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每首古诗都有自己的语言艺术的风格和表达技巧,要懂得怎么去鉴赏一首古诗就要了解这首诗的信息和运用技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虚实结合

在诗歌鉴赏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手法分析题。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缺乏手法知识储备,鉴于此,笔者有了细讲诗歌手法的念头。本篇主要讲讲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相生。

一、什么是“虚”与“实”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以《雨霖铃》为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

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表达了古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的感悟和思考,是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诗歌的鉴赏,不仅需要了解其意境和文化背景,更需要掌握其表达技巧。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介绍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

古代诗歌通常采用动人的、形象化的词语来描绘景物、抒发感情。如唐代诗人

杜甫在《登高》中对登高望远的感受进行描写,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

一色”来表现秋景的美妙。同时,他也用“峨峨翠嶂,凌云壁立”、“青山挂翠,绿水

潺湲”等生动的词语来描绘山水景色。

在诗歌中,形象、生动的表达不仅可以增加表达的动人程度,也更容易让读者

产生共鸣,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

二、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中常常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

原草送别》中,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比喻友

情的坚韧。这里的野火和春风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意境,但也要适度运用,不能过度

渲染,否则就会削弱诗歌的感染力。

三、采用对仗和韵律的手法

古代诗歌中对仗和韵律的运用也是一种表达技巧。对仗和韵律结合在一起,可

以增加诗歌的韵味和音律美感。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

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这里的“尽”和“流”、“目”和“楼”都是对仗,

使整首诗歌在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对仗和韵律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声韵之美,使诗歌更加流畅和动人。

四、通过节奏和排比的手法增加感染力

专题05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专题05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常见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提问方式

(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4)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5)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解答示范

(1)注意审题,看清题干要求。

(2)熟记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见常识整合)

(3)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及效果。

(4)熟悉基本的答题步骤。注意贴近诗句分析。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宿集庆寺①

[元] 仇远

平生三宿此招提②,眼底交游更有谁。

顾恺漫留金粟影,杜陵忍赋玉华诗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01 考点解读

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02 考查方式

鉴赏表达技巧命题方式通常有:

1、请分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

3、某联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03 技巧点拨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指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

1.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3.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知识点精析】

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六种。

①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又如唐朝李华的《春归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

[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不过这种思乡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通过首句“西风信来家万里”一想便知,是为了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美妙之处。

②托物言志。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答案】①烘托: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 伤心之情。②反衬: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 以青山重重衬行舟之孤小。③对比:作者同友 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出同病相怜,又流露 出对友人的牵挂。(手法2分,联系诗句分析 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若只答情景交 融,最多可得2分。)
•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 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 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 情。
• (言之成理即可)
表达方式
• 包括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 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 描写: • 1. 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动作描写,语言
抒情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不借助任何物,直接 抒发情感。
间接抒情:借所写的景物或场面或者物象来表 达自己的情感。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四)篇章结构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 层层渲染铺垫、伏笔、照应、前后对比、 总领下文、卒章显志等。
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答: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 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对 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 自然而又情真。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就是指赏析作者在塑造形 象、 创造意境、 表达思想情感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比较广, 既包括各种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的使用, 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的巧妙使用以及结构上谋篇布局的 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 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 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 抒情。因为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故要特别关注“描写” “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 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诗歌的表现 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2.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 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典型。 [例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 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分析]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 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 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 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意义。 3.想象:人们在已有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 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观念的思维过程。 [例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 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分析]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 描写,将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答案: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 下棋,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 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 了。 这一细节貌似闲暇, 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专题04表达技巧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巧鉴赏

专题04表达技巧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巧鉴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 三)》]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葬 于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 写出了昭君不幸的一生。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的意思叫反问。可以加 《定风波》)
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
激发思考。
情怀。
类别
特点
示例
设问
即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 自己的看法。开头设问,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 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 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 味。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 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 雨。(贺铸《青玉案》) 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 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 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借代
借代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 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 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 象、特征代本身等。可以 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 语言简练、含蓄。
类别
细节 描写
特点
示例
是 对 细 微 而 又 具 ①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 体的典型环节加 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 以 生 动 细 致 的 描 《约客》) 绘 。 它 可 以 是 一 “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既写出了诗人雨夜 个 动 作 、 一 种 情 候客来访的情景,又揭示了诗人因客不来, 景 、 一 个 特 点 或 夜已过半的惆怅、烦躁的心情,可谓形神兼 一 种 景 物 等 。 通 备。 过特写镜头把事 物 放 大 , 通 过 准 ②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 确 、 生 动 、 细 致 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 的 描 写 , 于 细 微 思》) 处见精神。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阐述观点所采用的特殊的手法。它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结构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1、常见的结构特点有:铺垫、伏笔、过渡、照应,开门见山、逐层拓展、卒章显志、起承转合等。

2、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其中抒情和描写是考查的重点。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后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描写手法,主要是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工笔、细节等。

3、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象征、起兴(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突出作品的主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使作品中字句更为精巧)。

4、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抑扬、虚实相生、比兴寄托、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对比、象征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说,准确指出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第二步:分说,结合作品具体诗句,分析其运用的这种方法;

第三步:小结,该方法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抑扬结合、映衬对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等,为了便于掌握我们大体分为以下几点:

一、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直接对相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唐陈子昂《登

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

怀壮志的悲情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即诗人把自身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予在

景物中通过描写予以抒发。如: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

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无一字说惜别,

无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如江水般绵绵无尽。意蕴长远含蓄。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生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和情感,诗中

的物具有人格化的色彩。如:明于谦的《石灰吟》借石灰清白的特点来抒发自己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4、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喻时事。如:宋辛弃疾的《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后庭花》。”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

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深沉,意蕴深邃。

6、叙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唐白居易的《卖炭翁》

二、描写手法

1、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使刻画形象的某一

方面更为突出。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有哪些方面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有哪些方面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有哪些方面

对古代诗歌的赏析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它的表达技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一)

表达技巧概说

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构思立意的技巧四大类。

(一)表达方式主要涉及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和描写方法【正面描写(明写)

/侧面描写(暗写),白描/工笔,实写/虚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动景/静景,远景/近景】。

(二)表现手法包括一些具体的描写技巧【如衬托(正衬、反衬)、对比、渲染、白描、细

节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情景交融、乐景哀情等】;也包括形象意义的

表现方式【如象征】;还包括材料的组织方式【如联想、想象】。

(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排比、反语、双关、用典、设问、反问等。

(四)构思立意的技巧包括先景后情、以景作结、起承转合、抑扬、铺垫(蓄势)、照应、过渡、以小见大、借古讽今等。

1、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

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

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托物言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二)

描写方法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实用)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实用)

点面结合
面指的是对背景做粗线条的勾勒,点指的是在 背景上作精妙的描画.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也就是说千山,万径是“面”,孤 舟蓑笠翁是“点”.
修辞手法
1、比喻 2、借代 3、比拟 4、夸张 5、对偶 6、排比 7、设问 8、反问 9、比兴(《诗经》) 10、通感
烘托(衬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 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 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 的事物鲜明突出。可分为“正衬”“反衬”。正衬是 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 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 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 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 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 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 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题:“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 说明了什么?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

一、表现手法:

用典、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比兴、象征、照应、对比、白描等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些诗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三国赤壁之战,如果没有火烧赤壁没有成功,放火船的时候连风也不帮忙的话,

那么在大乔小乔的命运就是被曹操俘获,安置在铜雀台里了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2、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古典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

古典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

古典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

鉴赏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简介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另外还要分清实写和虚写,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还有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的感受。

景物描写作用

v塑造背景环境。营造气氛。以景衬情,以景衬境。衬托人物心情、品格、性格、情操借景抒情,融情入境。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由于是作者直接出面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发感情,直接抒情时的语言往往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是直接呐喊出心中的不满,表明了自己与权贵们决绝的决心。

(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而是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通等方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7.对偶。指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 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 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正对: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 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用表述 语:语言工整,音韵和谐,描绘了或渲染了(什么)形象。
9.渲染。原是中国画中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 背的一种技法。后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景物环境或人 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以创造某种气氛, 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如王维的《鸟鸣涧》:“人 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 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又 渲染了春涧的寂静。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形态、特征作具 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 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地描 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船尾大鱼跃出 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1)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有以 下几种情况:
①乐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 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通过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发, 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抒发了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 安适、欢悦之情。

古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但常见的不外乎是: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应结合具体的诗歌加以分析。

一、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3.寓情于景。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

4.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绩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撼庭秋 晏殊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 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 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1、请说明“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的含意。 2、“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句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烛有什么作用?
借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 令》)(特征代本体)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专 名代泛称)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 天门山》)(部分代整体)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梅 岭三章》(抽象代具体)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材质代本体)
比喻的作用:⑴使语言生动、形象;⑵使 深刻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的表现出来。
比拟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 头。(李清照《一剪梅》) 比拟中拟人可以使描写生动形象,往往 化静为动,使画面鲜明灵动。拟物可以使表 现的抽象事物具体化,可观可感,生动形象。
双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 商隐《无题》)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 禹锡《竹枝词》)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 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红楼梦》) 双关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幽默,寓意深 长。
通感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 居易《琵琶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 贺《李凭箜篌引》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唐 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语 文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部分
考 纲 解 读
专题20
考 点 透 视
技 巧 点 拨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王琪 江南岸,云树半阴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 沉。南北离别心。 兴废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远, 语 文 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古代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
牢记“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其含义
议论:(多用于揭示题旨、卒章显志)
表 达 技 巧
表 达 方 式
抒情①直接抒情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 志、怀古伤今、寓情于景(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描写:点面结合、细节描写、正侧结合、多角度 (动静、虚实、明暗、远近、感觉等)对比 、渲染、铺垫、工笔、白描、衬托…… 抑扬、对比、衬托、想象、象征、用典、 意象叠加、化抽象为具体、对面落笔、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比喻、比拟、借代、排比、夸张、对偶、 反问、设问、顶针、叠词 、双关、互文 总分、层进、线索、照应、过渡……
·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素 材 卡 片
答案:对偶与拟人。“帆去帆来”对“潮生潮落”,“天 亦老”对“日还沉”,运用对偶手法使句式整齐,更加符 合格律要求;同时,“天亦老”一语将人的特性加诸上天, 兼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09江苏卷)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 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 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 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 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增 强联想和想象,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 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第三部分
考 纲 解 读
专题20
考 点 透 视
技 巧 点 拨
素 材 卡 片
(2009·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代、反问。
借代的作用:⑴使语言富于变化,丰富多 彩;⑵使语言具体形象,容易引起人们的联 想;⑶使语言简洁、精炼。
夸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 白《蜀道难》)(夸大夸张)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夸大夸张)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 《七律长征》)(缩小夸张)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 《御街行》)(超前夸张) 夸张的作用:⑴突出地揭示本质,给人以 启示;⑵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⑶增强联 想,创造气氛。
内,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 象。
(2014· 辽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 自对黄鹂语。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移 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 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运用比拟(拟物)手法。(点明手法)词 人打开帘子,把春愁全放了出去。该句巧用比 拟手法,化无形之春愁为有形之物,(解释说 明)使抽象的春愁变得生动形象。(说明表达 效果)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 亭台宫殿。“膏锋锷”:兵士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
⑴这首词中 “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 种修辞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第一步指出手法)借代。 (第二步解释怎样运用手法)“珠翠”
指妇女佩带的首饰,指代宫女。
(第三步说明表达效果)词句写汴京皇宫
表现手法 修辞方法
篇章结构
表达技巧鉴赏之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
修辞手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偶、双关、设问、反问、 互文、通感、反语等
比喻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 禹锡《望洞庭》)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 园田居》其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