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_世界区域地理复习——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世界区域地理复习——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地理复习——东南亚世界地理复习——东南亚一、内容标准课标要求:区域地理是高中教学的必要载体。

课标解读:基础知识是教学载体,不是主体,只是提供一个信息平台,在这里种地,种高中地理知识,收获高考成功。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①通过填图,明确东南亚的位置、范围。

②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③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④运用相关资料,探索东南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目标解读:本节通过探究“东南亚”,进一步总结研究区域一般方法与步骤,体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学生在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时,对如何构建问题的框架存在困难,对如何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存在困惑。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与认知规律,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分析区域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学习目标:⑴通过填图,明确东南亚的位置、范围。

⑵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三、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世界地理”是“区域地理”的核心内容,“东南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为复习区域地理提供了依据。

在内容编排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内容初中教材选取典型的“东南亚”为例,以“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人地协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找出问题,探究原因,提出对策,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3.版本兼容各版本的侧重点不同,主要体现在内容编排上的的差异,鲁教版更侧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图版更侧重对社会经济环境的阐述。

四、教学活动1.流程设计创设情景……………………………………… 1分钟自主学习……………………………………… 约8分钟合作探究……………………………………… 约25分钟归纳总结……………………………………… 约1分钟巩固训练……………………………………… 约10分钟2.教学设计五、课后作业通过东南亚的题目,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要点。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区域地理复习--南亚学情分析本节是给高二七班同学上课。

高二七班为文科班,学生的学习程度各异。

多数同学学习积极、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地理基础也不错。

但,个别同学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分神。

通过对课前预习内容的检查发现多数同学对南亚还是比较熟悉的,只是对于区域性问题思路不够明确、答案组织不够准确。

课堂效果分析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思路清晰、明确,学生课堂活动积极,思维活跃,回答问题踊跃,课堂效率高。

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讲述世界地理分区的南亚部分。

目前,南亚高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关注,同时,也成为高考热点。

主要学习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

根据高考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5.了解南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6.记住南亚的位置和地形特点、河流及其水文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主要地形区、河流等。

7.理解南亚季风气侯,能够根据气候统计表、数据等分析南亚季风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8.理解恒河三角洲地区多洪涝的原因。

评测题读右图回答1-3题。

1.B国地形自北向南依次是()A.山地、高原、盆地B.山地、平原、高原C.高原、山地、平原D.山地、平原、盆地2.关于A、B两国正确的说法的是()A.A、B两国间矛盾冲突激烈的历史原因是淡水之争B.A国是以山地为主的国家C.B国南部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偏高的原因主要是受北部山地的阻挡D.东南季风的强弱,易使B国造成洪涝或干旱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国地处亚欧板块B.某一河流源于我国,流经B国,在C国入海C.A国人口密度最大D.B国是亚洲耕地面积,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右图为某地区图,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甲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该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①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②国家贫困,水利设施差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④气温高,山地冰川融化量大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5.a、b两河流域之间的山脉,其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光照 B.热量 C.地形 D.降水6.不属于南亚西北部印度(或塔尔)沙漠形成的原因是A.离海较远B.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内C.西南季风不易吹到D.古代原始森林遭到破坏课后反思课已经上完,回顾整个的备课、上课的过程,感悟良多,现反思如下:1、要重视集体备课。

高中地理_中国区域地理—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中国区域地理—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前学习】学生结合地图册P195和《西北地区》的导学案预习本节课内容,并会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表达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课堂教学】〖导入〗教师活动:手中拿着西北地区的轮廓,师:看到我手中的轮廓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地理分区中的哪个地区呢?把西北地区的轮廓粘贴在黑板上。

多媒体播放视频“西北地区的景观图”并配有西北地区典型的诗句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在欢快的音乐背景中,一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句。

设计意图:古人的诗句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产生对西北地区一探究竟的欲望。

〖承转〗这是古人对西北地区的些许感受,有沙漠戈壁,有茫茫草原,有肥美牛羊。

你心目中的西北地区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学习目标〗教师活动:PPT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给西北自然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及其之间的关系;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及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设计意图:齐读有声势,目确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承转〗点出本节课的活动主要有三个:环节一自主探究、环节二合作探究、环节三体验高考。

老师先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西北地区。

〖了解基础知识〗教师活动:展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师:从图中的经纬度我看可以看出,西北地区位于北温带,距海较远,东部、南部有一系列山脉,北部和西部是什么地形呢?展示西北地区在亚洲地形图中的位置。

师:从图中可看出西北地区北部、西部的地形是什么呢?(山地、高原)西北地区确实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呢!播放影片“西北地区缺水的真实写照”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回答,观看影片“西北地区缺水的真实写照”,体会水资源的重要性小结:西北地区有个别地方真的用这种洗脸方式,我们这里虽然缺水没有这么严重,但是平时也要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起初中所学知识,学会用高中的分析思路,明确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提高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环节一自主探究〗教师活动:把六个要素反扣在桌面上,PPT展示问题和要求(问题:结合地图册P195,用自己已学知识来简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并指出该要素主要影响哪些要素?要求:6个组各派一名同学随机抽取本组代表的要素进行阐述)学生活动:6名学生一起登台阐述自己的地理要素,并说出主要影响哪些因素。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区域自然地理高三地理一轮特征分析【高考考点】1.能在地图上辨认各种地形,能描述各类地形的特征2.能描述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并解释原因3.能解释主要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考纲要求】根据区域图和相关材料,分析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天气和气候、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

【命题规律】选取典型的世界或中国的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系统地理知识的命题设计,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

此类命题比重较大,因此准确把握重点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正确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学会区域分析与比较是灵活应考的关键。

【知识盘点】——课前要求学生自主复习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一、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一)陆地地形(二)海底地形(三)复习的框架如下:(1)区域地形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地势起伏状况;(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2)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3)地形对区域气候的影响(4)地形对区域农业的影响(5)地形对区域交通的影响(6)地形对区域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典例精析】——课堂练习例1:图中等高线的等高距为1000米。

(1)简要叙述图示区域地形的突出特征。

(6分)(2)简要说明形成该区域地形特征的内外力作用。

(12分)例2::读我国东部某地区地形等高线及年等降水量线图(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该地区地形地势特征。

(4分)(2)图中甲地为我国畜牧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试据图分析发展畜牧业有利的自然条件。

(4分)(3)乙处为我国目前重点造林地区,试简述乙处森林主要的生态作用,并说明在图示区域的开发中应如何保护森林资源。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南方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南方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南方地区一、学习目标(一)1、了解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掌握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和人文特征3、重点探究南方地区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及城市发展(二) 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2、培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二、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要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认识人地关系的整体性2、引导学生要善于与学过的北方地区进行比较,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加深理解区域特征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低山丘陵的开发两大工业基地城市发展问题和对策难点:低山丘陵的开发城市发展问题和对策解决办法:采用谈话与讲授相结合得方式,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讨论,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南方地区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及相关图片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课前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学习(二) 教学过程通过谈话,导入新课,询问学生是否到过南方,最想去哪里旅游【课件】播放多幅图片,师生共同欣赏美丽南方的景色【学生活动】小导游介绍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板书】位置和范围小导游介绍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依次从地形、气候、河流、土壤和自然资源方面【板书】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南方水果引入,讲解南方的农业生产引导学生思考评价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2分钟)请两名学生分别回答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南方地区以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丘陵山区:森林资源丰富,发展“立体农业”河湖海域:发展渔业不利条件:气候: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导致旱涝灾害频繁;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份伏旱天气;四川盆地、云贵高原贵州部分光照不足;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台风灾害频繁;地形:山地、丘陵占比重大,平原.盆地比重较小;土壤:红壤贫瘠,分布广泛,需要改良水源:云贵高原喀斯特区地表崎岖,地表水缺乏。

【讲授】通过不利条件中的地形引入南方低山丘陵的开发,介绍江西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板书】人文地理特征【工业发展】通过复习提问复习南方的两大工业基地:沪宁杭、珠江三角洲【自主探究】简述我国在沿海港口建设大型钢铁基地的有利条件1、便于进口铁矿石,降低铁矿石运输成本2、便于钢材出口,降低出口钢材的价格3、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钢铁消耗量大M公司并购乙地的钢铁厂后,炼铁和炼钢在甲地和乙地该如何分工?为什么?乙地钢铁厂炼铁,甲地钢铁厂炼钢充分发挥甲地钢铁厂的技术、设备优势;发挥乙地港口优势,减少铁矿石的转运成本说明在丙地建大型钢铁厂相对于甲地应具备的有利区位条件?1、具有深水良港2、铁矿石运输路线短,成本低3、地价低,建设成本低【城市发展】通过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理解南方地区的城市发展3分钟时间自主探究+3分钟时间合作探究小组派代表分享成果【课堂总结】1、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2、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湖土壤自然资源3、人文地理特征农业工业城市【当堂检测】【限时4分钟】放答案(1)南方西高东低(西北高,东南低)(2)A A位于(武夷山)东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3)水能资源有色金属资源森林资源(4)闽与台湾隔海相望,交通便利;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相似;为许多台商的祖籍地学生订正答案,讨论错题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讲解学情分析地理学科的高考复习------区域地理部分,是最使人感到困惑和焦虑的。

高中地理_认识区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认识区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区域》教学设计(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创设情境,引发悬念,切入主题是导入新课的基本思路。

本节教材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一个区域,如某一旅游景区或家乡所在的省份等,通过感知这个具体区域,引出区域的概念,并提出有关区域的几个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也是一种导入方式。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设计更具有新意的导入方式。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到过哪些地方,并让学生描述区域特征,引入新课、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区域的含义”可细化为以下内容,即区域定义、特征、分类及划分区域的目的。

在本目中,重点是搞清“区域的定义”。

[点拨]1.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

其次,引导学生对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再引异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

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2.界定区域的概念时,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区域的地理空间性。

任何区域都要落实到地球表面,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二是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3.关于区域划分。

任何一个分类体系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类标准,二是类别体系。

对不同的划分方法可补充实例讲解。

4.关于区域划分的目的,建议教师进一步说明区域地理学的意义。

[提示]“区域的类型”是本节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分类的标准(指标)。

凡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范畴,凡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点拨]如果用讲解法,要先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传统区域分类,然后引出均质区概念。

再介绍城市与周围郊区或港口城市与腹地,然后引出功能区概念。

如果用自主探究法,那么建议教学时分三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对区域进行分类。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中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中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看图、填图等形式,明确中东的(经纬度、海陆)位置。

(2)、阅读相关材料,把握中东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形成区域分析思路。

2、能力目标:(3)、进行案例分析中东对“水、石油”资源的开发,掌握以色列节水农业的借鉴之处,剖析石油经济的区位条件。

(4)、跨区域对比干旱,找异同,形成全球空间概念。

3、情感目标:(5)、关注中东人民的生活,维护和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东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横向、纵向知识体系(如:干旱为主的气候——灌溉农业——以色列、埃及为例重点学习)。

2.中东的区域评价(优势、劣势)和跨区域对比干旱。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中东阅读材料;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学案;地图册【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导入]“中东”是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欧洲的远近,将部分国家分为近东、中东、远东。

它一直是世界热点地区,大部分为西亚,与西亚不完全一致,下面我们学习中东的位置和范围。

一、中东的位置与范围[自主学习]1.看西亚和北非图,读【阅读材料一中东的位置与范围】了解中东的位置,辨析以下“对错”,并解释为什么? (分组抢答对错)1、中东地区主要指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

()感悟:2、北回归线穿过中东地区的中部,40°E穿过波斯湾的东端。

()感悟:3、中东地区是“三洲五海之地”,土耳其海峡沟通了里海和黑海,曼德海峡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感悟:[学生回答] 略[设计意图] 让学生带着3个问题,亲自动手查看“西亚和北非”地图,找出3种说法的对错及原因,就是自学了中东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范围,印象深刻。

[教师投影点拨]中东的经纬度位置:20°N-40°N、20°E --60°E,估计“开罗”的经纬度( 30°N 31°E )中东的海陆位置:1运河(苏伊士运河)1湾(波斯湾)2洋3洲3海峡5海2.中东的范围:中东=西亚—阿富汗+埃及【例1】刘洋的叔叔在中东打工,叔叔说:“我打工的国家在里海的南边,波斯湾的北边,今年以来该国核问题的形势发生积极变化”聪明的你,能给刘洋解释;刘洋的叔叔在哪个国家打工吗?()A、沙特阿拉伯B、科威特C、伊朗D、土耳其[参考答案]1.C[承转] 刘洋的叔叔在中东打工,是因为这里石油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接下来我们走进中东,了解那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高中地理_高三二轮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高三二轮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2)举例说明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3)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区域比较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简单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来理性分析的意识。

(4)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养成关心的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分析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授课方法:归纳法、对比法、合作学习、小组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双边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学生回答过渡学生分析考纲原文: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锻炼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提高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合作教师点拨小组讨论完成对比表格教师投影讲评过渡以大豆的例子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教师点拨学生回答练习题引出限制性因素与主导因素播放新疆农业相关视频社会经济因素区位因素影响描述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广阔,市场需求量大,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深居内陆,交通不便;交通便利政府政策通过鼓励或限制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种植面积和农产品种类国家政策支持,优惠政策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丰富,劳动力价格较低,劳动力素质高技术条件机械技术条件的发展和改进,通过影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科学技术是提高单产的最主要方式技术先进,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化肥良种冷藏练习题2.农业区位的选择(1)局部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2)大范围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一般原则考点二农业地域类型1.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突破难点。

《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与反思首先这一节课的复习内容是人教版第六、七单元以及第八单元得第一节,包括亚洲、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中东六个区域的复习,复习时采用的方法是分组积分的方式,全班分为六大组。

这样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竞争的意识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接下来我把上课的每个环节写下来,附带自己的教学反思。

导入:课前小测验环节由地理课代表主持,题分为板答题、必答题、抢答题三个环节。

复习课:1、展示课标要求,让学生了解一下这一节课的重点。

2、分小组,将本节课复习的6个区域的思维导图进行整理,梳理出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

学生进行讲解。

3、教师总结、展示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导图。

让学生对照手中的思维导图,总结各区域地理的思维导图与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导图有什么差异?学生总结:各区域的学习的侧重点不同。

4、教师引导:不同区域的侧重点不同,同学们根据各组负责的区域,整理出简单、明了的重难点思维导图。

各小组以新授课制作的思维导图为第一版本,画出这一区域的重难点,对照板答题的内容进行修改思维导图。

5、展示、讲解:学生分小组对本组负责的区域思维导图进行讲解说明。

6、补充提问:学生根据展示同学讲解的内容,进行提问、回答、补充。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完善各区域的重难点思维导图。

7、应用:出示2014年初一地理考试综合题,学生到黑板进行答题、讲解。

8、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不管老师的课多么精彩,学生都不可能完全领会并保证不会遗忘,所以,复习从这方面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放不开手脚,要么是完全放手把所有时间给学生自己复习。

要么就是自己在上面滔滔不绝讲重点,而学生却收效甚微。

如何把学生的兴趣提升起来,让学生愿意学习,并且学习的效率高呢?我认为本节课的几个环节值得借鉴。

1、小组合作,加分机制:在该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复习,让他们做一次老师,享受着给别人打分的乐趣,学习劲头就大了。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复习之中国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复习之中国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能分析出我国东北、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和不足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自然和人文因素总结出我国不同地区是怎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从而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能分析出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从而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分析】前三个单元教材设计了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相关知识,而本部分知识是中国的人文环境的第一章节。

这其实是对自然环境怎样影响人类活动的具体事例的学习,所以,这部分知识其实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一种延伸,也是与高中农业区位等相关知识的结合。

因而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本章节的重点知识是农业的分布;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难点:不合理的农业生产产生的问题及措施【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农业的资料,完成导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1.讲解法;2.读图分析法;3.自主与合作探究法。

【学情分析】学生此时已经对中国各区域的自然环境有了基本的认识,对农业区位因素也做了详细的学习。

本章节的学习借助的是初中教材,所以很多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会有复习的错误认识,导致学生在课前准备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充分。

所以,要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

另外,由于学生地理思维不够严谨,在思考问题时往往片面或者不能站在高中知识的高度来解决问题,因而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教学评价】1、通过练习1让学生意识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达到能够用地理区位来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目的。

2、通过中美之间玉米带异同的比较,让学生能够对我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与发达国家之间差异有更清晰的认识。

学情分析通过必修内容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学生对农业的特点、区位选择、农业地域类型等知识比较明确了,初中的中国地理中也接触过农业发展的问题、现状等问题,因此在进行设计时,紧扣课标的要求,整合了各版本的教材内容设计了这一节课。

高中地理_高二世界地理复习 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高二世界地理复习  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南亚》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思路:【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高中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内容,它充分体现了地理的两大特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通过本节要让学生初步明确学习区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会影响人类活动。

本区在高考中的常规设题往往以南亚的自然灾害如高温、洪涝、地质灾害、产业活动等为切入点,考察本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区位条件、主要面对的问提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知识的基石,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目的就是要某个区域的一些地理现象做出解释或对区域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区域地理知识属于初中学习的内容,限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知识体系相对简单,强调感知;而高中区域地理建立在学生已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的前提下,对地理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和升华,更强调理性的思维。

学生要在并不牢固的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基础上,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澳大利亚是区域地理里面非常重要的一节,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因此这一节对高中区域地理来讲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南亚的基本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简单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初中阶段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表面认识,即简单的知道“是什么”,但不注重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且,现在有些学生基础知识已遗忘。

高中区域地理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还有待完善,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并乐于参与探究活动,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本区在高考中的常规设题往往以南亚的自然灾害如高温、洪涝、地质灾害、产业活动等为切入点,考察本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区位条件、主要面对的问提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唤醒学生的已有记忆,结合高中必修一、必修二、所学的原理、理论以及必修三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解释南亚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即要明白“为什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制约本地区发展的问题,并能提出解决措施和发展方向。

高中地理_中国区域地理之青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中国区域地理之青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观看视频,结合课前微课的学习,让学生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气候特征作为探究重点,学会描述一个区域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高原地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势高,树立整体性的观念;2.评价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让学生认识到高寒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教会学生辩证统一地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建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发展的思想,;3.借助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以青藏地区为例,教会学生掌握复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面向高考,注重学生答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并及时进行课堂学习的反馈,自评、组内互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补充,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河谷农业发展的条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难点】青藏地区河谷农业品质优,单产高的原因分析【课堂探究】【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导入青藏地区【考情展示】列出2014---2016年高考考查情况一、自然地理特征——雪域高原【知识回顾】观看视频,结合微课所学知识,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个方面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承转】突出高寒特征,重点探究气候特征及成因。

【学生活动】依据图示资料描述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注重答题思路的指导。

中国降水量分布图图3 藏民服饰图1 中国年太阳能分布图图2 拉萨与杭州的气温降水分布【归纳提升】构建青藏地区地形、气候与水文、生物、土壤特征的联系【学生评价】自评【承转】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大,看一下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

二、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河谷农业【学生活动】在图上指出青稞、牦牛两种农产品的分布地区,并说明理由。

【小结】强调河谷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热量。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复习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复习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区域地理复习--东南亚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区域地理亚洲分区的东南亚部分,高考考试说明认为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要求掌握本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因此学生应该要掌握本区的基本自然地理特征及对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近年来高考热点内容,多与高中地理知识相联系进行综合考查,重点集中在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板块构造及地质灾害、物产等。

人文地理考查的热点主要有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泛亚铁路、澜沧江-湄公河的开发。

各类题型均有涉及。

基于以上内容,本节让学生自主交流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主要涉及位置的重要性,并能到掌握区域定位和区域位置描述方法。

通过农业区位条件来引出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各个特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也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通过升华变化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价值观,能够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属于初中地理内容。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知识,但由于初二就会考完,两年没学地理,所学知识已经所剩无几,再加上学生生源实际情况,复习应低起点。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区域地理知识储备还不够全面,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要达到课标的要求有一定难度。

因此课下学生做好充分的学前预习,做好学情反馈。

在课上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掌握分析区域问题的一些方法,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会知识点的迁移应用,为高考打好基础。

本课设计理念:力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资料。

2.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辩论等四.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南亚的位置,掌握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理解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对区域开发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入相关材料,培养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加深记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看待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合作与冲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高中地理_第二节 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二节 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南亚、中亚》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工作单位:高二区域地理复习——南亚、中亚学情分析学生初二即进行学业水平考试,对于区域世界地理部分遗忘很多,学生复习起来非常吃力,但是毕竟学生的理解力上升,空间想象能力也在高一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有难度,但并不是不能克服。

学生手头的资料:中学地理图文综合指导地图册,我校自己编写的校本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两本材料进行复习,教师注重指导学生看图、用图,将知识点落实到图上。

高中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提到的是某个地区发生了某件事,现在可以让学生将这个地区落实到世界地图上,明确这个地区有什么问题,该怎么解决,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看图能力,完成难度不大。

要求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较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存在差距,需要以一个具体的地区为例,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析此类问题的方法。

学生提前把导学案拿到手,进行充分的预习,针对预习情况,有的放矢,突出重难点,问题会一一解决。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南亚、中亚效果分析本节课通过读图能让学生明确本区的位置以及本地区在世界的位置,直观明了。

通过读图也能让学生更容易记住本地区的地形、河流、气候矿产的分布,展示学生所不熟悉的南亚、中亚的地理景观图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印象,激发学习积极性,并开拓了国际视野。

由自然地理特征推导社会经济特征,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以及思辨能力。

小组讨论题立足于本地区的热点问题,挑选学生易于推理,善于总结的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从学生回答上看比较成功。

合作探究案:需要学生具备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开放性思维要求比较高。

部分学生只答出部分答案,难免在考试中会失分。

随堂检测部分:题目设计的较为简单,选择题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主要是考察南亚、中亚基础知识,掌握的很好,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很好。

需要老师讲解。

高中地理_中国地理.青藏地区--区域地理复习三部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中国地理.青藏地区--区域地理复习三部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地理总复习青藏地区青藏地区【考试说明解读】高考全国卷地理考试说明中规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相关部分。

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明确青藏地区的空间位置、区域特征和工农业发展,并通过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探寻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分析】学习一个区域,首先要明确其地理位置特征。

位置特征:①经纬度位置:位于80°E--100°E,26°N--40°N,主要属于中纬度地区;②海陆位置:深居内陆,离海洋远;③相对位置:喜马拉雅山以北,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与印度、尼泊尔等国相邻。

青藏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和雪域高原,其最突出的特征是“高寒”,围绕着高寒,当地的自然环境呈现出整体性的特点。

自然特征:①气候:气候寒冷,降水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②水文:大河源头(亚洲水塔),湖泊众多,水能丰富。

③地形:高原、山地为主,西北高东南低,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④生物:高山草甸、草原面积广大,野生动物耐寒。

⑤土壤:以冻土、寒漠土为主,土层薄,肥力低,土壤贫瘠。

在高寒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当地的人文环境也呈现出相应的特点,本节课以农业、交通为例分析青藏地区的人文环境。

农业——高寒畜牧业;河谷农业(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交通——青藏铁路(修建的地理意义;克服的困难)随着交通改善,特别是青藏铁路的修通,青藏地区快速发展,其开发方向:农业:畜牧业基地、河谷农业;工业:清洁能源基地、矿产基地;旅游业:大力发展旅游业。

随着青藏地区的开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生态破坏,以三江源为例分析,分析其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对策。

【学情分析】本部分内容学生是在八年级下学期学习的,经过了三年时间的间隔,学生对其已经印象模糊,即使是基础内容也很难准确的进行描述了。

高中地理_高三地理期中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高三地理期中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赤道平面不重合,它们之间的交角叫做

目前它的大小是

2.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
的存在,并
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
不因季节而变化,因而,
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
之间往返移动。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纬 ;
日,位于南纬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为
日。太阳直射点
的回归运动周期为 日 时 分 秒 ,又叫做 。
23º26´N
【典型例题】
0º 23º26´S
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标出近日点(C 或 D) ,其日期为 ;
在图中标出远日点 ,地球
经过此点。
(2)夏至日时地球运行至
附近,公转速度
;冬至日时地球运行至
附近,公转速
G


(3)图中 A、B 两点附近表示的节气分别是:A ;
算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与赤道(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差,以及南北回归线、南北
极圈与赤道之间的纬度差。比较二者之间的关系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角)= 90 - 纬度差 纬度差是指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同一地点,不同季节)
探究 A 地(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什么节气离太阳直射点最近,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什么 节气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B 地(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什么节气离太阳直射点最近,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什么节气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 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 【图 1-3-3flash 动画演示地球公转:】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有无变化。 引出黄赤交角的概念,完成学案 2 【问题导学】 (1)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夹角为多少? (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知识讲解]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 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 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flash 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归纳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 23º26’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理复习--南亚
学情分析
本节是给高二七班同学上课。

高二七班为文科班,学生的学习程度各异。

多数同学学习积极、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地理基础也不错。

但,个别同学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分神。

通过对课前预习内容的检查发现多数同学对南亚还是比较熟悉的,只是对于区域性问题思路不够明确、答案组织不够准确。

课堂效果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思路清晰、明确,学生课堂活动积极,思维活跃,回答问题踊跃,课堂效率高。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讲述世界地理分区的南亚部分。

目前,南亚高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关注,同时,也成为高考热点。

主要学习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

根据高考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5.了解南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6.记住南亚的位置和地形特点、河流及其水文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主要地形区、河流等。

7.理解南亚季风气侯,能够根据气候统计表、数据等分析南亚季风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8.理解恒河三角洲地区多洪涝的原因。

评测题
读右图回答1-3题。

1.B国地形自北向南依次是()
A.山地、高原、盆地
B.山地、平原、高原
C.高原、山地、平原
D.山地、平原、盆地
2.关于A、B两国正确的说法的是()
A.A、B两国间矛盾冲突激烈的历史原因是淡水之争
B.A国是以山地为主的国家
C.B国南部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偏高的原因主要是受北部
山地的阻挡
D.东南季风的强弱,易使B国造成洪涝或干旱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国地处亚欧板块
B.某一河流源于我国,流经B国,在C国入海
C.A国人口密度最大
D.B国是亚洲耕地面积,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右图为某地区图,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甲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该国洪
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
②国家贫困,水利设施差
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④气温高,山地冰川融化量大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5.a、b两河流域之间的山脉,其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地形 D.降水
6.不属于南亚西北部印度(或塔尔)沙漠形成的原因是
A.离海较远B.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内C.西南季风不易吹到D.古代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课后反思
课已经上完,回顾整个的备课、上课的过程,感悟良多,现反思如下:
1、要重视集体备课。

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准备课的过程中,地理组全体老师积极参与、献言献策,努力使课堂达到精细化、完美化。

2、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

整个课堂始终坚持将学生放在第一位的角度去设计。

上课过程中学习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活动较多,突出了学生的主题地位。

3、备课要精细化。

备课不仅是备知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

需料想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在哪些知识存在疑惑,如何去突破疑惑。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让学习接受。

课标分析
南亚部分属于义务教育的内容,课标虽对其没有明确要求,但是义务教育的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

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依据高考实际,本节课主要学习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以及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其中重点复习南亚的气候及成因、地形地势特点、河流水文特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