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思维—析德育思维方式转换的新视角

合集下载

浅谈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辨析

浅谈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辨析

浅谈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辨析论文关键词:德育生态生态德育内涵实质意义论文摘要: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是当前德育研究过程中两个容易混淆的名词,它们在概念、内涵、实质、依据和意义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区别,必须正确合理使用。

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是当前德育研究过程中出现较多的两个新潮名词。

在有些研究论文中,存在着混用的现象。

同时,德育生态也是“德育工作生态模式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能否准确把握其概念、内涵与实质,直接影响研究的路径、方向和成果。

因此,辨析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之间的区别,正确合理使用这两个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认为,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概念不同目前学术界关于德育生态的研究还不多,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我们认为,所谓德育生态,是指德育工作者从改进德育工作方式,增强德育效果出发,借助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遵循道德品质养成规律,消除德育工作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创造一个和谐、快乐、自然的德育生态环境,维持德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自然生成。

德育生态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生态失调失衡的反思的结果,是德育方法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属于德育方法论层次。

德育生态强调,德育工作一定要有生态观、系统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道德生成的规律,协调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社校关系,一切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服务。

德育生态重视的是德育的方法,关注的是德育的效果。

2、内涵不同2.1生态德育的内涵生态德育作为传统人际德育和社会德育的拓展和扩充,其主要内涵包括生态善恶观、生态平等观、生态正义观、生态义务观四个方面。

生态善恶观就是以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善;反之,就是恶。

生态平等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应该尊重一切生命,即尊重从动物到植物、从有感觉的生命到无感觉的生命。

人类必须自觉约束自己干预自然的能力,不能只顾自己不断膨胀的物质需要,而不顾其他生命的生存需要,应该允许各个物种的生存与进化,以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生态视角下学校德育管理观的变革

生态视角下学校德育管理观的变革

对德 育丁作 的管理 。并把管 理学理论 视为德育管 理 的基 本
理论 依据 ,如 “ 校德育管理 是依据现代 管理 的基本原理 学
以及德育 过程 的基本规律进行 的” r “ 代学校德育 管 , 2 现 = 理 .即现 代学校 组织 系统 中的管 理者根 据现 代社会 需要 , 在现代 管理思想 的指 导下 ,运用 现代管理科 学方法 ,对德 育工作进 行决策 、计 划 、组织 、控 制和评 价 …… 以达成德
的信 息 交 流 ,对 学 生 德 性 培 育 的合 力 便难 以形 成 。
2 德 育 共 同体 的 关 系遭 遇破 坏 。 自然 界 各 种 物 种 生 生 . 相 息 、互 生 互 补 ,构 成 一 种 相 互 适 应 、相 互 需 要 的平 衡 共
生状态 。每一种物种都具有独立 性 ,同时又需要别 的物种
是 ,学 校 、家 庭 、社 会 相 互 配 合 的有 效 机 制 无 法 真 正建 立 ,
生产领域 的管理虽也包 括 了劳动者 ,但其终极 目标始 终指 向利润 ,所以借鉴现代 管理理论 必然存在一定的缺 陷。如 ,
l 5
学 校既缺乏校外德育途径 的参与 ,又不能 与外 界进行合 理
与 自我约束逐 渐淡 出 .受教育 者的行 为被规约着 但德性 并
没有培养起来 。 其三 ,封 闭化 。当前学 校德育 在管理 环境上 往往过 多
地 囿于校 内 .造成 了一 种封 闭的管理体 系 。而学 校德育 要
发挥管理 的效 能 ,需要一个系统T程 ,调动 多方面的力量 , 动用各 种德 育资源 ,才 能完成 育人 的 目的。然 而现实情况
2 世纪教 育思想 的发 展中 ,一个 显著且 重要 的表征是 0 生态 意识 的引入 。伴 随着文 明的进 步 ,生 态觉悟 已不 仅仅

让课堂“绿意盎然”——思想品德“生态化”教学探索

让课堂“绿意盎然”——思想品德“生态化”教学探索
系, 开发 和利用 学生 已有 的生活 经验 , 选取 学 生生 活

融入 情感 。 爱意浓浓
爱 的教育是儿 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教师对 学生 的爱在教育 中具 有重要 的作用 。陶行知先 生说 : “ 小孩 子的体力 与心理都需要适 当的营养 。有 了适 当 的营养 , 才能 发生高度的创造力 。 师爱 犹如心理发展 ” 的精神 乳汁 , 哺育儿 童的心灵发展 。师爱能营造 出和 谐 、 馨、 温 亲切 的师生关系 。在这种 师生关 系中 , 学生 不仅 乐学 , 而且 个性会得 到充 分发 展 , 形成 积极 向上 的精神状态 。 课堂上 , 教师融人情感 的一言一行 , 都将 会影 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 习的效 率。 在教师营造 的 和谐 的 教学氛 围 、脉 脉含 情” “ 的教态之 下 , 学生 自会 “ 亲其 师而信 其道” 从而达到 良好 的效果 。 , 作 为教师 , 必须 不断去接 近 、 了解学生 , 及学生 触 的思想 , 开启学 生心灵 的大 门 , 才会使学生信 服 , 这才 是教师 的人格 魅力所在 。 同样 , 在教学 中, 教师要创设 民主 、 和谐 的教 学氛 围, 以真诚 亲切 的微笑 、 和蔼可亲 的教 态 、 饱满 的精神 、 良好 的情 绪面对学 生 , 树立正确 的“ 学生 观 ”用 积极 的情感 去感 化学 生 , , 以激发 他们 的积极 性 , 这才是“ 绿色课堂 ” 的真谛 所在。 二、 走进生活 。 演绎精彩 我 国著名教 育家陶行知先 生早就提 出了“ 生活 即 教育 ” 的主张 , 而多年 的教学 经验告诉我 , 使我们 的 要

起他们的陇患意识, 从而投 人 到节约用水的行动中去。 在新课程理念下 , 回归生活 ” 根本 。思想 品德 “ 是 课所 学 的道德 知识 、 会规 则 、 活 常识及 法律 规 范 社 生 等 , 源于生活 , 然要为生活 服务 。回归 生活 , 都 又必 不 是让 生活来代替教学 , 而是强调课 堂与学生 生活 的联

生态体验式德育

生态体验式德育

生态体验式德育生态体验式德育是指通过学生参与到自然环境中去,亲身体验、实践和感受自然,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道德情操的一种教育方式。

生态体验式德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态体验式德育具有很多优点。

通过亲身参与自然活动,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增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这样的体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也能激发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和投入。

生态体验式德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自然环境中,学生需要相互依靠、合作完成任务,增强了学生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通过参与环保活动,学生会意识到自己对环境的影响,培养自觉保护环境和减少浪费的行为习惯。

生态体验式德育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在自然中,学生能触摸到、感受到和发现很多新奇有趣的事物,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可以主动探索和研究,培养创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态体验式德育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欲望。

通过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的美好和宝贵,学生会明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生态体验式德育时,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自然环境进行体验活动,如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保证活动的安全性和教育性。

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要合理规划生态体验式德育的内容和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能力设置适当的活动和任务。

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与其他科目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形成全面的教育培养模式。

生态体验式德育应该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相互促进,形成有效的教育体系。

生态体验式德育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生态体验式德育

生态体验式德育

生态体验式德育
生态体验式德育是一种通过生态体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环境意识的教育形式。

这种教育方式将学生带入自然环境中,在亲身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社会责
任感,使他们在感受自然美好的也懂得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生态体验式德育强调学生参与、体验和亲近自然。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露营、徒步、观鸟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
热爱。

教育者也可以通过模拟生态环境,让学生亲自参与植树、种花、清理垃圾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生态体验式德育不仅仅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教育,更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

通过生态体验活动,学生能够学会合作、团结和宽容,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生态体验活动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毅力,让他们在艰难的户外环境中学会坚持和克服
困难。

生态体验式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四育。

通过参与生态体验活动,
学生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素质
发展。

生态体验式德育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具体实施上,生态体验式德育应该注重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的
生活和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活动的组织也要注重安全和管理,保障学
生在实践中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

教育者还需要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能够在经历中学会成长和提高。

生态体验式德育

生态体验式德育

生态体验式德育生态体验式德育是指通过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亲身体验和探索,教育学生尊重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培养环保意识和践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德育方式。

生态体验式德育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亲身参与生态环境中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素质的提高。

生态体验式德育的实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生态展览、野外生存、生态农业等活动,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人类的发展必须和自然和谐共处,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

生态体验式德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探索。

在自然环境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参与生态农业、野外生存等活动,学生可以亲自动手,体验农耕、打柴、挖掘等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尊重劳动、尊重他人的美德和团队合作能力。

生态体验式德育可以促进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在自然环境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到了自然资源的宝贵和有限,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保护之心。

生态体验式德育可以通过深度的参与,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破坏带来的后果,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他们会认识到自己是地球的守护者,应该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至关重要。

生态体验式德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素质的提高。

在自然环境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自立自主的生存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并且,参与生态体验式德育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这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

生态体验式德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伦理品质,使学生在不断问询中激发出独特的个性和潜力。

生态视野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生态视野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生态视野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作为推动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正逐渐适应于生态视野的框架下。

在这一框架中,教育不仅被视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一个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

生态视野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强调环境、社会和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旨在培养具有生态可持续性意识和责任感的个体。

生态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与促进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关注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平衡,还强调对人类自身及其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深入理解。

这一思想已经深入到了教育的各个层面,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校园文化等方面。

教育理论在生态视野下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知与当代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生态问题的复杂性,教育能够激发他们对环境的关注与探索,促使他们采取积极的行为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种转變需要教育者具备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具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其次,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呈现也应当体现生态视野的特点。

许多教育机构开始将环境教育纳入课程大纲,强调多学科的交叉性。

通过整合生物学、地理、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教师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生态问题分析,例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等。

同时,生态教育鼓励实践学习,让学生通过参与环境保护项目、社区服务和户外活动等方式,亲身体验和感受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在教学方法上,生态视野下的教育强调互动与合作学习的价值。

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和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还能够发展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增强其对环境问题的理解与解决能力。

此外,校园文化的构建也是生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当创建一种鼓励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在校园内推广可再生资源利用、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等实际行动,能够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环保习惯。

生态理论下家庭德育环境的建构

生态理论下家庭德育环境的建构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25 June2018(B)总第425期2018年6月(中)摘要所谓生态理论是强调一个个体熔铸于相互影响的一套环境系统当中,每一个发展的个体都在直接环境(如家庭)到间接环境(如社会文化)的几个环境系统中,并且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相互影响,决定着个体发展的很多方面,而整体性、动态性、平衡性是现代生态学最重要的思想,如此说来,以整体性等为特征的家庭环境也是这一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本文正是从这一生态理论的视角,对家庭德育环境的建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理论家庭德育环境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Moral Education Environ原ment under Ecological Theory//Liu YongxiAbstract The so-called ecological theory emphasizes that an in-dividual is fused into a set of environmental systems that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Each developing individual is in several envi-ronmental systems from the direct environment(such as family)to the indirect environment(such as social culture),and each system interacts with other systems and individuals and determines many aspects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Integrity,dynamics,and bal-anc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deas in modern ecology.In this sense,the family environment characterized by integrity is also a component of this syste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s ecological theor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Key words ecological theory;family;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1生态理论下家庭德育环境的现状及问题分析首先,当下部分家庭德育环境的营造存在诸多问题,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家庭环境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体系,家庭环境首先就体现在它的整体性,家庭所有成员之间都会相互影响,尤其是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因为子女往往身心上处于懵懂或不成熟状态,所以在家庭德育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理清当下家庭德育环境的主要弊端,才有可能正确地营造德育环境,进而很好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和培养,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了当下德育环境存在的问题,这是进入家庭德育环境建构的基础和必备前提。

生态体验式德育

生态体验式德育

生态体验式德育生态体验式德育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和亲身体验的德育模式,通过生态环境的探索和体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促使他们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生态体验式德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概念和特点、实施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概念和特点生态体验式德育是指以自然环境为载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探索和体验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德育活动。

生态体验式德育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亲身体验。

生态体验式德育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自然环境的探索和体验中,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热爱。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生态体验式德育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活动和项目,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

生态体验式德育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追求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生态体验式德育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的行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体验式德育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活动内容和项目。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和项目,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户外生态体验活动等。

加强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学校教师在活动和项目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与自然环境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加强评价和反馈。

学校要对学生参与生态体验式德育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态体验式德育的实施可以取得一系列显著效果: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态体验式德育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活动,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自觉保护环境。

立德树人,构建德育新模式

立德树人,构建德育新模式

立德树人,构建德育新模式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目标,是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德育工作的方法和内容也不断升级和调整,构建德育新模式已经成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迫切要求。

一、理念更新,培育现代化思维德育工作的核心是立德树人,要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等综合培养,将学生的思想引向真善美,内心建立起高尚的人生追求,形成健康向上的品格。

在构建德育新模式的过程中,应当把握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推崇人性的价值和社会责任感,注重人的自我成长和发展,培育现代化思维,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方法创新,培育多元化素质德育工作要以全面发展、多元化素质为目标,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水平,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构建德育新模式的过程中,可以探索多种形式的德育方法,如开展主题班会、道德讲座、品德教育课程等,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从而达到成长的目的。

三、育人环境,建立和谐校园德育工作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这个环境必须是优美、和谐、秩序井然的校园。

在构建德育新模式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学生的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和心理辅导,构建以德育为核心的和谐校园,使学生在安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四、角色定位,共同育人德育工作需要形成一种多元化的育人机制,各个角色的定位需要明确。

在构建德育新模式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家校合作,以家长为主要育人主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共同育人,形成家校共育、社会共育的局面。

总之,德育工作的核心是立德树人,构建德育新模式需要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方法,提升育人环境,定位各种角色,推动德育工作在新时代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德育新模式。

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思维的价值向度

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思维的价值向度

为社会共 同体 , 固化和直观 的理解人 , 人仅仅是 客体 , 人是社会 论界 引入 这一思维形式 , 以此替代 传统思想 政治教育 的主 试图 的工具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急剧 性和综合性推动社会制度结 客体二 元对立 思维方式 , 反思 人与 自然 、 与社会 以及人 与 自 人 构和人的价值观念变迁 ,传统思想性教 育模式 , 在满足社 会适应性 同时 , 使
维方式曲解 了人与社会 的关系 ,而以其极端 的方式与现实社会 思想政治教 育价值 引领功能获得 实现 。由此可知 , 想政治教 思 相抵牾 , 使得思想 政治 教育 面临严峻挑战和困境 。 理论界一个共 育生态 思维是 当代思想 政治教 育 回应 现 实挑战 和学科本 身发 识是 , 只有解放思想 , 转变思维 观念和不断劬 新、 构建理论新 范 展诉 求的逻辑产物 , 根植于对生态本质 的认识 和把握。 式, 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 有效消解这一问题 。在 此语 生态学这 一概 念在 16 86年 由德 国博 物学家海 克尔首次提 境 中,从生态思维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是—个全 新的视 角 出 ,指涉生物有机体与 其环境 以及生 物与生物 之间相互关系 , 和研究进路 。目前理论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思维研究 日趋 是 关于生态系统 中所有事物是相互联 系和相互作用 的理论 。 从 深入 , 但对其价值 向度 的分析尚缺乏诠 释, 因此有必要做思考 和 发生 学角度看 , 生态学是人类在 与 自然相互 影响和作用过程 中
收 稿 日期 :0 9 0 — 2 2 0 — 3 1
基金项 目: 大学 20 年博 士生学位论文创新课题“ 中南 08 基于民族心理 的现代思 想政 治教育研究”编号 : 4—4 3000 ) ( 1 3734002 3 作者简介 : 张洪春 (95 )广 西桂林人 , 17- , 中南大学政治学 与行政 管理学院博士研究 生 , 讲师 , 研究方 向 : 思想政治教 育理论与

浅析德育的生态性功能

浅析德育的生态性功能

浅析德育的生态性功能作者:刘杨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年第12期生态危机对德育提出的新课题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认识大多局限于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协调方面,这其中并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

但是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地扩展,随之出现的是人口、能源、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性危机。

为了解决这种生存危机,除了要调整科技、经济发展战略,加深对自然系统全面的科学认识,还必须要树立一种积极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观念,通过道德观念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寻求“自然道德”“生态良心”。

而马克思、恩格斯也早就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道德观念应反映的现实关系之一,指出:“这些个人所产生的观念是关于他们同自然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自己肉体组织的概念。

”学校德育必须在生态危机面前扩展其功能领域,重视其生态性功能的发挥,培养和塑造具有人与人、人与自然规范的“完善伦理”的下一代,这是生态危机对德育提出的新课题。

德育生态性功能的表现1、发挥德育的生态性功能,形成新的人生观、自然现面对着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德育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起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要使人们加深对自然的认识,顺从自然规律,取消以往成为自然界主宰的思想,形成新的生态观,即充分认识到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有规律、有秩序地联系在一起的。

“当这种联系各组成部分的规律、秩序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事物运动的动态平衡就会被打破。

”同时还要“帮助社会群体和个人获得有关环境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情感,并形成积极参与环境的改善和保护的动机”,即认识并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

“只有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价值和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才能激发人们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的良好愿望。

”环境价值包括供人类栖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等方面,德育强调环境价值旨在引导人们认识和体验环境对人类的多方面价值,学会珍惜自然,热爱自然,承担起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

生态德育:兴起、意义及体系构建

生态德育:兴起、意义及体系构建

生态德育:兴起、意义及体系构建生态德育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出现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兴起的,它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国家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应从转变德育思维、转变德育内容、转变德育方法和优化德育环境方面构建生态德育体系。

标签:生态德育;兴起;意义;体系构建[面对生态危机的警钟敲响,重新审视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下全球范围内较为普遍的话语。

虽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如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将生态问题上升到国际的高度加以重视,但是生态危机问题最终需要各国自己去解决。

解决生态危机,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但最根本的还要靠教育,即生态德育。

因此,加强生态德育,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是生态德育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生态德育的兴起背景任何一种观念或行为,都有其产生的现实依据,生态德育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样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人与自然的互动,是人类历史的基本特征。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漫长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推向前进的。

在人类早期,无论是生产力还是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都极不发达,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存、和睦相处。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由于新的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对自然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并对自然提出了愈来愈多的利益诉求。

西方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更是为人类从大自然盲目索取利益提供了哲学基础。

西方理性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主客二分”的,即人类是价值主体,自然是价值客体,对于人类而言,自然只不过是人类的附属品和工具性的规定。

在这种哲学观的指引下,人类突出自身本质力量的展示,出现了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并天真的认为征服自然是符合道德性的。

于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利益,一场向自然索取、破坏自然生态的历史拉开了序幕。

当人类雄心勃勃跨入后工业时代,暮然回首,温室效应、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污染与破坏等自然生态问题摆在了人类面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思维方式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思维方式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思维方式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次伟大变革,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用生态思维方式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使得“经济增长”取代了“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关键词,这就要求我们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注重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协调。

但是现阶段我国生态问题严峻,过分依赖“增长速度”、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资源退化、生态失衡,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蔚然成风。

同时,中央号召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

如果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制度的话,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态文明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地球上大多数地区被开发利用,很多自然资源日益枯竭或濒临枯竭。

除了极少数例外,这些资源大部分可以回收利用或部分可以再生利用,但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无法使全球用能摆脱能源危机。

于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受到挑战。

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单纯的追求GDP和物质财富的增加,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果只会带来资源、环境、人口等各方面的恶性循环。

当前,中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比如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同步发展作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此外,中国还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等战略和计划,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生态文明的德育思考

生态文明的德育思考
用率。
高效利用
教育人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采用新 技术、新工艺等手段,减少对资源的 消耗。
资源权益
鼓励人们关注资源权益问题,了解国 家资源政策,积极参与资源开发与利 用。
发展道德教育
教育人们关注公平发展,消除贫富差 距,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和 条件。
鼓励人们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新的发 展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社会 的进步与发展。
教育方式
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和教育应用,如微信公众号、学习APP、在线课程等,提供生态文明知识和相 关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方式,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教育内容。
05 生态文明的德育 评价
德育评价的概念
德育评价定义
德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 及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 手段,对德育活动及其效果进行
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注意联系 实际,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 应用生态文明知识。
社会实践
重要性
社会实践是实施生态文明德育的必要途径,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活动,体 验和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还有助于提高人类 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 和实践体系,生态文明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 境的价值,并逐渐形成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生 态文明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识,各国都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 设。

生态学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的当代典型形态

生态学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的当代典型形态

第36卷第2期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01.36 No.2 2012年3月Jo ur na 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 n d Socia l Sciences)Ma r..2012生态学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的当代典型形态’彭新沙1”,田大伦1'3(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2.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205;3.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摘要:可持续发展攸关全人类前途命运,离不开辩证思维方式的引导。

辩证思维方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历史性。

迄今为止,已表现出四种基本形态:即矛盾思雏形态、系统思雏形态、信息思维形态和生态思维形态。

生态学思维方式的崛起是现代科技革命和生态危机的必然产物,因其不仅具有辩证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即对立统一性、普遍联系性和永恒发展性,而且是在吸收、借鉴、综合当代科学和哲学最新理论成果及其思维方式精华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所以是辩证思维方式的当代典型形态。

关键词:辩证思维方式;矛盾思维形态;系统思维形态;信息思维形态;生态思维形态中图分类号:B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8I(2012)02—0139—06前言论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更重要的还是实施可持续20世纪后期以来,生态学的深入发展与广泛应发展战略、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与必经之途。

用引人注目,它在帮助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因此,研究生态学思维方式以及她与辩证思维方式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任何-I'-I学科或科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门类的发展与应用,不仅是其思想内容的增加与创有非常迫切的实践意义。

新,同时也是其思维方式的形成与演迸过程。

伴随一、生态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发展是现代科技革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深人和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全面命的必然产物觉醒,生态学的发展与应用不仅带来了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思维方式——生态学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科技革命是思维方式变革的主要源泉之一。

把握生态生成实现德育工作新突破——“三会两课一主题”生态德育

把握生态生成实现德育工作新突破——“三会两课一主题”生态德育

把握生态生成实现德育工作新突破——“三会两课一主题”生态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作者:易赘,王端来源:《成才》 2015年第7期武汉市硚口区东方红第二小学易赞王端生态,具有过程性、动态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等意义,强调事物的生命活力和潜在的创造价值。

我校对开发的德育课程冠以“生态”之称,其诠释是:课程突破了“文本德育课程观”的束缚,重视德育的境域、生成和复杂性,将所有影响学生道德生成和发展的文化、环境、信息和行动因素,都纳入德育课程系统之中;课程基于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的生成性体验,强调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学生作为体验者的有机结合;课程通过外施与内求有机结合而内外交融的道德教育形态,把学生道德生活境域、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社会道德文化整合起来,让学生真正获得自由的道德发展空间,自主开展道德的学习和实践。

一、现代德育价值观——“三会两课一主题”生态德育课程的理论支撑现代德育认为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的社会化发展,要引导人去不断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

因我校“日习日进,育希望人生”的办学理念与现代德育价值观完全契合,所以,学校以《武汉市中小学有效德育目标、内容、路径、推进、评价体系》为蓝本,以“现代德育价值观”为支撑,参考了中央教科所刘惊铎博士、姚亚平研究员关于“生态体验,培养健全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结合东方红二小办学理念、学生生活、成长常态而开发了适合我校校情的“三会两课一主题”的生态德育课程。

二、日、周、月常规——“三会两课一主题”生态德育课程的阵地保证通过分析学校德育工作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后,我校将专题性德育课程和活动课程进行细化,将常规工作与课程结合,开发出“三会两课一主题”的生态德育课程基本体系(见下页列表)。

三、抓契机,成系列——“三会两课一主题”生态德育课程的实施说明“三会两课一主题”生态德育课程的重要思想就是抓住生成性德育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

生态思维的内涵及其意义

生态思维的内涵及其意义

生态思维的内涵及其意义9第2卷第5期吉首大学学报(会科学版)社08年9月20Vo.219,No5.Junloioiest(oilcecsEdtnhorafJsuUnvriScaineio)ySiSe.208pt0伦理学研究生态思维的内涵及其意义,喻文德周晚田1吉湖(.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吉首100;460.2湖南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湖南长沙101408)摘生要:态思维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与原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生态思维具有系统整体性的认知结构、前生开放性的思维视野、瞻性的思维战略与和谐性的价值取向。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态思维实现了为思维方式的变革,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

生生思生关键词:态学;态思维;维方式;态文明B25中图分类号:8—08文献标识码:A070420)5085文章编号:10—47(08O—03一O喻17一,湖湖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作者简介:文德(91)男,南浏阳人,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博士生,14一)男湖湖周晚田(98,,南茶陵人,南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教授。

生态文明建设被党的十七大正式确定为全面系统概念揭示了对象与周围环境相互交流的关系。

它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发展目标,标志着我党在发2O世纪以来,生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态学的研究展观念和执政理念上的创新。

观念的创新有赖于生视野扩展到人类事务,态学开始和社会科学理论思维方式的变革是观念创新的前思维方式的变革,社生联姻,会科学家逐渐接受了生态学范式,态观提。

生态思维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一种思维方生态思维由此产生。

生态思维就念逐渐深入人心,也是生态文明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基础,式,深入探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与原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一讨生态思维的内涵与意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它种思维方式,具有一系列与生态学相关的理论关键。

内涵。

一系统整体性的认知结构()一、生态思维的内涵在认知结构指在感知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生态学是人类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是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个人的全部知识的渐发展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思维—析德育思维方式转换的新视角论文摘要生态思维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与原理来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等特征。

在这种新的思维范式下进行道德教育就具有了新的特点,应该做到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导入生活世界,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

而在德育过程中就需要树立生态和谐的德育理念,以培养健全的德育“生态人”。

论文关键词生态思维德育思维方式德育思维是由德育本质、德育功能、德育目标、德育规律、德育心理、德育情感等一系列德育要素所构成的概念框架和观念体系,它是以一定的德育知识为背景的。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该以一定的原则、方式、价值取向等为纽带,把德育因子有机的整合,才能真正形成德育思维。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社会存在决定,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也必然会引发德育思维视角的转换,这是不言而喻的。

20世纪人类在对自身进行反思的时候,把目光逐渐转向对生态的研究,这是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整个人类文明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生态”已经由最初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范围,演变成各门学科不可缺少的研究领域,人类开始用生态性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整个世界,解决相关问题。

不难看出,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词汇,而是经过一个由“生态世界观”到“生态价值观”,再到“生态文明观”的辩证运动过程,形成的用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的思维方式。

一、生态思维的内涵及其特点(一)生态思维的内涵面对由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人类开始反思自身的思想与行为,开始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反思。

尤其是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行深刻的研究,生态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随着专业学科内容的不断发展,在20世纪初生态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而到现代“生态”不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专业术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理念、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生态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其研究领域扩展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人类生态学、文化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等边缘学科相继出现。

社会科学家逐渐接受了生态学范式,生态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生态思维由此产生。

所谓生态思维就是人们运用生态学的观点与原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认识与研究“人—社会—自然”即整个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生态思维是一种强调此事物和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性思维,它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态思维作为生态文明中孕育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遵循着生态的、系统的、发展的、联系的认知模式,它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人——社会——自然”相互关联、协同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转换、能量流动、信息沟通的多样性运动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

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与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相适应才能得以持续下去。

(二)生态思维的基本特征生态思维“使人们克服了从个体出发的、孤立的思考方法,认识到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

”因此它强调世界的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等。

1.整体性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是生态学的精髓,也是生态思维的根本特征之一。

从生态学角度来讲,人类世界是由“人——社会——自然”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强调各不同构成要素之间及其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也就是说,整体性的生态思维方式认为生态系统各不同要素经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构成要素内部的子要素也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正是由于这些生态系统的不同要素通过有机的结合,才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因此,生态整体性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把不同的研究对象放入一个生态整体中来研究,考虑其整体性的功能,注意其整体生态特,让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以及各要素内部的子要素以最优方式结合起来,形成最大合力,发挥生态系统的最优功能。

2.关联性生态思维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必然要采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人、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些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经过有机结合才构成了一个具有完整性、关联性、开放性的生态系统。

这种生态系统是由很多个生态因子之间复杂的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生态系统网络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又都依赖于其他个体而存在,无论任何一个个体发生变化时都将影响到其他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乃至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

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当每个个体都能够合理的发挥自身作用,整体的生态系统才能够更好的得到发展。

一旦这些生态因子自身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加之这些生态因子之间的关联性,就必然会引起内部生态链的断裂,最终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价值的实现。

3.开放性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不仅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各系统要素之间以及子要素之间不断地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流,这种开放性意味着此要素与众多要素的联系性。

每一个生态系统也都会受到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任何一种要素或生态因子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孤立起来的,各生态因子相互之间必须随时进行信息、能量的融汇与沟通。

当生态系统的要素之间或内部因子发生变化时就要及时的进行调整,以免影响生态系统的实际效果。

二、生态思维方式下德育的特点(一)以人为本德育是培养人的德性的活动,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由发展是其最高价值目标。

可以说以人为本是德育的必然选择。

但是,德育在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是注重对德育对象进行一般性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德育不能够使得其对象得到自我的完善,相反却压抑甚至摧残人的个性的发展。

在新时期,德育思维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生态思维的出现,它强调的是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以人为本作为德育思维的价值理想,也就成为德育的应有之义。

这就要求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推进普遍性的道德知识的教化,更要尊重人的个性人格修养,从而达到人的德性的自由发展。

(二)导入生活世界一直以来,知性德育在德育中占据着主要地位,这种德育认为只要掌握了知识就具有了道德,培养的是“奴隶学者”。

在知性德育中人们只是强调道德就是知识,道德存在于物化的书本中,道德可以用科学语言表达,并且道德可以自我证明。

这种存在于系统化的著作或教科书中的“道德”,根本不需要学生的道德体验,这就导致了道德知识同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德育思维的着重点从假、大、空的目标教育转向生活世界,开始逐步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把宏观目标教育与德育对象的实际生活需要直接结合起来,吸引学生进行道德践行,在实现学生现实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过可能/的生活、理想的生活,从而使德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知行统一德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以形成道德主体为主旨的德育也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

德育的完整过程就是“行——知——行”,实践是德育的目标起点,也是最终归宿。

知“道”甚多但不“行”,知行脱节,造就的是口头道德家、“道德之袋”、“美德洞”,以至于学生的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忽视通过道德实践引导学生践行道德规范,实现由道德知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化。

因此,有德性的人应具有“知行统一”的特征,追求德育知行统一已成为改善德育效果的重要目标,最终形成的是集德知、德情、德行于一体的有德性的人。

三、树立生态和谐的德育理念(一)树立生态和谐的生命观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内在生命力是其进行各种活动的本质所在,在德育系统中错综复杂的关系集合更是具有浓重的生命色彩。

因此,在德育中关注个体生命,寻求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促使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地提升,正是德育生态研究的意义及追求之所在。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人的生命存在并不是单个个体的割裂的存在,人的健康成长是在持续地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交流中成长的。

由于“生态是主体生命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有机关联和良性互动所形成的生命状态。

”尤其是在今天,更加强调生命的重要意义,那么要建构一种良性的德育生态系统,就必须树立生态和谐的生命观,让德育对象从远离生命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到他们的真实生活世界,面对自己的真实生命情感,培养个体的生命道德体验,让个体发现生命的美好,最后引导个体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二)培养健全的德育“生态人”德育理论困惑,社会问题的出现都与人的变化、实践变化息息相关,道德要同社会发展同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同人的发展相关。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德育塑造的是具有时代气息的人,是能够自由全面发展的“生态人”。

所谓德育“生态人”就是在德育过程中,能够以生态性的思维方式思考道德问题,正确的认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所维系的道德的关系,个体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不断的导入生活世界,把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统一起来,形成的是自由、全面、完善的人。

这种“生态人”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对自然和生命富有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能够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身心和谐、自由、健康的人。

他们通过主动参与生态实践来加深生态认知,形成生态意志,增强明辨真、善、美的能力,形成稳定的生态道德品质,进而升华为健全、完善的生态人格。

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健全的德育“生态人”就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注重个体所生活的现实环境,在突出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个体的行为,使之朝着有利于自身道德素质提高的方向发展。

在新的生态思维方式下对个体的道德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会更有利于个体价值目标的实现,使其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从而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