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打印版)
北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电子版4篇例文
北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电子版4篇例文北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电子版1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化理论。
3.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难点1.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不等式组。
2.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出示问题:某公园售出一次性使用门票,每张10元。
为吸引更多游客,新近推出购买“个人年票”的售票方法。
年票分A、B两类。
A类年票每张100元,持票者每次进入公园无需再购买门票。
B类年票每张50元,持票者进入公园时需再购买每次2元的门票。
你能知道某游客一年中进入该公园至少超过多少次,购买A类年票最合算吗?二、建立模形。
1.分析题意回答:①游客购买门票,有几种选取择方式?②设某游客选取择了某种门票,一年进入该公园x次,门票支出是多少?③买A类年票最合算,应满足什么关系?2.讨论交流,列出不等式组。
3.解不等式组,说出问题的答案。
三、应用。
学生讨论、交流。
1.什么情况下,购买每次10元的门票最合算。
2.什么情况下,购买B类年票最合算?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且考虑问题要全面。
四、练习。
某校安排寄宿时,如果每项间宿舍住7人,那么有1间虽有人住,但没住满。
如果每间宿舍住4人,那么有100名学生住不下。
问该校有多少寄宿生?有多少间宿舍?(提示学生找到本题中的两个不等关系。
学生人数,宿舍间数都为整数。
解本题时,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五、小结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讨论、交流,指名回答)北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电子版2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概念。
2、能够测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会画到已知直线已知距离的平行线。
3、通过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使学生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两个公式吗?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央,和是加来差是减。
以上的计算是什么运算?能否叙述这种运算的法则?
)利用抽象出的几何图形分三个层次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
,圆锥的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
厘米,当圆锥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的体积也随之而
______________.
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
厘米3变化到______
)如果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圆柱的体积v
厘米时,v由_______ 变化到_________新课:
、某地某天温度变化的情况如下图示: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
你能预测次日凌晨1时的温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你知道关于骆驼的一些趣事吗?例: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
白天,随沙漠温度的骤升,骆驼的体温也升高,当体温达到40℃时,骆驼开始出汗,体温也开
大约在凌晨4时,骆驼的体温达到最低点。
、如下图,是骆驼的体温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的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时到24时,骆驼的体温下降了多少?
C
.观察三角形,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OA,PE⊥OB,垂足分别是D、E,PD=4cm,
体验数学的应
并回顾知识点。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 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 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 复习提问: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引言: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反之,(二)垂线的画法探究: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画法: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性质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探究: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A,B,C,……,其中 (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
新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章 整式的运算 第一节 整式〖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掌握单项式的有关概念,能准确地说出给定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单项式的定义;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难点: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教学过程:〗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1.整式的有关概念: (1)单项式的定义:像1.5V ,28n π,h r 231π等,都是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的概念: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4)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5)整式的概念: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定义的补充:(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2)多项式的项数:多项式中单项式的个数叫做多项式的项数. 3.区别是否整式:关键: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 4.例题讲解:例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单项式?多项式?ab +c ,ax 2+bx +c ,-5,π,2y x -,12-x xⅢ.做一做1、单项式、多项式的名称:bc a 32- 是____次_____项式12212++y y x 是____次_____项式 abc b a c ab -+2223 是____次_____项式Ⅳ.课时小结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一类代数式?(单项式) 关于单项式,我们又学习了什么?(定义、系数、次数)2在单项式的定义中,提到了“单独一个数,也叫单项式”,也就是说,以前我们所学过的有理数,都属于单项式,可见,有理数是特殊的单项式 Ⅴ.课后作业课本P 5习题1.1:1,2,3。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1.1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过程与方法: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幂的运算性质.教学过程:一、实例导入:二、温故: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1)34;(2)a3;(3)(a+b)2;(4)(-2)3;(5)-23.其中,(-2)3与-23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与-24呢?三、知新: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10×10×10×10×10 (乘法的结合律)=105.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 m·a n=a m+n.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四、巩固:例1计算:(1) (-3)7×(-3)6;(2)(1/111)3×(1/111).(3) -x3·x5 (4) b2m·b2m+1..例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米/秒,泰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大约需要5×102秒,地球距离太阳大约有多远?五、拓展:1、计算:(1)105·106;(2)a7·a3;(3)y3·y2;(4)b5·b;(5)a6·a6;(6)x5·x5.2、计算:(1)y12·y6;(2)x10·x;(3)x3·x9;(4)10·102·104;(5)y4·y3·y2·y;(6)x5·x6·x3.六、课堂小结: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对这个法则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变、相加”这八个字.2.解题时要注意a的指数是1.3.解题时,是什么运算就应用什么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就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整式加减就要合并同类项,不能混淆.4.-a2的底数a,不是-a.计算-a2·a2的结果是-(a2·a2)=-a4,而不是(-a)2+2=a4.5.若底数是多项式时,要把底数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计算。
2018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打印版)(可打印修改)
- -4444 3327个44LL-443 44- -443833=6-434
4 7 4个4-34 8
-3L -3=
个-3
第 9 页 共 139 页
猜一猜: am an
a 0,m,n都是正整数,且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 ),指数( )
负指数幂和零指数幂的意义,我们规定
a0=1(a≠0) a-p=1/ap(a≠0,p 是正整数)
3、(1)若 2x = 1 ,则x=
32
(2)若 -2x -23 -22x,则x=
(3)若 0.0000003=3×10x ,则 x
(4)若 3 x 4 ,则x=
2 9
五、课堂小结:会进行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后记:
第 10 页 共 139 页
教学目标:
需要5×102秒,地球距离太阳大约有多远?
五、拓展: 1、计算:(1)105·106;(2)a7·a3;(3)y3·y2; (4)b5·b; (5)a6·a6;(6)x5·x5. 2、计算:(1)y12·y6;(2)x10·x;(3)x3·x9; (4)10·102·104;(5)y4·y3·y2·y;(6)x5·x6·x3.
得来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三、巩固:
1、计算下列各题:
(1)(102)3
(2)(b5)5
(3)(an)3
(4)-(x2)m
(5)(y2)3·y (6)2(a2)6-(a3)4
学生在做练习时,不要鼓励他们直接套用公式,而应让学生说明每一步的运
算理由,进一步体会乘方的意义与幂的意义。
2、 判断题,错误的予以改正。
第 1 页 共 139 页
【最新整理】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5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5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5法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5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4 劳动节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5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第1页共102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同底数幂的乘法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53 2.24---2.28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57 3.24—3.28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4 清明节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5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3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4 劳动节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514 5.12---5.16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515 5.19---5.2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517 6.2---6.6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518 6.9---等可能事件发生的 56.13 概率—回顾与思考总复习 519 6.16—6.20期末考试 5 20 6.23---6.27注意事项: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务实基础,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培养学生认真地计算能力及习惯,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
3、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率,抓好尖子生。
4、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1.1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熟悉直角三角形、集合、比例、百分数等基础概念;•学会解决基础的数学问题;•熟悉各种图形的性质及其运用;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发现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勤奋精神和团结互助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概念及其性质;•集合的概念、运算及其应用;•百分数的概念、应用及其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运用;•掌握集合的应用和差集、交集、并集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领域;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形、集合、百分数等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讲授环节第一节:直角三角形1.通过视频教学和图片演示,讲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勾股定理等基础知识;2.给学生进行直角三角形的绘制和测量,帮助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3.给学生练习相关题型,加深对直角三角形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节:集合1.通过实例演示,讲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差集等概念和相关运算;2.给学生进行集合的绘制和计算,帮助学生掌握集合的操作方法;3.给学生练习常规题型,加强对集合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节:百分数1.通过实例解题,讲解百分数概念和百分数的计算方法;2.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3.给学生练习各种应用场景下的百分数计算,强化对百分数知识的运用。
3. 练习环节在课程末尾,安排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课程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考察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程度。
4. 总结环节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掌握和总结。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不足的地方,并加以改进。
四、教学资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数学教材和配套习题册•视频教学资料、图片展示•课件、教具、练习册等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分析、小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进行评估,检验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
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
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2018年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案[打印版]
1.1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过程与方法: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幂的运算性质.教学过程:一、实例导入:二、温故: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1)34;(2)a3;(3)(a+b)2;(4)(-2)3;(5)-23.其中,(-2)3与-23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与-24呢?三、知新: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 m·a n=a m+n.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四、巩固:例1计算:(1) (-3)7×(-3)6;(2)(1/111)3×(1/111).(3)-x3·x5 (4) b2m·b2m+1..例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米/秒,泰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大约需要5×102秒,地球距离太阳大约有多远?五、拓展:1、计算:(1)105·106;(2)a7·a3;(3)y3·y2;(4)b5·b;(5)a6·a6;(6)x5·x5.2、计算:(1)y12·y6;(2)x10·x;(3)x3·x9;(4)10·102·104;(5)y4·y3·y2·y;(6)x5·x6·x3.六、课堂小结: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对这个法则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变、相加”这八个字.2.解题时要注意a的指数是1.3.解题时,是什么运算就应用什么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就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整式加减就要合并同类项,不能混淆.4.-a2的底数a,不是-a.计算-a2·a2的结果是-(a2·a2)=-a4,而不是(-a)2+2=a4.5.若底数是多项式时,要把底数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计算。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三、提高练习:1、1、计算 5(P3)4·(-P2)3+2[(-P)2]4·(-P5)2[(-1)m]2n+1m-1+02002―(―1)19902、若(x2)n=x8,则m=_____________.3、、若[(x3)m]2=x12,则m=_____________。
4、若x m·x2m=2,求x9m的值。
5、若a2n=3,求(a3n)4的值。
6、已知a m=2,a n=3,求a2m+3n的值.板书设计:课后体会:1.4 积的乘方教学目的: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的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积的乘方的运算教学难点:正确区别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异同。
教学方法:探索、猜想、实践法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练习:1、计算下列各式:4 整式的乘法(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其推导过程.2.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计算.3.通过用文字概括法则,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4.通过反馈练习,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5.渗透公式恒等变形的和谐美、简洁美. 教学重点、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的法则及应用. 教学难点:多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以及法则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 课前练习:1、 计算:(1)________)3(3=-xy (2)________)23(23=-y x (3)________)102(47=⨯- (4)_________)()(2=-⋅-x x(5)_________)(62=-⋅-a a (6)_____)(53=-x(7)______)(532=⋅-a a (8)______)()2(2532=-⋅-bc a b a2、计算:(1))132(22---x x x(2))6)(1253221(xy y x --+-二、 探索练习:如图,计算此长方形的面积有几种方法?如何计算? 小组讨论 你从计算中发现了什么?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三、 巩固练习: 1、计算下列各题:(1))3)(2(++x x (2))1)(4(+-a a (3))31)(21(+-y y(4))436)(42(-+x x (5))3)(3(n m n m -+ (6)2)2(+x5 平方差公式(二)教学目的: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掌握平方差公式,并通过小结使学生理解公式数学表达式与文字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教学重点和难点:公式的应用及推广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1)用较简单的代数式表示下图纸片的面积.(2)沿直线裁一刀,将不规则的右图重新拼接成一个矩形,并用代数式表示出你新拼图形的面积.讲评要点:沿HD、GD裁开均可,但一定要让学生在裁开之前知道HD=BC=GD=FE=a-b,这样裁开后才能重新拼成一个矩形.希望推出公式:2.(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及文字表达式;(2)试比较公式的两种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说明: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在使用上有三个优点.(1)公式具体,易于理解;(2)公式的特征也表现得突出,易于初学的人“套用”;(3)形式简洁.但数学表达式中的a与b有概括性及抽象性,这样也就造成对具体问题存在一个判定a、b的问题,否则容易对公式产生各种主观上的误解.依照公式的文字表达式可写出下面两个正确的式子:经对比,可以让人们体会到公式的文字表达式抽象、准确、概括.因而也就“欠”明确(如结果不知是谁与谁的平方差).故在使用平方差公式时,要全面理解公式的实质,灵活运用公式的两种表达式,比如用文字公式判断一个题目能否使用平方差公式,用数学公式确定公式中的a与b,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计算即准确又灵活.3.判断正误:(1)(4x+3b)(4x-3b)=4x2-3b2;(×) (2)(4x+3b)(4x-3b)=16x2-9;(×)(3)(4x+3b)(4x-3b)=4x2+9b2;(×) (4)(4x+3b)(4x-3b)=4x2-9b2;(×)二、新课例1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102×98; (2)(y+2)(y-2)(y2+4).解:(1)102×98 (2)(y+2)(y-2)(y2+4)=(100+2)(100-2) =(y2-4)(y2+4)=1002-22=10000-4 =(y2)2-42=y4-16.=9996;2.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103×97;(2)(x+3)(x-3)(x2+9);(3)59.8×60.2;3.请每位同学自编两道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题目.例2 填空:(1)a2-4=(a+2)( );(2)25-x2=(5-x)( );(3)m2-n2=( )( );思考题:什么样的二项式才能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某两数平方差的二项式可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练习空:1.x2-25=( )( );2.4m2-49=(2m-7)( );3.a4-m4=(a2+m2)( )=(a2+m2)( )( );例3 计算:(1)(a+b-3)(a+b+3); (2)(m2+n-7)(m2-n-7).三、小结1.什么是平方差公式?一般两个二项式相乘的积应是几项式?2.平方差公式中字母a、b可以是那些形式?3.怎样判断一个多项式的乘法问题是否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四、布置作业P39知1问1补充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a2+b)(a2-b);(2)(-4m2+5n)(4m2+5n);(3)(x2-y2)(x2+y2);(4)(9a2+7b2)(7b2-9a2).2.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板书设计:课后体会:6完全平方公式(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灵活应用公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结构特点、几何解释,灵活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灵活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究与讲练相结合一、准备活动:利用整式的乘法计算下列各题:(1)(m + n)2(2)(m - n)2 (3)(a + 2b)2(4)(a - 2b)2二、巩固引入: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内容,使用的条件,得出的结果。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套.doc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套【七年级下教案|全套】目录第一章整式的运算 (1)1.1整式 (2)1.2 整式的加减(1) (6)1.2整式的加减(2) (9)1.3 同底数幂的乘法(一) (11)1.4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1) (16)1.4 积的乘方 (19)1.5同底数幂的除法 (21)1.6 单项式的乘法 (23)1.6整式的乘法(2) (26)1.6 整式的乘法(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29)1.7平方差公式(1)(P29~P30) (31)1.7 平方差公式(二) (33)1.8完全平方公式(1) (37)1.8完全平方公式(2) (39)1.9整式的除法(1)(P39~P41) (41)1.9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43)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48)2.1台球桌面上的角 (48)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 (51)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53)2.3 平行线的性质(1) (55)2.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1) (60)2.4 用尺规作角 (63)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 (67)3.2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69)3.3世界新生儿图(1) (72)3.3世界新生儿图(2)(P88~P89) (75)第四章概率 (77)4.1 游戏公平吗(1) (77)4.1游戏公平吗(2) (79)4.2摸到红球的概率 (81)4.3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 (84)第五章三角形 (87)5.1认识三角形(1) (87)5.2 认识三角形(2) (89)5.1认识三角形(3) (95)5.1 认识三角形(4) (98)5、2图形的全等 (100)5、3图案设计 (102)5.4全等三角形 (104)5.5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 (108)5.5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111)5.5《边角边》第1课时 (116)5.6作三角形 (120)5.7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124)5.8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27)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132)6、1小车下滑的时间 (132)6.2变化中的三角形 (135)6.3 温度的变化 (137)6.4速度的变化 (139)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144)7、1轴对称现象 (144)7.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146)7.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150)7.3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153)7.4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155)7.5 镜子改变了什么 (159)7.6镶边与剪纸 (162)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整式的运算一、值得讨论的问题:1、符号感的含义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感?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任课教师: 学科:数学七年级注意事项: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务实基础,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培养学生认真地计算能力及习惯,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
3、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率,抓好尖子生。
4、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1.1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过程与方法: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幂的运算性质.教学过程:一、实例导入:二、温故: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1)34;(2)a3;(3)(a+b)2;(4)(-2)3;(5)-23.其中,(-2)3与-23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与-24呢?三、知新: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10×10×10×10×10ﻩ(乘法的结合律)=105.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 m·an=am+n.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合集12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知识讲解】一、本讲主要学习内容1、代数式的意义2、列代数式的注意点3、代数式值的意义其中列代数式是重点,也是难点。
下面讲述一下这三点知识的主要内容。
1、代数式的意义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以及后面所要学的乘方、开方)将数及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
单个的数字或字母也叫代数式。
如:5,a, 4x, ab, x+2y, , a2等2.列代数式的注意点⑴在代数式中出现的乘号“×”,通常写作“· ”或者省略不写。
如3×a可写作3· a或3a, 2×(x+y)可以写作2·(x+y)或2(x+y)。
⑵数字与数字相乘时乘号,仍然用“×”,不宜用“· ”,更不能省略不写。
⑶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⑷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写法来写, 如s÷t写作。
⑸代数式中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写成假分数与字母相乘的形式,如应写作。
(6)两个代数式相乘,应该用分数形式表示。
3.代数式值的意义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的结果,就叫做代数式的值。
二、典型例题例1 填空①棱长是acm 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cm3。
②温度由t°c下降2°c后是___°c。
③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__千克。
④a和b 的倒数和是___。
⑤a和b的和的倒数是___。
解:① a3 ②(t-2) ③(1+10%)m ④ ⑤说明:⑴列代数式的关键在于仔细审题,弄清题意,正确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运算顺序,对一些容易混淆的说法,要仔细进行对比,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可先分段考虑,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同底数幂的乘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会用式子表示;2.能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简单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索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创新、交流、验证、归纳总结的思维过程;2.课堂中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多合作,大胆猜,会验证”的研讨式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活动中培养乐于探索、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2.通过同底数幂乘法性质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体会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法则;教学难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启发猜想、讲练结合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学生准备练习本;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是3×108m/s.太阳系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4.22年.一年以3×107秒计算,比邻星与地球的距离约为多少?3×108×3×107×4.22= 37.98× (108×107).108×107等于多少呢?通过呈现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同底数幂的乘法内容具体,便于引导学生进入相关问题的思考.二、新课在乘方意义的基础上,学生开展探究,采用观察分析、探究归纳,合作学习的方法,易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1.计算下列各式:(1)102×103;(2)105×108;(3)10m×10n(m,n 都是正整数).你发现了什么?(1)102×103 =(10×10)×(10×10×10)=10×10×10×10×10=105=102+3;(2)105×108 =(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3=105+8;13个10(3)10m×10n =(10×10×···×10×10)×(10×10×···×10×10)m个10 n个10=10×10×10×···×10×10=10m+n;m+n个102.2m ×2n 等于什么?( ) m × ( )n 和 (-3) m ×( -3 )n 呢?(m ,n 都是正整数)引导学生剖析规律. (1)等式左边是什么运算? (2)等式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3)等式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4)设疑:那么 a m ·a n =_____?猜想: a m ·a n =a m+n (当m 、n 都是正整数)证明:a m ·a n =(aa…a )(aa…a )(乘方的意义)m 个a n 个a= aa…a (乘法结合律)(m+n )个a=a m+n (乘方的意义)a m ·a n =a m+n (当m 、n 都是正整数)观察以上等式,你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等式或语言表示这个规律吗?a m ·a n =a m+n (当m 、n 都是正整数)。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打印版)
1.1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过程与方法: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幂的运算性质.教学过程:一、实例导入:二、温故: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1)34;(2)a3;(3)(a+b)2;(4)(-2)3;(5)-23.其中,(-2)3与-23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与-24呢?三、知新: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10×10×10×10×10 (乘法的结合律)=105.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m·a n=a m+n.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四、巩固:例1计算:(1) (-3)7×(-3)6;(2)(1/111)3×(1/111).(3) -x3·x5(4)b2m·b2m+1..例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米/秒,泰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大约需要5×102秒,地球距离太阳大约有多远?五、拓展:1、计算:(1)105·106;(2)a7·a3;(3)y3·y2;(4)b5·b; (5)a6·a6;(6)x5·x5.2、计算:(1)y12·y6;(2)x10·x;(3)x3·x9;(4)10·102·104;(5)y4·y3·y2·y;(6)x5·x6·x3.六、课堂小结: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对这个法则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变、相加”这八个字.2.解题时要注意a的指数是1.3.解题时,是什么运算就应用什么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就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整式加减就要合并同类项,不能混淆.4.-a2的底数a,不是-a.计算-a2·a2的结果是-(a2·a2)=-a4,而不是(-a)2+2=a4.5.若底数是多项式时,要把底数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学科:数学年(班)级:本学期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力争取得一个比较优异的学习成绩教研组长签字:说明:此表一式两份,一份作为教案附件之一粘贴在教案本上,一份上交教务处。
1.1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过程与方法: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幂的运算性质.教学过程:一、实例导入:二、温故: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1)34;(2)a3;(3)(a+b)2;(4)(-2)3;(5)-23.其中,(-2)3与-23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与-24呢?三、知新: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 m·a n=a m+n.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四、巩固:例1计算:(1) (-3)7×(-3)6;(2)(1/111)3×(1/111).(3)-x3·x5 (4) b2m·b2m+1..例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米/秒,泰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大约需要5×102秒,地球距离太阳大约有多远?五、拓展:1、计算:(1)105·106;(2)a7·a3;(3)y3·y2;(4)b5·b;(5)a6·a6;(6)x5·x5.2、计算:(1)y12·y6;(2)x10·x;(3)x3·x9;(4)10·102·104;(5)y4·y3·y2·y;(6)x5·x6·x3.六、课堂小结: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对这个法则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变、相加”这八个字.2.解题时要注意a的指数是1.3.解题时,是什么运算就应用什么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就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整式加减就要合并同类项,不能混淆.4.-a2的底数a,不是-a.计算-a2·a2的结果是-(a2·a2)=-a4,而不是(-a)2+2=a4.5.若底数是多项式时,要把底数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计算。
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后记:1.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进行幂的乘方的运算。
教学难点:幂的乘方法则的总结及运用。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活动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温故:计算(1)(x+y)2·(x+y)3(2)x2·x2·x+x4·x1a)4(4)x3·x n-1-x n-2·x4(3)(0.75a)3·(4通过练习的方式,先让学生复习乘方的知识,并紧接着利用乘方的知识探索新课的内容。
二、知新:1、64表示_________个___________相乘.(62)4表示_________个___________相乘.a3表示_________个___________相乘.(a2)3表示_________个___________相乘.在这个练习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推测(62)4与(a2)3的底数、指数。
并用乘方的概念解答问题。
2、(6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m)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m)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a m)n= ______________(其中m、n都是正整数)通过上面的探索活动,发现了什么?幂的乘方,底数__________,指数__________.学生在探索练习的指引下,自主的完成有关的练习,并在练习中发现幂的乘方的法则,从猜测到探索到理解法则的实际意义从而从本质上认识、学习幂的乘方的来历。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幂的乘方的性质特点(如底数、指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然后再让学生回顾这一性质的得来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三、巩固:1、计算下列各题:(1)(102)3(2)(b5)5 (3)(a n)3(4)-(x2)m(5)(y2)3·y (6)2(a2)6-(a3)4学生在做练习时,不要鼓励他们直接套用公式,而应让学生说明每一步的运算理由,进一步体会乘方的意义与幂的意义。
2、判断题,错误的予以改正。
(1)a5+a5=2a10 ()(2)(s3)3=x6 ()(3)(-3)2·(-3)4=(-3)6=-36 ()(4)x3+y3=(x+y)3()(5)[(m-n)3]4-[(m-n)2]6=0 ()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
在此基础上加深知识的应用.四、拓展:1、1、计算5(P3)4·(-P2)3+2[(-P)2]4·(-P5)2[(-1)m]2n+1m-1+02002―(―1)19902、若(x2)n=x8,则m=_____________.3、、若[(x3)m]2=x12,则m=_____________。
4、若x m·x2m=2,求x9m的值。
5、若a2n=3,求(a3n)4的值。
6、已知a m=2,a n=3,求a2m+3n的值.五、课堂小结:会进行幂的乘方的运算。
六、作业设计:课本P6习题1.2:1、2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后记:1.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的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积的乘方的运算教学难点:正确区别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异同。
教学方法:探索、猜想、实践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1、计算下列各式:(1)_______25=⋅x x (2)_______66=⋅x x (3)_______66=+x x (4)_______53=⋅⋅-x x x (5)_______)()(3=-⋅-x x (6)_______3423=⋅+⋅x x x x 2、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 )835)(a a = (B )632a a a =⋅ (C )532x x x =+(D )422x x x =⋅ 二、知新:1、 计算:33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2、 计算:88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3、 计算:1212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猜一猜填空:(1)(___)(__)453)53(⋅=⨯ (2)(___)(__)53)53(⋅=⨯m (3)(___)(__))(b a ab n ⋅= 你能推出它的结果吗?结论:积的乘方等于把各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三、巩固: 1、计算下列各题:(1)666(__)(__))(⋅=ab(2)_______(__)(__))2(333=⋅=m (3)_____(___)(__)(__))52(2222=⋅⋅=-pq (4)____(__)(__))(5552=⋅=-y x2、计算下列各题:(1)_______)(3=ab (2)_______)(5=-xy(3)_____________)43(2==ab (4)_______________)23(32==-b a (5)____________)102(22==⨯ (6)____________)102(32==⨯- 四、拓展: 计算下列各题:(1)223)21(z xy - (2)3)32(m n b a - (3)n b a )4(32(4)2242)(32ab b a -⋅ (5)32332)(3)2(b a b a - (6)222)2()3()2(x x x ---+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积的乘方的性质及应用,要注意它与幂的乘方的区别。
六、作业设计:第8页习题 1、2、3。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后记:1.3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总结及运用。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1、填空:(1)=⋅24x x (2)2()=33a(3)=⎪⎭⎫⎝⎛-22332c b2、计算: (1)()323322y y y -⋅ (2)()()23322416xy y x -+ 二、知新:(1)====÷46462222(2)====÷585810101010(3)()()()===个个个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n m nm(4)()()()()()()()()()()()()()()()()()()()=---=--------=---个-个-个3333333333333333⨯⨯⨯⨯⨯⨯⨯⨯=÷nmnm猜一猜:()n m n m a a a n m >都是正整数,且,,0≠=÷同底数幂相除,底数( ),指数( ) 负指数幂和零指数幂的意义,我们规定a 0=1(a ≠0) a -p =1/a p (a ≠0,p 是正整数)三、巩固: 1、计算:(1)=÷a a 5 (2)()()=-÷-25x x(3)()ab ab ÷4 (4)133+-÷-n m y y2、用小数或分数表示下列各数:(1)23- (2)24- (3)365-⎪⎭⎫ ⎝⎛ (4)4.2310-⨯ (6)325.0-四、拓展:1、已知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