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哲学反思_罗伊娜 (1)

合集下载

语言哲学课之后的思考

语言哲学课之后的思考

1、哲学(philosophy)
that it is both possible and necessary for the inquirer to adopt a distant, non-interactive posture. Personal values and other biasing or confounding (混淆的) factors are thus excluded from influencing the outcome. In terms of axiology, positivism values certain knowledge and absolute truth. Positivism’s methodology is experimental and manipulative. Hypotheses, arrived at via induction, are stated in propositional form and subjected to empirical tests under carefully controlled conditions. The aim of positivism goes beyond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to prediction and control.
1、哲学(philosophy)
manifold entities of many different types, and that the diversity of things is more striking and important than their unity. 卡尔.珀尔(Popper)多元论: World 1: the world of physical objects and events, including biological entities. World 2: the world of mental objects and events. (virtual reality?) World 3: objective knowledge.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解析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解析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解析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奥斯丁(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理论框架和发展,同时也阐述了赛尔(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格莱斯(t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并举例说明了作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

1、言语行为理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langue)和“言语”( parole )。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

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牛津大学哲学家J. L Austino Austin。

其关于言语理论的观点是1955年在哈佛大学讲座时提出来的。

此后他在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对为何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论述。

美国哲学家Searle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

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Austin开始明确地把话语分成述谓句或指陈性的语句以及施为句或有施事能力的语句。

语言哲学中对于言与行的深入思考

语言哲学中对于言与行的深入思考

语言哲学中对于言与行的深入思考【摘要】上个世纪出开始,西方传统哲学开始了其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端倪。

维特根斯坦等一大批哲学家开始从言语和行为上进行了哲学探索,尤其是奥斯汀和塞尔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学术界普遍关注和继续研究。

本文从语言哲学角度简略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中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哲学;言语行为理论人类从产生交流以来从未停止过对语言和行为之间关系的思考和研究。

上个世纪初,西方哲学经历了一场革命,哲学研究从认识论哲学进行了其语言学转向,语言哲学成为第一哲学。

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研究,进一步促成了语言学转向的发展。

之后,言语行为理论逐渐成为了语言哲学研究的主要线索。

上个世纪维特根斯坦从早期对于逻辑语言的研究逐渐转向了日常语言的分析,提出了新的语言哲学观。

他认为语言和世界都不具有任何本质结构,语言由各种各样的语言游戏组成,而语言游戏深深嵌入了生活形式之中,因此语言哲学研究的不是“理想语言”,而是研究语言现象,也即日常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功能和特性。

他在《哲学研究》一书中曾指出:“我们站在光滑的冰面上,那里没有摩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条件是理想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无法行走。

我们想走,我们就需要摩擦,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从这些语言表述中可以看出,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否定了“光滑”的理想语言,提倡研究日常“粗糙”的生活语言。

他的日常语言观颠覆了索绪尔等人确立的“语言”的统治地位,将抽象的语言还原为具体的“言语”活动。

他认为语言游戏的种类是无限多样的,主要表现在一词多义的普遍现象上,各种语言游戏之间存在“家族相似”。

即不同的语言游戏之间不存在完全相同的特点,只有部分特征的相似。

现在看来,在日常语言的使用中各种食物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异同。

例如,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要求。

他认为没有规则就没有语言游戏,因此,使用语言必须遵守语言规则,不同的规则产生了不同的语言游戏,从而产生不同的语言意义。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论文关键词:奥斯汀;塞尔;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论文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

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

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随着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洗礼、19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和20世纪初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传统西方哲学的三大主题:上帝、物质、灵魂逐渐淡出了西方哲学的研究领域。

传统哲学的神话被彻底打破,哲学因而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哲学的出路在哪里?I9世纪后期布尔代数的提出使得数理逻辑得到了成功的发展。

这激起了哲学家们对逻辑性质的探究。

逻辑是由语言体现的,语言的意义存在于事实、思想和语言之间,既不属于物理世界,也不属于个人的心理世界.因而哲学家开始了对数学的逻辑基础和语言意义进行探讨,开拓出了新的哲学领域和哲学对象,实现了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所谓语言学转向,指的是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关于语言意义和语言使用的哲学研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哲学.语言哲学至少有两种意思:一是有关语言的哲学,即把语言当作一种既知的事物,寻求语言及其它与语言至少在探究之初有显著区别的事物之间关系的外部研究,如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语言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等.二是把语言本身作为调查对象的内部研究。

20世纪前半期,大多数英国哲学家都认为语言学的分析是唯一合法的哲学的研究,这些哲学家自称为语言哲学家,称自己的研究为分析哲学。

他们发展了新实证主义逻辑学家如卡纳普的某些观点,同时也受到了莫尔、罗素、维特根斯坦作品的影响,他们认为哲学研究过的大多数东西并不是错的,而是无意义的,只是从日常语言的误用中得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国内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研究10年综述

国内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研究10年综述

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即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62年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中正式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之后,他的学生,美国哲学家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使其成为语用学的支柱理论。

我国对该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自1979到1989年为理论引入阶段,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何自然、顾曰国和何兆熊等将该理论介绍到中国来;从1990年至今为应用研究阶段,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也投入到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中。

本文以2002-2011这10年来中国学者在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依据,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最新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页面输入关键词“言语行为”,共检索到2002-2011年中国学者在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40篇;其中标注基金项目4篇,主要是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哲学研究中的课题。

这些文章从总体上代表了2002-2011十年来中国学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体现出中国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所达到的水平。

一、对言语行为理论在哲学界的研究简述言语行为理论在哲学界的应用研究涉及到真值理论、关联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等哲学理论。

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分析言语行为理论与哲学理论的联系,揭示了一个言语行为无处不在的哲学世界。

罗伊娜(2009)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哲学反思》一文中以真值理论、真诚性为基本参数,阐述了“语言是人的语言”这一重要命题。

贺春英(2009)在《功能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建构》中结合哈贝马斯的哲学著作《交往行为理论》,把言语行为中的意向行为作为表示说话人目的意向的主观意义予以考察。

表明语言学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哲学对人及人的世界的研究又可以反过来提升语言学研究工作的高度和深度。

曹若男(2011)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梳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言语行为理论自诞生之初到后期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进行整理归纳,指出言语行为研究对探索“人类—语言—世界”三元关系的巨大作用,论证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种种影响力。

语言哲学课学习心得

语言哲学课学习心得

语言哲学课学习心得语言哲学课学习心得第一学期笔者选修了赵教授的语言哲学课,这门课程在笔者看来对语言学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恰好这学期有幸选修赵教授所讲的这门课。

虽然只上了一学期语言哲学课,但笔者觉得从中受益匪浅,无论是此课本身还是赵教授其人都给笔者很大的心智启迪。

笔者想从以下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感悟:1.赵教授在第一次课上从语言的奥秘及语言学与哲学的关系开篇。

语言学与哲学是密不可分的,当思考语言的起源与作用时,不可避免地涉及人类自身乃至宇宙的起源等哲学问题。

只有了解了相关的哲学问题,我们才有可能比较透彻地理解语言学的各种理论,赵教授也明确给我们点出语言学的研究归根结蒂还要回归哲学,这也是学科本质及属性使然。

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向来是人类思想的枢纽,这既是哲学的也是语言的,同时也是语言学的。

以上所讲是笔者明确领会学习语言哲学这门课之必要。

2.从第一次课上赵教授就给我们列出了A=A A=-A的式子,而且该问题一直贯穿了我们这门课的始终。

比如,以“爸爸永远是爸爸”这句话为例,我的爸爸对于我来讲是爸爸,但对于我的爷爷来说他就是儿子。

这使我们知道对于世间万物我们都需要辩证的看待,尽可能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这不仅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态度,而且对与作研究也很重要。

貌似简单的式子却涵盖了人类与世界关系的巨大奥秘。

赵教授也明确告诉我们对此问题把握好的话,许多语言的相关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从笔者最初对此问题的轻视(这也是笔者学识浅薄之处),到对此问题的重视与认真思考这个过程不由使笔者想到赵教授课上给我们讲授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以上的智慧之语也冼练了笔者的头脑。

3.赵教授的正式第一讲首先引入了Sophia,希腊语即“智慧”,而哲学就是智慧之学。

赵教授讲到语言的哲学研究是从“essence”开始的,可以来探讨一下“essence”的构词:“esse”是“be”的意思,“essence”就是“being”, 意为本质、存在。

言语行为的哲学思考

言语行为的哲学思考
行 为” 。塞尔继承和发展 了奥斯 汀的思想 , 进一步对言语 行为 的内部结构进行研 究 , 认为 奥斯 汀的 “ 表 意行为 ” 概 念是 “ 非 常无用 的” , 它与“ 语 旨行为 ” 概念有 部分重 叠 , 不 能明确 区分
美 国哲学家塞 尔发 展他 的言语行 为理论 , 他将 言语行 为系 统 化, 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总的来说 , 他们 对言语行 为的 研究是理论性 的 , 他们对人类语言 中的言语 行为进行 了分类 、
著《 哲学研究》 中, 他强调语言 的意义要在其使用 中加 以把握 ,
语 言哲学 的任务 在于研究 日常语 言 的用法 , 语词 的意 义就是
自哲 学上 的语 言 学转 向以来 , 语 言 就成 为 哲学 的主 题。 言语行 为是语 言哲学和现 代语 用学 重要 的研究课 题 , 是英 国
在其《 新科学》 这 部社 会学 著作 中, 维柯 一 针见 血地 指 出 : 谁
掌握 了语言文 字 的 “ 主权” , 谁就 掌握 了人 的命 运。进 入 2 0
说话人 、 听者 、 语境 和句子的说出等要素 。塞尔把 言语行为 主
要 区分为 四种 : 1 ) ; 说 出行为 ; 2 ) 命题行 为 ; 3 ) 语 旨行 为 ; 4 ) 语 效行为 。“ 说 出行为” 就是“ 说 出语 词 ( 词 素和句 子 ) ” 。任何 言语行为必然包 括说 出行 为 , 即便人 们 听到外 国人说话 而 听 不懂 , 起码 也知道对 方发出了一连 串的声音或噪音 。“ 命 题行 为” 就是 “ 进 行指 称和断 定 ” 。它表 明, 在完 成不 同的言语 行
等。文章指 出, 言语行 为是引发语言与哲 学的永恒命题 , 即人与人的世界 。 关键词 : 言语行 为 ; 意向性 ; 哲学意义 ; 间接 言语 行为 言语行为是人类社 会 的基 本活 动 , 人 与人 就是 在 言语行 为中传递信息 、 交流感情 和表 达意愿的 , 言语 行为是人 类社会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人类使用语言时的行为和意图。

它是20世纪50年代由奥斯汀和西尔斯创立的,是后来形成现代话语分析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理论的本质、特点、局限以及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评析。

一、理论的本质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一次语言交际实际上是一个行为活动,其本质是对听众进行某种说服或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是表现出作者的态度、意图、情感等等,并且有时候他们所说的话可能引发听众采取某些行动。

由此可见,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任何一次语言交际都是既具有言外之意又具有言内之义的。

言语行为理论最初是针对英语进行研究的,后来又被扩展到了各种语言的研究中。

虽然在不同语言交际中,人类在语言运用的方式和表达上可能会有所差异,但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通用的规则和结构。

二、理论的特点言语行为理论有很多特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它解释了语言的交际性质。

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下,语言的作用是与周围环境交流和互动。

人们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并且大部分语言的使用都是出于交流的目的。

言语行为理论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强调了不同言语行为之间的联系。

它认为,每一次语言交际都是一种行为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控制他人的行为或调整他人的注意力。

而不同的言语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着很多关联,尤其是在写作或口语表达时。

三、理论的局限尽管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解释语言交际的本质和特点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其局限也不可忽视。

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缺陷是,它并没有涵盖所有类型的语言交际。

例如,猜谜、语言游戏等等,这些语言形式并不常用于日常生活中,但是很难用言语行为理论来解释。

另外,言语行为理论忽略了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对语言交际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语言使用方式和表达方式可能出现巨大的差异。

因此,了解语言交际的上下文含义和社会、文化背景也十分重要。

四、研究意义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对我们理解语言交际和言语修辞效果有着极大的帮助。

言语行为理论再探讨

言语行为理论再探讨
学 问题 , 后者研究特定语言 中的特定词语的用法 ,回答某些
特定的 问题 P 奥斯汀认为 , 』 “。 只要你 完成 了一个言语行为 ,
不管它是一个词 ,两个词 ,一句化话 ,一大段话 ,那它就是
语言活动的一个基本单位 , 奥斯汀所要致力阐释的唯一实际 现象 ,归根到底 ,是整体言语情境 中的整体言语行为L 5 。 H 塞尔明确把言语 行为定义 为 “ 语言交流的基本的或最小的单 位” 。奥斯汀和塞尔的确都为言语 行为 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 出的贡献 , 但是我们在谈论言语行为理论时不能忘记 一个人
论。
2 O世纪 7 O年代 的 R s 注意到言语行为旬 中的简 单陈 os
收 稿 日期 :2 1 -0 -2 02 5 1 作者简介 :刘立 国 (9 5 ,男 ,山东滨州人 ,讲师 , 1 7 一)
述旬 和显 性 施为 旬有 着 共 同的句 法特 性 ,并 加 以讨 论 ; J Sdc . aok在 言语行为的语言学理论>中提 出 “ M. ) 高层施为
自然语言 的分析 ; 而前者则把 自然语言理想化 , 分析所
谓 的科学语言或称人工语言 。 一般认为 ,日常语言学派与逻
辑实证学派是平行发展的 。 常语言学派兴起于 2 日 O世纪 3 0
年代 的英 国, 其代表人物是摩尔和后期维特根斯坦 。 摩尔强 调 日常语言在哲学 中的作用 。 这一做法受到后来 的 日常语言 学派哲学家 的赞扬 , 并对其形成和发展产生 了巨大影响 。自 13 9 3年开始 ,维特根斯坦 日渐感到其前期 的逻辑原子论思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 学研究。
12 8
句 假设 ”(ihrpr r t nh p tei ;K t 基 于 A s n hge ef mai y ohs ) az o o s ut i

对言语行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

对言语行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
理。
[ 键词] 语言哲学; 言游戏说 ; 关 语 言语 行 为理 论 [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科 学研 究规 划基 金 项 目( 号 :1 3 4 l 9 。 基 编 1 Y A7O 1 ) [ 者 简 介 ] 纪 燕 (9 9 ) 女 , 苏 科 技 大 学 外 语 学 院 讲 师 , 要 从 事 系统 功 能 语 言 学 研 究 。 作 17一 , 江 主
V o124 N o. . 01
Jn 2 1 a .O 2
口 中外 语 言 学 研 究
对言语行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
纪 燕
( 江苏 科 技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苏 镇 江 2 2 0 ) 江 10 3
[ 摘 要 ] 二 十 世 纪初 西 方 哲 学发 生 了“ 言 转 向” 产 生 语 言 哲 学 。作 为 语 言 哲 学 的奠 基 人 , 特 根 斯 坦 的语 言 语 ①, 维
第2 4卷 第 1 期 21 0 2年 1月
长 春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会 科 学 版 )
J u n lo a g hu iest fTe h oo y S ca in e iin) o r a fCh n c n Unv r i o c n lg ( o il e csEdto y Sc
深 刻 揭 示 了人 类 语 言 的根 本 功 能 , 用词 做 事 、 言 取 效 , 即 以 阐释 了 人 、 言 和 世 界 之 间 的 辩 证 关 系 , 语 言 哲 学 研 究 的 转 向起 语 对
到 了推 动 作 用 。在 奥 斯 汀 的基 础 上 , 尔尽 可 能全 面地 分 析 言 语 行 为 与 语 言 意 义 的 共 生 性 和 规 约 性 , 也 正 是 构 成 “ 事 理 塞 这 行 论” 学思想的理论体系 。 哲 从 思 想 启 蒙 , 建 构 理 论 雏 形 , 到 理 论 的 诞 生 乃 至 逐 步 发 展 , 语 行 为 理 论 历 经 了漫 长 的 发 展 过 程 , 终 能 够 深 刻 地 阐 到 再 言 最 释“ 人类 一 语 言 世 界 ” 元 辩 证 关 系 。本 文从 言语 行 为 理 论 的 发 展 轨 迹 及 主 要 思 想 、 国 内 的 研 究 与 应 用 及 主 展 开 论 述 。

从言语形式的玩绎中提升语文素养——以《卡罗纳》为例

从言语形式的玩绎中提升语文素养——以《卡罗纳》为例

从言语形式的玩绎中提升语文素养◎石修银(福建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1)《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其一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淡化语言形式的探究,而过分关注文章内容与主题,将我们的语文课上成思品课、人文课,甚至有老师以“课让孩子都哭了”作为成功语文课的标志。

这样的课堂,往往只是为了感染学生,甚至不惜为此调动文本以外的内容。

如此,不是从文本的品读中阅读文本,如何培养孩子独立的阅读能力?又如何培养书报杂志的阅读能力?更不用说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

下面以《卡罗纳》一课为例,尝试从言语形式的玩绎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块一:意之感悟——了解全文引导讨论:读完《卡罗纳》一文,你认为这是一篇写谁、写什么的文章?生:写了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他很痛苦。

师:好像不准确,文章就是写卡罗纳自己的痛苦吗?生:文章是写卡罗纳的母亲去世后,老师、同学的表现。

师:什么表现?生:老师、同学在安慰他。

师:安慰是什么意思?安慰是用话语劝导,让他释怀自己内心的痛苦。

文章只是写话语的安慰吗?生:不是,文章还写了老师、同学用眼神、牵手等行为安慰卡罗纳。

师:这就读懂了,但能否再进一步概括一下呢?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一个词:卡罗纳的母亲走了,面对卡罗纳的不幸,老师和同学表现出对他的_____。

生:爱护。

生:关爱。

师:这两个词都是对的。

反思:我之所以以此开头,意在让孩子整体感悟。

学生对文章有整体感悟后,方能走进文章局部的阅读,而不致于让阅读碎片化。

但很多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一味点赞,似乎总担心会挫伤孩子的热情。

事实上,恰当而令其信服的引导,更是孩子所关注的,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

我不轻易肯定孩子的表达,因为文章意思的表达,首先要尽量准确,其次要清晰。

试论语言哲学视阈谈言语行为理论中的意向性问题论文

试论语言哲学视阈谈言语行为理论中的意向性问题论文

试论语言哲学视阈谈言语行为理论中的意向性问题论文试论语言哲学视阈谈言语行为理论中的意向性问题论文论文摘要:语言与哲学关系密切。

从20世纪80年代起哲学家们把语用学作为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日常语言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游戏说使用语用分析的方法来理解语言使用的多样性,使对语言的分析转向语用层面;奥斯汀从行为角度阐释人类语言交流活动,他开创的言语行为理论成为现代语用学理论的基石;塞尔继承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意向性理论。

论文关键词:语言哲学;言语行为理论;意向性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学与哲学从理论上来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彼此之间相距甚远。

但是由于语言是思想的工具,哲学必须借助于语言来思考问题。

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此之近。

无论对于语言学家来说,还是对于哲学家来说,语言的本质问题实际上在深层次上涉及到的并不是一个纯语言学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语言的哲学问题。

语言哲学的产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

语言哲学在这一时期产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许多哲学家们把自己关注和研究的哲学中心问题纷纷由认识论转向了语言。

因此,这种语言转向从一开始就与哲学认识论所解决不了的问题紧紧缠绕在一起,从而也就使哲学家们探讨的语言问题带上了哲学的色彩。

语言哲学是一门以哲学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语言分析,澄清语词和语句的意义,使我们能够以适当的、准确的方式使用哲学语言,从而有效地表达我们的哲学思想。

语言哲学的研究既要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语言问题(研究哲学语言学),又要能够从语言或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哲学问题(研究语言学哲学),并从中寻找出共同问题。

一、植根于日常语言哲学中的语用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研究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

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哲学家们认识到不论研究存在还是研究认识,都必须首先弄清语言的意义。

他们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把语言看作是哲学的首要研究对象,语言问变成哲学研究的中心和出发点。

语言学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

语言学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语言学反思
语言学是一门深刻的科学,既深入解析和研究各种语言的形式特征,又把它们放到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中来考量,从而把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理解。

语言研究的范围有很多,可以从语言形式、发展、语义、语用以及文化角度等方面进行研究。

语言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本身,以及更多的语言背景。

特别是在世界化的今天,语言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的语言习惯,以便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许多语言的历史演变,以及在不同文化中体现出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性,进而把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表征来研究。

语言学也可以有助于实现一个更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以促进更成功的语言学习过程。

例如,通过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进行评估,就可以更好地设计出合适的教学环境,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从而更加高效地实现语言学习。

此外,语言学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语言的语法和发音等特点,以及词汇、句法和语义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可以通过使用语言学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为我们建立一个更完整的语言系统作准备。

总之,语言学可以说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科学,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许多不同语
言,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因此,语言学可以说是一门无价的科学,具有重要的深远影响和意义,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深入研究。

语言学专业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分析实践心得体会

语言学专业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分析实践心得体会

语言学专业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分析实践心得体会在进行语言学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我对于语言学理论的学习与语言分析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思考。

通过课堂学习,实践实习以及相关的阅读研究,我对于语言学理论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和提升了自己的语言分析能力。

以下是我对于语言学专业学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学习语言学理论方面,我认识到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是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于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和主要理论流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例如,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认知语言学等不同的理论流派,每种理论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解释和分析语言的方法。

我也了解到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研究者们通过对语言学的实践和反思,推动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其次,在语言分析实践方面,我通过课程设计和实习机会提升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语言分析实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包括对语言的音、形、义等层面的分析,以及阐释语言中的语用现象。

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如音韵学分析、形态学和句法分析等,对语言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

同时,我也认识到实践中的挑战和问题,并通过团队和教师的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

此外,我还认识到在语言学专业学习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理论知识为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撑,而实践则是对理论进行验证和应用的过程。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我们洞察问题的本质,并为解决问题提供合理的方法和策略。

在我的学习中,我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如实践课程、语料库分析和语言调查等,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最后,在进行语言学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不断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学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学科领域,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在面对难题和困难时,我坚持不懈地努力去解决和克服,不断寻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并在反思和总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语言论读后感

语言论读后感

语言论读后感
《语言论》是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维特根斯坦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语言的本质、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哲学和认识论中的作用。

通过阅读《语言论》,我对语言的本质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哲学思维和语言哲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语言论》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他认为语言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游戏。

这种游戏是由语言的使用者根据特定的规则进行的,而这些规则是由社会和文化共同建构的。

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的概念,强调了语言的使用是依赖于特定情境和规则的,而且语言的意义也是由使用者和情境共同决定的。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很新颖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另外,维特根斯坦还提出了“语言的边界”这一概念,他认为语言是有其局限性的,不能涵盖一切。

在《语言论》中,维特根斯坦指出了语言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他认为语言无法表达一些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也无法完全捕捉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语言的局限性,也让我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有了更多的思考。

通过阅读《语言论》,我对语言的本质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语言的使用和意义,也让我对语言的局限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语言论》是一部深刻的哲学著作,它对我来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也是一次对语言和现实的重新思考。

我相信,《语言论》会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介绍 PPT

言语行为理论介绍 PPT

6
结语
随着会话分析、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学等 学科的兴起,言语行为理论有一步步被边沿化 的趋势。其中,我们毋庸置疑的是,言语行为 理论的提出为语用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 直至今天它还是各种语用学专著的必备内容, 还将在语用学及各个相关领域发挥它的独特作 用。
6
结语
一方面,它使学者们在有关 方面的研究
6
结语
这样, 使得学习者不光掌握了一定的词 汇量和语法知识, 知道了正确的句子结构, 而且还学会了如何适当地使用语言以避免出 现语用错误。因此言语行为理论是研究语言 使用问题的基本理论, 它为语言学的研究开 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7 案例分析1:《甄嬛传》
• 皇上: 拿的什么呀?
• 曹贵人: 臣妾新剥的莲子。皇上成日批折子难免上火,莲子最能清心。
闲话,说万历朝有位景妃,最喜欢利用亲子争宠,甚至不惜让
怀中小儿发热,引皇帝注意,你怎么看?
7 案例分析1:《甄嬛传》
• 曹贵人: 臣妾若是万历帝,必定杀死景妃以正宫闱,十月怀胎一朝临产 之苦,非为人母不能体会,景妃她身为人母却害其子,除非不 是生母,景妃若不是有难言之隐,那么便是连为人都不配了,
怎还配活着? • 皇上: 你一向温顺寡言,难得这么激愤。 • 曹贵人: 臣妾失言了,只是臣妾也身为人母,一时有感而发。 • 皇上: 怜子之心,不仅母亲有,父亲也有,难为你剥了这么久,你既
但Sadock和Katz的理论被一部分语言学家证明存在严重问 题(Gazdar,1979;Allan,1986)。
4
国外研究
➢80年代
1 80年代对言语行为理论中言语行为类型中的施为动词作调查分
析并取得重大进展的是澳大利亚语言学家Wierzbicka(1987), 她调查了约250个英语言语行为动词并加以分类,进而从语义 场结构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找到这些言语行为动词语义结构模 式。

言语行为理论,话语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论文题目: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王熙凤的语言技巧姓名:梁新珍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外语用(翻译)学号:13211984852014年4月摘要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旨在回答语言是如何用到“行”之中的,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言语行为理论从社会功能出发,研究语言行事,即以言行事。

随着该理论的不断发展,言语行为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话语分析也属于语言运用的范畴。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何对话语做出最真切的解析成为有效交流的关键。

本文通过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相关话语,来阐明言语行为理论是如何被应用于话语分析中的。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话语分析《红楼梦》之王熙凤话语一:引言《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一个极为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物,她的语言交际才能是该小说中其他人物所不能及的,王熙凤对待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身为荣府里的大管家,和各色人等打交道,都能应对自如,表现的不卑不亢。

读者更是为其高超的的语言技巧所叹服。

本文运用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从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个方面分析王熙凤的语言行为及语言技巧,以此来给人们的日常交际带来启发。

二:理论背景1962年,Austin在其发表的《论言有所为》中指出,人在说话的同时,也在实施某种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形式而完成的。

Austin 把这种行为成为言语行为。

根据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人在说话时所实施的一个语言行为,同时包含三种子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其中,言内行为指的是话语本身,与传统的意指相同;言外行为指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行为,人们可以通过说话达到很多目的,做很多事情;言后行为指说话者给听话者所带来的影响,说话者都会引起听话者的态度等发生一些变化,无论是否说话者所期望的,即说话带来的的进一步后果。

后来Searle 继承并发扬了Austin的理论,认为言语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维度中文学要素再思考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维度中文学要素再思考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维度中文学要素再思考【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世界读者【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不但对语言研究,特别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语言习得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对文学的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维度对文学要素中世界要素和读者要素进行了再思考,对传统的解读方法作了补充。

言语行为理论讨论的是言与行,讲的是说话与做事的关系。

把“言”和“行”区别对待,在中西方的语言中都能找到一些例证。

如《论语》中有关于孔子见其弟子宰予白天睡觉而表达气愤的记载:“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在孔子看来,“言”是“言”,“行,,是“行”。

西方有一句谚语“actionspeaksthanwords",这反映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言”与“行”也是分立的。

而作为奥斯汀“语言现象学”这一哲学范畴精髓的言语行为理论,它的主旨是把言语看作行为,就是说,人们强调说话时的语境与说话者的意向,语言的主要作用是完成各种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打破了“言”与“行”的对立,为言语与行为之间建立了一个桥梁。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不仅对语言研究,特别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语言习得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对文学的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

言语行为学理论的提出与发展让我们在一个新的维度中重新思考了文学要素中的“世界”要素和“读者”要素。

从而使我们对文学的发展和认知走进一个新阶段。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首先提出了言语行为(speechact)这一概念。

指人们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则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先提出的。

1957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去作讲座,以《以言行事》为书名发表了讲座的全部内容,在其论述中,贯穿了一个思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个行为。

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哲学基础——言语行为理论

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哲学基础——言语行为理论

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哲学基础——言语行为理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形势的驱动下,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日愈频繁。

跨文化交际活动大致可以分成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两种形式。

非言语交际主要是指通过除了语言之外的形式进行的信息交流。

与借助于图形、旗语、手势等手段进行的非言语交际相比,言语交际在整个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言语交际主要依靠语言作为信息传递媒介,因此言语成为了整个活动中的核心。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许多话语并不传递信息,而是相当于“行为”。

因此,对跨文化言语交际的研究可以转换成对交际双方言语行为的研究。

这就要求我们关注言语活动参与者的意向,并结合相关语境等语用因素对言语交际进行理解。

这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助于正确理解言语行为的文化含义,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言语行为论也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它为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

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如何正确把握说话者言语行为的深层含义对确保交际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更需要我们准确地体会和分析言语行为。

在言语交际中,我们应当深入地了解言语行为,运用其理论指导我们的交际实践。

深入研究语言交际行为对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将尝试从语言哲学视角对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并剖析和探索西方语言哲学研究成果(特别是言语行为理论)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指导作用。

一、言语行为理论综述全面正确地理解言语行为理论,了解理论框架的创建和发展过程,准确把握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内涵是将其运用于指导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言语行为论的哲学基础和发展历程,其次是理解其系统的理论构架。

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是在哲学家对语言行为关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刻的哲学渊源,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关注和认识也是在此过程中日趋成熟的。

语言哲学的个人学习心得

语言哲学的个人学习心得

语言哲学的个人学习心得语言哲学的个人学习心得初次听到语言哲学这门学科,对语言哲学零基础的我一头雾水,只知道哲学这门学科,从来不知道研究语言也有哲学。

自己曾经猜测过很多次,也许语言哲学也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然后再涉及到语言方面吧?语言哲学的方法论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吧?带着种种猜测和好奇的心情我走近了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堂课---语言哲学。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第一节课就完全颠覆了我之前所有的想法,这个哲学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无关,而是与老子的《道德经》,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圣经》,《易经》等有关。

从此以后,赵教授的这门语言哲学课也使我明白了哲学是研究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而学好语言哲学对语言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学期下来,以前对哲学并不是很感兴趣的我也渴望多学些关于语言哲学的知识,因为这门涉及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犹如大熔炉般的学科是我真正做学问一个及其重要的开始,正如赵教授常教诲我们的,其实做学问并不难,只要能领会他的语言哲学课中所涉及的全域理论关键词,就能做好学问。

一个学期下来,在赵教授的正确而又耐心的指引下,我基本领会了语言哲学课中的精髓,并总结了几条自己语言哲学课的学习心得。

语言的本体论即探索语言的本质是什么,由于语言学与哲学密不可分,所以探索语言的本质或者起源就自然而然上升到探索宇宙万物的起源,我还记得赵教授以“妈妈的妈妈的妈妈……”这种疑问来引导我们探索语言乃至宇宙万物的起源问题。

他指出,我们应该相信有一个可能不是真实存在的,而在我们心中需要存在的一个“上帝”,应该相信“神”,但他说的并不是那种一般意义的鬼神,不然类似“妈妈的妈妈的妈妈……”这种语言现象就不能解释,我们应该相信肯定有一个最初的“妈妈”才会有以后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

探索语言的本质就是探索“是其所是”的哲学观点,做学问和写文章也是一样,必须遵循“是其所是”。

即A=A,也就同一律,也就是说并非有两个相同的A,而是唯有一个与自己等同的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研究编者按:本期刊发两篇文章:《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哲学反思》(罗伊娜)和《中美家庭价值观的聚合性与离散性———语言哲学研究途径探索》(佟敏强)。

前一篇以言语行为及其理论为论题,后一篇初步探索语言哲学的研究途径。

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哲学反思罗伊娜(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长沙410205)提 要:言语行为理论当初是日常语言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被语用学家引入语言学,成为语用学的三大支柱性理论之一。

尽管这一理论起源于语言哲学,但语言学中的相关研究在分析具体语言材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联系越来越少。

本文以真值理论、真诚性为基本参数,反思和批判句子意义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凸显“语言是人的语言”这一重要命题。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真值理论;真诚性中图分类号:B 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4-0012-3R e f l e c t i o no f S p e e c h A c t T h e o r y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L a n g u a g eL u o Y i -n a(H u n a n F i r s t N o r m a l C o l l e g e ,C h a n g s h a 410205,C h i n a )S p e e c h a c t t h e o r y w a s a 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 p a r t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o r d i n a r y l a n g u a g e .I t w a s i n t r o d u c e d i n t o l i n g u i s t i c s b y p r a g m a -t i c i a n s a s o n e o f t h e t h r e e f u n d a m e n t a l t h e o r i e s o f p r a g m a t i c s .A l t h o u g h i t o r i g i n a t e d f r o m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l a n g u a g e ,t h e r e l e v a n t s t u d y i nl i n g u i s t i c s d e v i a t e df r o m i t s c o u r s ei na n a l y z i n g c o n c r e t el a n g u a g em a t e r i a l s a n db e c a m el e s s a n dl e s s r e l a t e dt ot h e m .T h i s p a p e r ,w i t h t r u t h v a l u e t h e o r y a n d a u t h e n t i c i t y a s t h e b a s i cp a r a m e t e r s ,r e v i e w s a n dc r i t i c i z e s s e n t e n c e m e a n i n g t h e o r y a n d s p e e c h a c t t h e o r y ,f o r e g r o u n d i n g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p r o p o s i t i o nt h a t “l a n g u a g e i s h u m a nb e i n g s 'l a n g u a g e ”.K e yw o r d s :s p e e c h a c t t h e o r y ;t r u t h v a l u e t h e o r y ;a u t h e n t i c i t y 1 引言结束“语言学与语言哲学两张皮的局面”,近年来是语言研究工作者努力的重点之一(李洪儒2006:12)。

对“言语行为”的研究,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反思和改进(S e a r l e 2001),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以真值理论、真诚性为基本参数,反思和批判句子意义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并且以此为基础,探索言语行为理论和语言主观意义研究的新途径。

2 言语行为与真假理论“行为主义”(b e h a v i o u r i s m )把语言(l a n g u a g e )视为“在具体情境中刺激规则行为产生的信号”来研究(M o r r i s 1946:125)。

根据这种观点,语言是一种中介现象,也就是说,语言是透明的,而且其本身并不重要。

它不应该引起任何独立的结果(比如,诗歌或音乐中的享受、科学或哲学中的反应、宗教中的狂热观点和神秘主义体验)。

词和句子是行为的辅助手段和必要工具。

它们包含着有关行为的目的和结果,能够产生结果的行为得以进行的手段和条件等信息。

语言是行为模式。

行为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根本不想从事语言实践”,他们“只是考虑词对说话人”(s p e a k e r )的作用(陈嘉映2003:53-54)。

总之,在他们看来,语言并不重要,因为它仅仅是人们实施行为的工具,其存在的价值仅仅在于服务行为(a c t )或者活动。

这是典型工具论指导下的语言理解。

但是,如果语言中存在愿望与嗜好、痛苦与快乐,那么所有这一切在语言中都用命令、威胁、请求或者恳求等122009年第4期总第149期外语学刊F O R E IG NL A N G U A G ER E S E A R C H 2009,N o .4S e r i a l N o .149形式表示,用情感形式作用于人的意识。

不过,严格地说,不能把词语中蕴含的情感知觉叫做“行为”,或者不能让语言的这种独立体验割裂各种实践行为构成的链条。

威胁与命令、职责与允诺同叙事的区别在于它们对我们的作用不同。

威胁是否生效,允诺是否兑现,取决于说话人而非“客观事态”(o b j e c t i v e s t a t e o f a f f a i r s)。

问题在于,这些情况不能按照符合论去检验,因为符合论不适合相关言语行为(s p e e c ha c t)的报道。

允诺的事情可能最终没有发生;但是对允诺的检验在说话时刻就可以完成。

可是,不仅受话人而且说话人在说话时刻都不知道诺言是否能够兑现。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混淆事实报道、成真语句同允诺、发誓等言语行为之间的区别。

前者可以通过观察或者其他方式检验,后者谈的是主体实现目的的意向(i n t e n t i o n,i l l o c u t i o n),而不是报道相应行为的进行或者实现。

是否可以将言语行为划归评价语句(e v a l u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呢?正好相反,评价(e v a l u a t i o n)是言语行为的一种重要类型。

当然,真值语句(t r u t h-v a l u e s e n-t e n s e)与评价语句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不过首先必须指出它们之间的原则性差异。

意向、愿望、目的等不考虑“体验”(L a k o f f,G e o r g ea n d M a r k J o h n s o n2003;王寅2008a:9-12,2008b:6)这些状态的主体,就不可能得到检验。

当然,说话人在表示它们的同时,还向受话人报道、提供有关自己真实体验的信息。

这样,关于这种报道的“意义”问题,可以作为所用“语法式”的形式同说话人的真实体验和意向相符合的问题提出。

言语行为可以作为某些典型、基本的言语游戏(s p e e c hg a m e s)的分类基础来研究。

关于真的论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游戏(l a n g u a g e g a m e s)。

既不能混淆艺术中的臆想与现实,也不能混淆一种语言游戏的规则与另一种语言游戏的规则。

为了称谓这些规则构成的系统以及这些规则的运用情况,可以使用“交际策略”(c o m m u n i c a-t i o ns t r a t e g y)概念:说话人借以向受话人传达自己意向的各种形式和方法的总合。

于是,意义问题就可以按照不同种类的游戏来提出和解决。

例如,真实的报道也可以作为言语行为予以研究。

也许,它的典型标记就是表达式“我知道……”(I k n o ww h a t/t h a t...)。

如果我们根据符合论,从理解“认识-反映”这种独一无二的语言游戏出发,I k n o ww h a t/t h a t...这一表达式就不可以理解。

因此,如果想把语言游戏理论(t h e o r yo f l a n g u a g e g a m e s)同言语行为理论(t h e o r yo f s p e e c ha c t)结合起来,如果想把语言理解为生活形式(f o r m o f l i f e)以便加深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那么将非常复杂。

如果我承诺或者发誓说真话甚至只说真话,那么作为言语行为,允诺和报道的意义标准并不同外在事态相符合,而是同我(说话人———引者)的意向或相信状态一致。

可见,通过在命题前面添加“我知道……”(I k n o w w h a t/t h a t...),把叙事性的真实报道纳入言语行为,通过将同客观事态密切联系的真实这一评价标准改为同说话人密切联系的意向或相信状态(真诚性),不仅可以大大扩展言语行为理论的适用范围,而且改变语言学、语言哲学以真值理论建构起来的整体架构,进而迎来洞悉语言本质和研究语言的崭新格局。

3 言语行为与真诚性言语行为的意义问题以说话人的真诚性(s i n c e r i t y)问题的解决为基础。

所谓“真诚”,是指“坦白而直率地展现自己于他人,而不是隐藏或添加某些东西以把自己展现为与实际情况不同的人。

真诚之人的言行是他们真正相信的事情”(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2001:930)。

如何才能相信说话人是真诚的呢?是否可以把任何形式都用作判定说话人真诚性的索引?一方面,存在着真诚性的表达形式,例如,我对您说的话……是真的。

另一方面,没有任何表达真诚性的约定性规则(c o n v e n t i o n a l r u l e s),甚至没有保证允诺和意向自动实现的约定性规则。

由于以说话人主体内部状态和内在体验为基础确定言语行为的价值存在困难,从说话人外部寻求他们的意义的根据不失为一种研究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