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文学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文学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重要著作。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文学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学的演变和变革。
首先,这本书对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清晰的概述。
它从古代的经典著作开始,如《诗经》和《楚辞》,然后逐步介绍了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学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性。
其次,这本书通过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研究,展示了中国文学的多元性。
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曲,每一种文学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阅读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风格,也对不同类型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这本书还对中国文学与历史、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它指出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精神面貌,同时也受到历史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文学作品与社会背景的联系的研究,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最后,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诠释和批评。
作者对不同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这也激发了我对中国文学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总的来说,《剑桥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著作。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演
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国文学爱好者的一本宝贵的参考书,也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_读后感_模板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_读后感_模板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孙根林前两个月,花了50个小时,断断续续把《剑桥中国史》读完了,暗暗想来,这应该是我读过的少有的大部头书目之一,禅宗讲醍醐灌顶,恍然得道,好像每一条走过的路,每一道看过的景,每一首听过的歌谣,都应该挑动你头脑里松弛已久的弦,你应该有所感悟,内心得到解化,灵魂最终升天。
很显然,读完结尾,我就把开头忘记了,更不用提鬼什子灵魂得道。
我只是觉得,生活真苦。
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起于草莽,安于大河,白日在江湖中奔逐,夜色中回归草庐。
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为纽带,以国家为一个整体,经历了无数次的黄河大决大治,度过了大冰河小冰河灾难的周期,王座上的姓氏更迭替换,王座下的人民,默默地繁衍,生活只有一个字,苦,所有的战争,灾难,苦痛,繁衍生息,勇敢的人民在沉默中承受。
在我之后的中国人,依旧是苦,我们远离战争与灾难,却缺乏拥抱生活的热情,周末聚餐前看爆米花电影,深夜躲在被子里刷微博,热衷轻佻段子,习惯反讽与揶揄,生活的情节破碎支离。
我们待在历史的舒适圈里,却在受到羞辱后一蹶不振,无丝毫向历史宣战的勇气。
中国的历史,在螺旋中上升,个人的命运,有如尘埃般微不足道。
我曾经在黄昏时刻站在大河之前,面前是涛涛江水,魏巍大山。
片刻之后,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
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漂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
如同沉默的人民,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在这种景象之前,你很难不联想到历史的滚滚车轮,它湮灭一切,它解释一切。
我的心情之平静反复,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心智却已不能察觉。
我迈着疲乏的腿,踏上返程的路,心里却在想生,想死,想人的热情的生命,想毫无热情的大山的生命。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后感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读后感《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是《剑桥中国史》最后两卷中的第一卷的前一卷(即第14卷)中译本,描述了1949—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努力解决中国当代问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遇到的挫折。
第一编记录了新政权以苏联发展模式运用于中国的尝试,第二编概括了其后期间中国领导人为更快更好地解决中国问题而寻求本国发展模式的努力。
本卷的第一编都分析了政治、经济、教育、党与知识分子、外交五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及发展状况。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本卷撰写人皆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国外专家,他们向读者展示了所有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并揭示出这些相关因素如何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提供了准备。
从其结构来看, 它体现了剑桥历史丛书的特点,即各章均由每个专题的专家执笔,而由各卷学术地位较高的编辑中的主导编辑总其成;从其内容来看,它体现了从外国人视角去了解中国的典型方式,这种了解是“既通过它的历史,又通过它的现实,既通过它自己的传统,又通过社会科学的方法”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第一章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教授费正清教授,其内容统领全局。
通过对这一章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出此书的作者是在何种理论框架内撰写华人民共和国头十六年历史的。
即历史讨论的出发点是王朝循环的理论和实践。
首先从政治上看,费正清教授认为,建立王朝的历史使中国人民容易具有期待和欢迎恢复中央集权的倾向。
这个观点实在不敢赞同,从党和国家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的今天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中国共产党也不同于历代任何一个君王,也许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曲折,但中国共产党具备着更充分的执政合法性,树立起自己的科学发展观。
比如费正清教授认为,“君主不道德的行为, 这使他丧失了天命;其政权财权的崩溃,这部分地是由于奢侈挥霍,部分地是由于上层阶级的土地非法逃税, 把税赋负担转移到农民身上,农民的拖欠使政府日益贫困;日益恶化的民众福利,这尤其是由于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和国家无力维持公共工程,特别是防洪的堤坝和防饥荒的粮仓;低落的公众士气,这是由于贪污腐化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同时也表明了官员和民众与君主的离异;军事上的虚弱,这明显地表现在对入侵者和国内造反者的镇压方面。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后感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读后感《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是《剑桥中国史》最后两卷中的第一卷的前一卷(即第14卷)中译本,描述了1949—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努力解决中国当代问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遇到的挫折。
第一编记录了新政权以苏联发展模式运用于中国的尝试,第二编概括了其后期间中国领导人为更快更好地解决中国问题而寻求本国发展模式的努力。
本卷的第一编都分析了政治、经济、教育、党与知识分子、外交五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及发展状况。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本卷撰写人皆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国外专家,他们向读者展示了所有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并揭示出这些相关因素如何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提供了准备。
从其结构来看, 它体现了剑桥历史丛书的特点,即各章均由每个专题的专家执笔,而由各卷学术地位较高的编辑中的主导编辑总其成;从其内容来看,它体现了从外国人视角去了解中国的典型方式,这种了解是“既通过它的历史,又通过它的现实,既通过它自己的传统,又通过社会科学的方法”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第一章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教授费正清教授,其内容统领全局。
通过对这一章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出此书的作者是在何种理论框架内撰写华人民共和国头十六年历史的。
即历史讨论的出发点是王朝循环的理论和实践。
首先从政治上看,费正清教授认为,建立王朝的历史使中国人民容易具有期待和欢迎恢复中央集权的倾向。
这个观点实在不敢赞同,从党和国家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的今天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中国共产党也不同于历代任何一个君王,也许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曲折,但中国共产党具备着更充分的执政合法性,树立起自己的科学发展观。
比如费正清教授认为,“君主不道德的行为, 这使他丧失了天命;其政权财权的崩溃,这部分地是由于奢侈挥霍,部分地是由于上层阶级的土地非法逃税, 把税赋负担转移到农民身上,农民的拖欠使政府日益贫困;日益恶化的民众福利,这尤其是由于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和国家无力维持公共工程,特别是防洪的堤坝和防饥荒的粮仓;低落的公众士气,这是由于贪污腐化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同时也表明了官员和民众与君主的离异;军事上的虚弱,这明显地表现在对入侵者和国内造反者的镇压方面。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一)《国史大纲》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它与我们以前所用的教科书有很大的不同。
以前所用的历史教科书,大家都不会很陌生,它依据历史的发展,分阶段地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虽然将所有的事件内容表达得很清晰明了,但总是千篇一律,文字枯涩。
而我们总是只能将一些冰冷冷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死记硬背,我们也不能质疑书本,没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在学历史,而是把这种意识形态强行塞到我们脑中。
这种没有对历史的反思,我想,把课本上的东西记得再熟,我们也不能了解中国怎么样兴盛起来,又怎么样落后下去。
像义和团运动,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
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而在《国史纲要》这本书的序言中钱穆先生就已经指出了,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
这也是他撰写此书的主旨。
该书有简有繁,概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重点描写了各朝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思想状况,重点的重点是以上的种种造成的影响。
整本书都突出了他深入理解本民族传统与文化的个性与特性的主张。
这本书写出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和病态。
和强盛一样,《国史大纲》一书也特别突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态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中唐以后中央与地方统治上的冲突与弊端等。
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也说的很清楚,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孙根林前两个月,花了50个小时,断断续续把《剑桥中国史》读完了,暗暗想来,这应该是我读过的少有的大部头书目之一,禅宗讲醍醐灌顶,恍然得道,好像每一条走过的路,每一道看过的景,每一首听过的歌谣,都应该挑动你头脑里松弛已久的弦,你应该有所感悟,内心得到解化,灵魂最终升天。
很显然,读完结尾,我就把开头忘记了,更不用提鬼什子灵魂得道。
我只是觉得,生活真苦。
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起于草莽,安于大河,白日在江湖中奔逐,夜色中回归草庐。
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为纽带,以国家为一个整体,经历了无数次的黄河大决大治,度过了大冰河小冰河灾难的周期,王座上的姓氏更迭替换,王座下的人民,默默地繁衍,生活只有一个字,苦,所有的战争,灾难,苦痛,繁衍生息,勇敢的人民在沉默中承受。
在我之后的中国人,依旧是苦,我们远离战争与灾难,却缺乏拥抱生活的热情,周末聚餐前看爆米花电影,深夜躲在被子里刷微博,热衷轻佻段子,习惯反讽与揶揄,生活的情节破碎支离。
我们待在历史的舒适圈里,却在受到羞辱后一蹶不振,无丝毫向历史宣战的勇气。
中国的历史,在螺旋中上升,个人的命运,有如尘埃般微不足道。
我曾经在黄昏时刻站在大河之前,面前是涛涛江水,魏巍大山。
片刻之后,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
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漂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
如同沉默的人民,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在这种景象之前,你很难不联想到历史的滚滚车轮,它湮灭一切,它解释一切。
我的心情之平静反复,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心智却已不能察觉。
剑桥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晚清卷读后感《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是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费正清、崔瑞德任全书主编,全书规模宏大,共分为15卷。
它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史,是外国人看待中国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权威著作。
当然,由于立场和切入视角和中国人差距较大,尤其是对中国地域的划分,所以评价褒贬不一,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独特视角。
由于本书规模过大、时间有限,我只选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中晚清卷印象最为深刻。
该书从清帝国中晚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的介绍入手,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和剖析了历史的进程。
通过不同是视角,不仅使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晚清时期各个事件的认识,开阔了眼界;而且也让我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传统上,我们认为晚清时期主要是以广大人民反抗封建统治阶级、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两条主线为线索,而该书有了一些其他更加新颖的认识。
首先,是在人民对待西方的技术水平和军事水平观念的改变。
自鸦片战争开始,由于西方的技术军事水平遥遥领先于中国,导致了中国在战争上的节节败退,根本无法再战争中取胜;而不是因为当朝统治者的无能腐败、屈辱卖国。
真正属于武器旗鼓相当的战争,当属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远非表示政府的腐败无能,更多的是当时中国政治体制内部根深蒂固的各种因素,中国需要做出更大的改革来使完成自己“独立自强”的使命!其次,对于《南京条约》的看法,这个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生活。
而在现代人眼中,“最惠国待遇”已经从一种不平等关系转变成了国家经济体互利互惠的条约协定关税,早先中国在广州的航商贸易,并未有明确的税额,全然是一笔糊涂账,而且往往为内务府所控制,而协定关税后,则使清帝国的收入大大增加。
而后期,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协定关税才逐渐成为抑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因素。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是世界上极具影响的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也是国际汉学研究的优秀成果。
当然,作为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视角和本国文人相当不同,评价自然有褒有贬。
因为书中很多时候评价历史事件时引入了很多地理划分因素,因此甚至有人评论此书为“帝国主义亡中国之心不死” 。
当然个人觉得这种思想过于极端,不过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剑桥中国史》的独特视角。
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能选读其中的部分章节,其中比较有意思的就是春秋战国这一段时期。
由于离今天年代已经相当久远,所以争论不大,定论已多。
当历史的脚步踏入了中国的战国时期,社会景象的变化已然超越过往。
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铁的广泛应用。
战国时代,铁制用品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广使用,这对于列国的经济、人口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治上的前进。
由于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之中占据着最重要的资源的人——地主的地位有了提高。
地主阶级也逐渐取代已经没落了的、在社会生存中失去主导地位的奴隶主贵族阶级。
由于奴隶主贵族的没落,不少国家在吸取人才参与政治活动方面不再盯着以血缘为纽带的那种政治关系,反而注重从民间选取一些优秀的人才。
举个例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同时,铁制品也进入了军队之中。
一些国家开始部分出现了以铁制兵器取代铜兵器的军事装备替换现象,国家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在一两天内就完成,胜负一旦决定后,不可穷追不舍,那时的战争,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文明”的战争。
战国时期的战争,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更久,规模更大,死伤也更为惨重,各国之间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往往不折手段。
在这种前提之下,军事与政治的相互影响得以体现出来。
当然,铁制用具的军事应用并没有真正成为列国军事实力对比的决定性因素。
事实上,当时有一个国家并没有把铁制兵器大规模应用于军事之中,这个国家的军事装备主要还是青铜兵器。
最新-《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书笔记 精品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书笔记第一章中国的再统一1.对中国再统一的思考这次的统一是否是又一次所谓的“王朝更迭”?从探求根源到统一的历史传统(主要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基础),中国特有的民族主义。
历史上建立王朝的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各方面的操作方式。
但随着它的控制的扩大,它很快达到了只有借助于官僚行政制度才能巩固和维持的程度。
综上所述,过去建立王朝的历史使中国人民容易具有期待和欢迎恢复中央集权的倾向。
2.现代化的作用不同文化的民族在他们各自的文化价值和继承的制度这些根深蒂固的结构的影响下,以迥然不同的方式对待现代化和利用现代技术。
我们不得不采取结构论的立场,即中国社会建立在这样的古老结构的基础之上,其社会秩序和政治价值观根深蒂固,迅速的变化也难以很快地改变他们。
中国的革命领导人选择了一条建立新中国的最容易的道路,办法是在继承下来的最高权力的结构中,保持受过信仰熏陶的官僚集团和能使中国社会井井有条的普遍存在的正统观念。
3.地方控制的问题由于必须吸收军阀时代的军队和官员,一度革命的国民党就成了机会主义和趋炎附势者的的不二选择,蒋介石则设法把自己的政权建立在现代军队和效忠他个人的追随者的基础之上。
第二章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1.初期的成就——上层精英(领导层)的稳定一个潜在的分裂根源是党内精英(其实我还是更习惯称他们为党的领导人们)之间革命经历的多样性。
虽然被更大的斗争团结起来,但参加不同革命事件和组织的人同时发展了他们自己个人的关系络和集团特性。
另一个从革命年代遗留下来的紧张关系的根源是处于顶端的中共精英之间不同的个性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摩擦。
2.毛泽东的作用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成就以及1949——1957的一系列重大行动。
总之,毛泽东与其他中央领导人对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都有高度的使命感,都敏锐地意识到党的政策受到的种种客观限制,都有在“左”的冒进和“右”的保守的之间保持平衡的决心。
3.苏联模式——中国领导人从来没有采取照搬苏联经验的立场党的领导人1957年以后认清了与苏联道路决裂的必要形式,他们完全有能力这样做,虽然许多苏联影响不可避免地继续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读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读后感读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史,就像是看了一部超级精彩、超级热血,还充满了无数惊喜与感动的超长连续剧。
从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起,就像是一个超级英雄诞生了。
咱们国家那时候可真是一穷二白啊,就像一个穷小子,啥都没有,但是却有着满腔的热血和无比坚定的信念。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都能想象那场面,全国人民肯定是激动得热泪盈眶,感觉就像黑暗中突然亮起了一盏超级大灯,照亮了所有人的希望。
然后就是建设时期,那可真是全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啊。
“一五”计划的时候,感觉全国就像一个大工地,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搞建设。
像那些重工业,那就是咱们国家的骨骼,一点点地在强壮起来。
虽然过程中也有不少磕磕绊绊,就像学走路的孩子,免不了摔几个跟头。
大跃进的时候,有点心急了,想一下子跑起来,结果摔了个大跟头。
但是咱不怕啊,拍拍灰又站起来继续摸索着前进。
改革开放就像是给咱们国家注入了超级能量剂。
邓小平爷爷就像一个智慧的老神仙,轻轻一挥魔法棒,打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
深圳这个小渔村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夜之间变成了现代化的大都市。
各种新鲜玩意儿就像潮水一样涌进中国,外资企业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来了。
老百姓的生活那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听长辈们说,以前买东西都得用票,粮票、布票啥的,现在超市里啥都有,想买啥就买啥,这变化可真是天翻地覆啊。
再看看咱们的科技发展,简直就是开了挂。
从“两弹一星”开始,咱们国家就像在宇宙中放了几个超级大烟花,向世界宣告咱们中国人可不是好惹的。
现在呢,咱们的高铁像闪电一样在大地上穿梭,5G技术让全世界都羡慕得流口水。
嫦娥奔月不再是神话,蛟龙入海也成了现实。
这就像在科技的赛场上,咱们从一个小跟班,一路逆袭成了超级大神。
咱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挑战,就像游戏里的大怪兽。
洪水来了,地震来了,但是咱们中国人就像一群超级战士,众志成城,把这些大怪兽都给打败了。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团结的力量真的是让人特别感动。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剑桥中国史》是一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中国史专著,作者以其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将中国悠久的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下面我将从书中的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读后感受。
首先,书中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介绍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主,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书中详细介绍了封建制度的起源、发展和衰落,以及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官制和科举制度等内容。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特点,也明白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作用。
其次,书中对中国古代经济的介绍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经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古代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发展状况。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和问题。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变迁,也明白了中国古代经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作用。
再次,书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介绍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发展和影响。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影响,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也明白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作用。
最后,书中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总结和评价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辉煌而又复杂的历史,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
书中总结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评价和展望。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多彩,也明白了中国古代历史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作用。
总的来说,《剑桥中国史》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中国史专著,它不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价。
【精品文档】剑桥中国史读后感-推荐word版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剑桥中国史读后感,中华上下五千年,怎么成长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剑桥中国史读后感,欢迎阅读!剑桥中国史读后感【1】《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是世界上极具影响的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也是国际汉学研究的优秀成果。
当然,作为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视角和本国文人相当不同,评价自然有褒有贬。
因为书中很多时候评价历史事件时引入了很多地理划分因素,因此甚至有人评论此书为“帝国主义亡中国之心不死”。
当然个人觉得这种思想过于极端,不过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剑桥中国史》的独特视角。
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能选读其中的部分章节,其中比较有意思的就是春秋战国这一段时期。
由于离今天年代已经相当久远,所以争论不大,定论已多。
当历史的脚步踏入了中国的战国时期,社会景象的变化已然超越过往。
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铁的广泛应用。
战国时代,铁制用品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广使用,这对于列国的经济、人口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治上的前进。
由于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之中占据着最重要的资源的人——地主的地位有了提高。
地主阶级也逐渐取代已经没落了的、在社会生存中失去主导地位的奴隶主贵族阶级。
由于奴隶主贵族的没落,不少国家在吸取人才参与政治活动方面不再盯着以血缘为纽带的那种政治关系,反而注重从民间选取一些优秀的人才。
举个例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同时,铁制品也进入了军队之中。
一些国家开始部分出现了以铁制兵器取代铜兵器的军事装备替换现象,国家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在一两天内就完成,胜负一旦决定后,不可穷追不舍,那时的战争,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文明”的战争。
读《剑桥中华民国史》有感
感受抗战的国共合作——读《剑桥中华民国史》有感安徽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2004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刘婧冉60年前,费正清从昆明飞临重庆上空,这名年轻的哈佛大学教授正凭借着他在中国特别是陪都重庆度过的15个月,感受到中国的精神和力量,奠定了日后成为美国头号中国学权威的地位。
今天,我就从读费正清的这本《剑桥中华民国史》的有关抗日中国共第二次合作部分写起,感受一段不一般的历史。
日本对中国的每一步侵略,都是利用中国分裂现状的结果。
稍有中国近代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先是朋友,后是仇人,再是朋友,又是仇人,这就是六十年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关系的基本历史线索。
而抗日战争,正是国共两党“再是朋友”阶段。
两党是怎样化敌为友的?西安事变是个契机,而西安事变的发生,却是一日本已经对中国发生的侵略为前提。
当时的中国政局,有两个相互矛盾着的现象,一是内部分裂严重的存在,一是统一的趋势已露端倪。
西安事变,正式把中国的分裂转为统一的枢纽。
分裂,九一八事变之处,国民党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共产党提出了“武装保卫苏联”和“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政府”的口号。
显而易见,两党政策主治仍然放在了内战方面。
除了两党战争之外,南京与两广的对立以及其他地方势力间的对立,也是每每所见。
知道1936年两广事变平息,蒋介石的以全副精力运作剿共,致使共产党被压迫在西北一隅。
日本正是利用中国内部的这种分裂,不仅轻易霸占了东北还发起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并跃过长城染指华北。
统一,一般来说,一个民族在他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特别容易产生凝聚力,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更是如此。
九一八之后日本对中国不断的侵略,其实中国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重大关头。
所以此时,不管是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还是共产党的“武装保卫苏联”都已不具有任何的全民号召力,以对抗外敌入侵为中心,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不是任何一个党派可以阻止的!其实,九一八之后,两党已经察觉到中日之间一触即发的火药味,所以,南京十年中国民党渐渐开始了抗日的准备,如修筑国防工事,政变军队等,(其中最有名的属:沪宁铁路上无锡附近模仿德国兴登堡防线精心构筑的混凝土防御工事)且在1936年度的国防计划中突出了“攘外”抗日军队开赴前线的部分;同样共产党方面迈出了东北抗联,江西红军也投入进北上抗日的队伍,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后也进行了以抗日为旗帜的东征。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部讲述我国历史演变过程与路径的传奇。
一部描绘充满挑战与坎坷的崭新篇章,一部记录被缅怀者所进行的无
比努力,一部余音绕梁的壮阔史诗!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结束了中国内战,在北平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了新的历史时代。
2、新中国的发展:共产党带领中国人开始了新的发展,在改革开放政策下,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参加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舞台上显示出强大的实力。
4、军事强大:近年来,中国的军事实力不断增强,重点发展电子对抗、核武器等,确保中国在世界上的强大地位。
5、经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政府的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并在全球舞台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6、国际影响力:中国在国际上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如和平解决南海、中国援外等,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抚今追昔,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磨砺,以梦为马,不断发展壮大,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有感2000
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有感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是一本介绍中国从1949年建国至20世纪末的历史书籍。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中国在这段时间内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首先,这本书描绘了中国建国初期的艰难岁月。
解放后的中国面临着废墟与贫困的国家重建任务,以及战争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
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奋斗,成功地实现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国有企业建立等一系列的改革。
这些措施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使社会主义新中国得以生根发芽。
其次,这本书还叙述了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
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逐渐摆脱了封闭与内敛,引进了外国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这一政策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带来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攀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数以亿计的人口走出贫困线。
然而,我也看到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
另外,中国仍然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农村城市差异等。
这些问题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改革来解决。
总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与发展。
从中我看到了中国的辉煌成就,也看到了中国
的挑战和问题。
希望未来中国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继续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习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习心得
我是一名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因为对文史方面的知识感到缺乏,所以选择了继续教育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由河北师范大学的张同乐教授主讲。
通过这门课程的研究,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史的基本细节和史实,还学到了许多教学技巧和能力,受益匪浅。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经过30多年的发展,有数以万计的学
者和学生从事研究工作。
无论是事件、时间、人物、过程、史料还是结论,都搭起了基本的骨架。
这些研究的基础是史料。
一个国史学者的研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鉴别上。
然而,现在有相当大一部分国史论文,或史料搜集不全,或对史料的理解和整理不够,或缺少对史料的鉴别而导致硬伤等,极大地降低了人们对史实的分析与判断。
张教授引用照片和实物分析等材料,讲述了一些关于“大跃进”、“四清”问题的史实,还有运动初期的档案等材料说明,客观辩
证地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发展及实事求是的史实进程。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论是哪一门课程的讲授,都应该像张教授一样先确定课程定位和教学设计,然后根据课程的学时安排,确定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处理及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充分应用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以及适时引入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动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样才能讲好该课程。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进一步提高对课程的认真负责态度,积极结合课程特点,引入照片、视频和多媒体材料,客观详实地介绍课程的研究与前沿进展,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讲好每门课程。
建国历史及74年来伟大建设成就读后感
建国历史及74年来伟大建设成就读后感一、简介建国历史及74年来伟大建设成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
从抗击侵略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我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伟大建设成就。
二、抗击侵略与新我国成立1. 抗击侵略新我国成立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抗击侵略战争。
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历史,它铸就了我国人民不屈的民族精神。
2. 新我国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开启了我国发展的新篇章。
新我国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人民站起来了,国家得到了独立和完全的解放。
三、社会主义建设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新我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
这一历程,是我国领导下,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不畏艰难、奋勇前进的历史。
2.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如农业、工业、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 改革开放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
这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节点,标志着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2. 现代化建设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社会稳定和谐。
五、总结与回顾建国历史及74年来伟大建设成就,是我国人民浴血奋战、团结奋进的历史。
这一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国领导下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我们要牢记历史,珍惜成就,继续努力,不断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六、个人观点作为一名我国公民,我对建国历史及74年来伟大建设成就感到由衷自豪。
我国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艰辛与辉煌,每一个成就都凝结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作为新时代的一份子,我愿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国更加繁荣富强。
七、知识文章格式1、标题:建国历史及74年来伟大建设成就读后感2、目录:简介、抗击侵略与新我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总结与回顾、个人观点3、正文:文章内容按照序号标注,结构严谨,表述清晰,符合知识文章的格式要求。
读《剑桥中国史》
读《剑桥中国史》
龚杰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1995(000)001
【摘要】读《剑桥中国史》龚杰15卷本的《剑桥中国史》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翻译出版了《剑桥中国秦汉史》、《剑桥中国隋唐史》、《剑桥中国明代史》、《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等9卷。
其余各卷待国外出书...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龚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深入发展--读瞿林东著《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 [J], 曹守亮
2.中国史学思想研究的新探索——读汪高鑫教授《中国史学思想通论·经史关系论卷》 [J], 李孔胜
3.中国史学史的新探索--读瞿林东先生《中国史学史纲》 [J], 牛润珍
4.《剑桥中国史》和《哈佛中国史》的辽史讲述 [J], 洪思慧
5.中国史学发展辩证法的探索——读《中国史学史》(第一册) [J], 吴怀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史大纲读后感(精选6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精选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国史大纲读后感1读《国史大纲》的的第二阶段已经告一段落,已经减少了第一阶段看书的那种生涩感,当时看着繁体字相当头大,现在联系着上下文的理解好多了,有可能也是第二阶段所看的内容在朝代上跨度不大,所以没有在借助喜马拉雅了,度娘嘛还是没少用了。
看书的速度还是不快,时间调整的不好,这一点还需要好好计划,挤出充足的时间细细读书,但是每年到腊月公司的情况,挤出的时间就想睡觉啊。
这一阶段看的是西汉、东汉、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刚刚一统的中国,又开始四分五裂了。
西汉自汉高祖到平帝共经历了二百二十一年,王莽从摄政到建朝灭亡共经历了十八年。
汉高祖得天下,“封同姓王,封功臣为侯”,所以政府的组成人员分为四种,第一类人是宗室,第二类人是以军功受封的侯。
第三类是富人,这些人选为郎、吏。
第四是杂途即文学、儒士。
王莽以后,汉宗室光武复兴,成为东汉,一共十三帝,共一百九十六年。
这个时期的政府是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的,一是王室二是政府,王室又分为王室自身、外戚、宦官。
东汉诸帝大部分童年即位、或者夭折,以及绝嗣,所以多母后临朝,母后后面是一个大的外戚集团,宦官也在王室与政府之判分下也得到了地位。
没有向心力,只顾自己的集团利益,这样岂能长久。
于是三国魏、蜀、吴鼎立。
魏,除曹操后追封为魏武帝外,共五帝四十六年。
蜀,四十三年共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位皇帝。
吴,孙权,共四位大帝五十九年。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篡位成功,继位十六年后,灭吴完成了一次大统,共五帝五十二年,贵族家庭的腐化,贾南风、八王之乱,西晋气数渐散。
晋室迁都南京,史称东晋,共十一帝一百零四年。
东迁时,衣冠也跟着南渡,北方的中国便陷入了纷乱中,割据成了五胡十六国,先后共一百三十六年。
东晋的日渐萧条,门第的日渐成长,晋室分崩离析,宋、齐、梁、陈合起来称为南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
1949-1965年》读后感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是《剑桥中国史》最后两卷中的第一卷的前一卷(即第14卷)中译本,描述了1949—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努力解决中国当代问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遇到的挫折。
第一编记录了新政权以苏联发展模式运用于中国的尝试,第二编概括了其后期间中国领导人为更快更好地解决中国问题而寻求本国发展模式的努力。
本卷的第一编都分析了政治、经济、教育、党与知识分子、外交五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及发展状况。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本卷撰写人皆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国外专家,他们向读者展示了所有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并揭示出这些相关因素如何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提供了准备。
从其结构来看, 它体现了剑桥历史丛书的特点,即各章均由每个专题的专家执笔,而由各卷学术地位较高的编辑中的主导编辑总其成;从其内容来看,它体现了从外国人视角去了解中国的典型方式,这种了解是“既通过它的历史,又通过它的现实,既通过它自己的传统,又通过社会科学的方法”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第一章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教授费正清教授,其内容统领全局。
通过对这一章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出此书的作者是在何种理论框架内撰写华人民共和国头十六年历史的。
即历史讨论的出发点是王朝循环的理论和实践。
首先从政治上看,费正清教授认为,建立王朝的历史使中国人民容易具有期待和欢迎恢复中央集权的倾向。
这个观点实在不敢赞同,从党和国家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的今天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中国共产党也不同于历代任何一个君王,也许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曲折,但中国共产党具备着更充分的执政合法性,树立起自己的科学发展观。
比如费正清教授认为,“君主不道德的行为, 这使他丧失了天命;其政权财权的崩溃,这部分地是由于奢侈挥霍,部分地是由于上层阶级的土地非法逃税, 把税赋负担转移到农民身上,农民的拖欠使政府日益贫困;日益恶化的民众福利,这尤其是由于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和国家无力维持公共工程,特别是防洪的堤坝和防饥荒的粮仓;低落的公众士气,这是由于贪污腐化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同时也表明了官员和民众与君主的离异;军事上的虚弱,这明显地表现在对入侵者和国内造反者的镇压方面。
”2这样的思维就显得有些片面和不公,
12R. 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 1965年[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从我国国家性质来看,近代以来,自清晚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新民主主义国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又如何能将认为毛泽东统一中国的成就,“与公元前21年的秦始皇的成就和公元589 年隋朝创建者的成就同属于特殊的一类或相类似呢,这就否定了中国革命的意义,即推翻封建统治,也贬低了中国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和作用,更是与宪法相违背,基于此,我认为这种王朝更迭论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一种“去合法化”的表述。
其次我想简单论述一下教育部分,本书将中国教育发展分为两部分,一是学习苏联时期,即高等教育体系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发展需要的更专业化的分工。
取消美国式的文科学院和美、英大学对学生特有的通才教育。
苏联的制度宗旨在于早就数量更少的难以适用的文科毕业生,而培养更多的经过训练就能直接参加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工作的毕业生。
二是一五计划的教改结果:高等教育体制是苏联和西方影响在精英层次上的有争议的混合体,对专业化的新的要求是质量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
从部分历史中我看到了中国教育历史的发展历程和观念转变,也基于自身学习感到了使命感,从书中教育的发展我感受到教育发展是基于一定国情和经济水平发展的,而当前,中国经济水平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的教育却没有达到相应水平,教师专业化水平程度依然不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这也反过来制约了国家发展,因此作为致力于教育方向的学生,我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通过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训练自己的理论实践水平和自我反思能力,以教师专业化水平要求自己,争取早日为祖国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