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翻译功绩对翻译研究视角的启示
对中国翻译史“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该脉络的再思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对中国翻译史“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该脉络的再思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胡赢【摘要】本文旨在根据罗新璋对中国翻译史上的“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一发展脉络的评价进行再思,分析中国古代、近代、现当代译论的优点与不足,认为它过于概括化,并给出自己的建议,若细化为“案本——信达雅——善译——求信——神似——化境”,则更具体,更合适。
本文为今后的中国翻译史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翻译史 发展脉络 优点 不足一、引言纵观我国的翻译史,从古至今,“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四个概念,既是各自独立,又是相互联系,渐次发展,构成一个整体的;而这个整体,当为我国翻译理论体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国翻译史长达两千多年,仅仅用这么简单的八个字加以概括,是不是太过于简单化了呢?二、中国传统译论中国自古至今,形成了一套传统翻译理论。
1.中国古代译论:“五失本”“三不易”。
“五失本”,“三不易”取自于道安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其中“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为一失本;“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为二失本;三、四、五失本讲的是章法的删繁就简。
“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或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未俗,二不易也”以及“释氏弟子尚且慎重造经,现由凡人传译更难”的三不易。
道安的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2.中国晚清民初译论:“信、达、雅”。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了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
他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便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商务印书馆经济学名著译丛
商务印书馆经济学名著译丛摘要:一、商务印书馆经济学名著译丛简介1.商务印书馆背景介绍2.经济学名著译丛的成立目的3.译丛涵盖的领域与范围二、商务印书馆经济学名著译丛的贡献1.推动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发展2.提升我国经济学教育的水平3.促进经济学知识传播与普及三、商务印书馆经济学名著译丛的现状与展望1.当前已出版的经典著作2.正在进行的翻译项目3.对未来经济学研究与教育的展望正文:商务印书馆经济学名著译丛是我国经济学界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旨在将世界各国的经典经济学著作翻译成中文,以便我国学者和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经济学知识。
商务印书馆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的出版社,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学术著作的出版与推广,经济学名著译丛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商务印书馆经济学名著译丛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多个领域,既有古典经济学家的经典著作,也有现代经济学家的代表性作品。
这些译丛为我国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同时也为经济学教育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素材。
商务印书馆经济学名著译丛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推动了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发展。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经济学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启示和思考,使得我国的经济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其次,译丛提升了我国经济学教育的水平。
高质量的译本使得教师和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知识,提高了经济学教育的质量。
最后,商务印书馆经济学名著译丛促进了经济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
许多经典著作在此之前难以被广大读者接触到,而通过译丛的出版,这些著作得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使得经济学知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商务印书馆经济学名著译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已经出版了大量的经典著作。
同时,译丛还在不断地扩大范围,将更多优秀的经济学著作介绍给我国读者。
商务印书馆 汉译著作
商务印书馆汉译著作一、商务印书馆公司概述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成立于1897年。
公司总部位于北京,是一家专门从事图书出版的企业,在出版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商务印书馆致力于向读者提供优质的图书资源,涵盖了文学、教育、科学、经济、管理等众多领域。
二、商务印书馆在汉译著作领域的贡献商务印书馆在汉译著作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为中文读者引进了大量优秀的外国著作。
通过汉译著作的出版,商务印书馆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丰富了中国读者的知识和视野。
2.1 学术著作的汉译商务印书馆在学术著作的汉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他们与许多国际知名学术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翻译和出版一些重要的学术著作,为中国的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和工具书。
这些汉译著作不仅提供了知识的更新和深化,还为中国学者与国际学界构建了学术交流的桥梁。
2.2 文学作品的汉译商务印书馆也在文学作品的汉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他们不仅将许多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引入中国,也在翻译和出版中国作家的作品方面做出了贡献。
通过精心挑选和推广具有文化及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商务印书馆丰富了中国读者的阅读选择,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2.3 经济管理类著作的汉译商务印书馆还重点关注经济管理领域的汉译著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商务印书馆通过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为中国企业家、经济学家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这些经济管理类的汉译著作帮助中国的读者了解国际经济和管理领域的前沿知识和趋势,提升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三、商务印书馆的汉译著作出版流程商务印书馆将每一本汉译著作的出版都看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流程。
以下是商务印书馆汉译著作出版的基本流程:3.1 翻译甄选与合作商务印书馆与一些从事翻译工作的专业人员和翻译学院保持合作关系,通过甄选优秀的翻译人员来确保汉译著作的质量和可读性。
3.2 出版计划和编辑工作商务印书馆根据市场需求和出版战略规划每年的汉译著作出版计划。
从翻译目的论看《论读书》三个汉译本的可接受性
从翻译目的论看《论读书》三个汉译本的可接受性在分析一定量的《论读书》汉译文本后,笔者发现众多译者在汉译培根的Of Studies过程中深受翻译的目的论影响。
为此本文主要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对比分析《论学习》的三个汉译本的可接受性,旨在在翻译角度创新方面做一些尝试。
标签:原文风格;翻译目的论;可接受性一、引言培根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散文作家,其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论说文集》(又译《随笔》),而其中的名篇之一是Of Studies。
其行文用词凝练,意义含蓄深刻,议论独到精辟,风格独树一帜且极具思辨性,是英国随笔体裁的先锋。
《论读书》是一篇非常具有教育和指导意义的议论文,主要论述读书的重要意义和科学方法。
在我国该文曾一度出现过很多译本,可见其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通过查阅、收集、分析和比较一定量的期刊文献后,笔者发现关于《论读书》的原文和译文的研究主要其中在:原文和译文的比较研究(曹玲远:2008);译文和译文之间的比较研究(胡年勇:2008);而其中的重点研究的译文文本是王佐良先生等的文本,研究角度多数是翻译方法的探索,译文特色,英汉语言差异等(刘佳:2009;王筑昤2003)。
总之,对于《论读书》汉译本和原文文本,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理论会有不同研究和发现。
二、Of Studies原文体风格Of Studies由培根写于16世纪末(1597年),根据时间可知其所用语言应当属早期现代英语,因此原文在用词、句型句式、修辞、行文逻辑和结构等方面都极具时代特色和时代感。
文中用词也具有古英语韵味;当然其中也包含拉丁语的典雅。
多处运用排比或对偶的句式,自然达到音韵和谐和铿锵有力的目的,其用词精妙恰到好处。
文中几乎处处应用了格言式的短小精悍的句子,偶尔应用一句拉丁,如同点睛之笔,让作者的论点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使文章显得典雅稳健,古色古香。
在行文上,风格极具特点。
一是文章思想深刻,论述简要明达;二是文章开门见山由“怡情”、“传彩”和“长才”三个判断统领全文,层层紧扣,步步深入;三是全文围绕着“读书”这个中心议题而展开论述,水到渠成。
商务印书馆关于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公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事和翻译专家: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学术成果向国际传播,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学术交流,商务印书馆决定开展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现就相关事项公告如下:一、项目背景中华学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涵盖众多领域,包括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我国的学术成果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商务印书馆决定发起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通过翻译和出版的方式,将我国优秀学术成果向世界推广。
二、项目内容1. 翻译对象:主要翻译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学术著作,涵盖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
2. 翻译方式:翻译专家采用专业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确保翻译质量和准确性。
3. 出版形式:翻译成果将以书籍的形式出版,同时也会推出电子版和上线阅读版,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三、项目目标1. 提高我国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增进国际学术界对我国学术的了解和认可。
2. 打破语言和文化障碍,促进中外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3. 增进国内外读者对我国学术的认知和理解,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四、项目组织1. 领导小组:项目设立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决策,由商务印书馆领导和相关专家组成。
2. 翻译团队:项目邀请国内外优秀翻译专家组成翻译团队,负责具体的翻译工作。
3. 编辑出版:商务印书馆将建立专门的编辑和出版团队,负责翻译成果的编辑和出版工作。
五、项目计划1. 项目启动时间:2022年1月1日。
2. 项目执行周期:根据翻译内容不同,项目将分为不同的阶段进行。
3. 项目验收时间:每个阶段结束后,将进行翻译成果的验收和评估。
六、项目招募为了保证翻译质量,商务印书馆诚挚邀请具有丰富翻译经验和优秀学术背景的专家和学者加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共同推动我国学术成果向国际传播。
七、项目合作商务印书馆欢迎国内外出版社、学术组织、翻译机构等单位对本项目进行合作,共同推动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顺利实施。
商务印书馆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商务印书馆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1. 引言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之一,其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探讨商务印书馆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其对教育、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贡献。
2. 商务印书馆的历史与背景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最初是为了解决中国近代教育所需而设立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务印书馆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家综合性出版机构,涵盖了教科书、学术著作、辞典词典等各类图书出版。
3. 商务印书馆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3.1 提供优质教材商务印书馆致力于提供优质教材,满足不同层次和领域学生的需求。
其出版的教科书广泛应用于中国各级学校,并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认可。
商务印书馆在教育领域的作用,不仅是提供教材,更是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2 推动教育改革商务印书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为政府和学术界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通过出版有关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著作,商务印书馆为教师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促进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4. 商务印书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4.1 保护传统文化商务印书馆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出版经典文学作品、古籍整理和研究等工作,商务印书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2 弘扬优秀文化商务印书馆不仅注重保护传统文化,还积极弘扬优秀的现代文化。
通过出版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商务印书馆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文化选择,推动了现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5. 商务印书馆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5.1 学术著作出版商务印书馆是中国重要的学术著作出版机构之一。
其出版了大量的学术专著、学位论文和研究成果,为学界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
商务印书馆的出版质量和声誉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5.2 学术交流与合作商务印书馆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国内外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出版国际期刊等方式,商务印书馆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推动了中国学术界与国际接轨。
商务印书馆 中华学术外译
商务印书馆中华学术外译一、介绍商务印书馆(Commercial Press)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之一,创办于1897年。
作为中国最早的商业性大型出版社之一,商务印书馆一直致力于外文图书的翻译与出版,特别是相关于中国学术的研究和著作。
二、中华学术的重要性中华学术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化、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对于外国学者和读者来说,了解和研究中华学术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商务印书馆致力于将中华学术外译,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 中华学术的独特性中华学术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源远流长和深厚底蕴。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中华学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2.2 中华学术对国际学术的贡献中华学术对国际学术的贡献不言而喻。
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化等领域都有丰富的学术资源,这些资源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对象和思想交流的平台。
三、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历程商务印书馆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参与中华学术的外译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1 早期的翻译工作商务印书馆在创办初期就开始了中华学术的翻译工作。
早期翻译的作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著作以及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经典文献。
这些作品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传播中华学术作出了积极贡献。
3.2 中华学术外译的突破与创新商务印书馆在中华学术外译的过程中,不断突破和创新。
通过与国内外学者的合作,商务印书馆推出了多种多样的翻译版本和样式,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3.3 商务印书馆的合作与交流商务印书馆与国内外的学术机构和出版社保持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这不仅丰富了商务印书馆的学术资源,也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华学术的途径。
四、商务印书馆中华学术外译的影响商务印书馆的中华学术外译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4.1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商务印书馆通过将中华学术外译成多种语言,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诗词翻译——以许渊冲《诗经》英译本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诗词翻译——以许渊冲《诗经》英译本为例1.引言国内,胡庚申教授首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这一理论,他借用了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并根据翻译的实际,将翻译的全过程定义为“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即翻译的过程 = 译者的适应 + 译者的选择,明确了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翻译适应选择论。
具有动态“双重身份”的译者,一方面受制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另一方面又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选择和操纵译文。
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谓之“多维”转换,主要落实在“三维”转换上。
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做到语言层面的转换,还要传达文化、传递交际意图。
2.国内外研究现状2.1国外学者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国际翻译界开始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翻译活动的学者也很多,米歇尔·克罗尼恩在《翻译与全球化》一书中提出要关注语种“翻译的生态”问题,呼吁在不同语种的翻译之间要保持健康平衡。
安德烈·勒非费尔与苏珊·巴斯内特于 1900 年提出“文化转向问题”,多次将翻译的语境描述为“文化环境”,并使用“发现树木生存之地”、“描述植物生长之状”等生态类比翻译研究中语言学家的探索行为。
这些研究都说明从生态学视角解释翻译是可取的,这些研究都为生态翻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国内学者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自从生态翻译学提出以来,国内许多书籍、期刊杂志上也出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研究。
近年来,许多在校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都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探索生态翻译学的奥秘,下面将详细分类说明。
(1)关于生态翻译学的书籍2004 年,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出版,其核心就是翻译即适应和选择,在这部作品中,胡教授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原则、过程、方法和译评标准等作出了新的描述与解释。
2013 年 10 月,由商务印刷馆出版的胡教授的《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运用相似、类比、概念移植和系统总观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对生态翻译学做出了全景式的描述与诠释。
评中文译本《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
- 238 -校园英语 / 【摘要】杰里米•芒迪的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一书的中文译本《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由数位教授、博士合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该译本对翻译理论的学习者不无帮助,但在具体的词语层面上存在不妥之处。
本文指出其中一些翻译问题,旨在引起译者们对同类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翻译学导论》 翻译问题一、引言杰里米•芒迪教授的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一书出版于2001年,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自古罗马时期以来的主要翻译理论,每一章末尾有一个运用该章理论的翻译案例。
2010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将其原文引进,书名译为《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应用》。
而早在2007年,商务印书馆已出版了其中文译本《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旨在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翻译理论发展进程。
在封底上有这样的文字:“本书各章均由任教于各高等院校的翻译学教授及博士译成,译文准确忠实,并照顾到中文读者的研习需要,适量保留外文原文,俾便查考。
”“文本是翻译研究的对象与翻译批评活动中的价值客体”,赖斯也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依据原文的文本类型来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并建议将文本分类方法运用于翻译批评。
按照赖斯的理论,原文为以内容为重的文本,内容大于形式,因此准确地传达原文内容成为翻译的主要任务,准确地翻译术语更是重中之重。
笔者经仔细研读,认为译文的文本类型、目的与原文一致,然而难免在微观层面上有疏忽。
译文有的地方未能做到准确传达原文信息,难以称得上“准确忠实”。
王程辉认为,“可商榷的翻译各有各的误区,大致有三类:第一是译者功力,第二是常识逻辑,第三是各方合译。
”就本书而言,译者功力毋庸置疑,主要的问题存在于常识逻辑及各方合译,若将上述问题解决,译文将更加完善。
商务印书馆 做介绍 作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商务印书馆做介绍作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902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之一,也是国内颇具影响力的知识传播机构之一。
其创办初衷是为了宣传西方优秀的科学和文学作品,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商务印书馆囊括了广泛的出版领域,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经济、法律、人文社科等多个学科领域。
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特色主要表现在对于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强调上。
它致力于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和专业书籍,不仅关注学科的新兴和前沿方向,也注重对于经典著作的整理和研究。
商务印书馆注重学术深度和广度的兼顾,通过出版一系列的学术文化读物,推动并影响了中国知识界的发展。
商务印书馆在中国知识界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地位。
其出版的书籍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领域。
商务印书馆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文化思想,推动了中国知识的更新和国际交流的扩展。
同时,商务印书馆也在海外市场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之一。
总而言之,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之一,以其独特的出版特色和积极的学术推动作用,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际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未来,商务印书馆将继续致力于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弘扬中华文化,为中国知识界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组织结构的安排方式,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可以使文章逻辑清晰、信息有序、内容丰富,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1. 商务印书馆的历史1.1 创立和发展1.2 历经的变革和发展阶段1.3 商务印书馆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2. 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特色2.1 优质的图书资源2.2 多元化的出版内容2.3 高品质的出版印刷工艺2.4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图书出版3. 商务印书馆的影响和地位3.1 对学术界的影响3.2 对文化传承的贡献3.3 在全球出版领域的地位4. 商务印书馆的贡献4.1 积极推动中国出版业的发展4.2 传播优秀的中外文化与知识4.3 培养新一代读者与学者5. 商务印书馆的未来发展5.1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5.2 创新出版模式和数字化转型5.3 扩大国际合作与影响力6. 总结6.1 商务印书馆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回顾6.2 对商务印书馆未来发展的展望6.3 结束语以上是文章结构的具体安排,将有助于整体阐述商务印书馆的介绍内容,从历史到特色再到影响和发展前景,使读者对商务印书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翻译实践的反思与总结
翻译实践的反思与总结作者:徐滢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01期【摘要】对于译者来说,要想扎实有效地增强翻译技能,我们必须坚持长期坚持对译文修改、纠正、反思与总结等必不可少的工作。
在与参考译文不断对照与学习过程中,译者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翻译水平,以便进一步查漏补缺与完善自我。
本文以上学期英汉互译作业中的典型例子为研究主题,围绕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展开对改善译文质量和提升译者素养等问题的讨论,以期对自己和其他学者在翻译道路上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反思;英汉互译;翻译策略与技巧【作者简介】徐滢,上海师范大学。
一、引言文学家郭沫若曾经提出,“翻译是一种创作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
”(罗新璋,1984:498)好译文的诞生,必然少不了译者的反复推敲与仔细斟酌,而从优秀范例中汲取到的心得与经验更是为译文锦上添花。
无论是翻译约定俗成的专业术语,还是形散神聚的随笔散文,好的译文始终给予人以美的享受,赋予精神上的愉悦感。
本文从上学期英汉互译的作业中摘录值得一提的经典例句,从翻译策略与技巧等方面展开讨论,对译者译文和参考译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
二、例句分析上学期英汉互译的作业风格迥异,从诗歌、散文、小说、古文,到标识语、电影字幕、游客指南、工作报告等体裁,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素材内容丰富,来源范围广泛,对其加以分析与总结有利于译者拓展知识面,增强专业素养。
1.英译中。
例1 Brasilia was the brain child of Brazil’s President Juscelino Kubitschek, who held office from 1955 to 1960.译者译文:1955年至1960年,儒塞利诺·库比契克(Juscelino Kubitschek)任职巴西总统,巴西利亚是他智慧的结晶。
参考译文:巴西利亚是巴西总统儒塞利诺·库比契克(1955年至1960年在任)的构想。
商务印书馆:变化的时代不变的担当
商务印书馆:变化的时代不变的担当作者:莫倩来源:《人民画报》2018年第01期〖开栏的话〗中华老字号,是物质存在,更是文化记忆。
它是优秀民族品牌和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
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呵护着自己的文化基因,更能抓住机遇,唤醒沉淀在基因里的新活力。
“中华老字号”专栏,就是为了展示老字号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次日,位于上海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遭到轰炸。
浓烟弥漫。
当时,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如此表示:“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
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才永远不能恢复。
”商务印书馆被炸后,正在上海率部抗战的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电告国民政府,称“此为战中最大之损失”。
而《时事新报》发表社评,称“欲陷我于至愚至穷之境”。
这话,并非危言耸听。
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建馆,至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直至今日,在不同的时代里它都秉持冷静的出版思想与出版主张,影响和塑造着时代精神和文化。
世间一商务19世纪,发生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十里洋场的上海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作为晚清第一批通商口岸,上海在开埠通商后成为了西学东渐的桥头堡。
对于商务印书馆的建立,创始人之一高凤池在《本馆创业史》中表示:“甲午失败之后,痛定思痛,变法自强,废科举、兴学校,差不多是朝野一致的主张。
正是维新时代,小印书坊设得也很多,机会极好,所以说商务的成功半由人事半由机会。
”1897年,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及高凤池四人集资3750银元,租下三间小屋,买下两台印刷机,效仿美国人的美华印书馆,商务便在上海开张了。
在经营过程中,商务的“元老们”感觉到了从事出版业的不易,以及文人对出版业的重要性。
继而他们希望聘请有学识之人,使商务印书馆获得更大发展。
1903年,在夏瑞芳的诚挚邀请下,翰林出身的张元济加入。
之后,商务印书馆开办学校,编纂教材,建立对公众开放的东方图书馆,创办杂志,推出一系列领风气之先的图书产品,实现精神文化、教育、出版的结合。
商务印书馆汉译精装本正义论
商务印书馆汉译精装本正义论1.引言1.1 概述商务印书馆汉译精装本是一种独特的书籍出版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特点与优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阅读品质的追求,商务印书馆汉译精装本逐渐成为出版界的焦点和热门话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阅读需求日益增长,他们希望能够拥有真正精致的图书作为珍贵的收藏品和精神食粮。
商务印书馆汉译精装本应运而生,它们以高品质的印刷、精美的装帧和经典的内容吸引着广大读者的目光。
商务印书馆汉译精装本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与优势。
首先,它们在选材上非常讲究,广泛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丰富了读者的选择余地。
其次,商务印书馆汉译精装本在印刷和装帧上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和质感的呈现,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好的触感和审美体验。
此外,商务印书馆汉译精装本还注重内容的翻译和编辑质量,力求将原著的精髓和意境准确传达给读者。
商务印书馆汉译精装本的出现对传统书籍出版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提高了书籍的品质和附加值,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享受。
同时,商务印书馆汉译精装本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的艺术成果。
对商务印书馆汉译精装本的未来发展前景,我们可以乐观地展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阅读品质的追求,商务印书馆汉译精装本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未来,商务印书馆汉译精装本将会更加多样化,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并继续引领出版行业的潮流。
总之,商务印书馆汉译精装本作为一种独特的书籍出版形式,通过其丰富的历史背景、独特的特点与优势以及对传统书籍出版行业的影响,为读者提供了更高品质的阅读体验。
在未来的发展中,商务印书馆汉译精装本将继续发挥其贡献,拓展其市场空间,为读者带来更加精致的阅读享受。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主要对商务印书馆汉译精装本的正义论进行概述。
论出版机构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论出版机构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作者:荆素蓉王琦来源:《编辑之友》2010年第10期一、引言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需求使翻译活动成为必要,而要使其成为可能还取决于实现翻译传播的社会设施是否具备。
所谓翻译传播的社会设施是指社会所提供的可使译作得以流通消费的翻译传播机构,主要包括出版社、报纸杂志编辑部、书店等。
这些机构设施通过出版、刊载、销售等形式使翻译作品成为大众的欣赏对象。
这样,翻泽活动的价值在经历了翻译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社会化过程之后才能得以体现:19世纪中晚期至20世纪初西风东渐的结果便是加快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在此进程中,现代出版业应运而生,成为传播新思想、新学说的必要条件。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大型出版机构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但在新文化运动兴起后,这些传统积累厚重的老牌出版机构却因相对保守的作风很难成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先锋。
在这种情况下,一批“年轻”的出版机构开始出现,其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出版新文艺书籍、外国文学翻译作品为己任,开创了中国现代出版行业的新风尚。
根据《民国时期总书目》提供的资料统计,1926年至1932年,全国出版英汉或汉英对照类读物的各类书局、书社、印刷公司等出版机构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平两地,其中80%以上都在上海。
这一时期出版英汉对照类译作较多的上海出版机构主要有北新书局、春江书局、开明书店、群益书社、黎明书局、商务印书馆和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等,其中尤以北新书局为突出代表。
二、出版丛书:引介译作的捷径北新书局成立于1925年3月15日,以H1版鲁迅翻译的厨川白村著《苦闷的象征》为标志。
是由李小峰一人出资创办的民间书局成立之初,北新就以“使智识阶级与本局更加密切”为己任,而其在随后十几年的发展中也的确践行了这一出版理念。
在北新书局提供的出版场地上,有近乎一半的新文学家们到场,著作人数多达130余位,其中包括鲁迅、周作人、郁达夫、郭沫若、刘半农、废名、徐志摩、冯至、沈从义、冰心等·大批新文学巨匠和创作者。
颜惠庆在商务印书馆中的多重角色(1899-1949)
出版与印刷(2020年第4期)99出版史话颜惠庆在商务印书馆(1899—1949)中的多重角色曹宁摘要:颜惠庆是中国近代功勋卓著的外交巨擘,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也颇有建树。
文章关注颜惠庆自1899年与商务印书馆结缘后在各个时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作为近代商务印书馆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他是商务印书馆早期的“编译者”之一;弃文从政后,他一直扮演着商务印书馆的“代理人”角色;此外,他还在商务印书馆与政府之间充当了“联络人”的角色,是商务印书馆在政界的重要关系之一。
关键词:颜惠庆;商务印书馆;编译者;代理人;联络人DOI :10.19619/j.issn.1007-1938.2020.00.062一、引言颜惠庆(1877—1950),字骏人,上海人,近代著名外交家。
其父颜永京是中国基督教圣公会早期华人牧师,也是圣约翰大学的创办者之一。
颜惠庆1894年从上海同文书院毕业,次年赴美留学,就读于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圣公会中学,因成绩优异获全能超越奖章,后考入弗吉尼亚大学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00年毕业后应卜舫济邀请,回国在圣约翰大学任教。
其间,颜惠庆曾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担任英文部主任,是商务印书馆早期重要的编译人员之一。
执教八年后,颜惠庆弃文从政,随伍廷芳出使美国,开启从政生涯。
学界关于颜惠庆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颜惠庆外交活动和思想的探析[1-3];另一类是关于颜惠庆与《英华大辞典》等辞书编纂工作的研究[4-6]。
目前多文字表达的技艺,最终形成一门独特的社会学科,与中华文化一起走过了从初始到辉煌的路程。
翻译,一直是文化与文化间的桥梁。
梳理翻译的源流,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华文化的厚实与博大,与其他文化的进入和汇集分不开,博采众长,海纳百川,铸就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绝。
翻译,功莫大焉。
参考文献[1] 职官志三[M]∥明史:卷74.北京:中华书局,1974:1797-1798.[2]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45[M]∥四库全书.第713册:677.[3] 林尧俞等.礼部志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8册: 685.[4]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5:1138.[5] 历志一[M]∥明史:卷31.北京:中华书局,1974:515-516,528-529.[6] 钦定皇制通典[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2册:642.[7] 聂鸿音,孙伯君.《西番译语》校录及汇编[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1.[8] 张云,林冠群.西藏通史.吐蕃卷:上[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29.(作者单位:民族出版社)出版与印刷(2020年第4期)100出版史话尚未见具体探讨颜惠庆与商务印书馆关系的研究成果。
中国翻译史研究回眸与前瞻
中国翻译史研究回眸与前瞻一、本文概述《中国翻译史研究回眸与前瞻》一文旨在回顾中国翻译史的悠久历程,分析其主要发展阶段和特色,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和语言转换的重要桥梁,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从古代的佛经翻译、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到近现代的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再到当代的全球化语境下的多元文化交流,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历程既丰富多彩,又充满曲折与挑战。
本文首先梳理了中国翻译史的主要阶段和代表性成果,以揭示翻译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特征。
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影响中国翻译史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分析中国翻译史研究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本文将从全球化、数字化、跨学科等角度出发,展望中国翻译史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翻译在促进国际交流、推动文化多样性、增进相互理解等方面的作用将愈发凸显。
因此,加强翻译史研究,提高翻译质量,培养翻译人才,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翻译史的回顾中国翻译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早在古代,翻译活动就已经开始,那时的翻译主要集中在宗教经典、科技文献以及政治文献的传译上。
随着历史的发展,翻译逐渐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不仅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也引进了外来的先进文化与知识。
从汉代开始,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大规模展开,为后来的翻译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是翻译事业的高峰期,当时的翻译家们不仅翻译了大量的佛经,还涉足其他领域的文献翻译,如历史、文学、医学等。
这些翻译活动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
明清时期,翻译活动逐渐扩展到更多的领域,如科学技术、地理学等。
此时的翻译家们开始关注外来文化的引进,将更多的西方知识介绍到中国。
同时,也有许多中国学者开始尝试将中华文化翻译成外文,以便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老人与海》中译本之比较对翻译的启示
《老人与海》中译本之比较对翻译的启示闫常英【摘要】目前国内对《老人与海》翻译的研究还很欠缺,可以扩大比较研究的范围,既要从文化、语言、译者等视角入手加以研究,又要对语法、词汇、句法层面的翻译处理情况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重点研究译文反映海明威的语言风格的力度,从而对各译本的好坏进行分析评价.《老人与海》译本如此众多,如何甄别优劣是摆在读者与学者面前的重要的问题.鉴别译本不仅要做到"宽、广、泛",还要做到"精、准、细".大到文化、语言、译者层面,小到语法、词汇、句法层面都要面面俱到.【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03【总页数】3页(P104-106)【关键词】《老人与海》;译本;原文;译文【作者】闫常英【作者单位】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教育系, 安徽池州 24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了解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的文学名著。
此书创作于1952年。
讲述了以一个真实古巴老渔夫为原型的主人公圣地亚哥坚强地独自在海上钓到一条大马林鱼并和鲨鱼搏斗的经过。
自小说问世以来,国内学者就竞相尝试将它译成中文,其中较著名的有张爱玲、余光中、海关、宋碧云、吴劳、黄源深等。
随着译本不断增多,也引起了学者们对《老人与海》著作及其译本的关注。
学者们对《老人与海》著作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对《老人与海》中文译本的研究却为数不多,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研究主题和方法也大相径庭。
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和文献看,对《老人与海》中译文的不同版本进行的对比、分析、研究也为数不多。
本文以海关、吴劳和张爱玲的3个《老人与海》中文译本进行探讨,希望本研究能够对英文小说中译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一、《老人与海》中译本版本梳理《老人与海》的中文翻译,最早始于张爱玲的译本,是《老人与海》在国内的第一个中译本。
在台湾,最早翻译《老人与海》的是余光中,但该译本目前在大陆几乎见不到。
商务印书馆发展变迁感悟
商务印书馆发展变迁感悟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之一,其发展变迁见证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历程。
作为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曾经面临过许多困境和挑战,但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通过对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变迁的感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企业在变革中的坚守和进取,也能够从中汲取到一些宝贵的经验。
商务印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商务印书馆应运而生,以出版图书为主要业务。
在当时,商务印书馆的使命是为了弘扬国学,传播知识,提供经典图书给广大读者。
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商务印书馆也曾经历过一些困境和挑战。
在1949年以后的新中国时期,商务印书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商务印书馆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推出一系列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图书,如农业、工业和科技等方面的专业图书。
这些图书不仅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也为国家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支持。
改革开放以后,商务印书馆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时期,商务印书馆加大了对外文学术著作的引进和翻译工作,为中国学者和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
同时,商务印书馆还积极探索图书市场,推出了一系列的畅销书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商务印书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印刷出版模式受到了冲击。
商务印书馆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推出了电子图书和在线阅读服务,以适应新时代读者的需求。
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变迁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首先,商务印书馆始终坚守着传播知识的使命,不断推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图书,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商务印书馆积极适应新的技术和市场变化,不断进行创新和转型,这一点也是我们应该借鉴的。
最后,商务印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读者需求的敏感,不断改进图书质量和服务水平,这一点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出版业的一面旗帜,在百年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思果翻译观浅析——读《翻译研究》、《翻译新究》有感
- 235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思果翻译观浅析——读《翻译研究》、《翻译新究》有感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吴琼 罗璇【摘要】国内学者对内地译家研究较多,但出于某些原因,极少涉及到香港、台湾等地译者。
在2001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引进了思果先生的《翻译研究》、《翻译新究》,笔者读后感触颇大,因此,笔者将对这两本书的翻译思想和方法做一概述。
【关键词】思果翻译观 翻译研究 翻译新究一、生平介绍思果先生,本名蔡濯堂(1918—2004),祖籍江苏镇江,旅居美国。
他是闻名海外的散文家、翻译家,有“中国读书人的典范”之誉。
其译作颇丰,翻译作品有《西泰子来华记》、《戴维.考勃菲尔》、《牛津英语同义词典》等二十余种,逝世前仍不断从事译著。
思果先生最重要的翻译观是,认为译文一定要“像中文”,而他的其他关于翻译的思想也都是围绕这中心而展开的,让我们一一来看。
二、“信、达、贴”时下,严复的“信、达、雅”已广为翻译界认可,然而思果先生却不然,认为严复的“雅”字根本有问题,不如改为“贴”字。
“贴” 取贴切之意,“原文的文体、气势、说话人的身份等是否达到了恰如其分的地步”(思果,翻译研究,7)。
例如,把“I am glad to see you ”译成“我很高兴看见你。
”这句话说它通也通,原文简单易明,译文也道出那个意思。
但仔细一想,我们中国人遇到朋友来是讲这样一句话的吗?旧小说里是“今天是哪阵风把你吹来的呀?”这是欢迎之词(greeting)。
这样翻译也许太做作,不自然。
今天的说法,可能是“啊!你来啦,好极了。
”这才是翻译,这才是中文。
(思果,翻译研究,8)三、“这句译文像中文吗?”如何做到“信、达、贴”?思果先生认为“贴”就是写出地道的中文,“凡是中国已有的表达意思的方法、字眼、句法、尽量采用。
” 如何写出地道的中文,英文有语法可用于规范语句,那“中国有语法吗?” 很多人都怀疑,而且讨论很久。
“我的答案是任何语言都有语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务印书馆翻译功绩对翻译研究视角的启示作者:申燕红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摘要根据商务印书馆数据,发现近代时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翻译类作品非常丰富。
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从研究翻译出版社的论文很少。
本文通过统计商务印书馆官方网站公布的(从1897-1932年间)翻译作品,并其分门别类,分别阐述各类的历史作用,总结该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历史功绩,指出翻译研究应将翻译出版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关注本与社会的联系。
关键词: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翻译作品;历史功绩;研究对象第一部分商务印书馆以及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简介商务印书馆于 1897 年创办于上海,到抗战前夕曾一度发展成为当时一流的大型现代出版企业,编辑、翻译、出版了大量古籍、专著、教材、刊物、辞书等。
从1902至1932期间,其组织架构主要由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三部构成,在三所之上,1915年成立总务处。
其中,编译所的地位最为重要,是该馆各部门工作的“总发源”。
编译所(1902-1932)分为三个部:国文部、理化部、英文部,是百年商务翻译事业的诞生地,主要承载编译业务。
而在本文中,重点探究其在翻译方面的历史功绩。
第二部分翻译成绩通过粗略统计和整理商务印书馆官方公布的数据,自成立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期间的翻译作品,涵盖了熟悉的词典、教科书、学科专著、中外政治、文学、科技方面的专著。
1翻译工具书方面根据工具书的内容,本文将统计到的23本词典,分为两类:语言类和学科类。
第一类:语言类词典,有据邝富灼所编《华英字典》修订出版的《商务印书馆华英字典》(1899),《华英音韵字典集成》(1901),《袖珍英华字典》(胡文甫、吴慎之编译),《中德字典》(宾步程编),《英华大辞典》(颜骏人(惠庆)主编),《英汉双解韦氏大学字典》(1923),《国际音标国语正音字典》(1927),《综合英汉大辞典》(1928)当时我国收字最多的英汉词书)。
第二类:外国学科词典。
这类外文词典的引入,离不开翻译。
其中包括1907年出版的《物理学语汇》,《化学语汇》(我国最早出版的审定术语汇编),1909年出版的《汉译日本法律经济辞典》(我国最早译印的百科辞典),1917年编辑的《植物学大词典》(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专科词典),1923年出版的《动物学大辞典》,1925年出版的《哲学辞典》,1928年的《教育大词书》, 1930年出版的《地质矿物学大辞典》。
这些学科类词典,包括了物理学、化学、法学、经济学、植物学、动物学、地质矿物学、教育学哲学等,门类全盛,为各学科提供了工具书和知识库。
百年商务,在著词典方面,有着自己的使命。
例如,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它的第一部英汉词典《华英词典》,在邝富灼所编《华英字典》进行修订,收词扩充一倍为4万条。
而出此词典的理由,由于当时“各省华英学塾风气渐开,但学者虽有诸书参考,类多词不达义,头绪纷纭。
惟字典一书实群书之总汇,在初学、己学者均不可少”[ 汪家熔:《清末至建国初的英汉词典》,载《商务印书馆馆史及其他—汪家熔出版史研究文集》,第316页。
],在此方面,该馆努力为词典编纂树立榜样,净化编纂风气,优化语言学习资源。
2 丛书方面根据从官方记载中,从建立到1932年间,共搜索整理到13部丛书。
这些丛书对外国的译介全面丰富。
一类是从介绍各国类:有《帝国丛书》、《说部从书》、《世界丛书》以及“百科小丛书”。
在1902出版首套日文翻译丛书《帝国丛书》。
从各部分的名称中,得到书中对帝国政治、军事、法律以及政党等方面的译介。
1920年出版的《世界丛书》,专门翻译介绍欧美日本学术著作。
1923年3月开始出版的“百科小丛书”,这套丛书以百科知识主要是最新的西洋现代文明知识,其内涵盖的方面包括殖民、银行要义、合作银行通论、公债、财政诠要、社会论、平民主义、历法、教育思潮概说、意大利文学、法兰西文学等等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另一类是专门类丛书:1913年出版的《少年丛书》,介绍中外名人事迹, 1928年编印的《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和1929年编印的《汉译世界名著丛书》则是在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从《张元济日记》中可以看到1913年开始筹编以中外名人传为主要内容的《少年丛书》,此丛书极简,每册只有一两万字。
[ 《张元济日记》上册,第14页]此书出版后,成为了当时一套面向青少年的畅销书,加印数次,影响广泛,其中包括著名作家张天翼、赵景深、陈伯吹等。
茅盾曾评论:“记事简明,议论正大,阅之足以增长见识,坚定志气。
”3.教科书根据统计结果,共收录到14种教科书。
1902年,应夏瑞芳之邀,张元济加入商务时,即与夏瑞芳相约:“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
时值清政府颁布学堂章程,各地开办学堂却急缺合适的教材,因此商务从编写教科书入手,聘请高梦旦、蒋维乔、庄俞入馆,借鉴外国教科书,与日本人合作,于1903年初,并着手编写《最新国文教科书》。
同年3月,第一册出版4000册,几天之内销售一空。
这是中国第一套按政府学堂章程、按学期、分学科并附有“教授法”的教材[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官网]。
分学期、分科目的方式,又将教育推进了一步。
1912,新编出版适应形势的《共和国教科书》64种。
商务出版过大量外语读本。
先后出版过《英语模范读本》(周越然)、《国民英语入门》(周越然)、《英文作文要略》(周越然)、《华英国学文编》(谢洪赉)、《新世纪英文读本》(邝富灼)等。
4.中外名著在中外名著方面,共搜集到27部中外译著。
其中可大致分为三类:社会学类、文学类、自然科学类。
社会科学方面,首先要提到的是严复的译著。
陈九如称“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启蒙思想家,十九世纪末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理论家,传播西学的著名翻译家。
” 商务印书馆1901年出版其译本《原富》(〔英〕亚丹?斯密著);1903年出版严复译《群学肄言》([英]斯宾塞著);1905年出版严复译《天演论》(〔英〕赫胥黎著);1906年出版严复译《法意》(〔法〕孟德斯鸠著);1931年,整理出版《严(复)译名著丛刊》八种。
严复译作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商务印书馆的功劳。
在社会科学方面,1903年出版蔡元培译《哲学要领》([德]科培尔著);1914年,出版德汉学家卫礼贤和周暹(鲁迅笔名)合译的康德《人心能力论:论意志能制病情》; 1924年,出版许德珩译《社会学方法论》([法]涂尔干著); 1925年,出版郭沫若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日)河上肇著);1931年,出版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英]亚当?斯密著);1931年,出版伍光建译《十九世纪欧洲思想史》([英]梅尔兹著)等作品。
每部作品,对渴望改变国运的人带来深刻影响。
同时,传播了翻译家的作品及其个人思想。
第二类,学科类专著,包括1906年出版的蔡元培译《妖怪学讲义(总论)》(〔日〕井上圆了著);1923年出版的《科学大纲》([英]汤姆生著);1928年出版的郑太朴译《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英]牛顿著);1930年出版的吕叔湘译《人类学》([美]R.马莱特著)。
第三类,文学类作品。
“翻译西洋文学的最主要原因是小说的提倡。
晚清是小说很繁荣的时代。
”[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第74页]而搜集到的小说,也是顺应时代的潮流的体现。
1903年出版林纾等译《伊索寓言》;1922年出版赵元任译《阿丽丝漫游奇境记》([英])卡罗尔著)和出版鲁迅译《工人绥惠略夫》([俄]亚兹巴梭夫著)等作品。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紧密相连,对这些外国作品的译介,引发了中国文学界的革命。
四、历史功绩1翻译作品的“博物馆”“晚清30年间的文学翻译出版物,在五四运动以后,只有林纾、伍光建等人的译品,因出版家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前身是文明书局)仍然存在,而得以保留下来,还继续印行。
其余许多译本,都因出版社先后停业,或其他原因,逐渐绝迹。
”[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第147页]此话中只谈到文学翻译出版物,事实上,当时,商务印书馆,大量出版、发行各类译作,对于当时辞书、丛书、教科书、外国著作等,都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由此来看,商务印书馆担当了历史文化博物馆的角色。
2翻译作品的传播媒介在19世纪的上半期,中国经受了屡次战败,故步自封的中国社会在短短三十年,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救亡图存的思想迅速崛起,“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西方先进技术和工业在中国迅速传播。
而“导致广大人民思想上起如此急剧变化的,主要通过三个渠道:留学生和进步人士的宣传,报章、杂志对东西洋各国情况的及时报导,大量外国书籍译本的传布。
”[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第152页]截止到1932年,商务的出版了大量的经翻译译介的辞书、丛书、教科书、外国著作等,是译介外国科技、文化、政治等的重要媒介,起到重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3 翻译理论、翻译行为、翻译行业的孵化器商务印书馆在当时吸引大量译者、翻译家。
近代早期译者:林纾、严复、赵元任、蔡元培、吕叔湘、鲁迅、沈雁冰(茅盾)等,均与商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林纾、严复、鲁迅、沈雁冰等,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翻译体系和翻译理论。
在研究翻译家成就时,倾向于单纯研究译者本身,而忽视了其作品传播的媒介。
以严复为例,他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除此之外,严复写信给在商务任职的张元济,首次提出翻译版税之事;他还以郭隗千金市骨招揽人才的故事,说明实行版权保护的必要性。
在翻译行业方面,商务无疑是行业典范。
这一点在茅盾在回忆录提到,当时在商务印书馆供职的他,在他翻译出版《衣》《食》、《住》的过程中,“三校”已经成为习惯,前两次由印刷所的校对部完成,第三次由译者完成。
第二,初步形成译者署名的习惯。
在谈到《衣》这本书的署名问题上,可以看出,商务在此时,虽未开译者署名的先河,但有这样的习惯,使署名权的思想不断深入,同时,译者会以署名而感到荣耀,从侧面体现出此时译者地位的提高。
结语通过研究商务印书馆30年间出版的译作,发现翻译出版行业不仅对翻译学科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社会发展中肩负使命,因此应成为翻译研究的组成部分,翻译研究应与产业相结合,关注翻译学科与社会的联系。
参考文献[1] 马祖毅:《中国翻译史》,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2] 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 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4]《新文学史料》编辑部:《新文学史料》第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生活之一,第28-30页第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生活之一[5] 张元济:《张元济日记》,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6] 张元济:东方图书馆概况·缘起[A].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1897-1992):我和商务印书馆[7] 汪家熔:《清末至建国初的英汉词典》,载《商务印书馆馆史及其他—汪家熔出版史研究文集》,第3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