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是什么word教案1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1 声音是什么 教案
敲击衣架的声音吗?(2)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中,再把瓶内空气逐渐抽出,声音有何变化?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是一种波一滴水滴入水中,引起水波。
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的水波。
(1)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声波,声音在空气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声能。
介绍:医学上的超声碎石的原理。
4、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样吗?要测量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快慢,需要测量出哪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1)空气中的声速:340m/s。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ld >v液>v气。
三、知识延伸拓展提高1、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
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经过2.5s ,求海的深度。
(设海水中的声速约为1500m/s。
)2、汽车以15m/s 的速度向对面高山驶去,在司机鸣笛后4s听到了回声,求听到回声时,汽车距高山多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四、检测巩固当堂评价1.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掌声会吓跑鱼塘中的鱼,这些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声体在振动时,压缩了附近的空气形成相间的波动,并由近及远地向四周传播,这就形成了 .3.在影片《铁道游击队》中,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这是利用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有些耳聋病人配有骨导式助听器就能听到声音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手拨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是下列哪个物体振动产生的()A.手指B.琴弦C.空气D.弦柱6.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A.在岸上的人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B.古代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C.我们能听到波浪排击礁石的声音D.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7.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A.空气 B.水 C.酒精 D.钢管8.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五、交流与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六、布置作业一、课堂上本作业:课时作业本:1页第5题(写计算过程)和2页18题。
2020八年级物理上册 1.1声音是什么教案 (新版)苏科版
声音是什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可以传播,但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是一种波,声音具有能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探究问题方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声现象的关注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蕴涵的物理原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教学难点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复习1、试设计多种方法使一个气球发出声音,并解释发声的原因2、宇航员在太空中谈话常用一根细棒接触,原因是:( )A.防止两人分开;B.示意谈话内容;C.作传声物质; D.防止意外事故。
3、两同学一组,两张学桌紧靠在一起,让一位同学轻敲桌子的一边,另一位同学在桌子的另一边听,然后两张学桌分开一条小缝,重复上面实验,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的不同,说明听到声音的主要传声物质。
新课引入:播放视频:奇妙的肥皂膜一、声音是一种波教师用视频投影演示一滴水滴入水中激起的水波,音叉在水中振动激起的水波。
学生仔细观察师:声音在空气中也以类似的方式传播的,但是人眼看不到。
具体怎样传播,请大家阅读书第9页最后一段。
学生阅读课本。
播放动画: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教师演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录音机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摇晃。
学生观察播放人耳的剖视图,说明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师:声音也是一个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二、声能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10页“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声能。
学生阅读。
结论:说明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列举声音具有能量的其他事实。
练习:沈明晚上看电视时,突然发现不小心放在电视机上的玻璃杯里的水振动起来了,小明觉得很奇怪。
问爸爸为什么?请你替沈明的爸爸解释一下。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掌握声音的基本性质和测量方法;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教具:音叉、响板、弹簧、音频设备等;3.实验器材:空瓶子、电吹风等;4.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自然界中不同声音的声音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声音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探究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实验一:使用音叉和弹簧进行实验。
–步骤:a.学生手持音叉的一端,将其在响板上敲击;b.观察响板的震动和声音的产生;c.将音叉的另一端贴近耳朵,观察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利用空瓶子和电吹风进行实验。
–步骤:a.将空瓶子的口部对准电吹风的出风口;b.打开电吹风,调节不同的风速;c.观察空瓶子的瓶口是否产生声音。
知识讲解1.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由此引入声音的概念和特征。
•什么是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在空气等介质中传播而能够使人听觉器官产生听觉感觉的物理现象。
•声音的特征:–高低音调:与声音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高则声音高,频率低则声音低;–响度:声音的强弱程度,与声音振幅有关;–音色:声音的独特特征,由声音的谐波构成。
2.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
•机械振动传播:声音通过物体的振动传播,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空气中的声音传播: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产生的,因此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的声音速度约为343米/秒。
实践应用1.针对声音的特性和传播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个人交流:声音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如语言、电话等;•音乐及演出:声音是音乐和演出的基本元素,如乐器演奏、演唱会等;•震耳欲聋声音:如火车喇叭、汽车喇叭等警示声音;•音响系统:声音通过扩音器、喇叭等设备放大和传播;•声纳及雷达:声音传播的原理可应用于声纳和雷达等技术。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1 声音是什么 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体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4.能利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5.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
难点:感知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设计思想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知。
利用好这些基础条件,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探究“声音产生原因”这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器材发出各种声音,然后尝试归纳各种发声方式的共性,从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培养他们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在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好课本设计的敲击衣架实验,提出关键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向,也方便过渡到进一步的教学。
●教学资源
纸、音叉、水、衣架、绳子、水槽、石头、广口瓶、手机,PPT(见附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探究声音的产生用摩擦、搓揉、指弹等。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1、声音是什么_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的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振动停止,声音也会停止。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2.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
难点:声音传播条件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气球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然后提问:“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如何传播的?”引发学生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声音传播条件的学习。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敲鼓时离鼓近的人觉得声音大?”6.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什么?2.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案:1. 声音的产生条件是物体的振动,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如吹笛子时,吹得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与振幅有关,如敲鼓时,敲得越重,声音越大;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如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同一曲目,音色不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案活动名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其相关特性。
设计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科的趣味性。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中传播。
3.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其特性。
2. 难点: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音叉、气球、细线、泡沫球、玻璃杯、水、尺子。
2.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实验一:声音的产生(1)将扬声器连接到音响,播放不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变化。
(2)让学生用手触摸扬声器,感受声音的振动。
3.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1)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花的溅起,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让学生拿气球,对气球说话,感受声音在气球中的传播。
4. 实验三:声音的特性(1)用尺子敲击玻璃杯,让学生观察玻璃杯的振动,并记录下来。
(2)让学生用泡沫球接触正在发声的扬声器,观察泡沫球的跳动,并记录下来。
5. 实践环节:声音的特征(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实验成果。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其特性。
2. 难点: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理解。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其特性。
在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但在声音特征的区分和理解上,部分学生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种互动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
设计思路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对声音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难点是声音特性的理解和测量。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尺子、气球和塑料杯,以及一些辅助工具,如放大镜和声音计。
学具包括笔记本和彩色笔,以便学生记录和绘制实验结果。
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入声音的概念。
我会拿起一根尺子,轻轻拨动它,让学生听它发出的声音。
然后,我会问学生,他们能告诉我这个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声音的产生。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测量声音的特性。
我会让学生用尺子拨动气球,同时用声音计测量声音的强度。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声音的强度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如何用工具来测量声音的特性。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会重点解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如何测量声音的特性。
对于声音的产生,我会强调物体振动的重要性。
对于声音的传播,我会强调介质的作用,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对于声音的测量,我会介绍声音计的使用方法,并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测量声音的强度。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部分,我会鼓励学生思考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和能量。
我还会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实验,如研究声音的回声现象,或者探索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特点。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同时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通过引入生活经验来感受声音的产生,这个环节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声音概念的直观感受。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声音是什么
1.1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2.通过学生经历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的形式向开放性和独特性发展。
3.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声音,悦耳动听,变幻莫测,在很多方面丰富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声音也可能成为无形的杀手。
那么平凡而又奇特的声音究竟是什么?声音有哪些特性?她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带着你的疑问,好奇和经验,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世界。
添加补充(复备)二、新课探究活动一:1.1 探究声音的产生1、[试一试] 请学生设计方案: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你能不能设计方案使其他的物品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
各组提出活动方案、讨论。
学生活动:在探究的基础上,用摩擦、搓揉、指弹、撕等方法使纸发出声音,也可把它做成纸筒,纸笛,纸炮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一杯水到在地上会发出声音。
向笔帽中吹气,会有声音;笔帽扔在地上会有声音。
拨动橡皮筋会有声音。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当引导,启发,对于与众不同的方法给予鼓励。
)2、[想一想]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3、[做一做]图1.1体验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共同做一做:用手摸着喉头,你在讲话的时候,声带是怎样发声的,(手按住声带)提醒学生注意和思考,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击打音叉,把发声的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有什么感觉?师:刚刚在实验的过程中,大家使尺子、纸、水、笔帽、竖笛等都发出了声音,哪些是由固体发声产生的,哪些是由液体、气体发声的,请同学们大概分分类。
生:……师: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1)出示一件乐器:问是否是声源?突出“正在”(2)我正在讲话时,我的声带是不是声源?你讲话时,,你的声带是不是声源?设问我和同学们之间能互相听到对方的声音,是不是我们之间的空气在起作用呢?那么声音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4、[归纳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出声音;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能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教学方法
实验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
音叉、玻璃缸(铁棒),水槽、衣架、锣、鼓、细线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二、新课讲授
总结: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且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强。
师:请描述实验现象。
总结: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师:请描述实验现象。
总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支持上述观点?
指导学生阅读声波
师: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吗?有哪些现象或事实支持你的猜想?
师:上述现象说明Biblioteka 什么?师:那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多少呢?
⑶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和声波的应用,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由个体到共性的分析概括能力。
能力目标
⑴通过观察实验,从关键现象中分析,找出共性的东西,从而得出规律
⑵通过自身实验体验,日常常见现象中,体会分析该现象中包含的物理规律。
情意目标
⑴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是一种波
4、声速
5、声能
6、小结
7、作业
上课前出示:锣、鼓、音叉,请三位同学即兴表演一段。
师:以一张纸为例,同学们有多少种方法能使它发出声音?
师:刚刚纸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纸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声音是什么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声音是什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的机械波。
2.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3.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4. 人耳的听觉范围: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 到20000Hz之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定义、特性和传播方式,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2. 能够运用声音的特性进行分析,如判断音调、响度和音色。
3. 掌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人耳的听觉范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定义、特性和传播方式。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和人耳听觉范围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音叉、尺子、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听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如敲击物体、播放音乐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概念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声音的定义、特性和传播方式,让学生理解声音的本质。
3. 演示实验:使用音叉、尺子和气球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敲击桌面,观察和记录桌面振动的幅度和声音的响度,从而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声音的特性和传播方式,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6.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特殊的声音现象,如回声、超声波等,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定义: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的机械波。
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3. 声音的传播: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快。
4. 人耳的听觉范围:20Hz到20000Hz。
七、作业设计答案:敲击物体时,物体会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介质(如空气)传播。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1 声音是什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振动停止,声音也会停止。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 声音的单位:学习声音的单位,包括分贝(dB)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以及声音的单位。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桌、粉笔、黑板、实验器材等。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听一些不同的声音,如钟声、掌声、水声等,并思考这些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讲解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讲解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 讲解声音的特性: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5. 讲解声音的单位:学习声音的单位,包括分贝(dB)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做一些有关声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声音是什么1.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固体、液体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 声音的特性音调:频率有关响度:振幅有关音色:材料和结构有关4. 声音的单位分贝(dB)七、作业设计答案:敲击钟时,钟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出去。
在空气中说话时,声音也会通过空气传播,但传播过程中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导致声音变小。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1 声音是什么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声音的三个特征。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速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话筒、音叉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器材的振动现象,如扬声器和音叉的振动。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声音的三个特征。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速的概念。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声音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声速的概念上仍存在一定的困惑。
在课后,我将继续深化这两个方面的教学,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
同时,我还将引导学生进行声音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的产生:我选择了扬声器、话筒和音叉等实验器材,通过直观的振动现象,让学生亲眼看到并感受到声音的产生。
八年级物理上册 1.1 声音是什么教案 (新版)苏科版
如何?
5、请你假想: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为 0.1m/s,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
6、假如一个人以声音的速度离开一个正在演奏的音乐会,则( )
A、只能听到出发时在音乐会上听到的那个声音
B、仍能听到音
乐会的演奏
C、认为音乐会已经停止演奏
了
D、以上说法都可能
(三)、回声现象及其应用
知识介绍:(阅读课本 P27)
⊃;
新问题: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为什么会弯折?(声音的折射——速度大的
介质中的角度大)
2K12最新资料
夜半钟声到客船,为什么是夜半? “顺风而呼,闻者彰”的原因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后记:
K12最新资料
小结: 1 、回声产生的条件——有障碍物——声音的反射
2 、 回 声 的 两 种 表 现 : ( Δ t ﹤ 0.1s 加 强 原
声; Δ t ﹥ 0.1s 辨别出)——听觉暂留
(回声现象辨别:1 空旷房间内喊一声有嗡嗡声与大钟敲一下有嗡嗡声;2 对障碍物喊
一声听到两次声音和长铁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区别。)
2、声音是怎样传播。
板书课题: 一、声音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声能:
活动 1:图 1-5 水波 观察水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活动 2:图 1-6 弹簧中的疏密波 观察疏密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活动 3:图 1-7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 通过类比推知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知道声波的概念。
声音是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声音是一种波,声音具有能量。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会利用声速进行简单
计算。 3、了解回声现象,知了解声音的折射现象。 4、了解声音的折射现象。 教学重点: 声音的传播,声能。 教学难点: 声波,利用声速进行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 奶粉罐、打火机、蜡烛、土电话、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1、声音是怎样产生。
11声音是什么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学生演示:在水槽内的水中晃动一只铃铛,你_____(能/不能)听到铃声,说明声音(能/不能)通过水传播。
2、小组合作:利用金属衣架、细绳和铅笔进行探究活动1-2(a),你对这个结果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育红初级中学问题链分层导学课堂教学设计模板(参考)
年级:八年级 学科:物理 执教教师:
课题
1.1声音是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
2.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了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3.经历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训练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独特性。
4、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动的形态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_________。声音还具有能量,叫做_________。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在水中传播要比空气中要______,在钢铁中传播比水中还要_________。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申奥会的音乐宣传片让学生听,美妙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4.用身边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①、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②、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难点
①、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②、声能和声波的教学。
③、通过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
活动4:声音是一种波【自主学习观看视频】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内容)
与水波类似,发声体的振动会使它周围的空气随之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_______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由此可知,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________。 声音具有_______,这种能量叫做_______。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通过生活经验和例子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举例:在百米比赛时运动员是听到枪声再出发吗?
如何测量声速。通过速度公式,通过比值得到;可以运用听到回声的时间进行测量。
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得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慢,为340m/s,水中的传播速度快于空气中,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举例:在很长的一根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能听到几下声音,分别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的?
课题:声音是什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1、探究声音的产生
(1)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器材(纸、尺子、橡皮筋、笔帽等),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
①同一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②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学生进行实验;交流与讨论、得到初步的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动。
(2)液体传声教学
演示实验/实验视频:将正在发声的手机/闹钟密封于塑料袋中,完全浸没在水中,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三:液体能够传声。举例:钓鱼最忌讳有人在旁边说话或者走动,这是为什么?
(3)真空能否传声
演示实验:将正在发声的手机/闹钟悬挂在广口瓶内,满满抽出瓶内空气,声音将如何变化?(在抽真空的过程中,声音越来越弱,说明了空气越稀薄,传声能力越弱)引导推理得到结论三:真空不能传声。(提问:为何要悬挂于广口瓶内?)举例: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直接交流吗?为什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案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声是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不同,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3、了解人耳的听觉范围及超声、次声。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发声现象,能描述归纳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学生对声速表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声速的特点,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生感受大自然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陶冶情操。
2、通过贝多芬的故事,教育学生要执着追求,不怕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声音产生条件和传播探究。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音叉、铁架台、鼓、纸屑、喇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先来播放一段视频,同学来看看和听听。
师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带风景优美的画面),让生感受声音。
然后教师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声音是我们交流信息和传递情感的主要渠道。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声音的知识:第一节什么是声音。
二、探究新知:1、声音的产生:(板书)(1)过渡:刚才我们听到的美妙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2)学生感受:师:这张纸现在在发声吗?(没有)你能有哪些方法让它发生?(折、吹、弹、甩、揉等)学生手摸自己的喉咙并说话,感受手的感觉(发麻)。
播放动画、用喇叭播放音乐,观察喇叭的纸盆。
观察音叉的振动;让一位学生上来摸一下(发麻),之后音叉靠近小球、师提示这是一种放大效应,便于我们的观察,也是物理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
(3)引导学生归纳发体的共同特征:发声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板书)抽一位学生到台上打锣,然后按住锣面,请同学们听一下还有声音吗,说明什么?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板书)(4)了解常见物体的发声部位:教师出示PPT,演示一些乐器和动物的发声,并请学生找出它们的发声部位,同时进一步观察发声体的振动。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苏科版物理八年级1.1声音是什么 教案
第一章
第1节、声音是什么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学生活动:
欣赏影片,回忆情景并思考问题。
进行猜想????
进行一些振动发声实验,讨论声音产生的共同特征。
观察课本、录像里的发声现象,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课后活动:
作业:学习指导用书。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1 声音是什么 教案
§1.1声音是什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多种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⑵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⑶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和声波的应用,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由个体到共性的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观察实验,从关键现象中分析,找出共性的东西,从而得出规律;
⑵通过自身实验体验,日常常见现象中,体会分析该现象中包含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
⑵结合,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动手实验,从亲身体验中去发现发声物体所具有共同物征,并通过观察、实验、尝试从现象中提炼出规律;
教学难点: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能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通过演示“瓶罩实验”使学生了解、分析、推理是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完成固体、液体传声的实验,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获取的信息中加工整理得出结论。
三、教学资源
教师用:多媒体、“钟罩实验”装置、玻璃缸(铁棒),水槽、音叉、铁架台、吉它、锣、鼓、镲子等。
学生用(2用一组):尺子、纸、水、笔套、竖笛、衣架等。
四、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一、声音是什么自主空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可以传播,但真空不能传声;
知道声音是一种波,声音具有能量;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声音在各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和探究问题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声现象的关注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蕴涵的物理原理。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难点:实验分析说明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准备纸、音叉(锤)、烧杯、水、扬声器、粉笔头、蜡烛、钢尺、钟罩实
验、抽气机
教学流程
[新课引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知道上课了该进教室安静下来呢?
——听上课铃声。
这是声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应用。
举例:你还知道哪些应用声音获得信息的例子?
可以看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声音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
那么,声音究竟是什么?声音有哪些特性?它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奇特的声的世界。
[新课学习]
一、声音的产生
学生活动:如何使手中的纸发出声音?——各组分别活动,最后请2~3组同学上台交流方法。
(对方法独特的同学加以表扬)
猜想:在用不同的方法使纸发出声音时,发声的纸有何特点?
——纸在振动
出示一音叉、锤,请学生设法使其发出声音。
思考:如何证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观察到水被溅出;而音叉不发声时放入水中,则水不溅出。
演示1:将粉笔头放在扬声器纸盆上,粉笔会随音乐起舞。
演示2:用钢尺压在桌子一端,使之振动听到声音,用手指止住振动则声音消失。
师生小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学生体会:将手指按在喉的两侧先后发声—不发声,你发现了什么?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请学生判断前面实验中的声源各是什么?——振动的声带、振动的钢尺、振动的音叉。
思考:液体、气体可以作为声源吗?请各举一例
师生小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老师站在讲台上说话,声音能够传到教室后面的同学那儿,这时是什么把声音传过去的呢?——空气说明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那么它能不能在其它物质中传播呢?
学生活动:手击桌面,坐直了听与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声音有什么变化?(注意敲击力度相同)
——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时听到的声音比较响亮,这说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提问: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吗?请就生活中体验举一例。
演示3:将发声的音乐小元件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音乐。
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设疑:若离开了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真空环境中能否传播呢?
演示4:钟罩实验现象: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
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音是一种波
声音怎样在固体、液体、气体这些介质中传播呢?
投影:将粉笔头丢入水中,水面形成波纹;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音叉振动也能在水面激起水波。
教材P9图1-7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
演示5:扬声器发声时,放在前面的烛焰会晃动。
教材P10“生活物理社会”
声音具有能量——声能
四、声速
提问:下雷阵雨时,电闪雷鸣,看见闪电和听到雷声是不是同时的?
——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闪电和雷声同时发生,但先见电闪后闻雷鸣,说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
1、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
2、声音传播的快慢
思考:如何测定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教材P10活动1.8“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阅读教材P10最后一段内容,可知:
⑴在通常情况(15℃)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⑵在不同的传声物质中,声音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 气
现象解释: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听到两次敲击声。
3、回声阅读教材P25信息库“回声”
⑴形成: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
回声。
设疑:在教室中声波有被反射吗?为何听不到回声?
⑵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时间间隔0.1秒以上。
计算:要区分原声和回声,人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解:1/2×340×0.1=17
若人与障碍物距离不足17米,声波被很快反射,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介绍:北京天坛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