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医学的诊法

合集下载

中医诊法

中医诊法

2. 望呕吐物 胃热则呕吐物稠浊酸臭;胃寒则 胃热则呕吐物稠浊酸臭; 吐物清稀无臭;食滞则呕吐酸腐;胃络伤见呕血; 吐物清稀无臭;食滞则呕吐酸腐;胃络伤见呕血; 呕吐黄绿苦水,多为肝胆湿热。 呕吐黄绿苦水,多为肝胆湿热。 3. 望大便 大便溏薄见于虚寒证;大便燥结见 大便溏薄见于虚寒证; 于实热证;便如羊粪为肠燥津枯; 于实热证;便如羊粪为肠燥津枯;便黄糜烂恶臭为 肠胃湿热;大便赤白相间为下痢;先便后血,血色 肠胃湿热;大便赤白相间为下痢;先便后血, 暗紫,称为远血,多为胃脘出血;先血后便, 暗紫,称为远血,多为胃脘出血;先血后便,血色 鲜红者,称为近血,病位在大肠与肛门, 鲜红者,称为近血,病位在大肠与肛门,多为肠道 脉络损伤。 脉络损伤。 4. 望小便 小便清澈而长为寒;赤涩短少为热; 小便清澈而长为寒;赤涩短少为热; 偶有砂石为石淋;浑浊如米泔为膏淋;小便见血色, 偶有砂石为石淋;浑浊如米泔为膏淋;小便见血色, 热涩刺痛为血淋。 热涩刺痛为血淋。
望诊
望诊,是医生凭借视觉对患者全身、 望诊,是医生凭借视觉对患者全身、 局部表现特别是舌象,以及分泌物、 局部表现特别是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 物等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物等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望诊应在充 足的光线下进行,自然光线为佳。 足的光线下进行,自然光线为佳。 望诊需结合病情,有步骤、 望诊需结合病情,有步骤、有重点地 仔细观察,一般先诊察全身情况, 仔细观察,一般先诊察全身情况,再局部 望诊,进而望排泄物和望舌。此外, 望诊,进而望排泄物和望舌。此外,望诊 还需注意合参其它诊法。 还需注意合参其它诊法。
主热, 赤色 主热 赤色为血液充盈皮肤脉 络所致,血得热行,充盈脉络, 络所致,血得热行,充盈脉络,因此热证 多见赤色。但有虚实之分, 多见赤色。但有虚实之分,实证常有满面 通红;虚证面赤多在久病后出现, 通红;虚证面赤多在久病后出现,多是阴 虚内热,虚火上炎,如午后两颧潮红。 虚内热,虚火上炎,如午后两颧潮红。 主脾虚、 脾胃气虚, 黄色 主脾虚、湿。脾胃气虚,生化 不足,肌肤失养,面色萎黄; 不足,肌肤失养,面色萎黄;或脾虚运化 失司,水湿失于宣化,面色黄胖; 失司,水湿失于宣化,面色黄胖;湿热蕴 结,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面目俱黄。 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面目俱黄。 黄疸色鲜明为湿热,亦称阳黄; 黄疸色鲜明为湿热,亦称阳黄;黄而晦暗

中医脉象

中医脉象

第五章切诊第一节脉诊三、脉诊的部位3.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其位置在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

(寸口分配脏腑的几种学说比较表)(1)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素问·五脏别论》说:“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入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难经·一难》又指出:“十二经脉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以上说明独取寸口的道理,一是由于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所以,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二是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

(2)寸口脉的分部及脏腑配属:寸口分寸关尺三部,《脉经》:“从鱼际至高骨。

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即以高骨为标际(桡骨茎突),其稍为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

《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这就和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实异。

寸关尺分候脏腑,首见于《内经》,按照《素问·脉要精微论》所叙述的是: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

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后世对寸关尺分候脏腑,大致均以《内经》为依据而略有变更。

如《难经》以小肠、大肠配心、肺,以右肾为命门;《脉经》以三焦配右尺;张景岳则以膀胱、大肠配左尺,以三焦、命门、小肠配右尺;《医宗金鉴》则以左寸候心、膻中,右寸候肺、胸,左关候肝、胆、膈,右关候脾胃,两尺候两肾,左尺配小肠、膀胱,右尺配大肠,又以三部分候三焦。

中医学-诊法

中医学-诊法

(一)全身望诊
第一节 四诊
一、望诊
少神:又称神气不足。 表现: 精神不振, 两目乏神, 面色少华, 倦怠乏力,动作迟缓。 意义:正气不足
(一)全身望诊
第一节 四诊 一、望诊
(一)全身望诊
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出物;望小 儿指纹。 全身望诊;神;色;形;态。
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
(一)全身望诊
第一节 四诊
一、望诊
少神:躁、狂、癫、痴、痫。 表现: 焦虑恐惧 — 脏躁 狂躁不安 —狂病,热病 淡漠痴呆 —癫病,痴呆 卒然昏倒 —痫病
(一)全身望诊
第一节 四诊
一、望诊
(一)内容 舌质:色、形、态 舌苔:色、质
(二)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二)舌诊
第一节 四诊 一、望诊
(二)舌诊
太溪脉
(胫后动脉)
趺阳脉
(足背动脉)
第一节 四诊 四、脉诊
(二)脉诊部位
4.寸口诊脉法:——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 脉之脉象,以诊察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诊察方法。
寸关尺 左手 心 肝 肾
右手 肺 脾 命
寸-关-尺
第一节 四诊 四、脉诊
(三)指法
1.布指:医患侧坐,左右交诊;中指定关,随按尺寸 2.调指:臂长宜疏,身矮要密;指目候脉,三指齐平 3.运指:举轻按重,中取为寻;三指总按,一指单诊 4.平息:医息调匀,平息计数;五十脉动,脉方清晰 5.察脉:指息之后,位数形势;反复操练,细心体察
中医诊断基本知识
双桥镇卫生院
韩雨妍
内容提要
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诊法 辩证
第一节 四诊 概念
含义: 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

中医诊断学-脉诊

中医诊断学-脉诊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定位 定关布指、三指定 1 标准定位——同身寸法 。
2 简便定位——高骨定关法 掌后高骨定关 前后等距布指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3.三指指尖保持水平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a: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气主血血脉充—盈—于心与脉脉道通,,搏以动及行气血血 的 盛 衰 直肺朝接百影脉响—着—宣脉发象百。脉,助心行血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 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 5.掌握诊脉的方法。 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2023/4/21
三脾其生血他统脏血腑—与—营脉气象养形血成,摄的血于关脉系中。
肝肺藏血主调气血,—司—呼供吸调,血朝量百脉;脾胃为气 血肾藏生精化化之血—源—,脾精为统化血血;之本肝,合藏营血以,生贮血血, 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 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间接 有关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诊脉部位
有神表现在:应 指 有 力 柔 和;节 律 整 齐
有根则表现在:尺 脉 有 力,沉 取 不 绝。

中医护理学5诊法

中医护理学5诊法

主诉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询问,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细致全
面。
•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明·张景岳《十问歌》
• (二)问诊的内容
• 1.问寒热
• (一)脉诊
• 1.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 寸口诊法:腕后高骨定关,中指定关,食指诊寸部,无名指诊
• 尺部。



心(小肠)

肝(胆 )

三部九候
肾(膀胱)

肺 (大肠)
脾(胃)
肾(命门)
• 诊脉方法
位数形势
• 时间:“平旦”, 也就是清晨未起床,未进食为最佳。 • 一般情况:让病人在安静环境中休息5~10分钟,诊脉时病人情绪应稳定。 • 体位:正坐或仰卧。前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坐位时屈肘),手掌向上, • • 手腕向背侧下垂腕下垫脉枕。
• (2)望舌色
•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
多为阳气虚弱或气血不足
• 红舌:主实热、阴虚。
• 绛舌:主热盛,主瘀。
• 实热者多为外感热病,虚热者多为内伤杂病。
• 青紫舌:青舌主阴寒、瘀血;紫舌主气血壅滞、瘀血。
• 色淡紫无红者为青舌,舌深绛而黯者为紫舌,两者常并见。
• (3)望舌形
• 苍老舌:舌质坚敛
• 4.望小便 观察小便要注意颜色,尿质和尿量的变化
• (九)望舌
• 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
方法,是中医望诊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肾 肝胆 脾胃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舌色淡红而干,其色不荣:
此为红舌中一种特殊 的舌象,即比正常舌 色更淡的一种舌色。 多为心脾气血不足, 气阴两虚之征象。多 见温病后期邪热已退 而气血阴液亏虚病证。
2.绛舌
润 纯绛鲜泽——热入心包 绛而黄白苔——气营同病 粘腻垢苔——热入营血加痰浊
绛而干燥——热入营血,劫灼营阴 绛而光亮——胃阴衰亡 绛而不鲜,干枯而萎——真阴欲竭 叶“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 燥
2、齿缝流血
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分,因于胃者属实,因于 肾者属虚。
齿缝流血兼齿龈肿痛:血从齿龈外溢,色鲜红而 量较多,为胃火冲激,其病属实。 齿缝流血齿龈无肿痛:血从齿缝渗出,多为肾火 上炎,其病属虚。
三、辨斑疹、白PEI
(一)斑疹
温病过程中常出现斑疹,观察其色泽、 形态、分布等,可以帮助了解感邪轻 重、病变浅深、气血津液盛衰、病势 进退、预后顺逆等,对于指导临床治 疗具有重要意义。
舌上生苔如地上长草。
胃 阳气 舌苔 阴津 浊气 土地 阳光 水 肥料(粪)

1.白苔
欠润:风温初起,津液未伤。

卫分 表证
而干:温病初起,津液已伤。
气分


白厚粘腻—湿热上泛 白腻质绛—湿遏热伏 积粉质紫绛—秽浊郁闭膜原 白霉苔—秽浊重,胃气衰败
白厚干燥— 脾湿未化,胃津已伤;
里证 湿热 燥
白砂苔—邪热化燥迅速入胃津伤
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
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的特有舌象,其病变一般 虽仍在气分,但传变甚快 而病多凶险,多见于湿热 性质的温疫病。其舌上苔 如白粉堆积,满布无隙, 滑润粘腻,刮之不尽,舌 质则呈紫绛色。
白苔如碱状:
为温病兼胃中宿滞 挟秽浊郁伏之征象。 其舌上苔垢白厚粗 浊而板滞,状如石 碱,多见于湿热性 温病。

中医护理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诊法

中医护理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诊法

目录页
第五章 诊法
第四节 切诊
(四)病理性脉象 5.实脉 【临床意义】实证。 6.虚脉 【临床意义】虚证。 7.洪脉 【临床意义】里热证 8.细脉 【临床意义】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证。
目录页
第五章 诊法
第四节 切诊
(四)病理性脉象 9.滑脉 【临床意义】痰饮、食积、实热。 10.涩脉 【临床意义】精血亏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 11.弦脉 【临床意义】肝胆病,痰饮,痛证。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12.紧脉 【临床意义】寒证、痛证。
目录页
第五章 诊法
第三节 问诊
2.问小便 (1)尿量异常 ①尿量增多:②尿量减少: (2)排尿次数异常: ①排尿次数增多;②排尿次数减少: (3)排尿感异常: ①小便涩痛:②余沥不尽:③小便失禁:④遗尿:
目录页
第五章 诊法
第三节 问诊
七、问经带 1.问月经 (1)经期: (2)经量: (3)崩漏: (4)经闭: (5)经行腹痛: 2.问带下
第五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4)舌态: ①强硬:多见于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中风或中风先兆等证。 ②痿软:见于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已极等证。 ③短缩:皆属危重征候。 ④颤动:血虚生风及热极生风等证。 ⑤歪斜:多见于中风证或中风先兆。 ⑥吐弄:因心、脾二经有热,弄舌常见于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第五章 诊法
第四节 切诊
二、按诊 1.按肌肤 2.按手足 3.按胸腹 (1)按虚里 (2)按胸胁 (3)按腹部 4.按腧穴
目录页
第五章 诊法
第四节 切诊
【思考题】 1.望神的内容包括哪些?各有何临床意义? 2.病色中青、赤、黄、白、黑五色各主何病证? 3.淡红、淡白、红色、绛色、青紫色的舌质各主何病证? 4.恶寒、恶风和畏寒有何区别? 5.试述浮脉、沉脉、数脉、迟脉、实脉、虚脉的脉象特点和临床意义?

中医学基础——诊法

中医学基础——诊法

中医学基础——诊法诊法,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包括望、闻、问、切四种,简称“四诊”。

四诊辨证关键词总结细目一望诊望诊的重点内容包括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头项五官、望舌、望排出物等。

要点一望神神乱:即神志异常,常见于癫、狂、痫的患者。

要点二望色(一)常色和病色1.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

光明润泽。

(1)主色:中国人正常时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2)客色:由于体质禀赋不同;或由于生理活动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2.病色: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病色的特点是晦暗、暴露。

(1)善色:指病人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2)恶色:指病人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

(二)五色主病1.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兼,又称苍黄)者,可见于肝郁脾虚的病人。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惊风。

2.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

午后两颧潮红者,属阴虚证。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3.黄色主脾虚、湿证。

面色萎黄者,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面黄虚浮者,属脾虚湿蕴,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所致。

面目一身俱黄者,为黄疸。

其中面黄鲜明如橘者,属阳黄,乃湿热为患;面黄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乃寒湿为患。

4.白色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多属血虚证或失血证面色(白光)者,多属阳虚证;若(白光)白虚浮,则多属阳虚水泛。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面黑暗淡者,多属肾阳虚。

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虚。

眼眶周围发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例题提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的是A.得神B.精亏失神C.邪盛失神D.假神E.神乱『正确答案』D两目晦暗目无光彩,面色晦暗无华,精神萎靡,意识模糊,骨枯肉脱,形体羸瘦。

属于A.得神B.精亏失神C.邪盛失神D.假神E.神乱『正确答案』B中国人正常时面色应是A.黑黄隐隐,明润含蓄B.红黄隐隐,明润含蓄C.青黄参杂,颜色暴露D.白中透红,红色显露E.红黄相兼,红色显露『正确答案』B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属于A.主色B.客色C.善色D.恶色E.常色『正确答案』C下列各项,不属面色青主病的是A.寒证B.惊风C.湿证D.气滞E.血瘀『正确答案』CA.青色B.黄色C.黑色D.白色E.赤色主脾虚、湿证的是主肾虚、寒证、水饮的是『正确答案』B C要点四望头项五官(一)望头部形态小儿头颅均匀增大—肾精亏损,水液停聚于脑。

中医诊法ppt课件

中医诊法ppt课件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属中风证; 坐卧不宁,多是烦躁或疼痛; 坐而仰首,喘粗气促,属肺实证; 坐而俯首,完少整版气课件懒言,属肺虚或肾虚 17
四、望排出物
排出物是排泄物和分泌物的总称。排泄物是人 排出体外的代谢产物(大、小便,呕吐物); 分泌物指官窍分泌的液体(痰、涎、涕、 唾)。
望排出物主要观察其形、色、质、量的变化
主肾虚、水饮、瘀血和寒证。 面色黧黑,多为寒证和肾阳不足; 面黑而焦,多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熏; 眼眶发黑,肾虚水泛或寒湿带下; 面黑而肌肤甲错,为瘀血内阻。
完整版课件
16
三、望形态
指通过观察病人形体与姿态以察病的方法。 望形体:形体壮实,活动正常是正气充盛;
形体消瘦,倦怠喜静是气血不足; 望姿态:肢体颤动,热病发痉或血不养筋;
少神 面色少华,精神不振,动作迟缓,饮 食不佳, —正气轻度损伤,或体质虚弱。
完整版课件
8
失神:
面色晦暗/鲜艳暴露; 目光呆滞,反应迟钝; 精神萎靡,表情淡漠; 呼吸异常,形体消瘦; 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脏腑精气虚衰,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完整版课件
9
假神 病情危重,突然出现“好转”的假象; 精神萎靡,突然振奋,言语不休; 神智不清,突然清醒; 本无食欲,突然大增; 面色晦暗,苍白无华,突然“面赤如妆”。 —脏腑精气衰竭,阴阳离决的先兆。 喻为 “回光返照”、 “残灯复明”。
完整版课件
6
一、望 神
神的概念: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望神主要是辨别: 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神色形态、呼吸意识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目”是望神的
重点

中医学的诊法

中医学的诊法

2021/10/10
8
2.五色主病
(1)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血瘀。 小儿常见于眉间、鼻梁、口唇四周出现青灰色,多为惊风所致。 面色出现青白、青紫或青黑晦暗,多属寒证、痛证、血瘀所致。
(2)赤色:主热证。赤甚属实热,微赤属虚热。 面色红赤或满面通红,多见于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之实热证。 两颧潮红,下午较甚,为阴虚阳亢之虚热证。 面色苍白,忽见颧红如妆,游移不定,多见于久病重病之人, 为虚阳浮越于上的“戴阳”证,属危重证候。
2021/10/10
13
3.抽搐 多为动风之象。 手足拘挛,面颊牵动,伴有高热者,为热极生风。 四肢抽搐,目睛上吊,苦笑面容,眉间唇周色青黑,时发惊 叫,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并有外伤者,可为破伤风。 抽搐伴有面色萎黄者,多为血虚生风。 手指震颤蠕动者,多为肝肾阴虚,虚风内动。
4.偏瘫 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偏侧手足麻木,运动不灵,口眼歪 斜,为中风偏枯之证。
2021/10/10
3
一、望神
望神是用视觉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外在表现 和精神状态的诊断方法。
望神主要观察面部表情、目光眼神、形态动静、 精神意识、言语应答、对刺激的反应等。
望神之重点是观察两目、神情、气色和体态的变 化。
神的表现,可分为得神、少神、失神、神乱、假 神五种。
2021/10/10
4
5.痿痹 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沉重麻木或疼痛多为痹病。 四肢痿软无力,行动困难,多为痿病。
2021/10/10
14
四、望头项五官 (一) 望头面 1.望头部 (1)形态: 小儿头形明显过大或过小,伴智力低下者,为先天不足,肾 精亏虚。 方颅畸形,多见于佝偻病,属肾精不足或脾胃虚弱。 头摇不能自主,多为肝风内动。 (2)囟门: 囟门是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 望囟门可以观察婴幼儿肾与脑的情况。 若囟门高突,称为“囟填”,多属实热证; 若囟门下陷者,称为“囟陷”,多属虚证,见于先天不足, 发育不良,或吐泻伤津,气血不足,脾胃虚寒等。 囟门迟闭,骨缝不合,称为“解颅”,多为肾气不足。

中医诊法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法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法知识点总结中医诊法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医医疗的基础。

它是利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运用四诊合参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的观察和分析,从而达到诊断疾病,判明病因病机,制定治疗方案的目的。

中医诊法包含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和辨证施治等内容。

下面将对每种诊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法中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它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目珠、肢体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在望诊中,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气色、脉象、体形、肌肤、眼底、舌苔、舌质、舌体、舌根、舌尖等,以确定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察觉患者的病因和症状。

1. 面色:中医上认为,面色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状况,而不同的面色对应着不同的病症。

比如,面色红润可能代表气血旺盛,而面色苍白则可能代表气血不足。

2. 舌象:舌象是中医诊断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察对象,在望诊中,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舌体等可以得知许多信息。

比如,舌色红润可能代表气血旺盛,舌苔厚腻可能代表有湿热之邪。

3. 眼底:眼底检查在现代医学中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式,而中医也有观察眼底的诊法,眼底的虚实阴阳可以对疾病做出初步判断。

4. 肢体:观察患者肢体颜色、变形、皮肤状态等情况,也可以得到相关的诊断信息。

综上所述,望诊是中医诊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眼底、肢体等来判断患者的气血情况和病因病机。

二、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法的一种重要诊断方式,它通过医生的听力判断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腹鸣等情况,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

1. 声音:根据声音的高低、洪沉、轻重来判断患者的气血情况,因为喉音的产生依赖于肺胃的功能,所以通过听声音可以了解患者的肺胃功能情况。

2. 呼吸:听患者的呼吸声音及频率、深浅、急缓,可了解患者的呼吸道情况和气息运行。

3. 咳嗽:根据患者咳嗽的声音和频率,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是气滞欲呕,还是有痰等症状。

4. 腹鸣:根据腹部的声音可以判断患者的肝、脾、肾功能状况。

中医学的诊法-中医课件

中医学的诊法-中医课件
◆ 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瘀血、惊风
病机 寒凝、气滞,瘀阻血脉,肝风内动。 特点 风——眉间、鼻、唇周青色
寒——淡青或青紫色 痛——疼痛时(阵发性) 瘀血——青紫色
◆ 赤色—主热证(实热证、虚热证、戴阳证) 病机 血得热则行,脉络充盈。 特点 实热——满面通红 虚热——两颧潮红 戴阳证——面红如妆(阴不敛阳 虚阳浮越)
⑴.望舌色 1)淡白舌-主虚证,寒证 病机:血虚,阳虚,寒凝
血不盈体,舌失所养
2) 红-主热证(主虚证、实证) 3) 绛舌-主邪热入营血 热盛,脉络充盈
舌边红—表热 舌红—实热 舌绛—热盛营阴耗伤
4)青紫舌-主热证、寒证、瘀血证 病机:气血运行不畅 热证-绛紫少津
寒凝血瘀—淡紫或青紫湿润
血瘀证—瘀斑、瘀点
2) 润燥—反映津液荣枯与存亡
润苔—干湿适中 正常人或津液未伤
滑苔—水分过多,扪及湿润 主寒、湿
燥苔—望之干枯,扪之无津 主津液耗伤(热盛伤津、阴液亏虚)
糙(糙裂)苔—颗粒粗扪及糙手(或质硬干裂) 主热极伤津
⑶ 腐腻—反映中焦湿浊及胃气 腐苔—疏松而厚,刮之易去 实热蒸化脾胃湿浊 阳热有余
腻苔—湿浊(热),痰饮,食积 白滑腻—寒湿 黄腻—湿热,痰热
少神 乏神 倦怠 无华 少神 懒言 缓 偏瘦弱 少气
失神 昏糊 淡漠 晦暗 呆滞 低微 迟钝 瘦削 微弱
或谵语
或喘促
假神 久病、重病突然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
(二).望(肤)色
1.常色——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2.病色——五色反映主病、病位、病邪性质、病机
五色善恶与预后—光泽
五色变化—主病、病位、病邪性质、病机
特点 阳虚——(晄)白 气虚——淡白 血虚——淡白黄瘦 失血——淡白无华

第五章 脉诊

第五章 脉诊

第五章脉诊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世纪,著名医家扁鹊擅长候脉诊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日:“今天下之言脉者,由扁鹊也。

”《内经》记载了“三部九候”等脉法;《难经》弘扬“独取寸口”候脉言病。

东汉·张仲景确立了“平脉辨证”的原则。

西晋·王叔和著《脉经》,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脉法等,确定了24种脉象,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脉神章》对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之顺逆与从舍等论述甚详。

李时珍《濒湖脉学》撷取明代以前脉学精华,载27脉,编成“七言诀”,附有《四言举要》,易于诵习。

李士材《诊家正眼》增定脉象为28种。

此外,李延罡《脉诀汇辨》、张澄《诊宗三昧》、黄宫绣《脉理求真》、周学霆《三指禅》等脉学专著,对于脉理辨析,临证经验互相印证,颇为实用。

脉诊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加以体验而识别,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第一节诊脉概述诊脉是一种理论性极强,操作极为细致的诊病方法。

因此,它要求医生必须对脉象形成的基本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等问题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一、脉诊原理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地搏动,把血液排人脉管而形成脉搏。

《素问·五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其充在血脉。

中医诊断四诊东大版0507医学医药资料

中医诊断四诊东大版0507医学医药资料

少神
(3)少神: 病人面色少华,精神倦
怠,目无精彩,神志正 常,气短懒言,反应迟 钝,动作缓慢。提示正 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 多见于虚证。
假神
假神:一般称“回光返 照”,“残灯复明”,指 的是常见于久病、重病、 精神、精气极度衰竭的病 人——表示病情恶化,阴 阳即将离绝的症候。
神志异常
伤阴;面黑而暗淡,为肾阳不振、阴 寒内盛所致。 眼眶周围发黑,可见于肾虚、水 饮,也可见妇女寒湿带下证。如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质青紫, 为瘀血证。
望色小结
青色主风、寒、痛、瘀证。 赤色主热。 黄色主湿、虚、黄疸。 白色主虚、寒,失血。 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
3. 望 形 体
二、运用原则
1. 内外详察:为中医整体观 念的具体体现。
2. 四诊合参:望、闻、 问、切四诊之法,各有所长 和特点,又各有其局限性和 不足,是从不同的角度收集 病人的生理和病理信息。
3. 病证结合:“病”与 “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辨病是对疾病的定性和总体, 辨证是对疾病当前时段疾病 本质的认识,两者结合能全 面认识疾病。
望形体,是观察病人外形的变化及体质的情况。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躯干等各部组织,在 生理上都存在着内外相应的密切关系。它们之 间是以五脏为根本,五脏强壮则健康,衰竭则 病危,当五脏功能失常时,便会反映到相应的 外部形体上,出现异常的病态,因此察外即可 知内。
观察病人的外形和体质,注意以 下问题:
斑疹多为温热病邪热郁于肺 胃,内迫营血所致。斑与疹 不同,一般斑重于疹。斑形 如锦,或红或紫,点大成片, 平摊于肌肤,摸之不碍手, 消失后不脱皮,其有阴斑、 阳斑之分;疹则色红,形如 米粟,稍高于皮肤,摸之有 碍手感,消失后脱皮,其有 麻疹、风疹、隐疹之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中医学的诊法第五章中医学的诊法第一节诊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第二节望诊:望神色形态、局部望诊、舌诊第三节闻诊:听声音、嗅气味第四节问诊:问主诉、问病史(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妇女、问小儿)。

第五节切诊:脉诊、腹诊、按肌肤第五章中医学的诊法1、掌握望神技巧及得神、失神、少神和假神的鉴别要点;2、掌握常色和各种病色所主病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3、掌握舌诊的方法,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象;4、掌握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5、掌握咳嗽、哮喘、呃逆、嗳气、喷嚏、谵语等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6、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7、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及常见病态脉象(浮、沉、迟、数、实、洪、细、弦、紧、滑、涩、濡、不规则脉)的特征与临床意义;并能够基本上辨识;第一节诊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一、基本原理一)司外揣内二)见微知著三)知常达变二、运用原则一)内外详查二)四诊合参第二节望诊一、望神色形态(一)望神通过观察人的面色形体、眼神、神志、语言、呼吸、饮食等,了解神的变化。

(1)得神又称有神。

病人神志清楚,面色荣润,两目灵活明亮,呼吸调匀,语言清晰,反应灵敏,活动自如。

提示机体精力充足,正气未伤,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2)少神病人精神倦怠,两目无神,面色少华,少气懒言,反应迟钝,动作缓慢。

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机体功能较弱,多见于轻病或恢复期病人。

第二节望诊(一)望神(3)失神病人精神萎靡,面色晦暗,形体赢瘦,两目呆滞无光,动作艰难,反应迟钝,呼吸气微;或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搓空理线,喘息急促。

提示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虚衰或严重障碍,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4)假神多见大病、久病、重病之人,本已面色暗晦,精神萎靡,声低气弱,懒言少食,病久未见好转,突然见颧红如妆,目光转亮,精神转佳,言语转清,喋喋不休,思食索食等。

提示乃病情恶化,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是阴阳离绝的危候,临终先兆。

古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第二节望诊一、望神色形态(二)望色1、常色: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2、病色:青色:寒证、痛证、气滞、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证,也见于戴阳证。

黄色:主湿证、虚证、黄疸。

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

望色(色诊)青色:主寒证、痛证、气滞、瘀血、惊风。

第二节望诊一、望神色形态(三)望形体1、强弱2、胖瘦(四)望动态1、动静2、仰俯3、抽搐4、偏瘫5、痿痹第二节望诊二、局部望诊(一)望头面(二)望毛发(三)望五官(四)望躯体(五)望皮肤(六)望小儿指纹(七)望排出物第二节望诊三、舌诊注意事项:有充足的自然光线;适度用力,自然伸舌;循序观察,注意染苔。

观察顺序:舌尖、舌中、舌根、舌边,先看舌苔,后看舌质。

第二节望诊三、舌诊(二)望舌质观察舌质的神采、颜色、形体、动态。

1、望舌神舌质红活明润为有神;干瘪晦暗为无神。

2、望舌色一般分为淡白、红、绛和青紫四类。

望舌质(1)淡白舌:主虚证、寒证。

(2)红舌:主热证。

(3)绛舌:主邪热炽盛和瘀证。

(4)青紫舌:主热证、寒证和瘀血。

青舌主阴寒、瘀血;紫舌主气血壅滞、瘀血。

3、望舌形(1)老嫩:辨虚实的关键。

老舌主热证实证,嫩舌主虚证寒证。

(2)胖瘦:胖主湿,瘦主虚。

(3)裂纹:主虚。

(4)芒刺:主热盛。

(5)齿印:主气虚、脾虚。

(6)舌疮:主热。

望舌底络脉:主瘀血征象。

痿软、僵硬、震颤、歪斜、卷缩、吐弄、麻痹、舌纵等。

(三)望舌苔1、望苔色:白苔:表证、寒证、湿证。

黄苔:里证、热证。

灰苔:痰湿、里证。

黑苔:里证。

2、望苔质:厚薄:反映病邪深浅轻重。

薄:邪气在表;厚:邪入脏腑。

润燥;反映津液存亡。

润:津液未伤;燥:津液耗伤;水滑:湿盛、水停。

腐腻:主痰湿。

3、望苔形:全苔:痰湿。

偏苔:肝胆病。

3、望苔形:花剥苔:胃阴不足。

地图舌:虫积。

光剥苔:或热邪内陷。

第三节闻诊一、听声音:(一)声音语言洪亮、烦躁多言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细弱无力,沉静懒言属虚证、寒证。

喑哑或失音,有新久虚实之分;呻吟高亢有力,多为实证、剧烈疼痛;久病而声音低微无力,多为虚证。

第三节闻诊(二)言语1、谵语:热扰心神的实证。

2、郑声:心气大伤、精神错乱之虚证。

3、独语:心气不足,或痰气郁结之郁证、癫证。

4、狂言:痰火扰心之狂证。

5、语謇:风痰阻络之中风或先兆。

第三节闻诊(三)呼吸声高气粗而促,为实为热;声低气微而慢,为虚为寒;呼吸急促而气息微弱,为元气大伤。

呼吸异常与肺肾有关。

1、喘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鼻翼煽动,张口抬肩,难以平卧。

2、哮呼吸急促似喘,声高断续,喉中有哮鸣声的症状。

3、少气指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声低无力。

4、太息指不自主地时发长吁短叹,以呼气为主,太息后自觉宽舒。

第三节闻诊(四)咳嗽咳声重浊有力,暴咳音哑多为实证;咳声低微无力,久咳音哑多为虚证;痰白而清稀,多为外感风寒;痰黄而粘稠,多为肺热;干咳少痰或无痰,多为燥邪伤肺或阴虚肺燥。

第三节闻诊(五)呕吐呕吐来势徐缓,呕声低微无力,多为虚证或寒证;呕吐来势较猛,呕声响亮有力,多为实证或热证。

第三节闻诊(六)呃逆呃声频作,高亢而短,其声有力者,多属实证热证;呃声低沉,声弱无力者,多属虚证寒证。

新病呃逆,其声有力,为邪客于胃;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底气怯无力者,为胃气衰败之畏候。

第三节闻诊二、嗅气味口气、汗气、痰涕气味、二便气味、经带气味、呕吐物气味、病室气味等。

第四章问诊一、问主诉二、问病史(一)问现病史1、问寒热: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等。

2、问汗:有无汗出、汗出时间、汗出部位、冷热等。

3、问疼痛:部位、性质、时间、缓解因素等。

4、问饮食口味:食欲食量、口渴与饮水、口味等。

第四章问诊5、问睡眠6、问二便:次数、便质、伴随症状。

7、问妇女8、问小儿(二)问既往史1、既往健康状况2、既往患病情况第五节切诊一、脉诊二、腹诊三、按肌肤一、脉诊(一)脉象的形成原理与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气血、脉管有密切的关系。

脉象的形成与五脏相关。

根据脉象的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病情轻重及预后。

(二)脉诊的部位和方法:1、脉诊的部位:手腕寸口。

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分为寸关尺三部。

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

2、脉诊的方法:休息片刻,使气血平和;坐或仰卧,手、心同高;腕下放垫,使气血流通。

中指定关,指头平齐;举按寻,侯浮中沉。

环境安静,呼吸均匀;专注指下,态度认真;计算迟数,不少于一分。

(三)正常脉象平脉或常脉: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和缓有力,节律均匀,迟脉沉取有一定力量。

注意斜飞脉、反关脉。

(四)常见病脉及主病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滑脉涩脉洪脉细脉濡脉弦脉紧脉促脉结脉代脉浮脉沉脉1、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弱。

主病:表证。

2、沉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里证。

迟脉数脉3、迟脉:脉象:脉来缓慢,一吸脉动不足四至。

主病:寒证。

4、数脉:脉象: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

主病:热证。

滑脉涩脉5、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病:痰饮、食积、湿热。

6、涩脉:脉象: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有如轻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瘀,精伤血少,饮食内停。

洪脉细脉7、洪脉:脉象: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气分热盛。

8、细脉:脉象: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主病:诸虚劳损,又主湿证。

濡脉弦脉紧脉9、濡脉:脉象:浮而细软。

主病:诸虚,又主湿。

10、弦脉: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病: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

11、紧脉:脉象:脉来绷紧,应指紧张有力,状如牵绳转索。

主病:寒证、痛证、宿食。

促脉结脉代脉12、促脉:脉象:数中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阳盛热实,气血痰食郁瘀。

13、结脉:脉象:迟中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

14、代脉:脉象:迟中一止,止有定数。

主病:脏气衰微,风证,痛证,惊恐,跌仆损伤。

(五)相兼脉及主病二、腹诊(一)按胸胁(二)按脘腹三、按肌肤(一)寒热(二)润燥滑涩(三)疼痛(四)肿胀(五)疮疡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