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城镇化

一、选题缘由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据测算,到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从2011年的6.9亿增长到8.9亿,城镇人口比重将达到62%;2030年将城镇化人口达到70%左右,中国城镇化进程将会趋于平稳。

中国住建部表示,当前中国城市面临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追求质量型城镇化。

中外历史上的城镇(市)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呢?

二、考点提示及拓展

1、本专题涉及的课本相关内容有必修二第7课英国工业革命:从工场到工厂、就业人口比例

必修二第13课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特区、沿海城市、浦东

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必修二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选修二第四单元(人教版)英国责任内阁制(工业资产阶级)

选修二第七单元(人教版)英国宪章运动(工人争取普选权)

选修二第五单元(人民版)英国议会制度改革

2、专题知识整理

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主要指伴随着现代化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研究城镇化问题,首先要知道城镇是什么。城镇作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发展的裁体,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综合能力、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作为城镇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小城镇,不仅是大城市功能的自然延伸.而且往往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是联结大城市和农村射的地区,同时也要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历史上的城镇(市)化

(1)、古代

①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原因: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东移、政局的变迁和地理环境气候的变化影响城镇(市)分布的变化。

②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出现和私商的出现促进城市发展,诸侯战乱,诸侯国建立都城;

汉朝到唐朝:城市受时间、空间限制;城市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

宋朝:彻底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城市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职能以经济为主;

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专业性城镇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近代

①近代城市发展的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最早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交通优越,便利。

②近代城市发展的表现:主要集中东南沿海地区为主,通商口岸增加,内地城市发展。特点:分布由沿江沿海向内地发展、上海成为经济发达城市、带有殖民地、半殖民色彩。

③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④近代城市生活的变迁趋向:物质生活近代化,丰富多彩,政治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民主、平等、自由、科学观念深入百姓生活。

(3)、现代

①第一阶段(1950年—1957年)为工业化起步时的正常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工业的优先发展,“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工矿就业,初步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②第二阶段(1958年—1960年)“大跃进”所引进的高速城镇化时期。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使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发展,带来了大量不利因素,导致后来的逆城市化现象出现。

③第三阶段(1961年—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这一段时期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2000多万城镇人口下放回乡。

④第四阶段(1966年—1977年)工业化停滞时期的城市化停滞阶段。由于“文化大革命”及其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停滞。

⑤第五阶段(1978年—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初期的高速城市化阶段。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和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在小城镇的繁荣的基础上诞生了众多的中小城市。

⑥第六阶段(1985年至今)城市化稳步发展阶段。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及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相继批准对外开放,城市经济活力进一步增长,形成了城市化的强大拉力。

西方历史上的城镇(市)化

(1)、西方中世纪晚期: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自治斗争

(2)、西方近代城市发展:主要是近代工业革命后城市生活的变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①15世纪晚期,通过圈地运动,英国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成为自由的雇佣工人,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②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在英国展开,特别是蒸汽动力的产生,推动工业革命的进程,新兴城市产生,城市化进程加快。

③政府政策和外来移民也推动城市化加快。

④城市化的负面影响:城市人口拥挤;疾病和瘟疫流行;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贫富分化严重;环境污染;犯罪率上升。

三、训练与答案

1.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宋代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手工艺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

C.商帮势力崛起 D.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2.“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

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 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发展C.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3.中世纪西欧城市复兴与自治,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有

①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一个新的等级——市民阶级

②城市的兴起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庄园制度的瓦解

③城市市民与王权结盟,促进了等级代表会议的形成

④城市的复兴标志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下图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洋行在中国数量呈正增长

②客观上体现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

③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的控制

④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通商口岸洋行数量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从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上海已经开放为通商口岸 B.中国生丝商品化程度提高

C.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破产 D.纺丝业已使用机器大生产

6.读《中国近代城市分布和规模示意图》,指出促进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①被开辟为通商口岸②政治和军事的需要③近代工商业发展④交通便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下表是1854年至1859年部分主要年份福州口岸对外茶叶出口总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趋势表明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