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管理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

合集下载

影响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因素及实现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影响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因素及实现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影响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因素及实现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李凌汉提要:农村内生发展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

基于对S省4个内生发展程度较好村庄的实证调研,利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探索性的发现,影响农村内生发展的因素包括村庄领导内生发展动力、村集体产业规模化水平、技术人才梯度开发、内生发展资源平台式整合和农村内生发展能力5个核心范畴。

在此基础上,利用条件一一行—结果逻辑框架,探讨农村内生发展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模型,可以为 动/互动策略—地方政府制定有效的农村内生发展政策提供针对性的政策思路。

关键词:乡村产业振兴内生发展科技兴农产业升级作者李凌汉,男,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青岛266071 )。

_、问题的提出全球性的城乡发展不平衡格局,导致许多国家出现资源与人口向城市集聚、农村日渐凋敝的现 象。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一份报告中提出通过增强农村内生发展能力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 人的倡议。

进人21世纪,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农村内生发展问题,以农业科技、农业机械、高品质农产品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体系对提高发达国家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整体发展起到了非 常重要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重大战略规划,其目的是全面提升农村的现代化水平。

乡村振兴不 仅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更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及农村既有资源基础*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环境产权论批判"(19FFXB01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乡忖振兴中乡村治理与精 准扶贫的政策协同研究’’(18BZZ077)、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75观察与思考 2020年第12期上,开拓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而农村内生发展能力的提升,可以使农村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利用现有资源、技术和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农业技术进步为引领推动农村全方位、可持续的发 展。

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与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与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与实施路径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中国的重要发展战略,旨在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那么,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是什么?该如何实施路径呢?本文将从农业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产业扶贫、生态保护、农村文化传承、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治理、农业科技创新以及政策支持等十个方面展开回答。

乡村振兴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农业的现代化。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进步,只有农业实现现代化,才能促进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效益。

第二个关键环节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振兴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包括道路、水利、电力等方面的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交通和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的生活品质。

第三个关键环节是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需要有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推动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吸引优秀人才回乡创业。

第四个关键环节是产业扶贫。

农村是贫困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实施产业扶贫是减贫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种养殖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第五个关键环节是生态保护。

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对农田水利和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力度,推进农业生态化发展。

第六个关键环节是农村文化传承。

乡村振兴不能只注重经济发展,还需要注重文化传承。

政府应加强对传统农耕文化和农村习俗的保护与传承,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推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第七个关键环节是农民收入增加。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其发展的动力。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收入的扶持力度,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开展农产品加工等方式,实现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增加。

第八个关键环节是农村治理。

良好的农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形成机理及完善路径

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形成机理及完善路径

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形成机理及完善路径摘要:“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是新时代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的典型代表,从2013年启动试点到2017年10月写入十九大报告,标志着“三治结合”从“地方性经验”上升到“国家治村方略”,其产生到扩散,有着阶段性和创新性。

从政策创新扩散角度看,“三治结合”经过初步经验总结、区域推广扩散、成熟定型三个阶段,研究扩散阶段,更有利于掌握政策创新的动力、影响因素、运行机制,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应用于推广。

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一进步完善,需要以自治为基,以法治为本,以德治为先,三者相互交融,互为支撑,从而实现乡村善治。

关键词:三治结合;乡村治理,创新,扩散;完善路径课题:2022年无锡市党校系统科研课题“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形成机理及完善路径”(XT220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自此“三治结合”由桐乡“地方性经验”上升为“国家治村方略”。

但学界对其产生机理、创新扩散等方面研究涉猎不多,仍有探索空间与研究意义。

尽管学界对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体系表述不一(如“三治融合”“三治合一”“三治结合”等),固始有其话语表达形式的特殊性与一般性之分,但都是对其理论诠释与意义探讨。

一、“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形成机理中国乡村治理体制有着内在发展脉络与变迁逻辑,“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不是突然产生及扩散,而是是基于传统乡村治理模式与乡村现代化之间碰撞与调适发生的,有着内在延续性和创新性。

(一)乡村治理结构变迁:从传统到现代从历史维度看,中国乡村治理有条清晰的发展脉络:“官政自治”—“政社合一”—“政社分设”—村民自治,最后又演进至“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呈现出四次大转型:1.从“官政自治”到“政社合一”(传统乡土社会—1978)。

中国传统农业时代即“乡土社会”,是“官政自治”模式,其治理结构是“官—绅 (族长)—民”的“双轨模式”。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及优化路径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及优化路径
村 乡 科技
XIANGCUN KEJI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及优化路径
赵 霞
(张掖市甘州区委党校,甘肃 张掖 734099) [摘 要] 乡村社会治理直接关系到国家基础社会关系,还影响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乡村社 会治理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实现乡村振兴,要不断加强与优化乡村社会治理,为农村 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目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面临一系列困境,主要体现在治理理念、治理 机制及治理组织等方面。对此,需要树立共治理念,促进乡村社会治理融合发展;完善治理机制,为乡村社会 治理提供动力;消除组织惰性,增强乡村社会治理组织活力,促进社会治理服务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关键词] 乡村社会治理;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组织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1)35-28-3
能及时弥补相关机制缺陷,将难以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 平与能力。
1.2.1 人员流动机制失衡。长期以来,城乡存在二 元结构,城乡区域在工作收入、基础设施及发展空间等 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种背景使农村人口单向流入城市, 而农村人口密度过疏会使社会联结逐步解体。加之乡村 人口分布较散,基层组织社会治理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并 引发更多矛盾与问题。
1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
1.1 治理理念有待更新 虽然 1998 年我国政府就已提出社会治理理念,并同步 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社会管理逐渐转向社会治理。但在此 过程中,因为长期受到惯性思维和传统观念影响,乡村社会 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过程更加漫长,并体现出以下3大问题。 一是过度看重权力意志而忽视群众观念。在乡村社会治理 中,部分基层干部更加看重权力运用,以期通过权力行使对 农村社会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加以解决,但忽视了群众参与 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影响了整体治理效能。二是过于看重 行为管理而缺乏服务意识。目前,部分地区的乡村社会治 理工作仍沿用族群方式、宗族方式、家庭方式等传统方式, 部分基层干部还非常看重上级领导与相关部门的看法,比 较追求外在“面子”而忽视“里子”建设,缺乏强烈的群众 服务意识,尚未建立起“寓服务于治理”相关理念,直接影 响治理作用的发挥。三是存在强烈的规程意识而缺乏创新 意识[1]。部分基层干部自身业务水平偏低,平时不够关注 学习,对新知识、新事物接受速度慢,理解程度浅,实际工 作中习惯使用老办法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出现上述 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基层干部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阻碍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提升。 1.2 治理机制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机制还存在诸多不足,若不

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的具体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的具体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的具体实施路径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改善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发展的关键举措。

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路径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产业扶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实施产业兴旺,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提供优质农业技术和培训,帮助农民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打造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二、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政府应加快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合作社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民土地使用效率,增加农民收益。

三、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需要充足的金融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投入,建立健全乡村金融机构,提供农村信贷支持和金融创新产品,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

同时,政府还可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农民实现商品价值。

四、人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人才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创业创新能力。

同时,政府可以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农村产业进行深度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五、生态保护和乡村环境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乡村环境建设。

政府应制定和贯彻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同时,倡导农民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让农民从中受益。

六、农民合作社和农业合作社发展政府应积极推动农民合作社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通过合作社模式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实施解析

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实施解析

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实施解析一、现状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由中国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所决定的。

中国乡村地区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等。

但乡村也是我国的重要资源与优势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战略目标:实现全面发展与均衡化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实现乡村全面发展与均衡化。

全面发展包括农业、农村经济、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治理等各个方面,而均衡化则是指推动城乡发展协调,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农民权益。

三、战略路径:产业转型与创新驱动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主要包括产业转型和创新驱动。

产业转型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转型,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技术水平的升级。

创新驱动则是指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升级和转型。

四、产业转型:打造特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利用乡村资源优势,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农村旅游也是重要的乡村振兴产业之一,通过开发农村旅游资源,提升乡村形象,吸引游客,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五、创新驱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通过加强农村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田水利、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等方面的生产效率;同时,也要注重人才培养,提升乡村的人力资源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六、农村治理:强化法治与公共服务乡村振兴还需要加强农村治理,包括强化法治意识和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通过建设健全农村法律制度、完善农村权益保护机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提高乡村的整体服务水平。

七、政策支持:扶持政策与资金投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农村管理制度的体制机制创新

农村管理制度的体制机制创新

农村管理制度的体制机制创新一、农村管理制度的历史背景中国农村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过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管理机制主要由地方政府和农民自治组织共同参与,但存在着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农村管理效率低、权责不清等。

二、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

首先,建立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城市和农村具有同等的发展机会。

其次,设立了农村管理机构,以加强农村管理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这些改革措施为农村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农村管理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改革可以提高农村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另一方面,改革可以增强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农村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和归属感。

四、农村管理体制创新的具体做法农村管理体制创新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加强农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

其次,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再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五、农村管理体制创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农村管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农村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如何解决融资难、人才引进等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任务。

另一方面,农村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法律的保障,如何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和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六、农村管理体制创新的成功案例在中国,已经有一些农村管理体制创新的成功案例。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引进农村合作组织、开展乡村旅游等方式,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这些案例表明,农村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七、改革农村管理体制的前景和展望改革农村管理体制的前景是光明的。

随着国家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改革迫在眉睫。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一、概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作为新时代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旨在实现农业的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强调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并致力于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动力机制方面,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政策引导、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以及社会参与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政策引导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制度保障,市场需求则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农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科技创新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社会参与则包括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等。

实现路径上,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同时,要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还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总体而言,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农民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1.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与紧迫性在当下中国的发展阶段中显得尤为突出。

农业现代化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

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能够确保粮食的有效供给,稳定市场价格,从而维护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途径。

农业现代化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还能够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动力培育与路径选择——以绍兴村民自治为视角

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动力培育与路径选择——以绍兴村民自治为视角

管 理 制 度 。其 要诀 在 于 既发 挥 出村 党 支 部 与村 委会 的核 心 作
用, 又 实现 村 民 的全 程 参 与 、 民主 管 理 村 级 事 务 。 绍 兴 的 乡村
浙江物华天宝 , 不 仅 在 社 会 主 义 的 市 场 经 济 中走 在 时代 的前列 , 在 农 村 基 层 民主 发 展 中也 屡 屡 有 创 举 、 有新意 。 以 绍 兴 为例 ,嵊 州 市 通 过 对八 郑 村村 民 自治 的 “ 八 项 民 主制度” 、“ 八 大 工 作 流 程 ”为 主 要 内容 的 民 主 治村 模 式 进 行 系 统 总 结 归 纳形 成 了 “ 八郑规程” 。“ 八项制度” 是指 : 民 主选 举制度 、 村务决策制度 、 财务管理制度 、 工程招投标制度 、 村 务 公 开 制度 、 民主 管 理 监 督 制 度 、 村 干部 谈 听评 制 度 、 村 干部 工 作追 究 制 度 ; “ 八 大工 作 流 程 ”是 : 选举流程 、 村 务决 策流
量调节社会秩序 ,国家的强力程度较低的整合机制 ,具有一
种 自发 的 、 静 止 的 稳 定性 。 _ 3 这种 稳 定 性 并 不 以社 会 的 发展 为
目的 , 而是一种维持性的稳定 , 因此 , 中国的传统社会 能历 经
农 村基层 民主 发展 的动 力培育 与路径 选择—— 以绍兴村 民 自治 为视 角
产 党 党 建研 究 。 ( 江西 南 昌 3 3 0 0 7 7 )
本文 系绍兴市哲学社会科 学研 究 “ 十二五” 规划 2 0 1 3年度重点课题 “ 农村基层民主发展 的动 力培育与路 径选择
— —
以绍 兴 村 民 自治 为 视 角 ” 的部 分 成 果 。

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构建和谐农村社区的路径选择

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构建和谐农村社区的路径选择

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构建和谐农村社区的路径选择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农村社会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关键任务,对于构建和谐农村社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构建和谐农村社区的路径选择。

一、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关系乡村振兴是指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社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过程。

而农村社会治理则是指通过各种合理有效的手段,维护和促进农村社会秩序的过程。

乡村振兴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治理,而农村社会治理也需要乡村振兴来提供支撑和动力。

首先,乡村振兴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平台。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农村社会治理的有序进行。

只有通过良好的社会治理,才能为乡村振兴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农村社会治理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农村社会治理的改善能够提高农村社会秩序,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构建和谐农村社区的路径选择为了构建和谐农村社区,需要在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路径。

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应该着重考虑的。

1.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村级组织是农村社区治理的基础,要注重其组织机构的完善以及能力的提升。

通过推进村级组织的民主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的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2.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制。

建立健全符合农村特点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强政府、社会组织、村民自治等多主体参与的机制。

通过推动政府、社会组织和村民自治相结合,实现多元化农村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3.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注重加强基层干部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知识技能人才回乡创业,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信用评价机制,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加强诚信守法意识的培养,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通过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治理的效能。

农村新型社会组织的建设路径

农村新型社会组织的建设路径

农村新型社会组织的建设路径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参与和推动,而农村作为我国重要的基层社会组织单位,其发展也需要新型社会组织的建设。

如何建立健全的农村新型社会组织,促进农村社会治理和发展?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并探讨农村新型社会组织的建设路径。

一、优化结构,拓展类型农村新型社会组织的建设应该不断优化组织结构,拓展组织类型。

除了传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外,可以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农村互助组织、农村公益组织等多种类型,以适应不同农村发展阶段和需求。

二、强化法律意识,规范运作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强化法律意识,规范组织运作。

建立健全的组织章程和制度,依法办事,规范运作,确保组织活动合法合规。

三、注重培训,提升素质农村新型社会组织的成员需要经过培训提升素质,增强组织活动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可以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升成员的管理、服务和协作能力。

四、加强对接,提升服务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应当积极对接政府、企业、社会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

通过合作共赢,实现资源共享,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

五、创新模式,促进发展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在建设中应当不断创新模式,促进组织发展。

可以引入互联网技术、农业科技、金融等领域的新理念和新技术,拓展服务领域,提升发展动力。

六、强化自律,提升信誉农村新型社会组织要强化自律意识,提升组织信誉度和公信力。

重视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规范组织行为,确保合法合规运作。

七、培育文化,凝聚共识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在建设中应当注重文化建设,凝聚共识。

可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传承乡土文化,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

八、开展扶贫,助力发展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可以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助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开展扶贫项目、推动产业发展等方式,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帮助。

九、促进合作,共建共享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应当促进组织间合作,实现共建共享。

可以开展联合办公、资源共享、项目合作等形式,推动各方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现状、经验及路径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现状、经验及路径

03
促进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推广 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加强合作交流,促进经验分享
01
02
03
与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建 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加强与国内外同类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引进先进经验和技术支持。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各地区间的 经验分享和学习交流。
05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展 望
1
协助基层政府加强乡村治理,提高基层民主管 理水平,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2
推动移风易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明 新风尚。
3
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维护 社会稳定。
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01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生态 农业和环保技术,减少环境污 染。
02
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 的角色。
03
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 兴的现状、经验及路径,为推动乡村 振兴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其成功经验,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推动社 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和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收集、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近年来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行系统 梳理和深入分析。
02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现 状
参与数量和类型
参与数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开始关注并参与到乡村振兴中 来。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XX余家社 会组织在乡村振兴领域开展工作,涵盖了农业科技、乡村建 设、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它不仅关乎农业的现代化,也涉及整个乡村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构建科学合理的路径,以确保战略目标的有效落实。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提升农业竞争力。

为此,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例如,推广精准农业、智能农业,这些新兴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土地产出,提高劳动效率。

现代农业装备的普及应用,也能减少人工依赖,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各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鼓励农民进行新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提升整体农业生产能力。

农民的收入水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指标。

通过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首要任务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农民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

同时,可以引导农村发展手工业和服务业,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比如,鼓励农民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既能增加收入,又能促进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政府部门要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帮助农民拓展经济来源。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

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也能促进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生产的集中度。

同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应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避免土地撂荒现象的产生。

在此基础上,明确土地承包和经营权,将土地利益与农民的实际收益紧密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乡村发展水平的基础保障。

加大农村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是提高乡村发展潜力的关键。

良好的基础设施不仅能提高农村的生活条件,也能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增强农村的经济活力。

在这方面,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争在短期内实现可见成效。

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输入动力。

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与现实路径选择

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与现实路径选择

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与现实路径选择乡村振兴是中国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旨在通过加强乡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保护乡村环境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路径选择是相互关联的,只有综合考虑历史发展脉络和实际情况,才能找到推动乡村振兴的最优策略。

历史逻辑是指乡村振兴的实施不是孤立的,而是必然地与历史发展逻辑相吻合。

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历史上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一直非常重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业被视为国家的根基,农民被视为社会的基石。

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民生活条件较差,农村环境遭受破坏。

乡村振兴的提出正是基于对这一历史逻辑的思考和认识,旨在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乡村全面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现实路径选择是指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方式和策略选择。

乡村振兴需要遵循现实情况,符合乡村经济发展的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具体路径选择上,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是乡村经济的基础,优先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注重发展乡村旅游、乡村医疗等特色产业,提高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能力。

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振兴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包括公路、供水、电力、通讯等方面的建设。

只有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更多人口留在农村,提升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注重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农村环境的破坏是乡村发展的障碍,过度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乱搞环境污染,都会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乡村振兴需要加大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力度,改善农田、水域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注重优化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振兴需要改革农村的治理方式,提高农村治理的能力和效率。

要建立健全乡村土地制度、农村产权制度、村民自治机制等,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

乡村振兴战略:主题转换、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基于文献综述的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主题转换、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基于文献综述的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主题转换、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基于文献综述的分析蒋永甫;宁西【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中国现代化以来形成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三农问题)的总体方案,是新时代指导乡村发展的指南.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从“农村改革”到“乡村发展”的主题转换.产业振兴、乡村文化复兴、农民社会保障和农业生态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主题.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构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机制.学界普遍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体制机制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业融合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四个方面着力.【期刊名称】《湖北行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6页(P83-88)【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动力机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业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作者】蒋永甫;宁西【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现代性生长的瓶颈。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关乡村建设、乡村复兴的理论和实践就已展开。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的短板制约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并成为影响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持续几十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断释放着农村改革的信息,承载着新“农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预示着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了从“农村改革”到“乡村发展”的主题转换。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党和国家农村工作的指南。

学界普遍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乡村日益凋敝与衰落的现实回应,是基于对乡村价值和地位充分认同而做出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三农”问题,也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使乡村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引擎,并成为我国内生的、可持续的内需动力源泉[1]。

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

作者: 徐美银[1]
作者机构: [1]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扬州225012
出版物刊名: 农业经济
页码: 3-5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2期
主题词: 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内涵;动力机制;实现路径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涵盖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根本举措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机制是城乡融合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包含多方面动力机制,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外部运行机制,农业农村改革是内部运行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是外部运行机制与内部运行机制的联结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战略规划;科学制定政策支持体系,发挥政策体系协同作用;坚持差异化原则,适应乡村不同发展水平;对传统思维进行扬弃,及时更新观念。

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生成机制及实现方式

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生成机制及实现方式

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生成机制及实现方式王欢摘要:从社会治安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转变,从传统粗放式、经验化管理到科学、合理的精细化治理,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需求。

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刚性管理与柔性服务的结合,是政府精明行政与其他社会主体能动式参与的结合,是依赖量化数字管理的工具理性和崇尚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的结合。

当前,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需要多元主体协同、资源统筹联动、网络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和动态绩效评估。

关键词:社会治理;精细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为本,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人人享有、普遍受惠的共享发展理念。

落实到社会治理领域,就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将政府治理、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结合起来,将物质层面的利益协调与精神层面的共识凝聚结合起来;通过更合理的机制带动,将“共建”的治理过程与“共享”的治理目标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心聚力推进社会发展。

因而,当前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首要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

一、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生成机制“精细化”治理理念却源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的企业管理中,其提倡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创新务实的工作精神和科学高效的管理思想。

这一理念经历了泰勒科学管理、戴明为质量而管理(PDCA循环)和丰田精益生产方式(TPS)三个发展阶段,并在若干年后,逐渐从企业管理向社会治理范畴深度拓展。

虽然“精细化”的概念被国外学者创造,但“精细化”的治理智慧和意识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

如春秋时期,《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讲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尚书·虞书·大禹谟》讲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等等,这些都有着浓厚的“精细化”治理思想。

但是,作为一个管理概念,它是现代工业的产物,是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之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逻辑必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2 ・ 4
城市 的求学 和教 育 也 没 有 稳定 的政 策 支 持 。最 后 , 农 村是 城市 商 品的市 场 , 多 产 品 所 需要 的原 材 料 很 也大都 来 自农村 , 很 多农 村 地 区却 不 得不 承 受 工 但 业 污染 的副 产 品 , 没 有 得 到合 理 补 偿 。所 有 这 些 并 区域与 群体 的非均 等 化 现 象 , 需 要社 会 管 理 加 以 都
碍 着 农 民 生 活 质 量 的 提 高 。 其 次 , 家 对 于 农 民 社 国 会保 障 的财政支持 远远落后 于城市 , 种长达 6 这 0年 的非 国 民待 遇 造 成 了 不 公 平 的 后 果 , 民 的 全 面 发 农
单一 、 管理 方式僵 化和管理 技术滞后 , 尤其 是存在 的
管理 的权 责不清 与制 度供 给 不足 等 问题 , 本无 法 根 满 足农 村 日益增 长 的公 共事务 管理 的需 要 。要 提高
农 村 社 会 管 理 效 率 , 治 理 的逻 辑 下 , 确 社 会 管 理 在 明
的价值定 位是前 提 , 寻找 动力 机 制则 有 助 于发 现 而
下 , 村 社 会 管理 的有 效 路 径 有 : 显 以财 政 为 基 础 的 政府 主导 作 用 , 育 农 村 的 公 民社 会 , 展 农 村 的社 会 保 障 , 农 彰 发 拓
促 进 农村 的社 区发 展 等 。
关键 词 : 村 社会 管 理 ; 府 主 导 ; 会 性 动力 ; 现路 径 农 政 社 实
村 为城市发 展提供 了土地 和人 力 资 源 的支撑 , 却 但 承担 着不对称 的义 务 , 农村基 础设施几 近空 白 , 农村 不能享有 城市化 的 积极 成果 ; 民赖 以生存 的农 业 农 为工业发 展提供 着政 策 规定 的廉价 原 材料 , 却很 少 能够享受 到工业 商 品 的优惠 , 刀差 的直接 后果 阻 剪
吴 新 叶
( 东政 法大 学 政 治 学 与公 共 管 理 学 院 , 海 2 1 2 落后 的农 村 社 会 管理 制 约 着 农村 综合 改革 的推 进 。在 价 值 的 角度 判 断 , 由 于 没 有 体 现 农 民 本 位 的取 向。 是
因此 , 府 主 导 、 会 性 参 与 、 区发 展 等 动 力 机 制 都 应 该 围绕 农 民这 一 价 值 核 心 而 展 开 。在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背 景 政 社 社
克思“ 社会结 构和 国家 总是 从 一定 的 个人 的生活 过 程 中产 生的” 名论断 , 以社会 发展 的 目标是人 的 著 所
全 面 发 展 , 人 的 自 由 人 性 的 全 面 展 开 , 中 “ 个 是 其 每
人的 自由发展 是 一切 人 的 自由发展 的 条件 ”】。以 l 一
管 理 的核 心 , 持 农 民本 位 的 价 值 取 向 。 坚
向的城 市化压力 下 , 滞后 的社 会 管 理客 观 上迟 滞 了 城市化进 程 的步伐 。由于我 国农村 社会管 理 的主体
从 我 国农村 发展 的 经验层 面 衡量 , 民本位 的 农
价 值取 向也 是一 种道 义 回归 。首先 , 民所 在 的农 农
农村社会 管理 的重要性 凸显于推进农 村综 合改 革所 遇到 的阻力 。在农 村 , 向度 的基 层 民主无 法 单
解 决 农 村 发 展 所 遇 到 的 全 部 问 题 , 其 是 在 绩 效 导 尤
此类推 , 民 自由而 全 面 的发展 就 是农 村社 会 管理 农 的价值 归宿 , 即农 民是终极 价值 , 该 以农 民为社会 应
弥 补 , 而 实 现 相 对 的社 会 公 正 。 总 之 , 历 史 经 验 从 从
和社会 正义 是促进 农 村 社会 管 理 的价值 基 础 , 有 具 普 适性 的意 义 。这 是 因为 , 府 主 导下 的 社会 管 理 政 具 有普 惠性 的特征 , 能够 最 大 限 度地 保 障 公 平 与公 正 。比如 , 农村 不 同区域 之 间 、 同群 体之 间 、 同 不 不 时间 内的均衡 发展 , 府 的 权 威作 用 有 助 于迅 速 而 政
中 图分 类 号 : 1 C9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2 5 ( 0 0 0 1 20 1 0 — 3 9 2 l ) 20 4 — 4
作者 简 介 : 新 叶( 9 8 ) 安 徽 灵 璧 人 , 东 政 法 大 学政 治 学 与公 共 管 理 学 院 副教 授 , 学 博 士 , 要从 事 基 层 政 吴 16一 , 华 法 主 治 与基 层 公 共 管理 研 究。
农村社会 管理 的实现路径 。


农 民: 村社会管 理的价值 核心 农
马克思 主义认 为 , 在所 有的价值 体系 中 , 人是价
值 的起点 。这是价 值 归宿 的命 题 , 逻辑 起 点是 马 其

展停 留在意识 形 态 的宣传 层 面 , 以落 到实 处 。再 难
次, 近年来 由于城市化 的快速扩 张 , 为农 民工主 力 作 军的青壮 年农 民云集 城 市 , 不但 造成 了农村 人力 资 源的真空 , 而且也 难 以享 受 到体 制 内的 社会 福利 与
第 3 卷 第 2期 7
Vo . 7 NO. 13 2
河 南师 范 大 学 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版 ) 哲
J 0URNAL OF HENAN NORM AL UNI VERS TY I
21 O O年 3月
M a . 01 r2 0
农村 社会 管 理 的动力 机 制 与实 现路径
社会 保障 , 并造成 了代际 的不公正l , 们 的子女 在 _ 他 2 ]
基金 项 目 : 国家 哲 学社 会 科 学 基 金项 目“ 村 城 市 化 进 程 中 的农 村 社 会 管 理 研究 ” 0 B Z 2 ) 农 ( 9 Z 0 1
收稿 日期 :0 90 —7 2 0 — 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