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4 0 3 0 0 3
我 国国有商业银行不 良贷款 的形成原因及 其特 点 , 出 了相应 对 策 , 并提 以期利 于 国有
银 行 的 信贷 管理 茜 度 的改革 与完善 。
【 关键 词】 国有 商 业银 行 ;不 良贷款 ;成 因;对 策
一
、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终使得信贷风险控制与风险承担发生分离。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普遍实行的是纵向型 多层级的体制 , 总仃一 级分行 一二级分行 支行一分理处, 有五个层次。通常办 一 笔 贷款 业 务至 少要经 过两 个 【 : 的层 次 , 在层
层 』报审 批的过 程 中,由于信 息 不对称 , 存
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 不 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孙妙娟 重庆工商大 学融 智学院
【 文章摘 要 】 我 国 国有 商 业银 行 改革 正 通 过 阶段 式顺 利 向前推 进 。 由于 国有银 行 的资 产现 状 不容 乐观 , 尤其 是 企业 不 良贷款 的 剥 离
和 消化 更是 关键 。 文比较 全 面的阐述 了 本
国有商 业 银行是 巾闯金融 业 的主体 , 在 国 民经 济和 社 会 发展 _具 有 举 足 轻 重 的地 { l 何 。小 良贷款 是指 借款 人未能 按 原定 的贷款 协议 按 时偿还 商业 银 行的 贷款 奉息 , 者 已 或 有迹 象 明借救 人 不可能 按原定 的贷 款协 议 按 时偿 还商 业 银 干 的贷 款 本 息 而 形 成 的 贷 于 款 。包括 次级 类 贷款 ,可疑 类 贷款和 损 失类 贷款 。目前我 国 国有商 业银 行 的不 良资产 严 重偏 高 ,苊 其 以四大 国有 银行 为最 。同有 银 行 的不 良资产 的增 J,成 为金融 险增大 的 J 口 。要 原 因。我 同银 行信 货在 企业 融 资总额 巾 三 占9%左 右 ;银行 信贷 的 7% 有 又是 由 四 0 5 大 国有商 业银 行 贷 出;而这 些 国有商 业银 行 的制 度迄 今 尚未得 到根 本性 改革 ;作为 负有 帮助同有企业脱 困任务的政府附属机构 ,国 有 商 业银 行 在 过去 2 年 中积 累 r大量 逾 期 0 贷款 。银行 系统 存在 的 风险 ,最 明显 的 、突 出 的外部 表现 就足 银行 大量 的 不 良资产 。国 有商 业银 行 不 良资产数 额 巨大 , 牵 涉面 J , 且 成 因复 杂 ,难 以具 体 区分 。国际上 优秀商 业银 行 的不 良贷款 率 多在 3 以 下,而 国 内 % 截 至 2 0 年 1 月末 ,我 国境 内商业银 行 不 09 2 良贷 款余 额 47 . 亿 元 ,比年 初减 少 698 933 2 . 亿元 ;不 良贷款 率 15%,比年 初 下降 08 .8 .4 个百 分点 。 中中小企 业 不 良贷款 比例 为 4 其 .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日益严重,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导致部分企业和个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外部原因之一。
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导致信用风险增加。
中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方面相对薄弱,是导致不良贷款产生的内部原因之一。
部分银行过分追求短期利益,忽视风险控制,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
部分银行在客户评估、贷款审批等环节缺乏规范和透明度,也为不良贷款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由于部分借款人信用意识淡薄,恶意逃废债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之一。
在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的情况下,部分银行缺乏有效的债务追偿措施,进一步加剧了不良贷款的风险。
为了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政府应加强对宏观经济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经济波动带来的问题。
同时,应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从根本上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率。
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信贷管理体系。
应建立健全的客户评估机制,对借款人进行全面、客观的信用评估,确保贷款的安全性。
应加强贷款审批流程的监督和审核,防止因不规范操作导致的不良贷款。
同时,应定期对信贷管理流程进行审计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
为了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借款人应提高信用意识,按时偿还贷款。
政府应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教育,提高公众对信用的重视程度。
应加大对恶意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加违约成本,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率。
针对现有的不良贷款问题,商业银行应积极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应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防止不良贷款事态恶化。
应通过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积极盘活不良贷款,降低银行资产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贷款业务占据了重要地位。
随之而来的是不良贷款问题的日益突出。
不良贷款不仅会给银行自身带来损失,也会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稳定造成影响。
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研究,并采取有效对策选择,对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有着重要影响。
当经济下行时,企业销售额减少、利润下降,资金链遇到问题,导致贷款违约率上升。
特别是在宏观经济波动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不良贷款问题更加突出。
2.企业经营管理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也是不良贷款的重要成因之一。
企业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压力、管理不善、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无法按时还款,从而形成不良贷款。
3.银行自身管理风险银行自身的管理风险也是导致不良贷款问题的重要因素。
包括内部控制不严、信贷审查不彻底、风险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银行贷款风险的加大,进而形成不良贷款。
4.不当担保及违规担保在一些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贷款资金,可能采取了不当的担保手段,或者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未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导致贷款违约率上升,不良贷款增加。
5.外部环境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引发不良贷款问题。
比如自然灾害、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政策调整等因素都有可能对企业盈利能力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影响贷款偿还情况。
1. 完善信贷审查评估制度为了降低不良贷款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完善信贷审查评估制度,加强对借款人的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严格把关贷款的发放标准,避免因为不当的担保或者违规担保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2.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
3. 优化和完善内部管理银行需要优化和完善内部管理,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员工发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防止内部操作风险对不良贷款的产生和扩大。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日益突出。
不良贷款不仅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是十分必要的。
1.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波动是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萧条期间,企业的经营困难,导致企业的贷款无法按时还款,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会上升。
2.风险管理不到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到位也是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成因。
商业银行在审批贷款时,未能充分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忽视了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导致贷款风险增加。
另外,商业银行对贷款项目的管理不够严格,或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导致问题贷款积累。
3.内控管理不严格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不严格也是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存在漏洞,或操作人员失职或滥用职权,都会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
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管理不到位也是不良贷款的成因之一。
商业银行在发展新的业务时,可能会忽视业务风险的评估,从而导致发放的贷款出现问题,从而使不良贷款率上升。
1.完善风险控制管理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控制管理,制定科学的信贷审批制度,明确贷款的范围和办理流程,全面评估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对风险评估不到位的贷款项目,应及时予以调整或撤回。
2.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及时发现问题贷款,制定有效措施,及时纠正问题。
3.加强信贷管理商业银行应加强信贷管理,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加强对信贷市场的研究和监测,对信贷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4.完善贷后管理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管理不到位、内部控制管理不严格,以及业务风险管理不到位等多重因素。
为了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商业银行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加强风险控制管理、加强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内部审计机制等,才能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不良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逾期或无法按时回收本金和利息的贷款。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经济周期波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不力等因素。
以下将详细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一、成因分析1.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增长放缓或经济衰退,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增加了贷款违约和不良资产风险。
2.借款人信息不真实:借款人提供虚假资料或隐瞒重要信息,使银行无法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而产生不良贷款。
3.贷款审批不严谨:银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评估不全面等问题,未能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负债风险。
4.风险分散不足:商业银行在贷款时未能对贷款对象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散布局,多样化贷款组合,导致贷款违约风险集中。
5.法律环境不完善:法律对于贷款违约及资产处置等方面缺乏完善的法规和制度,使银行难以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二、对策建议1.风险管理加强: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模型和提升风险管理技术,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2.信息披露完善:商业银行应加强借款人信息核实,要求借款人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并加强信息共享,提供准确的信用评估。
3.创新风险管理工具:商业银行可以引入衍生品等金融工具,降低贷款利率、提前还款等风险,进一步规避风险。
4.合理定价:商业银行应根据借款人的风险评估结果,合理定价贷款利率,确保利差覆盖不良贷款风险。
5.债务违约解决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的债务违约解决机制,加强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追偿能力。
6.完善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
7.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员工对于不良贷款的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
总结起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从风险管理、信息披露、定价策略、法律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有效降低不良贷款风险,保持银行业的稳健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是因为在经济下行周期或衰退期, 很多企业或个人的经济状况出现了恶化, 收入下降, 使得其还款能力降低, 还款压力加大, 从而导致其贷款违约, 甚至是倒闭. 因此, 经济下行周期或衰退期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出现高峰的重要原因.二、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因为市场经济的不稳定导致长期违约、欺诈和破产等风险而导致的不良贷款.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的风险之一, 它是由于贷款人本身的信用不良、缺乏资产抵押或担保等原因导致的. 这些原因都会导致贷款人违约, 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不良贷款风险.三、过度扩张过度扩张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另一个原因.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商业银行为了快速突围, 往往采取大规模贷款的方式来扩张业务规模. 过度扩张的结果是贷款风险的增加、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下降. 贷款方式过度依赖固定资产和房地产扩张也会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四、风险管理不到位风险管理不到位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因素. 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措施, 风险评估不准, 贷款风险控制不严格, 对借款人的相关信息披露不充分, 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上升, 不良贷款问题日益严峻.针对上述不良贷款成因, 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一、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良好的风险管理模式是避免不良贷款和风险的重要保障. 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 加强风险识别和监测, 采取灵活、快速的风险处置措施, 以确保不良贷款的最小化.二、加强合规监督长期以来, 商业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存在违规放贷, 贷款风险控制不到位等问题. 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管控,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合规监督制度, 对贷款业务进行全面的审查, 合规监督,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三、严格授信审批商业银行应该对授信审批过程实行严格的标准和流程, 加强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率、经营状况、信用历史等信息的审核, 对授信指导切实的实行, 加强授信时的下放权限和控制确认.四、多元化经营商业银行应该在着重加强核心业务的同时, 采取多元化经营模式, 加强资产管理, 控制风险, 避免因经营模式单一而导致的贷款违约风险上升.总之, 商业银行应树立风险意识,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走出一条科学、规范、有效的风险管理道路, 以实现不良贷款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我国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中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不良贷款不仅会影响银行的经营稳定,还会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影响,甚至对整体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选择,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维护金融体系的运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不足、内部控制不力、贷款审查和审批不严格、信贷政策不当等问题。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市场需求形势不佳、行业风险加大等因素。
以下分别对这些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选择。
首先是内部因素。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不足是导致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
在风险管理方面,银行需要加强对贷款客户的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能力,完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对信贷业务的监管和审计,提高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水平。
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信贷风险的认识和把控能力,进一步提高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水平。
其次是外部因素。
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形势不佳是导致不良贷款的重要外部原因。
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商业银行需要灵活调整信贷政策,及时调整贷款结构,降低信贷风险,提高经济周期的应对能力。
银行需要加强对行业风险的评估和监控,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风险暴露度,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内外部因素入手,全面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以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
只有做好不良贷款成因的分析,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选择,才能有效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加强对不良贷款问题的研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资金创造、风险管理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角色。
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的难题之一,影响着银行的经营效益和风险承受能力。
本文将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选择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该问题的建议。
一、不良贷款的成因1.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因素是导致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宏观经济形势不佳的情况下,如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胀、产能过剩等,会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产生还款能力下降,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
2.信贷政策因素不良贷款还与信贷政策的松紧度有关。
如果银行的信贷政策过于宽松,盲目扩张信贷规模,忽视风险管控,将导致风险暴露,贷款质量下降,不良贷款率上升。
3.企业经营因素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也是不良贷款的成因之一。
包括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经营管理不善、市场竞争压力增大等,都会导致企业还款困难,出现不良贷款问题。
4.风险管理不足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不足也是导致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
包括不良贷款的识别、计量、预测、控制等环节存在漏洞,导致银行无法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信贷风险,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二、对策选择1.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是降低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
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等环节,提高对客户的信用审查和风险控制能力。
2.优化信贷业务结构商业银行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合理优化信贷业务结构,加大对优质客户和行业的信贷支持,减少对高风险行业和客户的信贷投放,降低信贷风险。
3.加强风险预警和处置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不良贷款的预警机制建设,及时发现不良信贷风险,提前采取措施加以处置,避免不良贷款率的继续上升。
4.加强内部监管和控制银行要加强内部监管和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防范不良贷款的发生。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日益凸显,对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不良贷款的成因1.1 经济变动经济环境的波动是导致不良贷款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经济出现下行周期,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就会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
此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会引起一些企业产能过剩,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1.2 信贷政策过松信贷政策的过松将导致过度扩张和违规放贷,加大了不良资产的风险。
过度宽松的信贷政策使得部分金融机构控制不足,盲目追求利润,对信贷风险的管控不力,进而增加了不良贷款的发生。
1.3 企业管理不善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也是引起不良贷款的原因之一。
一些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不善、盲目扩张、决策失误以及内部腐败等原因,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贷款,从而产生不良贷款。
1.4 不良资产处置不力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置不力,也是导致不良资产增加的重要原因。
一些银行对不良贷款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置和催收措施,导致不良贷款的堆积。
同时,银行内部制度的不完善和处置手段的不灵活也限制了不良贷款的处置速度。
二、应对不良贷款的对策2.1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信贷审查制度、审慎评估制度和风险预警制度等。
通过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2.2 加强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和风险管理框架。
加强对贷款额度、利率、期限等进行监控,提高贷款管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强化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在放贷之前应加强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估,规避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
通过合理的风险评估,可以提高贷款审批的质量和准确性。
2.4 加强担保和抵押物管理商业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加强对担保和抵押物的管理。
通过对担保和抵押物的充分评估,能够提高贷款的履约性,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2.5 健全资产处置机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建立健全的不良资产处置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机制
一 城市 ・ 金融 ■
国有商业银行不 良贷款 形成原 因及化解机制
■ 文 /刘 华 邓 启 峰
一
.
不 良贷款 的形成 过程与原 因分析
是在8 年代至 9 年代初。 O O 我国在 17 年前, 99
了政策性业务 。 因此 ,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 市场竞争加 剧 , 产
( 一)不良贷款的形成过程
在对国有企业 资金 在内的建设资金供给 中 , 财政一
直占有决定性的地位, 银行始终处于补宄的次要地 位。它主要承担 了企业单位的社会资金结算、社会 暂时闲置分散资金的吸收和为企业季节性、 临时性
资金需要提供贷款等任务,是政府和企业的大出
纳。 然而从8 年代初开始, O 我国进入改革后的第一
增补取代了企业 自有资金的积累, 使银企双方陷入
风险之 中。 国 8年代 实行的银行统一管理企 业流 我 O
经济, 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采取调控经济的宏观措施 , 减少投资和提高利率 , 抽
动资金制度, 实际变成了银行统包企业流动资金供
给。 虽然规定企业 必须建立从经营利润 中提 取资金
会不借白不借 ,而且获得信贷也可以不考虑其效
率, 甚至 不还 。 因此这 种特殊 的 合约关 系是 造成 国 有 商业 银 行 巨大的 不 良贷款 的 根源 。而 这 种合 约 关 系 的根 源就 是 国有银 行 的 国有垄 断产 权 ,政 府 作 为 国家 的代 表 ,经 济管理 权 和 国有银 行 所有权
关系独立,使银行难以监督贷款后企业资金的运用 情况,造成企业为了眼前利益,重复建设项目非常
多 ,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同时 有许 多企业 投资 高风 险、高 回报的产业如房地产的 开发 ,形的过度依存现 象。所谓过度,主要是指:银行对企业的流动资金
课题研究论文: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原因及其化解途径
143162 银行管理论文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原因及其化解途径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第一,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许多商业银行沿用了行政管理手段,加上风险和利益机制不对称,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对资产的考核手段与承担责任不明确,使银行缺乏风险的责任感和压力感,更缺少预防信贷资产损失的有效手段,很多决策者违规经营和违反贷款审批程序,致使贷款易放难回。
第二,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产生在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大量而且严重的短期行为和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是造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的频繁调动和资源配置上的粗放式的经营管理,使得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顾自身经营状况和承受能力,缺乏市场调研和项目可行性分析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双重的滚动性的负效应。
由于企业通过各种关系向银行贷款,投资后缺乏资金又迫使银行继续贷款,若银行不再增加贷款,新项目无法投产,将造成以前的贷款无法收回。
另外,由于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的不科学使得项目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严重缺失,即使建成后也无法形成良好的还债能力,这就使得一方面贷款在趋于不断增加,一方面增加的贷款更多的变成了不良资产。
第三,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从1994年以来,中国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及早些时候的《破产法》、《公司法》等,虽然在努力创造着企业行为和商业银行经营的市场公平、有序的法制环境,但是在保护债权人利益的法律制度方面还是显得不够健全,显得单薄无力,银行是企业的最大的债权人,然而一旦企业破产,银行就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权益难以受到法律的保障。
目前的一些如虚假担保、欠债有理有利等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正常现象,赖账经营在法律不健全、地方行政保护、市场经济信用缺失的环境下悄然生存,这也形成了商业银行高额不良资产能够存在的法制原因。
第四,企业转轨成本和国家宏观政策上因素的影响。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enB s es rd n ut d r ui s T a e d s y n I r
21 0 1年第 7 期
论 我 国商 业 银 行不 良贷 款 形 成原 因及解 决 途径
周 晗 菲
( 南财 经政 法 大 学 新 华 金 融 保 险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6 ) 中 湖 3 0 4
存量处置与 流量处 置相结 合 原则 、 成本 最小 ( ) 济 基 础 成 因 论 ; 认 为 经 济 运 行 风 险 广 泛 存 在 , 置相结合原则 、 1经 其 商业银行 不 良贷款风险在一 定程 度上是 经济运 行风 险的反 化 与 收 益 最 大 化 原 则 等 。 应 。 国 内 大 多 数 大 多 学 者 认 为 国有 商 业 银 行 风 险 是 由 国 有 2 我 国 商 业 银 行 不 良贷 款 现 状 国 有 商 业 银 行 的不 良贷 款 问 题 始 一 终 是 困 扰 我 国 金 融 企 业 风 险 转嫁 而 来 。樊 纲 ( 0 3 认 为 银 行 坏 帐 在 一 定 意 义 20 )
出 , 国 银 行 业 不 良贷 款 有 7 集 中 在 国 有 商 业 银 行 。 国 我 6 关关系 , 目前 的 改 革 并 没 有 从 实 质 上 解 决 国 有 企 业 的 软 约 有 商 业 银 行 挤 占 了其 他 银 行 超 过 3 的 不 良贷 款 比重 。 由 O 束 问题 。 此 可 见 , 国银 行 业 的 不 良贷 款 问 题 归 根 结 底 主 要 是 国有 我 究 。结 果 表 明 , 有 企 业 的 软 约 束 与 不 良 贷 款 之 间 有 着 相 国
贷 款 问题 能够 得 到 彻 底 解 决 。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盘活措施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盘活措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业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在各种金融服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为银行业中的主流力量,国有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国有银行)起着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重要作用。
然而在国有银行的贷款发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这给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重大的风险和压力。
本文将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盘活措施展开分析。
一、不良贷款形成原因(一)内部管理问题1. 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在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方面,国有银行严重不足,尤其是缺乏对行业、公司和个人客户进行细致分析的能力。
这使得其风险控制能力变弱,难以预测风险,从而形成不良贷款。
2. 风险防范意识欠缺。
一些国有银行可能把风险管理当做一个形式,缺乏警醒和预防意识。
特别是在贷款审批过程中,过于重视客户关系和业绩考核,不重视风险管控,这会加剧不良贷款的形成。
(二)贷款利润过度追求1. 过于追逐利润。
作为营利机构,银行在贷款业务中必须追求利润。
然而,一些国有银行在利润追求过程中,盲目扩大贷款规模,忽视风险控制,放贷速度过快,导致不良贷款频繁出现。
2. 贷款法律条款存在漏洞。
银行的贷款法律条款应该起到一种约束作用,防止客户违约,但是现实中有些银行贷款合同存在漏洞,导致客户难以履行合同,或者银行难以收回贷款。
(三)宏观经济风险因素1. 宏观经济波动。
经济繁荣时期,银行贷款数量大幅增加,为追逐更多的收益而给予不良企业大量贷款,如房地产、投资等领域,导致贷款风险持续增加。
2. 行业风险。
金融市场是流动性最强的市场之一,竞争激烈。
因此,金融行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其中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都是银行面临的挑战,贷款风险也相应地提高了。
二、盘活不良贷款措施(一)完善内部管理1.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为了预防不良贷款出现,国有银行应该更加注重风险管控。
除了制订到位的女士风险监管制度外,培养一批具备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非常必要。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及对策浅讨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及对策浅讨一、我国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的原因1.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长久以来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项目开发和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在放贷的过程中,需要国家进行干预。
虽然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是不合理的银行贷款会造成整个金融市场的混乱,政府在这一过程若不进行干预,不仅会加大银行在贷款过程中的风险,也会造成市场经济无法有序进行。
2.商业银行贷款法律依据不完善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企业在发展及新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此过程中必然有资金缺乏的情况出现,商业银行为这些具有前景的项目进行贷款,给予资金支持,促进项目顺利进行。
但目前,商业银行在贷款方面不能专业地使用法律依据,出现了很多不良商业贷款。
3.贷款管理机制较为落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也随之快速发展起来。
然而商业银行在其发展中,偏重于其数量的发展,而忽视了质量的提高,陷入了一种粗放型的经济管理模式,对贷款管理不精细完善,甚至有许多贷款的操作模式严重不符合银行规定。
4.风险监测机制不健全商业银行在向企业放贷的时候,往往只是对抵押物进行测评,而忽视了企业法人和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测评,这些都会增加不良贷款产生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信贷的对策1.政府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政府有效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能够加快经济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接二连三地出现,有很大比重是因为政策造成的,也是由于政府不恰当的经济干预造成的。
因而,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资产,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
2.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清除我国商业银行中,有许多不良资产的内部记录,要清除这些不良账目,使银行拥有一个清晰、干净的资产负债表。
这样做并不代表银行不再管理这些账目,而是应该组织专门或相关人员对这些账目尽可能地收回。
3.面向全社会开展普及金融信用知识的宣传商业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要广泛地传播金融信用知识,让全社会得到重视,使人们了解到不良贷款和不良信用记录将会给他们生活带来各种不良影响。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目录摘要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不良贷款的基本概念...................................................................................................................1.1 不良贷款的类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不良贷款的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有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理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信用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商业银行内在脆弱性理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贷款客户关系及竞争理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是什么?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一、不良贷款的成因查找不良贷款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对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贷款管理上仍未实现精耕细作也是形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如贷前调查不深入、贷中条件不落实和贷后管理不到位。
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点:1重贷轻管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治在金融机构的发展史上,一直存在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控,重贷款投放,轻贷款管理的现象。
这很大程度上受考核导向和方式的影响,在考核导向上,虽然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强调了收益与风险匹配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规模考核前置且力度大,质量考核受制于资产分类不及时和审计事后调整等因素往往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经营上的短视行为,导致重规模轻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考核方式上,大都采用买单的方式,直接同贷款投放,以贷引存,贷款收益挂钩,形成各机构重投放重收益,过分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资产质量的管控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任期制,也易导致片面追求任期内业绩的倾向,在发展与风险的博弈中,风险管控让位业务发展的现象时有发生。
2风险管理的理念仍未深入人心金融机构极易被黄金客户所迷惑,如对垄断性行业和企业、政府项目等贷款不做深入分析,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准入标准,调整其风险限额,扩大授信;贷后放松管理,对贷款的使用,企业的经营等情况监控不力。
为了形成投放,忽源,过分相信和依赖第二还款来源,认为只要有担保的贷款就是好贷款,忽视了实践中存在大量的担保能力不足,担而不保执行难的问题,抵质押品估值偏高,变现难的问题。
在贷款管理过程中,认为不欠息就是好贷款,对企业重大事项关注不足,对企业的现金流不做深入分析,不能对贷款风险作出及时、准确判断,进而丧失最佳盘活处置时机。
流动资金贷款长期化现象严重,在贷款到期后,一味依赖转贷,认为借新还旧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市场竞争乏力、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视而不见或存在侥幸心理,其结果是将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损失。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商业银行作为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之一,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中,不良贷款的产生已经成为了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选择。
(一) 宏观经济因素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千变万化,很多因素都会影响银行业的稳定。
宏观经济因素是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货币政策的紧缩,导致资金成本的上升,企业压力加大,还款困难,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二)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直接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政策性贷款则是政策因素的主要来源;政策性贷款主要面向的是具有特殊性质的借款人以及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政策性贷款受政策调整的影响非常大,而这些政策的调整必然会滋生出一定的坏账率>营销策略的缺失或者不当操作也会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一些银行为了竞争激烈市场份额,为了实现年度任务,常常忽略了贷款的风险评估,甚至是严重不当的操作。
这些操作虽然可以保证银行的贷款增速,但成本主义思维和导致贷款的质量严重下降。
(四) 风险管理因素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缺失也是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银行在放贷前应该对借款人进行细致的审查,并正确评估其信用风险和贷款风险。
这样才能使银行了解借款人的现实情况,确定贷款的类型和期限,并制定适当的利率及还款方式。
(一) 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应加强信用评估的医学工厂,规范贷款审批操作,从源头上提高贷款的质量。
掌握风险控制环节,避免风险积聚,积极引入外部风险评级配置企业信贷评级,建立准确风险评估的机制,确保贷款资产的质量。
(二) 投入资金去管理不良贷款把一部分可用财力作为管理不良贷款的专用资金。
建立完善的不良资产管理制度,运用科学的覆盖等手段确定不良资产的定性、准确判断过犯化的可能性、制订机动处置方案,从而避免进一步的资产亏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周晗菲(1988-),女,湖北洪湖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金融专业,研究方向:金融市场与证券投资。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周晗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湖北武汉430064)摘 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分三个阶段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然后对我国已有的上门追债、法律诉讼、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解决途径进行分析评价,最后结合国外的处置方法给予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解决途径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98(2011)0720180202 巨额的不良贷款不仅影响着银行体系的稳定,而且削弱了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化解不良贷款已成为各国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我国由于体制和各种政策上的原因,整个金融系统存在巨大规模的不良贷款,已经使得我国银行业隐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加入WTO 后,随着金融业的逐渐开放,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各家商业银行都在市场中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但这并不能自动地保证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能够得到彻底解决。
1 文献综述1.1 形成的原因的文献综述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
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和观点有以下几种:(1)经济基础成因论;其认为经济运行风险广泛存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运行风险的反应。
国内大多数大多学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是由国有企业风险转嫁而来。
樊纲(2003)认为银行坏帐在一定意义上是准国债。
(2)预算软约束理论;郑江淮(2001)等人就国有企业软约束和银行风险积累,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软约束与不良贷款之间有着相关关系,目前的改革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国有企业的软约束问题。
(3)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使得金融机构具有内在的脆弱性,不良贷款产生不可避免。
斯蒂格里兹和魏斯(Stigitiz &Weiss ,1981)的研究证明信贷市场广泛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国内学者许国平和陆磊(2001),王克明(2002)等人则运用信息不对称的原理分析了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沉淀。
(4)银行自身成因论;这种理论可以分为两种观点:委托代理论和银行自身行为论。
尚教蔚(2002)分析了商业银行体制与风险的关系,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组织体制存在很大弊端,降低了效率,增加了经营风险。
银行自身行为论从银行自身行为方面探讨了银行信用风险的根源。
聂庆平(2002)从内控角度分析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内部控制机制,贷款管理制度不健全,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使不良贷款逐年积累。
1.2 解决方法的文献综述国际上关于不良资产处理问题起步较早的是美国。
美国银行在进行不良资产重组时采取了足额提取损失准备金、债权放弃转让出售、实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等一系列方法,为其它国家的不良资产处理提供了借鉴意义。
日本、韩国在经历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也纷纷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不良资产的问题。
如日本的“过渡银行计划”、韩国成立的专门负责清理业务的“成业公司”等。
国内关于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研究始于1994年,但当时并未引起银行的高度重视。
直到1999年,国家成立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从国有银行剥离巨额不良资产,银行界才开始积极参考各种研究成果,从中寻求不良贷款的解决途径。
何仕彬(1998)在他出版的《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国际比较》一书中,按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的国家群体分类进行比较,分析了不同国家处理不良资产方法的异同。
阙方平、夏洪涛(2002)提出了外部处置与内部处置相结合原则、存量处置与流量处置相结合原则、成本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原则等。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瓶颈。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绝大多数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
如图1所示,是2005-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有76%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挤占了其他银行超过30%的不良贷款比重。
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归根结底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
据中国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5681.8亿元,比年初减少7002.4亿元;不良贷款率2.45%,比年初下降3.71个百分点。
虽然不良贷款的总量和比率近年来都呈现出双降的良好态势,但如此高的不良资产对我国银行业仍是十分严峻的威胁。
处理现有不良贷款并且控制新生不良贷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图1 2005-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统计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081—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初期,主要是政府指令性贷款项目失败形成不良贷款;第二个阶段是1992年到1997年左右,主要是市场经济改革开始后,企业改制,不适应市场竞争而破产,以及银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形的不良贷款。
这部分占比最大,约占不良贷款总额的60%左右;第三个阶段是1998年以后形成的不良贷款。
由于政府加强监管,银行加强风险控制与内部管理,不良贷款发生率大大下降。
3.1 第一阶段八十年代初期,经济改革刚刚起步,基本处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当时企业资金由财政供应,银行只是财政的出纳,固定资产投资由政府下达,在这段时间银行的信贷规模较小。
之后,市场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出现了银行与企业的信用关系。
拨改贷后,企业所需流动资金改由银行贷款,财政不再拨付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很大一部分由银行贷款解决,导致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被迫垫支,这必然造成银行大量短期信贷资金被长期占用,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流动性差。
银行贷款不断增加,不良资产相伴出现,据业内人士估计,这段时期内不良贷款率大多在10%以上,到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15%,总额不超过2, 000亿元,是不良贷款形成的初期。
3.2 第二阶段1992年至1997年左右是银行不良贷款增加较快的时期,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1992年和1993年经济过热,大量信贷资产用于房地产和股市投机,在1993年下半年,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整顿金融秩序后,一部分信贷资金被套牢在房地产和股市上,形成不良贷款;二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部分国有企业不适应新体制的要求,亏损不断增加,停产半停产甚至破产,国有企业是国家银行贷款的主要债务人,其经营好坏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偿还能力,这就成了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根源,由此形成了3,000亿元以上的不良贷款;三是银行经营管理上的失误。
当时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是单一的国有产权。
这就很难发挥产权制度本身应有的经济功能,直接导致了国有银行治理结构有效性的低下,难以建立对经理层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
3.3 第三阶段1998年以后形成的不良贷款。
由于政府加强监管,银行加强风险控制与内部管理,不良贷款发生率大大下降。
以上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论述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还与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相关。
市场经济是法律经济,我国法律制度的确立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之前我国的法律制度还十分薄弱,这种法律环境不利于银行防范不良贷款的形成。
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担保法等主要金融法律直到1995年才颁布实施,在此之前担保贷款较少,大量的政策性贷款是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途径。
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解决途径4.1 国内的处置方法及对其的评价(1)传统手法;上门追债、抵债资产拍卖、法律诉讼这几种常规手段操作简单,牵涉环节少,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最多。
(2)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清理银行不良资产;将不良资产从银行剥离,减轻了银行沉重的负担。
但由于剥离的资产是建国以来积淀多年的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复杂,剥离额度远远不足,资产质量非常差。
在目前社会信用恶化的市场环境下,加快资产处置速度与提高资产回收率形成了一对矛盾,处理起来有很大的困难。
(3)债转股;将银行对企业的债权转化为股权,之后通过阶段性的持股后适时转让股权。
将企业推向资本市场,引入新的投资者,对企业进行再造,发挥企业整体资源的资本功能,从而为银行的债权资产带来保值、增值的希望。
债转股是比较有效的手段。
(4)资产重组;资产重组的方式有很多,我国商业银行可采取重新安排贷款、给予流动性支持、停免息、挂帐等措施,还有抵押品、公开拍卖、招商租赁等方式。
(5)资产证券化;这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法。
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把本来要日后较长时间才能回收的资金提前收回。
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受到很大质疑,但是我们不能将两者等同。
建设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的成功表明我国金融界对于资产证券化与次贷危机之间的关系有了正确理性的认识。
4.2 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解决途径的建议上述解决途径中传统手法最直接,可以继续采用,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清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方式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需要政府加强监督管理,而债转股、资产重组和资产证券化的方式都不是很成熟,但是可以预见会是很有效的方式,所以应该加大学习和实践的力度,结合我国国情,调整和完善,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更多的借鉴国外的解决方式和操作方法。
以日本为例,日本积极运用多样化和市场化资产处置手段,利用政府鼓励的冲销法预提呆账准备金,通过发行优先股和长期债券来筹集新资本,对不良资产的捆绑式公开拍卖,利用欧美银行二级市场出售不良债权,出售银行不动产抵押品,设立不动产经营公司以及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等。
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的不良贷款管理体系,完善不良贷款相关内部控制。
政府应提供市场运行的规则,确保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行。
监管部门应逐步完善监管措施、加强监管力度。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严格控制不良贷款,使银行稳健高效地经营,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1]樊纲.银行坏账其实是“准国债”[J].南方周末,2003,(2):13(第2版).[2]阙方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及其处置的制度性再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4):2238.[3]聂庆平.我国银行不良贷款与银行改革政策的建议[J].经济科学,2002,(3):23232.[4]沈炳熙.资产证券化中国的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5]尚教蔚.国有商业银行.困境、出路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6]王克明.银企关系中的道德风险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8).[7]许国平,陆磊.不完全合同与道德风险———90年代金融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金融研究,2001.[8]郑江淮.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硬化了吗?———对1996-2000年信贷约束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