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蝉山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译文+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译文+赏析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读二声)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褒禅山,亦谓之华山①。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③。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④。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⑤,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 之“华” 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⑥,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 遂与之俱出。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⑧,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⑨。
【注释】①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北。
华山:是褒禅山的别名。
按照本文所讲,“华山”应读作“花山”。
②浮图:印度古代文字梵文的音译,也写作“浮屠”、“佛图”。
本意为“佛”、“佛教”。
此处指和尚。
慧褒:唐代和尚。
据记载“慧褒喜含山县北麓之胜,结庐其下,寒暑不出。
” 舍:动词。
有筑舍定居的意思。
褒禅:褒,指慧褒和尚。
禅,古时对和尚的尊称。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王安石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能够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能够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能够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试题答案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试题答案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 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 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该篇游 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 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 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该文是王安石 34 岁时(1054 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 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
四年后(1058 年)他给宋仁宗上万 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12 年后(1070 年)罢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 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 也有相似的地方。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 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 有碑仆道, 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 窈然, 入之甚寒,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 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 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 瑰怪,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 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课文翻译
《游褒禅山记》课文翻译《游褒禅山记》课文翻译《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游褒禅山记》课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游褒禅山记》课文翻译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①慧褒②始舍③于其址④,而卒⑤葬之⑥;以故其后名⑦之曰“褒⑧禅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⑩也。
距其院东(11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12)其乃(13)华山之阳(14)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15),有碑仆道(16),其文漫灭(17),独其为(18)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19)“华”如“华实”之“华”者,盖(20)音谬(21)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22)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23),入之甚寒,问其深(24),则其(25)好游者不能穷(26)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27)火(28)以(29)入,入之愈深,其(30)进愈难,而其见(31)愈奇。
有怠(32)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33)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34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35)深,则其(36)至(37)又加(38)少矣。
方(39)是时(40),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41)也。
既其(42)出,则或(43)咎(44)其(45)欲出者,而余亦悔其(46)随之,而不得极(47)夫(48)游之乐也。
于是(49)余有叹(50)焉(51)。
古人之(52)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53),以其求思(54)之(55)深而无不在(56)也。
夫夷(57)以(58)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59)、非常(60)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
不随以止(61)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62),至于幽暗昏惑(63)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66),于(67)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矣,而(68)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69)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70)悲(71)夫古书之(73)不存,后世之(74)谬其传(75)而莫(76)能名(77)者,何可胜(78)道也哉(79)!此所以(81)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82)也。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译文及注释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译文及注释1.原文篇一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2.注释篇二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而:连词,并且。
卒:最终。
之:指褒禅山麓。
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一、作者介绍(吴汝煜)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祐四年(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
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感事》)的感情。
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
庆历二年(1042)登杨窴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
庆历七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
嘉祐元年(1056)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
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
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
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
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
《游褒禅山记》原文与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也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命名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它的。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持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则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将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讲,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点击查看: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大全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原文及赏析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关于王安石的名篇《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赏析一第一部分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王安石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能够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能够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能够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也称为;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也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命名此山为褒禅山;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它的;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我与四个人打着/持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则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将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讲,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无所不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瑰丽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危险遥远的地方,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志矣,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的地方没有必要的物件来帮助/辅助他,也不能到达;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ēng道也哉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把那些有关的传说弄错而没有谁能说出真名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得不深入思考而要谨慎地采取传闻材料的缘故;四人者: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平父fǔ、安上纯父fǔ;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我的弟弟安国,字平;安上,字纯;父fǔ通甫;甫,是古代对男性的一种书面尊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安石记;也作“临川王某记”;这里“某”是古人写文章时惯用的。
《游褒禅山记》原文与翻译
个人收集整理-ZQ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ǒ)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ū)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地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也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命名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地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地墓旁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地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它地.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地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地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地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地“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地)读音上地错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é)窈(ǎ)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由此向下地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地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地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地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地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地“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持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则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地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地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将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地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地人来讲,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地石壁,来此而题记地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地地方,大概来到地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地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地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地乐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à)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地观察,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无所不在).那(路)平坦而又近地地方,前来游览地人便多;(路)危险而又远地地方,前来游览地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瑰丽奇特、非同寻常地景观,常常在那危险遥远地地方,少有人至地地方,所以没有意志地人是不能到达地.(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地,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惑地地方没有必要地物件来帮助辅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地(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地,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地;尽了自己地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地收获.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ē)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对于那座倒地地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地文献未能存留,后世把那些(有关地)传说弄错而没有谁能说出真名地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地人不得不深入思考而要谨慎地采取传闻材料地缘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ǔ),余弟安国平父(ǔ)、安上纯父(ǔ).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同游地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我地弟弟安国,字平;安上,字纯.(父(ǔ)通甫.甫,是古代对男性地一种书面尊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安石记.(也作“临川王某记”.这里“某”是古人写文章时惯用地谦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 / 1。
游褒禅山记翻译及原文
游褒禅山记翻译及原文游褒禅山记翻译及原文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游褒禅山记翻译及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甲子,临川王某记。
【翻译】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
唐代高僧慧褒开始在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后就葬在这里。
由于这个缘故,以后就把这座山称作褒禅山。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鉴赏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鉴赏《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游褒禅山记》文言文鉴赏,欢迎大家阅读!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原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褒禅山记(精选17篇)
褒禅山记(精选17篇)褒禅山记篇110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
与两位伴侣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
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受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谈论。
最终一段,补叙同游者的状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
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巡游的行踪。
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谈论埋下了伏笔。
第2段则全是记游。
先略述了华山前洞与后洞的概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可以说,前洞是宾,后洞是主,原来要探究的就是后洞,自然详写游后洞的经受。
后洞多自然奇妙之境,而这种景色都在险远之处,即“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应连续寻幽访胜,进一步领会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却因听了怠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
事懊悔恨万分,由于当时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未能极尽游赏之乐。
一个“悔”字既概括了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谈论。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化后洞的感想和体会。
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思想意念之所在。
段首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自然地转入谈论。
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看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是由于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化的观看与思考,所以没有探究不到之处。
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益,也必需有这种坚毅的探究精神。
由于“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要发现这种奇景异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即必需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顽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气,还要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帮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蝉山记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属江西)。
封荆国公,谥号文。
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
代表作《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其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
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课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注释】1.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2.而:连词,并且。
卒:最终。
之:指褒禅山麓。
3.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4.慧空禅院:寺院名。
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庐:屋舍。
(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
)冢:坟墓。
禅院:佛寺。
5.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
以:因为。
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
阳:山的南面。
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背面、水的南面为“阴”。
名:命名,动词。
6.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7.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
漫灭:指因风化剥落而模糊不清。
8.独:唯独,只有。
其:指代石碑。
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
犹:还,仍。
9.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 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
言:说。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
谬:错误。
10.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11.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
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12.问:探究,追究。
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
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穷:穷尽。
13.拥火:拿着火把。
拥,持,拿。
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14.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15.怠:懈怠。
且:副词,将,将要。
16.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
尚:还。
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
不能:不及,不到。
17.而: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
18.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加:更,更加。
19.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
方:当,正在。
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20.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明:形容词或用作动词,照明。
21.既:已经,……以后。
其:助词。
22.则: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
或:有人。
咎(jiù):责怪。
其:那,那些。
23.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
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不得:不能,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夫:这,那,指示代词。
24.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因此。
焉:句末语气词。
25.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得:心得,收获。
26.以:因为。
求思:探求、思索。
而:连词,表递进,而且。
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不探索、思考的,指思考问题广泛全面。
27.夫:表议论的发语词。
夷:平坦。
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
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28.而:可是。
观:景象,景观。
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29.而:因而。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30.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
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31.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昏惑:迷乱。
以:连词,表目的。
相(xi àng):帮助,辅助。
32.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
33.于人:在别人(看来)。
为:是。
34.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
孰:谁。
35.得:心得,收获。
36.谬其传:把那些(有关的)传说弄错。
谬,使……谬误,把……弄错。
莫能名:不能说出真相(一说真名)。
37.何可胜道:怎么能说得完。
胜,尽。
38.所以:表示“……的原因”。
慎取:谨慎取舍。
39.以:以(之),因此。
悲:叹息40.庐陵:今江西吉安。
萧君圭,字君玉。
41.长乐:今福建长乐。
王回,字深父。
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纯父”的“父”同。
42.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国,字平父。
王安上,字纯父。
43.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
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临川:今江西临川。
王某:王安石。
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写仆碑提及碑上文字的原因: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叙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议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议第五段:补叙同游者【写作特点】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笔简洁,语言凝练【课堂小结】本文把游山和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尽吾志”和“深思”的道理。
【归纳主题】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进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