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4.3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等过程,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猜想与合情推理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最后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验证,从而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三角形相似的知识。

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判定方法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观察、操作等途径让学生感受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

2.通过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等过程,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猜想与合情推理能力。

4.能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及判定方法。

2.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展示三角形全定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几何画板软件,用于展示三角形全定的过程。

2.准备相关实例,用于分析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应用。

3.准备三角形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全等三角形的特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组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全等。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得出判断结果。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2.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其中∠EDH=∠FDH,DE=FD。将上述条件标注在图中,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H吗?与同伴交流。
3.在△ABC中,AB=AC,AD是∠BAC的角平分线。那么BD与CD相等吗?为什么?
小结
本节内容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分别找出各题中的全等三角形,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课题4.3ຫໍສະໝຸດ 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分组画图比较,得出SAS的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能够利用全等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会用数学语言说明理由。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
通过分组画图比较,得出SAS的结论
课程讲授
第三环节画图比较
活动内容:1.按要求画图:已知两边分别为2.5厘米、3.5厘米,它们的夹角 为
40°。分小组画图,鼓励学生利用量角器、直尺、三角板 等一切工 具画三角形,并要求画出的三角形尽可能准确,减少误差。
2.按要求作图:以2.5厘米,3.5厘米为边,以2.5厘米的边所对的角为40°。分小组画图,要求同1。
2.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其中∠EDH=∠FD H,DE=FD。将上述条件标注在图中,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 H吗?与同伴交流。
课后反思
第四环节 合作 学习
活动内容:1.⑴学生根据各小组所画的图形,剪下后对比分析,看图形是否完全重合。
⑵通过对比、交流,最终对研究的问题作 出决策。
⑶总结结论,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2.小组内合作探究,剪下所画图形后对比分析图形是否全等,并互相补充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第五环节练习提高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4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4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4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4.3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归纳等方法,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教材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如三角形的边、角等。

同时,学生也学习了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但学生在判断三角形全等时,可能会与相似三角形混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区分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归纳等方法,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与相似三角形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式教学: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归纳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课件:教学课件、实验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什么是三角形的全等?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定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区别。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工具,尝试制作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加深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三角形是否全等。

2024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3

2024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3

2024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3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3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加深对三角形全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材中,已经给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和一些基本条件,本节课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和验证这些条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边长关系等。

同时,学生也学习了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是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去探索和验证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能运用这些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和验证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探索和验证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展示三角形全定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三角形模型或图片。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然后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2.呈现(10分钟)呈现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和基本条件,让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些三角形模型或图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尝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重点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基础,对于学生以后学习几何图形变换、证明等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判定等知识,对于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条件,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操作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三角形模型、剪刀、直尺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的特点,从而引出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三角形全等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含义。

然后,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三角形全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这些三角形是否全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用剪刀、直尺等工具,剪出两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三角形全等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SSS、SAS、ASA、AAS这些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还有没有其他的条件可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3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归纳等方法,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翻折等方法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最后总结出三角形全等的三个判定定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归纳能力。

但对于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判定方法,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能正确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通过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能够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难点: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运用实验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三角形全等概念的理解。

3.采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4.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模型、剪刀、胶水等实验器材。

2.设计相关实例,用于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准备PPT,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拼图游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

学生可能提到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3.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实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学生通过剪拼、翻折等方法,尝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初中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北师大版教材在这一章节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全等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将已有的知识与三角形全等相结合,理解并掌握新的判定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运用SSS、SAS、ASA、A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难点:理解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内涵,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学习、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从而发现和总结三角形全等的规律。

同时,注重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三角形模型或图片,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PPT,包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实例分析等。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这些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它们是全等的。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介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

–结合实例,解释每种判定方法的含义和应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判定方法的特点。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教学设计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动态几何软件,观察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加深对全等概念的理解。
3.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审美观念,激发对数学美的追求。
3.拓展应用:
-结合生活实际,找出至少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应用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应用原理。
-写一篇小短文,介绍全等三角形在历史、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应用,增强学生对几何美的感知。
作业要求:
-学生应在作业本上规范书写,保持卷面整洁,确保解题过程的清晰性和逻辑性。
-对于难题和拓展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但最终提交的作业应体现个人的思考和理解。
二、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此阶段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直观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较为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几类题目:
1.基础题:给出两个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
2.提高题:给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已知全等的三角形,让学生找出第三个全等三角形。
3.应用题: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尾声,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的学习心得和收获。然后,我会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进行总结,强调以下几点:
(1)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自主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章 三角形-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章 三角形-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边边边(SSS)”和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画图、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利用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难点】利用“SSS”说明三角形全等的思考和推理过程.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97~P99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教材P97“做一做”)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略2.(教材P97“做一做”)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一条边为3 cm;(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50°;(3)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4 cm,6 cm.略3.(教材P97“议一议”)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解:三条边;三个角;两条边和一个角;两个角和一条边.4.(教材P98“做一做”)(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40°,60°和80°,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出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4 cm,5 cm和7 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出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解:(1)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2)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为“边边边”或“SSS”.通常写成下面的格式: 在△ABC 和△DEF 中,⎩⎪⎨⎪⎧AC =DF ,AB =DE ,BC =EF ,所以△ABC ≌△DEF (SSS).5.2017年11月5日19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四、二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国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如图所示,在发射运载火箭时,运载火箭的发射架被焊接成了许多的三角形,这样做的原因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已知AB =DE ,AC =DF ,点E 、C 在直线BF 上,且BE =CF .求证:△ABC ≌△DEF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已知两个三角形有两组对边相等,同一直线上的一组边相等,可考虑用“SSS ”证明△ABC ≌△DEF .【证明】因为BE =CF ,所以BE +EC =CF +EC ,即BC =EF . 在△ABC 和△DEF 中,⎩⎪⎨⎪⎧AB =DE ,BC =EF ,AC =DF ,所以△ABC ≌△DEF (SSS).【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易证的结论确定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然后再根据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例2】如图,已知AB =AD ,DC =BC ,∠B 与∠D 相等吗?为什么?【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判断角相等,可考虑用三角形全等证明,需添加辅助线AC 构造三角形进行证明.【解答】∠B =∠D .理由如下:连结AC . 在△ADC 和△ABC 中,因为⎩⎪⎨⎪⎧AD =AB ,AC =AC ,DC =BC ,所以△ADC ≌△ABC (SSS), 所以∠B =∠D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要证∠B 与∠D 相等,可证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而现有的条件并不满足,可以考虑添加辅助线证明.【例3】要使下列木架稳定,可以在任意两个点之间钉上木棍,各图至少需要钉上多少根木棍?【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怎样添加木棍才能使多边形具有稳定性呢?【解答】如图1,四边形木架至少需要钉上1根木棍; 如图2,五边形木架至少需要钉上2根木棍; 如图3,六边形木架至少需要钉上3根木棍.图1 图2 图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n 边形沿一个顶点的对角线添加(n -3)条木棍后就具有稳定性.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实际情景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是( C ) A .人能直立在地面上 B .校门口的自动伸缩栅栏门 C .古建筑中的三角形屋架D .三轮车能在地面上运动而不会倒2.工人师傅常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做法如下:如图,∠AOB 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 、OB 上分别取OM =ON ,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 、N 重合,过角尺顶点C 作射线OC .由做法得△MOC ≌△NOC 的依据是SSS.3.如图,AC 与BD 交于点O ,AD =CB ,E 、F 是BD 上两点,且AE =CF ,DE =BF . 求证:(1)∠D =∠B ; (2)AE ∥CF .证明:(1)在△ADE 和△CBF 中,⎩⎪⎨⎪⎧AE =CF ,AD =BC ,DE =BF ,所以△ADE ≌△CBF (SSS), 所以∠D =∠B . (2)因为△ADE ≌△CBF , 所以∠AED =∠CFB .因为∠AED +∠AEO =180°,∠CFB +∠CFO =180°, 所以∠AEO =∠CFO , 所以AE ∥CF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边边边(SSS)”: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2课时 “角边角(ASA)”和“角角边(AAS)”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ASA”“AAS”条件,并会进行简单的应用.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两角一边”的过程,体会通过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趣味.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应用三角形全等的“ASA”“AAS”条件. 【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两角一边”.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100~P101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通常写成下面的格式:在△ABC 与△DEF 中,⎩⎪⎨⎪⎧∠B =∠E ,BC =EF ,∠C =∠F ,所以△ABC ≌△DEF .2.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通常写成下面的格式:在△ABC 与△DEF 中,⎩⎪⎨⎪⎧∠A =∠D ,∠B =∠E ,BC =EF ,所以△ABC ≌△DEF .3.能确定△ABC ≌△DEF 的条件是( D ) A .AB =DE ,BC =EF ,∠A =∠E B .AB =DE ,BC =EF ,∠C =∠E C .∠A =∠E ,AB =EF ,∠B =∠D D .∠A =∠D ,AB =DE ,∠B =∠E4.如图,已知点F 、E 分别在AB 、AC 上,且AE =AF ,请你补充一个条件:∠B =∠C ,使得△ABE ≌△ACF .(只需填写一种情况即可)教师点拨:此题答案不唯一,还可以填AB =AC 或∠AEB =∠AFC .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已知AD ∥BC ,BE ∥DF ,AE =CF ,求证:△ADF ≌△CBE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回忆我们学过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结合已知中的平行线段,可考虑利用“ASA ”证明△ADF ≌△CBE .【证明】因为AD ∥BC ,BE ∥DF , 所以∠A =∠C ,∠DF A =∠BEC . 因为AE =CF ,所以AE +EF =CF +EF ,即AF =CE . 在△ADF 和△CBE 中,⎩⎪⎨⎪⎧∠A =∠C ,AF =CE ,∠DF A =∠BEC ,所以△ADF ≌△CBE (ASA).【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在“ASA ”中,包含“边”和“角”两种元素,是两角夹一边而不是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应用时要注意区分.在“ASA ”中,“边”必须是“两角的夹边”.【例2】如图,在△ABC 中,AD ⊥BC 于点D ,BE ⊥AC 于点E ,AD 与BE 交于点F .若BF =AC ,求证:△ADC ≌△BDF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图形,要证△ADC ≌△BDF ,只需∠DAC =∠DBF 即可.由在Rt △ADC 与Rt △BDF 中,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得∠DAC =∠DBF .【证明】因为AD ⊥BC ,BE ⊥AC , 所以∠ADC =∠BDF =∠BEA =∠BEC =90°. 又因为∠AFE =∠BFD , 所以∠DAC =∠DBF .在△ADC 和△BDF 中,⎩⎪⎨⎪⎧∠DAC =∠DBF ,∠ADC =∠BDF ,AC =BF ,所以△ADC ≌△BDF (AAS).【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在解决三角形全等的问题时,要注意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如:对顶角、公共边、公共角等.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完成教材P102“习题4.7”第1~3题. 略2.如图,点B 在线段AD 上,BC ∥DE ,AB =ED ,∠A =∠E .求证:BC =DB .证明:因为BC ∥DE , 所以∠ABC =∠EDB .在△ABC 和△EDB 中,⎩⎨⎧∠A =∠E ,AB =ED ,∠ABC =∠EDB ,所以△ABC ≌△EDB (ASA), 所以BC =BD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角边角(ASA)”: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角角边(AAS)”: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边角边(SAS)”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经历画图比较,得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SAS”条件.2.能够利用“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会用数学语言说明理由.3.在探索三角形全等及其应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并进行简单推理.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通过画图比较,得出“SAS”结论的过程及应用.【教学难点】探索“边边角”能否用于判定全等.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02~P10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1)两边及夹角,三角形两边分别为2.5 cm,3.5 cm,它们所夹的角为40°,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你画的三角形与同桌画的一定全等吗?(2)以2.5 cm,3.5 cm为三角形的两边,长度为2.5 cm的边所对的角为40°,情况又怎样?动手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解:(1)与同桌画的是全等的(如图1).(2)与同桌画的不一定全等(如图2).图1图2总结:(1)两边及其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4: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通常写成下面的格式:在△ABC 与△DEF 中,⎩⎪⎨⎪⎧AB =DE ,∠B =∠E ,BC =EF ,所以△ABC ≌△DEF .2.如图,已知BD =CD ,要根据“SAS”判定△ABD ≌△ACD ,则还需添加的条件是∠ADB =∠ADC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A 、D 、F 、B 在同一直线上,AD =BF ,AE =BC ,且AE ∥BC .求证:△AEF ≌△BCD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由题意可知,如果∠A =∠B 就可证△AEF ≌△BCD .由AE ∥BC 可得∠A =∠B .【证明】因为AE ∥BC ,所以∠A =∠B .因为AD =BF ,所以AD +DF =DF +FB ,即AF =BD . 在△AEF 和△BCD 中,⎩⎪⎨⎪⎧AE =BC ,∠A =∠B ,AF =BD ,所以△AEF ≌△BCD (SAS).【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例2】如图,BC ∥EF ,BC =BE ,AB =FB ,∠1=∠2,若∠1=60°,求∠C 的度数.【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已知两组边对应相等,可考虑证明△ABC ≌△FBE ,从而得出∠C =∠BEF .又由BC ∥EF 可得∠BEF =∠1,进而解决问题.【解答】因为∠1=∠2,所以∠1+∠ABE =∠2+∠ABE ,即∠ABC =∠FBE . 在△ABC 和△FBE 中,⎩⎪⎨⎪⎧BC =BE ,∠ABC =∠FBE ,AB =FB ,所以△ABC ≌△FBE (SAS), 所以∠C =∠BEF . 又因为BC ∥EF ,所以∠C =∠BEF =∠1=60°.【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全等三角形是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2)学会挖掘题中的已知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等.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AB =AC ,AD =AE ,欲证△ABD ≌△ACE ,可补充条件( A )A .∠1=∠2B .∠B =∠C C .∠D =∠ED .∠BAE =∠CAD2.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C ≌△DEF 的是( C )A .AB =DE ,∠B =∠E ,BC =EF B .AB =DE ,∠A =∠D ,AC =DF C .BC =EF ,∠B =∠E ,AC =DF D .BC =EF ,∠C =∠F ,AC =DF3.如图,已知AB =AD ,若AC 平分∠BAD ,问AC 是否平分∠BCD ?为什么?解:AC 平分∠BCD .理由如下:因为AC 平分∠BAD ,所以∠BAC =∠DAC .在△ABC 和△ADC 中,⎩⎪⎨⎪⎧ AB =AD ,∠BAC =∠DAC ,AC =AC ,所以△ABC ≌ADC (SAS),所以∠ACB =∠ACD ,所以AC 平分∠BCD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四边形ABCD 、DEFG 都是正方形,连结AE 、CG .求证:(1)AE =CG ;(2)AE ⊥CG .【互动探索】(1)观察图形,证明△ADE ≌△CDG ,即可得出AE =CG ;(2)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正方形的性质即可得AE ⊥CG .【证明】(1)因为四边形ABCD 、DEFG 都是正方形,所以AD =CD ,GD =ED ,∠CDA =∠GDE =90°.因为∠CDG =90°+∠ADG ,∠ADE =90°+∠ADG ,所以∠CDG =∠ADE .在△ADE 和△CDG 中,⎩⎪⎨⎪⎧ AD =CD ,∠ADE =∠CDG ,DE =GD ,所以△ADE ≌△CDG (SAS),所以AE =CG .(2)设AE 与DG 相交于点M ,与CG 相交于点N .由(1)得△ADE ≌△CDG ,所以∠CGD =∠AED .因为∠GMN =∠DME ,∠DEM +∠DME =90°,所以∠CGD +∠GMN =90°,所以∠GNM =90°,所以AE ⊥CG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等于90°,利用正方形的性质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即可解决问题.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边角边(SAS)”: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可以证明角或线段相等.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三角形相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基础,对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判定条件,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达到理解三角形全等的目的。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几何图形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的内容,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称为全等三角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和判定条件。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3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3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3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本册书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会用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识别和判断三角形的种类,同时也掌握了全等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但是,对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学生可能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会用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会用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难点: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剪刀、胶水等。

2.教学素材:三角形图片、全等图形示例等。

3.课件:教材相关内容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哪些三角形是全等的?为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出三角形全等的直观印象。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然后,通过示例,让学生观察、操作,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教具和素材,尝试判断给定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判断,检验学生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掌握程度。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感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判定条件理解不深,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够运用这些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归纳等方法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难点: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操作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实例,如折纸、拼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判定条件。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所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长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判定条件:SSS(边-边-边)、SAS(边-角-边)、ASA(角-边-角)、AAS(角-角-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定两个三角形,尝试运用全等的条件进行判断。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
3.通过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尺规作图,亲身体验全等三角形的制作过程,加深对判定条件的理解。
3.讲解与示范:
-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结合板书,详细讲解每个判定条件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演示尺规作图的全过程,强调作图技巧和注意事项。
4.练习与反馈:
-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巩固学生对判定条件的掌握。
4.部分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体会几何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SSS、SAS、ASA、AAS)。
-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1.学生在判定全等三角形时,对判定条件的理解和运用尚不熟练,容易混淆SSS、SAS、ASA、AAS等判定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指导。
2.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尺规作图技巧和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践练习来加强。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条件与问题情境相结合,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给予积极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7.教学延伸: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探索全等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或者研究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实践活动,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如三角形的边、角等,并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同时,学生也学习了图形的变换,如平移、旋转等,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条件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实践活动,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动手画图、剪切、拼接等,体验和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三角形的全等实例和操作过程等。

2.教学素材:教师准备一些三角形的图形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活动。

3.学生活动材料:学生准备纸张、剪刀、胶水等,用于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三角形的全等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条件?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三角形的全等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实际的图形变换和拼接。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
中的实例,如拼图、折叠纸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全等三角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实践中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以下方面:
(1)从直观到抽象,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选择一个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话题进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跨学科题目:设计一些跨学科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其他学科问题。
4.创新作业: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并制作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创意作品。
-创意图形: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设计并绘制一组创意图形。
-实物制作:利用硬纸板、彩纸等材料,制作全等三角形的模型,增强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空间感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讨论和交流。
2.讨论主题:
(1)如何用SSS判定全等三角形?
(2)如何用SAS判定全等三角形?
(3)如何用ASA判定全等三角形?
3.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度,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
4.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共同解决几何问题。
五、作业布置
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旨在巩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判定方法(SSS、SAS、ASA)的基本运用。
-选择题:让学生通过选择正确答案,检验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
-填空题:填写适当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加强学生对判定条件的记忆。
-计算题: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作业:结合课堂学习,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几何题目,要求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结合其他几何知识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教材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并总结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之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三角形的重要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可能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发现和总结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帮助学生建立起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发现并总结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发现和总结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三角形模型,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

2.准备课件,用于展示探索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探索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并总结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点拨。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解答。

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七年级数学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会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2.通过分组讨论学习,体会合作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难点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启发猜想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学生准备练习本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明作业本上画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她想画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她该怎么办?请你帮助小颖想一个办法,并说明你的理由?注意: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即是与原来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要画一个三角形与小明画的三角形全等. 需要几个与边或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呢?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新课做一做1.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大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 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一条边为3cm;( 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 50°;( 3)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4cm,6cm.结论: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议一议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有四种可能:三条边、三个角、两边一角和两角一边.做一做(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 40°, 60°和 80°,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结论: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4 cm, 5cm 和 7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547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图4-26 是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图4-27是用四根木条钉成的框架,它的形状是可以改变的,它不具有稳定性.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由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如果给出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那么由此得到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及一边,那么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呢?每种情况下得到的三角形都全等吗?做一做如果“两角及一边”条件中的边是两角所夹的边,比如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 80°,它们所夹的边为2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一定全等吗?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 .如果“两角及一边” 条件中的边是其中一角的对边,情况会怎样呢?你能将它转化为“做一做”中的条件吗?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 .想一想如图 4-29 所示,AB与CD相交于点O,O是AB的中点,∠A= ∠B,△AOC与△BOD全等吗?为什么?我的思考过程如下:因为点 O 是 AB的中点,所以OA= OB.又已知∠ A =∠ B,且∠ AOC=∠BOD,所以△ AOC≌ △ BOD.做一做如果“两边及一角”条件中的角是两边的夹角,比如三角形两条边分别为 2.5 cm,3.5cm,它们所夹的角为40°,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一定全等吗?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 .议一议如果“两边及一角”条件中的角是其中一边的对角,比如两条边分别为 2.5 cm,3.5cm,长度为2.5 cm 的边所对的角为40°,情况会怎样呢?小明和小颖按照所给条件分别画出了下面的三角形,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进行交流..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三、习题1.分别找出各题中的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解:( 1)△ABC≌△EFD.(2)△ADC≌△CBA.2.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其中∠EDH =∠ FDH, ED=FD.将上述条件标注在图中,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H吗?与同伴进行交流.解: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H.因为根据“ SAS”可以得出△EDH≌△ FDH,所以 EH=FH四、拓展如图 , 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两块, 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 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吗 ? 如果可以 , 带哪块去合适 ? 你能说明其中理由吗 ?解: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所以带第②块去.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你有哪些收获?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2.会运用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
2.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通过观察和操作全等三角形的模型,形成对全等概念的形象认识;
3.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条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助学习,共同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奥秘;
5.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探索全等条件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和美感。
3.理解并掌握ASA(Angle-Side-Angle,即两角及夹边相等)全等条件;
4.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运用上述三个全等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5.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如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严密的证明和推理;
-举例:在讲解SAS全等条件时,可以设计一个例题,要求学生证明两个三角形在给定两边和它们之间的夹角相等时全等。难点在于学生需要理解夹角必须是这两个边的夹角,而不是任意角,并且需要正确运用SAS条件进行证明。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个物体或图形完全相同的情况?”比如,我们在剪窗花时,如何确保剪出的两片窗花是完全一样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概念。三角形全等是指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都完全相同。它在几何学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第三节共三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内容包括(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归纳总结出“边边边”定理(2)“边边边”定理的运用,(3)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应用,并能利用它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中学数学重要内容之一,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方法,是今后学习几何的基础。

本节课是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第一课时,学好了将为下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其他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今后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提供很好的模式和方法,在今后的证明题中,全等三角形的书写过程将为以后的证明过程作出很好的铺垫。

通过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可以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领会数学思想,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发展推理能力。

3、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是七年级的孩子,虽然之前学习了平行的推理,但对几何的认识还不够,而这又是第一次系统的学习三角形,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以及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猜想、操作、归纳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利用动画演示让学生掌握已知三边能用尺规作三角形,
3、通过例题分析使学生能利用“边边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3、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能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重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体验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边边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二、教学方法:
七年级的孩子不喜欢古板式的教学,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有兴趣的事物,根据孩子的特点,本这节课以“问题情景引入——建立数学模型——探索、归纳——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进行,主要采用“探索式教学”、“启导式教学”。

并以小组讨论法、实验法相结合,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几何画板,通过创设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突破难点,我利用分类思想引导孩子通过画图、找图、拼图,然后观察、比较、交流,在条件由
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结论。

为突破难点,我准备了儿童的磁力棒帮助学生理解;为突出重点,我安排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分析、表达题,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和推理过程,书写格式。

三、学习方法:
新课改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拼一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辅助性帮助,使学生能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合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刻度尺,三角板、圆规,彩色A4纸,磁力棒
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与思考
回顾:1、什么样的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已知:△ABC≌△DEF, 找出其中相等的边和角。

设计意图:1、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2、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3、提出问题让学生思索,诱发新知识。

回顾奖励: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由全等三角形组成的动画。

创设情境引入:思考:昨天,老师不小心把自己橱窗上的玻璃打碎了一块儿,打算以打电话的方式告诉玻璃店老板配置新的玻璃,需要提供哪些信息,就可以配置一块与原三角形玻璃一样的玻璃呢?
引入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利用“边边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给一个或两个条件或三个内角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
2、已知三边能用尺规作三角形,利用“边边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说明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游戏挑战——心心相印
游戏规则:老师给出三组条件选项,请学生按照要求从每组中选择一个条件画、找或拼一个三角形,画完后组内进行对比,观察同学们所得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第一组游戏:第一组游戏:
男生:一边:一条边长为5cm
女生:一角:一个角为60度
总结:给出一个条件不能画出全等的三角形。

第二组游戏 两边: 一边长为10cm ,另一边长为15cm 的三角形。

两角:一个内角为45°,另一个内角为90°的三角形。

一边一角: 一边长为10cm ,一个内角为60
°的三角形。

总结:给出两个条件不能画出全等的三角形。

第三组游戏(学生一起来做)
1、三个内角分别为30°,60°,90°的三角形。

2、三条边分别为5cm,10cm,10cm 的三角形
3、三条边分别为4cm,5cm,7cm 的三角形。

总结:1、给出三个内角 (“能”或“不能”)画出全等的三角形。

2、给出三条边 (“能”或“不能”)画出全等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1、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思想,通过画图、观察、比较这些动手实践的活动中进行推理、交流,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自主探索出最后结论。

2、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感受反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
精神和表达能力。

3、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由游戏形式进行探究,
激发兴趣,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探索判别条件。

定义剖析:三角形判别条件(1):有 条边 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简写为 或 典例探究:
如图,AB=DE ,AC=DF ,添加什么条件能保证△ABC 和△DEF 全等?试说明理由。

解: 添加 能保证△ABC ≌△DEF ,理由如下:
在△ABC 和△DEF 中
∵ =
∴ △ABC ≌ ( )
思维拓展:四边形ABCD 中,AB=CD ,AD=BC 。

△ABC 和△CDA 是否全等?∠B=∠D 吗?请说明理由。

B A
C B
D E
F
H D C B A
反馈练习、如图,AB=DE ,AC=DF ,BF=CE 试说明 △ABC 和△DEF 全等。

解:
设计意图:1、安排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分析、表达题,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

逐步培养学生推理意识和能力。

2、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再次巩固“边边边”
3、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面对具有挑战的问题,独立尝试解决,显现出个体的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学生相互交流、评审,取长补短,实现有差异发展,达到共同提高。

活动探究二、三角形的稳定性:
本环节先由学生自己动手摆磁力棒发现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试着用今天学到的东西说明三角形稳定性的原因。

三角形 的 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 和 就完全确定了,这个性质就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今天所得收获。

今天你收获了
五、作业布置: P 100第3题、P 111第6题(选做)
课外:用全等三角形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看谁设计的图案最美观、最新颖。

六、结束语: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发现、探索,快做个勤奋的人吧,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七、当堂检测:
通过一道习题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检测,以利于课下及时进行复习。

1、如图,AB=AC,BD=CD,BH=CH.图中有哪几组全等的三角形?选一组说说原因。

八、设计说明
本节课,我是基于以下四方面进行设计的:
1、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理解数学的实用性。

2、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由简到难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空间,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充分体现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新课程理念。

3、本节课始终关注学生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按所给的条件进行探索,能否在探索活动中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发现结论。

本节课我选择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等多元化评价,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评价贯穿于探索活动的全过程,发挥评价的功能,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前面的教学设计是“设计”、“实践”、“反思”,“再设计”、“再实践”、“再反思”多次活动的结果,对于首次接触系统的证明题,证明思路是很重要的,在此,我特别的教给学生审题的一种方法,就是用相同的符号表示相等的量,这有利于学生直观的发现“边边边”定理的条件。

5、“边边边”定理在四个判定中,是最容易寻找条件的一个,但是不是三组线段相等就能用“边边边”定理,需仔细推敲是否是三角形的边,才能利用判定。

6、在“边边边”定理的应用中,线段的加、减以及公共边是“边边边”定理中典型的例子,要是学生能通过图找到一些隐含条件,构建数学模型中“数形结合”的初步基础。

7、全等的证明过程在教学中有不同的要求,因本节课是初学,可适当给出全等的证明书写格式,使学生在仿照中规范数学语言和表达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