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校本课程中开发与利用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校本课程中开发与利用
新时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不断受到教育者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的促进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从实际生活出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标签:课程资源;乡土地理;开发与利用
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教师乃至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在此過程中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增强地理教学活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并且有机地把这些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呢?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1.开展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必要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地理教学在统一教材模式中,无法体现地方特色,实现因材施教。不可否认的是现用地理教材往往与乡村实际、学生生活世界有着一定的距离。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空洞、单调,往往让乡村学生对地理课堂产生枯燥的感觉,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往往行成喜欢地理知识不喜欢地理课的现象。许多学生由此对地理课产生厌学、怕学、难学的思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地理课程的有效性,必需认真关注乡村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整合地理资源,让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乡村地理教育带来源泉与活力。
2.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外延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是非常丰富的,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非常多的,通常情况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各种馆室、信息中心、学校网站、景点绿地、宿舍、球场、礼堂;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无形的资源,如校内校容校貌、校纪校风、人文资源等;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爱好、特长的学生和教职工;也包括传统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指学科课程的教材,教参、教辅和练习册。校外课程资源包括了校外各种指导地方课程的力量,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其他有形和无形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为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地方课程开放性、实践性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本文主要谈的是校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也说新课标下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也说新课标下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上的地理。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注意把地理知识与当地日常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认识家乡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结构,评价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趋利避害的措施,让他们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到地理知识活学活用的乐趣,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又能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变成将来参加家乡建设的基本技术,学以致用,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地理教材在阐述地理现象和地理基本原理时,考虑到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和典型性,所选的事例和材料全球性、全国性的较多,而中学生理解能力相对欠缺,对很多知识没有接触或缺乏亲身体验,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但他们对乡土地理耳濡目染,朝夕相处其间,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能适时恰当的选择乡土地理材料加以举例说明,则有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1、帮助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虽然乡土地理讲的是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许是学生熟识的,但是,这并不等于学生已认识和理解了家乡的地理环境,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知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以实践和综合学习为主要学习途径,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新课标下农村乡土地理教学的革新
理作 为综 合 性学 习 的载 体 ,要 让 学生
学习 “ 对 生活 有 用 的地 理 ”。所 以在
这 个 背景 之 下 ,如何 使 自己的地 理课 堂教 学符 合 新课 标 的要 求就 成 为 了各
位地理老师 积极 研究的新课题 。 所 谓 乡土 地 理 ,就是 指 本土 本 乡
摘
要 :随着对地理教 学认识的不 断深入 , 乡土地理在教 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
同时满足课程三维 目标 的要求 ,使学生
在知识 、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等方
用学生这一心理 ,适时营造与教学 内容
相关 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 生的好 奇心 ,
结 合起 来 ,帮 助学 生更 好 地理 解 地理 知 识 ,真 正做 到 学 以致 用 。因 而 ,作 为新 课标 规定 的 地理 必学 内容 和 地理
课 程 学 习 的载体 之一 ,乡土地 理 应引
面得到全面发展 。再则 ,就是要坚 持地 理性原则 ,重点 突出区域性 ,使本区域 内的 自然环境 、社会人文环境 等地 理学
特 征贯 穿 乡土 地 理教 材 编写 的 整个 过
从而涛 蛞 他们对乡土地理的学习兴趣。 如 在 教 学 《中 国 的 自然 环境 》这
教 学质量。 关键词 :初 中地理 ;乡土地理 ;教 学革新 ;农村
关 系 ,才 使 得 乡土地 理 的 教学 目标 更
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摘要乡土地理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开始设置地理课程就明确了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地位,新课程理念下乡土地理教学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教师应将乡土地理案例渗透在教学中,使高中地理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教学案例渗透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作用
(一)乡土地理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的素材,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点拨,便可言传,所以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二)乡土地理能使抽象、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三)乡土地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
可持续发展观。
新课程标准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
观念。”教材中的实例较为典型、实用,但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切身体会,如果利用学生身边的熟悉且有切身体会的乡土地理实例来讲解,那么效果较为明显。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发展, 增强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要求 :乡土 l , “ 二、新课标 下中学乡土地理教 学内容的选择 地理要结合所在地 区的 自 、 、 发展实 际 , 出 f 然 经济 社会 突 乡土地理泛指家乡的地理 ,但不 同层次的教学可以 区域地理 特征 ,体 现人地关 系协调 和可 持续发展 的理 l 选择不 同的尺度。 考虑到 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 范围,
《 教学与管理》
2 1 年 8 1日 00 月
新课程标准下 中学乡土地理教学 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⑧ 河 南 许 昌 学 院 ◎河南大学环境 与规划学院 ◎河 南 许 昌 学 院
申怀飞 翟书梅 郑敬 刚 聂
柳
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 “ 习对生活有用 的地 l 学
经济布局 中具有东引西进 、 南下北 上的有利条件 。这样 ,l 能有计划 、 有步骤地开展。其次 , 注重 对乡土地理活动 要
自然地进入乡土地理内容 , 加深学生对城市等级 的理解 ,l 的组织和安排 , 课 中学生兴趣高但往往意志不坚定 , 可能
学生会对济源市的发展过程和前途有较正确的认识。
l 对地理活动课三分钟热度, , 因此 要加强组织管理, 制定
2 学性和教 育性相结合 . 科 I 乡土地理活动课计划与实施细则 。 第三 , 重视对 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中有许 多属于传说 、 民间轶 闻的内容 , 对于 : 活动课的管理和投入 , 提供地理活动课必备 的简 易仪器 ,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乡土化的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乡土化的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乡土化案例教学是以学生身边的可体验的乡土地理资料为对象,构建开放的乡土地理课堂,引导学生了解乡土,在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中积极探究,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形成关心民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和价值观。笔者就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乡土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乡土化的价值
“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是这个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传统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直面这一挑战,以新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建立一种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能力水平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乡土化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地理这样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特点的学科教学。
乡土地理资料,从课程内容来看,它主要是以本地区的地理事象为学习研究对象的课程,是动态变化需要不断生成的课程,是开放式的鲜活的地理教学案例;是初中地理必修课程的组成部分,是高中地理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此过程是乡土地理教学的开发与实施的互动优化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过程,是课程资源不断生成以及构成不断优化整合的过程,是学生、教师、课程共同成长的过程。
2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乡土化的依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课标》针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发展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以下几个基本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的地理教学发展性评价。这些理念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了地理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之外还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和操作策略。地理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用正日益受到改革者和教育者的关注。
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运用研究
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运用
研究
摘要:初中地理学科,对学生文意识、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提升地理教学教学质量,引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地理知识休息过程中,核心素养得到发展。文章以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运用为研究对象,围绕三个方面对该课程资源的运用进行分析,希望对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一定价值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教学方法
引言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对学生各方面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渗透,优化教学内容,为课程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依据,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是落实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呢?本文就此进行相关的分析。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概念及特点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指在地理教育工作中使用的关于本地区地理环境,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内容。根据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性质,可以将其分成两个部分:自然课程资源及社会课程资源。自然课程资源包含的内容相对比较丰富,当地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自然景观、土壤植被等内容。社会课程资源则是指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旅游交通、城镇分布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
以根据教材内容,合理选择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将此与课堂、学生生活充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地理思维、问题解决问题能得到提升。此外,还可以根据功能特点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划分,分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其中素材性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师生比较熟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该素材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家乡的热爱之情。条件性课程资源,则是指当地的地理环境,如气候、农业、交通等内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加强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坚持渗透在各个教育环节中,以此提升教育工作有效性。
大通乡土地理在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大通乡土地理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大通六中文正香
[摘要]: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课教学的首要重任。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新课程乡土地理实施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目标,是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以《大通县乡土地理》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优势,密切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一、灵活运用教材案例,凸显乡土地理
在《德国鲁尔区的探索》章节的教学中,我在教材原有的框架结构中,添加了大通县桥头镇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的现状,以及遇到的环境问题,通过德国鲁尔区成功的整改经验中来探讨,大通县今后如何利用煤炭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和鲁尔区鲜明的对照及大通县乡土地理的案例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为家乡经济发展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也引发其在日后的生活中对大通县环境保护的密切关注。
二、乡土地理材料能使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
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到“区位”这个概念时,就“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列举了大家熟悉的桥头铝厂,让同学们分析它的区位:桥头铝厂位于大通县的境内(第一层含义);厂前有宁张公路经过(第二层含义)。最终总结利用“在什么地方?是否合理?”来断定一个事物的区位。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区位”这个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区位”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为其后的农业、工业的区位选择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样,在讲授“全国河流概况”及“中国气候”等问题时,也可以联系本地的“河流”、“气候”等实际知识,生动地举例阐明教材的重点及关键问题。
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5篇
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5篇
第一篇: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以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为例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这堂课选自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的陆春芳老师,是一堂高三地理复习课,主要讲述农业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在这堂课的讲述中,教师以乡土地理材料导入课堂,并以乡土地理结束本节课,从而我将以乡土地理为视角,以本堂课为案例,进而阐述乡土地理材料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
一、课堂教学过程简述
本节课教师引用乡土地理的知识“太湖平原的种植业”导入,以“苏湖熟,天下足”到现在的“消失的商品粮基地”引起学生的思考: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变化会对今后的无锡带来怎样的影响呢?随后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回忆“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并依此开始一一分析。教师采用三个探究活动,分别分析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其案例分别为我国东北地区、昆明周边地区的农业布局、新疆地区的农业。在自然因素中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主要阐释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因素中以昆明周边地区的农业部局为例主要阐述科技、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农业区位因素变化中以新疆地区的吐鲁番葡萄和红色产业为案例分析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到这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介绍,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进行了总结延伸。回到新课导入时的问题:太湖平原,从“鱼米之乡”到“无米之乡”,原因何在?未来发展?引起学生的大讨论,使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再以阅读资料从“无米之乡”到“鱼米之乡”完善知识体系,教师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再次回到无锡市的农业发展,讲
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中学乡土地理教学
遥 远 . 师 如 果 照 搬 课 本 讲 解 如 同 隔 靴 挠 痒, 不 到 理 想 的 教 达
、
课 堂渗 透
教育 效 果 。 学 中针 对我 县 人 口增 多 , 态 压力 加 大 这 一社 教 生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选取与教材内容有相通点 的、 可 会 现 实 , 排 学 生 课 余开 展 广 泛 的社 会 调 查 , 学 生调 查 所 安 让
当 , 在 自然环 境 和 经 济 发 展等 方 面 有很 大 的差 异 , 但 并进 一 长过 快 对 我 们 的 生 活 、 习 、 学 生产 、 境 有那 些 影 响 ? 过一 环 通 步 介绍 我 们 的优 点 与 不 足 。 习 区域 地理 西 北 地 区 部分 , 学 认 个 个 真实 的数 据 .一个 个 不 容 争辩 的 事实 让 学 生 深 刻 认识 识 荒 漠 草 原 、 漠 等 自然 景 观 时 . 比本 地 环 境去 认 识 , 荒 对 我 和 体 会 到 人 口问 题 不 仅 关 系 到 我 们 每一 个 人 的切 身 利 益 , 们 民勤 绿 洲边 缘 是 荒 漠 草原 。 围是 荒 漠 。 如学 习 我 国气 直 接影 响到 我 们 的 工作 、 习和 生 活 , 外 再 学 而且 还 关 系 到 中 华 民 候 特 点时 , 让学 生 分 析 本 地传 统 房 屋 建 筑 的特 点 ( 土 墙 、 族 的 长 远生 存 和 发 展 , 先 厚 自觉地 接 受计 划 生 育 政策 。 此 基 础 在
扎根乡土,升华地理教学
扎根乡土,升华地理教学
作者:陈亚伟
来源:《学习与研究》2013年第08期
1案例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地球村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了解世界某个区域的情况只需“弹指一挥间”。然而,世界各地区域复杂,瞬息万变,若想深入掌握其内在特征,只有在准确把握自己周边环境的情况下,相比较而知其所以然,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新课程所倡导的现代地理课程理念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表达十分明确。第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第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第三,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第四,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从“基本理念”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所以我在平时地理教学中尝试:“乡土地理的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2案例呈现
片段一:在学习“聚落与环境”时;我们绝大部分的农村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更别说了解世界的不同的聚落了,严重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实际,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从我们身边的聚落特点出发,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来突破这一难点。设置了一个探究问题:“我们这里民居有什么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时在多媒体上展示我们这里的砖瓦房的图片,原本不太活跃的课堂,瞬间热闹起来,学生自觉主动的讨论起来:认为乡亲们以砖垒强,烧泥作瓦,以木为梁,斜顶设计,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就地取材,经济,适用;2、家乡多雨,房顶建的很倾斜,利于排水;3、好多房子坐南朝北,光线充足。然后顺其自然的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寒冷地区、湿热地区、东南亚和北非地区民居特色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有了前面的乡土地理的内容的铺垫,很快的分析出原因。然后让学生说明,人类要想安居乐业,应该和自然环境之间建立怎样的关系?
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和心得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教师需要逐渐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强调规律的探索和原理的应用。真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应该使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自行将知识进行连接,能够通过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内化,形成属于自己的地理能力。很显然,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对自己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做一个深入的分析和变革,才能真正培养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具备地理思维和能力的学生。
2 、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1)强调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开放式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2)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3)面向全体: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4)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5)关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地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巧用乡土生活实例 激活地理课堂教学
同学们 : 成渝 高等级公路 修建之前 , “ 从
渡, 从海拔数千米的大山 , 一路 狂泻到海
拔 60 米 左 右 , 马 迎 来 是 千 里 平 原 。 0 立
成都坐长途 汽车去重 庆 , 中途 大家 都要 下车吃饭休 息 , 车上并无一人 , 但重 新上
感受 , 将其与教学 内容紧密结合 , 起学 激
生的好 奇心 和求知欲 。教师通过课 堂教 学达到扩展 学生 的生 活经验 、 增加 他 们 对家乡的感 知 , 他们 在感 同身 受 中由 使
次会议 审议 并通过 了《 关于兴 建长江 三
课程之间的距离 , 从而加深他们对抽象知 识点的理解 , 强化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例如 , 讲解 四川 乡土地 理 。越 过 盆 地西缘 的巨大 山脉就属于 四川盆地 的范 围了, 紧邻 着 大 山的就 是 被称 为 “ 天府
学 生 的 是一 幅 简 单 的 示 意 图 , 字 方 面 文
传统 的川西 2 8县 , 以在 四川也多被 叫 所 做川西平原 , 又由三个子平原组 成 : 其 北 部绵 阳市所在 的江彰 平原 、 中部成 都 市
过野外考察 并对 比原先 的乡 土地 图, 说
出 哪些 地 理 事 物 发 生 了变 化 。 总 之 , 土 地 理 案 例 教 学 在 高 中 地 乡
利用乡土地理案例 激活地理课堂教学
利用乡土地理案例激活地理课堂教学摘要:随着教育观念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更新,以“育人为本”、“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内涵已成为当今教学舞台的新理念。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尽量结合乡土地理材料中的一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把它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地理课的质量。
关键词:乡土地理;案例;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观念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更新,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出台实施,以“学科为本”、“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正被逐步淘汰,以“育人为本”、“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内涵已成为当今教学舞台的新理念。地理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更需要从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内容中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才能为地理学科注入新活力,为21世纪培养具有一定地理意识和学习能力的素质人才。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尽量结合乡土地理材料中的一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把它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地理课的质量。
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法,从分析某一典型的地理事实材料入手,探究地理事物时空演化规律,由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促使地理原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教会了学生进
行实际工作的思路和基本方法。
那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如何加强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再谈乡土地理
再谈乡土地理
摘要新课改下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内容,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重视乡土地理教学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创造力,和发挥乡土地理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学质量观察力创造力德育教育
乡土地理教学作为地理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未得到大部分教师的重视,其结果是学生掌握了丰富的地
理知识,却不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随着深入落实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去那种以“学科为本,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正被逐步淘汰,新的理念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形成可持续发
展观念。地理教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内容, 就往往能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无疑是适应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综合性很强, 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多数学生认为比较难学的一门学科。而由于大部分学生所能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只是自己生活的家乡,因此,乡土地理知识就成为学生建立真切、正确的地理表象的基础,教学中联系相关的乡土地理知识,会使学生感到容易学,有兴趣,这就为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提供了重要的准备。也正因为如此, 新课程标准对以往被忽视的乡土地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把乡土地理作为综
合性学习的载体, 让学生通过搜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 进行实践活动。”应该说,渗透乡土地理内容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现就乡土地理运用于课改下的地理教学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执行和新教材的使用,新课标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地理课程改革方面,地理实验教学因其实践性、探究性强,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良好途径,符合课改理念。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一个循序渐进,有条理、有节奏、有重点的师生之间知识传递和心灵接触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主导。这里,本人结合具体案例谈谈初步的思考和探索,仅供广大同仁再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这一问题时参考。
总之,我们的地理课堂只要体现出“快乐、对话、开放、探究”等特征,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爱学地理的人,会学地理的人,有地理运用Hale Waihona Puke Baidu力的人,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孙双金.开放的社会呼唤开放的教育[J].人民教育,2008
【2】、文吉吉.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J].人民教育,2009
四、新课堂应该是一个探究的课堂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或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的主题可以是以学科领域的,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要有探究的欲望,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探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是求知欲,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2、探究要有问题空间,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有多大。例如:“青藏高原”、“地势高”是形成该地区区域特征的关键性地理要素。该地区的气候、水文、农牧业、工业生产的分布、交通及区域文化等诸方面均与“地势高”密切相关。学生在探索与之密切相关性的问题过程中,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上有着更大的空间,它不是学生简简单单地读读教材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仔细地研读教材,深入地思考。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学生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最具探究价值。太难太易都没有探究的价值。3、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探究是一句空话,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4、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建构主义把协作交流作为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事实上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青少年学生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的课堂一直是“一言堂”、“满堂灌”,还有什么探究可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
作者:任蔚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目标,是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以《上海市乡土地理》“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优势,密切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一、灵活运用教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体现新课程开放性、综合性的理念
乡土地理教材因为修订、出版和使用的周期问题,一般都滞后于实际发展状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以及当时、当地和本校具体情况,进行“再创作”:删改课本中过时、陈旧的内容,增加相关的历史发展过程、最新的发展信息以及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使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实际相联系,与学生的直接感受相呼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地区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关注家乡的发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乡土地理的兴趣。
在《上海市乡土地理》“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章节的教学中,我在教材原有的框架结构中,添加了昔日的上海交通状况、与学生以后出行密切关联的建设成就和规划设计,如在上海的交通建设中,增加了正在建设中的、连接市区和郊区的“三环十三射”高速公路系统和横跨黄浦江的“世界第一拱”──卢浦大桥的介绍,展示了正在规划中的综合性大型交通枢纽上海南站、十五条轨道交通线路、长达32公里的芦洋跨海大桥(连接上海芦潮港和洋山深水港)的景观图。课题还借用了上海申请举办世博会的宣传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今昔鲜明的对照和当时最新的信息,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为家乡的
建设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也引发其在日后的生活中对上海城市建设的密切关注。
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促成情感的共鸣
要实现新课程要求的“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的拓展,课堂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就是立足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将其与教学内容
紧密结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学习达到扩展其生活经验、增加对家乡的感知,使学生在感同身受中由衷地产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使课程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1.课堂教学前:设计、组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乡土地理课程拥有丰富的、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社会资源,新课程标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有利条件,将乡土地理的课堂扩展到广阔的社会天地中,指导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地理现象、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记录所得、所感、所想,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上海──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一节教学前,组织学生开展以下实践活动:①参观上海城市规划馆,比较不同时期的上海地图,探寻上海城区范围、交通方式、绿化布局的发展变化,列表小结。②采访周围的长辈,了解他们对上海以前的交通条件、环境条件、居住条件的感受和对现在的生活条件的认识,并作较详细的记录。③利用所获得的文字资料,再搜集一些上海城市建设的图片,制作成墙报进行交流展示。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学生能逐渐学会从活动和生活中搜集相关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因为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会兴趣十足地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
2.课堂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信息,分享体验,共同探讨的研究活动由于学校课程安排、时间、社会环境、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在社会和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大多数是零散的、片面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一步组织、提炼和深化。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与前面的实践活动相衔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图片、新闻、故事、实例等设计教学情境和实验操作,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模拟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在社会实践中搜集的资料和获得的知识,比较分析这些图片、事例,深入讨论、拓展问题,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从认识家
乡过去的状况和现在的发展,引申到关注家乡的未来,甚至于描绘、设计、构想家乡未来的宏伟蓝图。
如关于上海的交通,学生在看完上海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迥然不同的交通状况的照片后,竞相举手发言,列举搜集到的关于上海过去的乘车难、过江难等交通不便的事例和数据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解释为什么以前的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黄浦江的阻隔),而现在浦东成了旅游、投资的热点地区;描述现在出行时感受到的公交车的便利,高架路的畅通,地铁、高速列车的快捷。大家在热烈的讨论中,进一步感受到上海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多种出行方式的不同线路,并由学生评析各种出行线路的速度快慢、成本高低、舒适程度、对环境的影响;最后学生围绕轨道交通的规划图,讨论“为什么上海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设想“这些轨道交通建成后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改变”。这类扩展性的思考、想象、讨论,进一步将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有效的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充分激发起学生生活在这样快速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的自豪感,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有效地激发起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共鸣。
三、淡化知识点,着重于学生综合性地理思维和使用地图能力的培养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揭示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知识点的背记已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材中关于家乡的名称、数据、特征等地理要素,教师只需将其作为背景资料,简单介绍,告诉学生如果需要时如何去查找。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点,去认识和分析各种地理要素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当地独特的地理景观、经济发展、环境状况的影响,和彼此之间的联系;以整合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多角度、综合分析、判断地理现象的思维习惯。“上海──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教学中,教材中强调的高速公路、内环线道路组成、和交通枢纽的名称数据,都不要求学生去记、背,而是将其作为学生熟悉上海交通图的着眼点,作为认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