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部编版
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目标导学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有爱的小屋比作“金色池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爱比恨多的精神小屋的美好。
参考书
及网络
自主学习、合
作交流
4.
点拨
提升
学以致用:赏析文章语言,请大家仿照示例,再读课文圈点勾画,做批注。
示例:
第三间小屋: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最后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赏析语言
读毕淑敏的作品,让人激动,令人深思。她的文字如潺潺小溪,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她的文字如滚滚的江河,让人心潮澎湃。文中作者运用多种修辞,为我们构建了精神的三间小屋,把一个个抽象的精神小屋,写的具体鲜明。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积极建构个体精神空间。
4.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让学生
齐读学
习目标
2.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把人的心灵比喻为天空、海洋,用以形容它的广阔。同学们,你们还会用什么来比喻人的心灵呢?
毕淑敏把人的精神比喻成小屋,她认为人的精神应当有三间小屋,可以盛下情感、事业和我们自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板书课题)
6.
达标
检测
著名作家毕淑敏这名心灵导师建议我们多多关注精神世界。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遭遇各种各样的困境,会面临许多非议,也会承受许多压力。但我们始终不要忘了关照自己,多聆听自己的心声,多问候自己的心灵。在此基础上。再美化装饰,再丰富储物,再扩大规模,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才会更加辽阔。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9精神的三间小屋预习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预习学案9精神的三间小屋资料链接毕淑敏,女,汉族,山东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
作品很多都与医生这个职业有关,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品《红处方》。
有效预习一、初读感知: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宽宥.襟.怀游弋.轻觑.濡.养坍.塌窗棂.疆.域憎恶.困厄.天赐.矗.立驰骋.储.藏惊骇.泥泞.栖.息和谐.二、细读思考1.一般家庭住上三居室,算是有了容身之所,那我们的心灵是否也需要活动的空间呢?2.在精神上,我们是否也需要有三间小屋,可以盛得下情感、事业和我们自身?3.我们的作家毕淑敏又是怎样构建精神上的三间小屋的?三、预习质疑(学贵有疑)初读课文,你有哪些疑惑?课后检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年级语文(上)课中导学9 精神的三间小屋学习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以及给我们的生活启示。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对三间小屋的描写,寓意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课文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精神生活的真谛,鼓励人们要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建立健康的精神生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仍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领会课文的主旨。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精神世界。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课文注释及解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中描绘的精神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谈谈自己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课文中所传达的精神价值观。
7.家庭作业(5分钟)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精神生活的作文。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夷陵区鄢家河初中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提炼本文作者观点,理清论证层次。
2、精读课文,品读课文说理性语句,体会作者从容不迫的风范。
3、延读课文,领悟“精神小屋”的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精神小屋”的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教学重点:品读课文说理性语句,体会作者从容不迫的风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问题导入:1、抢答: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作者忧国忧民情怀,希望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句子是哪一句?2、这句诗中“广厦”的意思是什么?“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该如何理解?很好,看来大家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非常熟练,这句诗中,杜甫希望有坚固的房子让天底下所有饥寒交迫的百姓不再受风寒之苦,在这首诗中,房子是具象的,它保护的是我们的肉体,那么,同学们你们想过为我们的“精神”搭几间温馨小屋,生几堆惬意小火,重燃生命的风度和温度吗?你们没想到,但有人想到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做客!二、疏通字词,验收预习在正式上课前,我为大家预留了预习任务,现在我就来验收一下大家的成果,看谁是学习的NO.1!课前下发预习资料,学生自主完成,课上教师评价:1、在下列括号里注音或者填写行楷体汉字(1)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自惭自秽.(.).。
(2)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终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宽yòu( )了自己。
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行楷体汉字)形消骨立()鸠占雀巢()孺养()3、完成填空并解释填入字的意思相得益() ______重峦叠()_______二、整体感知,提炼观点用你最“得意”的阅读方式读课文,划出你认为能够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并加以交流。
提问:1、为什么是三间,而不是两间或者是四间?二居室紧巴点,三居室虽说并不富裕,也算小康了。
2 、读下一段,你能从那个词语中读出小康的涵义?(基本达标)能否用一个比较通俗的词语替换“小康”这个词语?二间太少,四间太多,三间刚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
9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详细分析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内涵。
3.简要分析文章精美而深刻的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为“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及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
【教学难点】品析文章精美而深刻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主题阅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白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这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
二、预习检测1.生字注音。
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下(huī)广袤.(mào) 赘.余(zhuì)窗棂.(líng)坍.塌(tān)灰烬.(jìn)困厄.(è)襟.怀(jīn)濡.养(rú)憎.恶(zēng)驰骋.(chěng)矗.立(chù)自惭形秽.(huì)俯拾即.是(jí)2.词语解释。
(1)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2)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3)林林总总:形容品种繁多。
(4)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三、讲授新课1.熟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层(7~8):分析如何修建第一间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修建第二间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修建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总结全文,发出倡议。
部编版九上《心智的三间小屋》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九上《心智的三间小屋》教案(导
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并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研究并掌握全文重点词汇;
3.能够熟练的从文中寻找适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4.通过阅读、思考和分析,加深对人类心智发展的探索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
1.关于人的心智发展的讨论;
2.文章中出现的重要的词汇。
三、教学难点:
1.透彻理解文章中较为深刻和抽象的思想;
2.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以确保他们能够真正地理
解和熟练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四、教学过程:
1.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理解、记忆新单词的教学;
3.导读文章,介绍文章背景,向学生强调阅读重点;
4.针对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
5.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6.结束时,老师对本次课的总结,并布置当堂课的作业。
五、教学方法:
1.提问法;
2.演讲法;
3.分组合作法;
4.引导发现法。
六、教学评估:
利用学生的口头回答来评估他们有多少遗漏的地方,同时,评估他们在文章解析和思维分析方面的能力。
在结束时检查每个学生是否能回答一系列有关文章主题和内容的简单问题。
七、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心智的三间小屋》中人类心智发展的理论,而且学会了如何使用好英语词汇来准确表达我
们的想法。
同时,着重强调了学生的阅读技巧和思考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章并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人教部编(无答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2.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作者简介:2.读准字音。
积攒.()宽宥.()游弋.()困厄.()惊骇.()濡.养()麾.下()灰烬.()矗.立()襟.怀()广袤.()驰骋.()坍.塌()自惭形秽.( )3.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4.作者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些“精神小屋”?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解决以下问题,分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1.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的?2.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3.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4.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5.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6.如果我们的精神小屋不住着自己,会出现什么情况?7.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三、小结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
四、阅读文章,结合议论性文体的特点,完成下列练习题。
从古籍经典中汲取人文精神许民彤①据报道,有媒体对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大、中山大学、西安交大等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古典文学接受情况进行了调查,经常接触古典文学的大学生仅占27%,偶尔接触的占60%,大学阶段的古典人文整体阅读量大大下降,可以说大学生与古典人文教育渐行渐远…………⑦人文,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而大学正是人文精神的源泉。
大学中的古典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治学和做人都有好处。
从古典人文教育中,我们能够习得如何为人仁爱、诚信,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公理、良知,人性本善这些优秀的内涵。
9精神的三间小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大全五篇)
9精神的三间小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大全五篇)第一篇:9精神的三间小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9精神的三间小屋第二课时一、精读课文(一)精读第1—6自然段。
1.文中有哪两句关于人的心灵的描述?为什么说我们面对名言与古话时会自惭形秽、不知所措?明确:文中“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和“宰相肚里能撑船”两句话对人的心灵进行了描述。
“自惭形秽”是因为“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
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同样的“不知所措”是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总是可望而不可即,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2.第1自然段中的“泥土”“浪花”“云霓”分别对应的是什么?明确:“泥土”“浪花”“云霓”分别对应的是“大地“海洋”和“天空”。
3.本部分哪几段话表明由人需要物质空间自然转换到人需要精神空间?作用是什么?明确:有“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
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这几句话自然转换显得不露痕迹。
4.在怎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明确:“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5.在本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阐述?明确:主要是打比方,最典型的就是用“小屋”来比喻“心灵空间”。
(二)精读第7—8自然段。
1.第一间小屋中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着重强调的是什么?明确:在第一间精神的小屋中,作者着重强调的是“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
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
所以,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
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2.本部分的文字形象、生动,飞扬、鲜明、新奇,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作用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明确:本部分作者所运用的方法还是比喻,还有拟人等。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9《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学法指导:1.根据“阅读提示”初读课文。
2.边读边思考:作为当代学生,我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有没有给自己的心灵适当的存放空间?我们在课内课外吸收的信息有没有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判断?有没有用自己的思维去审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可以发表独立的见解。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议论性散文: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
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深刻的思想要靠灵动的语言传达,有人评价毕淑敏的语言“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种贵族气息,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范”。
文本虽然为说理文,但是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
二、预习任务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初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给“读读写写”正音释义。
标出疑难的句子。
3.再读课文,试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是怎样描述三间小屋的?(2)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3)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三、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
憎恶..()赘.()..()游弋.()俯拾即.是()灼晃.()附着2.解释词语的意思。
鸠占鹊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代桃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的表达效果。
部编九年级上册9《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附答案
9《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掌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学习难点】掌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该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自主学习二、作者简介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三、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有改动。
《毕淑敏散文》是2006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
本书收录了毕淑敏多篇关于心理学的散文,本书收录《生命的借记卡》《让死亡回归家庭》《非典附送的风铃》等优秀散文作品。
9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本九上语文优质教案)
9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本九上语文优质教案)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作者三间小屋的具体内容。
2.详细分析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
过程与方法1.用文章独特的审美风格来品味语言。
2.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情绪、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们在饱含浓郁文采的字句中体会到:情感、事业、精神应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重点和难点理解这“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及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
难点理解“三室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引导法、朗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果人们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们的精神活动也需要空间吗?精神活动的领域应该如何分配?这就是《精神的三个房间》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哲学论辩散文,集“理”与“情”于一体,以理劝人,以情感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毕淑敏的《三间灵堂》。
二、作者简介毕敏,全国作家。
他的祖籍是山东。
他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在北京长大。
17岁时,他当兵来到青藏高原阿里地区,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他先后担任卫生工作者和军医,并于1980年返回北京。
经过20年的医学工作,他开始了专业写作。
出版作品200余万字,主要包括《中短篇小说集》、《妇女的任命》、《昆仑战争》、《任命之死》、《散文集》、《素面苍穹》、《提醒幸福》、《保持惊讶》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和小说《红方》四卷。
三、整体感知1.请通读课文,正确发音,理解单词的意思。
2.老师纠正发音,梳理词义。
原谅(你)巡航(你)低估(你)指挥(胡)剩余窗棂的倒塌(Líng)(T)ān)倒塌的关键(Jué)苦恼(è)鸽子(Ji)喜鹊巢翼(J)īn)构想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
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别人的居处。
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目标导学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理解:学生需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主旨,掌握文章结构,领会作者通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所表达的精神追求。
-词汇掌握:重点词汇、短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冥思苦想”、“颠沛流离”等,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写作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有时会出现生搬硬套的情况。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写作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中,有些学生表达不够积极主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课堂讨论的形式还不够适应。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7.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认识到精神追求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内涵,提升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口语表达中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学生在讨论时可能表达混乱,需要指导他们如何组织语言,表达清晰的观点。
-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提炼出有益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举例解释:
-针对思辨探究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三间小屋”的象征意义。
-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精神世界,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2单元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激发他们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兴趣。
2.3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课堂讨论、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联系实际,形成自己的见解。
2.4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发言,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中所传达的关于精神世界的构建和追求,明确作者所提出的“三间小屋”的象征意义。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有效的表达。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概括主旨的能力,以及运用文本信息进行思考和讨论的能力。
举例解释: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注重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实例来感受这些手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这些修辞手法的理解仍显吃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解释和举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我发现,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小组存在依赖个别学生的情况,其他成员参与度不高。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活动中,加强对每个小组的指导,鼓励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次的精神内涵,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深入到象征意义,把握作者的思想精髓。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教案2
《精神的三间小屋》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3.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4.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重点难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理清文章思路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重点难点掌握重点字词,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丽,意志是这园里的园丁……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悄操。
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就难免愚昧;不习惯思维就会造成粗鲁或莽撞;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一间小屋》。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梳理字义。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第二部分(第7~18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9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10~14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5~1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第三部分(第19.20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词汇与表达:学习和运用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精神”、“比喻”、“论证”等,并能正确运用到口语和书面表达中。
举例:课文中的“我们都需要一个精神的寓所,来安放我们那些不安、迷茫、欢喜和悲伤。”这句话,学生需要理解“精神的寓所”这个比喻的内涵,以及如何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展示。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精神家园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如何构建。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1.熟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字词。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议论文的写作其深层含义。
4.领悟作者倡导的丰富内心世界、追求精神独立的思想。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和议论文的写作结构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构建精神家园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化的“精神家园”构建活动,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精神追求的过程。
5.课堂讨论: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6.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构建精神家园的短文。
[K12配套]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教案2部编版8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4第一二课时一、导入: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俄国大文豪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就难免愚昧;不习惯思维就会造成粗鲁或莽撞;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
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
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
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1980年转业回北京。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精神的三间小屋
1.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北京师
.(
n 辨清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些“精神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2.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生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①~⑥):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⑦~○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⑦、⑧):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⑨~○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
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1.“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
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濡养”和“腐蚀”的作用分别是“快活和充满创意”和“花容磨损日月无光”。
2.在描绘第二间小屋时,作者用了一个成语“鸠占鹊巢”,结合文章,文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鹊”指的是“事业”。
“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
“鸠占鹊巢”指的是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感悟精彩句子】
1.“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
”从修辞的角度理解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用排比的句式列举种种的“爱”与“恨”,形成对比,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2.“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理解这句话中比喻的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比喻“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既贴切又奇特而鲜明。
3.“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
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
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一组排比句指出我们建筑美观结实的“精神小屋”需要的条件分别是:拥有健康、庄严、努力、真诚。
4.理解“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过程”这句话的含义。
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找相宜的事业比作寻找雨后的菌子,说明相宜的事业并不容易找到;更进一步说明对自身的认识有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
【把握文章主旨】
1.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
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
如果人。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
本文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
文中的议论、描写、抒情交织在一起,为更好地说理铺垫了基础。
2.构思新颖独特。
文章是按照议论文三段式的基本模式组织全文的。
开篇“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然后分析如何建立起精神世界的“三间小屋”;最后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看似普通的结构全篇,但是作者却将怎样构建精神的三间小屋作为全文的线索,一线贯之,可谓构思巧妙。
3.语言朴实,意蕴深厚。
作为说理性散文,作者巧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手法,将复杂的人生哲理形象化、具体化,而且议论性语句富有意蕴,说理深刻,回味无穷。
如最后一段文字“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
因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地辽阔啊。
”既恢弘大气,又十分接地气,让读者读罢立即明白所说的道理。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本文第七自然段语言生动而又深刻,精美而又睿智,词语感情色彩鲜明,并且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试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仿写一段文字,描绘自己的精神小屋。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
道理论证
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含义
1.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2.从语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手法入手品味。
3.联系背景主题、结合人物性格特点品味。
4.哲理性语句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