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
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引言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中国两位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们的诗歌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艺术在不同时期的转变,并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陶渊明的背景与风格陶渊明(365年-427年)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化名人,被誉为“田园诗人”。
他出生在文化昌盛的士人家庭,对文化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追求和赞美为主题,他倡导自然、简朴、清静的生活方式。
陶渊明的作品特点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以写景、抒怀和议论三大类为主。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饱含哲理。
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山水情怀,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认识。
陶渊明诗歌风格的转变陶渊明的诗歌艺术在其一生中经历了明显的转变。
他早期的作品以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观为主题,强调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理念。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他的诗歌作品逐渐从田园风格转向了寓言和政治抒发。
谢灵运的诗歌艺术谢灵运的背景与风格谢灵运(385年-433年)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杰出的政治家诗人”。
谢灵运的家世显赫,年少时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
他曾凭借其政治才能和文学才华,为南朝宋立下了赫赫战功。
谢灵运的作品特点谢灵运的诗歌作品以抒发情感和反思人生为主题,他的作品充满激情、奔放和豪气。
他的诗歌语言富于比喻,形象生动,情感真挚。
他的作品既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又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思考。
谢灵运诗歌风格的转变谢灵运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转变。
他早期的作品充满激情和豪气,反映了他年轻时的行动力和政治抱负。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社会经历的积累,他的诗歌作品逐渐变得更加深沉和富有哲理。
他开始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对人性的思考。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艺术的比较相同之处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之美。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作者:陈金华来源:《牡丹》2018年第26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陶渊明享有崇高的声誉,被后人尊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作为一位生活在晋代的诗人,其诗歌的一大特色就是质朴、自然,充满山水情怀。
一生中,陶渊明共经历了五次出仕入仕,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归隐,而这与之“爱丘山”的本性与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志趣有很大关系。
陶渊明是东晋的一位著名诗人,其一生为后人留下诸多宝贵的财富。
众所周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风,其作品以描写和感悟田园生活为主。
陶渊明生活在山水诗盛行的时代,过去对他的研究,多对陶渊明作为“田园诗人”的特殊性予以强调,但人们多次阅读其诗歌便会发现,陶渊明依然受到了当时时代风潮的影响,其诗歌同样刻画了山水景观。
除了田园,陶渊明诗歌中还有诸多山水成分。
一、山水情怀产生的原因一直以来,人们均非常关心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原因,人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无一例外地均会关注其思想内涵与当时的时代背景。
有时,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或许得到的答案会更好。
通过辩证分析陶渊明的五次仕途经历,人们能够了解他放弃仕途,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山水的原因,简而言之就受家庭环境、性格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家世影响陶渊明降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因此他的童年受政治阴影的影响极深。
陶侃是陶渊明的曾祖父,作为东晋的开国元勋,功名显赫,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并担任荆、江两州的刺史以及长沙郡公。
同时,陶渊明的父亲与曾祖父均曾担任过太守这一职位。
陶渊明母亲则出身于书香门第。
但陶侃在出身方面并不高,被称为“小人”,被当成是谋朝篡位之人,人生遭遇较为悲惨,可以想象,若其后人想要入朝为官势必非常困难。
陶渊明小时候生活在浔阳紫桑(即今天的九江市),虽然家道中落,但幸运的是他仍然能够读书,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二)本性使然陶渊明从小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因此其建立了兼济天下的抱负,可门阀制度的限制阻碍了其理想的实现,其理想最终沦为泡影,他和其他人的不同点在于“大济苍生”的精神以及“自尊”。
(提纲)中国古代诗人的山水情结解读
中国古代诗人的山水情结摘要:诗歌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诗是其中发展较为充分的一种,古代诗人寄情山水,对山水怀有特殊的情结,吟咏山水的诗作也是层出不穷,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宝贵诗作传颂至今。
本文由山水诗的定义及特点等内涵入手,结合实例分析了我国古代诗人对山水不同的情节,然后论述了山水诗的不同变现形式,最后从历史、社会、文化及诗人自身的生活经历四个方面分析了古代诗人纵情山水的原因。
关键词:诗人;山水情结;影响因素引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神奇的大自然,风光秀丽,景色优美,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也为人类的艺术文化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古代诗人游历山水时,往往被大自然激发起创作的灵感,感情丰富的诗人对山水似乎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他们不光赞美神奇的自然山水风光,更重要的是透过山水进行思考,或抒发人生哲理,或叙述对生活的感悟,或寄寓复杂的感情。
由于古代诗人的自身经历不同,再加上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情况各异和主流文化导向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对相同的物象也会有不同的感悟,他们以其丰富的感情经历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山水情节的诗作,在浩淼的诗作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山水诗的内涵(一)山水诗的定义山水诗是谢灵运开创的,主要以描写山水风景为创作目的的诗歌题材,兴起于南北朝时期。
其中的山水可以是纯自然的山水,也可以是经过人工修饰的山水。
诗中描绘自然山水,使山水诗成为一个审美意象,而且注重借景抒情,借山水传达诗人真正的情愫。
鉴赏山水诗作既要能够绘山水之景,更要品山水之情。
我国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他们风格迥异,但都有很高的成就。
(二)山水诗的特点首先,山水诗中的山与水都是客观存在的。
自然界的山和水是山水诗的主体,是诗人主要的描写对象。
它可以经过人工的装饰但是必须真实的存在,这样才能够保证描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不会脱离现实的基础,从而使得整首诗具有活的灵魂。
其次,主从关系明确。
山水田园诗鉴赏
杨万里
杨万里从“师法古人”迈进到“师法自然”,建 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诗歌转变 的主要枢纽,开创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杨万 里对自然景物有着特别的敏感,独具眼光和心胸, 观察细致,领会深刻,描写别有生趣,往往在平 凡中捕捉到不平凡的情趣。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 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 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①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 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 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 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王维
王维写过政治诗,边塞诗,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的还是他那别有胜 景的山水田园诗。他目睹了官场倾轧,世情翻覆,并且自身也体验 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后,“愿得燕弓射天将,纵死犹闻侠骨香”功 业心和热情迅速冷却下来。中年以后,即抱持了“漆园非傲吏,自 阙经世务。但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的生活态度,内隐外仕, 选择了一条亦官亦隐的生活道路。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是个人心灵 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王维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 面。 但是,王维诗中更多是那些带有几分禅思玄意的清逸雅致的画面, 他是一位悟性极高的人,超人的才气不仅在诗、书、画多方面卓有 成就,而且在参禅悟道方面,也有大彻大悟的智慧。画家的眼光, 音乐家的听觉,诗人的感觉,佛家的心态,赋予他一种不同凡响的 艺术力量,他几乎把每一项景物都注入特有的灵魂和感觉,又把自 我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王维的 山水诗,以境写心,了无痕迹,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 韵外有致,有一种悠远的意境。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其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一种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远离尘世烦扰、追求自我完善与卓越、行持道德的人生哲学。
隐逸思想渗透在陶渊明的诗作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隐逸的山水情怀。
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士人们隐逸乐土,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
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隐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隐居在深山中的理想之乡,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他的诗歌中也融入了对山水的理解和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三》)“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桃花源记》)这些诗句抒发了他内心对山水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清静的渴求。
陶渊明对于清静的追求可以从其诗作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清静成为他思想和行为处处呈现的特色。
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羁旅深山,愁闻空蝉,徘徊榆关”(《归园田居·其二》)的无尽孤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的隽永清寂,“野望千里,烟光袅袅。
”(《饮酒·其七》)这些深情的句子表达了他对平静、清闲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陶渊明诗作中还往往流露出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
他在《桃花源记》中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批判,表现出了对世人的不满和对清高高洁的向往:“闻道无妻先隐泪,有妻空更试比年。
”(《归去来兮辞》)这一句诗表现出了他对于世俗婚姻制度的蔑视与调侃。
而《杂诗·其二》“是以嘉乡者,游避胜于市,退身卫其真,得非相之事。
”则表明了他坚持道德清高的主张。
总之,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他一方面具有对山水的爱好和崇尚清静的追求,另一方面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体现出一种深沉的隐逸情结。
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即便到现在,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价值意义。
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论文)
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论文)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摘要: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中国古代文坛上两颗耀眼的明星,分别开启了我国古代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创作先河,两人并称“陶谢”。
他们二人都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对我国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二人的诗歌都对山水田园风景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在内容上都是描写田园的风光,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自身的情感。
前人也对他们从各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主要从两位作家作品的语言特点,思想倾向,以及由诗歌所反映的人生意境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比较一、陶谢诗歌语言比较陶渊明的诗歌语言语言平淡,浑厚醇美,用极其简单明快的语言创造出优美的诗境,从而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
朴素精炼的语言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乡村生活,都渲染着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
萧统是最早对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进行总结概括的诗人。
“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亲。
”1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风格的评价基本上都可以概括为:“自然、平淡、情真、古朴、意远”。
对于“自然”这一点,古往今来有很多评价,例如苏轼有评论:“予尝有云,言发于心而冲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予。
以谓宁逆人也,故卒吐之”2。
这里所讲的意思是陶渊明的诗歌的语言都是最自然的、最朴实的,不经过刻意的修改雕刻的。
黄庭坚也对陶渊明的诗做过评价,“至于渊明,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
虽然,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于检阔者则病其放。
”3再比如朱熹的评论,“渊明诗所以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其二,诗歌语言平淡,主要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对田园风光景物的描写充满了最原始的气息。
杨万里有评价:“五言诗淡雅深长者,陶、柳。
”朱熹讲:“渊明所说者老、庄,然辞却简古。
”这里所说是指陶渊明的诗歌语言都是日常用语,通俗易懂,没有艰深晦涩不易理解的词语。
其三,情真。
我们品读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能够真切的感觉到他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都是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歌代表人物,其诗歌以自然风景为背景,以真挚情感为主题,以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为特征,是中华文明中最受欢迎、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艺术为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自然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主题与自然环境相连,自然意象是其诗歌关注的核心,反映了该时期汉人关注自然美和传统美学的特征。
陶渊明常常通过先进的意象技巧和自然意象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生命的价值和尊重。
(1)山水意象山水素有中国文化的代表性,陶渊明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山水意象,即山川、草木、风景等自然元素。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樱桃等,描写了一幅田园风光图;《归去来辞》中的“到乡翻似烂柯人,旧业无成身将老”寄托了陶渊明对于家乡山水情怀的深深眷恋;《饮酒》中的“东篱采菊,炮石叩秋娘”则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真诚热爱。
陶渊明常常以自然意象来助推表现诗歌的真正意象,以此为代表他的诗歌具有生动明快、带有亲和力、触动人心、传达感情的作用。
(2)昆虫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也采用了昆虫意象,如《桃花源记》中的蝴蝶、蜻蜓,表现了闲适自在、勇敢善良、活泼可爱的形象,形成了引人入胜的诗歌世界。
(3)鸟兽意象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出现了一些鸟兽意象。
如《归去来辞》中“戏蝶洞仙桥,桥上红桃林”描写了一幅欢快的田园图景和热闹的鸟兽群像;《饮酒》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表达了内心的激情和享受。
这些意象营造出了大自然美好的生态环境与结构,并突出了自然的美好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情感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以情感意象为主,情感在其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包括其对人与自然的情感,对家庭、友情和爱情等感情的表达。
(1)人与自然的情感陶渊明不仅关注和描绘自然意象,也关注着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自然与人的情感联系。
如《饮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感情;《归去来辞》中的“山中应有千骑闪,何处更言归路近!”表达了陶渊明怀念家乡之情;《闲居赋》中的“春之醇也”,表达了深刻的情感之美。
陶渊明的诗歌与文化价值
陶渊明的诗歌与文化价值陶渊明,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他的诗歌自然朴实,充满了浓烈的人文气息,深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诗歌出发,探究其文化价值。
首先,陶渊明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山水、云霞、花木、鸟兽等的美丽描绘,对自然的恭敬和抒发深情。
在他的诗歌中,大自然是一个独立而有灵性的存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和谐的交流和共生。
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抚慰,在今天被认为是一种先锋的环保意识,因为它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而不是侵占和摧毁自然。
其次,陶渊明的诗歌表达了对人文精神的关注。
在他的诗歌中,人类的情感与道德、人文思维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关心人类的幸福和内在的快乐,强调人的理性和智慧,渴望达到一种境界,使人类能够超越现实的痛苦。
这种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陶渊明对人性的塑造上,而且体现在他对社会风俗的赞美中。
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种美好而理想的社会状态,人们如同桃花源中的居民一样,过着平和而自由的生活。
这种社会状态,成为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
此外,陶渊明的诗歌还强调了个人内心自由的重要性。
他的诗歌中常常强调自由、独立和奔放的精神,反对卑劣和奴性的内涵。
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就充满了这种求胜于己、追求自由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在陶渊明诗歌中有所体现,在当今社会中,也被认为是一种先进的价值观念,人们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空间,坚定抵制任何形式的束缚和约束。
最后,陶渊明的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他在诗歌形式、意象、节奏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
他的诗歌语言典雅,朴实而高超,有时也充满了想象力与幻化,如《杂诗》中的“万物美通同,天人一洞中”等。
这种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性,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品位。
由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陶渊明的诗歌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瑰宝之一。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中体现的自然观
一、概述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田园诗以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人生哀愁而闻名。
在他的田园诗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念,这些观念对我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自然观的角度探讨陶渊明的田园诗,分析其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观念。
二、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描绘了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他深情地描绘了田园景色,同时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眷恋和热爱。
在他的诗作中,自然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成为了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
他所描绘的自然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与人的情感、意志和品性相通联的。
这种自然观念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想化表达。
三、山水情怀与诗意境界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山水元素被广泛运用,成为了他诗作的主要表现对象。
在他的诗中,山水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诗意境界,从而使得山水成为了一种承载诗人情感的意象。
他的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山水元素,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景仰和对人生的幽远思考。
这种自然观念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独特情怀,以及他们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追求。
四、自然万物与生命共通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还融入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理解。
他以一种超然的意境,描绘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灵的形态和气质,赞美了自然界中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一种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怜悯,这种自然观念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表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生态的关注。
五、自然与道法自然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透露出了他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察和对道法自然的追求。
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道义准则,生活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这种自然观念与我国古代儒家的“道法自然”思想相契合,表现了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六、结语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所体现的自然观念,不仅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怀和道德理想。
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谢安居士,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年间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以田园生活为主题,表现了作者恢弘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哲理思考,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珍贵遗产。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丰富多样: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主题广泛,包括田园生活、山水景观、友情、爱情、人生哲理等。
他以田园为背景,描绘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和自然景观,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2. 语言简练优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行云流水,富有音乐性和韵律感。
他善于运用对仗、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3. 情感深刻真挚:陶渊明的诗歌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的烦恼都倾注在诗歌中。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为基础,真实地表现了他对人生、友情和爱情的思考和感悟。
4. 思想深邃独特: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关注人生的意义、命运的无常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通过诗歌反映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不满。
陶渊明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对后世的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以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表达方式创作了一批经典的诗篇,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摘要】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意象,表现出对自然、田园生活、孤独与归隐的独特感悟。
本文从自然意象、田园生活意象、孤独与归隐意象、意象运用技巧和传世影响等方面对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他诗中所运用的丰富意象,探讨其独特魅力、深远意义以及现代价值。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意象独具特色,传承深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通过对陶渊明田园诗歌意象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与独特之处,同时也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歌、意象、自然、田园生活、孤独、归隐、运用技巧、传世、影响、魅力、深远意义、价值、现代意义。
1. 引言1.1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陶渊明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农耕诗人,他的田园诗歌以其浓厚的乡土情怀和清新自然的意象而闻名于世。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归隐隐士生活的向往,通过丰富多彩的自然意象和细腻动人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田园画卷。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自然意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通过描绘清晨的田园景色、村庄的炊烟和青葱的竹林等细致入微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还融入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孤独归隐的向往,他以孤独的隐居生活和超脱尘世的心境为主题,反映了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质朴宁静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意象运用技巧也颇具特色,他善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情感的抒发来展现诗歌的意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意象和巧妙的构思,为诗歌增添了一种深远的内涵。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意象传世至今,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代意义。
通过研究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意象,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还可以认识到田园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试析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试析陶渊明的隐逸情怀隐逸林泉,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隐逸林泉,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理想。
历经世事沉浮之后,莫不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
赏奇山异水,处江湖之远就成为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地,在这里生命得到超脱,灵魂获得安慰与升华。
隐逸诗文则以寄情山水为主,写诗人对山水的审美,抒发隐逸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隐而吟咏,留下了众多后人叹为观止的隐逸诗文!对于隐逸生活,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早已有了,如隐逸的文学传统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楚辞》:《楚辞》中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开创了源流,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其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则是东晋陶潜。
陶潜,字渊明或元亮,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
由于陶渊明出身于封建文人家庭,受儒家思想影响,正如孔子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 他把出仕看作弘扬“道”的一种途径,目的在于辅佐君王以教化百姓。
而当有志于“道”的君子面临现实的“无道”无能为力之时,则应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隐居以求其志”。
所以在其22岁时怀着“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开始出仕。
对理想的执着与黯淡的现实往往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他的追求、失落与痛苦都在歧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此以后,他出仕为官,失意而归隐,在不断出仕和归隐中,他认识到了当时乱世,知道自己的志愿无法实现,并且感到质性自然,于是他采取了同统治者不同流合污和洁身远祸的态度。
另外影响陶渊明的是老庄思想,他的核心是“自然”,它强调尊重万物各自的自由。
陶渊明将老庄的“自然思想” 践行为具体的生活方式与情感追求。
他为了保持个体生命的自然本真,他用率真坦白的态度处世,用自己的生活和诗歌诠释着崇尚自然的理想,“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种崇尚自然的理念使得陶渊明原本就喜爱自然的秉性更加勃起,于是当他毅然的选择了隐逸,从此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影响他的老庄认为道生万物,而万物之中,唯有自然,最能体现道的本质与真美。
对陶渊明诗歌风格的评价
对陶渊明诗歌风格的评价
1. 田园诗风:陶渊明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主题,描绘了宁静、恬淡的农村景象和质朴的生活情趣。
他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农田劳作和乡村民风,表达了对自然和质朴生活的向往。
2. 清新自然:陶渊明的诗歌鲜明地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和生机。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具体的形象,刻画出四时变化、山水风光等自然现象,让读者感受到清新、纯粹的自然美。
3. 忧国忧民:陶渊明的诗歌中不仅融入了对自然的赞美,也折射出他对社会动荡和统治者腐败的忧虑与关注。
在某些作品中,他以隐喻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
4. 温情人文:陶渊明的诗歌也充满了对人情世故的关怀和对友情、爱情的歌颂。
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以真挚、温情的笔触描绘人物形象和人际关系,给读者带来共鸣和感动。
总体而言,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富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深邃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他的作品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并对后世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于诗人陶渊明的简介资料
关于诗人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关于诗人陶渊明的简介资料陶渊明是一位著名的古代中国文学家,也是唐代时期的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陶渊明诗选”中的佼佼者。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介绍诗人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文学作品以及其代表性的文化价值。
一、生平经历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原籍湖北黄冈,生于晋朝泰山(今山东泰安),卒年不详。
他是东晋超凡之士陶濬的后代。
陶渊明自幼才华横溢,十分聪明,曾经为朝廷效力,担任了几个重要职务。
但后来因为政治斗争而离开了官场。
自此之后,陶渊明常年隐居于江南地区,沉浸在诗词创作中。
他的诗作高度赞扬了自然的美丽,表达了他对人类文明衰败、政治黑暗的厌恶。
他的著名作品《桃花源记》也让后人深受启迪与感动。
陶渊明以自由不羁和追求真实为信条,被后世誉为“文坛上的巨匠”。
二、文学成就陶渊明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所写的诗歌语言自然、朴实,文笔流畅,富有美感。
如他的“闲居即是天,山水常应我”的这句诗表达了隐居者的自在与恬淡,对慢节奏的生活态度的赞词,寄意深刻,让读者在幽深的山水之中感受到文人的心意丰沃。
陶渊明的词作也备受开化,表现出深沉厚重的个性。
他的《归去来兮辞》是古代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因其曲调优美而常被唱诵。
陶渊明的散文作品亦是才思计算非凡,使人体味自然之美。
三、文化价值陶渊明的文学作品充满着天然、安谧、独特的情怀,给人以深沉而安静的心境,具有稳住人心、撼动人心的双重魅力。
他强调诗词创作的表现形式之美,也重视理念的表现性格。
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占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总的来说,陶渊明是一位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流传至今,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史学意义。
陶渊明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自由、自然的特征,也展示出他对人性、自由的关切和对虚伪大耳朵的批判。
陶渊明的创作思想和文化影响在许多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
陶渊明的杰作是像“桃花源记”、“九章”和“归去来兮辞”等等。
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摘要:陶渊明的诗歌质而自然,充满着一种山水情怀,这与他“爱丘山”的本性相契合,与他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襟怀和意趣相统一。
他的诗歌“论怀抱则旷而且真”,主要表现在他骨子里的山水情结和外因作用下任真闲适、欣豫自远的追求上。
他作诗喜用山水意象,例如山和泽,他常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抒发其对山水的依恋和渴望与山水相融的情怀。
同时,他的个性兼具厚重卓拔和圆融通脱的特点,故能恰到好处地把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物镜之中,达到无我之境,并向世人传达一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
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一体浑融,体现了陶渊明诗歌中深藏的山水情怀。
关键词:陶渊明;山水情怀;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论文类型:理论研究史论陶诗,一般多以“萧散冲淡”(朱熹)[1]、“质而自然”(严羽)[2],“冲淡高洁”(梁启超)[3]、“和谐静穆”(朱光潜)[4]等作概括,认为它自然情深,可以与《诗经》三百篇相媲美。
本文着重从“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和“山水性情”三个方面对陶诗做一点浅层次的分析,聊以探求陶诗中的山水意境以及深蕴在这意境中的诗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即山水情怀。
一、陶诗中的山水情结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
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
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
”[5]诗缘情而发,他从山川河泽中得到美的感受付之以诗,他的诗“论怀抱则旷而且真”[6],读者能触景生情,情以景观。
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性本爱丘山——骨子里存在着亲近山水的基因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
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我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盛唐时代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繁荣时期。
[规律总结][链接高考]8.(2018·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解析:选A A项,“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的说法不当。
诗中“先师”指孔子。
前两句陈述孔子的遗训,即作为一个士人,应该以追求“道”为终极目标,不应该为贫穷而担忧,真正担忧的应是难以追求和实践的对“道”的要求。
诗人立志躬耕,并非“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而是诗人觉得孔子的遗训可记而不可及,孔子的理想、精神难以企及,这也是诗人一种自谦的说法。
渔歌子名篇十首
渔歌子名篇十首《渔歌子名篇十首》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由南朝梁代诗人陶渊明所著,共收录了十首渔歌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这些诗歌描绘了渔民的生活和情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第一首《归去来兮辞》是《渔歌子》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它描绘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充满了深情和感伤。
诗中“归去来兮”一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纠结,同时也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感慨。
第二首《涉江采芙蓉》则是一首描写美景的诗歌,诗中以“涉江”为主题,描绘了江水清澈、芙蓉盛开的美景,展现了作者的诗意和想象力。
第三首《桃花源记》是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神秘的桃花源故事,其中包含了对自然和人性的探讨和思考。
这篇文章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奇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
第四首《归园田居》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它描绘了作者的田园憧憬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宁静的向往,也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名句。
第五首《饮酒》则是一首豪放派的诗歌,它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由的追求,充满了豪情和激情,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酒诗之首。
第六首《山行》是一首描写登山经历的诗歌,它描绘了作者的山水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中“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壮美景色的感叹和对人生的思考。
第七首《读山海经》则是一篇散文,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地理知识和神话传说,其中包含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探讨和思考。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第八首《登高》是一首描写登高赏景的诗歌,它描绘了作者的登高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和对享受生命的追求。
第九首《饮酒》是一首描写饮酒作乐的诗歌,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由的追求,充满了豪情和激情,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第十首《归去来兮辞》是《渔歌子》中的另一首名篇,它与第一首诗歌相似,都是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
山水田园诗
夏日三首(其一) (北宋 )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具体说明一下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 “清”的? 反衬手法。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 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 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作简要分析;这首 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邀”字是拟人手法,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 的一样; “纳”字展开想象,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 起来一样。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 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江烟水照晴岚(山林间是雾气),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 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 酒旗儿风处飓,爱杀江南。 ⑴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A.空间转换,时远时近:作者的眼睛和画笔起始于了望大江远山, 然后写两岸人家,芰荷池塘,沙洲水禽……;忽而又放纵开去, 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回收至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 景,便一览无余了。 B 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此为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 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 招展,又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 ⑵古典诗歌的意境,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之分,你认为 此曲属何种意境,这 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此曲应理解为“有我之境”。这首曲看似客观描写,但实际 处处有我。如“看沙鸥”之“看”固然是“我”看, “芰荷丛 一段秋光淡”之“淡”也包含着作者的感受和评价。七句写景中 没有作者表赞叹一 字,但笔笔都像用醮满了爱的浓汁画出来的, 否则哪能像这样美丽与可爱?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见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诗的前两句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请简析。 “春阴垂野草青青”写的是暗景,色调暗淡:春云 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 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给人以压抑之感。“时 见幽花一树明” 写的是明景,色彩清新:岸边不时有 一树野花闪现出来,在眼前豁然一 亮,给人一种轻松、 舒畅、振奋之感。 (2)诗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析。 这两句写泊舟看潮,诗人系舟登岸, 稳坐在古庙 之中了,安闲自在,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表 达了诗人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
(完整word版)山水田园诗常见思想感情完美版
诗歌鉴赏教案--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常见思想感情一、明确概念1.所谓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二、情感表达常用词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1。
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诗人通过描写清幽恬静的山林景色或绚丽雄奇的自然风光来表现诗人置身此地时的喜悦与赞叹,以及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赏析】“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动与静的错觉,表现了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这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壮阔景象的赞叹之情.2。
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归园田居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的简介和诗词有关
陶渊明的简介和诗词有关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的文学大师,被誉为“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词作品广为流传,并对后世文学和艺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诗词作品。
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生于晋代灵川县(今山西省吕梁市)一个农家。
年轻时,他曾在临淮(今江苏宿迁)一带当过官。
但他并不喜欢权力和名利,他的真正梦想是远离繁华喧嚣,过上隐居的生活。
于是,他离开官场,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陶渊明的诗词作品以写田园生活、山水风景、离愁别绪、思乡之情等为主题。
他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感情,富有诗情画意,被称为“田园诗的大师”。
陶渊明诗集《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描绘了一个神秘的仙境,主人公在此度过了平静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表达了陶渊明逃避政治风云的愿望。
陶渊明的诗句中常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把握了人生的真谛,从诗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具有高度敏感和洞察力的人。
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采菊的行动有了生气,更表达了作者放眼远处,超越者时和空间限制。
在“庐山谣”中,“万壑深重烟冥冥,千重万嶂日辉明”的写景,以及“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的描述,如画般绽放出了自然的魅力,真实地再现了庐山的景色。
陶渊明的作品,更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爱国情怀。
他曾经写过:“呜呼!吾去来兮续前缘,人类纷纷善恶深。
” 在这里,作者将自己与其他生命体一视同仁,关注人类命运,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性的理解。
总之,陶渊明的作品常常被视作人类文明精神的代表。
他以他特有的田园诗风、真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触动了无数读者,并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结语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
他的作品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也表达着生命的精彩和生命的意义。
现代读者有幸品读着这位文学大师的作品,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文学知识,更是生命哲学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摘要:陶渊明的诗歌质而自然,充满着一种山水情怀,这与他“爱丘山”的本性相契合,与他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襟怀和意趣相统一。
他的诗歌“论怀抱则旷而且真”,主要表现在他骨子里的山水情结和外因作用下任真闲适、欣豫自远的追求上。
他作诗喜用山水意象,例如山和泽,他常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抒发其对山水的依恋和渴望与山水相融的情怀。
同时,他的个性兼具厚重卓拔和圆融通脱的特点,故能恰到好处地把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物镜之中,达到无我之境,并向世人传达一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
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一体浑融,体现了陶渊明诗歌中深藏的山水情怀。
关键词:陶渊明;山水情怀;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论文类型:理论研究史论陶诗,一般多以“萧散冲淡”(朱熹)[1]、“质而自然”(严羽)[2],“冲淡高洁”(梁启超)[3]、“和谐静穆”(朱光潜)[4]等作概括,认为它自然情深,可以与《诗经》三百篇相媲美。
本文着重从“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和“山水性情”三个方面对陶诗做一点浅层次的分析,聊以探求陶诗中的山水意境以及深蕴在这意境中的诗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即山水情怀。
一、陶诗中的山水情结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
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
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
”[5]诗缘情而发,他从山川河泽中得到美的感受付之以诗,他的诗“论怀抱则旷而且真”[6],读者能触景生情,情以景观。
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性本爱丘山——骨子里存在着亲近山水的基因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
“爱丘山”的意思就是“爱自然”,“性本爱丘山”说明他的骨子里存有着亲近自然的因素。
他渴望并在后二十年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已融成大自然的一员,他不再是山水的旁观者、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山水早已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
虽然曾经“误落尘网中”(同上),还“一去三十年”(同上),但就像羁鸟恋着旧林,池鱼思着故渊,他“目倦川涂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无时或忘地“心念山泽居”(同上),最后“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向往山水的心被彻底放飞,即使面对死亡,他也可以高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拟挽歌词三首》其三)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领略到诗人对山水的喜爱和眷恋。
那些山,那些泽(水),以及山泽间的动物和植物,都充满着一种非凡的魅力,诱惑着他走近。
“山泽久见招”(《和刘柴桑》)——山泽哪里会真的招呼人,只因为诗人心思归隐,在山水情结的作祟下,他才会觉得山水见招。
这是情结与实物之间的通感。
也正因为诗人“性本爱丘山”,拥有着妙造自然的山水情怀,所以别人都瞧不上眼的山野景观在他笔下却显得格外亲切,他的诗歌才能任怀得意,营造出一种属于山水独有的意境。
2、怅恨独策还——黑暗社会压迫下渴望回归自然陶渊明生于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年少时,他也有过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他真醇的秉性受不了宗室斗争、军阀夺权的政治野心,受不了不断的血腥杀戮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更兼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便选择了归隐这条路。
选择归隐,证明他“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
归隐后,可以“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久去山泽游”(《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可以尝试“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可以怀想“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饮酒二十首》其十)。
总之,山与水可以缓解他心头的压力和疲劳,洗去他因见过太多世俗社会的黑暗和污浊而引发的厌世情绪。
与山水相融,把山水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归宿,是陶渊明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作出的明智选择,作用其中的除了他骨子里拥有的高尚节操和爱山又爱水的真性情,当然也离不开黑暗社会压迫人性的反面驱动。
“性本爱丘山”和“怅恨独策还”(《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分别是山水情结形成及表现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作用在陶渊明的诗歌写作上,便形成一种冲淡自然、清新流畅、古朴质直、醇厚隽永的诗风,感情真挚而富有奇趣,故金代元好问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7]总括其诗歌特点。
他的山水情结与他诗中的山水意象巧妙融合,一起构成一种浑融的山水意境。
二、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意象陶渊明的诗歌抒情沁人心脾,写景豁人耳目,深得隐逸之趣。
在他的众多诗歌中,山水意象的运用极其频繁,惯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
这些意象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都体现自然的特点,即以山水为美的对象,追寻山水,主要是为了满足追寻者对美的要求。
其中,广义的山水意象包括山、泽、松、兰、鸟等与山水相关的生命和物事,狭义的山水意象则单指山与水(主要是泽)。
下面,我们便从山与水的意象分析陶诗的山水意境,探求陶诗的山水情怀。
1、山的意象陶渊明的诗歌中山的意象繁多,有陵岑、南山、西山、东岭、曾丘等,不同的意象与不同的时令、景物和心情相结合,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尤其以南山最具典型性。
南山这个意象分别出现在《饮酒二十首》其五和《归园田居》其三中,它既是一座实体的山(指陶渊明住所附近的庐山,古称南障山),又作为诗人心中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信念而存在。
以《饮酒》其五为例,按照古汉语的原则,第三联后半句“悠然见南山”既可理解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也可理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所以,在这里,山与人一样具有“悠然”的性情——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邈远。
它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中渴望回归自然,像山水那样自在的理念和追求。
而一个“悠然见”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当然也把美好的风光囊括在其中了。
整首诗虽然无一字实际写情,却句句关情,意境迥然,可以说是得尽风流。
在诗中,景物、情理水乳交融,有神无迹,所以温汝能所撰《陶诗汇评》中有“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独绝。
境在寰中,神游象外”[8]的说法。
此外,“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十二首》其二)、“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和郭主簿二首》其二)、“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游斜川》)等诗句中山的意象也都呈现出冲淡自然、清静渺远的意境,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渴望栖隐山林、归复自然的情怀。
2、水的意象陶渊明诗歌中水的意象也十分丰富,有江、海、湖、泽、涧等,尤以泽的出现次数为多,且多与山连用,“泽”作名词在《古汉语常用字典》中被定义为“聚水的洼地”[9],在陶诗中显然是指与水有关的东西或地方。
“山泽久见招”、“心念山泽居”、“久去山泽游”、“寒气冒山泽”(《于王抚军座送客》)、“迥泽散游目”、“和泽周三春”(《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饮酒二十首》十二)等诗句,或寄托向往山水的情怀,或描写水滨隐居之人的高尚品质以表达自己的仰慕效仿之心,任真自得,深得“渐近自然”[10]之趣。
职称论文陶渊明是以意写境的高手,他的诗歌以写意为主,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平实的笔法精炼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以达到写意传神的效果;并融兴寄于自然美,使景物人格化。
意象本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陶诗中,山的意象与水的意象一体浑融,绝不孤立。
诗中的意象往往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且具有渺远的意境。
这种渺远是意象使然,也是诗人的心境所致。
例如,“心远地自偏”(《饮酒二十首》其五),“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里,进到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宗白华先生曾说:“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11]陶渊明便恰到好处地抓住了这“游心”,他把山水意象融而为一,连同自己本身达到物我谐忘的境界,使本来的山水述怀变作山水情怀,从而营造出一种自然而有奇趣的山水意境。
故宋代苏轼盛赞陶渊明作诗“才高意远”[12]、“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13]三、陶诗中的山水性情陶诗的真趣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来的,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求,是主观与客观的浑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4]这便是对陶渊明运用“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刻绘。
就像庄周梦蝶一样,陶渊明早就与山水融为一体,山水的性格便是陶渊明的性格。
孔子也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同样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因此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钱穆先生对此解释为:“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知者似之,故乐水。
山安固厚重,万物生焉,仁者似之,故乐山。
”[15]大抵是说,山的特点厚重卓拔,与仁者相似;水的特点圆融通脱,与智者相似。
这是用“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
从陶渊明的诗作和生平来看,他的性格中这二者兼而有之。
鲁迅先生曾说:“陶潜诗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16]这更加证明了陶渊明的性格中刚和柔是兼济的。
1、山一样的性情——厚重卓拔、独立自持的仁者风范山独立无畏。
只要它存在,它就坚定地独立,不依附哀求别人,更不会为着私利、为着五斗米向人折腰屈膝。
它稳重且懂得自持,在原则上固守节操,具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卓拔。
陶渊明性格的卓拔体现在他不畏权势所迫,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上。
当他对统治者失望之后,选择归隐,更体现出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彻底否定和坚决的反抗精神,他的《饮酒二十首》,通过回忆过去生活,写出了他从出仕到归隐种种生活的观感和体验,传达了对污浊、险恶的社会的痛心和不满。
例如《饮酒二十首》其六中,诗人借酒抒怀,感叹俗世里做人行事的无原则性。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寥寥数语,把表面现象可以蒙蔽人们眼睛,社会舆论可以给人错误导向的通病尽显无疑。
言辞咄咄,体现的正是山一般的卓拔。
《饮酒二十首》其八中,诗人以孤松自比,表现自己高洁坚贞的人格。
在寒冷的季节里,“众草没其姿”,而它却依然挺立,折射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了诗人以清高自许,不愿“随波逐流”、哪怕守穷也要学高山青松卓然而立的品性。
同时,他的厚重表现在对山川田园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亲近上。
再以《饮酒二十首》为例,第九首中“父老”提酒邀饮,诗人“倒裳”而迎,表明诗人生性的冲淡,与农民间毫无隔阂、融洽无间;而诗的后半部分写诗人与老农促膝相谈,老农劝诗人处世不要那么认真,还是出去做官的好,这番“父老言”有点像屈原与渔夫的问答,类似于陶渊明的自明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