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技兴市战略.打造科技创新高地doc
教育产业园九大发展模式
我国教育产业园九大发展模式伴随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布局的加快,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带动已从原来依靠企业群的发展模式逐步晋级为依靠产业群的发展模式。
教育产业化是整个城市乃至区域产业群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产业园能够更好的实现教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和布局。
通常我们看到的类似产业园有:教育房地产类的教育综合体、文化教育孵化园;产业链整合类的O2O教育跨区域平台、教育城等等。
国内当前9类产业园发展模式:1、吉森地产模式:教育地产吉林省为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产业示范基地,提升梅河口城市形象,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与吉森地产合作,共同打造“吉森教育产业园”。
选址具有教育优势的梅河口市重点发展的河南新区,依托吉林森工开发建设集团开发的“吉森•柏丽城”地产项目,进行产业园规划。
产业园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5亿元,共分三期建设和实施:一期为“一站式特色教育街区”,二期、三期为高标准幼儿园、小学、初中等教育机构,最终形成0-18岁全年龄段高标准一站式教育产业园。
2、枫叶国际模式:国际合作与跨区资源整合枫叶国际学校是中国很早的一批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机构,拥有良好的办学质量和国际教学合作资源。
2014年港交所主板上市以后已从区域品牌一跃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集团全部以枫叶品牌冠名,提供双语K-12教育。
集团最主要的业务核心,在于双课程及双文凭高中教育。
集团的高中获得中国及BC省认证,毕业生可同时获授得到完全认定的BC省高中文凭及中国高中文凭。
截至最后可行日期为止,集团兴办7所高中、7所初中、6所小学、11所幼儿园及2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遍及中国八个大城市。
3、广东信宜模式:科教兴城信宜教育城是广东信宜市委、市政府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点工程,占地面积1500多亩,教育城规划建有信宜中学、教育城初中、教育城小学、教育城幼儿园和市青少年宫五所学校,全部按花园式现代化学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现有学生18000多人。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全面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全面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4.18•【字号】宁党办〔2023〕20号•【施行日期】2023.04.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全面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各市、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区直各部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直属事业单位,中央驻宁各单位,各大型企业:《关于新时代全面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4月18日关于新时代全面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22〕53号)精神,全面加强新时代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工作,提升全区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以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为重点,推动科普工作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区域化合作的新时代科普生态,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价值引领。
突出科普工作政治属性,强化价值引领和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省湖南公需科目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省湖南公需科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创新,成为变局中最大的稳定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吹响了创新的号角。
全会公报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科技强国,湖南有责。
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指引下,湖南做得怎样?下一步又将如何做?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征程中,我们既要坚定信心、不畏险阻,也要尊重规律、统筹规划。
强优势、补短板,在真抓实干中一步一个脚印,奋力实现伟大目标!良好的创新基础,是湖南为国作出新担当的底气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5年成果展日前落下帷幕。
4个展区88件展品,集中展示了这块湖南科技创新“试验田”和“领头雁”的部分“看家宝贝”,让观众感受到湖南创新的蓬勃力量。
“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14%以上的年均增速,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获国家科技奖励数量等持续增加,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60%。
国务院发布的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名单上,湖南科技创新工作已连续4年4次获表彰激励。
以优化创新生态为着力点,湖南全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
5年来,我省完成了涉及高新技术、科技成果转化、长株潭自创区、科学技术奖励等内容的4部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制定,创新创业的法治保障进一步加强。
推进了省级科研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管理等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赋能。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的通知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9.10•【字号】宜府发〔2021〕10号•【施行日期】2021.09.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其他规定正文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的通知宜府发〔2021〕1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和市委、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2021年9月10日(此件公开发布)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精神,落实湖北省科技强省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创新协同发展,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有关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落实“核心在人才、基础在平台、关键在转化、动力在改革”的科技创新发展要求,聚焦“扛起四个责任,带动打造四翼”重要使命,围绕战略科技力量、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供给、企业培育成长、创新要素聚集、区域联动发展实施“六新”重点任务,着力打造省域范围优势突出、特色显著、活力迸发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湖北科技强省建设,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宜昌贡献。
(二)战略定位。
加快激活宜昌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增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成为省域科技创新主引擎。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化工创新升级示范区。
改革开放三十年廊坊经济变化
我市利用外资始于1982年承办了两个补偿贸易项目,1985年以注册首家外资企业为标志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经过30年的探索与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已经形成,对外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是1990年前利用外资总量的39.4倍,年均增长24.3%。截止2007年底,全市实有注册三资企业544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5.9亿美元,涉及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3.6亿美元,增长44.9%。其中出口总额12.6亿美元,比1995年提高17倍,年均增长27.2%,其中三资企业成为有效拉动力量。旅游业也随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正成为我市的新兴产业,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33.8万人次,旅游收入41.9亿元,分别增长14.3%和15.5%。
发展廊坊正在向新科技创新型城市迈进。廊坊地处华北平原中部,京津走廊之间。在现代经济大潮中,最新最美的图画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为此,他们给自己确定了“依托京津、服务京津、发展自己”的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05年全市共实现高新技术技工贸总收入突破了18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1%和16.8%,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55%。
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变化明显,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改革开放之初,我市服务业体系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开放程度低,灵活性差。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大大提高,涌现出了一批新的高成长行业,初步形成了以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主体,其他服务业并存的第三产业体系。信息咨询、科技教育、房地产、现代物流、会展、旅游、社会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成为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提案参考选题
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提案参考选题一、经济(78条)1.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2.关于加速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和谐进展产业体系的建议3.关于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建议4.关于坚持“三去、一降、一补”,实现供需动态平稳的建议5.关于智能化进展:①加速智能应用增进智能产业进展,②加速培育重庆人工智能产业,③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④强化以智能化为导向的创新进展,⑤以智能化为导向加速产业转型升级6.关于培育制造业集群的建议7.关于加速重庆电话产业集群进展的建议8.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进展的建议9.关于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战略行动打算的建议10.关于增强工业项目产业生命周期治理研究,合理有效配置土地资源的建议11.关于实施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进展战略行动打算的建议12.关于实施军民融合进展战略行动打算的建议13.关于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材强市战略行动打算的建议14.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成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议15.关于加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建议16.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增进科技功效转化的建议17.关于加速推动重庆外贸自主品牌建设的建议18.关于推动全市会展业创新进展的建议19.关于大数据产业进展的建议20.关于推动“互联网+”行动的建议21.关于完善新型聪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的建议22.关于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材、科技领军人材、青年科技人材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建议23.关于加大对中小企业主和高级治理人员培训支持力度的建议24.关于增强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建议25.关于进一步落实宏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建议26.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打算的建议27.关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进展的建议28.关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建议29.关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大体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建议30.关于加速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进展的建议31.关于以“互联网+”引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深化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32.关于进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议33.关于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及功效转化支持力度的建议34.关于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银行存款账户开设的建议35.关于优化我市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相关政策的建议36.关于支持和鼓舞农人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的建议37.关于培育“三农”工作队伍的建议38.关于留住农村本土人材的建议39.关于打通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千米”的建议40.关于增进乡村旅行进展的建议41.关于深化漂亮乡村建设的建议42.关于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和谐进展的城镇格局,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建议43.关于支持资源型地域经济转型进展的建议44.关于加速支持民族地域、贫困地域进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建议45.关于在渝东北、渝东南进展相对滞后地域优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46.关于完善各类国有资产治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的建议47.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建议48.关于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建议49.关于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支持民营企业进展的建议50.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的建议51.关于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建议52.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税收制度、金融体制改革的建议53.关于成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议54.关于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建议55.关于打造网内功能性企业中心的建议56.关于健全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议57.关于成立社会性、制度化的金融教育培训机制的建议58.关于增强资源信息共享,提升税收共治水平的建议59.关于鼓舞支持保险业参与我市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建议60.关于增强全市物流中心计划建设的建议61.关于加大对生产保供等重要物资优先通过三峡大坝船闸支持力度的建议62.关于加速进展现代效劳业的建议63.关于加速全市商圈建设提档升级的建议64.关于减缓中小企业融资难、用地难、入园难的计谋建议65.关于健全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全产业链招商引资模式的建议66.关于细化中小企业“名优特新”财政帮扶政策的建议67.关于加大小微企业营改增政策研究力度的建议68.关于加大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效劳平台,健全行业协会的建议69.关于实施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战略行动打算的建议70.关于进展壮大“渝新欧”通道经济的建议71.关于引进更多市场主体承接重大金融外汇改革创新政策,推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建议72.关于自贸实验区建设:①借助自贸实验区优势,加速推动重庆对外开放的建议,②自贸区金融产业进展,③推动重庆自贸实验区与西部创新中心协同进展,④增强自贸实验区制度供给,⑤加速自贸实验区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进展73.关于加速推动跨境电子商务进展的建议74.关于尽快推动我市探讨试点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建议75.关于增强开放平台和谐进展,全力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内陆开放高地、口岸高地的建议76.关于推动重庆指定口岸健康进展的建议77.关于新时期外事工作推动重庆融入“一带一路”的建议78.关于构建重庆“大外事”工作格局的政策建议二、政治(12条)79.关于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利运行机制的建议80.关于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建议81.关于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建议82.关于增强区县政府法制机构建设的建议83.关于加速聪慧法院建设的建议84.关于推动群团改革的建议85.关于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议86.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建议87.关于推动“放管服”的建议88.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建议89.关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增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进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建议90.关于增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级人士工作的建议三、文化(15条)91.关于加速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增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建议92.关于高度重视传播手腕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阻碍力、公信力的建议93.关于增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成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建议94.关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网络文化建设的建议95.关于深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建议96.关于增强和改良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建议97.关于推动志愿效劳制度化的建议98.关于增强中小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99.关于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增强文艺队伍建设的建议100.关于完善公共文化效劳体系,深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议101.关于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的建议102.关于振兴乡村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103.关于增强村社文化中心建设的建议104.关于增强文物爱惜利用和文化遗产爱惜传承的建议105.关于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建议四、社会(65条)106.关于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改善民生战略行动打算的建议107.关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展的建议108.关于加速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进展的建议109.关于进展素养教育,推动教育公平的建议110.关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议111.关于支持和标准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建议112.关于妥帖解决“全面二孩”后相关教育问题的建议113.关于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114.关于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效劳的建议115.关于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的建议116.关于完善政府、工会、企业一起参与的协商和谐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议117.关于探讨破解育龄妇女新生育政策下就业难问题的建议118.关于完善按要素分派的体制机制的建议119.关于履行好再分派调剂职能,加速推动大体公共效劳均等化,缩小收入分派差距的建议120.关于出台公共交通工具“两小时内不限次数免费换乘”政策的建议121.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大体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大体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建议122.关于全面实施全民参保打算的建议123.关于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大体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的建议124.关于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的建议125.关于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低保制度的建议126.关于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效劳体系的建议127.关于健全农村妇女关爱效劳体系的建议128.关于健全农村老年人关爱效劳体系的建议129.关于重视和保护原独生子女家庭权益的建议130.关于进展残疾人事业,增强残疾康复效劳的建议131.关于加速成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的建议132.关于完善平安生产监管防范体系的建议133.关于提高城乡大体公共效劳均等化的建议134.关于增强公众急救培训,出台“急救免责法”的建议135.关于加大城市快速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力度的建议136.关于进一步减缓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建议137.关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建议138.关于深切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建议139.关于深切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域脱贫任务的建议140.关于加大革命老区、民族地域、三峡库区、贫困地域加速进展支持力度的建议141.关于以深度贫困乡镇为重点,持续深切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建议142.关于引导贫困地域和贫困群众进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生态旅行等特色产业的建议143.关于加速贫困地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144.关于推动健康扶贫工程建设的建议145.关于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精准扶贫力度的建议146.关于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建议147.关于大力进展农村电商推动精准扶贫的建议148.关于成立完善扶贫长效机制的建议149.关于严格脱贫攻坚督查执纪的建议150.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151.关于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建议152.关于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给保障制度的建议153.关于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效劳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建议154.关于充分发挥执业医师在“三医联动”改革中作用的建议155.关于传承进展中医药事业的建议156.关于支持社会办医,进展健康产业的建议157.关于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动医养结合,加速老龄事业和产业进展的建议158.关于成立健康效劳业人材培育进展计划长效机制的建议159.关于增进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效劳业进展的建议160.关于建设康养老年大学的建议161.关于实施食物平安战略的建议162.关于增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增强人口进展战略研究的建议163.关于增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的建议164.关于增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的建议165.关于加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建议166.关于增强社会意理效劳体系和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建议167.关于增强社会信誉体系的建议168.关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议169.关于成立城乡社区进展治理委员会的建议170.关于增强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建议五、生态文明(33条)171.关于实施生态优先绿色进展战略行动打算的建议172.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建议173.关于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建议174.关于进展绿色金融支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175.关于成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进展经济体系的建议176.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议177.关于进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的建议178.关于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平安高效的能源体系的建议179.关于推动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建议180.关于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推动绿色供给链进展的建议181.关于加速主城区绿道绿廊系统计划与实施的建议182.关于大力推动城市新能源公共交通,增进绿色进展的建议183.关于增强环境教育的建议184.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年活动的建议185.关于防治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建议186.关于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增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建议187.关于增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的建议188.关于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责任的建议189.关于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一起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的建议190.关于废矿物油、废旧塑料资源化利用环卫高新技术研发工作力度的建议191.关于加速推动城乡环卫公共效劳均等化的建议192.关于推动“地沟油”资源化回收利用的建议193.关于衡宇建设项目的审批,应充分考虑公共烟道设计、餐饮经营合理布局的建议194.关于实行错峰上下班,减缓因交通拥堵造成的尾气大量集中排放的建议195.关于加速完善城乡污水管网建设的建议196.关于加速推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建议197.关于增强农村塑料地膜利用治理的建议198.关于拓宽土地整治资金利用范围,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人居住环境的建议199.关于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的建议200.关于完善天然林爱惜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建议201.关于严格爱惜耕地,健全耕地草原丛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成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202.关于加速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建议203.关于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的建议。
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水平科技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水平科技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烟台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7.25•【字号】烟政字〔2024〕40号•【施行日期】2024.07.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水平科技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烟政字〔2024〕40号各区市人民政府(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高水平科技强市建设,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字〔2022〕225号)有关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强市、人才兴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建设新时代高水平科技强市为目标,以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赋能产业为实施路径,以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全域创新布局和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将我市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和面向东北亚的国际科创高地。
到2027年,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创新型城市排名进入全国前20名。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加,投入强度达到2.8%。
“使命导向”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加速形成,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稳定在65%左右。
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学家队伍持续壮大,具有烟台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加速隆起。
创新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烟台路径基本形成。
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2024年修订)
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2024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1.17•【字号】湖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9号•【施行日期】2024.03.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湖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9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于2024年1月17日经湖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1月17日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1997年11月29日湖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2012年5月31日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第一次修订2024年1月17日湖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第二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科学技术进步工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坚持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创建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主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全社会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科技强省。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科学技术进步工作的领导,将科学技术进步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健全科学技术进步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完善科学技术进步工作考核评价体系,营造尊重和保护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推进科学技术普及,保障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省人民政府组织开展本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构建和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统筹重大科技发展布局、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确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研究解决科学技术进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上海高新区招商手册
上海高新区招商手册一、园区概述上海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上海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园区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
二、地理位置上海高新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地带,紧邻浦东新区,交通便利,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
距离浦东国际机场仅需30分钟车程,距离虹桥国际机场也仅需40分钟车程。
此外,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设施一应俱全,方便企业员工出行。
三、产业定位上海高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园区致力于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完善。
四、政策优势上海高新区享受国家及上海市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人才引进、资金扶持等。
此外,园区还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支持,为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难题。
五、创新环境上海高新区注重创新环境的建设,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园区内拥有一流的科研设施和实验室,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资源。
同时,园区还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及上海市各类科技项目。
六、基础设施上海高新区基础设施完善,具备高品质的办公楼宇和现代化厂房。
园区内水、电、气等能源供应充足,通讯网络发达。
此外,园区还配备有高品质的员工公寓、商业中心等生活配套设施,为企业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七、服务平台上海高新区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包括项目申报、知识产权保护、融资支持、市场开拓等方面。
此外,园区还定期举办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八、商业配套上海高新区拥有完善的商业配套设施,包括购物中心、餐饮娱乐等。
这些设施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丰富的消费选择和便捷的生活服务。
同时,园区还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
九、企业案例上海高新区已成功引进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成长性创新企业。
福建科技创新行动实施方案
福建科技创新行动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经济发达、科技实力雄厚的省份。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不断推动,福建省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福建省的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制定福建科技创新行动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二、总体目标。
福建科技创新行动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高地。
三、重点任务。
1.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来福建创新创业,提升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3. 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支持。
制定更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降低科技创新成本,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力。
4.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方向转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
5. 加强科技创新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提升福建省的国际科技创新影响力。
四、保障措施。
1.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政策宣传和解读,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2.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资金扶持体系,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3. 加强科技创新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全程监管,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的规范进行。
4. 加强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科技创新活动,保护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
五、实施路径。
1. 加强政府引导,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强化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西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方略
西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方略作者:***来源:《开放导报》2021年第05期[摘要] 新发展格局下,科技创新是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模式,部分城市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创新竞争力。
但在创新资源、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升级等方面,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短板。
“十四五”时期,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需要从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增强创新能力、坚持特色创新、提高开放程度、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等多方面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能。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西部地区[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1)0095-08[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企业二元创新战略下资源配置与开放获取整合机制研究(72072167)。
[作者简介] 马朝良,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创新、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数字经济。
一、科技创新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引领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创新概念始创于熊彼特,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强调经济发展源于创新。
20世纪80年代后期,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对发达国家经济起到了强大的拉动效应。
结合系统科学、演化经济学等理论,迈克尔·波特提出创新驱动理论。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又相继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以及国家创新系统等相关概念。
库克(Cooke)提出区域创新系统,将其定义为由地理上相互分工、相互联系的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这种体系能够支持并产生创新。
学术界针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及分析框架进行了大量研究(黄鲁成,2000;柳卸林等,2003;Strand O、Leydesdorff L,2013)。
总结学者观点,生态良好的区域创新系统包括多元参与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通过多元创新参与者之间构成协同创新网络,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能够解决创新主体的孤岛效应,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强创新发展动力。
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
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工作目标1.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的工作目标之一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我们将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动力。
2. 培育科技创新人才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的另一个工作目标是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我们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人才,为苏州科技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具体措施包括:•设立人才基金,提供人才创业投资和贷款担保,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建设高水平人才载体,提升人才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全链条服务;•实施人才培育项目,支持人才培训和交流,提高人才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贡献热情。
3.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的第三个工作目标是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我们将充分发挥苏州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具体措施包括:•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发展科技创新园区,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资源,提升苏州科技的国际影响力。
工作任务1. 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的工作任务之一是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我们将根据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苏州市实际情况,编制科技发展规划,明确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指导科技工作有序开展。
具体工作包括:•开展科技创新需求调研,了解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需求;•组织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团队,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草案;•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完善科技发展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天府新区:建设科技创新研发高地
大根本 :注 重创新 ,构建体 系
共长。五是 要把深化科技体 制改革作 为推动科技进步与
是适应这~需要作 出的重大决策。
上五个要求的新路子 ,在科技创 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是探 索科 技创新 能 力跨越 发展 的试 验 田
四川 省 委 对 科 技 创 新 提 出 了五 个 方面 的要 求 :一 是 要 把 科 技 创 新摆 在优 先 发 展 的 战 略地 位 ,加 快 形成 以科
一
★第 二个层 次
主要 内容 :建设专 门的科技创 新集聚 区,设立能够
实现共 享公共服 务平 台和基础 设施 的科研机构 集聚 区 , 作 为科技创新 的实验示范 区,将其建设成 为具有特 色的
创新区内外高 水平的
科研机 构形成 强大的科技创 新功能 ,如引进国家级科技 创新平台、科技产业 化基地 、高水 平高层次的重点试验
上 可 以分 三 个层 次 建 设 :
★第 一个层 次
主 要 内容 :将 整个 新区视 为科技创新城 进行建设 ,
按 照 科 技 创 新城 要 求 考 虑 科 技 创 新 体 系 的配 置 ,全 面 建 设 科 技 创 新 体 系 ,使 其 成 为在 我 国具 有 重 要 影 响和 特 色 的科 技创 新城 。
制点重 。 高 的 任
, ,
一
创 新 的 强 大 动 力 ,形成 全 民 关 注 创 新 、 支 持 创 新 、 参 与 为 加 快 转 变经 济 发 展 方 式 , 四川 目前 已将 科 技 创 新 创 新 的 良好 氛 围 。 建设 科 技 创 新城 ,将 利 用 新 区在 体 制 驱 动 作 为全 省 最 重 要任 务 之 一 。 而 天 府 新 区 的 建 设 ,正 机 制 方面 的优 势 建设 多种 试 验 田 ,探 索 如何 更 好 落 实 以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公布日期】2021.10.19•【字号】中示区组发〔2021〕1号•【施行日期】2021.10.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示范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2021年10月19日“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二〇二一年十月序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时期。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科学制定和实施“十四五”时期发展建设规划,对中关村示范区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有力支撑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更好发挥对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09〕28号)《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市“十四五”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等制定,是指导中关村示范区未来发展建设的行动纲领。
目录一、中关村示范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一)发展基础(二)发展形势(三)发展思路与目标二、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加强重点技术领域布局(二)大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三)完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三、深化先行先试改革,营造世界一流创新创业生态(一)深化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改革(二)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三)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四)探索新经济制度创新(五)完善创新生态治理机制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全球创新创业高地(一)加强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二)打造专业化孵化服务体系(三)支持高水平硬科技创业五、强化数字经济引领,建设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一)着力发展数字经济(二)构建“241”高精尖产业体系(三)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六、推动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提升园区引领带动作用(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二)加强高精尖产业空间载体建设(三)提升园区专业服务能力和绿色智慧发展水平(四)完善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机制(五)加强京津冀及全国示范引领七、全球视野招才引智,集聚世界一流人才(一)构建高能级人才队伍(二)创新引才育才用才机制(三)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八、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高水平开放的中关村(一)打造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支点(二)充分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三)提升创新国际化影响力九、加强规划实施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强化协调推动(三)强化规划实施一、中关村示范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一)发展基础中关村示范区是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和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园区。
寻找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点——今年全国两会上海政协委员有关“科技创新”
学术ACADEMIC70寻找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点文 /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董潇韩——今年全国两会上海政协委员有关“科技创新”的建议和启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今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之一,就是“科技创新”。
在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多位沪上全国政协委员聚焦科技创新,提出真知灼见。
为基础研究“冷板凳”加热,聚焦从0到1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明确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方向和发展目标,久久为功,持续不断坚持下去。
”将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发挥国家实验室作用等列入今年工作任务重点,对我国科技创新意义重大。
万丈高楼平地起。
基础科学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与源泉,它攸关一个国家能否在科创策源能力上有所突破。
没有基础科学的铺垫,就没有先进科技成果的诞生,更无法参与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
“要建设科技强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打牢基础研究这个根基。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呼吁要进一步加强与优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从0到1”的基础研究,要从“有”“稳”“兴”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有”即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的科研。
基础研究应瞄准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将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主线。
同时,应综合利用政策、资源和评价等方式,整合力量,协同各类主体,打开学科边界,深化学科间跨界交叉,产出重大、前沿科学突破。
“稳”是指对高水平研究大学基础研究的投入要稳定。
加大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既稳投入也稳增长。
加强前沿科学中心建设,特别是在建设初期保持稳定的支持,让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能够真正坐得住、沉得下、稳得住。
“兴”即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的引育,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提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后备力量。
阅读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摘编
1主题阅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
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
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
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
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9月30日),《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日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更能深切感受到抓住机遇、赶上时代的极端重要性。
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大概是一百年时间,是工业革命发轫和蓬勃发展的时期,而当时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失去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导致我国经济技术进步大大落后于世界发展步伐。
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大概又是一百年时间,在西方坚船利炮攻击下,我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列强侵略、政府腐败,长期战火连绵、动荡不宁、民不聊生,根本没有条件进行国家建设,也根本没有条件赶上时代前进步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上兴起一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东亚一批国家和地区抓住这个机会发展上去了,我国在闹“文革”,错失了良机。
【中心组研讨发言】加快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
【中心组研讨发言】加快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事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中心组研讨会上发言,并向大家分享我对于加快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的一些想法。
当前,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国家的科技实力一直在稳步提升,但仍然存在着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
为了弥补这一差距,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舞台上的竞争力。
首先,要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建设。
科技创新需要有优秀的科研人才和研发平台作为支撑。
我们要加大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提供更充足的经费支持。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研发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以及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的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平台。
其次,要加强科技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科技创新是全球性的问题,没有国界之分。
我们要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与各国科技人员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
第三,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策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们要强化政府的科技创新导向,加大对科技创新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
同时,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科技创新人员的创新动力,打破研究成果转化的壁垒,让科技创新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最后,要加强科技创新的宣传与推广。
科技创新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和认可。
我们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和科技意识。
同时,还要加强对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让科技创新切实造福于人民群众。
通过以上几点努力,相信我们能够加快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发展。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为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事们:首先,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研究。
湖南宁乡: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转化区
专题Advertorial湖南宁乡: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转化区以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创建为抓手,加快构建县域科技创新“大平台”。
文 | 贺随超 卢翔2023年2月3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在宁乡调研时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
宁乡市委书记张作林、市长黄滔号召全市上下以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创建为抓手,加快构建县域科技创新“大平台”,力争将宁乡打造成为湖南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转化区。
创新投入持续增长,资金输血源源不断2022年度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0.5019亿元,其中科学技术支出2.9256亿元,占比达到2.24%,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18.30%,本级用于科技方面专项资金达到3000万元。
2022年4月28日,宁乡市召开“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推进工业强市建设大会”,拿出真金白银6973.24万元,兑现各项奖励补贴,其中包括企业升高、创新平台建设、技术交易奖补共958.87万元。
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9家,其中前30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合计超过30亿元,有邦普循环、三一重起、中伟新能源等10家企业研发经费过亿元,其中邦普循环、三一重起、中伟新能源、弗迪电池、长沙格力为产值过百亿企业。
2021年度全社会R&D经费投入达到32.24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76%,增速达到21.52%,预计2022年度全社会R&D经费投入超过35亿元,占GDP比重将达到3.0%,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呈现较好态势。
创新企业不断提质,科研实力蒸蒸日上2022年,创新企业实力不断彰显。
邦弗特和飞翼股份获得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长沙升华微电子在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斩获成长组三等奖,邦普循环入选首届湖南省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大赛“十大科技创新企业”,法恩莱特荣获“2022中国锂电产业链年度创新企业”,且认定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等。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96 个、立项建设自治区一流学
业,推动创新资源、政策、服务向优势企业集聚,建设
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计划。
企业“双倍增”行动,进 一 步 加 大 对 高 新 技 术 企 业 的
性高职学校 15 所,
1 所高职学校入选 中 国 特 色 高 水
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单位。全区入选国家级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 确 立,对 科 技 进 步 提 出 了 更 高
高(国家的研发 投 入,即 R&D,支 出 占 GDP 的 比 例
一般在 2% 以上;②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70% 以上;③
自主创 新 能 力 强,国 家 的 对 外 技 术 依 存 度 指 标 在
30% 以下;④ 创 新 产 出 高,拥 有 高 效 的 国 家 创 新 体
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应 对 国 际 形 势 下 出 现 的 新 问 题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 人 航 天、探 月 探 火、深 海 深 地
新变化。当今世界 正 经 历 百 年 未 有 之 大 变 局,中 国
探测、超级计算机、卫 星 导 航、量 子 信 息、核 电 技 术、
发展面临的环境、任 务 和 需 要 解 决 的 问 题 的 复 杂 程
—)
,
作者简介:韩越(
女,
内蒙古赤峰人,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2000
通讯作者:斯日吉模楞(
1989—),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内蒙古 师 范 大 学 副 教 授,主 要 从 事 民 族 地 区 经 济 可 持 续 发 展、经
济结构与政策研究。
· 11 ·
总第 535 期
.18% 提 高 至 0
.93% ,呈 显 著 增 长 趋 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城:实施科技兴市战略,打造科技创“高地”
应城市坚持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培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企业、知名品牌。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已由过去的5%上升至现在的25%,工业经济发展逐步实现了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
2011年上半年,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超过50%。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应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将科技进步作为促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转变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科技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上年初,应城市邀请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专家帮助制订高新产业发展规划,服务好园区定位发展和产业招商,还在东部示范区实施“345”科技型重点骨干企业培育工程,引导恒天公司、富邦公司、骏腾发公司等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和科技融资,开发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占有率,推动企业扩张式发展。
在2011年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大会上,应城市企业骏腾发自动焊接有限公司和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2011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1年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64亿元,同比增长42.6%。
科技创新——企业生机和活力之源。
科技创新是提高企
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科技创新促产业升级,工业经济竞争力日趋增强。
恒天药业包装有限公司是应城市一家骨干民营企业,国家药用包装瓶塞的定点生产厂家。
主要产品包括医用橡胶瓶塞、易开启组合铝盖、药用丁基橡胶塞等三大系列产品,每年生产能力50亿只。
2011年,该公司依靠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通过平台建设,开发自主创新品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
该公司研制生产的医用包装材料产品覆盖大半个中国,占了同类市场份额的30%以上。
该公司投资6300万元的输液用非PVC十层共挤模项目已投产,可年新增销售收入2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
目前,应城市宜化双环、新都化工、久大等骨干企业,也纷纷通过思维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一系列措施,加大创新力度,用自己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开拓市场。
近年来,一批以恒天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在应城异军突起,令国内同行刮目相看。
来自应城市经济商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应城市拥有国家级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
搭建平台——科技创新的先决条件。
应城市全力构筑“科技产学研、科技金融、科技与企业”三个融合平台,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积极向创投、风投公司等金融机构推介科技型企业与项目,多渠道为企业技术创新融资。
先后为富邦公司引进创投资金5300万元,成为孝感各县市中首家引进
创投资金的企业;与孝感钱源担保公司、市商业银行共签了科技金融合作协议,探索专利质押贷款,先后为骏腾发公司、弘锦科技企业孵化器贷款750万元,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德邦公司与武汉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开发联营关系,自主研发的新型硅烷偶联剂产品被评为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恒新公司与华科大联合开发新型锂盐电解材料,产品科技含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请国家专利3项。
恒新公司还通过自主研发和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攻关,研制新一代高性能硫化剂——“六氟安酚A”产品,投产后,可年创产值3.5亿元、利税1亿多元。
应城市充分利用科技活动周、送科技下乡、科技培训、科技进村入户等平台,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推进科普宣传,提升全社会科技意识。
2011年上半年共有0.54万人次接受了农技知识、疾病预防、环保健康、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科普教育,全社会科技意识进一步提升。
资金扶持——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
应城市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重点扶持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或税收过1000万元的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
市政府每年拿出400万元,奖励创新型企业,并设立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奖励基金。
政策扶持——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
为推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应城市委、市政府对宜化双环、久大、新都、恒天、德邦、东诚有机硅等骨干企业,在用地、政策保证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激发其投资改造意愿,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加产品附加值。
新都公司引进美国嘉施利公司高塔装臵生产工艺,生产高浓度复合肥,每吨价格超过2000元;青岛啤酒(应城)公司实施技术改造,产品质量保持与本部一致;久大公司依托高新技术,开发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营养盐、调味盐、高效盐、保健盐、礼品盐等五大系列产品,提高了产品档次。
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应城市委、市政府在政策优化、研发功能强化、产学研智能化和完善创新服务平台方面,初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创新体系,走出一条适合应城实际的市域发展之路。
(应城市回归办吴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