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5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示范教案1
人教版必修2生物:5.1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案设计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1.从科学发现的过程切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教材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从实例分析入手,再归纳总结概念。
老师应遵循这种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呈现方式,从现象到概念,从宏观到微观来开展教学活动。
关于基因突变,教材选用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
限于篇幅,教材没有过多地介绍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现过程。
教学中,老师可以给学生适当补充一些相关材料,并结合“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和探究。
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到基因突变的本质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并且能够进一步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一基本的生物学原理。
2.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怎样全面理解DNA分子碱基对的改变可能导致的结果呢?是不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改变就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化?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讨论英文句子中个别字母发生改变后,对于全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影响情况。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英语句子中一个字母的改变,可能导致句子的意思不变、变化不大和完全改变这三种情况。
然后,老师再通过联想和类比的方法,结合不同的密码子可以对应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识,引导学生推测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改变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
所以,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体来说,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无害也无利。
3.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在学习基因突变的原因时,教师可以引用癌症的病例,介绍癌症的形成是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
人教版必修2生物:5.1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案设计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一节,本节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两部分内容,从基因变化的角度说明了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是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后续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学生已经具备简单的分析事实、归纳总结的能力。
知识层面上学生已经了解基因的复制以及基因表达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并不会有太大难度,而基因重组是发生在有性生殖生物进行减数分裂时,而减数分裂是学生学习遗传学知识的一大难点,因此,在学习基因重组相关内容上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学生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及特点;学生说出基因重组的类型;学生阐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大量事例,培养学生学会推理、总结归纳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珍爱生命;认同生物界丰富多彩的本质,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法,基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5-1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案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目标】1、分析镰状细胞贫血症的发病机理,归纳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时间、实质、特点和意义。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2、分析癌症的发病机理与基因突变的关系,关注癌症的治疗和预防(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3、说出基因重组的类型、发生时间、意义。
(生命观念)【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细胞癌变的机理2、教学难点:基因重组,细胞癌变的机理【教学过程】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要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实质是遗传物质DNA的复制。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能保证DNA复制的准确性,使亲子代间的遗传信息保持一致。
遗传信息复制的过程中,会不会出错呢?一、基因突变的实例1、实例1:镰状细胞贫血(1)镰状细胞贫血症的危害正常红细胞:中央微凹的圆饼状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却是弯曲的镰刀状。
这样的红细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2)患病原因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异常(组成血红蛋白分子的肽链上,发生了氨基酸的替换,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
根本原因:基因突变,碱基对由T/A替换成A/T。
碱基的替换可以导致基因的改变,从而引起所编码的蛋白质的改变。
若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序列发生碱基的增添或缺失,也会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从而引起性状的改变。
注意: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引起蛋白质的改变。
2、基因突变的概念D 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3、基因突变对后代的影响(基因突变不一定遗传给后代)(1)若发生在配子中,将传递给后代。
(2)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
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生殖遗传。
4、实例2:细胞的癌变(1)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等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第五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教材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原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能力方面1.学会数据处理,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散思维及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方面1.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生物界在丰富多彩的本质,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2.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如何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四、学情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首先与遗传物质有关,其次与环境有关本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的变异的。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问题探讨及基因突变的实例。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言:前面我们对遗传问题进行了学习,知道了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基因,以及遗传的二个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
人教版高中生物 必修2第5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
【教学设计】《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1节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采用镰刀型贫血症的实例,让学生会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理解事物的根本原因的方法思考问题;2.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并学会这种方法去学习;3.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并学会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1.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去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2.从生活中易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出发,教育学生注意身体健康,建立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珍爱生命。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
2.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四.课前准备:通过课前预习案引导学生做好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储备:1.中心法则的内容;2.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的关系;3.通过自行预习课本找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病因和根本原因。
决定性状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种类,而根本原因则是基因所含的遗传信息决定的。
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医生该如何向病人介绍病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成就感!通过习题加以巩固,并让学生体验到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都会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从而更好的体会基因突变的概念;4.基因突变的原因及分类在课本上有明确的介绍,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自行掌握;5.基因重组的概念和类型课本上有明确描述,但是对于比较抽象结构改变引起的变异,学生在理解掌握时,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甚至理解时会出现偏差,需要在上课时进行进一步点拔。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因重组的两个类型,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基因重组的两种方式,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自由组合型一个人便是一条独立的染色体,四个同学表示两对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型一个人表示一条染色体,体会等位基因互换了位置,使得非等位基因重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1. 立足课标,联系生活本节课位于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
本章节从生物变异入手,从基因和染色体变化的角度来认识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
在学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减数分裂,基因的表达等内容,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够从本质上理解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课本从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入手,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对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举例说明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定的应用。
例如癌症的形成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回顾必修一能够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2.追根溯源,探讨实质本节授课对象程度较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理解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有一定的自我思考和拓展能力。
因此,在达到课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例如在基因突变的特点中,分析控制小鼠毛色的基因既可突变为黄色基因,也可突变为黑色基因,从本质上解释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3.分析综合,归纳提升通过学习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理解变异多样性的原因和本质。
能够总结从本质、时间、条件及意义对比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综上,本节总体教学思路为“联系实际、问题探究”,基本环节设计如下:→→ →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过程与方法1. 通过讨论研究,增强问题分析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团队意识及与人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理解变异多样性的原因,深刻理解变异多样性对物种延续的意义,为下一章节育种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做准备。
2. 通过思考、探讨变异与生活的联系,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如人工诱变的方法过程、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方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四、教学准备1.收集生活中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相关实例及图片,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豌豆的圆粒与皱粒、囊性纤维病等,还有学生喜爱的绿巨人、美国队长、蜘蛛侠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5.1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5.1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程中出错,对生物的性状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活动意图说明:用两个同学之间传话出错导致句子意思发生改变,类比基因在亲子代细胞之间传递时出错,影响生物的性状。
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顺利推进新内容学习。
环节二:模型建构,构建基因突变的概念活动2.1:利用模型演示某基因片段转录和翻译的结果 教师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复习“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知识提供DNA 片段: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模型在纸板上演示基因片段转录和翻译的结果。
小组合作,在纸板上粘贴一段基因片段转录得到的mRNA 序列以及多肽链中的氨基酸序列。
再由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并解释是如何确定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的。
活动意图说明:回忆旧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对上一节转录和翻译的知识进行了高效复习,为本节思维拓展打好基础。
活动2.2:利用模型演示该基因片段替换一个碱基对后的结果,初步建构基因突变的概念 教师活动提问:如果替换掉该DNA 片段中的某个碱基对,结果会怎么样? 提供改变后的DNA 片段:教师引导:“苏氨酸—脯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赖氨酸—”是正常血红蛋白的一段肽链; “苏氨酸—脯氨酸—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是异常血红蛋白的一段肽链。
因为替换后缬氨酸的R 基是疏水的,导致血红蛋白多了一条疏水侧链而降低了溶解度,形成了纤维状的蛋白沉淀。
这种蛋白沉淀压迫细胞膜,红细胞因而弯曲成镰刀状,从而使个体患病,这种病叫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严重贫血,严重的会导致个体死亡。
引导总结基因突变的概念: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而引起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模型演示该基因片段替换一个碱基对后的结果,小组合作,在纸板上粘贴替换一个碱基对后的肽链“苏氨酸—脯氨酸—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
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并解释替换一个碱基对后的肽链与原来肽链的区别。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1节《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教学设计课件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课方案1教课方案思路本节在前言部分指出生物的变异拥有广泛性,变异能够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根源,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本小节介绍了基因突变的看法、意义和特色,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以及基因重组的看法和意义,教材从实例引入基因突变的看法,是为了学生便于理解抽象的看法。
在介绍基因突变的广泛性、随机性、自然突变率低、有害性和不定向性时,教材也举了详细的实例。
设计的旁栏思虑题和小资料,也有益于学生加深对基因突变特色的理解。
人工诱变在育种上有重要用途,可经过教材介绍的我国在诱变育种方面所获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小节内容与其余章节的联系:(1)基因突变与DNA的复制相关;(2)基因重组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减数分裂相关。
2教课目的的确定2.1知识目标知道: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识记:(1)基因突变的看法、特色和意义;第1页(2)基因重组的看法和意义。
2.2能力目标经过对课本前言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由“总”到“分”的剖析问题的方法;经过实例的剖析,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2.3感情目标(1)初步学会用辩证唯心主义看法来认识生物体和生物界的多样性。
(2)经过教材介绍的我国在诱变育种方面所获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课要点及落实方案3.1教课要点(1)基因突变的看法和特色(2)基因重组的看法3.2落实方案(1)使用ppt进行直观教课。
(2)图文比较阅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第2页4教课难点基因突变的看法5教课方法教授法、议论法6课时安排2课时7教课过程(见下表)教课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复习什么是性状?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回回复习稳固性状表现除与遗传物质相关外,还与什么相关?性状由亲代学生思虑后回答:问题研究,激发传达到子代时,会不会千篇一律呢?自然不会,或多或少都学生踊跃思想和引入会存在差别,这又为何呢?那么生物的变异又是如求知欲念何产生的呢?又有什么特色呢?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进入新课1.变异的种类运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现让一个图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案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节是“从生物变异到育种”专题复习的第1课时,旨在帮助高三学生在了解变异类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概念等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利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原理在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上的应用。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基础。
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发现,基因突变与DNA复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诱变育种等知识关系密切。
基因重组与减数分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杂交育种等知识有密切的联系。
而且对这一知识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之一,综合性强,涉及生物学知识的方方面面。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三实验班学生,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
基于第一轮复习,重点还是要注重基础知识内容的复习、巩固及能力的迁移。
3.教学条件分析我校是省一级达标校,教学条件好,所以直接利用录播室来完成这节课教学。
4.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征和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教学难点:基因重组的类型和两种育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三、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从分子水平(碱基对替换、增添、缺失)分析基因突变产生内因,推导生成基因突变概念。
2、分析基因突变类型对其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并分析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3、基因突变产生的外在原因、特点及意义。
4、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结果、意义。
5、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育种上的应用。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分析发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遗传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基础。
其中的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这部分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点知识,例如基因突变可整合DNA复制、蛋白质合成、基因对生物性状控制、对生物进化的影响、人类单基因遗传病、诱变育种的关系等等知识。
基因重组可整合减数分裂、遗传基本规律、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等知识。
从而增强学生把本节知识在育种中的综合运用。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5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
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采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
(2)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3)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
(4)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情境创设]引言: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生物的遗传,了解了性状为什么遗传以及性状遗传时遵循的规律特点。
那么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答: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性状表现除与遗传物质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答:与外界条件有关性状由亲代传递到子代时,会不会一成不变呢?当然不会,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这又为什么呢?答:这是因为生物体不仅具有遗传还具有变异。
那么生物的变异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又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物的变异) 学生:阅读“问题探讨”,然后分学习小组讨论:(1)英语句子中一个字母的改变,可能导致句子的意思发生怎样的变化?(可能导致句子的意思不变、变化不大和完全改变这三种情况)(2)如果DNA 分子复制时发生了类似的错误,DNA 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可能对生物体产生什么影响?(这种变化对于生物体来说,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无害也无利)[师生互动]教师:我们知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如果DNA 分子中的碱基对发生变化意味着什么?学生:意味着基因发生了改变。
教师:对,我们把这种单个基因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人教版必修2生物:5.1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案设计(1)
《基因突变(复习课)》教学设计说明一、课题:《基因突变(复习课)》二、教材版本:高中生物必修2,人教2003课标版,第5章,第1节。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为一轮复习课,在高一新课学习时,学生对基因突变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了解不够深入,也未能建构出好的知识网络,因而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结果。
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几点:(1)在导入环节上,让学生快速抄写1-100的数字,找到抄错的同学,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从学生抄错数字的情况,通过联想和类比,让学生明白在我们身体内也存在着这样抄写的活动(复制),也存在着抄错的现象(基因突变),通过这样游戏活动引入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于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与结果,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我主要是利用学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份作业并进行分享,内容是“不同类型的突变导致的结果”,并基于学生理解中心法则“”的基础上去分析基因突变的几种类型及其带来的不同结果(可能导致性状发生改变,也可能不发生改变)。
(3)关于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主要发生在复制时,如体细胞增殖有丝分裂时一般不遗传给后代;生殖细胞增殖减数分裂时一般遗传给后代),我将多年来自己在野外或校园里拍摄的各种植物体细胞突变的图片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直观感受基因突变的现象,体会基因突变的普遍性,由于所拍的图片就是学生身边的植物,学生纷纷称奇。
此外,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正好是我国发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的时间,我以新闻《7383颗黄帝手植柏种子搭载“天宫”遨游太空》去引导学生思考这批种子选择的是“干种子”还是“萌发的种子”?为什么?(答:萌发的种子,因为萌发的种子有丝分裂比较旺盛)。
将这些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学生也觉得非常新奇,贴近生活。
这两个例子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4)关于基因突变的原因(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我则是通过录像《日本:福岛核电站附近钓出巨型怪鱼》,让学生明白核辐射对生物的基因突变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设计
第五章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材目标:1、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2、基因突变的原因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的意义4、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的区别二、教学重难点: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的区别教学过程不遗传的变异一、变异类型可遗传的变异染色体变异二、基因突变认真阅读P43图6-37的相关内容↓1.实例: 镰型细胞贫血刀症(1)画出“镰型细胞贫血刀症病因的图解”①直接原因:组成血红蛋白的一个被替换。
②根本原因: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中一个被替换。
③结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遗传病。
2.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的、和,而引起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时期:3.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基因突变对后代的影响(1)若发生在中,将传递给后代。
(2)若发生在中,一般不能遗传。
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可通过传递。
4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是变异的,是生物进化的。
5.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可以归纳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等;③因素,包括等。
内因____________偶尔发生错误使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6基因突变的特点并解释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不定向性:④低频性:⑤害多利少基因突变的本质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基因,出现新性状结合教材P80问题探讨,思考:若DNA碱基对替换,是否一定引起蛋白质结构的改变?回顾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哪些基因可以进行重新组合呢?2、伴随什么进行重新组合呢?3、非同源染色体在什么时期重新组合?二、基因重组1、概念:生物体进行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
2、基因重组的类型(1)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的自由组合。
这是基因的定律。
狭义(2)随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使这此染色体上的。
这是基因的定律。
广义:(3)应用最新的DNA技术,把一种生物的基因送入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并且使这些基因在细胞内正确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或新生物,从而达到定向改变生物性状的目的。
新人教生物学必修2教案:5-1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新人教生物学必修2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案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1.基于基因突变的实例分析基因突变的机理、细胞癌变的原因,归纳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及意义,达成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等素养。
2.基于癌变的机理,认识癌变细胞的特征及危害,积极宣传癌症的预防方法,达成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等素养。
3.归纳基因重组的类型,分析造成有性生殖后代遗传组成多样性的原因,归纳、概述基因重组的概念及其意义,达成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等素养。
4.通过梳理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的关系,比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同,提高归纳与概括能力。
新知探究一基因突变的实例资料1:1910年某位医生接诊了一位贫血病患者。
所有治疗贫血病的药物都对他无效。
镜检时发现其红细胞不是正常的圆饼状,而是镰刀状,后称之为镰状细胞贫血。
资料2:1949年,某化学家首先意识到,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分子的异常会引起红细胞的变形。
资料3:1956年,英国某位科学家发现镰状细胞贫血患者血红蛋白的肽链上,有一处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
资料4:镰状细胞贫血的致病机理如图所示。
结合以上资料,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问题(1):产生镰状细胞贫血(也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提示:组成血红蛋白分子的肽链上一个谷氨酸被替换成了缬氨酸,从而引起蛋白质结构的改变。
问题(2):产生镰状细胞贫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碱基对被替换成了碱基对。
问题(3):碱基对被替换后,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是否发生了变化?提示:碱基种类、数量无变化,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问题(4):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分裂的什么时期?提示:有丝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问题(5):结合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复制过程,分析DNA分子复制时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的原因。
提示:DNA分子复制时,DNA需要解旋,此时结构不稳定,易导致碱基对的数量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发生基因突变。
人教版高中生物 必修2第5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word文档
【教学设计】《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1节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采用镰刀型贫血症的实例,让学生会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理解事物的根本原因的方法思考问题;2.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并学会这种方法去学习;3.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并学会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1.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去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2.从生活中易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出发,教育学生注意身体健康,建立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珍爱生命。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
2.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四.课前准备:通过课前预习案引导学生做好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储备:1.中心法则的内容;2.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的关系;3.通过自行预习课本找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病因和根本原因。
决定性状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种类,而根本原因则是基因所含的遗传信息决定的。
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医生该如何向病人介绍病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成就感!通过习题加以巩固,并让学生体验到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都会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从而更好的体会基因突变的概念;4.基因突变的原因及分类在课本上有明确的介绍,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自行掌握;5.基因重组的概念和类型课本上有明确描述,但是对于比较抽象结构改变引起的变异,学生在理解掌握时,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甚至理解时会出现偏差,需要在上课时进行进一步点拔。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因重组的两个类型,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基因重组的两种方式,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自由组合型一个人便是一条独立的染色体,四个同学表示两对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型一个人表示一条染色体,体会等位基因互换了位置,使得非等位基因重组。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生物第五章第一节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1教学设计
第五章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第一节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一、知识结构二、教材分析1本节在引言部分,指出生物的变异具有普遍性,变异可以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
2本小节介绍了基因突变的概念、意义和特点,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以及基因重组的概念和意义。
教材从实例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是为了便于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在介绍基因突变的普遍性、随机性、自然突变率低、有害性和不定向性等特点时,教材也举了具体的实例。
旁栏设置的思考题和小资料,也有助于生加深对基因突变特点的理解。
人工诱变在育种上有重要用途,教材通过介绍我国在诱变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对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材在生已知的知识基础上,介绍了两种常见的基因重组。
以基因的自由组合引起的基因重组为例,阐述了基因重组对于生物进化的重要意义。
教材还把重组DNA技术作为小字内容,安排在基因重组的正文之后,以扩展生的知识面,使生能够多了解一些先进的生物技术。
4本节内容可为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习打下基础。
基因重组的内容需要本章第二节中的自由组合定律与连锁和交换定律的有关内容作基础。
三、教目标1知识目标:(1)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A 知道);(2)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意义(B识记);(3)基因重组的概念和意义(B识记)。
2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生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重点·实施方案1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2)基因重组的概念。
2实施方案:(1)通过实例加深生对概念的理解;(2)让生在课前搜集有关在诱变育种上取得的成就,进一步突出重点内容。
五、难点·突破策略1难点:基因突变的概念。
2突破策略:通过举例放映有关的投影和录像的方法,让生对抽象的概念有一个具体的理解。
[||]六、教具准备:投影片、录像片、投影仪、录像机、多媒体设备。
七、法指导:本小节内容为抽象,在教过程中应采用师生互动,通过实例举证理解抽象概念和特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案(0000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2、说出基因突变的意义3、举例说明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基因突变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形成关爱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
能力目标:1.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三、教学与学法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适当补充相关的材料,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从实例分析入手,教师适当举例以问题形式层层递进引导,按照认知的规律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来归纳总结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从讨论英文句子中发生个别字母改变可能导致句子意义的变化情况和一本书的文字信息在重新拷贝一份时易发生的错误,进行理解引导联想和类比,理解基因突变和生物性状改变的关系;以设问、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和自主合作学习思考基因突变和重组的意义;用填表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对比和总结。
最后有效小练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控一次性到位。
四、学情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通过前面对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与遗传物质有关,也与环境有关。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遗传学中重要的概念,是学生学习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基础,其中的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这部分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点知识。
由于该部分的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具备相当强的抽象、空间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虽然学生在本模块前面的教学内容中遇到类似的情况,通过学习提高了能力,但要达到从分子水平上理解和掌握,仍需要教师通过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探究、思考、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
教学设计12归纳总结3、确定变异类型的方法。
4、练习几道有关基因重组的典型题。
四、全面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结构变异。
1、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2、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区别。
3、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基因重组的区别。
(二)染色体数量变异。
1、染色体组的判断。
2、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判断。
3、练习几道有关染色体变异的典型题。
五、总结本节课所讲的知识。
等。
相同点:联系。
3、不同生物的可遗传变异来源:病毒的为基因突变;原核生物的为基因突变;真核生物的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这是基因突变还是基因重组,要具体分析。
让学生当堂做题,并回答。
老师加以讲解,归纳。
老师提示,学生讨论,老师进行总结。
1、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重复、缺失、易位和倒位。
2、染色体变异:均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均未产生新基因,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变化。
基因突变: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能产生新基因,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未变化。
3、关键比较染色体结构变异种的易位和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
1、根据同形的染色体和同类型基因的个数来判断。
2、判断:学生当堂做答,老师进行总结。
学生和老师一起回顾。
查学生对刚总结的知识能不能,灵活运用。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使学生掌握一些方法技巧。
查学生对刚总结的知识能不能,灵活运用。
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从容说课本节教学可用1课时,教学重点是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的实质,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经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作过详细的介绍,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不再列为重点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教材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从实例分析入手,再归纳、总结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遵循这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呈现方式,从现象到概念,从宏观到微观来开展教学活动。
关于基因突变,教材选用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
限于篇幅,教材没有过多地介绍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现过程(具体过程参见教学案例)。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这一因果关系。
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到基因突变的本质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并且能够进一步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一基本的生物学原理。
理解DNA分子碱基对的改变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不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改变就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化?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讨论英语句子中个别字母发生改变后,对于全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影响情况。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英语句子中一个字母的改变,可能导致句子的意思不变、变化不大和完全改变这三种情况。
然后,教师再通过联想和类比的方法,结合不同的密码子可以对应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识,引导学生推测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改变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
所以,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体来说,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无害也无利。
在学习基因突变的原因时,教师可以通过先介绍癌症的形成是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
例如,射线(X射线、紫外线、γ射线等)容易引发癌症,在强烈的日光下暴晒,容易导致皮肤癌;据报道,在医院放射室工作的医生容易患癌症;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时,核电站周围的居民得癌症的几率大大增加。
变质花生中的黄曲霉素可致癌(化学因素)等。
为了理解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吗?这些新的基因产生的新性状对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有利还是有害)?自然环境会选择哪些个体生存下来?通过这些设问,使学生理解基因突变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的基因,原来的基因和新的基因所表达的性状为自然环境提供了选择的材料。
基因重组尽管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不同的生物性状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
所以说,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材料。
最后以填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进行对比和总结。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采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
(2)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3)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
(4)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教具准备1.基因突变实例图片。
2.基因突变引起性状改变流程图(即课本P81完整图)。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制作教具。
2.学生根据课本P80“本节聚焦”预习课文,思考相应问题。
[情境创设]学生:阅读课本P80“问题探讨”,然后分学习小组讨论:(1)英语句子中一个字母的改变,可能导致句子的意思发生怎样的变化?(可能导致句子的意思不变、变化不大和完全改变这三种情况)(2)如果DNA分子复制时发生了类似的错误,DNA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可能对生物体产生什么影响?(这种变化对于生物体来说,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无害也无利)[师生互动]教师:我们知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如果DNA分子中的碱基对发生变化意味着什么?学生:意味着基因发生了改变。
教师:对,我们称这种变化叫基因突变。
学生:阅读课本P80“基因突变的实例”,回答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机理。
−mRNA分子中的碱基对发生变化相应氨基酸改(DNA分子中的碱基对发生变化−→−相应蛋白质改变相应性状改变)变−→教师:这种变化是否遗传?怎样遗传?学生:能够遗传。
突变后的DNA分子复制,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带有突变基因的生殖细胞,并将突变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教师:播放1.基因突变实例图片。
2.基因突变引起性状改变流程图(即P 81完整图)。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基因突变的概念。
学生: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学生:阅读课本P 81~P 82“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回答: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有哪些?基因突变有哪些特点?教师:请同学回答以上两个问题,不完整的请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基因突变有它的特点,请同学们讨论: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吗?这些新的基因产生的新性状对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有利还是有害)?自然环境会选择哪些个体生存下来?(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这些新的基因产生的新性状对生物的生存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自然环境会选择那些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教师小结: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学生:阅读课本P 83“基因重组”内容,思考:基因重组产生了新的基因吗?它的变异性状来源于什么?有何意义?(基因重组产生了新的基因吗,它的变异性状来源于基因重组产生的新的基因型,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材料)[教师精讲](一)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的概念和本质(1)概念: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本质:是基因内部发生了变化,指组成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
由于基因发生了改变,性状也发生了改变。
2.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2)特点:①普遍性:所有生物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②随机性: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③低频性:对于一种生物来说,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④有害性:基因突变多数是有害的,极少数是有利的。
⑤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朝着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
3.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4.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由于DNA 分子中的碱基对发生变化(T →A ) −→−mRNA 分子中的碱基对发生变化 (A →U )−→−相应氨基酸改变(谷氨酸→缬氨酸)相应蛋白质改变−→−相应性状改变。
(二)基因重组1.概念: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的过程。
2.类型(1)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由雌雄配子结合成受精卵,形成不同基因型。
(2)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新组合。
3.意义通过有性生殖的过程实现基因重组,使子代产生变异的来源非常丰富,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价反馈]2.学生做课本P84练习题,教师检查评讲。
[课堂小结][课后拓展]1.当牛精原细胞进行DNA复制时,细胞不可能发生A.基因重组B.DNA解旋C.蛋白质合成D.基因突变解析: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答案:A2.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一个大约有109个果蝇群,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A.2×109B.2×108C.2×107D.108解析:自然界中生物的自发突变率很低,这是对于单个基因而言,但种群是由许多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每个细胞中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依据题干所列出的数值,这个果蝇种群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目为2×104×10-5×109=2×108。
答案:B3.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闻名世界,从遗传角度看,和普通水稻相比,杂交水稻增产的原因是A.基因重组B.染色体结构改变C.基因突变D.人工诱变解析:杂交水稻是通过把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水稻杂交,通过基因重组,形成新的基因型,出现新的性状组合,从中选出所需的优良品种。
答案:A4.将重组DNA导入细菌生产激素或蛋白质的过程一般称为A.基因工程B.细胞工程C.酶工程D.微生物工程 解析:将目的基因插入相应的DNA 中,再把重组DNA 导入细菌生产激素或蛋白质的过程一般称为基因重组。
答案:A5.下列哪个是诱变因素A.γ射线B.紫外线C.乙酸D.亚硝酸 解析:γ射线和紫外线是物理致癌因素,亚硝酸是化学致癌因素。
答案:ABD●板书设计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基因突变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DNA 的碱基对发生变化−→−mRNA 分子中的碱基对发生变化−→−氨基酸改变−→−蛋白质改变−→−性状改变。
2.基因突变的概念和本质3.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2)特点: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低频性④有害性⑤不定向性4.基因突变的意义二、基因重组1.概念2.类型3.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