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容体系(作业版)

合集下载

民族理论作业

民族理论作业

千百户制度
• 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即女真语猛安之意译。 统领谋克,隶属於万户。元代相沿,其军制千 户设“千夫之长”,亦隶属於万户。千户所统 领百户所:统兵七百以上称上千户所;兵五百 以上称中千户所;兵三百以上称下千户所,各 设“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明代卫所兵 制亦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 州,统兵1,120人,分为十个百户所。 千户,官名,金朝始置,为世袭军职。初专 授予汉人降臣,后也用以称女真军事组织猛安。 蒙古成吉思汗建国后封功臣,也用此名,又称 千夫长,共九十五人。元朝于各路设千户所, 置千户为长官,隶属于万户,下领百户。以统 兵数量分为上、中、下三等。七百人以上为上 千户所,五百人以上为中千户所,三百人以上 为下千户所。明朝沿置为千户所长官,正五品。 隶属于卫,下设百户。千户所一人掌印,一人 佥书,称管军,并有“试”与“实授”之别。 清朝于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土官中置千户一 职,正五品,管理所辖部族及士兵。
但随着时间的推进,保甲及壮丁团的业务范围扩大,除负责维持治安外,还包括调 查户口、监视村庄出入者、警戒自然灾害、搜查抗日分子与鸦片买卖、协助预防传 染病与虫害、义务劳动、修桥铺路、征收赋税、禁止缠足等,皆为其工作。到此, 已成为基层行政辅助单位,类似今日的邻、里长。 澳门葡治时期与当时葡萄牙其他的海外属地一样,保甲制度曾经是澳门地方行政制 度中最基层的组成部分。在一些村落,例如氹仔、路环、九澳和黑沙,澳葡政府都 根据《海外行政改革》法案的规定选出地保(Regedor)。地保本身并无任何实质 的政治和行政权力,只作为行政当局在有关村落的代表,负责维持当地的治安和秩 序。 随着葡萄牙海外属地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爆发独立战争,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 以后相继独立,适用于海外属地的这种保甲制度也渐渐走向崩溃。到1983年,澳葡 政府成立行政暨公职署,取代原来的地方民政制度和部门(即民政厅、澳门市行政 局、海岛市行政局和路环行政分所)。原来委任的地保,则每月获发退休金作为补 偿。澳门实施了超过半个世纪的保甲制度,也就因此走进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参考答案(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参考答案(二)

三、简答题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总称,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要求。

第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提供了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第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提供了理论成果真理性的有力证明。

2、为什么说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创新?答: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会衰亡。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理论创新不是最终目的,必须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完全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并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获得检验、丰富和发展。

3、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方两方面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

它主要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 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进程, 这个形成过程是由一系列基本条件所构成的。
时代依据 历史依据 实践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一)时代依据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 题(和平问题主要是东西方之间的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 说发展问题(发展问题主要是南北的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正面:经济上,既反保守又反冒进,贯彻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政治上,提 出了一系列理论,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文化 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外交上,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面:两大错误思维:阶级斗争的思维、不按客观规律地“赶超”思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原因有四: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国际关系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在新的 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 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 思主义的新境界。
和平与发展是当 今时代的主题。
➢ 这是革命党的一个基本特征。以夺取政权为目的, 并且是以暴力的阶级斗争、暴力行为,基本的性 质是阶级斗争。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理论创新是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一个转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立足阶段性特征,对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路径、条件等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回答 两个问题
中国特色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 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 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

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

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民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民族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深刻阐述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规律,以及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根本途径和根本保证,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民族问题这个我国民族工作最根本最主要的问题。

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3)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4)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6)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7)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

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民族最多:壮族和满族,超过1000万人以上民族最少:一万人一下的7个民族,独龙、鄂伦春、门巴、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少数民族地区特点:1、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2、少数民族大多地处边疆3、民族地区资源丰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新中国成立时,经济形态多种多样.(渔业经济,畜牧经济,农业经济,渔猎采集)新中国成立前,封建农奴制,原始公社制,保甲制度,盟旗制度,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川滇贵保存着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学习民族理论的意义:1、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2、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3、对做好民族研究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民族的一般特征:概念: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种的繁衍现象,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一般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民族作为客观实体,有它自己的基本构成方式和存在形式,有它自身的整体素质。

民族的基本特征:构成民族的6大特征:1、共同历史渊源2、共同生产方式3、共同语言4、共同文化5、共同风俗习惯6、共同心理认同。

民族基本历史类型:民族自然体是民族实体存在的社会内容,民族社会体是民族存在的社会方式。

民族自然体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所达到的水平,民族社会体表现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民族类型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民族自然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特征发展成熟的程度,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形成中的民族或形成初期的民族及发展中的民族。

第二章 民族形成的规律与中华各民族的的形成和演化

第二章 民族形成的规律与中华各民族的的形成和演化
进入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有长足进步, 进入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有长足进步,开始出现 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从而萌发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经 。,从而萌发并逐渐形成了 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从而萌发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经 济文化类型,新的生产方式要求人们稳定的定居下来,与出 济文化类型,新的生产方式要求人们稳定的定居下来, 现了氏族和部落。 现了氏族和部落。 氏族和部落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 织和人们共同体形式,他的出现取代了不稳定、 织和人们共同体形式,他的出现取代了不稳定、不巩固 的原始群
两次社会大分工对最初民族的形成的决定性意义就在 于促进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的产生和发展, 于促进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初 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如农牧分离后, 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如农牧分离后,一部分部落在有利 自然和地理条件中,逐渐定居,开始“以农为本” 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中,逐渐定居,开始“以农为本”的生活 一部分,则在其占有广阔的草原环境下,以畜牧业为主, 一部分,则在其占有广阔的草原环境下,以畜牧业为主, 开始“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开始“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最终导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 民族类型:最初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 民族类型:最初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
返回章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 在部落联盟永久化的过程中,原来属不同活动区域的 在部落联盟永久化的过程中, 部族,随着生产交换的发展以及对外作战的需要, 部族,随着生产交换的发展以及对外作战的需要,连 成一片,从而为民族共同地域奠定了基础。 成一片,从而为民族共同地域奠定了基础。 • 原来就基本相近的各部落方言则在部落联盟成员联系 与交往扩大的基础上得以沟通融汇,逐步统一, 与交往扩大的基础上得以沟通融汇,逐步统一,从而 为民族共同语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为民族共同语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 而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出现后,扩大了交往的范围, 而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出现后,扩大了交往的范围, 增强了部落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 增强了部落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同氏族 和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形成, 和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形成,并形成了共同的经 济利益,从而彻底摧毁了各个部落封闭的经济状况, 济利益,从而彻底摧毁了各个部落封闭的经济状况, 为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为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 以共同地域为前提,经济生活为基础,语言为工具, 以共同地域为前提,经济生活为基础,语言为工具, 各部落间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也得以交流, 各部落间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也得以交流,并 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吸收、渗透,从而形成民族的共 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吸收、渗透, 同历史文化。 同历史文化。这种历史文化又强烈地反映和表现了形 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心理素质。 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理论_精品文档

民族理论_精品文档

民族理论绪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是富有生命力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本质、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和途径,指明了民族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只因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揭示了民族之间关系的实质及其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解释了民族发展的规律和基本条件,指明了民族发展的正确方向。

总之,其是争取民族解放、促进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

第1章民族的一般特征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的定义: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基本特征(构成的6要素):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源流十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民族医院时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第2章民族发展的规律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2、三次社会大分工相继发生是民族形成的重要条件;3、国家的产生为一些多民族国家大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1、民族的经济发展;2、民族的政治发展;3、民族的文化发展;4、民族文化的发展;5、民族的人口发展。

民族同化:之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的民族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理论作业(带答案)

民族理论作业(带答案)

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民族理论、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法(专科)学校名称:学生学号:学生姓名:考核成绩: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业1一、不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A )A壮族 B回族 C蒙古族 D满族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格局是( B )A小杂居,大聚居 B大杂居,小聚居C大杂居,大聚居 D 小杂居,小聚居3.中华民族的含义是( CE )A主要指汉族B泛指中原地区各民族C是我国56个民族的总称D只包括当代中国各民族,不包括历史上曾经存在现已消失的民族E既包括当代中国各民族,也包括历史上曾经存在现已消失的民族4.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三者的关系是( BCDE ) A三者不存在必然的联系B三者互相联系,辩证统一C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D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E民族互助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5.第一次完整提出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是(C ) A马克思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6.民族与氏族、部落的界限在于( C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以共同语言为基础C以地缘关系为基础,以共同的经济关系为纽带D具有不同的体质形态、遗传特征7.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是( A )A国家消亡——阶级消亡——民族消亡B民族压迫彻底消灭——世界经济中心的形成——世界并同语言形成C阶级消亡——国家消亡——民族消亡D阶级消亡——民族融合——民族消亡8.民族的基本特征是( BCDE )A具有共同的血缘 B具有共同的语言 C具有共同的地域D具有共同的经济生活 E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质9.民族的形成( ABCDE )A大体要经历氏族—部落—部落联盟这样一些阶段B是在原始社会末期至阶级社会确立初期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决定因素D地缘关系的确立是民族形成的基础E国家政权的建立为某些大民族的形成起到了政治纽带作用10.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和发展总问题的关系是( BCD )A民族问题等同于社会革命和发展总问题B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和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C民族问题的内容、性质和任务由社会革命和发展总问题决定的D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基础上,民族问题才能得到解决E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其理由,每小题2分,共10分)。

100分作业1答案(民族理论和政策)

100分作业1答案(民族理论和政策)

一、单选题(共30 道试题,共60 分。

)V1. 2009年3月29日,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郑州新郑市隆重举行,2万多名国内外各界政要、华侨、华人、明星出席。

全世界华人祭拜祖先体现了民族的()。

A. 共同地域B. 共同语言特征C. 共同心理认同特征D. 共同生产方式特征满分:2 分2. 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是()。

A.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 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C. 一个民族基于历史和现实形成的民族精神D.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满分:2 分3. 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是()。

A.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B. 战争、军事冲突C. 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D. 私有制和阶级区分导致出现不同的利益集团满分:2 分4.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是()。

A. 马克思B. 斯大林C. 列宁D. 毛泽东满分:2 分5. 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A. 中国汉族B. 美利坚人C. 俄罗斯人D. 印度斯坦人满分:2 分6. 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

A. 自然属性B. 社会属性C. 生物属性D. 特征属性满分:2 分7.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先民生产多以牧业为主。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

他们一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

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

这表明()。

A.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B. 民族具有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等基本特征C. 民族的六个基本特征始终与民族相伴D. 只要缺少一个特征就不能成为一个民族满分:2 分8. 中国自()统一就开始了形成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历程。

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清朝满分:2 分9.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最大特点是凸显“中国元素”。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4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
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 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 制度 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 制度 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 度 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 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5
少数民族文化生活
语言种类较多,
约80种左右 22个民族使用着 28种文字 语言,大体可分 为5个语系、10 个语族、15个语 支
26
(2)关于民族形成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
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 史过程。在人类社会 发展的过程中,民族 的消亡比阶级、国家 的消亡还要久远。
27
(3)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
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的时期,各民族间 的共同因素在不断 增多,但民族特点、 民族差异和各民族 在经济文化发展上 的差距,将长期存 在。
14
3、中国民族理论的发展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
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 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 义革命和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 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民族理论作指导,并吸取中国历 史文化的丰富营养,创建了中国 民族理论。
15
(一)毛泽东的民族问题思想
A、认为中华民族是
17
毛泽东的民族问题思想(3)
E、为了彻底消灭民族内部的各种剥削 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达到各 民族的共同进步繁荣 。 F、从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原则的高度, 提出了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 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G、对民族发展规律即民族消亡问题, 也作了预测

18
(二)邓小平民族理论
8
1、理论来源一:中国传统
中国历史表明,在一个统一多民
族的国家里,为了解决民族问题, 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国家政权, 都产生了自己的民族观,即对民 族、民族问题的总看法和解决民 族问题的方针政策。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背景与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其形成与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党和人民探索实践、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果。

它旨在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导。

1.2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述的重要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写下了一系列重要文章。

其中,《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述的重要文章》总结和阐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文化、国家治理等方面问题,并坚定维护和发展我国历史性成就和根本制度的合法性。

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实践中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扎根土壤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独立发展。

我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党和人民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对我国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准确把握,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动力。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个历史性变革”、“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重要理论概念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中。

这些思想为当代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显著优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根据自身实际形成、完善的一整套制度体系。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等重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强保障。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后小结与思考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后小结与思考题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后小结第一章绪论:小结: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民族发展规律、民族问题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整体系统研究方法、抽象归纳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等。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1)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2)是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3)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思考题:1.请说明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答: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2)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3)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4)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请概述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

答: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1)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2)整体系统研究方法;(3)抽象归纳研究方法;(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5)调查研究方法;(6)定量分析方法等。

3.请概括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答: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1)是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2)是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3)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二章民族小结: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言语、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具有:族体属性、社会属性和生物属性,民族是民族族体、民族社会体、民族生物体的统一体,与氏族、部落、种族、国家等人们共同体有明显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阶段,2001年江泽民同志发表七一讲话至2002年11月 党的十六大召开前,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论证和 体系形成的阶段。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 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 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 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 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 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个代表”的内在联系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中国先进 文化的基础,是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 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发展先 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先进 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 利益的根本力量。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 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 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 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 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 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 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 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 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 利益。
和邓小平理论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理论风格、基本原则和 价值取向,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而展开 的。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 线、基本纲领,科学地总结历史的基本经验。它继承并发展 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科学理论体系。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对一系列相关基 本问题做出了全面系统的回答。

J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J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27
3)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 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集中统 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自 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 族区域自治地方都是国家不可分离的部分。
28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特点

一是统一与自治的正确结合
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 三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 四是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
10
(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 的民族理论体系——十六大以来党的民族理论 的新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进一步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 的高度,强调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 (2)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 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 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这 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2
3、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党和国家民族政策 的基本内容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和《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的处理我国 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23
1)民族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



在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 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 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 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 法权利和利益。 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 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 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 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 法和法律的尊严,不允许有任何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殊 公民。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

1、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线索就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体,是在与时俱进的实践中破解难题、创立发展的。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得更加壮阔、更加优美,就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实践基础上,始终不渝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进程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每一步进程,都透射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

2、阅读毛泽东的文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1-656页),摘抄其关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主要观点1、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中国革命的敌人,不但有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一定时期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反动派,这就使中国革命具有长期性和残酷性的特点。

2、革命的主要形式必须是武装斗争,革命力量只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中国革命有可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首先得回顾一下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拯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这一时期,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但也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成就。

比如,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指引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进入 21 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

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容体系经过两周的学习,我初步的认识了中国民族理论的各个问题。

中国民族理论的历史渊源流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状态,各个政权,各国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理解,但总体为从狭隘到广阔,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进化的过程。

中国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吸收中华历史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新世纪的新阶段,它仍在不断的发展。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历代的政权,政治家都有自己的民族观。

在先秦时期,民族观很大程度生表现为“夷夏观”或“华夷观”。

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表现为先秦夷夏观。

直到清末,这种落后的观念还占有主导地位。

当然,这之中也有先进的观点,如司马迁的“四夷一家,胡越一家”的主张。

到了近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根据西方的民族平等观的若干原则,提出了他的民族观和解决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但这些都没有解决问题。

近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中国传播,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本质,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后来经中国共产党的自觉传播和接受,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国人的努力下,创造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理论,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它经历了3个时期:1921-1949,共和国成立到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新时期。

第一时期主要提出了民族理论,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但具体的政策还不多。

在第二时期<<共同纲领>>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954这一步宪法得到了确认。

其后又制定了一些政策。

在第三时期,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它之中包含了许多丰富的民族问题的论述,他把发展的问题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1.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一以贯之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中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精神。

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路线基础。

江泽民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使党的思想路线富有更加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要求和新发展。

胡锦涛同志继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2.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不断探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

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和丰富程度。

3.核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要解决的“为了谁、依靠谁、满足谁”的问题。

首先,以人为本在“为了谁”的问题上,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强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评价工作成败的标准,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其次,以人为本在“依靠谁”的问题上,强调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依靠广大人民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题: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容体系
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吸收中华历史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新世纪阶段,民族理论仍在发展中。

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这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的民族理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探索形成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创新时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前,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创作初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民族纲领,民族政策逐渐提出来了,但是,这时照搬马,恩,列,斯的论述和受苏维埃俄国的民族工作实践很大,而且纲领性的论述较多,具体的政策还不多。

1928年6月到7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决议案把“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主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十大政治口号之一。

大会专门通过了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民族问题的解决议案》,明确得提出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对于中国革命有重大意
义。

1984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一部规范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民族关系的基本法,它规定了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和怎样实行这种自治。

该法颁布以后,对我国的民族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这部法律基本上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很多条文,尤其是关于财政经济方面的条文已不适合新的市场经济要求,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也需要得到法律上的支持。

因此,在历经8年的酝酿之后,2001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终于完成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并颁布实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是一个新时代新形态的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包括了民族的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