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
john scarle 言语行为理论

john scarle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语言哲学学说。
英国Austin提出,美国Searle等人加以发展。
Austin认为,语言是人的一种特异的行为方式,人们在实际交往过程中离不开说话和写字这类言语行为。
语言分析哲学的中心课题应该是研究这种言语行为的本质和内部逻辑构造。
言语行为是意义和人类交流的最小单位,有三种类型:语谓行为,即用词来表达某种思想;语旨行为,即说出的语句带有某种力量;语效行为,即利用说出一个语句来产生一定效果。
要完成一个语旨行为必须通过完成一个语谓行为,因此语旨行为和语谓行为既交织在一起,又存在着界限,因为许多语谓行为并不同时起着语旨行为的作用。
语旨行为和语效行为亦有明显区别,前者产生的效果是劝说性的,后者产生的效果是强制性的。
Searle在Austin的基础上对言语行为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对言内行为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在任何一个语言环境中,言语行为必然涉及到说话人、听者、语境和句子的说出等要素,即命题内容。
该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为认识语言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解释方法,并已成为当今语言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
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当今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获其它任何表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
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行为。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创立后立即引出了大量哲学论述。
其中美国哲学家J.R.Searle的影响最大,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理论。
正是通过他的努力言语行为理论才能成为当今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这是直接言语行为;当我们通过话语形式取得了话语本身以外的效果时,这就称作间接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在言语交际中是非常普遍的,陈述句不是陈述,祈使句不是祈使,疑问句不是疑问的现象比比皆是。
有时侯,发话者说出一句话,借此表达该剧的字面意思,但同时又表达字面意思之外的其它意思,也就是说,话语意义与语句本身意义不完全一致。
如:“你能帮我拿杯水吗?”字面意思是询问听话人是否有此能力,但言外之意则往往是请求。
Can you pas me the pencil不是在问你的“能力”“能否”,而是在请求你施以仪的“pass me the pencil”的行为。
你没看到地板上的脏袜子吗?不会再问你“看到还会没看到”而是要求你把脏袜子拿走。
显然,隐含意义的获取是通过推导或理解得来的,这就得结合适当的语境条件了。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是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提出,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既不仅是传达信息,而且是行为本身。
这个理论不仅影响了语言学,而且深刻影响了认识论、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塞尔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探析,并举出5个例子证明。
塞尔认为,言语行为可以分为表示性言语行为和表现性言语行为两种。
表示性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言语传达信息,如陈述、建议、命令等。
而表现性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言语来达到某种目的,如请求、承诺、威胁等。
这种行为与言语本身的意义紧密相关,可以改变造成的社交、心理和情感效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例子进行说明:1. 表示性言语行为当我对你说:“今天天气不错啊”,那么这句话就是一个表示性言语行为,它的目的是提供天气信息。
从信息的角度,这句话的事实陈述是正确的,但如果我们关注更多的是社交效果,那么它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果这句话是在工作环境中说出的,那么它可以被理解为简单的信息传达,但如果在浪漫的氛围中说出,它就可能暗示着一种邀请或建议。
2. 表现性言语行为当我们对朋友说:“我帮你搬家吧”,这个句子就是一个表现性言语行为,它的目的是展示我的友谊并表现出自己的大公无私。
在这种情况下,这句话并不是为了传达某种信息,而是为了表现出一种态度和情感。
这种言语行为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社交效果,发起者需要通过语言、声音、肢体语言等多种手段来表达他的动机和态度,以达到更为细致和丰富的效果。
3. 承诺当我们对某个人说:“我将会按时完成这个任务”,这个句子涉及到一个承诺。
承诺是一种表述,它表达了承诺人对监督者的义务和责任,其表现性含义在于承诺人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起某种责任,并公开地表态。
这种言语行为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一旦出现违约行为,将会对关系和信任产生不可逆的损害。
4. 命令当我要求你采取某些措施,提出一些条件,或者让你做一些事情时,这种言语行为就是命令。
3言语行为理论

这种细菌有可能抵制进一步的治疗.
• 10) The professor concluded that the bacteria(细菌) were likely to resist further treatment.
• 这位教授的结论是,细菌有可能抵制进一步的治疗. • 在这两个例子中,conclude既可以理解为一个言语行 为动词,表示说话人进行结论性陈述,也可以只是一 般性动词,表示一个演绎推理过程,比如得出一个结 论。
• 第三,言语行为的实施可以借助恰当的(施为)动词, 比如上面的例1)——3)中的动词 bet\apologize\sentence等,但是也可以在缺少这类动 词的情况下通过常规方式实话一定的言语行为。 • 7)I will be there on time. • 8)I’m coming over at the weekend. • 例7可以表示“许诺”的言语行为;而例8则可以在不 同的语境条件下实施“许诺”、“警告”、“威胁”、 “宣告”等不同的言语行为。从语用的角度来说,这 样的言语行为显得更间接。 • 第四,言语行为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实施,这说明言 语行为的互动性与交际行为的磋商性、双方的权势关 系等密切联系。
• 陈述、请求、邀请、提议就是教师说出话语例子 可能的用意,也就是一些言语行为。
• 下面再看一个例子,两位都是在休息室的闲谈: • 13)A:马季来广州买了一辆小汽车。 • B: 真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 B的话语提出了是真、是假、根据是什么等问题。这 时,A可能向对方出示《羊城晚报》,证实自己所讲 内容的真实性。这样的谈话,只牵涉到句子的认知意 义。现假设B也看过《羊城晚报》,早已知道这件事, 当他听到A的话语时,B的反应也许有所不同。他的应 答有可能是: • B:你说这是什么意思? • 该应答中说话人是想问A讲话的用意是什么。这是对 用意或含义提出问题,它牵涉到说话人说话的意义。 这时A的行为就不是出示《羊城晚报》,而是讲出自 己的动机,B也可能已经意识到A是想表达羡慕、忌妒 或者不满等言语行为。
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

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关于言语行为的理论先驱者之一,是英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奥斯汀。
他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言语行为论》一书中对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个基本层面:语言形式、言外之意和言语行为。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旨在揭示人们如何表达意图、规定真假、制造社会关系等基本的人际交往方式。
此理论强调,语言并非只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而是构建社会关系、营造社会环境的基石。
在奥斯汀看来,每一次言语行为都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式,并由于此而称之为“言语行为”。
形成言语行为的三个层次如下:第一层次为“语言形式”,也就是人们使用的单词、语句、句法结构等方面的语言。
第二层次为“言外之意”,在这个层次中,对语言的运用可以产生隐含的意义。
例如,人们会利用语言的音调,语气,语言组织形式等要素清楚地表达他们的情感,甚至不用说出来。
第三层次是“言语行为”,作者认为语言的这个层次是由某个目标或意图来驱动的。
换句话说,人们说话可能不是简单地在表达直接意义的话语,而是通过这些话语来創造相应的效果,并达到他们的目标。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强调了言语行为的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并揭示了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5个例子,来解释奥斯汀言语行为的三个层次。
例子1:一个人说:“我房间里正堆着衣服,如此整洁的事情我还是第一次见。
”语言形式:这个句子的字面含义就是所说的事实。
言外之意:说话者的语气表明了他是在讽刺自己,这个句子的隐含意义是,他房间很乱,但是他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是带着幽默的口吻说这个句子,表明他的自我认知。
言语行为:该人的言语行为旨在表达他的自我认知,并希望与听众建立共鸣。
另一个可能的目标就是引起听众的注意,让他们共同分享这个人的幽默。
例子2:一个人对他的同事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工作。
”语言形式:这句话是字面意义,是表示这个人的想法。
言外之意:它可能含有这样的隐含意义,即这个人认为自己比同事更努力或者他感到工作不够高效。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

现代语言学对于言语行为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其中,功能语言学派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交际价值,为言语 行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02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 内容
言语行为的分类
指令性言语行为
这类言语行为主要表达对事物的需求或请求 。例如,请求食物或要求某人做某事。
表达性言语行为
这类言语行为主要表达情感或感受。例如, 表达喜悦或悲伤。
阅读理解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有助于提 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和 作者的意图。
文学作品分析
文学批评
言语行为理论为文学作品分析提供了新的视 角和方法,有助于深入解读作品的言外之意 和作者意图。
文本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文本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可以指 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人物塑造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语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言 外之意和性格特点。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01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挑战。
交际策略
02
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策略和技巧,有助于
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重要影响。
02
语境
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的背景和 环境,它对言语行为的理解和效
果具有重要影响。
04
表情
表情是指说话人的面部表情和身 体语言,它对言语行为的沟通和
理解具有重要影响。
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
口头言语
口头言语是指通过说话的方式表 达的言语行为,它是人们日常交
流的主要方式。
四节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speech acts)理论最初是由奥斯汀( Austin)提出来旳,言语行为理论起源于下面旳 假设,人类交际旳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体现 手段,而是完毕一定旳行为。
一、言语行为三分说 奥斯汀区别出三种不同旳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
(言之发),以言行事(示言外之力),以言成 事(收言后之果)。以言指事就是言语旳字面意 义是什么,以言行事就是他旳交际目旳是什么, 他要实施一种什么行为,这句话是有言外之力旳 ,以言成事就是言后之果,也就是他实施了这个 行为之后,造成了什么样旳后果。
奥斯汀提出了“行事句”(performatives)旳概 念,它指那些实施行事行为旳句子。一般行事句 都有行事动词。所谓旳行事动词是指示了行事行 为旳动词。
在行事句中以行事动词作谓语动词而且说出该行 事句时,所实施旳就是句中行事动词所标志旳那 一种或几种行事行为。但是在一种句子中,行事 动词并不一定出现。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下列五种 类型:
5、宣告类。此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话语所体现旳命 题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旳一致。体现宣告旳动词 主要有声称、任命、指定、宣告等。
为了使行事行为旳功用分类能够适应分析语言交际话动旳 需要,应该对塞尔旳分类进行合适旳补充。为此能够在塞 尔旳五种类别之后增长如下三个类别:
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审阅言语交际提供了一种不 同旳视角,它对交际旳大部分内容旳分析都包括 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中,而且在我们将要讲到 旳关联原则也会对会话分析提出更加好旳分析。 所以一直有学者置疑这个理论在语用学中存在旳 必要性。
甲:明天晚上咱们去看电影吧。乙:我得准备考试呢。 会话含义推导过程: l.甲向乙提了一种提议,乙则回答说要准备考试。 2.甲推测乙遵守会话合作原则,所以乙是合作旳。 3.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等,对提议旳反应是接受、拒绝、反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一、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概述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在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该理论关注的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即言语行为。
1.理论背景:乔姆斯基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背景是对传统语言学观的反思。
他认为,语言研究应关注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功能,而不仅仅是语言的结构和形式。
2.理论核心:乔姆斯基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类,即表达性行为、施为性行为和认知性行为。
这一分类揭示了言语行为的多样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的分类1.表达性行为:指通过言语表达说话者的心理状态、情感和意图,如陈述事实、表达意见等。
2.施为性行为:指说话者通过言语行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如请求、命令、承诺等。
3.认知性行为:指通过言语交流获取或传递信息,如提问、回答、讨论等。
三、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践应用1.教育领域: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运用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
2.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言语行为理论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治疗师可以运用该理论分析患者的沟通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社会交往领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沟通场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四、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局限性与挑战1.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主要以英语为研究对象,忽视了其他语言的特性,可能导致理论在其他语言中的应用产生偏差。
2.实践应用的挑战: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将理论具体化、操作化,以适应不同语境和个体需求,是研究者面临的挑战。
五、总结与展望1.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我国学者在引进、消化、吸收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特点,开展了丰富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行为的应用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对言语行为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语用意识。
在此,我对“请求”、“拒绝”和“撒谎”的言语行为进行一个讨论。
2.1“请求”言语行为“请求”是一种使役性的言语行为,它的使用涉及到面子的威胁也就是礼貌及其程度问题。
因此,人们在运用表示请求的言语时为了顾全面子,通常都不会直截了当的发出请求,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和间接性话语,以降低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或减少该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例如:(1) 嗨,小张,我的自行车坏了,可不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我明天一定还你。
例(1)是一个请求借用自行车的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
例(1)这一长串话语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借一下你的自行车”这一中心行为,其他部分都是服务于该中心的附加性话语,其中“嗨,小张”是一种称呼语,用于打招呼,表示友好,引起对方注意;“我的自行车坏了”是一个信息的陈述,是提供请求原因的辅助性话语,为之后所实施的请求的言语行为创造条件;“可不可以…?”是人们实施请求行为时采用的委婉形式,有助于降低请求产生的驱使性;“我明天一定还你”则是实施请求的后置辅助性话语,它可以推动促成该行为的顺利实施。
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在具体运用于请求时,根据语境添加大量的附加性话语请求功能的顺利完成。
2.2“拒绝”言语行为“拒绝”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之后,说话人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有时候也就是我们汉语所指的“婉言谢绝”、“断然拒绝”、“一口回绝”等说法,拒绝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2)女儿:妈妈,我去逛街了母亲:不可以,写作业!(3)小王:小明,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下吧小明:上次你都不借我(4)甲:明天下午去打球吧!乙:我明天有课(5)甲:请问考试是在什么时间啊?乙:你上网查查就知道了(6)售货员:就买这件吧,挺合适的顾客:贵了点,看看别的吧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拒绝”言语行为在具体应用时是各种各样的:例(2)是直接拒绝,(3)是批评性的婉拒;(4)是提供原因或借口的婉拒;(5)是提供建议的婉拒;(6)则是提供借口,再建议,表示婉拒。
在真正使用中,情况还会更加复杂,尤其是非直接性拒绝的原因。
可见言语行为的事实也伴随着策略的使用,在拒绝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做出具体话语的选择。
2.3“撒谎”言语行为一般地说,撒谎就是向对方提供不真实、虚假的信息,但这并不完全正确。
有时候说话人在说话时并不是刻意追求话语的字面意义,而是传达一种非字面信息,我们并不能说他在实施“撒谎”的言语行为。
例如,(7)帝国主义是一只纸老虎(8)有空来我家坐坐(告别时的礼貌用语,并非真正邀请对方)(9)洗得还真干净!(反语:一点都没洗干净)在例(7)中,我们都知道帝国主义和老虎并不是一样的,这里只是一个隐喻的用法,而例(8)是人们在交往中为了维护和提高双方的社交关系而假意的说话,通常听话人也是明白的但也不会视为其在撒谎;例(9)的字面意义和语用意义是相反的,他说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故意欺骗对方,而是达到某种交际效果,因此人们也不为将它视为撒谎现象。
总之,判断言语行为是否是撒谎,关键是看说话人的交际目的是否是蓄意使人上当受骗。
在语言应用中不能从字面意义来判断是不是撒谎的言语行为,而是要联系具体语境在对话语作出判断,探究其言外之意。
言语行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一、引言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这一理论在20 世纪50 年代由哲学家约翰·奥斯丁首先提出,此后的二三十年间,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语言学家们先后对其合理性、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作了大量的考究,在语言学界一度出现了言必称“行为”的局面。
如今,对这一理论曾经有过的争议已渐渐平息,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已经确立,成为当代语言哲学和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并被广泛运用。
本文探讨的是言语行为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及可能起到的作用。
二、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前提很简单,那就是人们在说话时不仅仅只在说话,同时也在做事,是通过说话在做事,即以言行事、言中有行。
例如,一位国家领导人在某个庆典大会上宣布:“我宣布××大会现在开幕!”他不仅是说出这句话,同时也在做“宣布”这件事。
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术语说,他在说这句话的同时,也做了“宣布”这个施事行为,他的话具有“宣布”语力(言语力量)。
以言行事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用语言做事,这实际上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语言功能,但最深刻的往往是最简单的,也往往最易被人所忽略。
直到20 世纪,一些现象学家和人类学家才注意到这一语言现象,而奥斯丁和他的学生塞尔则在这方面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他们提出和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最为系统地论述了这一现象。
塞尔在奥斯丁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正是通过他的努力,才使言语行为理论成为当今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教学法的启示根据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言语行为理论侧重于研究人们的交际能力而非语言能力,它分析了说话双方是怎样实施言语行为以及参与到言语事件当中。
言语行为理论澄清了交际功能的范畴,对交际能力作出了全面的界定,因此为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区分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从而准确地理解说话人交际意图的能力。
在言语行为理论中,言内行为指句子本身或句子的字面意义,对应于相关理论中说话人的信息意图。
而言外行为指说话时所实施的行为,对应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不仅可以阐释话语而且可以提高人们日常交际的质量。
例如,一个母亲对看了整晚电视的儿子说:“What time isit?”儿子回答:“Isn’t it the weekend?”从说话内容来看是说话人(母亲)向听话人(儿子)询问时间,但事实上问句“What time is it?”是在实施一个言语行为。
可以是一个建议:“It’s so late that you should go to sleep.”或一个责备:“It's so late,why don't you go to sleep?”也或是一个命令“Go to sleep.”等。
儿子通过当时的情境即可推断出他母亲的话语意味着责备,所以他回答:“Today is the weekend”。
当然,母亲也可以从儿子的话语中推断出为自己的辩护。
其次,言语行为理论可以被运用到翻译教学中。
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中,交际意图与信息意图并不相一致,这通常会导致在理解和翻译源文时出现许多困难。
翻译者须结合语境来推断出说话人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所要表达的交际意图。
例如,在教室的墙上贴有这样一副标语:“No food in the classroom.”按其字面意义翻译成中文是“教室里没有食物。
”但这副标语的目的是建议学生不要把食物带入教室,因此,将其翻译为“请勿将食物带入教室内。
”更为准确。
在翻译课程中,老师通常会传授给学生一些翻译技巧,如补充、省略、转换等。
言语行为理论是这些技巧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所以,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掌握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中英言语行为中的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两者互相影响,语言可以反映文化特征,相反文化可以影响语言的使用。
在翻译中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障碍或困难。
例如,当跟他人打招呼时中国人通常会说“你吃了吗?”、“到哪儿去呀”等,如果按字面意义翻译英文“Have you eaten?”“Where are you going?”,听话人便会觉得疑惑甚至产生误解,英国人或美国人可能会理解成一种邀请或被询问隐私。
而在中国文化里,它们的言外行为是与他人礼貌地打招呼。
因此,应将以上几句寒暄语按照西方文化翻译为“Hello.”“How are you?”等。
由此可以看出,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及文化背景知识来理解和掌握“言外之意”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言语行为理论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它已成为语用学中的基础理论和核心。
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对语言研究及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还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因此,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言语行为理论相关知识,强调情境理解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语用原则,从而减少学生在语言运用中的错误以及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语用交际能力。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解析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奥斯丁(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理论框架和发展,同时也阐述了赛尔(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格莱斯(t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并举例说明了作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
1、言语行为理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langue)和“言语”( parole )。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
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牛津大学哲学家J. L Austino Austin。
其关于言语理论的观点是1955年在哈佛大学讲座时提出来的。
此后他在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对为何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论述。
美国哲学家Searle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
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Austin开始明确地把话语分成述谓句或指陈性的语句以及施为句或有施事能力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