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工程训练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I 2008N O .30C hi na Educa t i on I nnov at i on H er al d 科教研究样的大学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这样的大学课堂才对得起时代的要求、才符合人与社会的需要。
3.2从固定走向生成多尔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迷人的王国,在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
在对知识和为了知识的探索中,我们面对的不是已经固定的等待发现的现实,而是解释上帝笑声回音的多种方式。
尤其是在我们今天的大学课堂,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一个在特定的场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由于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各自不同,分析问题的角度各有特点,解决问题的途径多种多样,他们对“上帝笑声回音的多种方式的解释”,便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成性课堂的教学资源。
而教师也不能是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去教学,应凭自身的素质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在及时捕捉与利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创生我们的大学新课堂。
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是一种静态的、固定的、没有生命、没有色彩的组织形式,而是一种动态的、生成的、充满生命力并且迷人的王国。
3.3从绝对权威走向平等对话多尔将教师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学生情景转化为与这一情景共存。
”传统的课堂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是课堂活动的监控者,是教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威。
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何种程度,都由教师决定。
这无形中塑造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而难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有效互动,教师需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学成为师生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大学的课堂,就应该是“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一个新的名词产生了,即作为老师的学生和作为学生的老师。
依托工程训练中心的创新型工程训练体系构建
依托工程训练中心的创新型工程训练体系构建作者:高占凤,张建超,吴文江,尉耀元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50期摘要:石家庄铁道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综合性、开放式的创新型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实现“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
关键词: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26-03工程训练作为实践教学课程,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发学生的探索和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成为主要教学目标。
近年来,工程训练中心已经成为工科院校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训练的重要基地。
如何更好地发挥工程训练中心在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工程训练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把实际产品实践、先进制造技术实践、创新设计与制作实践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等内容引入到工程训练中,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成为工程训练中心的主要教学目标。
因此,结合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工程训练创新训练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的构建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其工程意识,加强其综合能力培养,我校于2006年成立工程训练中心。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拓展实践教学的内涵,探索把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实践教学与学生自主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在保持原有金工实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先进制造技术内容,统称为“制造技术实习”,并新增了“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工程技术训练”、“专业生产实习”和“创新训练”等项目,建成具有鲜明铁道特色的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综合性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科学总结成果名称研究型大学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成果完成人李元元、王迎军、邱学青、李正、徐向民成果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八日1(前言本世纪头20年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历史时期。
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
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工程人才培养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前提。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人才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面对新世纪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培养手段和培养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和不适应的地方。
因此,开展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提出相应的行动纲领和改革举措,是当前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求。
本项目组基于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立项课题“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广东省教育厅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理工类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7个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自2004年开始,在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类专业进行了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2(理论创新2.1 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在全国率先提出现代“研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项目组在全国较早地从认识上解决了研究型大学要不要培养工程师和培养怎样的工程师的问题。
2004年,学校明确提出把培养敢创新、能创业、会创造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使命。
根据以工为主的学科特点和办学基础,学校把培养现代高素质工程师作为自身的重要培养目标,明确提出以培养研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作为主要培养方向:一方面致力于培养能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了解我国国情,掌握关键技术,并能结合企业实际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型工程师;另一方面,着力培养具有学科领域专业技术知识,受过严格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训练,能领导和驾驭科技型企业成长,具有强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集专业技术、市场经验和管理才能于一身的科技型企业家。
现代工程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收稿日期:2008-04-02;修改日期:2008-08-05作者简介郭建新(6),男,副教授,主任,硕士,公开发表论文6篇,主要从事工程训练教学及管理工作。
现代工程训练的探索与实践郭建新,罗 辑,郭学惠,夏江涛(重庆工学院工程训练中心,重庆 400054)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训练的内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文章针对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研究,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问题,介绍了工程训练中心教学改革的一些新举措。
关 键 词:工程训练;探索;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10;G 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550(2008)04-0251-03Explora ti on and Practi ce of Eng i n eer i n g Tra i n i n gG UO Jian 2xin,LUO J i,G UO Xue 2hui,X I A Jiang 2tao(Engineeri ng Traning Center of C hongq i 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4,China)Ab stra ct:W ith the continuous deve l 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the e ssence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ha s underg one a prof ound chang e 1This paper ha sm ade ex p l ora tion and research on enginee ring tra ini ng,teachi ng refor m and inn ovati on .The paper als o intr o 2duces s o m e new m ethods in order t o i m p r ove the inn ovati on s pirit of st udents and cultivate high 2qua lity c reativ e talents 1Key wor ds:enginee ri ng tra ining ;ex plora ti on;p rac tice1 引 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企业已广泛采用CA D /CA M /CAE 及先进制造技术和系统,高等院校必须适应企业对人才变化的需要,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大工程背景下的实践与学习,充分体现教育的先进性与前瞻性。
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创新训练探索
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创新训练探索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工程科学方面的原创性创新成果较少,工程技术上的模仿性创新也不够,而高等工科院校毕业生是工程师的主要来源,因此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完成,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高校开展创新训练。
如何在工程训练过程中通过创新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传统金工实习与现代工程训练现代工程训练着眼于学生培养的整体目标,使学生能够毕业后面对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而求得发展:是机电结合、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结合、设计与工艺结合、制造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加工技术和管理技术结合的综合性的工程实践训练。
传统金工实习只是为了对某些知识的验证和对某些技艺的传承,主要包括铸造、锻压、焊接、车铣刨磨和热处理的实习,而现代工程训练削减了传统金工实习以基本制造技术为主的技工培训模式重复性操作,增加了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电工电子与信息、综合创新训练等多种现代设计方法和制造技术的实践。
传统的金工实习从内容、程序到图纸、设备、工具等一切都由教师事先设计和准备好,学生“按照葫芦画瓢”,属于封闭死板的方法,现代工程训练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创新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实践、自由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工程创新训练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校工程训练中心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1.启发学生的思维。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中心专门开设理论课讲授创新思维和机械创新设计,并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创新作品,布置学生自己的创新作品展板,举办各种创新讲座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热情。
任何一件创新产品,无不体现出前人与今人的创造发明,体现出人类为提高生产力所进行的精思巧干与艰苦卓绝的努力。
课堂主要内容包括:介绍创新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以及常用的创造方法;介绍现代设计方法和机械产品的设计过程,包括产品规划、总体方案、结构设计、工艺设计、装配和改进等;介绍一些常见的机械创新产品设计实例;介绍机械创新设计参赛过程与方法。
机械设计专业创新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Ab t a t:To c tv t t de s pr c ie a d nn a i e a lt t le e ha c lEng ne rng o e— sr c uli a e s u nt ’ a tc n i ov tv bi y, heCo lgeofM c nia i i e i f H i
关键词 : 创新训 练 ; 体系构建 ; 机械设计专业
中图 分 类 号 :G 4 . 620 文 献 标 志 码 :B 文章 编 号 : 0 24 5 (0 1 0— 1 1 0 1 0 —9 62 1 ) 7 0 7 — 3
C n tu t na dp at eo n v t n tann o sr ci n rci fi o ai riig o c n o
I SN 1002 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
4 5 9 6
. . . . . . . . . . . . — —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第 2 8卷
第 7 期
2 1 年 7月 01
.
CNl — 2 3 / 1 O 4 T
而 言 , 了要 使 学 生 掌握 本 专 业 的基 本 理 论 、 法 以 除 方
Exp rme t l e i n a c n l g n a g me t Te h o o y a d M na e n
Vo _ No 7 J 1 2 1 l28 . u. 0 1
机械 设计专 业创新 训练体 系 的构 建与 实践
曹 贺 , 月华 , 存友 ,刘训 涛 ,吴卫 东,韩 建 勇 孙 赵
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论文
试析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摘要: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紧密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出发,对教学体系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实践。
文章从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的创新出发,本文论述了在工程训练中开展创新实践的必要性,介绍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战内容。
关键词: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32-02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人才的创新能力与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当今社会科技人才参与社会竞争的重要的智力源泉。
我国经济体制正在改革,势必需要大批面向生产实践的应用型科学技术创新人才,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园地,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并解决工程所遇到的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都是通过工程实践进行的。
同时,工程实践也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份,无论是从大学本身的教育目的而言还是从时代发展对人综合素质的要求而言,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思想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强了国际间的学术交往及交流合作,也学习到了全世界各区域工程教育的发展,例如美国的“回归工程”的工程教育改革思潮、香港理工大学的“工程培训中心”模式等。
这些都为国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思维,让我们以新的视角来看待传统教学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目的,加快进行工程训练教学的改革,工程训练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应坚持以加大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宗旨,营造高起点、高质量、现代化和体现大工程意识的真实的工业氛围,为学生创建工程训练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完善的创新实践机制,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从“被动学习、被动实践”向“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转变,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把创新实践融入工程训练全过程。
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社会经济 的快速发展 和企业核心竞 争力 的提升需 要大批具有广博基础知识 , 较强实践应用能力 、 创新意 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培养创新 型工程 科技人才是高等工科院校的核心任务 , 也是高校 自身发 展 的需要 。实践教学是工科高校十分重要 的环节, 是创 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它将科学研究 、 实验教学 、 工程 训练融为一体 , 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 创新意识 、 创 新能力 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平 台口 1 。 随着工程教育 、 创新 教育 的大 力 开展 , 实 践 教学 的地 位 更加 突 出 , 大 学 生 也 认 识 到 自己的实 践 能 力 和创 新 能 力 成 为其 在 激 烈 的 就 业竞争和发展竞争 中占据优势 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
构建 创新 实践 教 学体 系 的指导 思想
人才 的培 养首 先要 制 定人 才 培养 目 标, 人 才 培养 目 标要 具有 鲜 明 的时代 特征 。 工科 高校 的人 才 培养 目标 以 社会和企业需要为导 向, 以“ 厚基础 、 宽口径 、 强能力 、 求 创新 ” 为原 则 。 从 人才 培养 目 标来看, 实践 教 学是 人才 培 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 新能力方面 , 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实践 教学 , 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 设计 和构建一个科 学合理 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培养创新 人才 的必然要 求1 2 1 。 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有其独立性 、 系统性、 层次性 , 要把 培 养 学生 理 论 与 实 践 相结 合 的能 力 、工 程 设 计 能 力、 工程实践能力 , 特别是知识应用创新能力作为重点。 创新 实践 教学 体 系应 当由课 程 实验 教学 、 工程 实 训 与设计 、 科技研究与创新 、 校企合作培养四个模块构成。 这四个模块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层面 , 即基本技能 层、 能力提高层和科技研究与创新层 。基本技能层通过 课 程 实 验 和一 些 基 础 实训 环 节 培 养 学生 的基 本 实 验 技 能、 基本实验方法和一些常规仪器 、 工具的操作技能。 能 力提 高 层 主要 通 过 工 程设 计 和 工 程 实训 培养 学 生 的综 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 提高学生的综合与创新能 力 。科 技 研究 与创 新层 通 过大 学 生创 新创 业 训 练项 目 、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
ISSN1006-7167CN31-1707/TRESEARCHANDEXPLORATIONINLABORATORY第40卷第5期 Vol.40No.52021年5月May2021 DOI:10.19927/j.cnki.syyt.2021.05.03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胡 蔓1, 曹利华1, 刘 健2, 李剑峰1(1.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济南250002;2.山东大学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济南250100)摘 要:“新工科”建设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尤其是工程训练相关的实践实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综合问题解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结合工程训练中心改革发展实践探索,以改革人才培养理念为内核,以管理考核体系改革、教学体系升级、双创教育驱动为路径,通过构建以KAPIV项目和智慧学习工场为引领的4层次教学体系,以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双创竞赛、创新开放实验室、学生社团为抓手,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发展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实践结果表明,工程训练中心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等多方面成效显著。
关键词:工程训练;新工科;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82;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67(2021)05-0154-04 收稿日期:2021 02 18基金项目: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E ZYJG20200228);2020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P2020018;P2020055);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902128029;201802112032;201902192022);山东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项目(sy20211301)作者简介:胡 蔓(1984-),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助理研究员,工训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实验室规划与建设,虚拟仿真实验。
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
系 , 养 学 生 实 践 能 力 与 综 合 素 质 , 到 了 良 好 效 果 ,0 5 培 收 20 中 , 程 训 练 实 习被 评 为 优 秀等 级 。 工
一
个 比较 完 整 和 清 晰 的 认 识 。 中心 成 立 一 年 多 来 , 心 立 项 院 级 科 研 课 题 一 项 , 级 中 省
年 被 评 为 湖 南 省 优 秀 实 习 基 地 ,0 7年 在 本 科 院 校 评 估 1 3 重 视 科 学 研 究 , 科 研 促 进 教 学 水 平 的 提 高 20 . 以
1 积极 开展教 学研 究工 作 , 索 工程 训 练体 系 的新 教 改 课 题 一 项 , 家 高 科 技 发 展 研 究 计 划 一 项 。 中 心 教 职 探 国
维普资讯
Au g,20 08
现 代商 贸 工 业 Mo enB s es rd d s y dr ui s T a eI ut n n r
20 0 8年 第 8 期
工 程 训 练 中心 设 探 索 与 实践 建
蒋校 辉 周 建 宇
(. 国地 质 大 学 , j 武 汉 40 7 ;. 南 工程 学 院 , 南 湘 潭 4 10 ) 1中 湖 3042湖 湖 1 1 1
摘
要 : 等 教 育 用工 程 训 练 培 养应 用 型 本 科 人 才 , - 改 革 传 统 的工 程 训 练 实 习教 学模 式 、 学 内容 与课 程 体 系, 高 Z ,须 教 构
的 , 有 较 强 动 手 能 力 、 新 能 力 的 高 素 质 人 才 , 须 对 原 术 实 习 教 学 时 间 增 加 到 了 3 % 以 上 ; 们 探 索 了数 控 线 切 具 创 必 O 我 有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进 行 改 革 对 于 工 学 类 本 科 生 , 别 要 割 和 激 光 雕 刻 机 的 创 新 性 的 实 习 教 学 方 式 ; 导 老 师 在 示 特 指 更 新 工 程 训 练 实 习 教 学 理 念 , 革 传 统 的 工 程 训 练 实 习 教 改 范教学后 , 由学 生 根 据 爱 好 自行 设 计 加 工 出 富 有 创 造 性 的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科研能力训练模式构建
建立现代工程训练体系论文
建立现代工程训练体系的思考与探讨[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工程训练的现状,对比传统工程训练存在的问题,对建立现代工程训练体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工程训练教学体系教学改革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一大批创新人才是新时期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而工程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国外的理工科大学对本科生有关工程方面的训练,主要依靠社会企业来完成,而国内由于种种原因,理工科大学对本科生进行的工程训练主要依靠学校来完成,所以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讲,为了培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有必要在校内建立工程训练中心和以先进教育改革理念建立的工程训练体系,改变以往学生实践安排少,工程能力弱,就业困难等问题。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成立了独立的工程训练中心,并积极实施工程综合训练教学改革,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工程训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工程训练教学环节中仍然存在如下的问题:第一,教学目的认识不清,改革缺少创新。
由于对教学目的认识上的问题,导致改革的成效不大,缺少创新,主要是跟在别人后面做一些修补工作。
第二,在思想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探索;重传统、轻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学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验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
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居多,而且内容陈旧,学生常常是按照指导书“照方抓药”机械地完成任务,被动地学习,缺乏主动思考。
第三,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水平较低;教学手段落后,形式单一,教学与操作实践的结合停留在表面上,并未实现教学与实践的融合。
第四,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陈旧。
在训练教学方面采用的仍然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学内容常年不变,缺少现代技术内容,缺少培养创新意识、能力的教学环节等。
二、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指导思想工程训练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以大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宗旨,营造高起点、高质量、现代化和体现大工程意识的真实的工业氛围,为学生创建工程训练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完善的创新实践机制,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从“被动学习、被动实践”向“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转变,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把创新实践融入工程训练全过程。
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工 程训 练 中心 有 丰富 的教 学 资 源 , 而校 内许多学生 在进行创新 实践 及科技
能力 的教 育培养体 系 ,其 内涵也从 传统
的 “ 习工艺知识 、提高 动手能力 ”朝 学 着 “ 增强 工程实践 能力 、培养创新 精神
和创 新 能 力 ” 方 向 发 展 。基 于 此 , 国 内
开放 和训练 时数 开放两层 含义 。理想状 态下 ,训练时 间点开放 即学生在 任何 时 间点 ,包括 晚上 、周末 和节假 日,都能 进训练 室参加训 练 ;训练 时数开放 即学
、
改革工程训 练教 学体 系、 内容
分析 问题与解决 问题 的能力 。同时 ,教
师在整 个过程 中教学 能力和水平 也得 到
课外 科 技制作 和参 与科研 活 动 的平 台 。 构建开 放型工程 训练体 系 ,正是 达成 这
一
学应该进 行哪些创新 改革 ,这仍是 有待 探 索与研 究的课题 。本文 立足培养 学生
工 程实践 能力和科 技创新 能力 ,将 工程 训 练与科 技创新制作 相结 合 ,对 工程训 练教 学体 系 、内容和方 法 等进 行改 革 ,
中心 教 师组 织 学 生 答 辩 ,并 设 立 奖 项 。
目标 的有效手 段 。工程训 练 的开放 可
归 结 为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 ) 练 时 间的 开 放 一 训
训 练 时 间 的 开 放 ,包 括 训 练 时 间 点
以上改 革 的实施大大 激发 了学生 的 实 习兴 趣和创造 热情 ,并提高 了其独 立
二 、构建全 方位的 开放式 工 程训练
教 学 模 式
我 国高等 教育正 在逐 步实现 由传统 的应试教 育向现代 的综合创 新型 素质教 育转化 。工程训 练作 为学 生的动手 实践
大学工程训练体系构建与实践
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 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力)为导向,将教学环节、教学手段、配套教材、教 学互动和教书育人整合为一体的工程训练立体化教学 体系即教学环节的立体化,教学手段的立体化;配套 教材的立体化,教学互动的立体化以及教书育人的立 体化
此外,中心还为学校建立了科研和综合创新训练平台, 近年来,机电学院的学生带项目进入中心,利用中心的设 备和技术的综合优势,在中心教师指导下,进行机械创新设 计制作和机器人设计制作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获得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三 等奖1项,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1项,获得国 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7项;获江西省机械创新设计 大赛比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十余项。
此外,我们还编写了实训教材和符合我校具体情况的一 系列教学资料,如实训指导书、实训用零件图纸、工序卡、 实习报告和机械加工常用设备图册等。我们制作的多媒体课 件可以随时给学生复制,网络课件发布在课程网站上供学生 使用,做到各种教材优势互补,实现配套教材的立体化。
教学互动的立体化主要指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和来自企业 的培训人员与中心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等教学人员进行的互动。大家 在一起共同探讨,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比如:本科从大三开 始与研究生一起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共同研制实 验和实训教学仪器设备等,不定期地开展学术讨论,征求学生的建议和 意见,实现教学相长。
钢的热处理工艺设计、铸造应力实验、合金在不同条件下的 流动性实验、铅的塑性变形实验、冲压模具的拆装实验、普 通车床结构剖析实验、数控线切割实验、数控车削、数控铣 削实验、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实验和激光雕刻实验、钣金锻焊 典型综合件设计与制作、车工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典型机电 产品拆装、钳工典型工艺产品设计与制作、数控车削典型产 品设计与加工、数控铣削典型产品设计与加工和铸造工艺品 设计与制作等
综合创新训练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工 程训 练是 高 等 教育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既 是 学 它
E gn eigTriig Ce tro in ie st fAeo a t sa d Asr n u ish sfu d d an w o re n iern an n n e fBej g Unv riy o r n u i n to a tc a o n e e c u s i c
马 鹏举 , 王 亮 , 胡殿 明 , 范 悦 , 兴华 张
( 京 航 空航 天 大 学 工 程 训 练 中心 , 京 1 0 9 ) 北 北 0 1 1
摘 要 : 程 训 练 在 创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过 程 中 的 重 要 性 , 弓 起 越 来 越 多 的 重 视 , 它 不 是 以 往 金 工 实 工 已 I 但
n to l o smpyit n i o r ciigp oe t o x mpe o nyt i l ne sf s mep a t n rjc ,f re a l,meawo kn rcie r d cin p a t e y c t l r ig p a t ,p o u t r ci , c o c c u s e ina dg a u t nd sg o red sg n r d ai e in,b tas oc nan n w r jcsa d c u s rme r a e n t e o u lo t o ti e p oet n o refa wo k b sd o h m.
习 、 产 实 习 、 程 设 计 、 业 设 计 等 实 践 性 教 学 环 节 的 简 单 强 化 , 具 有 新 的 内 容 和 由 此 组 成 的课 程 体 生 课 毕 它
系 。 北 京 航 空 航 天 大 学 工 程 训 练 中 心 经 过 多 年 的 努 力 和 探 索 , 步 建 立 了 适 应 创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的 “ 础 初 基 工 程 训 练 ” 程 体 系 , 文 重 点 介 绍 了 此 课 程 体 系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一 综 合 创 新 训 练 课 程 的 内 容 、 程 组 课 该 课
模块化创新型工程训练体系探讨
[ 键 词 ] 块 化 ; 程 认 识 ; 程 实 践 关 模 工 工 [ 中图 分 类 号 ] T 6 H11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0 — 4 (0 1 0 -0 60 文 0 99 2 2 1 )30 3 -3 0
Dic so n t a n n y t m fI n v tv o l r En i e rng s us i n o he Tr i i g S se o n o a i e M du a g n e i
GUO Ja .u ,C N X a . i in y HE iome (.E gne n ri n et ,C agh nIs teo ehooy C agh nJi 3 02 hn ; .Sho o 1 n i r g Tan g Cne h ncu ntu ei i r i t fTcn l , h ncu in10 1 ,C i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col g l f
学 。例 如 以虎钳 为加 工 工 件 , 冷 加 工 、 加 工 、 把 热 数
控加 工 、 钳工 结合 起来 。在学 生 掌握 基 本 原理 、 加工 范 围 以及 基本 操作 后 , 通过 学 生 自己设 计 加工 工 件 , 自己设计 工艺 方案 , 不 同 的工种 完 成 工件 加 工 , 在 这 些工 种包 括普 通 车 削加 工 、 削 加 工 、 削加 工 , 铣 磨 以 及 数 控车 、 加 工 、 接 , 后 在 钳 工 进 行 装 配 。整 铣 焊 最 个 金 工实 习结 束后 , 学生 自己设 计 展 台 , 出 自己的 展 工件 , 收到很 好 的教 学效 果 。 金 工实 习是 学生 第 一次 接 触 生 产 实 践 , 一次 第 理 论 与实 际 的有 机 结 合 。对 于 机 械 类 的学 生 来 说 ,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创新基 地 ,围绕着 工程训 练 中心定位 、教 学体 系构
1 工 程训 练教 学定 位
为创办 高水平研 究 型大学 ,进 一步 提高教 育教 学质 量 ,我 校 于 20 04年针 对 本科 教育 教 学 工作 制
定了 “ 九大体 系” “ 、 十大工程” 指导性文件。明 确 了工 程训 练 中心的 主要 教学 任务 服务 于学校人 才 培养的总体 目标 ,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定位于学生工 程 素 质 ,特 别是 非技术性 素质 的培 养 。在培养 学生 的工程 意 识 、工 程 实 践 能 力 及 创 新 意 识 方 面 为 专 业 、学科 教育 提供工 程技 术支 撑 的同时 ,进而 为学 校 打造具 有工 程技术 能力 、创 新意识 和实 践能 力的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训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训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作者:王姝歆,刘润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35期王姝歆,刘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江苏南京 210016)[摘要]工程训练是工科学生的必修课,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对工程训练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针对我校工程训练教学现状,对工程训练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以顺应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需要的工科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工程训练;新工科;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作者简介]王姝歆(1969—),女,江苏徐州人,博士,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为智能制造和仿生机械;刘润(1973—),男,安徽马鞍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特种加工技术和智能制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5-0119-02 [收稿日期] 2019-08-05一、引言“新工科”建设是教育部提出的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内涵是要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包括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新产业相关的新兴工科专业,更新改造传统工科专业,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孕育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等[1]。
目前各高校都在研究如何建设新工科,以及如何进行“新工科”人才的培养[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程训练》教学任务,是培养工科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样需要探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在工程训练教学的应用。
二、教学模式研究1.教学思路调整新工科要求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这些工程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多元化人才结构,包括研发、设计、工艺、生产、销售到管理、服务等。
“3+1”创新培训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3+1”创新培训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周桂飞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8期摘要:为丰富培训模式,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提出了“3+1”培训体系。
“3+1”培训体系即三个培训、一个论坛,四位一体的学习型班组建设模式,四个部分内容为:理论授课(引师传经)、现场实超(推陈出新)、换岗轮训(一专多能)、技能论坛(交流提升)。
通过这四位一体的培训,逐步锤炼出一支“精一、会二、通三”的“一专多能”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复合型员工队伍。
关键词:“3+1”培训体系;一专多能;复合型员工对煤矿企业来说,搞好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基础在培训,关键在人才。
针对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必须增强全员素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丰富培训形式,体现超前性、突出实用性。
分层次、分专业、多渠道地开展培训活动,努力把培训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3+1”创新培训体系内涵“3+1”培训体系即三个培训、一个论坛,四位一体的學习型班组建设模式。
创新培训体系四个部分为:理论授课、现场实超、换岗轮训、技能论坛。
通过这四位一体的培训,逐步培养出一支“精一、会二、通三”的“一专多能”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复合型员工队伍。
二、“3+1”创新培训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一)理论授课—引师传经.实行每周一课制,聘请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的“老工人、技师、高级技师、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实际,侧重实用性。
1.授课内容。
包括:《煤矿安全规程》、一通三防、应急救援、自救、互救与创伤急救、煤矿安全生产方针与法律法规、现场管理等。
2.授课老师。
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老工人、技师、高级技师、工程技术人员”。
3.目标要求。
煤矿安全教育与培训具有直接性、经常性、针对性、及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要做到四个坚持:1.坚持以人为本;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3.坚持持之以恒;4.坚持行为养成。
(二)现场实操—推陈出新.本着“理论实践同步,注重教学实效”的培训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员工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和考核力度。
面向“工程认证”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面向“工程认证”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随着中国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工程认证越来越受到重视,工程人才的培养也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工程训练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实践。
本文将从面向“工程认证”的角度,探讨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一、工程认证的意义与要求工程认证是指对工程人员在相应领域的专业能力进行统一认证,证明其符合国家或行业规定的标准,具有从事相应工程活动的资格和能力。
目前,我国对工程认证制度的建设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强对工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要求,并逐步推行工程认证制度。
工程认证体系是以职业资格认定为核心,结合相关领域的教育、培训、考核、管理等一系列措施的综合性机制,是实现工程人员从业资格的重要途径。
工程认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工程质量。
工程认证可提高工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
2. 提升工程绩效。
具备工程认证的工程人员拥有更高的竞争力,可以提升工程绩效和市场竞争力。
3. 促进行业发展。
工程认证可以规范行业内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
而工程认证对工程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专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
二、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1. 传统模式单一。
传统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缺乏针对性。
现有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针对工程认证要求的培养方案,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3. 衔接度不足。
学校和企业在工程训练教学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学生毕业后很难与实际工程工作相衔接。
针对工程认证的要求和挑战,需要对工程训练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实践。
1. 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重要,但不足以满足工程认证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Ξ 收稿日期:2006-12-19基金项目:2005教育部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2005146).作者简介:郭建新(1964-),男,重庆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汽车制造专业的教学及工程训练教学和管理研究.【教育纵横】创新型工程训练体系的构建与探索Ξ郭建新,罗 辑,李 燕,彭 东(重庆工学院工程训练中心,重庆 400050)摘要:在广泛调研和深入实践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工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提出了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工程训练为载体,不断拓展工程训练内涵,建立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综合性、开放式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完成传统金工实习和电子工艺实习向全面工程训练的转换,实现“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意识.关 键 词: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 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24(2007)03-0120-02The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I nnovativeE ngineering Training SystemsG UO Jian Οxin ,LUO Ji ,LI Y an ,PE NG Dong(Engineering T raining Center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0,China )Abstract :C 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T raining Center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 echnol 2ogy and based on the broad survey and deep practice ,this paper proposes :1.taking cultivating the high Οcaliber applicative talented training as purpose ,taking discipline builds as faucet ,and taking Engineering training as carrier to expand the connotations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unceasingly ,and build staged ,multiple Οleveled ,m odularized ,com prehensive and open teaching patterns ;2.accom plishing change from tradition 2al ;metalw orking practice and electron handicraft practice training to all Οround engineering training ,realizing “engineering training for 4consecutive years ”to im prove students ’practice abilities and synthetic qualities ,and cultivate their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K ey w ords :engineering training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ve ability0 引言 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一大批创新人才是新时期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而工程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成立了独立的工程训练中心,并积极实施工程综合训练教学改革,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工程能力训练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内容,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难以在课堂上解决的,它需要在特定的工程环第21卷 第3期V ol.21 N o.3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7年3月Mar.2007境中经过工程实践的锻炼和熏陶,并借助于一系列工程案例与实做,学生才能理解工程的深刻内涵.作者在广泛调研及深入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对构建创新型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实现“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教学新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1 体系构建层次[2] 创新始于问题,基于实践.目前我国工科高等院校中,以工程训练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是当前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系统的工程训练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建立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综合性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分阶段实施和完成工程训练,实现“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工程训练内容融入4个层面,如图1所示.图1 工程训练体系构架2 体系构建内容[3]2.1 工程综合训练Ⅰ(即工程系统认识实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工程体系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制造系统和制造过程的认知性工程训练,培养学生的感性知识,为学生奠定基本工程知识背景.在入学教育阶段,结合一年级新生入学最初的专业素质认识教育,主要在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各级工程研究中心、各级重点实验室以“橱窗+展板+多媒体”演示及参观实训现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面向工科、经管类各专业学生.工科类时间为1~2天,经管类为2天.具体安排可考虑在新生军训结束以后,以二级学院各专业学生班级为单位分散安排,集中参观的形式在每星期的周六、周日进行,一个二级学院1天.2.2 工程综合训练Ⅱ(即工程技能基础训练,涵盖传统的金工实习、电子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学生进行工程技能基础训练,使学生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和能力.训练以工程技能训练为主,采用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作为必修内容,根据学生专业差异在一至三年级中进行训练.机械基础技能训练(涵盖传统的金工实习),可根据学生专业,分成机类、近机类和非机类不同要求,确定不同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时数.机类集中安排5周,近机类3周和非机类2周.电子基础技能训练(涵盖传统的电子实习),可根据学生专业,分为电类和非电类,确定不同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时数.电类在大二集中安排1周,大三集中安排2周,非电类在大二或大三集中安排2周.工程综合训练Ⅱ模块构成如图2所示.图2 工程综合训练Ⅱ模块构成图2.3 工程综合训练Ⅲ(即现代工程系统训练).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加全面掌握现代工程技术与制造方法.以大工程、大制造为背景,充分体现现代设计、现代制造技术、机电控制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完备的、能亲身经历、亲自参与的产品设计、制造加工的专业工程训练环境;承担面向汽车、材料、电气、化工、机械、机电、生物、计算机等学生的现代工程系统训练.对学生进行工程综合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结合先进技术和专业教学,提供不依附于课程的现代工程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具体安排:针对大三工科学生,机类专业设置综合工程训练2个学分(2周),近机类专业设置综合工程训练1个学分(1周),进行以机械或机电产品设计、制造为主的综合工程训练.工程综合训练Ⅲ模块构成如图3所示.图3 工程综合训练Ⅲ模块构成图2.4 工程综合训练Ⅳ(即综合与创新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综合与创新训练,切实推动实验室全开放式管理.结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各类创新大赛,为学生提供设计、制造所必备的、基本的、相对独立、相对集中的工作环境、条件和场所.在模拟工业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全过程的训练中对工程(下转第129页)121郭建新,等:创新型工程训练体系的构建与探索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如果光靠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必须把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起来讲解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要使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达到1∶1.除此之外,还必须增加课外学生的自由上机时间,调解课内上机学时少的矛盾,充分保证必要的上机时间[2].2.5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5]在计算机课程的教授中,许多老师比较注重概念、语法的讲解,却忽略对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上机时就会不知从何下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完基本概念和语法知识后,可以利用更多的课时来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对常用的软件设计方法可以从“拿到题目”→“如何分析”→“如何解决”→“最后具体程序实现”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启发.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使学生如何设计该类软件有一个基本思路,知道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解决问题,方向明确、思路清晰.3 结束语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对于从事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是相当重要的,同时对于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中针对该课程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实践证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和创作能力,是教学上的一种较好的开拓.参考文献:[1] 徐士良.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 曾庆森,李娅,张建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6):146-147.[3] 张仿.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03,12(4):58.[4] 李文杰.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探索及实践[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6):157.[5] 都安坤.关于提高“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6.(责任编辑 周江川)(上接第121页)师应具备的工程能力和素质进行训练,通过实践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面向的对象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可以以选修学分、创新实践、就业能力培养等多种方式进行[4].具体措施如下:1)结合我校实验创新基金项目、实验技术开发基金项目、学生科研立项项目等进行;2)结合我校工程技能创新大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智能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开拓杯竞赛等进行;3)工程训练中心积极为二级学院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好硬件和软件上的准备,共同承担部分机械类、电子类专业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工程综合训练Ⅳ模块构成如图4所示.图4 工程综合训练Ⅲ模块构成图3 结束语 以上构建的创新型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将工程训练分为4个部分,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开放性地融入到整个大学四年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这样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有利于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利于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安排工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工程综合训练水平.参考文献:[1] 张微,黄伟九,曾英,等.教育型高校课程建设的探讨[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7):168.[2] 易红.构建整体优化的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平台[J ].中国高等教育,2005(18):29-30.[3] 丁洪生.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6):1-3.[4] 赵明友.远程教育评价方法探索[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31.(责任编辑 周江川)921李 娅,等: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的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