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戏剧异同
中西悲剧的比较
中西悲剧的比较一、相同点1、中西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密切,与宗教关系密切。
2、悲剧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3、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
4、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气氛与情调,这种气氛与情调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
5、主题上都追求严肃;追求一种道德观念认同感。
二、不同点1、不同的悲剧主人公西方古典悲剧,其主人公一般为力量型的、进攻型的敢于斗争的男性英雄,即使是女性,也如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
例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靳斯描写的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由于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
她们不是积极地抗争,而是被动地忍耐,把痛苦看作命运的安排,像窦娥这样在遭遇面前采取被动态度的悲剧人物还很多,《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剧的女主角都属于这一类。
2不同的悲剧冲突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主动的,用行动来抗争是西方悲剧的实质。
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以复仇为主线把悲剧冲突推向高潮。
中国古典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
《窦娥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
3、不同的悲剧结局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是冲突的白热化。
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正是这样,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悲剧往往以喜剧的形式结尾,是冲突的和解。
《窦娥冤》的结局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国悲剧的这种结局是对主人公被动受苦的肯定。
4、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悲剧精神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戏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尽管它们都是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和情感,但由于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东西方戏剧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从起源和发展来看,东方戏剧,如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古代的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戏曲强调的是综合性,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手段融为一体,注重演员的技艺和功力。
而西方戏剧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其发展受到哲学、文学、诗歌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古希腊戏剧注重对人性、命运等主题的探讨,强调戏剧的思想性和批判性。
在表演风格上,东西方戏剧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东方戏剧,特别是中国戏曲,演员的表演常常较为程式化。
比如,每个角色都有特定的动作、表情和唱腔,通过这些固定的程式来塑造人物形象。
这种程式化的表演并非僵化,而是在规范中展现出演员的个性和创造力。
而西方戏剧更注重演员对角色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情感的表达,追求自然、逼真的表演效果。
演员会通过深入研究角色的性格、心理和社会背景,力求将角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舞台布景和道具方面,东方戏剧通常较为简约。
以中国戏曲为例,常常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象征性的道具来营造场景,一块幕布、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就能代表不同的环境和场所。
这种简约的布景方式,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而西方戏剧在舞台布景和道具上往往更加写实和复杂,追求对真实场景的还原,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逼真的道具和灯光效果,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戏剧题材方面,东方戏剧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素材,注重宣扬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的京剧《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等,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传递出忠诚、勇敢、正义等价值观。
西方戏剧则更倾向于对现实社会问题、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等进行深入探讨。
像莎士比亚的作品,常常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黑暗面。
中西方古典戏剧比较
戏剧与影视Theatre,film&television43写意,主要是通过戏剧进行思想、情感、情趣和内涵的表现,对于舞台的设置通常情况下比较简单、随意,没有过多的道具要求。
本文以中西方戏剧的悲剧为例,对二者不同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戏剧的悲剧大部分是由悲到喜,而西方戏剧则大部分是一悲到底。
一、中西方戏剧渊源戏剧是一种比较古典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中西方戏剧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二者的起源有着一定的联系,都是在原始巫术仪式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实际上,原始巫术仪式是通过相关祭祀仪式与大自然进行交流,表达对人类命运、现实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属于人类的早期精神。
在中国戏剧中能够看到原始巫术仪式的影子,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拊石击石”“致舞百兽”的场面,屈原的《九歌》中收尾两章《东皇太一》和《礼魂》,都可以证明中国戏剧起源于原始巫术仪式。
西方戏剧也是源于原始巫术仪式,最初的西方戏剧主要为古希腊戏剧,而古希腊戏剧产生于民间,大多数是通过对民间宗教祭祀仪式进行的戏剧化表现,如通过歌颂酒神展开祭祀活动,用来表达对英雄的哀悼。
二、中西方古典戏剧差异(一)中和之美与悲剧精神——审美风格差异中西方戏剧的审美风格差异较大,对戏剧风格的定义也存在一定区别,西方戏剧有明确的悲剧和喜剧区分,而中国戏剧则无明确的悲剧和喜剧之分,多为悲喜交加。
中西方戏剧的悲剧精神不同,西方戏剧的悲剧精神在于表达英雄的悲壮,结局通常是以英雄的死表达对命运的顽强斗争,实现自身价值,大部分情况是一悲到底;中国戏剧的悲剧精神主要是英雄获得成功,成功解决问题,获得圆满结局,大部分情况是由悲剧到喜剧。
中国戏剧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中,儒学对中国戏剧的影响最为深远,由于儒家学派对于乐和哀讲究情感的克制,整体情感表达手法比较含蓄、委婉,因此,中国戏剧很少出现一悲到底的情况。
中国大部分悲剧最后的结局都是皆大欢喜的,虽然给观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但是使故事悲剧色彩降低,缺少悲剧美。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剧表演形式,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审美观念。
在欣赏和理解这两种音乐剧表演形式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感受它们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从历史和传统角度来看,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
西方歌剧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经过巴洛克、古典、浪漫等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现代歌剧的基本模式。
歌剧强调音乐、舞台表演和舞台设计,通常由管弦乐队伴奏,演员们以歌唱和表演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情节的发展。
而中国戏曲则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戏曲包括京剧、黄梅戏、评剧、沪剧等多种剧种,它们在表演形式、音乐模式、角色扮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戏曲中的表演形式受到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影响,有着丰富的舞台语言和表演技巧,且强调对传统剧目的继承和创新。
从音乐和唱腔来看,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西方歌剧的音乐通常由作曲家根据剧本和剧情创作,运用丰富的和声、旋律和节奏,以达到展现角色情感和推动故事发展的目的。
歌剧演员们的演唱技巧要求高,需要有训练有素的歌唱和表演能力。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以二胡、琵琶、板胡等传统乐器为伴奏,以快板、慢板等不同的唱腔模式来表现角色的性情和境遇。
戏曲演员需要懂得如何运用唱腔来表达角色的心理和情感,体现出中国戏曲注重情感的艺术表现。
从舞台表演和戏剧形式来看,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也有不同的特点。
西方歌剧注重舞台布景、灯光、服装等方面的设计和表现,视觉效果丰富多彩,以增强戏剧氛围和塑造角色形象。
西方歌剧中的表演方式也较为自然和写实,角色形象更加注重外在的形体和情感展现。
而中国戏曲注重表演技巧和舞台语言的传承和创新,演员们需要掌握丰富的表演技巧和动作身段,以及具有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造型和化妆。
戏曲舞台上的表演方式较为夸张和寓意,通过身段、动作、音色等多种手段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谈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异同
谈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异同戏剧历史悠久,揉合了各个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戏剧艺术表现方式。
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是两个主要的戏剧体系,它们的舞台美术手法具有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从叙事方式、空间布景、道具运用和色彩运用四个方面,对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进行对比分析。
一、叙事方式中国戏剧注重意境的营造与传达,追求高度的象征性,因此舞台美术设计多采用简约明快的手法。
中国传统戏剧的叙事方式倾向于通过表演和音乐来讲述故事,舞台上的道具和布景对叙事起到辅助作用。
中国古典戏剧中经常采用中国画的元素,比如山水图案、墙壁绘画等,在舞台上创造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西方戏剧注重情节的展现与演绎,更注重现实感和细节塑造。
因此,舞台美术设计在西方戏剧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
西方戏剧的舞台美术设计常常注重场景的逼真性和细节的展现,通过逼真的布景和道具,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之中。
同时,西方戏剧中的舞台设备,如翻转舞台、投影装置等的运用,使得叙事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二、空间布景中国戏剧的舞台设计常采用门、窗、楼阁、树木等体现实景的布景。
传统的舞台常常只在中心设置一个大门,通过改变门的位置、用各种布景来改变舞台上的场景,表达情节的发展。
同时,中心舞台的设计常常与舞台上的演员互动,舞台表演空间相对较小。
西方戏剧的舞台设计更加注重舞台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常见的舞台布景有前景、中景和背景,常用的布景有吊布、大幕和背景幕。
西方戏剧中的舞台一般较为宽敞,舞台上的演员可以自由移动,空间利用相对较大。
这种设计方式往往需要大背景和大型道具的支持,以营造出更具欧洲风情的舞台效果。
三、道具运用中国戏剧的道具主要表现为戏曲中的奇装异服和戏剧中的音乐乐器。
中国戏剧的道具设计常常以具象与象征相结合。
一些具象的道具,如剑、扇子、鞭等,通过演员的动作来展示其功能和意义。
而一些象征性的道具,如扇面、符咒等,则通过形状、图案和色彩等方式来传达象征意义。
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
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XX学院 XX班 XXX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是音乐艺术与戏剧艺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
二者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型态、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出现的艺术类型,从艺术形式上来认识,都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而有诸多的相同之处,但因其起源于不同地域,发展于不同地域,故彼此间又存在诸多不同。
下面将以具体作品为例,比较中国戏剧和西洋歌剧在文化背景,艺术表演方式和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不同。
指出中国戏曲该如何发展。
一、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形成的时代背景的不同艺术植根抵于人民生活之中, 而音乐艺术又都源自民族民间音乐中, 各有各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一是希腊悲剧和喜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戏曲。
可见我国戏曲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了独具特色的重要地位。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 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 经汉唐到宋金的发育成长过程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
如今有360多个剧种,多种唱腔。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而作为世界艺术珍宝的西洋歌剧, 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剧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源自古希腊悲剧的剧场音乐,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
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歌剧的主流。
按其性质特点及流传时、区的不同,分有正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等类型。
中外戏剧创作方法的异同——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041[摘 要] 随着戏剧的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戏剧作品呈现在大众的视野。
当今社会正处于戏剧发展的繁荣阶段,大众对戏剧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欣赏戏剧不仅是对生活的消遣与解压,而且能给大众带来更多对人生的思考。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两部经典的戏剧作品,受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的影响,角色的生存环境与人物性格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体现出的表达事物的语言方式、做事方法、观点也有许多不同,所以两部作品呈现出的创作方法也截然不同。
通过对两部作品组织事件方式、塑造人物手段和营造情境方式的对比,探索研究两部作品创作方法的不同,提高对剧本文学性进行分析的能力。
[关 键 词] 《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方法中外戏剧创作方法的异同——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李泇黎一、组织事件方式不同《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故事都发生在封建社会,戏剧作品以爱情开始,以殉情结尾,让人们对封建制度压迫下的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沉思,也为他们的结局而感到惋惜。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作品,属于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被称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作品。
西方文艺理论家认为,悲剧完美的结局应是单一的结局,剧情的转变 “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由顺境转入逆境 ”。
西方悲剧作家在揭露悲剧的社会现实时往往习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处理结局,有时甚至不惜让主人公惨死或失败以表明他们所代表的新生力量同敌对腐朽势力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1]。
东方娓娓道来,由逆境最终转为顺境,变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结局。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二人虽一开始就知道他们的家族有世仇,两家不予交往,但他们相爱,一起共同面对,使这对相爱的恋人从永生不可相见的处境转为可以相伴一生。
大家都在与传统礼教抗争,与命运抗争,在一切大方向都是顺利的时候,因为罗密欧得知的假消息比神父的真实情报早了一步,导致所有的事情极速转向逆境,最终酿成悲剧。
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
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1、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形成的艺术基础和时代背景的异同:西洋歌剧和中国戏曲艺术形成的时代背景。
西洋歌剧是十六世纪未、十七世纪初,随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应运而生的,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艺术发展的结果,最初起源于意大利,它于当时特殊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中国戏曲形成于十二世纪前后,宋、元时期,比西洋歌剧的出现早400多年。
但它在形成之前,已经过了较长的孕育期,其萌芽可追溯至中国秦朝的乐舞,俳优等,它是中国民间歌舞、说唱艺术的继承、融合和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
但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特殊的政治情况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中的声乐艺术的异同:中国戏曲音乐的唱腔结构不同于西洋歌剧,受戏曲剧本及唱词结构的制约性很强,有两种基本体制:一是以乐曲系长短句式为基础构成“分折”剧本结构,也称“杂言体”,如:昆腔和高腔。
与之相应的唱腔结构是“曲牌体”;二是以诗赞系对偶性整齐句式为基础构成的“分场”剧本结构,也称“齐言体”,如梆子腔和皮黄腔。
与之相应的唱腔结构是“板腔体”。
还有在二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体”。
3、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中的器乐艺术的异同:器乐除为声乐伴奏外,还起着刻画人物性格、揭示剧情、发展戏剧矛盾冲突和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
这是器乐艺术在二者中的共同作用。
西洋歌剧和中国戏曲中的器乐形式也基本相同,包括序曲或前奏曲、声乐伴奏曲、间奏曲以及舞蹈音乐,但又有各自的艺术特点、艺术个性和艺术需求。
西洋歌剧的出现,推动了欧洲乐器制造业的大发展,更为当时器乐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且使得西洋管弦乐队真正趁于规范化。
而中国戏曲则是在因丰富、独具特色的民族器乐带动形成的民间歌舞形式、说唱艺术形式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色彩纷呈的戏曲剧种,各剧种的乐队同西洋歌剧来比也有着大的差异。
中西戏剧比较
戏剧艺术源远流长。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戏剧创作的繁盛时期,出现了莎士比亚等多位伟大的戏剧家。
我国戏剧的出现虽然比希腊、印度晚一些,但在13 世纪也已进入成熟期;元代杂剧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这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光耀百代的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人,其中,五本二十一折的《西厢记》,在元杂剧中可以说是一项辉煌的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的重要审美特征是讲究创造含蓄深远的艺术意境,文学作品要能做到其美在“言意之表”,不同于西方讲究“形”的写实艺术风格,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西方很不同的民族传统特点。
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西戏剧艺术各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各具魅力。
例如,西方戏剧讲求场景效果,戏剧与剧场有着血肉关系;中国的传统戏剧并没有西方的剧场概念,只有戏台,而戏台是在“牵索为坪”,“随地作场”的广场上产生的。
“中国的戏曲舞台,基本上是一个空台,台上没有任何背景和道具,它除了一面做后台,其他三面都处于观众的包围之中。
因此,从根本上说,它只不过是表演场所的提高而已,实质上仍保留了民间戏乐即时即地演出的特征。
”(高琦华《中国戏台》)而西方戏剧从古希腊起就有巨大的石头舞台建筑,还有复杂的舞台机械装置,剧场建立在山坡上(而不是广场上),从而决定了西方戏剧的剧场性。
虽然后来的古罗马剧场是建造在平地上,但它四周围绕着长长的石砌围墙说明了它的剧场性;虽然它与中国戏台都是露天演出,却体现了中西戏剧本质差别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的戏剧虽然没有布景,大都采用虚拟的方法,但却能起到比实的布景更使人感到真实的效果。
中国戏剧特别强调抒情、传神、整体美,其含蓄不露的艺术风格,使观众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使艺术美得到最完美充分的体现,这正是中国戏剧的魅力所在。
王实甫的《西厢记》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表现青年的爱情故事,两者都非常富于抒情性,但两剧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出中西方戏剧有明显的差异。
中外戏剧的鉴赏
一、中外戏剧的异同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戏剧多由古代的宗教礼仪、巫术扮演、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组成的综合艺术。
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悲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
中国传统戏曲在理论上并没有悲剧与喜剧的分类,但为世人熟知的戏曲中仍不乏接近于西方悲剧与喜剧特性的优秀作品。
在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甚至个人毁灭,但其精神却在失败和毁灭中获得了肯定。
古希腊悲剧发源于祭祀酒神仪式,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以充分的激情表达了人文主义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愿望;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悲剧大多直接描写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着重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并打破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19世纪产生了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社会悲剧。
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
喜剧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人发出不同含义的笑,来嘲笑丑恶、滑稽的现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
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
由于描写的对象和手法的差别,一般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闹剧等样式。
欧洲最早的喜剧是古希腊喜剧;19世纪俄国的果戈理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喜剧作品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现代西方有些作家在创作喜剧作品时则常把世界、人生、历史、自我作为嘲弄对象,刻意表现整体性的荒诞和滑稽。
正剧的特征是不受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束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兼有悲、喜剧因素,能更真实、更直接地表现普通的社会生活形态。
中西戏剧异同
中西方戏剧比较中国京剧与西方戏剧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例如都具有很高的文学性,都是现实生活中人民的思考,生活,喜怒哀乐的反映,都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整体代表,但在创作上又有其不同之处。
整体来说,西方认为实实在在要好,而中国喜欢意境美。
中西方戏剧语言都有很强的格律性,两者多多少少都受到诗的影响,这算得上是相似之处。
中国京剧的唱词是诗中隐含了故事,故事借用唱调而出,观众不需多想,在欣赏和回味唱调中就可对该戏一目了然,而西方戏剧以故事为主,语言可以次之,她所追求的是故事完整表现,一段爱情分手戏,《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处理上就很简单,《梁祝》中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那段戏就很长,两者可说是同一类形和题裁的戏,在结局处理上不一样,却都一样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影响。
这要提到一个不同之处:西方偏向写实,中国宜于审美。
西方戏剧背景、道具极其音乐,复杂、全面,接近现实。
西方戏剧具有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布鲁克说:"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
而中国京剧舞台空间有限,只提供很少的象征性的道具,只使用很少的民族乐器和打击乐,所以她借用创造出那种若有若无的虚幻情景,给观众留有联想的余地,从而填充了京剧产生美感的空白空间,因此中国京剧创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美的世界,宜于审美。
第二点,中国注重意境,而西方强调情节。
中国戏曲的矛盾,戏剧的冲突首先不是围绕剧情,而是因为剧中人微妙的相互关系而发生的。
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
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
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
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
中西戏剧比较
中西戏剧比较研究
(一)中西戏剧的起源 和形成 中西戏剧都起源于民 间,与原始人祭祀神 灵、欢庆节日的仪式 联系在一起;但中西 戏剧是在不同的文化 背景中逐步发展起来 的。
一般认为,南宋温州杂剧的兴起,《赵 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等戏文的 出现,是中国戏剧形成的标志。
高则诚《琵琶记》
王玉峰《焚香记》
中西戏剧起源和形成相同之处:
①都起源于生活和劳动,其基础都在农村, 但其形成和发展却在城市;
②它们很早都是即兴表演,没有剧本,经 历了一个从无剧情到有剧情的过程。
思考:中国传统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根源?
以“和”为重,以“和”为美的民 族性格;
儒道两家对情感节制的宣教;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对君王歌功颂德的心理; 家庭演出场所的限制。
(二)不同的悲剧冲突。西方悲剧往往表现人与异己的 力量的抗争与冲突,这种冲突表现得十分激烈。中国 的戏剧表现人物悲惨的命运,人物缺乏抗争精神,而 且戏曲悲剧冲突往往带有伦理评判的性质,道德化色 彩比较浓重。
(三)不同的悲剧结局。西方的主人公往往死亡,而中国的则往往 以喜剧结局。就是大团圆。《琵琶记》、《赵氏孤儿》等。
➢ 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中国传统戏 剧是“写意”的戏剧。即表现客观生活 对象的本质,而不是其表面形态。在 “形似”和“神似”两方面,它更关注 的是后者,即通过虚拟的手法来传人物 之“神”。
➢ 这种虚拟性的写意特征,是在中国绘画 艺术影响下形成的。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摘要】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表演形式、音乐风格、服饰道具、演员表演技巧和受众群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歌剧注重舞台效果和声乐表演,而中国戏曲则注重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形式。
在音乐风格方面,西方歌剧以管弦乐伴奏为主,而中国戏曲音乐受传统民乐影响较深。
服饰道具、演员表演技巧和受众群体也存在差异。
在讨论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西方歌剧、中国戏曲、差异、表演形式、音乐风格、服饰道具、演员表演技巧、受众群体、传统与现代、文化传统、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戏曲形式。
西方歌剧起源于意大利,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一种高雅、复杂的音乐剧表演形式,包括歌唱、舞蹈、戏剧等多种元素。
而中国戏曲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自古就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在表演形式方面,西方歌剧注重个人歌唱演技的表现,舞台布景较为豪华,常常使用现代化的灯光和音响效果。
而中国戏曲则更注重整体的表演效果,演员们多以脸谱和动作来表达情感,服装和化妆也都是独具特色。
在音乐风格方面,西方歌剧常常采用大型管弦乐队伴奏,旋律优美且气势宏大。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更注重对传统曲调的保留和发扬,常常结合传统的打击乐器和民族乐器。
在服饰道具方面,西方歌剧的服饰多样、色彩鲜艳,道具精美细致。
而中国戏曲的服饰多为传统的华丽戏服,道具也往往符合古代背景设定。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戏曲表演特点,也丰富了世界各国的戏剧形式,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2. 正文2.1 表演形式的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表演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表演形式上,西方歌剧注重舞台上的唱、说、演,强调声乐表演和角色演技的结合。
简析中西戏剧文化差异及文化精神
简析中西戏剧文化差异及文化精神由于具有不同的文化根基和文化传统,中西戏剧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体现各自独特的文化精神。
通过比较中西戏剧在主题旨趣、题材内容、表现手法、情感基调等方面的不同,分析对比中西戏剧的文化差异,进而印证其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精神。
标签:戏剧;文化差异;中西对比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既有对现实的客观展示,又有人物在客观环境中的主观内心状态,因而兼具叙事的客观性和抒情的主观性。
同时,戏剧天生所具有的“表演”属性,让它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层面,更被称为是包含了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的“第七项艺术”,是由剧本、舞台和演员共同构成的“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中西戏剧具有不同的文化根基和文化精神,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两大基本体系,即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代表的东方戏剧体系,和以欧洲传统话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体系。
从起源来看,中西戏剧都源于古老的祭祀仪式:中国戏剧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对祖先或神灵的祝颂仪式,而古希腊祭祀酒神的颂歌则被认为是西方戏剧的源头。
从发展来看,中国戏剧至宋元才趋成熟,发展晚于诗歌、小说;欧洲的戏剧在很早就是一种辉煌的文体了。
中西戏剧不同的发展历程,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心理,进而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精神。
一、伦理精神与宗教精神中西方戏剧的主题旨趣有根本不同。
中国古典戏曲尚善,刻意将戏剧的主题拔高到道德层面,体现中国自古有之的伦理精神;西方传统戏剧尚真,通过演绎生活来表现信仰和价值追求,体现西方的宗教精神。
中国剧作家的创作理念是伦理的,寓教于戏,起感化教育作用,在古代有益于名教、风化、民情。
在“道德至上”的艺术标准下,中国古典戏曲创作容易带上有色化和标签化的束缚,人物和情节的设置符合伦理规范,容易写成红脸白脸、好人坏人,树立典型的人物形象,而不在人性上深入挖掘。
“儿女情长,长到结婚为止;英雄气短,短到大团圆,不再牺牲了。
”〔2〕(p.351)由此可见,中国戏剧的“政教意识”十分浓重,体现中国传统的道德教化和伦理精神。
中西方戏剧的差异一
一、表现形态上不同。
相对而言,西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比较单纯,而东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呈现多元化。
因为戏剧艺术最早的形态是歌舞结合,戏剧原本是从祭祀性的舞蹈中产生出来的,但西方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已不再拥有歌舞结合的形态:或者是依靠台词的“话剧”;或者是只歌不舞的“歌剧”;还有专舞不歌的“芭蕾”。
歌舞分家成为西方戏剧的某种特征。
相比起来,东方戏剧则保留着古老的歌舞结合的传统。
东方戏剧的典型代表类型——中国戏曲的各剧种,几乎无一例外包含有唱、念、做、打各要素。
如果看过京剧《打渔杀家》、评剧《花为媒》等剧目,闭上眼睛回味一下,就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特征。
其实,从“戏曲”这一名称也可以看出,“戏”指舞蹈与动作,“曲”指歌唱部分。
“载歌载舞”成为中国戏剧不可分割的部分。
而同属东方的日本歌舞伎、印度梵剧等也是如此。
二、对于现实的审美把握不同。
东方戏剧侧重“写意”,西方戏剧侧重“写实”。
“写实”是指在舞台上从表演到布景,都要使看戏的人感觉到如同生活的真实形态,象《雷雨》等经典话剧的布景与音响都逼近生活形态。
“写意”是东方文化的特征,它不追求形式的逼真性,而重在表现意境,这是戏曲的绝妙之处,在戏曲舞台上,拿一根马鞭舞动就意味着骑马奔驰;而跑一个圈就算走过了十里八里甚至千里万里;四个龙套就代表千军万马等。
似乎有点像人们幼小时骑着竹竿就仿佛在高头大马上一样,是极富想象力的创造。
这种不求生活再现,而用高度提炼、夸张、美化来达到神似的方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展了表现生活的领域,把观众带到五光十色的生活联想之中,让人获得高度的艺术享受。
另外一个独特性是戏曲的程式性。
所谓程式是指规程法式,就是无论唱、念、做、打都有程式。
如何起身、怎样走路,对打有套路,甩袖子有讲究,而旦角的哭、小生的笑、花脸的怒打“哇呀呀”、丑角的念白等待都有讲究。
演员正是在程式的规则中发挥各自的功底和才能。
其实本人对戏曲是外行,有些说法可能牛头不对马嘴。
只是希望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能有多一些的了解,讨论时也能更理性一些。
中西戏剧比较
中西戏剧简要比较我们可以从再现与表现、舞台时空、舞台表演、戏剧结构、戏剧文学的不同审美追求—-冲突与意境、中西戏剧的结尾方式—-否定之否定与反者道之动等方面加以比较。
一、西方戏剧的再现性和中国戏曲的表现性西方戏剧一般采取写实的舞台布景,道具与景物都为实物,而且接近真实.演员的表演力图表现生活的真实,虽然西方戏剧也有假定性之说,但是它可以看作现实生活的再现,表演与日常生活的行为动作比较接近,结观众以逼真的艺术享受,使观众产幻觉,把舞台上的一切当作真实。
观众可以直接沉醉其中,为剧中情节所感动。
中国戏曲的舞台往往是空的舞台,演员表演则是虚拟表演,是日常生活中动作的舞蹈化。
如一个演员坐在台上,在没有针和线的情况下,用手势的表演来表现做针线活.或者在空无—物的舞台上走圆场,用舞蹈表演来表现爬山越岭、渡江涉水。
二、中西戏剧的舞台时空差异西方戏剧在大幕拉开后,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的空间,观众正观舞台,舞台时空依据舞台物质的再现而体现。
在以“三‘律”的戏剧结构形式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戏剧中,舞台被当作相对固定的空间,采取以景分场的办法,把戏剧冲突放在这个特定场景中来表现、发展和解决。
戏剧情节的延续时间与观众感到的实际演出时间大体一致。
舞台的空间就是观众能感到的物质空间。
时间和空间的转换通过场与场的间歇度过以莎士比亚戏剧和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为代表的戏剧也采取正观的审美方式,是舞台物质的再现。
不同的是,他们要求舞台是流动的空间,让时空环境在舞台上连续不断地展开。
中国戏曲的舞台时空主要不是舞台物质的再现,而是依靠演员的表演来表现。
因此,它要求观众采取反观的审美方式,即运用表演者和欣赏者之间特有的交流方式来表演舞台的时空环境。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如果没有演员的唱、念、做、打.就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空舞台。
中国戏曲不创造独立于人物之外的自然环境,它的自然环境存在于演员的唱念做打的表演当中,存在于舞台人物对它的态度和反应之中。
京剧与西方戏剧的异同比较
京剧与西方戏剧的异同比较京剧与西方戏剧是世界上两种非常重要的戏剧形式,它们分别源于中国和西方文化。
尽管它们有着不同的起源和发展路径,但它们都在各自的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比较京剧和西方戏剧在表演风格、舞台设计和故事创作等方面的异同,旨在更好地了解两种戏剧形式。
一、表演风格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京剧的表演风格强调身段走位、形体动作和音调起伏等元素,演员通常会在台上表演各种动作和武打技巧。
与之相反,西方戏剧更注重演员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传递。
在西方戏剧中,演员通过台词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他们更注重情感的真实和情感的刻画。
二、舞台设计京剧的舞台设计通常采用地板舞台和平面装饰,背景通常是简单的绘画或幕布。
京剧的舞台设计非常精美,通常使用鲜艳的颜色和各种道具来增加视觉效果。
相比之下,西方戏剧的舞台设计更加注重舞台的立体感和现实感。
西方戏剧的舞台通常是一个立体的舞台,通过灯光、音效和舞台装置等手段来营造出逼真的场景和氛围。
三、故事创作京剧的故事创作通常取材于历史事件、传说和名著等,以英雄人物为主角,强调忠诚、正义和传统价值观。
京剧的故事情节通常经过精心编排和剪裁,并融入了音乐和舞蹈的元素,给人以视听的享受。
相比之下,西方戏剧的故事创作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和探讨社会问题。
西方戏剧的故事情节多样化,通常以人物关系、家庭纠葛和社会问题等为主题,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探索来呈现。
综上所述,京剧和西方戏剧在表演风格、舞台设计和故事创作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异同。
京剧注重表演的身段走位和音调起伏,舞台设计精美而独特,故事创作强调英雄人物和传统价值观。
而西方戏剧更加注重演员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传递,舞台设计追求立体感和现实感,故事创作多样化且关注社会问题。
两种戏剧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透过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与文化内涵,可以丰富我们对戏剧艺术的理解和体验。
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doc
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doc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文化背景、表现手段、剧情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对两种戏剧进行比较时,需要从诸多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西方戏剧起源于古希腊,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人主义、自由、理性等价值观;而中国戏曲则源于汉唐时期,秉承儒家思想的传统,注重礼仪、节制、忠孝等道德准则。
这种文化背景上的不同反映在两种戏剧的文化内涵、精神价值等方面,西方戏剧更注重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而中国戏曲则更强调传统美德的塑造和传承,反映社会现实。
另外,由于历史的不同发展,西方戏剧已经成为流行的文化产品,但是中国戏曲则正在面临传承困境和市场衰退的问题,需要寻找出路。
其次,在表现手段方面,两种戏剧也存在差异。
西方戏剧主要通过文字和舞台表演来表现剧情,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达,而中国戏曲则强调以音乐、唱腔、动作和化妆等多种手段来表现戏剧形象和情感。
中国戏曲还注重艺术形式的规范化和仪式化,例如古典曲艺的三绝(即唱绝、念绝、打绝)和各种传统剧种的表演套路等。
西方戏剧则更加注重演员的个性化表演和创新,尝试多种表现手法,例如现代主义戏剧的多语言表演、实验性表演等。
最后,在剧情结构方面,两种戏剧也存在区别。
西方戏剧多采用三幕五幕结构,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跨度来表达剧情,通常以冲突和转折为核心,展现人物的成长和命运变迁。
中国戏曲则多采用“开场白——正戏——武戏——净戏——嘴功”等结构,以武术和舞蹈为亮点,注重情节的情理交错和节奏的升降。
综上所述,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在文化背景、表现手段以及剧情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对于戏剧文化的发展,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心态,学习和借鉴对方的优点,推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西方戏剧写实为主中国戏曲写意为主表演在舞台设计上就是西方戏剧的舞台是生活化的大多要求接近生活(有些流派也有不要求接近生活的)而戏曲则是用简单的道具传递一个场景布置西方戏剧对于演员不如中国戏曲那么高戏曲由于表演的特殊性需要演员从小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所以一般人无法上台表演而西方戏剧的表演是生活化的体验式的所以一般的爱好者也可以上台表演世界戏剧千姿百态。
但是基本上应该归属于两大系统,即东方系统和西方系统。
这两大系统既有很大的对立性、差异性,又有由于各处一极而形成的相对独立、较为完美的统一性。
中西戏剧各自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们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能让我们从它们的差异性中窥见到两种不同文化下同一种艺术形式的不同品相,有助于我们对中西艺术的文化思维深入理解。
只有认清它们的差异所在,才能学会用不同的视角领略中西方经典名剧的无穷魅力;感受各自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一、根本文化要素之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长期以来根植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文化。
从经济状态上来讲,农业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其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倚靠稳定与谐和。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因小农经济的分散和孤立,决定了自然经济必然具备的墨守成规、闭关自守的弊病。
与农业社会根蔓相连的封建宗法制度,不仅表现为对祖先的顶礼膜拜,还表现为对传统习俗的极端尊重。
受儒家“礼乐”教化的中国戏剧,其以“乐”为本的体制,具有纵贯古今的稳定性。
这种“乐本”文化体制虽然对保留戏剧的优良传统有其稳定和延续的作用,但对戏剧的革新与发展又必然形成一种制约。
儒家对“礼乐”的制定有极为严格的定律。
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如“八佾舞”、“五音律”,稍有变更出范,便是“礼崩乐坏”。
[2]所谓“礼乐”,便是“礼节”和“音乐”。
这个中国戏剧的根本要素决定了中国的戏剧守成。
“以乐为本”的框架,让“戏曲”在中国这个长期封闭的社会里只能有限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戏剧比较
中国京剧与西方戏剧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例如都具有很高的文学性,都是现实生活中人民的思考,生活,喜怒哀乐的反映,都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整体代表,但在创作上又有其不同之处。
整体来说,西方认为实实在在要好,而中国喜欢意境美。
中西方戏剧语言都有很强的格律性,两者多多少少都受到诗的影响,这算得上是相似之处。
中国京剧的唱词是诗中隐含了故事,故事借用唱调而出,观众不需多想,在欣赏和回味唱调中就可对该戏一目了然,而西方戏剧以故事为主,语言可以次之,她所追求的是故事完整表现,一段爱情分手戏,《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处理上就很简单,《梁祝》中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那段戏就很长,两者可说是同一类形和题裁的戏,在结局处理上不一样,却都一样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影响。
这要提到一个不同之处:西方偏向写实,中国宜于审美。
西方戏剧背景、道具极其音乐,复杂、全面,接近现实。
西方戏剧具有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布鲁克说:"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
而中国京剧舞台空间有限,只提供很少的象征性的道具,只使用很少的民族乐器和打击乐,所以她借用创造出那种若有若无的虚幻情景,给观众留有联想的余地,从而填充了京剧产生美感的空白空间,因此中国京剧创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美的世界,宜于审美。
第二点,中国注重意境,而西方强调情节。
中国戏曲的矛盾,戏剧的冲突首先不是围绕剧情,而是因为剧中人微妙的相互关系而发生的。
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
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
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
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
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
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
而西方戏剧剧本的地位某种程度上是高于演员和表演的,例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其意象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剧作家创造的,黑格尔在谈到戏剧的特性时,曾把“情境”与“冲突”联系在一起,并强调情境的本体意义,很大程度上强调历史语境、戏剧叙述性结构,西方的戏剧、小说就是从史诗发展而来。
所以西方戏剧小强调的是情节,认为戏剧小说的要素是情节而不是人物的个性或者思想感情。
亚利斯多德《诗学》第八章规定,史诗必须遵循情节发展的逻辑必然性这一规律,达到“动作与情节的整一”。
第三点,西方戏剧会给观众提供故事梗概,而中国戏剧则有“吊场”部分。
戏剧大师曹禺曾指出:“要是第一幕演完观众就离场,那可不成。
得让他们看完了第一幕后要看第二幕,还想接着看第三幕。
”开端怎么开,如何让你的开场给观众留一个想象的空间,在中国的传统戏主人公是不可能直接出场的。
主角在“出脚色”(即人物第一次出场)前,会有个“吊场”,在西方的戏剧中,主人公常常会直接出场,在出场前会有段对白和一些行为,而这些对白和行为又常常是一个人表演,比如主角自言自语,或是在场中行走,通过自言自语和行为为紧接着的戏起一个过场,观众就在等看好戏,请注意这个“吊场”和“行为”,西方的戏剧
是通过细节来塑造人物,中国戏剧是通过第三人物来给第一人物的出场起带动作用,方法不一样,但都通过某些行为故事开端起了一个引导作用。
《戏剧技巧》的作者贝克曾经说:“以虚构人物的表演,通过感情的渠道,使场内普通观众发生兴趣,这就叫做戏剧性。
”。
第四点,中西方坚持的结构原则明显不同。
在元时乔吉就提出“凤头,猪肚,虎尾”之说,意在各部分之间要连贯一体又各思其责,李渔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也旗帜鲜明的提出“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七款,中国戏剧遵循的是“悲,欢,离,合”,而西方则严格遵守亚里斯多德的“三一律。
”在创作上基本上仍未离开亚理士多德的“起、中、讫”,或者弗莱塔克的“开端、上升、顶点、下降、结局”那样一些戏剧结构原则。
同为舞台艺术,我们可以找到诗歌在中西方戏剧中的痕迹。
然而不同的人生理念,审美观点导致了中西戏剧在整体感觉,运用的艺术,对观众运用的心理战术,及结构原则的差异。
西方戏剧背景、道具接近现实,强调情节和故事本身,而且会提前告知观众故事大概内容,而中国戏剧着重创造虚幻情景,给观众留有想象余地,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对观众保持神秘感,让观众想要一直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