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

合集下载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

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当今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获其它任何表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

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行为。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创立后立即引出了大量哲学论述。

其中美国哲学家J.R.Searle的影响最大,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理论。

正是通过他的努力言语行为理论才能成为当今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这是直接言语行为;当我们通过话语形式取得了话语本身以外的效果时,这就称作间接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在言语交际中是非常普遍的,陈述句不是陈述,祈使句不是祈使,疑问句不是疑问的现象比比皆是。

有时侯,发话者说出一句话,借此表达该剧的字面意思,但同时又表达字面意思之外的其它意思,也就是说,话语意义与语句本身意义不完全一致。

如:“你能帮我拿杯水吗?”字面意思是询问听话人是否有此能力,但言外之意则往往是请求。

Can you pas me the pencil不是在问你的“能力”“能否”,而是在请求你施以仪的“pass me the pencil”的行为。

你没看到地板上的脏袜子吗?不会再问你“看到还会没看到”而是要求你把脏袜子拿走。

显然,隐含意义的获取是通过推导或理解得来的,这就得结合适当的语境条件了。

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

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

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关于言语行为的理论先驱者之一,是英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奥斯汀。

他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言语行为论》一书中对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个基本层面:语言形式、言外之意和言语行为。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旨在揭示人们如何表达意图、规定真假、制造社会关系等基本的人际交往方式。

此理论强调,语言并非只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而是构建社会关系、营造社会环境的基石。

在奥斯汀看来,每一次言语行为都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式,并由于此而称之为“言语行为”。

形成言语行为的三个层次如下:第一层次为“语言形式”,也就是人们使用的单词、语句、句法结构等方面的语言。

第二层次为“言外之意”,在这个层次中,对语言的运用可以产生隐含的意义。

例如,人们会利用语言的音调,语气,语言组织形式等要素清楚地表达他们的情感,甚至不用说出来。

第三层次是“言语行为”,作者认为语言的这个层次是由某个目标或意图来驱动的。

换句话说,人们说话可能不是简单地在表达直接意义的话语,而是通过这些话语来創造相应的效果,并达到他们的目标。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强调了言语行为的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并揭示了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5个例子,来解释奥斯汀言语行为的三个层次。

例子1:一个人说:“我房间里正堆着衣服,如此整洁的事情我还是第一次见。

”语言形式:这个句子的字面含义就是所说的事实。

言外之意:说话者的语气表明了他是在讽刺自己,这个句子的隐含意义是,他房间很乱,但是他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是带着幽默的口吻说这个句子,表明他的自我认知。

言语行为:该人的言语行为旨在表达他的自我认知,并希望与听众建立共鸣。

另一个可能的目标就是引起听众的注意,让他们共同分享这个人的幽默。

例子2:一个人对他的同事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工作。

”语言形式:这句话是字面意义,是表示这个人的想法。

言外之意:它可能含有这样的隐含意义,即这个人认为自己比同事更努力或者他感到工作不够高效。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一、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概述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在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该理论关注的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即言语行为。

1.理论背景:乔姆斯基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背景是对传统语言学观的反思。

他认为,语言研究应关注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功能,而不仅仅是语言的结构和形式。

2.理论核心:乔姆斯基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类,即表达性行为、施为性行为和认知性行为。

这一分类揭示了言语行为的多样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的分类1.表达性行为:指通过言语表达说话者的心理状态、情感和意图,如陈述事实、表达意见等。

2.施为性行为:指说话者通过言语行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如请求、命令、承诺等。

3.认知性行为:指通过言语交流获取或传递信息,如提问、回答、讨论等。

三、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践应用1.教育领域: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运用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

2.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言语行为理论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治疗师可以运用该理论分析患者的沟通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社会交往领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沟通场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四、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局限性与挑战1.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主要以英语为研究对象,忽视了其他语言的特性,可能导致理论在其他语言中的应用产生偏差。

2.实践应用的挑战: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将理论具体化、操作化,以适应不同语境和个体需求,是研究者面临的挑战。

五、总结与展望1.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我国学者在引进、消化、吸收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特点,开展了丰富的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
6.询问,这是说话者要求听话者提供某些特定信息的行 事行为。例如:“你能否告诉我……”
7.应酬,它是说话者仅对听话者表示礼貌或者善意的象 征性、仪式性的行事行为。例如:“你好!”、“久仰!”
8.感叹,是说话者流露感情的行事行为。比如:“啊, 多美!”
其实,分类远远可以不止这八种,如有下列分类: 命令、请求、询问、感叹、责备、劝说、威胁、 讽刺、抱怨、打赌、证实、允许、安慰、指责、 斥责、奉承、拒绝、承认、建议、批评、鼓励、 表扬、祝愿、感谢、任命、命名、判断、描写、 指认等。所以言语行为到底有多少类是这一理论 的一个薄弱之处,因为这种分类可以无限细化。
出不同程度的承诺,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即将做出某一行动。 表示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承诺、拒绝、威胁、保证、发 誓等。 4、表达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在表达话语命题 内容的同时所表达的某种心理状态,实施该行为的前提是 话语命题内容的真实性。表达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道歉、 吹嘘、慰问、感谢、欢迎、祝贺、哀悼等。
第三者喂狗了。
言语行为理论公式: By saying X and doing Y, I did Z. 通过说X和实行Y,我取得了Z。
(1)我明天会来。 (2)医生:你以后不能吸烟了。 (3)大家以后出校门时要带着学生证。 (4)要是再不听话就打屁股。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断言类或阐述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对某
丈夫:老婆,门铃响了,快去开门。 妻子:我没听见。 (可能1:断定——拒绝。可能2:断定。) 丈夫:真响了。 妻子:没看见我在做面膜吗? (询问——断定:我没空开门;指令:你去开
门。)
我不是好欺负的。 (断定——承诺:我一定会报复的。) 你真是一个好人。 (断定——感谢:太谢谢你了。) 我再也不要看到你了。(拉开房门)( 断定——表情,命令:你快走!) 你做了这样的事,我还会容忍你吗?(拉开房门) (询问——表情,命令:你快走!)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

跨文化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应用于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研究。通过 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进 行比较和分析,可以揭示言语行 为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进一 步丰富和发展该理论。
应用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应用于语言教 育、翻译、跨文化交际等领域。 这种应用可以促进言语行为理论 的实践应用和发展,提高其对语 言使用的指导意义。
人物塑造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语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言 外之意和性格特点。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01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挑战。
交际策略
02
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策略和技巧,有助于
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文化性
言语行为具有文化性,它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密切相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行为可能存在 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传统语言学
传统的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语法和词汇方面,对于言语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一些语言学家开始关 注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社会意义,推动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未来研究展望
加强实证研究
01
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加强实证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言语
行为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拓展到非口语交际
02 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将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拓展到非
口语交际领域,以更全面地描述人类交流的本质。
发展评估工具
03
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开发新的评估工具,以更准确地
评估学生在使用语言时所表现出的行为。
电子媒介言语
电子媒介言语是指通过电子媒介方 式表达的言语行为,例如电话、短 信、社交媒体等,它具有便捷性和 实时性。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百科名片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目录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展开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

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Searle)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

对实施间接指令的各种方式即“指令”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几个因素出发考虑:说话人(发出指令者)、听话人(指令对象)和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去做的动作。

例如,在餐桌上请别人递一下盐瓶,可以有以下各种间接的形式。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a)陈述愿望 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b)询问愿望 * Would I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听话人为出发点:1a)陈述能力 You can pass me the salt.1b)询问能力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2a)陈述意愿 You want to pass me the salt.2b)询问意愿 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3a)陈述将来的动作 You will pass me the salt.3b)询问将来的动作 Will you pass me the salt?以动作为出发点:a)陈述理由 The soup is not salty enough.b)询问理由 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we add some salt to thesoup?他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

1 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1.1 基本主张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 “说话就是做事。

”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话人理解的话, 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 这个行为叫作言语行为。

任何一种语言里的话语的数量从理论上讲是无穷的, 但人们运用这无穷多的话所能达到的交际目的的种类则是有限的。

言语行为的本质是交际者借助话语所传达的交际目的或意图。

不论我们是在向他人提出请求, 或者是在向他人道歉, 只要所说的话语传达了一定的交际意图, 完成了一定的功能, 我们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

1.2 表述句与施为句Austin 对表述句与施为句进行了区分。

很久以来, 哲学家( 其实就是逻辑实证主义者) 所持的一种假设是: 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 或是陈述某一事实, 两者必居其一, 别无他用, 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

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 verifiability) , 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 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

Austin 对哲学界语言研究中的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怀疑。

他认为“许多陈述之言只不过是假陈述”( pseudo- statement) , 人们所说的许多话语貌似陈述, 但它们根本不以坦直地记叙或传递有关事实的信息为目的, 或仅仅是部分地以此为目的。

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 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 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 没有真假之分。

Austin 主张区分有真假之分的句子和有适当不适当之分的句子。

有真假之分的句子为表述句( con\stative) , 其功能在于断言或陈述事实和描述状态、报道事态, 所表述内容是可以验证的, 即或是真实, 或是谬误; 有适当不适当之分的句子为施为句( performative) , 它们不具有报道、描述和表述的功能, 却具有实施某些行为的功能。

言语行为学说

言语行为学说

言语行为学说
言语行为学说(Speech Act Theory)是一种语言哲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这一理论的主要奠基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丁(J.L. Austin)和约翰·塞尔(John Searle)。

言语行为学说关注人类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说的话语所具有的功能或意图,而不仅仅是字面意义。

根据言语行为学说,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述行言语行为(Locutionary Acts):这是最基本的言语行为,指字面意义上的表达。

述行言语行为关注的是说出的话语本身以及其字面意义。

2. 施为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s):指说话人通过话语所实现的目的或意图。

施为言语行为关注的是话语的功用和效果。

例如,请求、命令、建议、询问等都属于施为言语行为。

3. 致意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 Acts):指说话人通过话语所期望产生的实际效果。

致意言语行为关注的是话语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产生的后果。

例如,说服、安慰、警告等都属于致意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学说提出了一种分析语言现象的新视角,强调言语行为中的语境、意图和功能。

这一理论对语言学、哲学、心理学、法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人们理解语言交际中的多重含义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专业的社会语言学理论

专业的社会语言学理论

专业的社会语言学理论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在社会环境中运用和交互作用的学科,它结合了语言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

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涉及到各种语言现象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例如语言变体、方言、社会身份、语言规范等。

本文将探讨社会语言学的一些重要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将语言视为一种行为,强调语言的目的和效果。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语言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为了实施特定的行为。

例如,当我们使用语言表达请求、承诺、道歉等特定的意图时,我们所说的话语本身就具有行为的特性。

言语行为理论对于研究语言交际的目的和效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框架。

二、认同建构理论认同建构理论是社会语言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关注语言在社会身份认同中的作用。

根据认同建构理论,人们通过使用特定的语言风格、词汇选择和语法结构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

例如,某些方言和口音可能与特定地区或社会群体的认同相关联。

认同建构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特定场景中选择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并能够揭示语言与社会身份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在社会语言学中被广泛应用,它研究了语言使用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

根据社会网络理论,个体的语言使用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网络结构的影响。

例如,人们在与家人、朋友、同事等紧密关系的社交网络中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词汇选择。

社会网络理论对于揭示语言在社交关系中的功能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语言规范理论语言规范理论关注语言规范化和规范认同的形成过程。

根据语言规范理论,语言规范是由社会群体内的权威人物和机构所推动和维持的。

这些规范通常涉及词汇、发音、语法等方面的约定,以及对于正确和错误的定义。

理解语言规范的形成和影响对于研究语言变化和语言使用的社会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框架。

专业的语用学理论

专业的语用学理论

专业的语用学理论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主要探讨语言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的意义和功能。

在语用学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并对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专业的语用学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剑桥学派的思想家约翰·奥斯汀和西尔斯·西尔贝弗利等人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用来表达事实的,同样也是用来通过进行言语行为来影响和改变现实世界的。

言语行为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解读他人的话语意图以及合理运用语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会话分析会话分析是一种通过详细研究对话交际细节的方法,旨在揭示人类交际的基本规律。

会话分析关注对话中的语言现象、对话结构以及交际参与者的角色扮演等方面。

通过分析对话中的转移、追问、暗示等言语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的方式以及交际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说话人意图理论说话人意图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意图及其背后的目的。

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分析和推断他人的言语行为所包含的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需求。

说话人意图理论的运用在语言学习、语言教学、翻译以及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语用推理语用推理是指通过分析文本和说话人的背景知识,来推断文本中的意义和信息。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常常根据上下文的线索来推断话语的含义。

而在实际应用中,语用推理也被广泛用于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以及语义理解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中。

五、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是由美国语用学家嘉德·利夫科夫提出的。

礼貌原则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倾向于使用礼貌语言,以维护和改善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根据礼貌原则,人们可以更好地选择言辞、运用语言策略,并在交际过程中遵循一定的交际规范和礼貌方式。

总结以上介绍的专业语用学理论只是其中的几种,每种理论都在不同的领域和实践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在日常交际还是在学术研究中,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语言意图,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

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哲学基础——言语行为理论

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哲学基础——言语行为理论

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哲学基础——言语行为理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形势的驱动下,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日愈频繁。

跨文化交际活动大致可以分成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两种形式。

非言语交际主要是指通过除了语言之外的形式进行的信息交流。

与借助于图形、旗语、手势等手段进行的非言语交际相比,言语交际在整个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言语交际主要依靠语言作为信息传递媒介,因此言语成为了整个活动中的核心。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许多话语并不传递信息,而是相当于“行为”。

因此,对跨文化言语交际的研究可以转换成对交际双方言语行为的研究。

这就要求我们关注言语活动参与者的意向,并结合相关语境等语用因素对言语交际进行理解。

这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助于正确理解言语行为的文化含义,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言语行为论也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它为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

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如何正确把握说话者言语行为的深层含义对确保交际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更需要我们准确地体会和分析言语行为。

在言语交际中,我们应当深入地了解言语行为,运用其理论指导我们的交际实践。

深入研究语言交际行为对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将尝试从语言哲学视角对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并剖析和探索西方语言哲学研究成果(特别是言语行为理论)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指导作用。

一、言语行为理论综述全面正确地理解言语行为理论,了解理论框架的创建和发展过程,准确把握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内涵是将其运用于指导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言语行为论的哲学基础和发展历程,其次是理解其系统的理论构架。

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是在哲学家对语言行为关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刻的哲学渊源,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关注和认识也是在此过程中日趋成熟的。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小结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是语言哲学家Austin195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做William James系列演讲时将该理论作为一种哲学分析工具首次提出的,并在随后的系列演讲中逐渐成型。

后来在他的学生Searle的不断总结、创新和规范下,成为了一个系统。

现在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一个重要内容。

Austin和Searle对言语行为理论都做出了那些贡献,言语行为理论又有哪些缺点和不足呢,言语行为理论的将来发展的方向又是怎样的?这篇小文章将会慢慢道来。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况这里介绍的言语行为理论的概况主要包括基本主张,强调内容,实用意义和研究角度。

下面一一讲述。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纳为;“说话即做事。

”(Austin 1962)即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被听话人所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叫作言语行为。

Austin认为,说话人总是在通过说话来做事,不论他们的说话方式直接还是间接,明晰还是含蓄。

言语行为是说话人通过话语表达意义的基本功能单位,也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基本分析单位。

言语行为理论重视言语行为的实施者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强调言语行为实施者的主体作用。

另外,针对言语行为实施者作为反映的听话人的回答也是实施的言语行为,这也是言语行为理论探讨和强调的范围。

言语行为理论的实用意义,包括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

直接目的是在于了解不同言语行为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实现模式、手段、语言资源及其实现机制,了解实施相同言语行为所需采用的不同言语手段,对比它们在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差异及导致的原因。

最终目的是为语言教学、语言学习及跨文化交际服务的。

研究言语行为理论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比方说语用语言学、社交语用学、对比语用学和跨文化对比语用学等方面。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1、Austin与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哲学家们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的,其创始人是Austin,他提出了这一理论的稚形。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

• Explicit performative显性施为句:
• I promise to be there at two o’clock. (use a performative verb)
• Implicit or primary performative隐性施为 句:
• I’ll be there at two o’clock./How about going by train?/I’m sorry. (do not employ performative verbs)
• 由于隐性施为句没有明确的施为动词, 所 以它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可能会
(=I promise to be there;
=I warn you I’ll be there.) • 因此,要恰当理解隐性施为句必须依靠
语境。
• Properties of an explicit performative utterance (P.20)
To the primary statement (1) The cat is on the mat
There corresponds the explicitly performative statement (2) I tell you that the cat is on the mat. Which contains the performative verb "tell".
o'clock.
The first of these utterances, (1), is a primary performative; the second, (2), which contains a form of the Performative verb "promise", is an explicit performative.

专业的语用学研究进展

专业的语用学研究进展

专业的语用学研究进展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意义,即语言交际中的有效传达和理解。

过去几十年里,语用学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专业语用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一、语用学的基本理论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研究的是人们使用语言时所进行的各种行为,如陈述、询问、命令等。

通过分析言语行为的目的、意图和效果,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话语的意义和交际背景。

2.合作原则和言语行为准则合作原则和言语行为准则是由语用学家格拉茨·格鲁尼配斯基提出的。

合作原则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交流双方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如说话人应提供足够的信息,说话人不应故意欺骗等。

言语行为准则则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如恭维、道歉、祝贺等。

二、语用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1.商务语用学商务语用学研究商务交际中的语言使用规范和策略。

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准确、礼貌的商务意图,并以此实现商业目标。

商务语用学的研究结果在国际贸易、商务谈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教育语用学教育语用学关注教育场景中的语言交际过程。

它研究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语言互动,包括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等。

教育语用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

3.政治语用学政治语用学研究政治领域中的语言使用策略和效果。

它关注政治家在演讲、辩论和公众演讲中的语言行为,以及民众对政治信息的理解和反应。

政治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对政治沟通、舆论引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三、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1.语料库语用学语料库语用学利用大规模的语言数据集,通过分析实际语言使用情况来揭示语言规律和语用现象。

语料库语用学的方法和技术在语用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语言描述和理论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支持。

2.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语用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和解释来验证或推翻语用学理论。

四节言语行为理论

四节言语行为理论
第四节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speech acts)理论最初是由奥斯汀( Austin)提出来旳,言语行为理论起源于下面旳 假设,人类交际旳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体现 手段,而是完毕一定旳行为。
一、言语行为三分说 奥斯汀区别出三种不同旳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
(言之发),以言行事(示言外之力),以言成 事(收言后之果)。以言指事就是言语旳字面意 义是什么,以言行事就是他旳交际目旳是什么, 他要实施一种什么行为,这句话是有言外之力旳 ,以言成事就是言后之果,也就是他实施了这个 行为之后,造成了什么样旳后果。
奥斯汀提出了“行事句”(performatives)旳概 念,它指那些实施行事行为旳句子。一般行事句 都有行事动词。所谓旳行事动词是指示了行事行 为旳动词。
在行事句中以行事动词作谓语动词而且说出该行 事句时,所实施旳就是句中行事动词所标志旳那 一种或几种行事行为。但是在一种句子中,行事 动词并不一定出现。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下列五种 类型:
5、宣告类。此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话语所体现旳命 题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旳一致。体现宣告旳动词 主要有声称、任命、指定、宣告等。
为了使行事行为旳功用分类能够适应分析语言交际话动旳 需要,应该对塞尔旳分类进行合适旳补充。为此能够在塞 尔旳五种类别之后增长如下三个类别:
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审阅言语交际提供了一种不 同旳视角,它对交际旳大部分内容旳分析都包括 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中,而且在我们将要讲到 旳关联原则也会对会话分析提出更加好旳分析。 所以一直有学者置疑这个理论在语用学中存在旳 必要性。
甲:明天晚上咱们去看电影吧。乙:我得准备考试呢。 会话含义推导过程: l.甲向乙提了一种提议,乙则回答说要准备考试。 2.甲推测乙遵守会话合作原则,所以乙是合作旳。 3.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等,对提议旳反应是接受、拒绝、反

3言语行为理论

3言语行为理论

这种细菌有可能抵制进一步的治疗.
• 10) The professor concluded that the bacteria(细菌) were likely to resist further treatment.
• 这位教授的结论是,细菌有可能抵制进一步的治疗. • 在这两个例子中,conclude既可以理解为一个言语行 为动词,表示说话人进行结论性陈述,也可以只是一 般性动词,表示一个演绎推理过程,比如得出一个结 论。
• 第三,言语行为的实施可以借助恰当的(施为)动词, 比如上面的例1)——3)中的动词 bet\apologize\sentence等,但是也可以在缺少这类动 词的情况下通过常规方式实话一定的言语行为。 • 7)I will be there on time. • 8)I’m coming over at the weekend. • 例7可以表示“许诺”的言语行为;而例8则可以在不 同的语境条件下实施“许诺”、“警告”、“威胁”、 “宣告”等不同的言语行为。从语用的角度来说,这 样的言语行为显得更间接。 • 第四,言语行为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实施,这说明言 语行为的互动性与交际行为的磋商性、双方的权势关 系等密切联系。
• 陈述、请求、邀请、提议就是教师说出话语例子 可能的用意,也就是一些言语行为。
• 下面再看一个例子,两位都是在休息室的闲谈: • 13)A:马季来广州买了一辆小汽车。 • B: 真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 B的话语提出了是真、是假、根据是什么等问题。这 时,A可能向对方出示《羊城晚报》,证实自己所讲 内容的真实性。这样的谈话,只牵涉到句子的认知意 义。现假设B也看过《羊城晚报》,早已知道这件事, 当他听到A的话语时,B的反应也许有所不同。他的应 答有可能是: • B:你说这是什么意思? • 该应答中说话人是想问A讲话的用意是什么。这是对 用意或含义提出问题,它牵涉到说话人说话的意义。 这时A的行为就不是出示《羊城晚报》,而是讲出自 己的动机,B也可能已经意识到A是想表达羡慕、忌妒 或者不满等言语行为。

john scarle 言语行为理论

john scarle 言语行为理论

john scarle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语言哲学学说。

英国Austin提出,美国Searle等人加以发展。

Austin认为,语言是人的一种特异的行为方式,人们在实际交往过程中离不开说话和写字这类言语行为。

语言分析哲学的中心课题应该是研究这种言语行为的本质和内部逻辑构造。

言语行为是意义和人类交流的最小单位,有三种类型:语谓行为,即用词来表达某种思想;语旨行为,即说出的语句带有某种力量;语效行为,即利用说出一个语句来产生一定效果。

要完成一个语旨行为必须通过完成一个语谓行为,因此语旨行为和语谓行为既交织在一起,又存在着界限,因为许多语谓行为并不同时起着语旨行为的作用。

语旨行为和语效行为亦有明显区别,前者产生的效果是劝说性的,后者产生的效果是强制性的。

Searle在Austin的基础上对言语行为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对言内行为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在任何一个语言环境中,言语行为必然涉及到说话人、听者、语境和句子的说出等要素,即命题内容。

该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为认识语言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解释方法,并已成为当今语言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摘要:一、乔姆斯基与斯金纳的语言学习理论概述二、乔姆斯基对斯金纳语言学习理论的批评三、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四、对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正文:一、乔姆斯基与斯金纳的语言学习理论概述乔姆斯基和斯金纳分别是当代语言学和行为心理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突破了传统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强调语言结构的内在性和普遍性。

而斯金纳则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核心,主张语言学习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过程。

二、乔姆斯基对斯金纳语言学习理论的批评在1959年的文章《语言行为评述》中,乔姆斯基对斯金纳的语言学习理论提出了批评。

他认为,斯金纳的理论过于简化了语言学习的本质,将之视为一种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忽略了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和认知过程。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习并非仅仅依赖于外部环境刺激,而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互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内在的语言结构和规则。

三、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乔姆斯基在批评斯金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言语行为理论。

他认为,语言行为不仅仅是对外部环境的刺激反应,更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互动,主动地构建和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乔姆斯基强调,语言的本质在于创造性,学习者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形成独特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

四、对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对于语言学习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观点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也为后来的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乔姆斯基的理论也受到一定的争议。

有人认为,他的理论过于理想化,忽视了外部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此外,乔姆斯基的理论偏向于抽象和普遍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差异和特定语境下的语言学习。

总之,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理解语言学习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在语言学领域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请求别人时用错了语调。学生对教授说: 在请求别人时用错了语调。学生对教授说:
“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I Wouldn’ postphone the defence?”时用了降调。 defence?”时用了降调。 此时,学生请求教授延长答辩日期, 此时,学生请求教授延长答辩日期,本应 足够的礼貌。 足够的礼貌。可是降调的使用使得教授觉 得学生不是在请求自己而是在命令自己, 得学生不是在请求自己而是在命令自己, 结果适得其反。 结果适得其反。
• 一位同学对另外一位同学说:“Can I go to 一位同学对另外一位同学说:“
your house tomorrow.” tomorrow.” • Your car is looking good • Can I have an interview with your boss? There may be some problem. 听话人想用这种中国人常用的委婉方式表示拒绝, 但是这种言语行为的言后行为却很难实现,原因 在于英语文化中不存在这种用法,对方会认为问 题解决后,就可以进行采访,因此会追问是什么 问题,能否解决。
• A).量的准则 A).量的准则 • (The Maxim of Quantity)。 • a)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Make your contribution as a)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 • • • •
informative as is required (for the current purpose of the exchange)]; exchange)]; b)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Do not make your contribution b)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more informative than is required]; required];
• 他们把面子分为消极面子( negative face)和积极 他们把面子分为消极面子( face)和积极
面子(positive face)两类。 面子(positive face)两类。 • 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 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 • 积极面子则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 • 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需求的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 干涉了听话人行动自由的那些言语行为,如命令、 请求、提醒、建议、劝告、威胁和警告等。威胁 听话人积极面子需求的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表明 他不关心听话人的感情、需求等,如表示不赞同、 批评、蔑视、抱怨、指责、侮辱、反驳等。其 “理性”是指在特定情景下典型人所具有的推理、 理性” 判断能力和为达到既定交际目的而选择、采用最 佳策略的能力。
• 一位黑人研究生被派去采访一位家住内城的黑人
家庭主妇。男主人出来开门,微笑着对来访者说 话。 • Husband:So you’re gonna check out maol lady, Husband: you’ hah? Interviewer: Ah, no, I only come to get some information. They called from the office. (男主人的微笑顿时消失,一言不发地走开,去叫 他的妻子) 他的妻子)
• Mark Twin once said to a woman sitting
opposite to him: “You are really beautiful, Madam.” Madam.” “I’m sorry, I really can not flatter you in the same terms as you do to me,” me,” the woman replied arrogantly. “That does not matter,” matter,” Mark Twin commented, “any way, you can 1ie as I do.” do.”
礼貌原则
•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从修辞学、语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从修辞学、语
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礼貌原则” 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礼貌原则”。礼貌原 则共有6 则共有6条准则: • (1)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减少表达有 )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减少表达有 损于他人的观点。 • 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 尽量多使别人得益。 •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 )慷慨准则(generosity • 尽量少使自己得益; 尽量少使自己得益; • 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 )赞誉准则(approbation • 尽量少贬低别人; 尽量少贬低别人; • 尽量多赞誉别人。 • (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 )谦虚准则(modesty • 尽量少赞誉自己; 尽量少赞誉自己; • 尽量多贬低自己。 •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 )一致准则(agreement •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 尽量增加双方一致。 •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同情准则(sympathy •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 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面子保全理论
• 一九七八年,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发表了一篇题 一九七八年,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发表了一篇题
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onomena”)的文章,第 phonomena” 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Brown 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Brown 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为“面子保全理 Levinson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为“ 论”( Face-saving Theory)。“面子保全论”首先设定 FaceTheory)。 面子保全论” 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典型人是“ 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 子需求的理性人” 子需求的理性人”,这种典型人具有两种特殊的品质: 面子(face)和理性 rationality)。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 面子(face)和理性 ( rationality)。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 即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争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 “个人形象”。 个人形象”
• (John will have his birthday party next week.
Both Mary and Tom are his friends) John: Tom, will you join my birthday party next week? Tom: I will, if Mary won’t. won’
(perlocutionary act)。 act)。
• 美国哲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观点加以修正和发展。
塞尔认为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是所有 言语实践与言语行为有关,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 的基本单位。他指出每个语句都包括:(1 的基本单位。他指出每个语句都包括:(1)说 话本身构成的话语行为(utterance act);(2 话本身构成的话语行为(utterance act);(2)指 称和述谓,也就是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 称和述谓,也就是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 (3)施为性言语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act)。 • 塞尔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塞尔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eh Act Theory)
• 英语课上教师问学生:“Are you ready to give 英语课上教师问学生:“
your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Of course. I m ready to give my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Mary: Lily, today’s class is boring, I don’t like today’ don’ teacher who teaches in that way. Lily: Oh, I am hungry, let’s get something to eat. let’
B.质的准则 B.质的准则 (The Maxim of Quality)。 (Try to make your contribution one that is true)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Do not say what you believe to be false];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false]; 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Do not say that for which you lack adequate 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evidence]; evidence];
会话含义
• 1. 合作原则
•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 合作原则”
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 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格赖斯认 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 在人们交际过程中, 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 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 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 交际任务。因此,格赖斯(H.P.Grice)提出了会 交际任务。因此,格赖斯(H.P.Grice)提出了会 话中的“合作原则” 话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 简称C道德哲学教授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
奥斯汀(J. Austin)在他的著名哲学著作《 奥斯汀(J. L. Austin)在他的著名哲学著作《论言 有所为》 有所为》中,提出并逐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