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阐释学派及其启示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个交流 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 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 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 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 性。
2.海德格尔阐释学翻译观
1)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 译法,认为翻译的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 是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的。 2)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和“转渡transfer”。 3)他认为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是翻译。他把 “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 4)他认为,理解受到历史和语言的双重影响。 5)准确的翻译还受缚于母语的前结构。 6)他倡导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词语的源流、重视被遮 蔽的思想。
二、理论特点
1、将阐释概念扩大,认为翻译,乃至语言研究都是阐 释过程。强调原文理解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2、广阔的研究视野,翻译研究涉及功能学、文化学、 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对象涉及口译与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 3、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理论内容提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1)中世纪的古典阐释学: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 2)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学(18世纪):阐释所有文本,以 语法阐释、心理阐释为方法,强调阐释的客观性、能动性 和辩证法的一门特殊学科。
3)本体论(现代)阐释学:人类自身的历史的哲学阐释, 揭示了理解的相对性与历史性,批评了传统的阐释存在的 非历史性主义倾向,提高了人们对理解的自觉地反思水平。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阐释学派将关注译者的心理过程和认 知机制,探究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 理解和解释原文。
阐释学派将更加注重文化因素在翻译 中的作用,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与碰撞,以及如何通过翻译传递文化 内涵。
对译者主体性的深入研究
译者的认知过程
阐释学派将深入探究译者的认知过程 ,包括译者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 情感体验等对翻译的影响。
02 03
文化冲突与融合
阐释学派将研究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冲突,如何实 现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如何通过翻译促进文化交流和理 解。
文化传播与推广
阐释学派将关注如何在翻译中传播和推广本土文化,使译 文能够更好地反映本国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语义阐释的重要性
在翻译过程中,语义阐释是基础 ,它决定了翻译的准确性,对于 传达原文的真正意义至关重要。
语义阐释的方法
包括词汇分析、短语分析、句子 分析等,需要综合考虑语境、文 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因素。
语法阐释
语法阐释
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进行深入分 析,理解其语法功能和表达方式,以确保翻 译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要点三
译者的道德责任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道德责 任,要求译者尊重原作者和读者,确 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然而,在 实践中,译者的道德责任感可能会受 到挑战,例如在处理敏感话题或争议 性内容时。
对文化差异的忽视
文化背景的差异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在处理具有不同文 化背景的文本时,可能会忽视文化差 异对文本意义的影响。这可能导致译 文无法准确传达原文本的文化内涵。
对原文本理解的局限性
语言与文化差异
文本意义的模糊性
论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与局限性论文
论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与局限性论文论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与局限性论文摘要:我国译学界的阐释学翻译研究多从哲学阐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以及“效果历史”三个主要方面分析和解释翻译现象。
阐释学在翻译领域的研究成绩显着,但是也存在问题。
因此,翻译研究者对于诠释学理论的借鉴和引用应该持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客观科学态度。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研究;视阈融合;效果历史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08年度一般项目“哲学阐释学关照下的翻译研究”(2008C165)一、引言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来源于希腊学者论释荷马史诗等古典文献的语文阐释学和解释宗教经典的神学阐释学,从词源来讲,它来源于古希腊神使Hermes的名字。
Hermes的主要职责就是把神的旨意传达给世人,他须先解释神的指令,将其翻译成人间的语言,可见,阐释学从一开始就包含“翻译”的意思。
20世纪初,海德格尔(Heidegger)使方法论阐释学转向本体论阐释学,从而引发了阐释学史上的一场重大革命。
20世纪60年代,西方阐释学的发展进入哲学阐释学阶段,“阐释学意识”成为20世纪以来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08年度一般项目“哲学阐释学关照下的翻译研究”(2008C165)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
到伽达默尔(Hangs-GeogGadamer)时代,阐释学最终完成了向哲学本体论转化这一过程。
伽达默尔的巨着《真理与方法》(1975)提出了现代哲学阐释学三大思想即: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效果历史。
本文将这三大哲学理论原则对翻译的指导意义及其局限性作一探讨。
二、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其创造性地把理解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反思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理解过程,翻译不再被认为是文本仅仅在语言层面上的转换和对文本进行分析和应用。
总的来说,阐释学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翻译理论研究中,也在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翻译是一门融合语言、文化、思维以及理解能力的复杂艺术,它可以将一种语言中的消息传达给掌握不同语言的对象,而阐释学则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伴侣。
回顾历史,自从古希腊哲学家和学者们发现翻译这一技能之后,后来探讨翻译的理论的形成也是非常不断的。
特别地,一种特殊的翻译理论阐释学也被分析出来,有些学者开始把阐释学用到翻译实践中,开始实践真切而富有质感的翻译。
阐释学是一种翻译理论,它以反映文本本身的特质为宗旨,把翻译行为看作是一种阐释过程,把翻译中文本之间的文化关系概括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意义,甚至将这些普遍的文化意义用来再次诠释原始文本。
阐释学的宗旨是努力拟合原文的用意,翻译的真的宗旨主张读者不应该仅仅是在准确复制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而应该在把握原文的精髓的同时去追求能够诠释原文的好的翻译。
从理论上讲,阐释学的翻译观有三步:首先,翻译者需要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理解其中潜藏着的文化符号、文化权威、文化传统等等;其次,根据这些文化符号以及文本所暗含的文化精神,衡量原文的真实性以及文化价值;最后,利用翻译这一手段,用自身的创造性去实现这一阐释工作。
阐释学的翻译观充分认可以翻译者的决定,鼓励翻译者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熟悉原文的背景,憧憬原文的意义,以期能够更好的阐释原文。
因为翻译的质量取决于翻译者的知识储备,而翻译者需要掌握的知识不仅限于语言文本,更需要涉及到原文涉及到的整体文化背景。
例如,在翻译中,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非常明显,所以,翻译者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更好的实现文化的跨界融合,而这种融合的过程也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的诠释原文。
此外,阐释学的翻译观也注重把握翻译的整体性,重视不同文化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原文背景的了解,也注重译文的涵义、2005质量与主题思想。
在译文的实践中,阐释学的理论强调译文要融进译者的创造性思考,以实现与原文最符合的翻译效果,从而促进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有效关联,在文化上实现交流与辩证。
阐释学理论
阐释学理论一,引言翻译是把一种创造性活动。
它可以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正恰如其分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文字中去。
翻译之美在于将美学与翻译相结合。
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实现源文本的审美价值。
译者作为读者去体验源文本的美,然后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按照翻译的标准进行翻译活动,将源文本作为新的审美对象,最后在译文的读者身上实现源文本的审美价值。
本文选取了《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写给伊丽莎白的一封信,这也是一封辩护信。
本文在解释学理论的背景下研究了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特别是以乔治·斯坦纳的四阶段理论为代表。
本文使用乔治·斯坦纳的四步理论和一些例子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如何在翻译中体现。
二,阐释学翻译理论解释学的翻译理论是从解释学中发展出来的。
乔治·斯坦纳在阐释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即“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对翻译活动的作用。
运用四步骤理论分析英譯本,证实在翻译实践中阐释学的重要性并为其他英译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参考。
信任、侵入、吸收、补偿这四个步骤之间的关系紧密,相互交叉,且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
三,阐释学翻译理论在译文中的体现(一)信任斯坦纳认为,译者首先必须对原文及其作者有充分的信心。
当我们翻译一篇文章的时候,是因为相信原文有价值和有意义。
原文中有东西可供人们了解交流,这样的文章值得翻译,因此一切理解活动,即一切翻译活动,必须从信任开始。
只有在充分信任原作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行翻译。
翻译的第一步是信任,即作者坚信自己选择的目标值得翻译,选择《傲慢与偏见》的原因很明显,因为这部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侵入斯坦纳认为翻译是一个目标语言侵入源文本的过程。
侵入是对原文的理解,它受到“偏见”的影响和制约。
每个译者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译者应该透过语言的表象,深入到原文的内核,将核心的思想抽取出来。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对原文阐释是必须牢牢抓住的,原文的精神是是译者必须把握的关键。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关于理解、
《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L’ epreuve de l’e tranger, culture et traduction dans l’Allemagne romantique ,1984)——以“异的考验”为主 线,对路德以来的德国译事、译论进行了考古式的挖掘和 梳理
阐释学的发展史经历了两次重要突破。
第一次是在18~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宗教哲学家施莱 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68—1834)在融合不 同领域的阐释学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语法的解释和心理 学的解释将古典解释学系统化,形成了具有普遍方法论 特征的阐释学(general Hermeneutics)。德国生命哲学家狄 尔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从“历史理性批判” 纲领出发,使阐释学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哲学的道路上又 跨了一大步。这一时期的阐释学基本上还是一种作为方 法论和认识论的客观主义的解释学。这个时期的阐释学 都是在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架构下发展,都把重建文本和
翻译与阐释学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语言是理解本身 得以进行的普遍媒介,理解的进行方式就是解释,翻 译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周旋,因此可以看作阐释学 最具代表性的范例。
1813年,施莱尔马赫的论文,“论翻译与方法” (Uber die verschiedenen Methoden des Ubersetzens),以阐释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理解的 密切关系,从理论上探讨了翻译的原则和途径,指出 翻译可以采取两种途径:译者不打扰原作者,带读者 靠近作者,或者尽量不打扰读者,使作者靠近读者。 论文对笔译与口译活动、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都加以 区分并进行阐述,在西方翻译理论史上影响深远。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语义分析与语境重构
语义分析
对原文进行深入的语义分析,理解其内在含义和逻辑关系。
语境重构
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和表达习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构。
文化因素的处理
文化保留
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意象,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化转换
将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意象进行适当的转换或解释,以适应目标文化的语境和接受习惯。
阐释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 艺术,需要译者在理解和 表达方面具备较高的素养 和技能。
阐释学派强调译者的主体 性和创造性,认为译者的 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会对 翻译产生影响。
02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忠实原文
忠实原文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对原 文的忠实,要求译者准确传达原 文的意义和风格,尽可能保留原 文的意象和修辞。
译者创造性阐释
阐释学派鼓励译者发挥主体性,对原文进行创造性阐释,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者责任与素养
阐释学派认为译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语言素养,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
03
阐释学派翻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
直译
保留原文的形式和语法结构,尽量传 达原文的直接意义。
意译
侧重于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和精神, 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结构。
04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应用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强调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 解释,同时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艺术性。
01
诗歌翻译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阐释学派 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中注重传达原诗的 意象、情感和语言风格。
02
03
小说翻译
在小说翻译中,阐释学派翻译理论注 重对人物性格、情节和背景的准确传 达,以呈现原作的整体风貌。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理论流派翻译是一们很重要的学问,从古至今有很多著名的学者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而他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以下是一些翻译理论流派的划分,希望能让大家有一些大体的了解。
一:尤金;奈达(1976)根据各学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与社会符号学派(Nida,1984)四个基本流派。
二:埃德温‘根茨勒(Edward Gentzler)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1993)中依据各流派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
三、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2000)在《西方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全市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六大学派。
四、谭载喜(中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研究学者)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布拉格学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交际理论派四大学派。
五、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文学-文化学派;结构学派;社会符号学派。
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1、创始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与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2、主要成员: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主要论点:(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与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3、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罗曼•雅可布森。
简介: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知识讲稿
02 03
阐释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提出了“理解即翻译”的 观点,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阐释;安托瓦纳·贝尔曼 (Antoine Berman)则提出了“异化”翻译策略,主张在 翻译中保留原文的异质性。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意义和影响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忠实”原则 ,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 视角和方法。
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不同,从而对翻译产生重要 影响。阐释学派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翻译策略的选择
针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阐释学派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如异化、归化、杂合等。异化策略强 调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归化策略则强调使译文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杂 合策略则主张在保留原文文化特色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归化处理。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进一步探讨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理论渊源、实践应用等方面,完善和发展该
理论。
拓展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将阐释 学派翻译理论应用于文学、商务、科技等不 同领域的翻译实践中,检验其适用性和有效
性,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探讨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与其他翻译理论的关 联与差异:将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与语言学派 、文化学派等其他翻译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揭示它们之间的关联与差异,促进翻译理论 的多元化发展。
翻译的本质与目的
翻译的本质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其本质是将一种语 言中的文本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中的文本,同时保持原文的意 义、风格和文化内涵。
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
未来发展
3、推动应用研究:加强阐释学翻译观在实践领域的应用研究,如文学翻译、 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等领域。鼓励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推 动阐释学翻译观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未来发展
4、促进多元发展:尊重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提倡多元发展。鼓励各 种翻译理论和流派的对话与交流,推动各种翻译实践的繁荣与发展。同时,应新 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如人工智能在机器翻译和自动化编辑方面的作用。
阐释方式
在中国的阐释学翻译观中,译者的主观性和理解被视为核心。译者不仅仅是 语言的转换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 意识,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文的含 义。同时,译者的理解也会受到自身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影响,因此需要重视 译者的主体性。
阐释方式
优点在于,阐释学翻译观从译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的主观性和理解,有助于提高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但是,过度强调 译者的主观性和理解也可能导致翻译的忠实性受到影响,从而降低翻译的质量。
阐释效果
阐释效果
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阐释效果
结论
结论
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和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融合与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 法。在未来的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应注重学术交流、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应用研 究和促进多元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以更好地发挥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作用。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增强中国在全 球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
阐释效果
3、语言教育:阐释学翻译观对中国的语言教育也有启示作用。在语言教学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可以提高学 生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同时,阐释学翻译观也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 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论文提纲
翻译作为对异的考验 翻译解析 总结 负面解析 正面解析
一、翻译作为对异的考验
首先,为了给我们展现全然的异域作品,翻 译在自身与异者之间建立关系。 另一方面,外国作品脱离自己的语言土壤, 连根拔起,翻译也是对异本身的考验。
二、翻译解析
指责以往翻译对“异”成分的压抑,一味将 其“本土化”,而翻译行为的伦理目标恰恰 是“将异作为异来接受”。 文本变形系统阻碍了异的进入,这些变形的 分析即为“负面解析”:关注被种族主义、 兼并主义主宰的译本及超文本翻译。 12种翻译中的变形倾向:
杨瑾;从阐释学看英汉古典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内涵及翻译 从阐释学看英汉古典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内涵及翻译[D];山西 从阐释学看英汉古典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内涵及翻译 大学;2007年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以 名利场》 林小平.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以《名利场》的两 个译本为例 [D]重庆师范大学, 2007 陈俊帆. 接受美学、阐释学和《魔戒》翻译 接受美学、阐释学和《魔戒》翻译[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 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6, (05) 邹红梅. 阐释学视角下的斯坦纳译者主体观 阐释学视角下的斯坦纳译者主体观——以《吉檀迦利》为 以 吉檀迦利》 例谈译者主体性研究[J]. 科技信息, 2009, (08) . 例谈译者主体性研究 夏毅; 从阐释翻译理论看李清照词的英译 四川师范大学;2008 硕士 雷琼. 从哲学阐释学视角比较陶渊明诗歌两个英译本[D]华中师范大 雷琼 从哲学阐释学视角比较陶渊明诗歌两个英译本 华中师范大 学, 2008 .
4、雅化(ennoblement and popularization)
雅化标志着“古典翻译的至高点”。在诗歌 翻译中,它表现为“诗化”;在散文体翻译 中,表现为“修辞化”。 修辞化译法就是以原文为原料,造出“优雅” 的句子。(以原文为基础,并以牺牲原文为 代价而进行的改写,不过是种“文体操练” 而已)
翻译的阐释学派
翻译的阐释学派一、阐释学派翻译观:1、译者不是消极地接受文本,而是积极地创造文本的过程2、强调翻译和理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理解的作用及方式进行不同的阐述;二、施莱尔马赫:1、翻译的两个途径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以作者为中心。
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以译文读者为中心。
2、首次提出翻译应区别口译与笔译。
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
前者是指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的翻译;三、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1、代表作《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面观》2、主要观点:理解即是翻译3、阐释学的翻译步骤:信任、攻占、吸纳、补偿「即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造。
翻译的结构学派♦解构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幵放式的批判理论,它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主张多元性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强调消除传统的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比较著名的学者有德里达、本雅明、韦努蒂等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1、翻译的性质、作用1)德里达认为,翻译应该重新定义。
即翻译不仅仅只定义为掌握某种内容的跨越活动,同时更主要的是为“播散”和“逃遁” (escape)等跨越时间场所提供论坛(forum)。
2)他的翻译思想是假设不存在共核和深层结构,将自己的解构理论建立在非等同、非对等和不可传达的基础之上。
3)他认为,翻译是不断修改或推迟原文的过程以置换原文c他对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调节的转换。
(翻译的性质)4)德里达认为,各种语言在语义、句法和语音的差异上造成各不相同的表意方式,通过翻译我们对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各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可以达到更深刻和更准确的认识。
(翻译的作用)5)因此,翻译的目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个交流 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 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 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 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 性。
阐释学的四个翻译步骤: ①信赖trust: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读者相信原文是严肃的作品, 言之有物,有翻译的价值。 ②侵入aggression:就是侵占与发掘,可理解为译者知觉中两 种语言之间,两种思想形式之间的冲突。 ③吸收incorporation:是指译者对原文意思进行吸收,给译 文注入新的活力。 ④补偿restitution:是指对翻译过程中的走失进行补偿,即把 原有的东西归还到原来的地方。 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具有深奥的哲理性,贯穿着这样 的观点: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 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 造。并且重视通过词源的研究来解释作品,同时将历时与共时 的概念引入语言研究中,这样翻译便始终贯穿于历时与共时的 语言现象中,而语言交流正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人类的交流 都等同于翻译。
施莱尔马赫的四点创新之处 (1)他是西方第一个把笔译和口译活动明确区分并加以 阐述的人; (2)他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前者是指文学 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的翻译; (3)他看到了人类在语言自由和语言制约之间的辨证关 系: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概念的形成、说话人的智能和 想象等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另一方面,凡是思想自由、 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语言; (4)他从阐释学的观点切入了翻译和翻译中的诸多问题。
翻译的阐释学派
阐释学理解观 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
一、西方现代阐释学代表任务海德格尔和伽达 默尔的哲学解释学
1、翻译是对原文本的阐释与理解,阐释的过程极 富主观性。 2、翻译研究必须寻回译者这一主体,赋予译者对 理解和阐释文本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二、海德格尔从哲学和阐释学的角度阐述的翻 译思想
1、他这种注意翻译的普遍性与将理解视为人的存 在的本质特点的观点联系起来,体现了阐释学的 广泛适用性。
2、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译法,认为翻译的 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是 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的。
3、区分了“翻译”和“转渡” 1)认为“转渡”一词与“翻译”一词是“同一 者”,但不是“相同者”; 2)他推崇“意义转渡”代替“字面翻译”; 3)明确指出了翻译的困难——时间的迁移,语言 的畸变,理解的误差以及原意的消隐; 4)语言的本质不是“在场”,在于“缺席”。
新之处); 最后一章讨论有关文化的各种类型学。
2、主要目的:
阐明翻译乃是语言的基本因素,翻译和语言理 解不可分割的观点。
3、主要观点:
1)理解即是翻译
①翻译包括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②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实际上乃是翻译过程;
③在传统框架中,语言文学或话语行为造成的理解 困难有三个:作品的“节奏”,词汇,“个人语 汇”;
3)“完美”的翻译就是与原文完全平衡的译作, 即既无不及,又不超越,这应是译者自始自至终追 求的目标。
4)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具有深奥的哲理性, 贯穿着这样的观点: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 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 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造。
4、斯坦纳的贡献:
斯坦纳对翻译与理解的关系,造成理解的困难, 译者应追求的目标以及四个翻译模式的论述不乏新 意,对于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三、 翻译研究学派
主要代表 • • (一)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二)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
•
•
(三)描写学派与图里
(四)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
•
(五)女权主义和后殖民主义
(一)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霍姆斯(Holmes)
1、翻译研究派的创始人,其著作《翻译研究的名与实》是该 派的成立宣言。
(五) 泰特勒(Alexander Tytler 1747-1814 )
◆ 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
阐释学(Hermeneutics)源自德国,基本意义是“解释的艺术”,是一种探究如何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
现代阐释学由海德格尔(Heidegger)在20世纪开创。
海德格尔将阐释学由传统的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进一步升华为哲学解释学,并提出著名的“解释学循环”,被认为是奠定了现代阐释学的基础。
解释学循环认为,在对文本的解释中存在这样一种过程:解释者首先是利用被解释文本的各种细节来理解整体,而后解释者又会通过对整体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对细节的理解,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虽然阐释不一定非经过翻译, 不过翻译却不可避免地会借助阐释。
翻译者是原著的读者、阐释者, 而且还是至关重要的阐释者。
由于翻译中的阐释主要是心理上的、是溶汇于公认的“理解—表达”这两个环节之中的,译者不会经常自觉地感觉到其存在。
直观地看,阐释过程的确是不易同理解和表达过程截然分开的。
翻译中的阐释即是译者对出发语本文在理解基础之上做出的评判、解释, 是他在用归宿语诉诸书面表达之前所经历的心理历程, 是附着于理解和表达这两个环节的。
理解( +阐释)——( 阐释+ ) 表达。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斯坦纳于1975年发表代表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书中斯坦纳认为“解释即翻译”,语言永远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语言的产生及理解都是翻译的过程。
他的阐释学翻译理论最为核心的观点在于将翻译过程按顺序分为四个步骤,分别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
它们分别代表了在全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选择翻译对象、理解翻译文本、输出翻译信息再到完善翻译成果四个必不可少的步骤,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这四个步骤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信任是翻译活动中的第一步,是译者对原作的表达方式和表达质量的信赖。
在选择文本的过程中,译者会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外部条件来进行选择,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得以显现。
译者认为所选文本本身具有价值且值得翻译,相信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理解将原文本阐释出来,于是信任便建立起来了。
阐释学翻译理论
①全文是以伽达默尔理论为核心,标题
为“阐释学的文本解读” ② 违背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精神中的 共同决定关系,译者成为了万能的阐 释者,而剥夺了读者的参与。
2)对西方阐释学翻译理论译介不够 全面。如忽略了利科的思想。
②“存在”并不能通过“此在”这一途径到达。 存在的意义必须通过文化、宗教、历史以 及科学无尽的阐释过程得以传递。因此阐 释学的任务是揭示存在如何得以展示和反 思。--- “the shortest route from self to self is through the other”.
③文本阐释三个基本阶段: 1)客观分析文本自身。这是一种对文本内容 与形式进行结构及语言分析的定位,即对 文本语言代替谈话话语之后,语境、声音、 气氛等现场因素失却后的文本的认识。
A 贝蒂:Teoria Della Interpretatione
非本体论角度 语言及文本都是人类意图的客观表现。 解释文本意义就是复活通过象征手段表达 出的意图。复活的关键在于再现原文文本 创作的过程 ,其目的不在于抵达原作者的 心理状态或内容,而在于把握原文真实唯 一的意义。
B 赫施:《解释的有效性》(1967) ①驳斥伽达默尔视域共融观点 如果缺失有效性这一概念,不同解释之间 就无合理度的区分。人文科学所赖以存在、 以解释为基础的知识和客观性将在阐释学 中不复存在。 ② 区分“含义”(Sinn)和“意 义”(Bedeutung) 含义存在于作者用一系列符号所表达的事 务中。意义则是指含义与某个人、某个系 统、某个情境或与某个完全任意的事物之 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伽达默尔所言理解
D 理论运用 2001 张德让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 与翻译研究》,探讨历史误读、文 化过滤、重译
E 批判
阐释学三大原则对文学翻译的启示_以_德伯家的苔丝_多译本为例
由于理解的历史性, 人们对某一文本的解释是多元的, 不同的时空、 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误读和偏见。 一 个译本就是一个时代创造的偏见, 好的、 严肃的译本应 是该时代认可的合法的偏见。 ( 二 + 视野融合 视野是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的总和。文本 本身会有自己一定的视野 % 而译者也会具有自己的视 野 % 这两种视野并不完全一致。即译者所创造出来的文 本并不能完全体现原作的视野 % 而是结合了原作的视野 和译者自身的视野 % 从而产生出来的新的视野 % 这便是 “视野融合 ” 。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 解的主体—— — 理解者, 还是理解的客体—— — 文本, 都是历 史地存在的。文本总是含有作者原作的视界,而理解者 具有现今的具体时代氛围中形成的视界。伽达默尔主 “视 张: 应在理解过程中, 将两种视界交融在一起, 达到 界融合 ” ,从而使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超越原来的视界, 达到一个全新的视界。 从视野融合的角度看 % 文学翻译也应该考虑译者自 “在对某一文本进行翻译的 身的历史性偏见和个人偏见。 时候 % 不管译者如何力图进入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设 身处地把自己想象为原作者 % 翻译都不可能纯粹是作者 原始心理过程的重新唤起 % 而是对文本的再创造 % 而这种 再创造受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所指导 % 这一点是完全清
在对某一文本进行翻译的时候不管译者如何力图进入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为原作者翻译都不可能纯粹是作者原始心理过程的重新唤起而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受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所指导这一点是完全清译者的视界永远都不可能与原作者的视界完全融合
江西社会科学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施莱 尔马赫 的 阐释学 理论
施莱尔马赫的《 论翻译 的方法》 论文从理论上
阐述 了翻译 的原则 和 方法 问题 , 阐释 学 的角 度 阐 从 述 了翻译 和理 解之 问 密不 可分 的关 系 , 提 出 了两 并 种不 同的 翻译途 径 。一是译 者 可 以“ 打 扰原 作者 不
・
教育理论探讨 ・
翻译 的I 阑释学派及其 启示
田 琼
( 山两 财 贸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山西 太 原 0 0 0 ) 3 0 6
摘
要 : 莱 尔 马 赫 在题 为 《 翻译 的方 法 》 文 中从 阐 释学 的 角 度 阐述 了 翻译 和理 解 之 问密 不 可 分 的关 系 , 施 论 一 并
施 氏 的语 法 释 义必 须 以 对 文本 的共 时 的共 识
来 达 意 ” 它本 身 就具 有 动态 意识 , , 即用 清 晰 的话 语 表 达 尚不 清 晰 的意 义 。它 的 词根 H re— — “ en s 赫尔 墨 斯 ” 古 希 腊 神 话 中奥林 波 斯 诸 神 的使 者 , 斯 是 宙 的 传 旨者 , 因此 他 又是 使 节 和传令 官 的庇 护者 。他 主 管商业 、 通 、 牧 、 技 、 交 畜 竞 演说 等 , 为众 神 传 递 在
译 : e B in , raO y i( N w e igG et l c 金惠康 ,0 4P3 j mp . 2 0 ,. )
长城 t ra Wa 。 h G et l e l
龙井
施 莱尔 马赫 提 出 了检 验语 义 的 阐释学 主张 , 其
释 义理 论包 括 两个 方 面 : 语法 释 义 和心 理 释 义 。施 莱 尔 马赫 在 解 释理 解 过 程 时 讲 到 : 话 语 如 果 不 被 “ 理 解为 一种 语 言 的关 系 , 么它 就不 被 理解 为精 神 那
语言 特点 , 通 过个 体 性 和整 体性 相 互 比较 和对 照 并 确定语 言的 真正 意 义 。在解 释 理解 过 程 时 , 莱 尔 施
译 者 向作 者 靠拢 , 取 相应 于 作 者所 使用 的语 表 采
达 方式 , 来传 达原 文 的 内容 。例 如 :
福 娃 F Wa u 。
至 可 以“ 到超过 文本 的限 制” 达 。施 莱尔 马赫 的阐释 学 的主 旨是 : 者不 能 消 极 地 接 受 原 作 , 泽 而必 须 积 极地 创造 。 二、 施菜 尔马赫 的两 种翻译 途径
因神 的使 者 而得 名 , 最初 的形态 可 能是 对 “ ” 其 神 的 旨意 的诠释 。施 莱 尔马赫 、 尔泰 、 狄 当代 存在 主义 哲 学 家海 德 格 尔 和 伽 达 默 尔 等 人对 阐 释学 的 发展 做
提 m 了两 种 不 同 的 翻译 途 径 , 是 以作 者 为 中 心 的译 法 , 是 以 译文 读 者 为 中心 的译 法 。本 文 旨在 系 统 地 分 析 这 两 一 一
种 途 径 , 总 结 出 怎 样 才 能创 作 更 好 的 译 作 。 并
关键词 : 翻译 学 ; 莱 尔 马 赫 ; 施 阐释 学 中图 分类 号 : 0 9 H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8 8 (0 10 — l9 0 10 — 8 12 1 ) 10 6 — 3
而将 读 者移 近作 者 ” 异化 )异 化 , 指在 翻译 上迁 ( ; 是
就外 来 文 化 的语 言 特 点 , 纳外 语表 达 方 式 , 求 吸 要
的 事实 , 因为语 言 的先 天性 限制 精 神 ” 因此 必 须 从 ,
语法 上 加 以解 释 。所谓 的语法 解 释 即 : 时 忘记 作 暂 者, 只根 据 某种 文 化上 共 同 的语 言特 征 分析 作 者 的
2 1 年 2月 01 第2 4卷 第 1 期
山西煤炭 管理 干部 学 院学报
J u n l f h n i o lMiigAd ns ao s olg o r a a x a— nn mii r tr l e oS C — t C e
Fe . 011 b.2 V0 .4 N0 1 1 2 .
消息 时也有 意无 意地 会添 上 自己 的“ 释” 阐 。阐释 学
作依 据 , 对武 断 ; 反 同时 , 必须 以语 境 作 为参 照来 确 定 词 语 的意 义 , 反对 断 章 。施 氏 的心 理 释义 的主 旨 在 于 把握 和 剖析 原作 者 的精 神 过 程 , 力求 求 得 与原 作 者 的共 识 , 以保 证 理 解 的准 确 无 误 , 准确 度 甚 其
新 北 京 , 新 奥 运 。 ( e ig sbd f 9h B in ’ i o 2 t j r
Olmpc ) y is
马赫 同时 强 调 , 语 言 如 果 不 被 理 解 为 一 种 精 神 事 “
实 , 么 它就 不 被 理 解 为 语 言 的样 态 , 为 所 有 个 那 因 人 对语 言 的影 响 的根 据 就在 于讲 话 , 而语 言 本 身是 由讲话 所 决定 的” 因此 还必 须从 心 理 上加 以解 释 。 ,
阐释学 ( em n ui ) 一种 关 于理解 、 释 和 H r e e t s是 c 解 应 用 的方 法论 学 说 。该 词最 早 出现 在 古 希腊 文 中 , 拉 丁 文拼 法 是 Hem nu i , r e e e 基本 意 思 是 “ 过 说话 n 通
所 谓心 理学 的解 释 ( 又称 “ 术 的解 释 ” , 技 )即把 语 言 当做作 者表 达 个性 的工具 , 忘记 语 言 的共 同性 和 中 介性 , 过 读 者 与 作 者 心 理 上 的 同质 性 , 直 观 的 通 用 方法从 总 体上把 握作 者 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