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戏剧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doc

合集下载

中西戏剧文学“女性出走”主题对比研究

中西戏剧文学“女性出走”主题对比研究
但是在为这个进步欢呼雀跃的同时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相对的退步因为在这种进步中一部分人的幸福和发展是用过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受压抑而实现的制的角度来说女性就是遭受痛苦承受压抑的另一些人
南 通 大 学 学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第3 1卷 第 3 期 双 月 刊 2 0 1 5年 5月 出版
中西戏剧文学“ 女性出走" 主 题 对 比 研 究
可见 , 但却始 终没有呈现 出“ 娜拉 ” 进入 中国后那种 声势浩大的局 面。对 比研 究表 明 , 民族意识 的介入 可 以进

步促使“ 女性 出走” 转化 为群 体行 为 , 从 而产生触发人 类深入 思考 的规模 效应。 关键词 : 女性 出走 ; 主题 ; 对比 ; 自我意识
中 图分 类 号 : 1 1 0 6 . 3; 1 2 0 7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3 5 9( 2 0 1 5 ) 0 3 - 0 0 6 1 - 0 5
61
黄 坚
煌。 尽管如此 , 秉承 了古希腊文明精髓的西方人从 的建立 和 巩 固 , 带 来 了文 学发 展 需要 的稳 定环 境 。 未停止过对外 部世界 的探索 , “ 出走” 主题依 旧在 但是巍巍大唐终究是诗歌的时代 ,戏剧中的 “ 出 日渐衰 微 的戏 剧 中隐 隐 闪现 。 宗 教 仪式 剧 《 得耳 西 走” 寥若晨星 , 只在歌舞小戏《 兰陵王》 中泛着冷冷 提额斯》 虽未直接描写人类 的出走 , 但是剧 中人灵 的青 光 。宋金 时代 为 戏剧 的成 熟奠 定 了基 础 , “ 出 魂 升 入 天 堂也 不失 为 一 种 变 相 的 “ 出走 ” 行为 ; 流 走 ” 随着剧 目的增多频繁闪现 。 《 赵贞女》 中的蔡二

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

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

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摘要:由于中国和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生活形式的不尽相同,因此彼此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中国和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生活形式等等来浅析一下其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差异化。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对女性形象的刻画。

这些角色在对呈现社会思想意识、传统观念习俗、传递著者思想等方面饰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由于社会背景、文化差异、以及性格的不同,她们的命运也截然不同。

关键词:中英文学女性形象差异化引言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女子大多都是以端庄、温婉、传统的形象示人,而西方的女子都多是偏有主见、刚强、勇敢等等形象。

这都是由于中西方政治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情况不均衡的差距造成的。

中国和英美文学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形形色色,但是不论其性格本身如何,这些女性形象对待爱情对待人生却有着显著的差别。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下两种社会制度下成长的女性在爱情及人生上的差异化态度。

一、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差异对比首先,中国女性在婚姻爱情上的态度表现得含蓄、深沉,而英国女性则会更加勇敢、直接。

不同的民族性格导致了中西方女性在表达爱情的方式有差异。

深沉含蓄、温柔体贴是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相比之下,西方女性则显得大胆、热烈而又执着。

例如《皆大欢喜》中的女主人公罗瑟琳。

她在逃往森林寻找父亲的途中,看见了爱人奥兰多为她写的诗歌。

她足智多谋,通过施计来试探出爱人对她的感情程度。

罗瑟琳这一大胆追求自己爱情的可爱女孩,深深地打破了那种在封建社会中女人软弱无能、男人附属品的形象。

中国女性在这一点上远不如西方女性。

其次,英美国家的女性有着较强的独立人格,而中国女性深受三从四德影响因而有较强的顺从心理。

有关男女平等问题的争论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

女性一直在争取与男人有平等的人格地位。

而英国女性追求独立平等要早于中国女性。

《简・爱》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追求平等与自主的知识女性形象,通过这个受过良好教育但社会地位卑微的女子的思索和抗争以及简・爱曲折丰富的情感经历,我们可以体会到女人必须有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不依附于其他人才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热爱,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中西戏剧中的女性意识比较——以《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中西戏剧中的女性意识比较——以《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的自 意识
开始觉%
《关雎》引发了杜丽娘人生的第一次思考:“关了
的雎鸠,尚有洲渚之兴,以人不如鸟乎? ”,1-这一
问石 惊!人类文明的发展却禁锢了人的自然本
性,追求爱情的权利被剥,就连这种向往之心也
被视为不合乎礼教而必须压抑%如果人丧失了自然
属性,那么就相当于被异化而否定了自身的本质%
的这一问恰恰是对这种异化的有力挑战%
识的觉醒。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汤显祖与莎士
比亚生活的时代有相似的社会背景,尤其是经济的
发展也带来了精神生活的丰富,由 也推动了人们
思想的进步。
汤 祖生活在明中叶以后,工商业迅速发展,海
外贸易逐渐增加,市民阶层 壮,随着社会进步
和财富流,济基础的变化很自然地影响到了
层建筑。王阳明心学逐渐兴起,催生了人性的自觉。
当朱丽叶得知自己所爱的罗密欧竟然是仇家的
孩子,便开始了追问:“姓不姓蒙太古又有什么关系
呢……换一个名字吧!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罗密欧
要是换了别的名字,的可爱的完美也绝不会有丝
毫改变”⑵。族是社会 的产,
个群பைடு நூலகம்,
所以群体利益是首要的%姓名正是族的象征,
一种责任与规则,生活在其中的人必须 这种角
色要求%如果个体的诉求与整个家族利益或荣誉发
个 的、人
的人,而 对自己作为一个人和
女人两种身份都具
的人。
丽 面对
时,
自己的
姓氏,也
压迫。她意识到:屈服于
, 她 再 一个 的人, 再
人,


的附庸,身为人的主体
消。
,个生命的自然
人类诞
生 就 了。个人
自己所爱的人,只要

中西古典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中西古典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悲剧 。
作者简介 :王丽华 ( 1 9 8 1 一) ,女 ,山西永文人 ,讲师 ,研 究方 向:英语语 言教 学研 究。
・ 6 6・
( 三 )主体 的 自觉性和被动性
萍 乡学 典悲剧 中的女性 并非等 同于弱 小的、最底 层女 性 。中国古典 悲剧 中的女性在社会 中确确 实实 处于弱 小、低层人群 。这些女性不但在社会 中处于最低层 ,而 且受上层人物的迫害、排 挤。此外 ,同阶层男性也会压 迫这些女性 。由此可见 ,中国古典悲剧 中的女性是真正
剧 中女主人 公所遭 遇的困境大都表现为琐碎小事 ( 夫妻
感情 、儿女情长等 ) ,在宏大主题方面较为 匮乏。例如 : 高 明创作 的 《 琵琶记 》中的赵五娘 ,其面临的困境为被 丈夫抛弃 , 赡养父母 的责任全 都落在 其一人身上 。 赵五
娘 的悲剧是其无怨无悔承 受困难 。 中国古典悲剧 中这种

中西古典 悲剧 中女性形象 的差异
桐雨》 ) 。中 国悲剧主题更具 民间性 、世俗性 ,人们更会 同情世俗女性 的遭遇 , 这与 中国人 审美爱好 、审美追求
相符合 。
( 一 )悲剧主人 公的高贵与平凡 就西方古典悲剧来讲 , 其 塑造 的主人公往往 “ 模仿
( 二 )困境形式 的重大与琐碎 中西方古典悲剧塑造 的女主 出身存有很大 的区别 , 其所 遭遇的困境形式 自然也不 同。 西方古典悲剧 中女性 多担 负着伟业责任 。 例如 : 安提戈涅负责维持及保护传 统法 ,其须做 出艰难选 择;美狄亚 勇敢反抗 ,以维护女
戏剧 开端 ,安提 戈涅 便决心冒死埋 葬兄长,以履行人伦
道德责任 ,其对 个人行动结果进行了意料,不管结果如 何,其都要克服此困境 ; 美狄亚依靠主体 自觉性开展疯 狂的复仇行动 。复仇过程 中,美狄亚具备主动优势 。中 国古典悲剧塑造 的女性 , 其 自觉意识较为薄弱 , 是被抑

浅论中西戏剧中的“心腹仆人”形象

浅论中西戏剧中的“心腹仆人”形象

浅论中西戏剧中的“心腹仆人”形象【摘要】中西戏剧中的“心腹仆人”形象在中西戏剧中起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戏剧传统,其特点包括忠诚、幽默、机智等。

随着戏剧的发展,这一形象在中西戏剧中不断演变,承担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和功能。

心腹仆人在戏剧中扮演着桥梁、媒介和调节者的角色,为主角和故事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对心腹仆人形象的反思也日益增多,许多人开始质疑其在戏剧中的固定定位和角色刻板印象。

中西戏剧中的心腹仆人形象在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需要在未来的创作中进行创新和拓展,以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情感体验。

【关键词】中西戏剧,心腹仆人,形象,起源,特点,演变,作用,反思,重要性,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通过对中西戏剧中“心腹仆人”形象的深入探讨和比较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西方戏剧传统的差异和联系,还可以揭示人类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于仆从、忠诚、权力关系等议题的思考和反思。

对于中西戏剧中的“心腹仆人”形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文化意义,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戏剧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也有助于拓展戏剧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1.2 研究意义浅论中西戏剧中的“心腹仆人”形象“心腹仆人”是中西戏剧中一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角色形象,其在戏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心腹仆人”的形象,可以深入了解中西戏剧文化中对于权力、身份、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探讨。

通过对“心腹仆人”形象的研究,可以揭示戏剧作品中隐藏的社会时代背景和价值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戏剧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研究“心腹仆人”形象还可以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探讨中西文化间的相似与差异,加深跨文化交流与交融。

通过对“心腹仆人”形象的深入研究,可以不仅仅加深我们对于中西戏剧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于人物形象、戏剧结构、情节发展等方面的认识。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戏剧中的“心腹仆人”形象,旨在对该角色形象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视角和研究观点。

2. 正文2.1 中西戏剧中心腹仆人形象的起源中西戏剧中心腹仆人形象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戏剧。

中西方电影中女性形象建构对比分析

中西方电影中女性形象建构对比分析

中西方电影中女性形象建构对比分析中西方电影中女性形象建构对比分析随着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中西方电影成为世界范围内颇具影响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成为了塑造和呈现不同文化中女性形象的重要媒介。

本文将对中西方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中的差异和共同点。

首先,中西方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在价值观上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电影中,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因此,西方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更加强调自我实现和追求目标的进取精神。

这些女性角色通常具有独立的事业和社会地位,能够自主决策和掌控自己的命运。

例如,在美国电影《魔鬼老师》中,女主角艾德华兹是一位教育家,她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学生,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领导能力。

她在影片中代表了自信、坚韧和智慧的女性形象。

相比之下,中方电影中女性形象更加强调家庭和情感关系。

中方电影中的女性角色通常扮演着妻子、母亲和女儿等角色,她们的形象更多与家庭和社会关系相联系。

例如,在中国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女主角李雪莲具有坚毅的母爱和牺牲精神,她为了孩子的前途和家庭的团结,不惜一切地努力工作。

这种塑造女性形象的方式强调女性的忍耐力和牺牲精神,传递出中方文化中对家庭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其次,中西方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在性别角色上存在差异。

西方电影中,女性角色通常扮演着自主、独立和强大的形象,而男性角色则扮演着被拯救、无能和依赖的形象。

这种扭转传统性别角色的表现方式,反映了西方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追求。

例如,在美国电影《钢铁侠》中,女主角佩珀·波茨是一位聪明、独立和有能力的女性,不仅是男主角托尼·斯塔克的得力助手,还拥有自己的事业和决策能力。

她的形象与传统的女性被动角色相反,强调了女性的能力和权利。

相比之下,中方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通常表现出柔弱、依赖和温柔的特点。

男性角色则经常扮演着英雄和拯救者的角色,强调男性的力量和责任。

例如,在中国电影《霸王别姬》中,女主角霸王与男主角程蝶衣的形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西方电影中女性主义比较探析

中西方电影中女性主义比较探析

中西方电影中女性主义比较探析作者:李静宇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中国电影《茉莉花开》与美国电影《时时刻刻》这两部表现了女性主义内容的电影为例,首先总结二者在电影主角、电影象征符号运用方面的相同点,其次对两部电影在叙事结构、影像语言、理论基础方面的不同点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结合女性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探讨了电影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方女性主义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时时刻刻》《茉莉花开》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起源于西方,是以性别视角来分析和研究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它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一场提高女性地位的政治斗争,又是一种强调男女平等,肯定女性的价值观念、学说和方法论原则,更是一场争取女性解放的社会运动。

①电影作为一种媒介,一种传播手段,除了追求逼真的视觉效果,声色表象的背后还蕴含着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意义。

当电影与女性主义思潮接轨后,就产生了一批以女性意识作为贯穿电影的主导思想的作品,女性以及女性电影已经在世界影坛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

无论中西方, 女性都在电影领域开拓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而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以及电影拍摄手法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电影的内容以及对女性主义的理解和表达都有所不同。

以同年创作完成的美国电影《时时刻刻》与中国电影《茉莉花开》为例(以下简称《时》《茉》),二者都属于女性电影,在对女性主义的表达、叙事结构、影像画面、理论深度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将二者进行比较,可以了解跨文化的背景下女性主义的发展差异,并且加深对女性主义电影的理解。

一、电影元素的相似性1、主要角色:三段式演绎《时时刻刻》与《茉莉花开》描述的都是三位主角的故事,并且分三段叙事,将她们与特定的时代以及特定时代下的典型女性形象相联系。

两部影片都以三个不同时代的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变迁为主线,表达了创作者对女性命运以及精神世界的关注和理解。

《时》中的三位女性分别是1921年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1951年美国家庭主妇罗拉·布朗;2001年纽约的女编辑克拉丽莎·沃恩。

花木兰中外比较研究

花木兰中外比较研究

花木兰中外比较研究摘要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众口相传并不断推陈出新、扩展充实,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歌剧、舞剧等。

1998年《木兰辞》被美国迪斯尼公司搬上荧幕,制作成大型动画片《MULAN》,并在全球取得票房佳绩。

2009年马楚成执导的中国国产电影《花木兰》在全国各大院线放映,赵薇塑造的“忠孝两全,舍身为国”的刚烈和爱情悲剧令无数观众深深感动。

本文试图通过中外版《花木兰》形象分析与不同价值观为切入点,比较中外在其文化背景下的对相同事物塑造上不同视角。

借鉴文化研究的批评视角,进一步将全球化、本土化和文化转换等更为复杂的因素考虑进来,通过这一中一洋的对中国人物的不同版本塑造,详尽解读其不同的电影语言,可以发掘在银幕背后不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影视传播提出思考。

关键词:花木兰价值观文化背景全球化中外版《花木兰》比较研究绪论木兰代父从军是一个流传久远、影响广泛的民间故事,而其原典是中国古代北朝时期乐府民歌《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是每个中国人小时候就背诵过的民歌。

花木兰是我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女英雄形象之一,同时也是最为著名、影响最为广泛的女性英雄形象。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奇女子,花木兰故事千百年的流传使她成为一种人物的原型。

故事的要素如忠孝、从军、男女平等、离家、女扮男装等也被不断的组合到不同时代的文本中产生大量的变形,而这种不断的变形的过程中,也正凸显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所承载的不同文化背景。

1998年,迪斯尼拍摄了以中国为背景的卡通电影《花木兰》(MULAN),它是迪斯尼以往五年所制作的电影中“口碑最佳”的一部,也是美国第一次根据中国民间传说改编的动画片。

影片巧妙地将内容与富有神秘色彩的东方经典传说相结合,获得不同文化、不同年龄观众群体的普遍接受,在全球范围获得巨大成功,花木兰还被美国《亚裔杂志》当年评选为亚裔风云人物第一名,一个中国古代特有的女孩形象成为几乎整个世界都知道的传奇。

中西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重读《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西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重读《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的 痛 苦 和 折 磨 ,表 现 更 为 勇 敢 的 抗 争 精 神 和 更 完 美 的 性格
特 征 。 祝 英 台和 朱 丽 叶 都 是 以 惊 人 的勇 气 反 抗 封 建 道 德 和
二 、四 个 人物 的性 格 表 现 彰 显 时代 和 文 化 特 点
地 理 环 境 对 社 会 意 识 的 形 成 具 有 重 要 的 影 响 , 内 陆 偏 见 的 约 束 ,追 求 自由和 爱情 。 他 们 的 爱 情 最 终 不 能成 眷 型 的地 理环 境 和 农 本 思 想 使 中 国形 成 了 稳 定 的 社 会 观 念 , 属 , 加 深 了作 品 的悲 剧 性 ,深 化 了 主 题 。再 者 ,从 题 目既 思 想 保 守 ,对 不 同 的 事 物 往 往 采 取 容 忍 的态 度 , 即 忍 耐 精 可 以看 出 , 男 性 处 于 社 会 的上 层 , 是 男 权 社 会 的统 治 者 ,
疾 而 身 亡 。 马 家 迎 亲 之 日 ,花 轿 途 经 梁 山伯 墓 ,英 台 到 墓 求 婚 ,拖 延 时 间 。不 明 真 相 的 凯 普 莱特 一 家 人 信 以 为 真 ,
前 哭 祭 , 墓 穴 为 之 裂 开 ,英 台 随 即 跃 八 穴 中 , 与 梁 山伯 双 伤 心 地 为 朱 丽 叶 送 葬 。 这 时 罗 峦 欧 悄 悄 地 潜 了 维 洛 那
还 有 很 多 相 似 的 地 方 , 比如 在 主 要 情 节 上 ,两 个 主 人 公 的 与 你 ,随 了你 ,我 的 夫君 , 走 遍 天 涯 海 角 。 ”无 论面 对 什
遭 遇 有 很 多 相 同之 处 :都 是 以 当 时 的 生 活 为 背 景 ,都 是 以 么 样 的 压 力 ,他 们 都 坚 持 着 自 己的 爱 情 。 当 爱情 和 家 族 声 爱 情 为 题 材 , 表 现 自由 的爱 情 与封 建 势 力 、 家 族 势 力 的矛 誉 、 社 会 道 德 标 准 冲 突 时 ,他 们 总 是 选 择 前 者 , 因 为在 他 盾 冲 突 ,热 情 歌 颂 男 女主 人 公 坚 贞 的 爱 情 及 不 屈 的 反抗 精 们 看来 ,追 求 个 人 幸福 是天 经 地 义 的 事情 。

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对比-最新资料

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对比-最新资料

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对比-最新资料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对比中西方悲剧中不乏经典的女性形象,如《美狄亚》、莎士比亚悲剧中苔丝狄蒙娜,中国古典悲剧中的窦娥、秦香莲等。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处在中西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女性,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往往不同,从她们身上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精神。

通过分析中西方悲剧在角色塑造上不同以及中西方悲剧中女性意识的不同来比较中西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一、悲剧意识的产生从人类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来看,悲剧意识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最早体现悲剧意识的是神话。

??中西神话的许多内容都是原始人民对悲剧现象以自己的方式作了痛苦的表述。

在古希腊的悲剧中首先贯穿的是人和神的对立。

在古希腊的文化中,“神”是体现宇宙的和大自然的意志的,人和神的对立就是人和宇宙、大自然的分裂和对立。

在这种对立中,“神”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

但是,人类却不可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他有独立的愿望和追求。

如“神”不把火种交给人类,普罗米修斯违背神的意愿,偷了火种交给人类。

他违背了神的意志,受到神的惩罚,就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

失败没有使他屈服,他在反抗宙斯的专制权力中表现了自己的力量。

俄狄浦斯王注定要杀父娶母,这是神的意志。

他无法逃脱自己悲剧的命运,但他一直都在努力反抗神的意志,正是他反抗自己命运的努力表现了自己的崇高。

这些故事将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透露着对人生悲剧性现象的强烈拒斥,显示着渴望合理、正义的主观意志,体现着不可调和的天人冲突。

中国神话不像西方追求世界的完美和主体意愿的充分实现,而对悲剧现象采取坦然接受的客观、现实的态度,强调人面对苦难的奋斗意志和主观精神。

悲剧这一概念的使用,是近代王国维从西方美学范畴的引入和借用。

在中西方早期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剧精神是相同的,如在古希腊悲剧中从天国盗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为了正义的事业和人类的幸福,勇于自我牺牲。

曹禺和契诃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曹禺和契诃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曹禺和契诃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曹禺和契诃夫是两位伟大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对于中西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两位文学家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女性地位、性格特点、命运等多个方面对曹禺和契诃夫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从女性地位来看,曹禺和契诃夫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地位是非常不同的。

在曹禺的作品中,女性地位普遍较低,经常被视为男性的附庸和配角,受到种种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例如,在《雷雨》中,刘姥姥是一个很典型的老年女性形象,受到了儿子和儿媳的虐待和歧视,在家庭中地位较低。

同样的,在《原野》中,女性性别的差异也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女性只能在传统的家庭中安身立命,而男性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相比之下,契诃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则表现出了更高的地位。

契诃夫把女性看作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常将她们置于故事的核心地位。

在《红与黑》中,作为主角朱丽叶与她的爱情故事是整个小说的主线,契诃夫通过这个角色充分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勇气和决心,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风貌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深刻意义的作品。

其次,从性格特点来看,曹禺和契诃夫笔下的女性形象也有很大的不同。

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表现出柔弱、依赖和退缩的性格特征,她们对命运的掌控感较弱,在家庭和社会中也较易被压抑。

例如,在《日出》中,女主角婷婷虽然非常聪明、有才华,但却因为自身的性别地位而导致了自由自主的人生被扼杀。

同样的,在《雷雨》中,妇女的地位和权力却十分有限,女性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和人生。

相比之下,契诃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则表现出了更坚强、果敢、乐观和对抗命运的勇气。

例如,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主角安娜不顾世俗压力和道德观念的束缚,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自由,最终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可以说,契诃夫笔下的女性形象更具有独立思考、主动性和勇气,具有更强的人生态度和力量。

综上所述,曹禺和契诃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在地位、性格和命运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同时也都对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性别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西戏剧比较

中西戏剧比较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 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 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 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 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 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 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 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中西戏剧比较研究
(一)中西戏剧的起源 和形成 中西戏剧都起源于民 间,与原始人祭祀神 灵、欢庆节日的仪式 联系在一起;但中西 戏剧是在不同的文化 背景中逐步发展起来 的。
一般认为,南宋温州杂剧的兴起,《赵 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等戏文的 出现,是中国戏剧形成的标志。
高则诚《琵琶记》
王玉峰《焚香记》
中西戏剧起源和形成相同之处:
①都起源于生活和劳动,其基础都在农村, 但其形成和发展却在城市;
②它们很早都是即兴表演,没有剧本,经 历了一个从无剧情到有剧情的过程。
思考:中国传统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根源?
以“和”为重,以“和”为美的民 族性格;
儒道两家对情感节制的宣教;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对君王歌功颂德的心理; 家庭演出场所的限制。
(二)不同的悲剧冲突。西方悲剧往往表现人与异己的 力量的抗争与冲突,这种冲突表现得十分激烈。中国 的戏剧表现人物悲惨的命运,人物缺乏抗争精神,而 且戏曲悲剧冲突往往带有伦理评判的性质,道德化色 彩比较浓重。
(三)不同的悲剧结局。西方的主人公往往死亡,而中国的则往往 以喜剧结局。就是大团圆。《琵琶记》、《赵氏孤儿》等。
➢ 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中国传统戏 剧是“写意”的戏剧。即表现客观生活 对象的本质,而不是其表面形态。在 “形似”和“神似”两方面,它更关注 的是后者,即通过虚拟的手法来传人物 之“神”。
➢ 这种虚拟性的写意特征,是在中国绘画 艺术影响下形成的。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绪论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

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

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

中国的戏剧作品-《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

《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

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

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

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繁漪便是“雷雨"式的悲剧。

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

中西文化典故中女性形象之对比研究

中西文化典故中女性形象之对比研究

字记录了数不胜数 的各种典故。了解一国的文化 , 必先知其经典 , 明其渊源 , 才 能 真正 理 解 文 化 现象
的产 发 展 。
这 段话 里 既 有 对 海伦 因倾 国之 色 而 引 起 战 争 的感
慨 ,也 有希 望 这 位红 颜 祸水 赶 紧离 开 他们 的埋 怨 。 虽然 整 部史 诗 里 没有 直 接描 绘海 伦 的容 貌 , 仅有 一 处 写 到她 的 头 发 t h e f a i r — h a i r e d b e a u t y ,但 正 是这 种 “ 空 白之 美 ” 让人 们对 第 一美 女 海 伦 的容 貌 产生 了
西方文化对女性宽容随性 , 而中国文化则是苛严蔑视。西方文化的随性使得他们对女性没有具体的行 为要 求I 这体现 了 西方文化个人本位的意识 ; 而在传统文化 中, 中国女性是丧失了自我的, 这也是 中国文化群体本位价值取 向的表现。
【 关键词 】中西文化
典故
女性形 象
【 中图分类号 】1 0 4 2
无 限 的遐 想 ,每个 人 心 中都 有一 个 不一 样 的 海伦 。
对 于语 言 的 学 习者 或者 文 化 的研 究 者 、 文 学 的 爱好
者, 熟悉 对象语 言的典故 , 才能 真实地融 入到 它的 文化 中, 汲取 它 的营养 , 采 撷 它 的精 华 , 若 能 将 两种
文 化 两相 比较 , 通 过对 比研 究 则 能更 清 楚 地 了解 不 同文化形 成 差异 的原 因或 相互 交融 的原 因。本 文特
第 2 7卷
第 4期
Vo 1 . 2 7 No . 4

社 会科学研究 ・
中西文化典故中女性形象之对 比研究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055威廉 ·莎士比亚是西方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坛,对西方文学,甚至对世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喜剧是非常出色的,他的喜剧情节生动出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富有个性,作品的艺术构思极为巧妙,作品所表现的人文主义思想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可以说莎士比亚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精品,受到世人的推崇。

莎士比亚喜剧创造主题凸显出人文主义色彩,所涉及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能够对丰富的现实世界进行艺术性的反映。

在喜剧的创造中,莎士比亚塑造了大量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能够积极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冲破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并且富有追求幸福的智慧和勇气,坚定自己的追求,可以说这些女性形象是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最富有魅力的。

一、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一)她们都是美的化身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人物,大都是天生丽质、容貌超群,个个美貌无比,凡是见过她们的人都被她们的容貌所吸引,认为她们是人间难寻的美人。

莎翁笔下的茱莉亚眼睛就像天空中的星星一样闪闪发光,贝特丽丝也是少有的美人,她的脸色像五月的春潮一样娇媚无比,赫米娅的嗓音是非常甜美的,说出的话就像动听的音乐,发出的声音比牧羊人耳中云雀的歌声还要动听。

可以说,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多数是非常美丽的,她们天生丽质,深深地吸引着人们。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美并不仅限于外貌的美,她们内在的美也是非常突出的。

她们是内外兼美的。

莎士比亚所塑造的鲍西亚就是内外兼美的人间尤物,鲍西亚心地善良,为了救助安东尼奥,女扮男装,这种行为在当时社会是要遭人诟病的,是不符合传统的礼教思想的。

鲍西亚在出庭辩证的时候,也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并且她的表现也是充满正气的,这些都为她的人设加分。

另外,维奥拉这个形象也是内外兼美的。

维奥拉真心地爱慕着奥希诺公爵,为了接近他,敢于乔装成仆人。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绪论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

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

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

中国的戏剧作品—《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

《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

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

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

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

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繁漪便是“雷雨”式的悲剧。

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

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doc

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doc

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doc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文化背景、表现手段、剧情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对两种戏剧进行比较时,需要从诸多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西方戏剧起源于古希腊,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人主义、自由、理性等价值观;而中国戏曲则源于汉唐时期,秉承儒家思想的传统,注重礼仪、节制、忠孝等道德准则。

这种文化背景上的不同反映在两种戏剧的文化内涵、精神价值等方面,西方戏剧更注重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而中国戏曲则更强调传统美德的塑造和传承,反映社会现实。

另外,由于历史的不同发展,西方戏剧已经成为流行的文化产品,但是中国戏曲则正在面临传承困境和市场衰退的问题,需要寻找出路。

其次,在表现手段方面,两种戏剧也存在差异。

西方戏剧主要通过文字和舞台表演来表现剧情,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达,而中国戏曲则强调以音乐、唱腔、动作和化妆等多种手段来表现戏剧形象和情感。

中国戏曲还注重艺术形式的规范化和仪式化,例如古典曲艺的三绝(即唱绝、念绝、打绝)和各种传统剧种的表演套路等。

西方戏剧则更加注重演员的个性化表演和创新,尝试多种表现手法,例如现代主义戏剧的多语言表演、实验性表演等。

最后,在剧情结构方面,两种戏剧也存在区别。

西方戏剧多采用三幕五幕结构,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跨度来表达剧情,通常以冲突和转折为核心,展现人物的成长和命运变迁。

中国戏曲则多采用“开场白——正戏——武戏——净戏——嘴功”等结构,以武术和舞蹈为亮点,注重情节的情理交错和节奏的升降。

综上所述,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在文化背景、表现手段以及剧情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对于戏剧文化的发展,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心态,学习和借鉴对方的优点,推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

中西方戏剧在人物塑造上的差异

中西方戏剧在人物塑造上的差异

பைடு நூலகம் 完
西方戏剧中性格决定命运
• 当《唐璜》第一幕开始,布景道具已 展现在观众眼前,是让人物尽可能快 地融入这个现成的舞台环境,让人物 在这个给定的背景下展开他的性格, 以及发展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 人物的命运变化是随事件的变化而变 化。
中国戏剧中的固定命运
• 中国戏剧中的人物往往脸谱化,代表着一 类人的命运。 • 如代表着公正的判决者的包拯,是一张黑 脸。负心的陈世美则是一张俊俏的脸。命 运悲催的秦香莲则是白色素衣打扮。 • 中国戏剧中有着类似的人物形象多见,并 且命运大致相同,诸多的负心剧是证例。
中西方戏剧在人物塑造上的差异
以《唐璜》和《铡美案》为例
西方戏剧往往是单个角色的塑造 • 像《唐璜》里,主角是唐璜,他是西班牙 一位没落贵族的青年,经常游逸于社会不 同阶层的女性中寻花问柳、胡作非为,是 一个极具幽默感的恶棍。同时他又举止优 雅、热情洋溢、蔑视习俗,勇敢追求他所 信的人生幸福哲学,即使面对死亡的惩罚 也泰然自若。
• 例如其他配角,裴德洛的女儿安娜,无时不刻 不袒露提付报酬的决心。安娜的未婚夫奥塔维 奥,一个性情文静而又高贵有风度的善良青年。 被唐璜抛弃的爱尔薇拉是一个极 端的痴情女子, 对唐璜又爱又恨。唐璜的仆人莱波雷洛,对主 人恭敬又极其忠诚,主人吩咐的任何事情都会 为其办到。
中国戏剧角色往往代表了一类人
•像《铡美案》里的陈世美原本家境贫寒,但与妻 子秦香莲恩爱和谐。十年苦读后终于考取功名,被 召为驸马。当妻子携子上京寻夫时,他不肯与其相 认,并派人追杀。 •其妻秦香莲在家乡受灾,公婆双亡的情况之下, 唯有携子上京寻夫,不被承认时更遭遇追杀。最后 更是遇到展昭,痛诉冤情,使事件终于有正义的结 局。 •杀手韩琪因为是正义的一方,不忍下手后只有自 杀。而包拯更 是作为正义的化身,讲陈世美送 上了龙头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戏剧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明朝的汤显祖与伊丽莎白时期的莎士比亚堪
《牡称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东西方剧坛的两位杰出的戏曲大师。

丹亭》中的杜丽娘与《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分别是两位大师笔下经典的女性形象,本文将从两位女主角的思想与性格中的共性和特性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女性形象《牡丹亭》《仲夏夜之梦》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初刊于1600年,而汤显祖的《牡丹亭》完稿于1598年,两部喜剧均是以梦幻手法表现爱情题材的经典之作。

《牡丹亭》和《仲夏夜之梦》中的人物历来被人们称道,而其中的女性人物更是作品的灵魂和艺术魅力所在。

杜丽娘与赫米娅,都是处于恋情中对爱坚贞不屈的少女,本文将从二人的思想与性格中的共性和特性进行比较分析。

一、杜丽娘与赫米娅的身世遭遇
《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一位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她才貌端妍,聪慧过人。

杜丽娘出身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充满着浓郁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而母亲甄氏则是一个夫唱妇随、贤妻良母型的女子。

他们对杜丽娘的爱带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一心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

然而杜丽娘作为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无奈却被森严的礼教限制在深闺绣阁之中。

《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是雅典城邦中伊吉斯的女儿,是一位上流社会中的年轻女性。

她的父亲决定将她嫁给狄米特律斯,而她遵从自己的心意,钟情于拉山德。

在面对父亲与忒休斯
的强说时,她勇敢地说:我不愿意把我的贞操奉献给我心里并不敬服的人。

她宁愿为着自己的爱恋,而做一只孤独地自开自谢的玫瑰,宁愿披上尼姑的道服,终生幽闭在阴沉的庵院中,向着凄凉寂寞的明月唱着暗淡的圣歌,做一个孤寂的修道女了此一生。

她的勇敢和叛逆令无数读者动容。

二、杜丽娘与赫米娅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两位花季少女,本应是天真自然、开朗活泼的姿态,而封建礼教却将其生命本真的活力一点一点从她们身上剥离,再套上沉重的思想枷锁。

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所生活的时代理学盛行,她的父亲杜宝对她管制严格,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

整天只能绣花、看书,一言一行都要遵照当时社会要求女子遵守的道德伦理、社会规范。

古老的恋歌《关雎》唤醒了杜丽娘的青春之情,大自然春色如许的烂漫春光进一步激起了她内心的情感波澜。

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呼。

深闺中的寂寞与青春的忧郁,反倒促使其萌发了情爱的冲动。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显然,游园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打开了她久锢的心灵,由此产生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爱情的渴望。

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相比,《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性格更为爽直、倔强、刚毅。

她敢于反对封建礼法,挣脱羁绊,争取自由婚姻。

她与拉山德相恋,但父亲强迫她嫁给狄米特律斯。

根据雅典法律,女儿必须服从父亲的旨意,否则父亲可以将她处死或者送她进修道院让她孤独地度过余生。

在君命、父权、封建传统和法律面前,赫米娅不甘心屈服,为了维护恋爱自由的权利,
她决意反抗,与拉山德相约私奔。

赫米娅反对选择爱人要依赖他人的眼光这一观点,坚决要把爱情奉献给自己心爱的人,我情愿这样开这样谢,这样地自生自灭,也不能把我宝贵的贞操奉献给我的心所不服的人。

这种在追求爱情、婚姻自由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大胆言行,是人文主义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勇敢叛逆性格的新女性的典型特征。

三、杜丽娘与赫米娅的反抗精神
爱情是人的天性之一,其生长是人为无法控制和限制的。

当它被束缚住时,便会与日俱增地产生强大的反冲力。

一旦冲破挣脱了束缚,其势必将如决堤之水一般,不可阻挡。

汤显祖曾在《牡丹亭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有情的人与无情的世界无形而尖锐地对立着,杜丽娘在情与理的矛盾中挣扎,逐渐形成了既反叛又压抑、既热情又矛盾的性格。

作为名门闺秀,杜丽娘无法逃脱封建礼教的幽闭式教育,一举一动都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而作为青春少女,她内心又有抹杀不掉的天性,对理想爱情的热烈追求让她的内心始终存有一股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叛逆。

杜丽娘的这种性格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又必然会同她所处的环境发生尖锐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她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与封建思想形成对立的矛盾。

还魂后的杜丽娘已由一个嫩脸娇羞的少女成长为一名为爱情抗争的觉醒女性,展现出一个勇敢的女性形象。

她的性格塑造过程也正是在这由生到死又由死到生的传奇经历中完成的。

与杜丽娘一样,对封建传统和束缚具有反叛精神的还有《仲夏夜之梦》中的女主人公赫米娅。

剧中赫米娅的父亲伊吉斯将她
许配给贵族狄米特律斯,但是她却钟情于贵族青年拉山德,而拉山德也深深爱着赫米娅。

这使得伊吉斯感到非常恼火,他企图以封建家长的身份压制赫米娅,但赫米娅并没有畏惧。

于是伊吉斯把事情告知雅典公爵,请求动用国家的专制威力来制服赫米娅。

为了争取婚姻自主,她不怕封建舆论的非议与责难,不畏惧父亲的意志和雅典的法律,她敢于对簿公堂,公开为情人辩护。

她决定舍弃雅典城邦的繁荣富贵,跟随着拉山德去到自由的地方,继续他们的爱情,躲避法律的制裁。

她这种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无视封建法律而为自己的恋爱权利进行斗争的大胆行为,相当突出地表现了一个胆识过人、敢做敢为的女性形象。

四、杜丽娘与赫米娅的特性比较
1、杜丽娘的软弱与妥协女性的心态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文化传承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出身、教养、职业、社会地位,都能成为影响女性心理形成的因素。

因此,当我们回头审视杜丽娘所受的传统教育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会发现外部因素对其性格形成的巨大影响。

杜丽娘性格的软弱与妥协源于封建意识形态的压迫和女性自身的弱点。

首先,杜丽娘的生活范围十分狭窄,仅仅拘囿于家闺房这个小环境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甚至连自家的花园都不敢随意踏入。

这样压抑人性的封建束缚使她感情封闭,缺少与人的正常沟通和情感宣泄;其次,女性内倾型的性格特点,使她更注重内心的情感变化,而轻视客观理性的分析,容易产生怕羞、怯弱、依附的心理;再次,封建礼教传统提出的一系列女性行为准则,要求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教条阻隔了她们对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的追求。

这种历史现实的局限与女性自身的弱点,直接导致了杜丽娘行动上
的延宕。

一方面杜丽娘非常清楚她所处的冷峻现实,社会、家庭都不会容忍她追求自由爱情的,所以她只能独自悲伤,独自流泪,选择以废寝忘食、苦苦思念来宣泄自己的不满。

杜丽娘不敢以实际行动向强大的封建制度宣战,因为在强烈的正常自然爱欲和强大的封建社会制度的双重压迫下,她毕竟是柔弱的,是无法与之抗衡的;另一方面杜丽娘又不能抗拒自己的天性,此时的她不知道自己的心是应该继续遵守礼教,还是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自然天性,她找不到出路,于是便抑郁成疾,感伤而死。

或许这是她反抗现实的一种方式,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杜丽娘是为了排解内心的矛盾才选择了自我毁灭的结局。

2、赫米娅的泼辣与武断《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同样是一个立体可感的女性形象,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她纯真、勇敢的一面,作品还对赫米娅性格中的另一面:盲目自信、武断、急躁、易怒、悍泼、粗野等进行了淋漓尽致的生动刻画。

尤其是在第三幕第二场中赫米娅面对狄米特律斯的误解时所说的话:现在我不过把你数说数说罢了,我应该更加厉害地对待你,因为我相信你是可诅咒的,要是你已经乘着拉山德睡着的时候把他杀了,那么把我也杀了吧。

既然已经两脚踏在血泊中,索性让杀人的血泊淹没你的膝盖吧。

由于嫉妒海伦娜,赫米娅说出矮虽矮,我的指爪还挖得着你的眼珠哩!剧作中反讽手法的运用使得赫米娅这样具有反叛精神的新女性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立体感。

赫米娅作为一个在那个时代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幸福、反抗封建礼教和法律的女性叛逆者,就不可避免地具有非常突出的个性特点。

这样不完美的赫米娅反而显得更具生活气息,更加饱满生动,更加真实可感,像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牡丹亭》和《仲夏夜之梦》都出现于16世纪末,前后相差只不过三年。

这两部伟大的戏剧处处充斥着情与理、灵与欲的矛盾和斗争。

两部剧作都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个性解放。

而促使个性解放所使用的武器,便是情,是女主人公为之奋斗、舍生忘死的美好姻缘。

两位女主角的身上既集中了当时女性的集体特征,温柔、纯净、美丽、恬淡,又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她们执着、坚定、勇敢,恰似一朵艳丽、柔弱的小花,却顽强而自豪地要在岩缝中绽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