡献。
链接中考
(2015·菏泽)21.材料 2000多年前, 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 条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 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 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纽带,是东 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问:“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主要 历史作用。(3分)
链接中考
(2017·青岛)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 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 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 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④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地位 是世界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远洋 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5.意义 加强了···;促进了···。
链接中考(17·济宁)细心研读材料,有助
答:朝代:汉朝;
历史作用:①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纽带; ②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知识梳理——唐朝的对外交往
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 国往来密切,你能说出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 国来学习?
知识梳理——唐朝的对外交往
②对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3)材料三与唐朝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请说 出他的主要事迹。
知识梳理——唐朝的对外交往
材料日一本派遣“唐大使唐来国中者国,学法习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鉴料真;二东渡“日舍本己弘为扬人佛传法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作用: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郭杰沫出若贡献。
链接中考
(2015·菏泽)21.材料 2000多年前, 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 条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 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 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纽带,是东 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问:“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主要 历史作用。(3分)
链接中考
(2017·青岛)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 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 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 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④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对外交往[课件]
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中国只有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才能避免在维护独
立与主权斗争中处于孤立的地位。
③作用:中国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并创造性地提出了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求同存异”原则。
Ⅲ-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 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 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 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 中国和日本分别 “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 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 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 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 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Ⅰ-30. 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 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 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 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 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 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二、近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事件/政策
时间
影响
列强侵略中国, 1840年-抗日战 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和领土,
签订一系列不 争前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平等条约
抗日战争
1931-1945年 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 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 和解放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提高 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立与主权斗争中处于孤立的地位。
③作用:中国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并创造性地提出了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求同存异”原则。
Ⅲ-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 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 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 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 中国和日本分别 “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 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 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 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 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Ⅰ-30. 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 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 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 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 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 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二、近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事件/政策
时间
影响
列强侵略中国, 1840年-抗日战 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和领土,
签订一系列不 争前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平等条约
抗日战争
1931-1945年 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 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 和解放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提高 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