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陆地资源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案15篇

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案15篇

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案1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案15篇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案汇总15篇教案中的教学活动和方法都经过了反复实践和优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高一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高一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高一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 了解岩石的定义和分类;- 掌握岩石的形成过程;- 了解不同类型岩石的特点和分布。

2. 教学重点:- 岩石的定义和分类;- 岩石的形成过程。

3. 教学难点:- 不同类型岩石的特点和分布。

4. 教学准备:- 幻灯片或黑板;- 视频资源;- 实物岩石样本。

5. 教学过程:[引入]- 利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不同类型的岩石图片,并引发学生对岩石的认知和兴趣;-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岩石的组成和形成的问题。

[知识讲解]- 定义:岩石是地壳中的固态物质,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 分类:- 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 火成岩:由火山爆发或岩浆在地壳深处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在地表或水中由岩屑、碳酸盐等物质沉积并逐渐固结形成的岩石,如砂岩、石灰岩等;- 变质岩:在高温、高压等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如片麻岩、云母片岩等。

[示例演示]- 通过展示实物岩石样本,让学生观察、探索不同类型岩石的特点和颜色等;- 视频资源展示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岩石形成的理解。

[巩固练习]-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岩石样本进行观察和描述,然后向其他小组进行展示和解释;- 小结:总结不同类型岩石的特点和分布,学生进行名词卡和概念图的整理。

6. 课堂反思:- 结合实物样本和视频资源,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岩石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和交流,加深对岩石知识的理解。

高中地理_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教学设计《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根据课标要求,本节教材介绍了水体的不同分类,然后分析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河流补给类型等内容,通过活动、探究、绘图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

通过图表资料,系统理解河流补给类型。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结合资料,说出陆地上的主要水体类型;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素养目标】【重点难点】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河流补给的类型【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2)提供导学案;(3)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掌握学生预习状况。

学生准备:(1)预习本节内容,完成预学案。

(2)向老师反馈疑问点【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视频音乐《济南、济南》,开门见山点出本节课题一、学习目标:1、结合资料说出陆地上的主要水体类型;2、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预习展示:绘制水循环的完整环节,叙述水循环的过程。

水体类型:○1按物理状态分:________、________、固态水。

○2按分布空间分:________、________、大气水。

一、陆地水的类型地表水:________、________、冰川水按空间分类: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二、绘制示意图,说明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探究三组问题)合作探究1绘图:在示意图中画出千佛山地下水来源和流向。

高中地理教案电子版(优秀6篇)

高中地理教案电子版(优秀6篇)

高中地理教案电子版(优秀6篇)高中地理教案电子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总体特征以及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其潜力是无限的,使学生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同时使学生懂得利用自然资源要有因地制宜的观点、整体的和综合的观点,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首先使学生明确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双向的,即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有影响,同时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也会产生影响。

其次,使学生明确本节侧重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而人类活动对资源的影响将在后面的学习中涉及。

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虽然自然资源属于自然环境范畴,不决定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发展,但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的自然资源状况、开发利用程度对人口的发展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第二,自然资源必须经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发其自然属性,使其经济属性得以实现,成为社会物质财富。

对于这一影响教材配有“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示意图,加以说明。

第三,以能源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为例,说明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因此分析其影响,不能忽视其历史发展特性。

教材分析:自然资源本节教材是在初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知识的深化,因此有些在初中已具备的概念,在本节不再涉及,而是直接应用,对于自然资源的概念,在初中也已经出现过,本节再次提出,是侧重在资源在人地系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教材为此配备了“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示意图,概括说明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体现人类社会与陆地环境之间所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的活动以及人口的发展有可能打破系统的动态平衡,而自然资源正是人类所依赖的自然环境中最能直接利用的部分,在协调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地理】高中地理自然地理课教案: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与特点

【地理】高中地理自然地理课教案: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与特点

【地理】高中地理自然地理课教案: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与特点自然地理课教案: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与特点一、引言地球是一个多样而奇妙的行星,由广大的陆地和无垠的海洋所组成。

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与特点对于理解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中地理自然地理课上有关陆地和海洋分布与特点的内容。

二、陆地的分布与特点1. 陆地的面积及分布情况陆地是指不被水覆盖或仅在某些时期被浸没的区域。

目前,全球陆地总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约29.2%,主要位于东半球。

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其次是非洲和北美洲。

2.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大陆漂移是指大陆在众多年代中相对彼此移动的现象。

根据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可以将整个大陆分为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通过构造边界相互作用并发生运动。

这种运动导致了山脉、火山和断层等自然现象。

3. 陆地环境与气候类型陆地环境包括高山、平原、沙漠、森林和草原等。

不同的陆地环境条件和气候类型孕育了各式各样的生物多样性。

例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而寒带则严寒无比。

4. 陆地资源与开发利用陆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农业到工业,人们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

教育培养学生关心土地与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三、海洋的分布与特点1. 海洋的面积及分布情况海洋是指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并覆盖着大部分地球表面的水体。

目前,全球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约70.8%,主要位于南半球。

太平洋是最大的海洋,其次是大西洋和印度洋。

2. 海底地形及海底扩张理论海底地形包括大陆边缘、海脊和深海沟等特征。

根据现代海底扩张理论,海底构造边界处的岩石通过地壳运动而逐渐形成新的海底地壳。

这种现象对于了解地球演化和板块构造有着重要意义。

3. 海洋生物与生态系统海洋是地球上最富饶的生物圈之一,拥有广泛多样的生物资源。

不同深度和水温带域中,存在各种动植物种类。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全球环境平衡至关重要。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教案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教学目标】1.结合材料,说出陆地上的主要水体类型及特点。

(综合思维)2.观察身边的水体,分析水体水源的补给方式。

(地理实践力)3.绘制河流补给方式示意图,分析其补给特点及影响。

(综合思维)【教学重难点】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一)陆地水体1.主要类型:包括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等。

2.特点(1)水量只占全球水储量的3.47%,但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非常巨大。

(2)其类型、水量、分布等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3.主要作用(1)影响自然环境⎩⎨⎧调节气候塑造地表形态(2)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①提供淡水资源。

②具有航运、发电、水产养殖、生态服务等价值。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1.实质:陆地水体之间存在水的交换和转化。

2.河流是连接其他水体的纽带(1)河流与湖泊①河流中下游的湖泊——调节河流径流。

②山地的湖泊——可成为河流源头。

③内流区的许多河流最终注入湖泊。

(2)河流与地下水相互补给⎩⎨⎧丰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3)河流与冰川、积雪补给水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高山永久积雪地区:夏季河流径流量大冬季有积雪的地区:河流会出现春汛2018年11月30日《长沙晚报》报道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退田还湖力度,洞庭湖调蓄面积持续扩大,目前较1978年增加了779平方千米,防洪排涝效益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问题1(区域认知)洞庭湖与长江的关系是什么?提示: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湖水与长江水之间具有互补关系。

问题2(综合思维)洞庭湖水的来源主要有哪些?提示:河湖水、大气降水、地下水等。

问题3(地理实践力)随着洞庭湖面积的扩大,推测洞庭湖周边地区地下水位的变化状况是什么?提示:随着洞庭湖面积的扩大,周边地区的地下水位会上升。

[归纳提升]12.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方式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能够相互转化,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1)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陆地其他水体的最主要的补给。

高中地理教研教学教案5篇

高中地理教研教学教案5篇

高中地理教研教学教案5篇高中地理教研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三、情感目标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同学们你们学过地理学吗?学过,初高中都学过!你们还没学过地理学!你们只学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属于地球概论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属于气象气候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属于水文学,第四章地地表形态的塑造属于地质地貌学。

今天要学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的殿堂。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它是讨论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略。

(一般了解即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陆地和海洋》教案:认识世界地理

《陆地和海洋》教案:认识世界地理

陆地和海洋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是我们生命和生存的基础。

我们身处在这个大地球的表面,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我们都需要了解这个世界的地理环境,认识我们所处的地方的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

因此,教育我们对世界地理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陆地和海洋》这个教案编写的初衷。

一、教案设计路1、教学目标本次授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球的基本构成及其特征,我们的地球在不断地演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海洋、陆地、河流、山脉和阴暗的洞穴等都是地球环境中的界限和特征。

因此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地理现象和特征,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地理常识和认知能力。

2、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球的基本构成及其形态:地球的形态、地球的构成、地球的地表结构。

(2)地球的分布特征:地球的气候带、地球的自然景观、地理界线。

(3)陆地和海洋:陆地的特征、海洋的特征、陆地和海洋的关系。

3、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应该具备学科知识和系统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提供科学而具体的知识,让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2)互动法:教师通过交流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度。

(3)实践法:在讲解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体验。

二、教学内容分析1、地球的基本构成及其形态地球是一颗直径约12,742公里的天体,被广泛称为“蓝色星球”,其主要由内部和外部组成,内部主要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而外部则主要由大气层和生态圈组成,从宏观角度来看地球呈现出一种椭球体的形态。

因此,地球的形态和构成,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和基础。

2、地球的分布特征地球是一颗自转和公转的天体,它的气候、天气和环境都是自然界的产物。

气候带的划分、自然景观的特征和地理界限的判断,是人类对于大自然认知和把握的最基本方式。

高一地理《陆地资源》教案

高一地理《陆地资源》教案

高一地理《陆地资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陆地资源的概念、种类和分布特点,了解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理解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分类与开发利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观察、分析和归纳出不同类型的陆地资源。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增强学生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1.陆地资源概念和种类。

2.陆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3.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相关案例分析。

三、教学难点1.资源的灵活利用及环境保护的平衡。

2.学生的资源利用观念和环保观念的转变。

四、教学过程4.1 创设情境假设你们是一支考察组,负责考察某个地区的资源状况,你们需要有关的资源来帮助你们完成任务,请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所学的知识,想一想你们需要哪些资源,这些资源在你们任务中的作用是什么。

4.2 导入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自己上学的路上经过哪些场景,观察到了哪些资源,这些资源是什么,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4.3 讲解1.陆地资源的概念和种类。

•定义:指地球表面非海洋的部分所拥有的全部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种类:–水资源: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冰雪水等。

–土地资源:包括耕地、草地、林地、荒地等。

–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能源矿产等。

2.陆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水资源:广布于世界各地,但分布不均,少数地区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一般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土壤等因素有关。

•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受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地形地貌、成因类型等因素制约。

3.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利用方式: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实现资源最大利用、节约、保护。

•环境保护:进行环境监控、治理,制定环境标准和环境法规,落实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4.4 实践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结合自己户外实地探索的体验,选择合适的资源类型,组队完成一个资源调查项目。

认识世界陆地与海洋的主备教案

认识世界陆地与海洋的主备教案

认识世界陆地与海洋的主备教案。

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地球的构成、地球的运动、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气候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组成和运动规律,了解地球的特点和意义。

2.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各大洲、各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和特点,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理解地球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构成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部分组成的。

这些部分的特点、厚度和构成都会影响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地壳各层次的不同特征、了解不同地球层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了解地球内部和地外部分的运动和交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地球的构成和性质。

2.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指地球绕轨道上的太阳以及自转和进动的运动,这些运动会带来很多现象,比如地球的春、夏、秋、冬季的变化和日月食的发生。

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同时,学生也要对地球上的气候和温度变化、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等有着深刻理解。

3.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其余29%是陆地。

了解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独特性,这种分布还会影响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气候、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学生也需要学习到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差异。

4.气候和生态环境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气候主要由气候带、气候类型、气象要素和气象条件等组成,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学习生态环境时,可以涵盖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了解各个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互相作用,以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保护。

三、教学方法地理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联系和实践。

针对上述内容,教师可以采用授课、讨论、实验、观察、实地考察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法,全面展现地球上各种现象和特点,并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与热情。

四、教学过程1.预习环节通过课前阅读教材或课外材料,引导学生形成对所要学习内容的初步认知,了解基本概念和知识。

可以给学生准备多元化的资料,比如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获得对世界的更加直观的认识。

高中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教学设计偶尔会抱怨为什么自己没天赋,又或者因为别人能轻易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而不平衡。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完全没办法。

现在的我倒觉得这样也好,世上或许有人能一步登天,但那人不是我。

自己一点一点抓住的东西,比什么都来得真实。

用时间换天份,用坚持换机遇,我走得很慢,但我绝不回头。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教学设计一陆地和海洋教学目的1、了解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即世界的大洲和大洋)。

2、读图了解各大洲的分界线。

3、进行知识的迁移---世界主要海峡的轮廓及其重要性。

4、了解陆地的五种地形及海底地形。

重点和难点各大洲的分界线;世界主要海峡的轮廓及其重要性。

七大洲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板块运动和世界的六大板块。

教学用具准备学生用书、高考图册、资料书等。

教学方法引导读图法、讲授法、讲练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等。

课时:5课时第一课时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一、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完成导学案008基础知识梳理部分(15分钟)老师归纳总结:(一)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陵兰岛-世界最大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二)七大洲概念: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亚、北美——白令海峡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洲面积:亚洲4400 非洲3000 北美洲2400 南美洲1800南极洲1400 欧洲1000 大洋洲900(三)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高中地理的教案(通用8篇)

高中地理的教案(通用8篇)

高中地理的教案(通用8篇)高中地理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高中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大全

高中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大全

高中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大全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大全一第二部分世界地理1.读“东西两半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世界七大洲的名称。

A ,B ,C ,D ,?E ,F ,G 。

?(2)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世界四大洋的名称。

H ,I ,J ,K 。

?(3)将大洲界线所在地理事物名称填注在相应横线上。

①A与B之间的界线:山脉、河、山脉、海峡。

?②B与C之间的界线:海峡、海。

?③A与E之间的界线:海峡,沟通了洋和洋。

?④A与C之间的界线:运河、海、海峡。

?⑤F与G之间的界线:海峡。

该处有(洋流)通过,从南极上空看该洋流流向是(顺、逆时针)。

?⑥E与F之间的界线:运河。

?⑦A与D之间的界线:海。

?⑧B与E之间的界线:海峡。

?(4)将大洋间水域及通道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K与H之间的人工通道是,自然通道是。

K与I之间的人工通道是,西连海和海峡,南接海。

?(5)北美洲和南美洲合称。

两洲均在半球,以运河为分界线。

按照语言的使用情况,人们常把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叫做。

?(6)七大洲中,最小的是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洲和洲。

?(7)南回归线经过的大洲有洲、洲和洲。

?(8)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洋。

?(9)赤道经过洲的中部、洲的南部和洲的北部。

?2.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码①代表板块,②代表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板块和板块相撞形成的。

?(2)图中A处与B处相比,地壳稳定的是处,因为;图中C与D相比,海底岩石年龄较轻的是,因为。

?(3)阿拉伯半岛属于板块,中南半岛属于板块,印度半岛属于板块。

?(4)我国台湾岛及日本群岛属于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西亚的半岛、南亚的半岛以及大陆;马来群岛属于板块,但位于、、三大板块的交会处,多等地壳活动。

探索世界地理教案: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探索世界地理教案: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探索世界地理教案: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陆地与海洋是地球表面上两个最主要的要素。

陆地由各种各样的岩石和土壤组成,而海洋则覆盖了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

这两个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以及它们的生态系统。

一、陆地的分布地球上的陆地主要为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

这些大陆或岛屿主要由岩石、土壤和水组成,它们的构成因特定的地质过程而异。

同时,在地球表面上还有大量的高山地区。

这些山脉形成于各种地质过程的作用下,它们既是自然的美景,也是哺育各种生物的栖息地。

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该山脉位于亚洲中部。

另外,荒漠是地球上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地貌。

荒漠的分布主要受制于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例如,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而澳洲北方则有着大片胡枝子草原。

二、海洋的分布海洋是地球上占地最大的一种生态系统,它占地球表面的71%,其中太平洋为最大的一个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30%。

海洋的底部不像陆地那样坚硬,而是由海水中的各种物质所组成,这些物质又被称为沉积物。

大部分的沉积物主要由岩石、珊瑚、贝壳、泥土、叶子和木块等等组成。

这些物质在海底上积攒起来,形成沉积物层,体现出了海洋的历史变迁和演化。

海洋潜藏的丰富资源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例如,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这些能源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同时,海水中的各种营养物质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运转的重要因素。

三、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

陆地为海洋提供了大量的水、岩石和其他物质,而海洋则支撑着陆地上的许多生物和人类的生活。

例如,陆地上的降雨和降雪能够为海洋提供水源,而海洋中的水汽则会回流到陆地上形成降水。

同时,陆地上的岩石和泥土也会被雨水带入海洋,成为海洋底部的沉积物。

而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小型动物则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为陆地上的许多动物提供食物。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全套)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全套)一、教学目标1. 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思维方法。

2. 了解地球的基本地理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

3. 理解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 属于太阳系的一部分;-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2.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的变化。

3. 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大气环境;- 水环境;- 陆地环境。

4.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 工业活动与自然环境;- 城市活动与自然环境。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地球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40分钟)1. 导入:通过观看地球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入地球的概念:给出地球的定义和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

3.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介绍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以及地球的尺寸和地球由内核、地幔和地壳组成的结构。

4. 概念讲解:讲解地球的平均直径、周长、面积等概念。

5. 小结与作业布置:总结地球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并布置学生自主研究地球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40分钟)1. 前导讨论:复前一节课地球的基本概念,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话题。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以及自转的影响。

3.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的变化:介绍地球的倾斜对季节的影响,以及不同季节的特点。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

5. 小结与作业布置:总结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完成相关练题。

第三课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40分钟)1. 课堂导入:通过观看影片和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思考。

2. 大气环境:介绍大气环境的组成、分布和功能,以及不同层次的大气特点。

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质作用及其分类,初步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内容,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板块构造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发展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关于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教材分析本部分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

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介绍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概念,接着重点分析了两种最常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两种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分析褶皱形成的不同岩层形态时,运用辩证的观点说明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后形成的地形倒置状况。

本段教材配备有大量的原理示意图,对褶皱和断层形成加以辅助说明,这些示意图有助于学生对本段教材的形象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本段教材的最后介绍了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有利于学生认识地质、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主要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貌”。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其作用力的也有多种,教材对此有所侧重和删减,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看,教材选择了学生较为常见的、陆地上分布也最广的三种,即风化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

风化地貌注意其形成原因,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风化,但注意风化并不是由于风的原因,应与风成地貌的原因区分开。

流水和风成地貌两部分内容注意不同外力作用形式形成的地貌形态是不一样的,流水有侵蚀和沉积地貌,风力也有侵蚀和沉积地貌,无论是流水还是风力的沉积地貌其形成过程都是有分选的。

地理《土地资源》教案范文

地理《土地资源》教案范文

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地理教学中的《土地资源》知识对于学生了解地球生态环境、发展建设、生产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围绕《土地资源》教案范文展开,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教学内容与目标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等内容。

2. 教学目标:(1)认识和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类型;(2)了解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并掌握如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二、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场景的设计,让学生置身于实践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 视频辅助教学法视频辅助教学法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教材,让学生在视觉感受和听觉感知的共同作用下,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材。

3. 课堂讨论法课堂讨论法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自由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土地资源,引发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概念解释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3. 视频教学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组织他们自行查阅资料,讨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5. 情景模拟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土地资源利用规划中,并从实践中感受掌握规划编制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自己对于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编制方面的建议和思考。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包括听讲、思考、讨论、积极参与情景模拟等方面。

2. 作业评估教师通过布置相关作业来检验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并通过作业的设计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一

4.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一
然后,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不够积极。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我可以尝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或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
最后,我对作业批改和点评的方式进行了思考。我发现,除了给出错误的修改建议外,我还应该更多地给予学生们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对于做得好的地方,我要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答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水资源短缺问题尤其在北方地区突出,水污染问题在一些地区也较为严重。此外,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存在着水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的现象。
八、课堂
1.பைடு நூலகம்课堂评价: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将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学生的回答和思考过程,了解他们对于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讨论环节,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表达,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以评估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此外,我还将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小测试,以检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我将及时进行解答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及时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我将结合课文内容,给大家讲解一些典型例题。
例题1:请简述陆地水体的类型及其特点。(5分)
答案: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冰川等。河流是地表水流的主要形式,湖泊是地表水体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形成的,地下水是地下岩石层中的水,冰川是高山地区永冻地带的冰雪积累体。不同水体有不同的特点,如河流具有流动性,湖泊具有静止性,地下水具有隐秘性,冰川具有季节性等。
例题4:请举例说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5分)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说课稿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说课稿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情况,掌握陆地与海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地理教学PPT。

2. 教学材料:地理教科书、地理地图。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教师利用地理教学PPT或者地图向学生展示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引发学生对此话题的兴趣。

Step 2 探究(25分钟)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陆地与海洋的定义和基本特点,比如陆地常呈大块状,海洋则呈大面积分布,并且占地球表面的比例不同。

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和总结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海洋则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以及两者在赤道附近的分布特点。

接着,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地理地图,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陆地和海洋分布特点,例如,亚欧大陆的分布特点,南美洲和非洲的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特点等。

Step 3 归纳总结(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填写手绘的世界地图,标出陆地与海洋的分布区域,进一步巩固知识。

Step 4 拓展应用(2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例如:为什么北半球有更多的陆地?为什么南半球有更多的海洋?如何解释赤道附近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现象?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地理条件、气候特点等综合因素,进行推理和解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地图、归纳总结等探究性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但是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时,有些学生表现出了较弱的归纳总结能力,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高中三年级地理自然地理教案

高中三年级地理自然地理教案

高中三年级地理自然地理教案教案一:地球的外部地质作用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壳变动的基本概念;2.认识地理现象背后的地质原因;3.理解大地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相关性;4.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成过程;5.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变动a.地球的结构:内核、外核、地幔、地壳;b.地壳变动的主要形式:地震、火山喷发、地壳运动、地球板块运动。

2.大地构造和板块运动a.大陆漂移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b.板块运动导致的地理现象:地震分布、火山带、地壳抬升与下沉、地震活跃带。

3.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成过程a.风蚀、水蚀、冰蚀、地壳运动等对地形造成的影响;b.世界著名地貌类型的形成机制:高原、山脉、盆地、海岸等。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新知通过展示一些地球的地质活动和地理现象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于地质问题的兴趣,并提出探索地球内部的问题。

Step 2 探究地壳变动的形成1.学生小组讨论地壳变动的原因,并整理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解释。

2.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变动的基本概念,并解答他们可能存在的疑问。

Step 3 认识大地构造和板块运动1.以板块运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大陆漂移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历程。

2.通过地震、火山喷发等案例展示板块运动的实际影响。

3.组织学生进行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加深理解。

Step 4 探究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成过程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探究风蚀、水蚀、冰蚀等对地貌的影响。

2.通过展示世界著名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其形成机制。

Step 5 总结与评价1.组织学生进行小结,总结地球的外部地质作用与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2.教师进行板书概括,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地质现象。

教学资源:1.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的地质活动和地理现象;2.地球内部结构模型;3.板块运动模拟实验器材;4.世界地貌形成过程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陆地资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陆地资源的分类及特点;区别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2.理解陆地自然资源的整体性特征,陆地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景观图、示意图和图表资料,认识和理解人类是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发生关系的,从而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树立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及其保护的观点,树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观点。

●教学重点陆地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难点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各种图表和有关资料,运用导学法和综合分析法,来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教具准备投影仪、图4.15投影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建设,就离不开自然环境,就需要从自然环境中来获取物质和能量。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哪些资源呢?这些资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4.4 陆地资源(板书)一、陆地资源的分类及特点(板书)1.陆地资源的分类(板书)陆地资源(包括能源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请同学们看表4.4陆地资源的基本情况,按照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关系,一般把陆地资源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四种。

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就已经知道,按照其属性,矿产资源由于形成时间非常漫长,一般需要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用完了一下子是不会再生的,所以为非可再生资源或非可更新资源。

而其他三种为可再生或可更新资源,可重复、永续使用,但要注意遵循其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

(提问)我们在第一节中曾专门学过气候资源,气候资源也属于自然资源的一种,为什么在陆地自然资源中没有包含气候资源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作解释)可以从字面理解,因为气候资源它主要不是产生于陆地上,而是产生于地球上空(大气层中和太空)。

同理,海洋资源也不属于陆地自然资源的范畴。

(承转)每一种陆地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特殊的规律性,在初中地理中已作过专门介绍,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规律。

2.陆地自然资源的共同特点和规律(板书)(1)有限性和无限性(板书)(分析、讲解)有限性,是指从陆地资源具有质、量、时、空等特点来分析,就其资源本身而言,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如矿产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在一定地段的储量都是有限的;土地资源,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其数量是有限的;水资源,虽然地球表面的水体占很大比重,但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储量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条件下,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和范围是有限的,如人类目前还难以利用埋藏太深的资源。

所以,从陆地资源的有限性来说,我们应该合理利用,注意珍惜、保护。

无限性,是指陆地资源的利用潜力而言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应用现代科技因素改善生产条件,发挥生产潜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领域和范围。

如粮食单产的提高,由于使用农业科技,改良作物品种,粮食亩产由过去的二、三百斤提高到现在的八、九百或上千斤,充分提高了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又如,以前被人们视为“不毛之地”的沼泽地、盐碱地、沙荒地、滩涂等,经过人工改造,也充分发挥了其特长和生产潜力,像我国的“北大荒”变成了如今的“北大仓”,山东省在沙土地上种花生、白薯、西瓜取得了丰收、沿海一些水域滩涂发展水产养殖等;再如,通过提高勘探和开采技术,以增加矿产资源的可采储量等;某些原来用途单一的资源,现在已有了多种用途,如可从煤、石油中提炼出化学纤维、药品、日用品等。

(对于这一部分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来讨论、分析、回答)(2)地域性和整体性(板书)地域性是指陆地资源的分布规律。

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的分布往往与气候条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是一致的,因为降水较多、水热条件配合较好的地带,地面水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植物茂盛,土地肥沃;相反,降水较少、水热条件较差的地带,水资源缺乏,生物稀少,土地贫瘠。

矿产资源的分布则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如在古生物丰富的沉积盆地,往往储存着大量的石油、煤等;岩浆活动强烈的地带,往往有硫磺、铜矿的分布。

整体性是指对于一个地域而言,各种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果一种资源或资源整体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资源以及环境发生变化。

(出示图4.15的投影片)(分析)该图从正、反两方面通过对比来说明热带雨林对环境的影响。

图的右半部分说明:在种类繁多、树木高大茂密且有明显层次热带雨林中,由于有高大的树林遮挡、覆盖,使低层的植被(属喜阳植物)和土壤免受暴雨冲刷和烈日曝晒。

各种树木不断吸取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不断形成的枯枝落叶落入地下,腐烂后经微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归还给土壤,又供植物重新利用。

这样,物质就可以循环不止,森林资源得到不断更新,土地资源也十分肥沃。

该图的左半部分说明:如果人类乱砍滥伐森林,就会改变热带雨林合理的种群和结构,不仅会造成森林退化、土壤贫瘠,而且还会引起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严重问题。

因此,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分析、评估,综合平衡,防止和减小人类在对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和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承转)在陆地自然资源中,有一部分可以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能量(动力),被称为能源资源。

常规能源3.能源资源(板书)新能源(分析、引导)按照其开发利用状况,一般可把能源资源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两种类型。

(边解释边板书)什么是常规能源呢?同学们可能看课外书知道军事上有一种“常规武器”。

什么是常规武器呢?(学生讨论、回答)军事上经常大规模使用的武器即为常规武器。

那么,常规能源也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即现阶段经常大规模使用的能源就是常规能源,如矿物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

目前,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常规能源占很大比重。

新能源,是指目前由于技术经济水平的限制,还未被广泛应用(有的正处地试验、研究阶段)的能源资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

但是,随着人们对新能源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广泛应用,将来有一天新能源就变成常规能源了。

(承转、过渡)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

如何来协调这种关系呢?二、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板书)(首先让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然后来概括每一段的“中心思想”或找出关键的语句,随后教师提问、归纳、讲解)这一部分课文主要说明陆地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陆地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第二,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可结合图3.52分析。

第三,陆地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人类使用不同的能源(由柴草——煤炭——石油),都一次次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大发展。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最后的蓝体字——把我国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教师可作适当解释)[课堂小结]陆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在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陆地资源的影响可谓越来越深刻。

但在一些地方,由于盲目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对陆地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已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所以,今后如何有效而合理地开发利用陆地资源,用正确的人地观来指导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课后作业]1.下列能源中,属于新能源的是( )A.煤、石油B.核能、太阳能C.水能、地热能D.石油、天然气答案:B2.下列能源中既属于常规能源又是可再生资源的是( )A.太阳能B.煤炭C.生物能D.风能答案:C3.有关陆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资源的总量是巨大的,因此在人类有限的时间内,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B.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将不断拓宽范围,提高其生产潜力C.铀、钍等放射性矿产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人类可能长期利用D.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不是一个整体答案:B4.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农、林、牧、渔、矿业构成了社会第一级生产B.历史证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与能源的利用有关,但关系不大C.陆地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不影响人口的分布D.在工业化时期,人口主要聚居于气候暖热、土地肥沃、森林和草地茂盛、河流众多的地区答案:A5.关于煤、石油的错误叙述是( )A.属于化石燃料B.属于太阳辐射的能量C.是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D.埋藏于地球内部,属地球内能答案:D6.下列资源中具有明显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 )A.煤炭B.铁矿石C.土地D.地热答案:C7.关于陆地资源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数量的无限性B.潜力的有限性C.分布有一定规律性D.能源资源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答案:C8.关于自然资源的特点,正确的叙述是( )A.可再生资源,一定能供人类长期利用B.土地、水、生物、矿产等资源的分布,都具有明显的地带性C.非可再生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可再生资源数量是无限的D.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自然资源间相互影响与制约答案:D9.把下列相关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①数量有限 A.整体考虑、综合分析②利用潜力无限 B.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③分布不均匀 C.珍惜和保护资源④资源间相互影响与制约 D.加强科研,提高利用率答案:①—C ②—D ③—B ④—A●板书设计4.4 陆地资源一、陆地资源的分类及特点1.陆地资源的分类2.陆地自然资源的共同特点和规律(1)有限性和无限性(2)地域性和整体性常规能源3.能源资源新能源二、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