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

作者:任蔚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目标,是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以《上海市乡土地理》“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优势,密切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一、灵活运用教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体现新课程开放性、综合性的理念

乡土地理教材因为修订、出版和使用的周期问题,一般都滞后于实际发展状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以及当时、当地和本校具体情况,进行“再创作”:删改课本中过时、陈旧的内容,增加相关的历史发展过程、最新的发展信息以及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使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实际相联系,与学生的直接感受相呼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地区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关注家乡的发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乡土地理的兴趣。

在《上海市乡土地理》“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章节的教学中,我在教材原有的框架结构中,添加了昔日的上海交通状况、与学生以后出行密切关联的建设成就和规划设计,如在上海的交通建设中,增加了正在建设中的、连接市区和郊区的“三环十三射”高速公路系统和横跨黄浦江的“世界第一拱”──卢浦大桥的介绍,展示了正在规划中的综合性大型交通枢纽上海南站、十五条轨道交通线路、长达32公里的芦洋跨海大桥(连接上海芦潮港和洋山深水港)的景观图。课题还借用了上海申请举办世博会的宣传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今昔鲜明的对照和当时最新的信息,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为家乡的

建设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也引发其在日后的生活中对上海城市建设的密切关注。

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促成情感的共鸣

要实现新课程要求的“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的拓展,课堂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就是立足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将其与教学内容

紧密结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学习达到扩展其生活经验、增加对家乡的感知,使学生在感同身受中由衷地产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使课程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1.课堂教学前:设计、组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乡土地理课程拥有丰富的、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社会资源,新课程标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有利条件,将乡土地理的课堂扩展到广阔的社会天地中,指导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地理现象、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记录所得、所感、所想,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上海──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一节教学前,组织学生开展以下实践活动:①参观上海城市规划馆,比较不同时期的上海地图,探寻上海城区范围、交通方式、绿化布局的发展变化,列表小结。②采访周围的长辈,了解他们对上海以前的交通条件、环境条件、居住条件的感受和对现在的生活条件的认识,并作较详细的记录。③利用所获得的文字资料,再搜集一些上海城市建设的图片,制作成墙报进行交流展示。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学生能逐渐学会从活动和生活中搜集相关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因为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会兴趣十足地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

2.课堂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信息,分享体验,共同探讨的研究活动由于学校课程安排、时间、社会环境、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在社会和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大多数是零散的、片面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一步组织、提炼和深化。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与前面的实践活动相衔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图片、新闻、故事、实例等设计教学情境和实验操作,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模拟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在社会实践中搜集的资料和获得的知识,比较分析这些图片、事例,深入讨论、拓展问题,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从认识家

乡过去的状况和现在的发展,引申到关注家乡的未来,甚至于描绘、设计、构想家乡未来的宏伟蓝图。

如关于上海的交通,学生在看完上海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迥然不同的交通状况的照片后,竞相举手发言,列举搜集到的关于上海过去的乘车难、过江难等交通不便的事例和数据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解释为什么以前的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黄浦江的阻隔),而现在浦东成了旅游、投资的热点地区;描述现在出行时感受到的公交车的便利,高架路的畅通,地铁、高速列车的快捷。大家在热烈的讨论中,进一步感受到上海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多种出行方式的不同线路,并由学生评析各种出行线路的速度快慢、成本高低、舒适程度、对环境的影响;最后学生围绕轨道交通的规划图,讨论“为什么上海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设想“这些轨道交通建成后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改变”。这类扩展性的思考、想象、讨论,进一步将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有效的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充分激发起学生生活在这样快速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的自豪感,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有效地激发起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共鸣。

三、淡化知识点,着重于学生综合性地理思维和使用地图能力的培养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揭示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知识点的背记已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材中关于家乡的名称、数据、特征等地理要素,教师只需将其作为背景资料,简单介绍,告诉学生如果需要时如何去查找。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点,去认识和分析各种地理要素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当地独特的地理景观、经济发展、环境状况的影响,和彼此之间的联系;以整合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多角度、综合分析、判断地理现象的思维习惯。“上海──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教学中,教材中强调的高速公路、内环线道路组成、和交通枢纽的名称数据,都不要求学生去记、背,而是将其作为学生熟悉上海交通图的着眼点,作为认识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