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经济政策 每课一练 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古代的经济政策
1.(2011年11月辽南协作体期中15题)中国古代有所谓“士农工商”四民的说法,这一说法形成于
A.夏商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答案】B
【点拨】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士农工商”即读书为先,农次之,工再次之,商人最后,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我国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
2.下列政府对工商业管理的措施或规定,没有对商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是()。
A.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西汉初年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C.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制度
D.唐朝仍然实行商人入市籍的规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秦朝统一度量衡与货币对商业的发展、商品的流通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B、D两项是对商人的限制政策,C项中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实行官营也对商业造成不利影响。
答案:A
3.下列对甲、乙、丙、丁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甲:“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丙:“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
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为本,工商为末”,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
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
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反对工商为末
解析:甲、乙的观点为重农抑商,丙的观点为农商相互依存,丁的观点为反对工商为末,故选C 项。
答案:C
4.(2011年12月金丽衢十二校联考2题)“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下列措施中属于汉代实行“抑商”政策的是:
①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②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③市籍制度④通番禁令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了汉代“抑商”政策的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各选项中,第②项“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是在王莽的新朝;第④项明朝实行通番禁令,本题属于汉代的选D 项。
【结束】
5.下列材料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专制政府抑商政策的是()。
A.(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B.(唐)“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C.(宋)“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
D.(清)“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D项中“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意思是士和商有
严格的界限,商人永远是商人,不能入仕,体现了专制政府的抑商政策。
答案:D
6.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屑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上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
A.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
B.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
C.是小农经济下的一种天朝上国的心态的流露
D.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小农玩物丧志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闭关锁国下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态的流露。故选C项。
答案:C
7.(2011年12月衡阳市六校联考18题)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明成祖认为应该向外商征税②明成祖目的是借外商引导国人投身海外贸易
③明成祖认为明朝的纲常文德重于经济利益④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A.①② B. ①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点拨】分析材料“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大意是说:现在外国商人仰慕我明王朝从很远地方赶来,如果向他们征税,得到很少,却失了我们的体面。反映明成祖认为明朝的纲常文德重于经济利益;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本题选C项,①②项根据理解,说法错误。
【结束】
8.(2011年11月江西四市联考14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皇帝却下诏禁止进一步海外远征……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禁止海外远征的原因是国力匮乏
B.强化专制统治是明朝从制度结构上把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
C.经济形态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对外推动力的出现根本差别
D.中西交流被阻断导致中西实力易位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海禁政策”。根据“皇帝却下诏禁止进一步海外远征”说明是在明朝时期出现的额“海禁”政策,明朝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转入衰落的时期,中央集权加强是“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西方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寻找市场而中国仍然是小农经济,但是国力仍然是强盛。
9.(2011年)
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D
【点拨】考查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表格中的职业结构亮点在于工场主,以有占人口比例的30%,依据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知识,只有D项说法正确,与题意相符。10.(2011年10月山西二诊22题)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该词作内容不华反映出当时
A. 人口众多B.市民殷富 C. 商业繁荣D.雇佣关系出现
【答案】D
【点拨】考查北宋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雇佣关系最早出现在明朝,选择D项。11.(2011年11月福建四地六校17题)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答案】A
【点拨】明清时期繁荣的商品经济没有没有出现革命性的内部原因主要是中国政府的政策。
C、D都是在鸦片战争时期是外因;B说法错误。
【结束】
12.(2012年1月莱芜市期末9题)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会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 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
D.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A
13.(2012年1月韶关一模12题)《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认为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D.农工皆本,经济民生
【答案】D
14.(2011年11月烟台期中10题)《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答案】D
【点拨】
15.(2012年1月泰安市期末3题)下列观点中.与其他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
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