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形成是移民的产物

合集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长期过程。

大约在公元前221年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原地区的不同民族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

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王朝的更替和民族的迁徙,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民族边界和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长期的文化交流、融合和互动中完成的。

中国的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通过婚姻、贸易、移民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共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

例如汉族与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

在政治和社会制度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基本上保持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确保了中央政权的稳定和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和外族入侵,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外族入侵,这些战争和入侵激起了民族主义情绪,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在当代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仍然在继续。

中国政府推行的民族团结政策,鼓励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在文化交流、政治制度、战争和入侵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共同体,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人口地理期末答案部分节选

历史人口地理期末答案部分节选

1中国的宗教信仰比民间信仰更世俗化,更具体化。

()我的答案:错2一向抵制新鲜事物的清朝政府,在电报传入中国后,曾大力推动架设电报线,推广电报。

()我的答案:错3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

()我的答案:错4饮食区会随移民的迁移而改变,移民能否保持原有饮食方式取决于经济条件。

()我的答案:√5开平碉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产生于华侨相关。

()我的答案:√6相比日常生活,传统的风俗习惯往往能够保存在婚丧节庆中。

()我的答案:√7刘邦封儿子刘肥为齐王时,划分封地的依据是“民能言齐者皆属齐”。

()我的答案:对8中国历史上,阶层的不平衡造成社会供养比的失调,只有通过战争、战乱彻底打碎旧体系,赢得新朝廷,社会才能获得供养较合理的短暂时期。

()我的答案:对9文化区的形成及划分往往以共同的人文或经济条件为基础。

()我的答案:错10现如今,中国各地间的地域文化差异性愈加明显。

()我的答案:地域文化的前景11胡服的特点是宽衣博带长袖。

()我的答案:错12宋代可沿街设市,不限时间进行商品交易。

()我的答案:√13中国多民族共同体形成因素的外部条件是因为受到帝国主义侵略与压迫。

()我的答案:√14州刺史是指皇帝派到一州的代表,从西汉开始有了固定的驻地。

()我的答案:×151953年中国人口普查,大陆人口超过了6.8亿。

()我的答案::×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 59435万人; 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 69458万人;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16石库门集中了中西方民居建筑特点,现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区。

()我的答案:√17婚丧节庆往往与精神生活、民间信仰有关,一旦形成传统就能够长期保存。

()我的答案:√18移民促进了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巩固。

()我的答案::√19汉武帝任命√的顾命大臣中,金日磾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

()我的答案:20中国古代,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外的商业,其分布主要是依据人口、交通路线。

中华民族形成

中华民族形成

中华民族形成中华民族形成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复杂过程。

它源远流长,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多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重点探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背景、各个时期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其对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影响。

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在这个时期,中国地区由许多分散的部落和民族组成,这些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争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重要的因素逐渐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首先,共同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根本因素之一。

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经过长期的积淀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这个文化传统包括了语言、文字、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凝聚了中国不同地区的人民。

其次,历史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们通过征战和统一,逐渐统一了古代中国的疆域,并倡导了共同的中华文明。

这段历史血脉通过史书和传说等媒介被传承下来,为中华民族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此外,地理因素也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古代中国人民逐渐掌握了农业、手工艺等生产技术,使得他们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和繁衍。

这种对土地的深深依恋和对资源的共同利用,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身份认同。

尽管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许多政治动荡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和共同的历史血脉仍然成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基石。

然而,中华民族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面临过许多内外的挑战和冲突。

例如,中国的北方经常受到来自外族的入侵和统治,从而对中华民族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地域广阔,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性。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殖民统治,使得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了严重的侵犯。

中国古代移民的方向及原因

中国古代移民的方向及原因

一中国古代移民的方向及原因(一)从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迁往人口稀少的边疆地区。

在古代,中原地区的经济发达,在全国占有主导地位。

伴随着每一次战乱,黄河流域的人民就开始向边远地区迁移,他们中大部分迁向南方,但也有少部分向北方迁去,比较有影响的有唐末和元初。

前者在安史之乱后一直持续到北宋初期,在唐朝的北部边境的居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北迁,这些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契丹族的封建化,加速当地经济发展;后者是从南宋到元朝初期,中原人大量迁徙边疆,这次迁徙,形成了我国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另一种情况,为了巩固边疆,封建政府有组织地移民边地。

最有代表性的是秦朝蒙恬打败匈奴迁30万户到河套地区。

“汉承秦制”,继续奉行移民戍边的政策,尤其是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这些措施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既巩固了西北边疆,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技术,促进了河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明初,为解决边防军的粮饷问题,也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前往云南屯田的移民多达四五十万,规模浩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从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往人口稀少的江南地区。

在中国古大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古代中国人口的重心所在。

直至秦、汉之际,此地区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

东汉末年至三国末年前后九十年间,中原地区战乱频多,此地区人民纷纷向相对安定的南方逃亡,使中原户口,十不存一。

发生在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第二次造成了中原人民大量南移。

这次战乱虽仅持续七年(755-763年),但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并没有因战乱的结束而终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南迁的中原人民络绎不绝于道。

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的状况。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再次导致中原人民南迁,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可与历史上的"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相伯仲,其结果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最终完成了中国人口、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从此中国社会便进入南盛北衰的阶段。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一、中华民族是历史融合的产物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中华民族是历史融合的产物。

早在新石器晚期,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已经出现了许多部落和部落联盟,产生了互不相同又互相影响的文化。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战胜炎帝、击杀蚩尤,炎、黄联合战胜太昊、少昊,以及尧、舜、禹禅让,都是中原先民各部落在向外发展中互相冲突、融合的历史痕迹。

考古发现已证明,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已经对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后继者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发生相互渗透的联系。

与河南龙山文化阶段大体相当的良诸文化(长江下游)与山东龙山文化关系更为密切。

夏、商两代,汉民族的发展已具雏型。

据有的史学家考证,夏的先民是从长江下游发展至黄河下游,商的先民是由辽河下游发展至中原,周的先民是由渭水流域向黄河下游发展。

夏、商、周三代已经形成统一的分封制的奴隶制国家。

中华民族的先人,在一万年前已有百万之众。

至夏初(公元前21世纪)已有1 355万人口。

在西周(公元前11—前8世纪)全盛时期人口约达2 000万左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中华民族的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经过500多年的战争兼并,原来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都与中原华夏族相互融合,形成“五方之民共构天下”的局面。

原来的秦、楚、吴、越,都已华化。

尽管战争连绵不断,由于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加上疆域的扩大,到西汉初年(汉平帝元始2年,即公元2年),人口数已达5 959万人。

汉代继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了空前的统一。

汉族在汉代已基本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不仅中原地区的居民融合程度更深,而且西北和北方的大量少数民族与中原进一步融合。

中国移民史与典型移民事件

中国移民史与典型移民事件
➢ “移民”作名词讲,一般来说是指迁离了
原来的居住地而在其他地方定居了较长
时间的人口,任何参与了这一迁移过程

的人都是这次移民中的一员,都具有移 民身份。但把移民作为争论的对象或一

种社会现象,即以一群人或一个群体。

➢依据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特点,中国
移民史上的“移民”的定义是“具有肯

定数量、肯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肯
1、促进了耕地和粮食产量的增加, 经济得到快速恢复。
2、先进技术和物种的传入,如湖广 地区的精耕细作法,烟草、糖蔗、楠 竹的种植,豆豉和造纸业等。
3、番薯和玉米的种植。
闯关 东
➢ 什么叫闯关东?
➢清军入关以后,满族人大量移居关内,东 北地区留下了大片可垦的土地。清初又以 东北为龙兴之地,严禁汉人自由迁入垦殖, 并在辽东边墙插柳结绳,形成柳条边。由 于灾荒等缘由,华北等地的大量汉人迫于 生计,纷纷以各种方式走到关外去谋生, 这些活动是在封禁的条件进展的,故历史 上称“闯关东”。
客家 的独 特文 化
客家 文化
横断 山民 族大 走廊
➢ 概念
在中国西部甘青川滇直到东南亚地 区山脉南北纵列,金沙江、澜沧江、怒 江、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六江从北向 南奔涌,河谷深切。在中国历史上,横 断山纵列河谷受东亚历史气候和环境等 因素的影响,演出了一次次从北往南的 民族大移民,故被称为横断山民族大走 廊。
三、 四阶 段及 影响
➢第三阶段 1912-1930,东北移民进入缓慢增长期。
➢第四阶段 1931-1949,外籍移民和华北劳工的进 入。
➢影响 ➢汉族移民的进入,促进了东北的开发, 对边疆的稳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走西 口
➢ 何谓“走西口”?

中华民族的迁徙与扩张

中华民族的迁徙与扩张

中华民族的迁徙与扩张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史。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迁徙与扩张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从东至西、从南至北,中华民族不断演绎着移民、迁徙和扩张的壮丽历程,留下了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文化景观。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迁移中华民族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21世纪的黄帝、炎帝时代。

从那时起,中华民族就开始了漫长的迁徙之路。

古代神话中的“炎黄子孙”,就是说的中华民族的祖先。

根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的迁徙分为内迁和外迁两个阶段。

内迁主要指的是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华北地区向南方转移。

自秦汉时期起,中原文化逐渐向南方蔓延,南方的大片土地被中华民族逐步占领。

直到唐宋时期,中原文化已经从北方传播到了江南地区,形成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外迁则是指中华民族从中原地区向外部地区迁徙。

早在古代,汉族先民就开始向西域、东南亚、朝鲜半岛等地扩张。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东亚文化的中心,为周边地区的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华民族的边疆开拓与边疆民族的融合中华民族在迁徙与扩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向外界扩张,还通过边疆的开拓与边疆民族的融合,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边疆地区一直是中华民族开拓的重要领域。

古代中央王朝往往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开发,通过营造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吸引周边异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这种边疆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迁徙与扩张,也促进了边疆民族与中央王朝的融合。

例如,唐朝时期的吐蕃、回纥、突厥等少数民族,通过与中央政权的合作与融合,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他们不仅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与技术,也被接纳了中原文化的精髓。

这种边疆民族的融合不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也为中央政权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三、中华民族的海外扩张与文化输出除了内迁和外迁,中华民族还通过海外扩张,将自己的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地。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东南亚、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留下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由多个民族和文化共同构成的整体,这种多元格局既包含着各民族、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又维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统一性。

这种一体多元的状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特征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演进过程及其依据。

一、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多元格局的萌芽中华民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的远古时代,蛮荒初开之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以华夏文明为代表的古代国家,崇尚农耕文化和礼乐制度。

在西南地区,出现了以岭南文明为代表的古代国家,崇尚狩猎文化和巫术信仰。

东北地区则出现了以东北虎文化为代表的古代国家,崇尚渔猎文化和图腾崇拜。

这些古代国家代表了中华民族形成初期的多元状态,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社会制度。

这些国家之间也展开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相互融合、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基因。

从此,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便开始初步形成。

中华民族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各个地区原住民族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政治整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

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种族特征,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的疆域开始扩展,并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格局。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统一。

由于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与南方、西南、东北等地区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统一的格局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特征。

相反,秦朝在统一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标准化文字、度量衡、尺度,统一法律制度等,这一系列措施也是对中华民族多元性的一种尊重和包容,为中华民族整体性和多元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汉代,中央政权进一步扩大了中原文化圈的势力范围,但与南方、西南、东北等地的民族和地区依然保持着相对自治的状态。

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并且接纳了一系列西域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这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格局演进的重要一步。

梳理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四个节点

梳理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四个节点

梳理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四个节点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多元一体民族实体,其庞大的体量,广泛的空间分布,文化上悠久的时间孕育,无不给人震撼和感动,其形成过程乂是怎么样呢?经历了哪些标志性步骤?可以说,从远古时期到步入文明,中华民族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比较清晰的步骤:第一,华夏族团出现于3000年前,但多元文化区域的形成距今已有8000年华夏族团的形成,距离现在也不算太久远,大约3000多年。

但是我们一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在华夏作为一个族团出现之前,中华大地上已经广泛分布着各种大小不同的群体集团,最后乂逐渐形成了黃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两个重要的文化区,这些文化区距今已经有8000年到4000年的历史了。

从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这4000年的时间里,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交融和汇集的一个漫长过程,也是一个起点。

多元论和本土说已经被证实是比较可信的民族起源的说法,因为中华大地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有7000处之多。

如此看来,一元论自然站不住脚,而与民族起源之本土说对应的外来说,也是不足为信的。

从多元到一体,在距今3000多年时,华夏族群开始形成,这便是汉族的前身。

可见华夏族团的形成是经历4, 5千年时间的文化交融汇集,逐步形成于黃河中下游及长江下游区域的一个实体。

第二,汉族的形成:名称是怎么来的?上面提到,华夏族团是汉族的询身,所谓汉族或者汉人,是本族与外族接触中, 别人先这么叫,之后自己才这么叫的一个名称,是他称转为自称的过程。

也就是说,汉作为一个族名,是汉代中原的人,在和其他外族接触交融的时候,逐渐产生的一个名称。

华夏族从形成,然后乂经过近2000多年的发展孕育,才形成汉族这个具体的实体。

也就是说,汉族作为华夏族团成熟发展的成果,成为多元一体格局的凝聚核心, 其形成虽历时很长,但汉族这个名称不早于汉代,而汉人成为族称,则更晚一些,起于南北朝初期。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期末考试(尔雅)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期末考试(尔雅)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相对其他吴语,杭州话更偏向官话,带有北方口音。

这一现象被称为()。

(1.0分)1.0 分A、文化沙丘B、文化高地C、文化岛D、文化半岛我的答案:C2汉朝时期,齐郡的首府临淄之所以人口相当多,是因为受人文因素中()的影响。

(1.0分)1.0 分A、生产方式B、政治C、军事D、民族我的答案:A3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之处是以()的应用为主。

(1.0分)1.0 分A、长江上游B、长江中下游C、黄河中下游D、黄河上游我的答案:C4国民党时期,政治集团里中统的人选主要来自()。

(1.0分)1.0 分A、绍兴B、湖州奉化D、江山我的答案:B5清朝晚期,民国年间,从内地去拉萨最便利、最安全的路线是()。

(1.0分)1.0 分A、从成都直接过去B、从云南直接过去C、从青海直接过去D、借道印度、新加坡过去我的答案:D6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口转变为()。

(1.0分)1.0 分A、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B、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C、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D、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我的答案:D7国民党时期,政治集团里侍卫官的人选主要来自()。

(1.0分)1.0 分A、绍兴B、湖州C、奉化D、江山我的答案:C8下列少数民族中,是在当地形成发展而成,不是因迁入中国而形成的是()。

(1.0分)1.0 分A、B、布依族C、京族D、塔塔尔族我的答案:B9()是迁入中国后形成的新民族。

(1.0分)1.0 分A、维吾尔族B、朝鲜族C、藏族D、回族我的答案:D10中国早期文明如满天星斗,后汇聚到(),再由它重新扩展到各地并延续至今。

(1.0分)1.0 分A、长江中下游B、淮河中下游C、黄河中下游D、珠江中下游我的答案:C11中国戏曲之甬剧是以()为基础。

(1.0分)1.0 分A、绍兴话B、上海话C、宁波话D、我的答案:C12中国历史上,牧业民族主动迁移时,一般往()迁移。

(1.0分)1.0 分A、北方B、南方C、东方D、西方我的答案:D13市的形成最早是出于()的需要。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会泽实验高级中学校2023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月考试卷(二)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48分)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老子主张“五音令人耳聋”“大音希声”;墨子提出“乐愈繁,治愈寡”“圣王不为乐”。

这反映出A.社会转型促进了音乐发展B.音乐审美折射出政治理念C.思想争鸣促进了文艺繁荣D.音乐教化功能被充分发挥2.在春秋时代,尚存在着“尊王攘夷”的呼声。

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足辨。

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这说明,战国时代()A.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增强B.礼乐成为夷夏交往准则C.百家思想呈现争鸣态势D.汉化与胡化同时并存3.在秦律中,不仅私有土地受到法律保护,而且一切动产及不动产的所有权,如牛羊、甲盾、钱财,甚至是系羊的绳子,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侵犯所有权的行为都有具体的处理办法。

据此可知,秦律()A.注重维护私产者的利益B.具有轻罪重罚的特点C.有效保护奴隶主的权利D.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4.《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这描述的是哪种劳作方式()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式劳作D.庄园式劳作5.中原汉人一向的习惯是席地而坐,或是跪坐,或是盘腿坐,并无坐椅子、凳子的习惯……至东晋南朝时期,胡人发明的“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终于改变了汉人席地而坐的习惯。

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是A.胡人汉化B.胡人统一中国C.汉人生活水平提高D.民族交融6.北魏隋唐时期,大量的镇都设在要冲之区,设险防守。

这说明这些镇的主要功能是()A.经济功能B.军事功能C.文化功能D.政治功能7.宋朝苏洵在《嘉祐集》中说“夫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

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

”他强调的是()A.官员选拔依据考试成绩B.对官员进行严密的监察C.削弱官员权力加强皇权D.对官员要有考核和奖惩8.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辉煌,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中国人的来源及民族的形成

中国人的来源及民族的形成

最近对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墓葬中完整的颅骨测量,并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贾湖遗址的颅骨特征与长江以南的新石器时代的颅骨特征,共17组,具有明显差异,分属北部和南部两大地区类型 。北部类型包括11组,南部类型有5 组,另一个外贝加尔组为孤立的组(图2,略)。
贾湖人的种族特征明显属于亚洲北部的蒙古人种类型(包括北亚和东北亚类型)特征,与同时代同地区(今河南境内)的居民最为相似,与黄河下游的居民(今山东)有密切关系,同属一个类型。
近年来研究人体细胞的线粒体DNA(mtDNA)多态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尽管人种间在体型、肤色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而从不同人种所采集的样本分析,显示全人类的mtDNA 的差异却非常之小。由此推论现代人类的祖先应是约十多万年前的一个很小的原始群体~晚期智人(Homosapiens)。这个晚期智人小群体来自同一位女祖宗,它们的遺傳特征基本相同。确切地说,是由这位女祖宗所生的女儿们传给外孙女们这样母女相传的方式遺傳下来的。因为人体细胞的线粒体只来自母亲一方(线粒体位于细胞质里,男女交配授精过程中,精子细胞只有细胞核和卵细胞核融合,精子的细胞质包括线粒体被排除在卵细胞之外)。美国遗传学家Cann 从全世界随机抽样了135名妇女,包括澳大利亚土著人、美洲土著人、欧洲人、中国人、以及非洲多个民族的代表等,逐对研究每个妇女与其他各个妇女的 mtDNA字母差异的数目,最终确定了在 15--25 万年前有一个总分叉点,处于该点的女子是所有现存人类的纯粹母系的共同祖先,Cann 称之为线粒体“夏娃假说”(Evahypothesis),我们的线粒体原本来自这位女祖宗。这位女祖宗的后代在十余万年前走出非洲,走向世界各地,以后分化为不同的人种。至于人类肤色和髪色的等差异,是因人们长时期生活在不同纬度的地理环境条件所引起 。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1)

第四章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第四章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历史时期⼈⼝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增长缓慢根据公元⼆年到道光三⼗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

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产⼒发展⽅式变⾰缓慢和⽔平不⾼,制约着⼈⼝的增长。

具体讲,出现⾼出⽣率、⾼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些原因:如初婚年龄⽐较早、妇⼥的真正有偶率及净⽣育率、家庭规模很⼩、传统⽂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起决定了,尽管出⽣率⽐较⾼、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这就造成了⼈⼝长期的低增长率。

(2)⼤起⼤落和⼈⼝变化的阶段性中国历史时期的⼈⼝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起⼤落的现象,⼤落指短时期之内⼈⼝数量的急剧下降。

如⼀遇动乱(战乱、灾荒等),⼈⼝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

原因⼀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基数越来越庞⼤,⼆是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个转变,由⾼⾼低向⾼低⾼转变,原因⼀是医药公共卫⽣取得了⼀些进展,⼆是出现了新式接⽣⽅法,降低了婴⼉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时⼈⼝的死亡率。

(3)⼈⼝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从汉到清,构成⼈⼝⼤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率及⼈⼝增长率差异。

⼈⼝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

少数民族的⽣育率⽐较低,增长率也⽐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增长的不平衡,⽣产⽅式、宗教等也会对⼈⼝增长产⽣⼀定的影响。

中华民族移民与海外华人的历史

中华民族移民与海外华人的历史

中华民族移民与海外华人的历史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移民成为了一个广泛关注的话题。

而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移民与海外华人的历史也十分漫长丰富。

从古代开始,中国人就在丝绸之路上往返于不同国度。

而到了近现代,海外华人更是在各个国家深刻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文化和政治。

本文将探究中华民族移民与海外华人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进行全方位的描绘。

一、古代中国移民在古代,中国曾是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国家,尽管与外界交流日益频繁,但整体上并不具有很强的移民意识。

不过,古代中国的一些边疆地区和海洋贸易区域,仍有大量人口的迁徙和移民。

汉朝时期,中国人开始向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进行移民。

其中以与罗马帝国进行贸易的丝绸之路上的移民最为突出。

随着唐、宋等朝代的兴起,中国的移民潮更加强劲,此时的中国人已经在鸦片战争后的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和各地方的华人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同时,海上丝绸之路、珠江航道等更是开拓了更广泛的跨境移民机遇。

二、移民热潮的初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生活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饱受列强摧残的中国政府外因力量弱化,却内部存在强烈的地域不平衡和阶层矛盾,尤其是前期的百家争鸣思潮和现代化的传入,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思想,也加速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浪潮也带动了大量的中华民族走出国门,寻求生计和发展的机会。

最早的一批移民往往是受聘于西洋企业的翻译和劳工。

当时的一个瞩目问题就是,由于中华语言的特殊性,对于翻译的要求十分苛刻,这才在西洋社会中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华人社会。

这个社会由于聚集在一起,很快建立了华人协会等组织,逐渐形成了华人的社交网络,后来成为华人社团的代表性组织。

在中国,移民的留学生和从事国际贸易的中国商人也成为了发展海外移民大势的关键力量。

这些人在国内寻找不到发展机会,于是纷纷前往外国留学,或创立自己的企业,在各国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上有所表现。

可是,由于移民热潮的带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首次到海外开展工作和生活,但是他们走在完全不同的路,遇到了很多阻碍和挑战。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演变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演变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演变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它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极其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演变。

古代华夏的形成是中华文明的基础。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至5000年左右,中国境内的黄河流域就有人类聚居的迹象。

这些人类开始进行农业耕种,渐渐形成了定居生活的社会。

而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建立起部落、村落和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种植、养殖、手工业以及贸易活动,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对周围环境的依赖。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自然环境非常多样,四季分明。

这种多样的环境条件造就了丰富的物产和多样的文化。

以黄河为例,它的氾滥会给沿岸地区带来肥沃的土壤,同时也带来了灾害,因此人们必须学会合理利用和对抗自然灾害。

这种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夏朝开始,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不仅改变了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也反映在了文化艺术上。

商朝和西周时期兴起了青铜器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早期的重要代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术之争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土壤;秦朝统一六国后,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催生了独特的汉文化;唐朝的繁荣与开明为中华文明的巅峰时期,留下了众多文学艺术的杰作。

每一个朝代的兴衰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演变也离不开其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地处东亚文明圈的核心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亚洲各民族交流的中心。

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起使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展开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同时,中国还吸引了来自外部的移民和征服者,他们会带来自己的文明和技术,与中国本土的文明相互融合。

例如,元朝时期蒙古帝国的统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带来了蒙元文化的繁荣。

总的来说,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中华民族的论述

中华民族的论述

中华民族的论述中华民族是指由华夏族及其与其他少数民族共同构成的一个大家庭,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承载者和发展者。

中华民族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的形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华夏族。

华夏族起源于黄河流域,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体系,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原文化逐渐向周边地区输出,与其他少数民族形成了密切的交往与融合,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二、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历经漫长的历史,经历了多个王朝的更替,但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始终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有着较为完整的历史记载,包括《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这些史书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也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儒家强调人伦关系、道德修养,成为了中华民族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

其次,中华民族还有独特的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表达形式,如唐诗宋词、山水画等,这些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

此外,中华民族还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和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凝聚力的象征。

三、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共同价值观。

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

儒家强调仁爱、和谐、诚信、孝顺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中。

此外,中华民族还有重视家庭、注重教育、崇尚和平的传统价值观念。

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认同。

四、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

中华民族由不同的民族组成,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融、互相借鉴,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特点,如川渝文化、粤菜文化、苏州园林等。

这些多元的文化形式与中原文化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

最新中华民族形成是移民的产物

最新中华民族形成是移民的产物

中华民族形成是移民的产物一、有没有归属感,是移民与一般流动人口一个非常重要或者说根本性的区别我这里说的主要指中国国内的移民。

移民有什么特点呢?它与流动人口最大的区别是移民主要指定居或以定居为目的。

流动人口对迁入地缺少一种归属感,而若以定居为目的,就会对定居地产生归属感,就不得不与当地的人想办法共处融合,也不得不跟当地利益联系起来,所以有没有归属感,是移民跟一般流动人口一个非常重要或者说根本性的区别。

移民的类型很多,但如果从性质上分,只能分为两类:一类是生存型移民,从古到今绝大多数移民都属于生存型移民,以生存为目标,往往没有明确目的地,随遇而安,这类移民往往呈波浪型推进,从出发地开始人多,逐步推的越远越减少。

这类移民尽管人数多,但在传播文化、改变当地情况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有限。

另一类移民称为发展型移民,有比较明确的目标,为追求物质精神发展,比如求学、做官、经商,或者追求真理或个人幸福。

这些人在移民中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但是起的作用比较大。

这两类移民之间往往没有绝对区别,生存型移民出去以后也可能成为发展型移民,而发展型移民也不是人人都能成功,有的目标不切实际,或者现实没有机遇,本来是为了要发展,最后也不得不成为生存型移民。

这两种移民可以互相转换,今天或者未来我们比较多的希望有发展型移民,希望移民在出发的时候有比较明确的目标,有一个奋斗方向,而且比较理性选择迁移的目的地和迁移途径。

比如现在世界上几乎稍微有点规模的国家都很注意吸收国际上的优质移民,有很多优先政策。

还有的国家主动输出发展型移民。

比如印度,现在美国硅谷外国人里印度人第一,其次才是中国人,这样有意识地输出发展型移民,对迁出地也有很多好处。

二、移民加快了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巩固1、中原王朝的疆域与移民。

中国发展到今天的领土,是从秦朝开始。

秦朝称为中原王朝,从秦朝地图看,当时秦朝只占东部一块,以后怎么发展到清朝那么大的领土呢?当然不否定中间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也不排除以武力扩张作为开疆拓土的手段,但问题在于,武力扩张以后,要是没有移民,要是没有主体民族定居,绝对没办法巩固。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章节答案-葛剑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章节答案-葛剑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复旦大学葛剑雄 2018年最新版答案 1.1中国人口的來源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多选题】历史上,()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

A、回鹘B、高丽C、契丹D、昭武九姓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3 【多选题】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

A、日本B、东南亚C、欧洲D、美洲我的答案:ABCD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2人口与户口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2 【判断题】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3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

()√我的答案:得分: 33.4分 1.3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

A、2千多万B、4千多万C、6千多万D、8千多万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2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

A、高出生率B、低死亡率C、低增长率D、高死亡率我的答案:ACD得分:33.3分3【判断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之一是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出现。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1.4“两高一低”的原因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秦国战胜赵国,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而告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形成是移民的产物未来是移民的过程葛剑雄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生于浙江湖州,历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长期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

著有《中国人口发展史》、《中国移民史》等。

一、有没有归属感,是移民与一般流动人口一个非常重要或者说根本性的区别我这里说的主要指中国国内的移民。

移民有什么特点呢?它与流动人口最大的区别是移民主要指定居或以定居为目的。

流动人口对迁入地缺少一种归属感,而若以定居为目的,就会对定居地产生归属感,就不得不与当地的人想办法共处融合,也不得不跟当地利益联系起来,所以有没有归属感,是移民跟一般流动人口一个非常重要或者说根本性的区别。

移民的类型很多,但如果从性质上分,只能分为两类:一类是生存型移民,从古到今绝大多数移民都属于生存型移民,以生存为目标,往往没有明确目的地,随遇而安,这类移民往往呈波浪型推进,从出发地开始人多,逐步推的越远越减少。

这类移民尽管人数多,但在传播文化、改变当地情况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有限。

另一类移民称为发展型移民,有比较明确的目标,为追求物质精神发展,比如求学、做官、经商,或者追求真理或个人幸福。

这些人在移民中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但是起的作用比较大。

这两类移民之间往往没有绝对区别,生存型移民出去以后也可能成为发展型移民,而发展型移民也不是人人都能成功,有的目标不切实际,或者现实没有机遇,本来是为了要发展,最后也不得不成为生存型移民。

这两种移民可以互相转换,今天或者未来我们比较多的希望有发展型移民,希望移民在出发的时候有比较明确的目标,有一个奋斗方向,而且比较理性选择迁移的目的地和迁移途径。

比如现在世界上几乎稍微有点规模的国家都很注意吸收国际上的优质移民,有很多优先政策。

还有的国家主动输出发展型移民。

比如印度,现在美国硅谷外国人里印度人第一,其次才是中国人,这样有意识地输出发展型移民,对迁出地也有很多好处。

二、移民加快了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巩固1、中原王朝的疆域与移民。

中国发展到今天的领土,是从秦朝开始。

秦朝称为中原王朝,从秦朝地图看,当时秦朝只占东部一块,以后怎么发展到清朝那么大的领土呢?当然不否定中间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也不排除以武力扩张作为开疆拓土的手段,但问题在于,武力扩张以后,要是没有移民,要是没有主体民族定居,绝对没办法巩固。

所以,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开疆拓土,一定要有一次大规模移民才能巩固。

当时战国主要活动范围一般在长江以北,到秦始皇把江南征服以后,开始把中原人迁到今天杭州、绍兴平原,而把原来这里的人有些迁到靠近皖南山区,同时派军队征服岭南以后,让军队留在当地,又从北方补充好几万妇女,以便他们在当地成家立业。

中原王朝每一次对外扩张,只要成功实施移民,就能巩固这个地方,反过来就不是这样。

比如蒙古高原包括内蒙古,从秦朝开始各个朝代经常是通过战争打到蒙古高原甚至以北更远,但一般打到那里以后竖个纪念碑,举行个仪式,就撤退了,所以一直到清朝大规模移民到内蒙古后,内蒙古南部跟内地才真正比较紧密地联系起来。

所以,每一次向周边的移民都起到巩固扩大中原王朝疆域的作用。

2、边疆政权的扩张和内迁。

中国历史上不仅有以汉族为主建立的中原王朝,还有很多边疆政权,这些政权也是通过移民实现扩张或者内迁的。

比如藏族祖先吐蕃就曾建立一个很大的政权,它实施了一系列移民,把河西走廊一带、与唐朝战争俘获的俘虏以及唐朝一些地方的汉人,迁移到吐蕃首都逻娑,也就是今天的拉萨,正因为如此,才能统治包括汉族和其他各族人在内那么大的范围。

又比如五代,契丹人兴起以后,在扩展过程中把大量中原人口迁到自己的范围之内,由于有了这些人口,边疆政权才有了比较快的发展。

3、中国疆域的定型和巩固。

在历史上,通过移民,一方面中原王朝不断巩固边疆,另一方面边疆政权也得到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的疆域,使之定型并且巩固。

中国的疆域最终成果反映在清朝的领土上,这个领土的巩固以及最后在帝国主义侵略的情况下并没有被完全分割的原因,我们也要感谢移民。

清朝乾隆年间形成的大疆域,1840年以后,碰到帝国主义特别是北方俄国的侵略,俄国侵略之所以得逞,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清朝不太重视边疆建设,没有实施移民。

从沈阳往北,除了一些稀稀拉拉的兵站以及少数几个城市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人。

所以,虽说规定乌苏里江以东是中俄共管,但共管的结果是俄罗斯接管了那里。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才开始改变政策。

从1860年开始,东北放垦,允许内地百姓大规模迁到东北,到了光绪年间,清朝在东北已经拥有一千七百万人口,主要是山东人,发展到“九·一八”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有三千万人,所以尽管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企图占领东北,但是面对这三千万中国人,也不得不采取间接的办法,扶植一个傀儡,但与此同时,日本制定拓殖“满蒙计划”,移民一百万到东北、内蒙古,所以边疆斗争本质上是移民之争,如果清朝不是及时把一千多万移民移到东北,俄国跟日本就会像当年瓜分库页岛一样将之瓜分。

再看内蒙古跟外蒙古,清朝放垦的同时,把蒙古的牧地一并也开荒,山西人主要通过走西口迁到内蒙古,迁在今天呼和浩特到包头阴山以南这一带,再往北不太适合农耕,所以,外蒙古移民就比较少,当时几十万人口里汉人比例很少,所以,俄国在辛亥革命后挑动外蒙古搞独立,就搞成了。

但是俄国、日本几次千方百计挑动内蒙古搞所谓独立,却没有搞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跟汉族移民在那里的数量比较大有关。

再一个例子就是台湾,台湾今天能够跟大陆联系,精神上文化上靠的就是移民。

这对巩固非常重要。

尽管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当地民族都有发展的权利,但是只要有国家存在,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保证主体民族能够在国家的各个部分占有它的地位,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清朝尽管当时已经有那样大的领土,但是最后留给今天中国的领土却是从一张秋海棠叶子变成一只雄鸡,失去的部分基本上都是还来不及移民或者很少移民的地方,而占有这些地方的国家却已经大规模移民。

现在某些有民族分裂情绪的地方,往往也是内地移民比较少的地方。

所以移民这个问题,我觉得从历史到现实、再到未来都是值得重视的。

三、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一个民族的共同体,它的形成是移民的产物今天说的中华民族其实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概念,只是一个民族的共同体,泛指国内的五十六个民族,或者将来通过识别还可能增加别的民族。

这个民族共同体的主体当然是汉族,这是历史形成的,其形成和扩展离不开移民。

1、华夏汉族的形成。

首先,华夏汉族通过不断迁入其他地区的办法,一次次从黄河流域迁到南方、迁到各地,使汉人的居住区、生存空间不断扩展,资源不断增加,人口也不断增加,最后形成一个主体。

从秦朝时开始,南迁的趋势基本上一直持续到南宋。

所以现在南方的很多人,要追溯自己家的来源,几乎都可以追溯到北方,就是通过一次次的移民。

元朝以后,南方人口已经满了,再南迁也迁不到哪里去了,所以就由东向西迁移汉人,或者从平原向山区迁移,其中最典型的是“湖广填四川”。

若去查四川人的历史,几乎都是移民的后代。

到最后连南方的山区都满了,然后就是闯关东、走西口、迁台湾。

所以,除了西藏、新疆南疆一些地方,全国各地人口中,汉族都占了主要地位。

在移民过程中,北方或者平原来的汉族不断把当地民族的人口改变为汉族。

比如刚才讲的南方人现在都讲祖宗是北方人,其实不是,有一部分人其实就是本地人,甚至就是古代的三苗、北越,是一些少数民族人口。

云南已故的方国瑜教授,原说是桐城方家人,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改说是纳西族。

很多人就是这样。

北方的情况主要是其他民族迁到中原,然后改变为汉族。

北方人主要是因为其他少数民族比如匈奴人、鲜卑人、羯人、氐族人、羌人、突厥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包括满族不断内迁,内迁以后,有两种身份:一种是军事上征服者,如蒙古人、满人、女真人、契丹人;还有一种是被征服者,如匈奴的战俘或者有的流落到中原的,但是不管哪一种人到了中原以后,很快被中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所征服,军事上的征服者最后都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

这些民族,今天有的已经找不到,有的只能在境外找到,这些人到哪里去了呢?事实证明,他们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融合在汉族中。

有的姓都改了,改姓以后再加上通婚,区别就不存在了。

所以,尽管南、北汉人有很大的区别,但不管怎样,南方汉人迁到少数民族地方去同化他们,北方汉人在少数民族迁进后将他们同化掉,这样汉族才形成中国以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所以移民对汉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2、少数民族的发展和变化,也得益于移民。

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通过移民。

要不移民,他们就不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

比如现在的朝鲜族、俄罗斯人、塔塔尔人、京族人,都是这样。

第二类人基本上是在当地发展,没有什么迁移,或者说基本的地方没什么改变,但这一批人跟移民也有关。

如藏族、黎族、壮族、布依族、侗族、高山族,他们今天的格局是受到汉族扩张、移民的影响才形成的。

第三类少数民族是以移民为基础形成,或者在形成过程中有过重大迁移,或者可以说兼而有之。

譬如维吾尔族、裕固族、东乡族、女真、蒙古、满、回族,这些民族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民族本身就是一个移民的产物。

比如,女真人曾建立金朝,灭北宋后,大规模迁到黄河流域,后来金朝灭亡,这些女真人大部分留在中原,少部分迁回东北,迁回到东北的人以后再发展成为满族,所以女真是满族的来源。

满族迁移范围相当广,1644年入关以后,满族人主体从东北迁到华北,以北京为中心,在省城都有满人。

但到了晚清,满族人很多人连满文都已经不会了,民族语言有的已经消失,更不要说生活习惯方面。

北京满人突出的是听京戏、养鸟、书法、绘画,这些其实都不是满人本来的习俗。

辛亥革命后满族出现一个大规模的融入汉族的趋势,有的改姓,有的放弃满族的身份,所以今天满族的格局完全是移民的结果。

蒙古族也是这样。

3、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移民在多民族共同体形成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就是最后使各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所以,以前历代统治者往往提出要让民族之间杂居杂处,往往是以移民为先导。

如果在这一地方没有一定数量的汉族移民,怎么去实行统治?不可能的。

其中还有一个途径就是移民的过程中间通婚,通婚以后下面的就很难再从系统上去加以区分,几代以后界限往往就消失,所以最后很多地方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的融合就真正完成,所以,一定要有移民这个过程。

我个人认为,恰恰是现在民族之间的移民中有一个缺点,新中国成立后为尊重少数民族,甚至一度有些地方禁止民族间通婚,其实当时很多少数民族非常愿意通婚,在有些地方把民族通婚做的非常神秘。

比如在新疆,现在如果少数民族跟汉族通婚很麻烦。

登记的时候,家长都要去,都要一个一个表态,都同意,这才能通过,否则就不能登记,反过来就造成很大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