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及成因

合集下载

新闻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

新闻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

新闻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

新闻娱乐化的表现:一、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比例下降。

二、新闻娱乐化除了在内容上倾向于软新闻或尽量使严肃新闻软化,在表达方式上还表现为,强调故事性、人情味,强化新闻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的道路。

三、新闻和娱乐互相渗透,新闻和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新闻娱乐化的成因:一、新闻的功能有许多,报道事实、提供事实是主要的功能,但娱乐也是一项重要的功能。

在大众传播时代,娱乐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二、新闻娱乐化可以看作是媒介适应市场的行为方式,甚至有的媒体还将娱乐化作为拯救媒体的良药。

;三、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传者中心的传播机制逐渐被受者中心的传播机制代替,新闻娱乐化就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

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一、培养了受众的顺从心理,削弱了他们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

二、过度的新闻娱乐化会导致媒介放弃其社会责任。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于娱乐化的追求必然要导致庸俗化的倾
限娱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的娱乐界的发展
传得沸沸扬扬的荧屏“限娱令”正式发布细则,内容包括婚恋等七类节目每台一周只能播两天、每年选秀节目总数不能超过10档等。

在这些“狠规”之下,各大卫视纷纷酝酿娱乐节目转型,“选秀”、“相亲”、“情感”的流行风过后,究竟荧屏将呈现什么样的生态。

一些业内人士还指出,“限娱令”将使得明年的“卫视大混战”重新洗牌。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究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究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究摘要:本文认为社会转型期的躁动、受众的心理需求、媒体的经营压力需要等导致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原因,通过分析了新闻娱乐化的优势与缺陷,提出掌握新闻娱乐化的艺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所谓新闻娱乐化,是一种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者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的报道方式。

在国外新闻业的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下,中国的新闻业这种新闻娱乐化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因此本文对策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新闻娱乐化现象成因分析1、社会转型期的躁动我国目前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农业社会向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现代化社会转型,整个社会处于迅速深入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探索与逐步完善时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多种经济、社会制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在变革的面前,旧的制度轰然倒塌,社会成员失去原有的生活、工作方式。

新的制度尚未完善,他们对现实无所适从,从而产生诸多的紧张、失落和压抑等情绪,还有由于生存竞争带来的各种巨大心理压力以至于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

同其它娱乐相比,娱乐化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导手段无疑是最惠而不费的一种,它们提供娱乐新闻和其它轻松休闲的节目,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场,帮助了人们“逃避”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

2、受众的心理需求受传者地位变化加速了媒介娱乐。

新闻事业走上市场经济轨道后,新闻信息的接受者由原来体制下的受众变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消费者。

这一变化的最大差异在于“消费者”拥有主动选者传播内容的优势,他们以看或不看,买或不买传媒的新闻产品作用于媒介组织。

为了降低投资风险,许多媒介纷纷转向提供“无思想”、高刺激的娱乐化性新闻。

受众信息需求变化推动。

现今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人们生活和生存的压力增大,社会各类矛盾增多,人们为了缓解高度紧张的神经,宣泄情绪,便增加了对消遣性信息的需求。

浅析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

浅析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

浅析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摘要”: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新闻为争取更多的受众而走向了娱乐化的道路,这是传媒市场化、产业化的必然结果。

新闻娱乐化现象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但也确实存在着负面影响。

所以对于新闻娱乐化的影响,我们很难下一个简单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致认同的是新闻在娱乐化的道路上一定要把握住度。

只有规避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现象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消息传出当天,台湾华视主播梁芳瑜扮“梁春姬”模仿朝鲜主播李春姬,以朝鲜语、国语交杂播报新闻,还唱歌自嘲是“大肠头”。

新闻播出后网络一片骂声,“新闻娱乐化”这一陈旧的话题又再一次引起人们的热议。

一、何为新闻娱乐化?对于“新闻娱乐化”的概念,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

西方媒介分析家本·巴路迪肯用“信息娱乐”(infotainment)来表述新闻与娱乐合流的趋势——新闻如同轻度娱乐以追求轰动效应,即所谓新闻娱乐化。

复旦大学著名新闻学教授李良荣认为:“新闻的娱乐化是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轶事、两性纠葛。

”而另一位学者林辉对新闻娱乐化的表述则受到更多人的认可。

林辉认为,新闻娱乐化“一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另一方面,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新闻软化。

”我国的新闻娱乐化之风从文娱、体育类新闻发端,现已蔓延至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学新闻等各个新闻领域,成为中国新闻传媒业界的宠儿。

而这一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

二、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1受众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和安全需求,后面依次是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五种需求从显性到隐性依次过渡,随着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另一个需求的强度就自然地增大。

中国现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进入生活安逸、物质丰富的时代,这也就意味着人们潜在的需求在增加。

浅析新闻娱乐化

浅析新闻娱乐化

2017.5NEWS TRIBUNENO.传媒观察Media Observer在娱乐至上的时代,各种节目中都出现大量的娱乐因素,连新闻节目都充斥着娱乐元素,网络流行语的运用越来越常见。

同时,新闻报道渐渐失去了权威性和制约力,最终导致公众的审美和价值取向发生偏差。

这种消极的影响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挽救。

一、新闻娱乐化的定义及表现可以从内容、形式和节目包装上对新闻娱乐化进行定义,在内容表现为新闻报道内容偏向于软新闻一类,软新闻又被西方媒体称为“大众新闻”,或者是将硬性的新闻内容通过语言艺术进行软化,这样就减少了严肃新闻的比例。

新闻报道朝着娱乐性方向发展,例如名人轶事、明星的花边新闻、带有煽情和刺激性的犯罪新闻、灾害新闻、日常琐事等。

形式上,则增强了新闻的故事性和情节性。

更多的在新闻中挖掘人性、道德的因素,增强和观众的情感交流,令观众更能身临其境,发出感慨。

在节目包装上,主持人多采用明星化的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不仅要外形靓丽、帅气,还要能够融合多种日常流行语和新闻内容,能够调度现场的气氛。

再者就是使用演员、歌手等具有人气的明星进行主持。

更有的节目直接以名主持人为核心,为其量身打造一档节目,提高主持人的人气,同时他所主持的新闻节目的关注度也会提高。

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消费者的需求商品的类型改变都是根据消费者的喜好来制定的,新闻也不例外,要想有人看,就得先抓住观众的喜好,迎合观众的口味。

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信息,而观众想要获取各类信息根本就不需要守着电视看新闻报道,因此,新闻传媒想要“有出路”就只能提供一些娱乐消遣。

(二)受西方新闻娱乐化的影响新闻娱乐化最早出现在西方,其中最著名的是“黄色新闻时期”,各个媒体竞争十分激烈。

这个时期备受新闻媒体关注的就是明星绯闻和犯罪事件了,尽可能的煽情和浮夸,最大限度的娱乐大众。

这种事件最能够引发观众的兴趣,引起人们的遐想,满足人们茶余饭后需要谈资的需求。

新闻娱乐化逻辑成因及治理路径研究

新闻娱乐化逻辑成因及治理路径研究

新闻娱乐化逻辑成因及治理路径研究新闻娱乐化是指传统新闻媒体以娱乐为主导的报道方式和内容呈现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事件的报道更多关注的是打造娱乐效果,追求新闻的刺激性和话题性,忽视了事实真相和深度分析。

新闻娱乐化的成因有以下几点:1. 商业化驱动:娱乐化的新闻报道往往更受大众关注,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从而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

新闻媒体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得不将新闻娱乐化,迎合大众需求。

2. 信息过载: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人们面对各种媒体渠道和信息来源的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娱乐化的新闻报道往往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首选。

3. 认知偏好:人们有一种认知偏好,更喜欢轻松、愉快、有趣的内容,而不喜欢沉重、严肃、复杂的内容。

新闻娱乐化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认知偏好,成为人们放松娱乐的选择。

4. 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而社交媒体对于娱乐性新闻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为了在社交媒体上引起更大的关注和转发,新闻媒体更倾向于选择娱乐化的报道方式。

针对新闻娱乐化的治理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和专业能力,培养他们客观公正的新闻观念和思维方式。

2. 增加新闻报道的深度和专业性: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和专业性,注重对事件的深入调查和分析,还原真相,避免片面且浅薄的报道方式,让读者和观众能够获取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3. 引导公众理性选择: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提高他们的新闻媒体素养,学会分辨真假新闻和娱乐化新闻,让公众能够理性选择和评估新闻内容的价值。

4. 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范媒体行业的经营行为,杜绝娱乐化报道中的夸大、炒作、低俗和虚假等现象。

5. 多元化的新闻报道:提倡多元化的新闻报道,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注重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的报道,为公众提供多样化、全面性的新闻信息,满足公众的不同需求。

浅析新闻娱乐化

浅析新闻娱乐化

浅析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媒介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产业性质日益凸显,新闻娱乐化现象盛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股潮流到底从何而来?何以在我国新闻媒体成遍地开花之势?其表象的背后有哪些深刻复杂的原因?新闻娱乐化将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研究。

一、新闻娱乐化的特点及表现形式何谓新闻娱乐化? 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

“软新闻”讲究减少严肃性的政治、经济新闻的比例,将非严肃的名人趣事、日常琐事、有煽情性和刺激性的犯罪暴力事件、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软性的内容作为新闻报道的重点。

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的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报道时突出趣味性,甚至刺激性。

新闻的娱乐化的实质是媒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经济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

其总体特征是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只关注眼前的际遇感受,满足离奇与感官刺激。

新闻娱乐化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1、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2、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3、形式上强调吸引力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一是启用一位或几位在当地有相应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戏曲、曲艺、小品、滑稽演员等娱乐人物做新闻节目主持人,使其成为节目核心人物、象征性人物,让节目人格化。

二是在新闻播报方式上采用说书式、相声式、闲聊式、三句半式等多种娱乐或半娱乐方式;一些新闻节目为了在形式上贴近受众更是运用聊天式语言,这种即时言论更易凸显主持人的个人主观性和感情色彩。

三是内容以名人趣事、暴力犯罪、灾难事件、体育新闻、纯粹娱乐新闻等软性新闻作为新闻的重点。

表现形式上则是强调故事性、情节性、甚至戏剧化手法。

四是将新闻演播室内的背景、道具,主持人服装、化妆,以及节目开场白、节目后期合成时的片头片尾词、曲等相关环节和节目元素,全部采用相配套的娱乐形态。

二、新闻娱乐化的形成原因纵观新闻娱乐化历程,我们可以析得出,新闻娱乐化的表象的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

新闻娱乐化现象浅析

新闻娱乐化现象浅析

什么是新闻娱乐化?尽管目前理论界对此没有明确的界定,但从各媒体新闻报道的着力点上还是能够略见端倪的。

一般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阐述的: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者是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即“硬新闻软着陆”,表现为减少严肃新闻节目,大量增加娱乐性节目比例,将名人趣事以及带有煽情性和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并且竭力从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从报道形式上看,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演变为一味地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的道路。

在报道结构上,不拘一格,努力创造新样式,给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鲜感。

比如湖南卫视的《播报多看点》,三个主持人坐在一个舒适的演播间里扯家常,然后引出一些新闻,趣味十足,用这种形式来播新闻,让观众乐在其中;在新闻编辑上,采用多照片、大标题或者彩色的页面,一切都以尽量刺激受众的感官为目的。

有些新闻节目的制片人公开号召“新闻是快乐的”,电视24小时就是快乐24小时。

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关于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分析,归根结底要落脚到市场。

当供应大于需求,选择成为可能或惯例,那么竞争就必然存在了,这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运行的法则。

媒体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取悦受众是其天然本性。

同时,受众希望与媒体接近,而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就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这种愿望。

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注意力经济也就随之产生了,拥有的注意力越多,就可能获得越大的利润。

“对于广大受众而言,媒介的使用权和参与权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能够亲身体验到媒体的运作,不仅仅是生理距离上的接近,也是心理空间上的接近。

让受众亲身参与媒体的各项活动,同媒体融为一体,这是时下流行的游戏节目、益智节目、真人秀节目等的惯用手法。

”亲身体验的参与性、节目难度的挑战性、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对受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如央视的《非常6+1》、《星光大道》,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勇往直前》等一直是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金牌栏目。

浅谈新闻的娱乐化

浅谈新闻的娱乐化

浅谈新闻的娱乐化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新闻在不断的进行改革。

伴随着市场化的步伐,新闻娱乐化的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新闻娱乐化在电视传媒中已经形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

一、新闻娱乐化的界定“所谓的新闻娱乐化,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新闻软化,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一个是内容上,其特征在于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日常事件、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中的重点;为了争取更多的观众,新闻工作者竭力从硬新闻中“提炼”娱乐价值。

在硬新闻方面尽量使其内容和形式被软化,从为了加强视觉冲击力在报纸和新闻期刊上进行加强标题、图片和版面;到“说新闻”、“聊新闻”和“侃新闻”的形式,各种形式可谓是层出不穷。

另一个是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从1998年改版后栏目定位为“五性”: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

这“五性”最后又都要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

把播新闻改为说新闻,让观众了解到“新闻也可以这样报道”。

凤凰卫视是一个中国大陆最受欢迎的境外媒体,新闻节目也做成轻松的、愉快的形式,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关注,也引起了内地电视人的思索。

凤凰卫视突出体现了新闻娱乐化和文化娱乐化。

二、新闻娱乐化的形成原因新闻娱乐化对受众有极强的适应性。

媒体在进行报道时,首先必然对受众有一个理念上的定位。

任何的报道都是以受众为基础的,无疑会对传媒造成很大影响的就是受众的观念。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是新闻文化的主体,受众的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媒体要生存,就必须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得到效益。

新闻娱乐化正是抓住了受众的心理,因此实现了发展。

论我国娱乐新闻炒作现象

论我国娱乐新闻炒作现象
论我国娱乐新闻炒作现象
目录
01 一、娱乐新闻炒作现 象的现状
02
二、娱乐新闻炒作现 象的原因
03
三、娱乐新闻炒作现 象的影响
04 四、应对策略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当今信息时代,娱乐新闻炒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宣传手段,尤其在娱乐 圈,炒作现象更是层出不穷。然而,这种宣传方式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争议。 本次演示将探讨我国娱乐新闻炒作现象的现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 略。
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
新闻炒作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媒体生存压力:随着媒体数量增多,媒体间的竞争加剧。为生存和发展, 一些媒体选择炒作新闻以博取眼球。
原因分析
2、广告利益驱动:广告商往往倾向于选择热点话题进行投放,以追求广告效 果最大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媒体追逐热点,大肆炒作。
原因分析
三、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
2、误导社会价值观念。新闻娱乐化现象容易向读者传达错误的价值观念,如 对名利的过度追求、消费主义的盛行等。这些观念会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为,对 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
3、损害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当媒体越来越多地采用炒作和戏说等方式来吸 引观众时,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长此以往,读者会对这些媒体失去信 任,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失3、媒体职业道德缺失。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职业道德和责任, 倾向于报道娱乐性和轰动性的新闻,甚至制造假新闻以获取度。
三、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
三、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弱化新闻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当新闻报道越来越偏向于软新闻和娱乐性内 容时,新闻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就会受到质疑。读者很难从这些报道中获取有用的 信息,并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产生误导。

浅谈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及成因

浅谈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及成因

浅谈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及成因【摘要】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媒介出现了明显的新闻娱乐化倾向,媒介把娱乐价值看成新闻的首要价值,新闻表现形式与内容越来越走向娱乐化,其实人们并没有获得真正需要的信息。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有五点重要表现:一是具误导性和煽情化;二是极力追求情节化;三是新闻报道“星”闻化;四是悲剧事件幽默化;五是舆论导向功能淡化。

西方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早已暴露出诸多弊端,为什么我国媒介还要重蹈覆辙呢?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笔者尝试从社会背景、媒介和受众心理三个层面来分析。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媒介;受众;受众心理1.新闻娱乐化的现象1.1误导性和煽情化为了刺激受众的视觉与听觉,在标题上下足功夫,语不惊人誓不休。

如:有一则新闻报道的标题拟成《初夜:进入或者见红》,极力误导与煽情,恶俗到了极点。

报道的内容却是孙继海打入了一球,李铁吃了一张红牌。

1.2极力追求情节化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震惊了全世界,国内各媒介几乎都围绕该事件发展的过程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在围绕战争进行报道的同时,特别加大对该战争“情节化”层面的报道,受众乐在其中。

以致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被抓,受众的情绪一下子低落,几乎都在感叹,“怎么这么快就抓到了呢?而且萨达姆一点反抗都没有,太没意思了。

”1.3新闻报道“星”闻化“媒介获取注意力的最佳办法就是尽可能地报道和谈论与名人有关的事情。

要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就要有一批名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名人,媒介就要把他创造出来,名人的形成依赖媒介的大量宣传,只有这样名人现象才能成为大众现象。

” 以前,人们是崇拜作家、诗人,而今天,人们追崇明星,这些明星不是建立在个人的道德魅力上,而是建立在媒介制造的一种浮华上。

媒介热衷于明星的新闻,不惜笔墨,多侧面多角度不厌其烦地报道,许多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新闻却被挤压了空间或是干脆不报道了。

如:“杨振宁订婚事件”也成了媒介关注的热点。

记者们在事件女主角翁帆的学校内外蹲守,专门找到她的家中“拜访”,报道二人生活的尽可能多的细节。

浅谈新闻的娱乐化

浅谈新闻的娱乐化

新 闻娱 乐 化 对 受 众 有 极 强 的 适 应 性 。媒 体 在 进 行 报 道
时, 首先必然对 受众有一个理念上的 定位 。任何 的报道都是
以受 众 为 基础 的 , 无疑 会 对 传 媒 造 成 很 大影 响 的就 是 受 众 的
和 “ 新 闻” 形 式 , 种 形 式 可谓 是 层 出 不 穷 。 侃 的 各
意. 其结果就是 , 传媒 有意识地进行针 对 受众 需要 的娱 乐化
新 闻进 行 传 播 。 以在 这 样 的 条件 下新 闻 的娱 乐化 如 鱼得 水 所 地发展起来。 三 、 闻娱 乐 化 的 发 展 新
样 的 行 为对 于传 媒 而言 虽然 可能 会 带 来一 时 的 经济 效 益 , 但 从 长远 来 看 , 媒 庸 俗 化 、 俗 化 的 不 良倾 向 最 终 使 媒 介 的 传 媚 权 威 下 降 , 至危 害 社 会 风 气 , 样 的 新 闻娱 乐化 就 是 传 媒 甚 这 之 祸 。 近 几 年 里在 一 些严 肃和 正 统 的新 闻节 目 中 出现 了五 在 花 八 门的 “ ” 闻 的 姿 势 和 方 式 。 新 闻的 重 大 性 、 肃性 理 说 新 严 应 成 为 新 闻人 的主 要 诉 求 。 如 果把 严 肃 的 新 闻 弄 的 太 离谱 ,
首 先 是 新 闻娱 乐性 的增 加 。 内的传 播 界 为 了适 应 受众 国
的需要 ,出现 了大量的娱 乐化新 闻节 目:朝闻天下》 《 《 、 第一
另一个是形式上, 强调 故事性、 节性 , 情 从最初强调硬新
闻 写作 中 适度 加 入 人 情 味 因素 、 强 贴 近 性 , 变 为 一 味 片 加 衍 面追 求趣 味 性 和 吸 引 力 , 化 事 件 的戏 剧 悬 念等一些类似 的节 目, 把播新 闻改 为说新

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

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

间 内 ,媒体 尤其 是机 关报 的新 闻注 重权 变 得低 俗 ,甚 至成 为 文化 垃圾 。当那 些 当然 ,它所 能带 来 的快乐 是 向公众 开放
威性 ,报道 中都 是 专业 的术语 、材 料 的 虚 假新 闻泛 滥 时 ,受众 开始 质疑 媒体 报 语 言。现 代 的 “ 受众 本位 ”思 想 ,新 闻 道 是否 属 实 ,长此 以往 ,会 导致 新 闻媒 报道 更加 注重 可读 性 和贴 近性 ,在 报道 体 的公信力大 幅下 降。 中 大量使 用 网 络热 词 ,如 “ 吐槽 ” “ 给 如果一则新 闻过分注重娱乐性 ,仅仅 力” “ 炮轰 ” 等。 在新 闻报道 中多妙用 口语 , 放大 了人 情味 、趣味 陛等 因素 ,不但降低 语 言生 动活 泼 ,一 定程度 上 能消 除与受 了新 闻媒体 的地位 ,还致使新 闻的娱乐功 众 的距 离 ,增 强新 闻报 道 的感 染力 ,但 能初衷偏离 了新 闻价值。长期接触这种新
闻 ,致使观众会失去思考能力和判 断 ,反 需要给 自己的 “ 嘹望 ”树立正确的方 向, 而会给观众带来更多 的心理困惑 。 扶正 自己的价值观 。
2 . 1 新 闻娱乐化 的正面影响
3 针对新闻娱乐化现象 闻媒 体顺 应 市场 化 新 闻 的崇 高使 命 是促 进参 与和 物质 [ 1 】 饶立 华 , 杨钢元 , 钟新 . 电子新 闻 潮 流 、迎 合受 众 的产 物。新 闻媒体 以受 文 明 ,推进 政 治文 明和精 神 文 明建设 , 媒 介 教程 一 广播 与 电视 【 M】 . 北京 : 中国 众 为 主体 ,既吸 引 了受众 的眼 球 ,使 收 营造 舆论 昂扬 ,健 康 ,活 泼 的气 氛。新 人 民 大 学 出版 社 , 2 0 0 1 .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摘要:本文从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和原因入手,剖析了其对社会、传媒和观众的影响。

同时,探讨了如何应对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第一章现象分析1.1 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表征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是指在大众媒介中,新闻内容和形式逐渐向娱乐化趋近的现象。

它的表征主要包括: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娱乐性,追求轻松、活泼、娱乐效果;娱乐元素在新闻中占据主导地位,注重感官刺激和娱乐效果;新闻节目和平台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新闻变成了一种娱乐产品;新闻报道围绕娱乐明星、绯闻、八卦等话题展开,对社会正能量的报道减少。

1.2 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利益驱动:娱乐化新闻更容易吸引观众,从而带来更多广告收入。

(2)观众需求变化: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观众对轻松、娱乐的信息越来越感兴趣。

(3)媒介技术进步: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更加方便和快捷,也使娱乐性元素更容易在新闻中传播。

第二章影响分析2.1 对社会的影响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大量的娱乐新闻可能导致观众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出现偏差。

(2)娱乐新闻中的虚假信息:为了追求娱乐效果,新闻报道中可能夹杂或夸大事件内容,导致观众对真相的认知产生误导。

(3)社会问题的漠视:娱乐新闻充斥于各类大众媒介中,使得一些重要社会问题被忽视或轻视。

2.2 对传媒的影响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对传媒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丧失新闻的公共性:过度娱乐化的报道使新闻丧失了其作为公共知识的功能,造成大众的认知困扰。

(2)缺乏深度思考:过分关注娱乐性,导致新闻报道缺乏深度、思考与分析。

(3)商业化的压力:传媒机构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更加倾向于追求高收视率和点击量,忽视新闻报道真实性和公正性。

2.3 对观众的影响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对观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信息获取畸形化:过度追求娱乐化的新闻使得观众对于社会、政治等重要信息的了解程度减少。

新闻娱乐化原因

新闻娱乐化原因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象近年来,全球新闻的娱乐化现象越演越烈。

在国外新闻业的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下,中国的新闻业这种新闻娱乐化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但到底什么是新闻娱乐化,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者是能够令人信服的定义。

通俗地说,这类新闻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

其表现是减少了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尽全力地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增加戏剧化、故事化、文学化的色彩。

那么,新闻娱乐化为什么会成为传媒界的时尚宠儿呢?首先是受众的需求。

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以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人们不再只是需求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更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

但是由于相当数量的受众过多地追求物质利益,忽视文化修养,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从而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和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是媒体自身的利益决定的。

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而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

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

而娱乐化、大众化的新闻内容以及娱乐化的表现方式更受受众的欢迎,也更有市场。

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逻辑成因及治理路径研究

新闻娱乐化逻辑成因及治理路径研究

新闻娱乐化逻辑成因及治理路径研究近年来,随着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社交媒体的崛起,新闻娱乐化现象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新闻呈现出娱乐化的特点。

传统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读者,往往将新闻内容进行简化、趣味化处理,甚至有时会牺牲新闻的客观性和专业性。

这种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新闻的理性认知,也加剧了新闻传播的商业化倾向。

本文将对新闻娱乐化的逻辑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路径的研究。

一、新闻娱乐化逻辑成因1. 社交媒体的兴起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信息,而社交媒体偏向于推送娱乐化的内容。

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社交媒体平台不断改变自身的新闻推送策略,更多地迎合用户的娱乐需求,这导致了新闻更多地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势。

2. 传播途径的多样化新闻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也是新闻娱乐化的逻辑成因之一。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新闻传播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内容呈现出更多的碎片化和趣味化,倾向于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而忽略了新闻的内容和专业性。

3. 商业化导向新闻娱乐化的成因还在于传媒运营的商业化导向。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传统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广告商和读者,往往会牺牲新闻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将新闻内容进行娱乐化处理,提高收视率和点击率,从而获取更多的收益。

二、新闻娱乐化的治理路径1. 提高传媒专业水平要治理新闻娱乐化的现象,首先需要提高传媒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加强新闻传播的伦理和规范建设。

传媒从业者应该自觉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地报道新闻,不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不随意进行新闻内容的简化和趣味化处理。

2. 强化监管机制要治理新闻娱乐化的现象,还需要加强新闻传播的监管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传媒的行为。

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新闻监管体系,加强对传媒从业者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惩处违反新闻伦理和规范的行为,净化新闻传播环境。

3. 加强公众教育治理新闻娱乐化的现象,还需要加强公众的新闻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新闻的辨别能力。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媒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众媒介作为传递信息和影响公众的重要平台,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大众媒介新闻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倾向,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本文将对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剖析。

一、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趋势的出现1.1 经济利益驱动当前,我国大众媒介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商业利益的考量。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读者,增加点击率和销售额,很多媒体倾向于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将新闻内容注入更多的娱乐元素,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目标群体。

1.2 受众需求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新闻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相较于传统的严肃、务实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的受众更倾向于融入娱乐元素的新闻内容,这也促使了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出现。

二、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特点2.1 内容选择的倾斜大众媒介的新闻内容选择日益倾斜向娱乐化方向,越来越多的轻松愉快的话题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而涉及社会问题、深度分析等严肃议题的报道减少了。

观众对于这些轻松愉快的新闻内容更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大众媒介更倾向于选择这样的内容。

2.2 报道形式的改变大众媒介在报道方式和形式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视觉影像的刺激和新闻事件的情感宣泄,过度追求娱乐效果。

一些媒体甚至以追求猎奇、低俗、血腥等手段来吸引眼球,进一步增加了新闻的娱乐性。

三、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3.1 信息流失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导致新闻内容的丧失。

过分追求娱乐效果,使得原本应该是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多地成为了娱乐的范畴,导致严肃新闻内容的流失。

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信息,从而使公众在面临各种社会问题时难以取得准确的信息。

3.2 观众认知误导由于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倾向,观众对于新闻真实性和可信度的判断能力逐渐减弱。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分析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分析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分析电视媒体为提升收视率,会有意提升自身的娱乐化性质。

新闻的娱乐化现象,对媒体及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一、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一)新闻娱乐性质增强现在新闻节目中,娱乐性质的新闻越来越多。

在一些时事热点新闻的播报中,穿插着很多的新闻花絮。

例如,在反腐性质的新闻中,除了腐败问题实行评析,还报道了很多官员的私生活内容。

(二)软新闻越来越多如今的电视新闻节目中,软新闻越来越多,时事评论等硬新闻越来越少。

媒体更加注重平民生活,增加了很多相关民生的报道。

这样一来,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发言权、选择权,对新闻节目更热衷了,使节目的收视率大大提升了。

(三)播报方式戏剧化电视新闻娱乐化,还表现在媒体播报新闻时强调生动性及故事性。

媒体在制作新闻节目时,会有意借鉴文学作品、电影艺术等中的表现方式,提升新闻的耐看性。

这就使得新闻的戏剧感较强,人物刻画生动,情节丰富,有效了增加观众的扫瞄兴趣,提升了新闻的收视率。

(四)主持人的明星化有些新闻栏目会请明星担任主持人,强调与观众的现场互动,旨在拉近媒体与观众间的距离。

第一,很多媒体会邀请明星、作家、社会名人等被观众所熟知的人物参与节目主持,如请李敖主持《李敖有话说》。

第二,媒体会对主持人实行“明星化”包装,让他们的外形、表达、风格等方面都更加时尚。

二、新闻娱乐化的影响(一)新闻娱乐化的正面影响(1)强调以受众为中心。

新闻娱乐化注重观众的收视感受,力图贴合观众内心需求。

这样使得播报方式更加丰富有趣、而不再是一味地说教,提升了新闻的观赏性。

(2)利于文化的传播普及。

新闻的娱乐化,更新了观众心目中对新闻“正统”、“严肃”的刻板印象,利于实行“寓教于乐”。

新闻栏目通过介绍丰富生动的资讯,让观众在感官愉悦的同时开阔了视野。

另外,对硬新闻的适当娱乐化包装,利于观众接受新闻中的观点。

像《新闻联播》中,海霞、郭志坚等新主持人,他们的播报因而更加生动,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及成因
【摘要】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媒介出现了明显的新闻娱乐化倾向,媒介把娱乐价值看成新闻的首要价值,新闻表现形式与内容越来越走向娱乐化,其实人们并没有获得真正需要的信息。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有五点重要表现:一是具误导性和煽情化;二是极力追求情节化;三是新闻报道“星”闻化;四是悲剧事件幽默化;五是舆论导向功能淡化。

西方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早已暴露出诸多弊端,为什么我国媒介还要重蹈覆辙呢?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笔者尝试从社会背景、媒介和受众心理三个层面来分析。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媒介;受众;受众心理
1.新闻娱乐化的现象
1.1误导性和煽情化
为了刺激受众的视觉与听觉,在标题上下足功夫,语不惊人誓不休。

如:有一则新闻报道的标题拟成《初夜:进入或者见红》,极力误导与煽情,恶俗到了极点。

报道的内容却是孙继海打入了一球,李铁吃了一张红牌。

1.2极力追求情节化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震惊了全世界,国内各媒介几乎都围绕该事件发展的过程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在围绕战争进行报道的同时,特别加大对该战争“情节化”层面的报道,受众乐在其中。

以致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被抓,受众的情绪一下子低落,几乎都在感叹,“怎么这么快就抓到了呢?而且萨达姆一点反抗都没有,太没意思了。


1.3新闻报道“星”闻化
“媒介获取注意力的最佳办法就是尽可能地报道和谈论与名人有关的事情。

要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就要有一批名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名人,媒介就要把他创造出来,名人的形成依赖媒介的大量宣传,只有这样名人现象才能成为大众现象。

” 以前,人们是崇拜作家、诗人,而今天,人们追崇明星,这些明星不是建立在个人的道德魅力上,而是建立在媒介制造的一种浮华上。

媒介热衷于明星的新闻,不惜笔墨,多侧面多角度不厌其烦地报道,许多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新闻却被挤压了空间或是干脆不报道了。

如:“杨振宁订婚事件”也成了媒介关注的热点。

记者们在事件女主角翁帆的学校内外蹲守,专门找到她的家中“拜访”,报道二人生活的尽可能多的细节。

如此一来,媒介报道便流于庸俗化,使媒介的权威下降,公信力丧失。

1.4悲剧事件幽默化
移植文学上“黑色幽默”的手法,以调侃的笔调描述悲剧性事件。

如:某家都市报在报道一民工被钢筋戳穿身体的新闻时,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钢筋从他的要害处插入,将他像糖葫芦一样串了起来。

”以调侃的笔调描写悲剧性新闻,对他人的悲惨遭遇缺乏起码的同情心,也缺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1.5舆论导向功能淡化
一味地把新闻娱乐化,反映出媒介从业人员舆论导向意识的淡化,缺乏职业道德感与社会责任感。

一些媒介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淡化新闻的舆论导向,缺乏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也缺少挖掘深度和培养高尚审美情趣的能力。

2.新闻娱乐化的成因
2.1社会背景
首先,我国媒介目前处在转型的特殊时期。

原已建立的价值体系瓦解了,而新的价值体系又没有建立。

在计划经济时期,媒介由政府“包办”,在资金上缺乏积累。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媒介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分批对媒介“断乳”,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财政不给补贴”的新体制,媒介在各种成本上涨、财政补贴骤减的情况下被真正推向了市场。

现在改革的道路还在进行之中,且是正处在改革的特殊时期,秩序与游戏规则当然也并不可能全都完善。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媒介难免会遇到多方面的困难,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

其次,跨文化传播也是我国新闻娱乐化的因素。

随着人类交往的扩大,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大加速,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传播的全球化。

处在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跨文化传播迅速地改变着固有的社会文化构成。

新闻娱乐化并非我国独有,国外早有成例。

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一战期间的黄色新闻。

黄色新闻是在煽情主义新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着少数西方文化传播大国与多数文化传播弱国之间严重的不对称与不平等。

强势文化包含了许多西方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

中国曾处于长期文化封闭状态之中,一旦摆脱束缚,很容易接纳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进而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新闻界所追求的异常性、娱乐化等新闻价值观影响着我国媒介。

2.2媒介
2.2.1媒介的市场价值取向
“1979年,以1月25日上海电视台成立广告业务科和28日播出自我国大陆广告市场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逐渐消亡以来的第一条商业广告为标志,我国媒介迈出了从否定利益性转向承认利益属性,从意识形态型转向产业媒介经营型媒介的关键性第一步。

当时的广告收入虽然是微不足道,但是意义却是极其重大的。

从此我国媒介走上了产业化经营的轨道。

” ①我国媒介目前数量成倍的增长,新闻从业人员也不断的增多,政府已经很难支持对新闻媒介的财政补贴,媒介产业化是摆脱困境的一种选择。

2.2.2媒介职业道德的滑坡
当新闻娱乐化成为一种时尚时,媒介就会不自觉的发生了社会角色的错位。

今天为什么大谈媒介商业化,而不提新闻改革?因为盈利是媒介商业化的核心,是整个媒介的动力和目标。

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缺少挖掘深度,缺乏对社会的思考,淡化新闻所承载的社会批判功能和舆论导向。

2.3受众心理
2.3.1后现代的文化思潮的影响
后现代的文化思潮的核心是消解、破坏、和批判现代文化,其主旨是“去中心”和多元化,即反叛理性的独断与科学霸权。

与之相适应的后现代心理思想的核心便是消解、破坏和批判现代心理。

②朱大可说:“后现代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道德感的弱化。


2.3.2受众麻木的看客心理
具有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由于它的有趣性、刺激性,很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受众的从众心理将导致更多的人在媒介中寻找相关的新闻阅听。

媒介想引发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毫无疑问要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来看,满足受众的看客心理。

经常用的手法是将新闻聚焦于某一个人物身上,更多的报道这个人的生活细节,个人喜好等等。

这样就能在一些新闻事件的报导中,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2.3.3受众想亲身参与游戏中的心理
受众对历来蒙着神秘面纱的媒介充满好奇心,零距离接触让受众感受到极大的满足。

当时还有很多同学在议论说:“反正我们现在也没事干,不如花点工夫找马加爵吧,事成后平分这20万。

”与其说他们是想弄这个钱,还不如说想参与亲自到这场猫捉老鼠的欢乐游戏中去。

现实中就有冒充是马加爵的人,先后出现了好几个,大家都争当这个角色。


【参考文献】
[1]黄瑚主编.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322.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0-2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