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阐释学派将关注译者的心理过程和认 知机制,探究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 理解和解释原文。
阐释学派将更加注重文化因素在翻译 中的作用,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与碰撞,以及如何通过翻译传递文化 内涵。
对译者主体性的深入研究
译者的认知过程
阐释学派将深入探究译者的认知过程 ,包括译者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 情感体验等对翻译的影响。
02 03
文化冲突与融合
阐释学派将研究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冲突,如何实 现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如何通过翻译促进文化交流和理 解。
文化传播与推广
阐释学派将关注如何在翻译中传播和推广本土文化,使译 文能够更好地反映本国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语义阐释的重要性
在翻译过程中,语义阐释是基础 ,它决定了翻译的准确性,对于 传达原文的真正意义至关重要。
语义阐释的方法
包括词汇分析、短语分析、句子 分析等,需要综合考虑语境、文 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因素。
语法阐释
语法阐释
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进行深入分 析,理解其语法功能和表达方式,以确保翻 译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要点三
译者的道德责任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道德责 任,要求译者尊重原作者和读者,确 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然而,在 实践中,译者的道德责任感可能会受 到挑战,例如在处理敏感话题或争议 性内容时。
对文化差异的忽视
文化背景的差异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在处理具有不同文 化背景的文本时,可能会忽视文化差 异对文本意义的影响。这可能导致译 文无法准确传达原文本的文化内涵。
对原文本理解的局限性
语言与文化差异
文本意义的模糊性

阐释学PPT..

阐释学PPT..

四、代表人物
(1)乔治·斯坦纳 (2)安托瓦纳·贝尔曼 (3)迦达默尔 (4)施莱尔马赫 (5)马丁· 海德格尔
乔治· 斯坦纳
(1)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 ),当代英国著名学者,精通 英、法、德三种语言, 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讲授语言学和翻译 理论。 (2)代表作: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1975年
安托瓦纳· 贝尔曼
安托瓦纳﹒贝尔曼(1942-1991),当代法国著名理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
他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对译本进行“本土化”。 他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
翻译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阐释学上。
12种变形倾向
(7)节奏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rhythms):变形翻译能对节奏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对标点符号的随意修改。 (8)对原文潜在的指示网络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underlying networks of signification):译者添加一些读者可以预料到的词,破坏了原文的能指链。 (9)对语言模式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linguistic patternings) (10)对方言网络或其异国情调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vernacular networks of exoticization):译文消除本土方言都散体文著作文本性的重大损失,因为伟大的 散体文都扎根于本土语言。 (11)对固定表达及成语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expressions and idioms) (12)多种语言重叠的消除(the effacement of superimposition of languages):有的 文本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共同语,使得翻译受到巨大的挑战。

翻译理论概述课件

翻译理论概述课件

中世纪翻译理论
总结词
中世纪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 可读性。
详细描述
中世纪的翻译理论更加注重译文的流 畅性和可读性,强调在保持原文意义 的基础上,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
文艺复兴时期翻译理论
总结词
文艺复兴时期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自然表达和修辞效果。
详细描述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的自然表达和修辞效果,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美感,同时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 性。
VS
跨学科研究的实践意义
跨学科的翻译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翻译的 质量和效率,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 交流和理解。例如,在跨文化交际中,翻 译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的背景和特点,运 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更好地处理文化 差异和冲突。
全球化的视角与多元文化的交流
全球化对翻译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翻译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全球化视角下的翻 译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总结词
技术翻译涉及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要求译文准 确、专业、规范,能够满足特定领域的技术要求。
详细描述
技术翻译要求译者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 理解原文的技术细节和术语。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注 意译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确保技术信息的准确传递。
口译
总结词
口译要求译者具备快速、准确地传达信息的能力,包括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等形式。
近现代翻译理论
总结词
近现代翻译理论呈现多元化和跨学科的发展趋势。
详细描述
近现代的翻译理论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强调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02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十二讲翻译理论流派ppt课件

第十二讲翻译理论流派ppt课件

(一)多元系统
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系统,该系统既包 括所谓“高的”(high)、“中央的” (central )、“经典化”(canonical)的 文学形式,例如诗歌。还包括所谓“低的” (low)、“边缘的”(peripheral)、 “非经典化”(noncanonical)的文学形 式,例如儿童文学、大众文学等。EvenZohar认为翻译文学也应当包括在这个系 统中,原因是它对民族文学的发展有重大 的影响作用。
(三) 后殖民视角
“后殖民主义”
罗宾逊(D. Robinson)对后殖民主义的定义: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 )是起源于殖 民主义经历及殖民主义终结之后的一种文化状 况或文化研究状况:关注反映在语言、文化、 法律、教育、政治等等方面与群体身份有关的 一系列问题;尤其关注所有类别之间的差异性, 而对在绝对净化的基础上对复杂问题采取简单 化的解决方法表示怀疑。(Robinson Douglas, 1997:121)
(二)操纵学派
作为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Andre Lefevere在上述基础上又提出了改写理论。他指 出:文学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总是产生 于一定的历史时期,生成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中。 由于使用跟原著不同的语言,面对完全不同的读 者群、在不同的文化范畴下运作,所以作为译语 文化代表的译者,从一开始翻译文本的选择到翻译 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定一直到最后译本的接受都 会受到各种各样译语文化条件的限制,在翻译时 会有很多各种各样不同的考虑,因而不可能复制 出跟原文一模一样的译文来。
(二)操纵学派
因此通过研究译者当时对外来诗学的翻译策略的选择, 我们就有可能关注译入语文化中的诗学倾向。正如 Gentzler所说“……译者希望译文得到译语文化的认可, 因此译者操纵原语文本以使译作与现有的译语文化条件 相符合而且提供新的信息。”(Gentzler, 1993: 134) 所以,译者作为原文的改写者也必然受到译入语文化中 占统治地位的诗学的制约和影响。另外,意识形态和诗 学总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学 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译文。这往往与译文的质量无关, 而是不同时代的译文要满足不同的文化需求。因此,只 要译本与它存在的文化历史背景的要求一致,其存在就 是合理的。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语义分析与语境重构
语义分析
对原文进行深入的语义分析,理解其内在含义和逻辑关系。
语境重构
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和表达习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构。
文化因素的处理
文化保留
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意象,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化转换
将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意象进行适当的转换或解释,以适应目标文化的语境和接受习惯。
阐释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 艺术,需要译者在理解和 表达方面具备较高的素养 和技能。
阐释学派强调译者的主体 性和创造性,认为译者的 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会对 翻译产生影响。
02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忠实原文
忠实原文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对原 文的忠实,要求译者准确传达原 文的意义和风格,尽可能保留原 文的意象和修辞。
译者创造性阐释
阐释学派鼓励译者发挥主体性,对原文进行创造性阐释,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者责任与素养
阐释学派认为译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语言素养,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
03
阐释学派翻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
直译
保留原文的形式和语法结构,尽量传 达原文的直接意义。
意译
侧重于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和精神, 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结构。
04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应用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强调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 解释,同时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艺术性。
01
诗歌翻译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阐释学派 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中注重传达原诗的 意象、情感和语言风格。
02
03
小说翻译
在小说翻译中,阐释学派翻译理论注 重对人物性格、情节和背景的准确传 达,以呈现原作的整体风貌。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ppt课件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ppt课件
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12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伦敦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言 语使用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语义理论不仅要规定语法范 畴和语法关系,而且要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 该派观点反映到翻译领域,即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 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翻译家引用,“成为活译、意译者用来批评直译、死译的 名言 • 主张在创作和翻译中不要墨守成规,必要时可以创造新词 或引进外来词,以便丰富民族语言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5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9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翻译的语言学派
主要代表 ◆ 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 ◆ 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美国结构学派和奎因 ◆ 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 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 ◆ 前苏联的语言学派与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5、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 贴原文翻译。
6、翻译批评:就翻译批评的目的、标准、步骤与方法提出 了见解,主要体现在《翻译入门》、《翻译教程》中。
7、局限性
16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讲课文档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讲课文档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第一页,共26页。
主要内容
阐释学 背景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阐释学翻译 ➢ 斯坦纳 《阐释的步骤》 ➢贝尔曼 《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第二页,共26页。
一、背景
1.阐释学(Hermeneutics)的定义及来源
(1)定义:阐释学也叫解释学,是一门对意义的理 解和解释的理论和哲学,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和基 督教的中世纪,在19世纪形成独立的学科。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不再拘泥于宗教经典,而 是扩大到对古代文化经典的阐释。
第四页,共26页。
二、代表人物和他们的观点
1.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翻译观
• 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柏林皇家科学院的讨论会上宣读了论 文《论翻译的方法》,从阐释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理解的 关系。
• 他指出翻译可采取的两种途径:异化VS归化 1)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以作者为中心( 偏向源语)。
• However, “both the outflow of energy from the source and the inflow into the receptor ”(Steiner, 2001) indicate that it is really difficult for the translator to find the ideal point without any loss of energy. The problem of being insufficient, superfluous, or whatever in poor translation, usually come from the final step.
第十四页,共26页。
pensation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71752页PPT文档36页PPT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71752页PPT文档36页PPT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6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71752页PPT文档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翻译研究流派PPT课件

翻译研究流派PPT课件
第13页/共22页
7. Empirica l Research in Translatio n Studies Wolfgang Lorscher Mona Baker
zler
Contemporar y Translation Theories • 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
• The “Scienc e” of Translation • 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 • Polysystem Theory • Deconstruction •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第15页/共22页
李文革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
第4页/共22页
6.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雪莉.西蒙 劳丽.钱伯伦 巴巴拉.格达德 冯.弗罗托
第5页/共22页
7.后殖民翻译理论 道格拉斯.罗宾逊 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 盖亚特里.斯皮瓦克 埃尔斯.维埃拉
第6页/共22页
8.苏东学派翻译理论 安德烈.费奥多罗夫 吉维.加切奇拉泽 吉里.列维 安娜.丽洛娃
第9页/共22页
3.Descriptiv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Itamar Even-Zohar Gideon Tour y Andre Lefevere
第10页/共22页
4. Cultural Studies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 n Lawrence Venuti Luise von Flotow Douglas Robinson
第7页/共22页
马会娟 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1.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西方翻译理论PPT课件

西方翻译理论PPT课件
期: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
2.中世纪:对《圣经》等宗教经典进行注释、说 明,向人们澄清上帝的意图。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 不再拘泥于宗教经典,而是扩大到对 古代文化经典的阐释。
4
二.阐释学派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施莱尔马赫:是阐释学成为一种普通的方法论。 狄尔泰:拓展了释义学的领域并将它引入哲学。 海德格尔:本体论转折。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体系。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4
7
四、发展了阐释学的方法,在原有的理解文本字面涵义 的语法解释法基础上,又提出了理解作者或谈话者内心 世界的心理解释法,并把前者看做辅助后者的方法;
五、深化了对解释过程的理解,认为在解释学循环中不 是纯理性的,其中直觉、体悟或灵感的东西在起作用;
六、强调必须比作者理解他自己更理解作者,因为作者 对自己无意识的思想层面没有领会,需要阐释者把它揭 示出来。
伽达默尔:德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阐释学和 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主要著作《真理与 方法》。
伽达默尔在哲学阐释学中指出理解的普遍性、历史性和创 造性;
他提出了“合法的偏见”、“效果历史”、 “视域融合”的精辟理论,解释了重译、 误译的许多翻译现象。
10
四.斯坦纳与阐释学
于1975年出版的《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 :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被视作当代西方翻译 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12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默尔与阐释学
• 伽达默尔:德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现 代哲学阐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 要代表之一。主要著作《真理与方法》
• 贡献:把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的观点,使得我们可以从 历史中汲取养料来反思自己的时代和人生处境;而时间距 离的概念,使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生活其中却浑然不觉的 某种历史现象,这样的陌生化视角不仅可以给历史以新解 ,也同时开拓了我们自己的视域。
3. Incorporation
• The third movement is incorporation, into which the language has already developed a complete linguistic system.
• But whatever the degree of naturalization, “the act of importation can potentially dislocate or relocate the whole of the native structure” (Steiner, 2001 )
2020/4/18
施莱尔马赫的四点创新之处
(1)他是西方第一个把笔译和口译活动明确区分并加以 阐述的人; (2)他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前者是指文学 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的翻译; (3)他看到了人类在语言自由和语言制约之间的辨证关 系: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概念的形成、说话人的智能和 想象等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另一方面,凡是思想自由 、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语言; (4)他从阐释学的观点切入了翻译和翻译中的诸多问题 。
二、代表人物和他们的观点
1.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翻译观
• 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柏林皇家科学院的讨论会上宣读了 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从阐释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理 解的关系。
• 他指出翻译可采取的两种途径:异化VS归化 1)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以作 者为中心(偏向源语)。 2)”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以译文读者 为中心(偏向译语)。
2020/4/18
主要内容
阐释学
➢ 背景 ➢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阐释学翻译
➢斯坦纳 《阐释的步骤》 ➢贝尔曼 《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2020/4/18
一、背景
1.阐释学(Hermeneutics)的定义及来源 (1)定义:阐释学也叫解释学,是一门
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和哲学,起源 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和基督教的中世纪,在 19世纪形成独立的学科。 (2)来源: Hermeneutics来源于Hermes (赫尔墨斯),他是负责解释、翻译神旨 、传达神谕的使者。
2020/4/18
2.海德格尔的阐释学翻译观
1、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译法,认为翻译的关键在于表 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是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 的。
2、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和“转渡transfer” 3、他认为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是翻译。他把 “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 4、他认为,理解受到历史和语言的双重影响。 5、准确的翻译还受缚于母语的前结构。 6、他倡导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词语的源流、重视被遮 蔽的思想。
主要观点:
他认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就是一个翻译 的过
程,翻译是语言的属性之一;不论语内还是 语际,
人类的交流都等同于翻译。
在该书中,斯坦纳以海德格尔的阐释思想作 为基
础,提出了“理解也是翻译”的观点,将翻 译的过程 2020/4/18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 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 ,任何一个交流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 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学意义在 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 阐释问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020/4/18
2.阐释学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1)古希腊时期: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
及一些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
(2)中世纪:对《圣经》等宗教经典进行注 释、说明,向人们澄清上帝的意图。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不再拘泥于 宗教经典,而是扩大到对古代文化经典的 阐释。
2020/4/18
2. Aggression • After trust comes aggression. The
second move for the translator is inclusive and extractive,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text is an act 2020/4/18 “inherently appropriative and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
”简单复制的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 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性。
2020/4/18
(2)翻译的四个步骤
1.Trust
• Steiner calls the first stage trust “ an investment of belief” (Steiner, 2001), for the translator must trust the work s/he id doing, otherwise, s/he will not do it at all.
• 不足:伽达默尔过分夸大了研究者的主体性,从而割裂了 存在与意识,否认了客观历史对主观历史的决定作用,最 终使本真的历史成为不可知的深渊。
2020/4/18
2020/4/18
一、阐释学翻译模式-----乔治·斯 坦纳
乔治·斯坦纳(1929- )当代英国著名学者,精通英 、法、德三种语言,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讲授语言 学和翻译理论。
1975年出版《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被西方学术界称为“里程碑式的著作”、“18世纪以来 首部系统研究翻译理论和过程的著作”,该书为斯坦 纳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2020/4/18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