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标准预防

合集下载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标准预防

接触的频率:在一个部门中,几乎要 为每一位病人进行静脉穿刺的医护人 员比其他医护人员接触病毒的可能性
大。
坚持采用静脉输液中的安全措施:一 个坚持采用安全措施(如开始实施穿 刺时戴手套、避免用双手回套针帽) 的医务人员受到病毒危害的几率相对
较小。
接触感染后的快速自我保护措施
接触感染后的快速自我保护措施 尽管没有现行数据说明快速自我 保护措施可以降低感染危险,快 速自救却的确是一项公认的基本 常识。没有什么证据表明(如杀 菌剂或漂白剂等)比肥皂和水更 能降低感染的风险。
◆含病毒浓度高:血液、伤口 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 羊水、胸腔积液、腹腔积液、
脑积液及含有血液的唾液 ◆含病毒浓度低:尿、便、汗、
泪液、母乳
常规血液检测的窗口期
病毒
平均天数 范围(天)
HIV爱滋病 22
6--38
HCV 丙肝 66 38--94
HBSAG
56 24--128
窗口期是指病毒感染人体后有一段时 间在人体里潜伏,这段时间没有大量 繁殖,另外人体没有对病毒发生强有 力的反映,这一段时间查不到病毒感 染的一些指标,我们称这段时期为窗
◆目前已知的血液为载体的疾病超 过20种,但仍有一些尚未确定。
刺伤相关因素
1.刺伤深度:深度刺伤比浅度刺 伤引起感染的可能性大。
2.使用的器械和被污染液体的数 量: 大量的血液比少量的血液引起感染 的可能性大。中空的针头沾染的血 量比解剖刀大的多。
接触途径 针刺比黏膜接触引起感染的
可能性更大。针从病人(传染源) 身上取出后的时间长短:一只刚 从病人血管抽出的针头比一只数 小时或几天前使用的针头传播感
胎儿血循环使胎儿感染; (2)细胞源性:HBV从母亲蜕膜 细胞至胎儿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通过细胞间传递而引起胎儿感染。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

•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 触病人血液、体液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 层手套。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
35/42
•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可确保充分光线,并尤其注意预防被针头、缝 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 使用后锐器应该直接进入耐刺、防渗漏利器盒, 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能够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
5/42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特点
1、接触病原未知
2、接触路径多
(1)直接接触
(2)间接接触
(3)飞沫传输
(4)空气传输
(5)消化道传输
医务人员(职业6暴)露血和液标准、预体防液传输
6/42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实状况
• 医务人员常见医院感染 • 医院内传输和医务人员感染 • 血源性感染 • 不安全注射 • 不安全输血 • 针刺伤与锐器伤
• 护士有很高皮肤刺伤率,是血源性传输疾病(HBV、 HIV、HCV)高危人群,存在极大职业风险。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
12/42
• 最易被HCV感染人群是外科医生和护士
• 经血感染危险大约是:HBV 6~30%; HCV 3~10%;HIV 0.3%
• 我国是HBV感染较高国家,HCV感染也较 高,值得注意是近年来HIV感染者在我国呈 倍增趋势。
以降低血源性传输危险;
• 人体物质隔离(1987):用于降低来自人体湿性物质(血、
粪、尿、痰、唾液、伤口引流物和其它体液)病原体传输
危险;
• 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
25/42
• 2、标准预防概念
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含有

标准预防及职业安全防护

标准预防及职业安全防护

标准预防及职业安全防护汇报人:2024-01-06•标准预防措施•职业安全防护•安全防护设备与器材目录•安全管理制度与培训•安全事故应急处理01标准预防措施定义与重要性标准预防措施是指在医疗保健工作中,针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含呕吐物)等均具有潜在的传染性,均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重要性标准预防措施是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止血源性病原体传播的关键措施,是减少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的重要手段。

03空气隔离针对可能通过空气传播的情况,采取隔离措施,如使用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内通风等。

01接触隔离针对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的情况,采取隔离措施,如穿戴手套、口罩、隔离衣等。

02飞沫隔离针对可能产生飞沫传播的情况,采取隔离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预防措施分类清洁消毒对操作区域和使用的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脱卸防护用品操作结束后,按照规定程序脱卸防护用品,并进行手卫生。

实施操作在操作过程中,遵循无菌原则,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

评估风险对患者病情、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评估,确定需要采取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穿戴防护用品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等。

预防措施实施流程02职业安全防护保障员工生命安全通过职业安全防护措施,降低工作场所的安全风险,有效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

提高工作效率良好的职业安全防护可以减少员工因工作场所安全问题而分散注意力的情况,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维护企业形象企业重视职业安全防护,能够展现出对社会和员工的责任感,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职业安全防护的重要性物理因素如噪音、振动、辐射等,可能对员工的听力、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化学因素如有毒气体、粉尘、化学试剂等,可能引起中毒、过敏反应等健康问题。

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可能引发感染、传染病等。

心理因素如工作压力、紧张情绪等,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睡眠障碍等。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一、标准预防的概念: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二、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包括:1、接触隔离: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的疾病。

如痢疾、甲肝、轮状病毒感染、副流感病毒、婴儿的肠道病毒感染等。

2、空气隔离:预防因空气(微粒或漂浮的尘埃)而传播的疾病。

如水痘、麻疹、肺结核等。

3、微粒隔离(飞沫隔离):预防经气溶胶微粒而传播的疾病。

微粒可通过咳嗽、打喷嚏、近距离讲话、某些医疗操作如支气管镜检查、吸引、使用通气设备等。

因其颗粒直径大,传播距离近,所以不需通风,许多细菌性疾病可通过微粒传播,如B型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链球菌、腺病毒感染;流感、百日咳、小儿腥红热等。

三、具体措施包括: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3、一旦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6、对病人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四、职业暴露后处置方案(一)现场处理:职业暴露一旦发生,应做好暴露部位紧急处理。

完整的或有破损的皮肤被病人的血液或血性体液溅到,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清水充分清洗;粘膜暴露用大量流水冲洗;扎伤或割伤,应及时挤出污血,同时流动水下清洗伤口后涂上消毒药水如0.5%碘伏或75%酒精。

(二)报告:对暴露部位紧急处理后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报告院感办和防保科,院感办详细了解暴露的发生过程,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等上报医务科或护理部备案。

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采取基本预防用药或强化预防
用药
• 为何暴露后用药可预防感染?
急 性 HIV 感 染 的 一 些 资 料 已 经
显示,HIV从局部到全身的感
.
染需要一段时间,在此期内使
预防用药最佳时间与疗程
• 暴露后预防开始的时间越早,
降低体内HIV复制和消灭活病
毒的机会就越好。很多专家推
荐最好在暴露后1~2小时,最
• 10、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不能将手深入垃圾袋中向下挤压废物,以免被刺 伤。
• 11、被污染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用防渗透、双层袋包好,专人送焚毁;被污染的衣物置于双层黄色 污衣袋内,明显警示标识→洗衣房收回→浸泡消毒→单机清洗。
• 12、物表、地面等被血液或体液污染→→消毒→清洁处理。
皮肤刺伤
粘膜损伤
溅入口腔、眼睛
在伤口旁端离心轻轻挤压, 尽量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先用肥皂,再用生理 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
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 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
完整皮肤污染 肥皂和清水冲洗
75%酒精、0.5%碘伏或0.20.5% 过氧乙酸浸 泡 涂 抹 消 毒
0.5% 碘 伏 冲 洗 或 涂 抹消毒
.
一般性消毒
露。化学性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防范原则
• 所有医务人员均应接受安全教

• 开展安全注射
• 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建立屏障
意识
.
• 所用的医疗设备应定时消毒,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
• 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 要时进行手消毒。
报告主管部门
• 填写针刺伤报告表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标准预防

医护工作场所环境与设施安全
1. 空气质量 2. 建筑物安全
确保医院各个区域的空气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确保医院建筑物的安全性。
总结与展望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是永恒的主题,未来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标准与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检查与事故报告处 理
1 安全检查
定期进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检查,确保设备和环境的安全性。
2 事故报告处理
建立健全的事故报告机制,及时处理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事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感染控制与医疗废物处理安全
感染控制
实行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防止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废物处理安全
建立规范的医疗废物处理流程,确保废物的安全处置和 环境保护。
实际案例
通过常见的医疗事故案例分析和反思,加深对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认识。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意识与培训
1. 培养职业安全意识 2. 综合培训 3. 持续更新
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 包括防范事故和灾难的能力。
提供全面的培训,使医务人员了解各种职业安全问 题,并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辐射安全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安全性
辐射安全
严格控制辐射剂量,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
医学像诊断
确保医学影像设备的安全性能,准确诊断并最大程 度减少辐射风险。
保护患者隐私和病历管理
1
病历管理
建立规范的病历管理系统,保护患者个人信
信息保密
2
息的隐私和安全。
加强对医务人员保护患者隐私和病历信息的 培训和管理。
定期更新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知识,以跟上最新的 标准和最佳实践。
医院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

标准预防及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及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及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活动时,应基于疾病传播途径及危险程度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在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各项预防措施和手卫生规范。

一、标准预防的概念、基本点(一)标准预防概念: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二)标准预防的特点1、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患者。

2、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3、根据疾病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等。

二、防护用品的应用各类工作人员必须正确掌握各级防护标准、各种防护物品的使用方法,防护措施应适当,防止防护不足和防护过度。

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

(一)手套的使用: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1、进行有创性诊疗、护理、无菌操作时必须戴无菌手套。

2、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可戴清洁手套。

3、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在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诊疗、护理、检验、卫生工作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完成操作后,应脱去手套,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5、操作过程中手套破损时,应立即脱掉,洗手后更换新手套。

6、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

7、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8、运输废弃物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厚质乳胶清洁手套。

(二)其他各种防护用品的使用可能发生职业接触时,应穿着工作服、围裙、隔离衣、手术衣或其他适宜的防护服,穿戴何种防护服根据接触程度而定。

1、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等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同时佩戴防渗透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

(如:口腔科等)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清洗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者防水围裙、隔离鞋(靴),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及衣服的污染。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师等。

第三条医院应建立健全的职业安全防护体系,制定并实施职业安全防护措施,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第二章职业安全防护措施第四条标准预防原则医院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源物质采取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在接触病源物质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疾病感染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面罩;有可能发生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诊疗和护理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5. 医务人员在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脱去手套手后立即洗手;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6. 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医用级标准,如防护服、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隔离衣、手套、鞋套等。

第五条防护用品的管理医院应建立防护用品管理制度,确保防护用品的供应、发放、使用和回收符合规定要求。

1. 医院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配置防护用品,保证医务人员在需要时能够及时获得相应的防护用品。

2. 防护用品的发放应根据医务人员的实际工作需求进行,避免过度发放或浪费。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第13页
3、消毒、灭菌剂
惯用化学消毒剂危害
名称
甲醛、过氧乙酸 戊二醛
含氯消毒剂 环氧乙烷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毒 性反应
刺激呼吸道、眼睛; 皮肤、黏膜、呼吸道刺激 全身毒性反应; 损伤皮肤; 肝肾及造血系统损害
第14页
生物性职业危害
☻ 生物性危害主要是指由病毒、细菌和寄 生虫等引发感染性疾病。 ☻ 包含各种经呼吸道、消化道及血液等多 路径传输疾病。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第52页
标准预防办法
2 戴手套
针刺伤、锐利伤或破损皮肤接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第10页
化学性职业危害
是指医务人员在消毒、洗手、治疗、换药 等操作过程中接触各种消毒剂、清洁剂、药 品及有害物质等引发疾病。
职业暴露主要方式
呼吸道吸入 直接接触皮肤吸收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第11页
化学性危害
1.细胞毒素药品
※ 抗肿瘤药品大多数是细胞毒剂,含有致突变、致 癌和致畸性。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第42页
职业暴露后追踪与监测
※ 暴露后HBV感染监测:六个月内每个月查 肝功、乙肝二对半。
※ 暴露后HCV感染监测:暴露后1、3、6、9 个月、1年定时追踪肝功、丙肝抗体(AntiHCV)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第43页
职业暴露后追踪与监测
※ 暴露后HIV感染监测:暴露后0、4、8、 12周及6个月和12月后检测HIV抗体,有条 件时可作HIV P24抗原和HIV RNA测定。并 监测所用药品不良反应,如血常规、肝肾 功效等.
例,,未发觉感染(0)。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5篇)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5篇)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职业防护原则1、基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严密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特殊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全方位防护,应使用面罩、呼吸防护器。

二、基本预防控制措施1、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3)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的针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不要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锐利器具等。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对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格进行“感染筛查”。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5篇)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5篇)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毒感染者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被含有细菌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第三条、各科室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加强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感染的防护工作。

第二章预防第四条:医务人员预防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源物质采取防护措施。

第五条、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疾病感染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面罩;有可能发生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诊疗和护理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第六条: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第七条: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第三章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第八条: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____%乙醇或者____%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如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气刺伤,应在____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效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医务人员标准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标准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标准防护措施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二、标准预防的措施1。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3。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6.医务人员发生血源传播性疾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采取以下局部处理措施(在发生科室完成):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伤口向下,尽可能自然流出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

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医务人员工作时的一般防护医务人员利器伤报告及处理制度医院职工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工作中被感染的机率很高,以经血液传播疾病所造成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很高,因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慎被损伤性废物刺伤、擦伤,必须采取以下应急处理措施:1、一旦被刺伤要保持镇静,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针头小心放回到利器盒.2、伤口向下,尽可能自然流出血液,相对减少受污染程度。

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在本院内从事诊疗、护理或检查、检验过程中,意外受到危险因素与病原体或含病原体污染物的沾染、损伤,以及意外吸入、食入病原体污染物,造成感染与健康损害的情况。

医务人员利器伤后处理:立即在伤口旁端挤压,使损伤处血液尽可能流出,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再用75%酒精或0.5%聚维酮碘消毒,报告科室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24小时内采取预防措施(HIV暴露4小时内预防用药,随访!
六步洗手法: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摩擦;
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第四步:双手指交锁,指背在对侧掌心搓洗;
第五步: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第六步:指尖在对侧掌心前后擦洗。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口罩
在可能存在呼吸道飞沫或气溶胶污染的环境中, 如传染病隔离病房、进行有创操作、手术等时, 应戴医用外科口罩。若接触疑似或确诊呼吸道传 染病患者,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防护面屏/面罩
在进行有创操作或接触具有腐蚀性化学物质时, 应戴防护面屏/面罩。
遵循标准预防原则
遵守手卫生规范
避免锐器伤
保持社交距离
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某医院在2018年发生了多起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事件,其中包括针刺伤、接触感染 性体液等。调查发现,部分医务人员缺乏职业防护意识和正确的操作规范,同时 医院的管理制度也存在漏洞。
案例二:某医院标准预防措施的推广与应用
标准预防措施对于保护医务人员免受职业伤害至关重要。
某医院针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问题,积极推广标准预防措施,包括使用防护用品、遵循安全操作流程 、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等。通过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有效降低了职 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1 2 3
职业暴露的危害
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各种有害因素 ,如病毒、细菌、辐射等,导致自身健康受损。
疫情下的暴露风险
近年来,新型病原体的出现和传播,如新型冠状 病毒,使得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进一步增加 。
职业暴露的预防意识不足
一些医务人员可能缺乏对职业暴露危害的认识, 未能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 险。
标准预防措施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标准预防的定义和内容
标准预防是指针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包括但不限 于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
标准预防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中的应用
标准预防措施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标准预防

配置洗手和洗眼设施;
标准预防
血液 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非完整性皮肤粘膜
手卫生
手套
手套不能重复使用,更换要及时. 需要有一定弹性,必须盖住袖口 不要戴手套按电梯按钮 摘除手套后必须要洗手 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戴口罩的程序
先将鼻夹帖在鼻梁上; 将口罩上端的系带系在头后或耳后; 拉下口罩的下部遮盖住口和下巴; 系下端系带系于颈后; 将鼻夹压向鼻梁,使紧贴面部直至舒适 口罩变潮湿、难呼吸和有破损时更换; 接触或摘除口罩前要洗手; 离开房间前将用过的口罩放入医疗垃圾桶内
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职业暴露的处理------报告、登记
发生暴露后,立即上监控员、科主任、 护士长报告 科室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在院感系统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
职业暴露登记表
职业暴露的处理------评估及处理
医院感染科立即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评 估 必要时予以请专家会诊给予指导性建议。 疫苗接种或预防用药 随访
HIV职业暴露后
HIV职业暴露事故后,立即报告院感科, 由院感科开具证明,暴露者携带证明、工 作证和身份证到长沙市传染病医院 (82233347)或者湘雅二医院(85292171) 感染科按有关规定处理。
职业暴露的预防
管理控制
政府立法 消除危害,减少不必要的锐器使用 改善工作条件:
1、操作室光线充足 2、医院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3、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合理排班 4、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和工作台布置良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的防护与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概念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 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标准预防措施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的影响

标准预防措施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的影响

标准预防措施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的影响在当前全球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身体健康,标准预防措施被广泛实施。

本文将探讨标准预防措施对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影响,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其积极效果。

1. 介绍标准预防措施的背景标准预防措施,简称SOP,是指一系列严格的操作规范,旨在预防和减少医疗机构内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其内容包括手卫生、戴口罩、穿戴防护服、无菌操作等。

SOP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职业暴露风险,保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2. 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标准预防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机构的工作环境安全性。

医务人员在执行工作任务时,必须遵循SOP的规范要求,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医疗设施内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降低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

3. 保障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医务人员作为疾病防控的一线人员,生活在潜在的传染病威胁之下。

标准预防措施的实施,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个人防护手段。

例如,医务人员必须佩戴口罩,这可以有效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同时,医务人员还需穿戴防护服、戴手套等,以降低身体接触传染病的风险。

这些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良好的个人防护,增强了他们的职业安全感。

4. 促进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标准预防措施的广泛实施,不仅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感,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积极遵循SOP的要求时,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并减少工作中的意外事故发生。

这些表现能够增加医务人员的职业声誉和机会,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

5. 提升医疗机构的公信力医疗机构作为医务人员工作的地方,其对标准预防措施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医疗机构的形象和公信力。

一个严格贯彻SOP的医疗机构,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职业安全保障,在危机时刻展现了组织的担当和责任。

这种积极的表现必将提升医疗机构的公信力,吸引更多的优秀医务人员加入。

标准预防及职业安全防护

标准预防及职业安全防护

标准预防的主要内容
实施清洁和消毒
对医疗设备、医疗器械等 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减少
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遵守手卫生规范
医务人员应经常洗手或使 用手消毒剂,以减少病原
体传播的风险。
01
02
03
04
05
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 、隔离衣等,以减少直接 接触病人的分泌物、排泄
物等。
实施隔离
将病人隔离于特定区域, 以减少病原体传播的范围
保使用和维护的规范和有效。
个体防护用品管理
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和预 测,了解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为制定相 应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培训和教育
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和教育,提 高其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使其了解如何正确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和管理 制度。
03
实施标准预防及职业安全防护的措 施
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和指导
新员工培训
对新员工进行职业安全培 训,使他们了解公司的安 全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等 ,提高安全意识。
特种作业培训
对从事特种作业的员工进 行专门的培训,确保他们 具备相应的安全技能和知 识。
安全操作指导
针对不同的岗位和工作内 容,提供相应的安全操作 指导,确保员工在工作中 遵循安全操作规程。
执法力度
加大职业安全执法的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确保职业安全法 规的有效执行。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处 理和储存,以减少病原体
传播的风险。
02
职业安全防护
职业安全防护概述
定义
职业安全防护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手 段,保护劳动者免受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其健 康的影响,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标准预防和职业防护

标准预防和职业防护

整理ppt
25
空气传播隔离
病原微生物经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 粒—气溶胶来传播的方式。这种微粒 能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并可随气 流漂浮到较远处,所以可造成多人感 染,甚至导致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整理ppt
26
空气传播隔离技术
单人房间、专门的空气处理系统 和通风设备以防止空气传播。 医务人员和进入该环境的人员应 使用呼吸道保护装置。
防止或减少医务人员通过呼吸道被 感染的机会.
整理ppt
12
N95口罩
口罩的种类
N99口罩
外科医用口罩 无纺布口罩和棉纱口罩
整理ppt
13
标准预防技术
(四)使用眼罩或面罩 可以防护或减少病人的体液、血 液、分泌物等传染性物质飞溅至 医护人员口、眼及鼻等粘膜。 (美国洗内镜时不带口罩,带面罩)
整理ppt
整理ppt
17
标准预防措施
(九)环境控制 保证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 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 当的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的表 面,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
整理ppt
18
标准预防措施
(十)被服 触摸、传送被血液、体液、分泌 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时,应避 免清点扰动操作,以防微生物污 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整理ppt
22
传播途径隔离技术
整理ppt
23
3种隔离 标识
整理ppt
24
接触传播隔离技术
(1)设置隔离单元;(2)洗手和手套 ;(3)隔离衣;(4)对病人和探视者进 行隔离规定宣教,使之配合遵守,(5)必 须转运病人时,病人及运送人员都要防护 ,(6)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应彻底清洁和 适当地消毒灭菌;(7)正确处置医疗废物 (8)使用隔离标识等。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用基本用药方案
• 2级: 粘膜和损伤的皮肤污染量多,时间长,基
本用药 或强化用药
• 3级 :皮肤刺割伤,伤口深,见血液, 强化用药
职业暴露后处理
• 如确认污染为HBV阳性,误伤者又无免疫力,则
应在误伤后24小时尽快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未
接种乙肝疫苗则应同时注射第一针
• 如伤者接受过部分或全部乙肝疫苗,则应确认其
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
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面罩、护目镜及口罩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
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
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手部皮肤发生破损者,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
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要接触到锐
器的过程中,需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集中注意力,
操作过程从容不迫,旁人不得干扰,遇到患者抵抗不
清水反复冲洗
用清水、自来水
或生理盐水长时
间彻底冲洗
肥皂和清水冲

75% 酒 精 、 0.5% 碘
伏或0.2-0.5%过氧乙
酸浸泡涂抹消毒
0.5% 碘 伏 冲 洗
或涂抹消毒
皮肤刺伤
一般性消毒
报告主管部门
• 填写针刺伤报告表
• 报告内容:
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
暴露方式和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
是100%有效。有资料报道,服用药物后可以减
少81%的危险。目前国外已经至少有21例预防失
败的报道,所以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尽量减少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标准预防影响我国医院职业安全的问题◆医务人员意识淡薄◆国家缺乏有关规范与指南◆职业安全尚未列入医院管理◆用于职业防护的设施装备落后◆职业安全监管较滞后与不到位◆两部[2002]108号文件:附件:职业病目录中五、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有 1. 炭疽2. 森林脑炎3. 布氏杆菌病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所涉及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生物安全2、辐射安全3、化学安全4、物理安全5、生理安全6、心理安全与传播相关的媒介职业性感染经血传播疾病最基本的途径是患者的血液、体液进入人体的血流,其形式包括被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其中被污染的针头或锐器伤是最常见的。

◆含病毒浓度高:血液、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脑积液及含有血液的唾液◆含病毒浓度低:尿、便、汗、泪液、母乳◆常规血液检测的窗口期病毒平均天数范围(天)HIV226--38HCV6638--94HBSAG5624--128血液中病毒载量有差异不同的血源性病毒病引起感染所需的数量有很大的差异,通常HIV感染者的每ml血液中含有1-100个病毒微粒;而HBV患者每ml血液中含有1亿个病毒微粒。

不同的疾病感染率有差异◆如果被感染HBV血液的针头扎伤而又未及时处理,感染HBV 的几率为6-30%;如果该病人e抗体阳性,感染的几率将是27-43%。

◆14个研究结果表明,被HIV污染的针头扎伤,受感染的几率为0.27%。

◆110名被HCV污染的针头扎伤,4人呈现NANB型感染,其中3人HCV抗体阳性,感染的几率为2.7%各血液成分病毒含量不一◆病毒在各血液成分中分布不一,通常白细胞最高,红细胞最低:白细胞>血浆>血小板>红细胞医院内锐器刺伤◆经血液传播疾病所造成的医院感染常被忽视,甚至未被广大医务人员所重视。

◆所谓经血传播最基本的途径是患者的血液、体液经破损皮肤进入医务人员的流,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被血液等污染的锐器刺伤。

◆目前已知的血液为载体的疾病超过20种,但仍有一些尚未确定。

◆美国CDC报告,每年医务人员被针刺或经皮肤受伤害的达60~80万人。

◆我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075人中有866人(80.6%)曾发生过针刺伤,该数据高于美国Homry调查(1983年)的61.1%。

这866人在一年内共发生针刺伤3780人次,人均刺伤3.5次,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占60%。

◆台湾学者对8645名医疗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针头伤和利器伤年发生率分别为1.3次/人和1.2次/人,在所有刺伤中,54.8%的针头已证实被血液污染。

◆美国对703例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调查,100%与感染性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接触有关,其中95%因利器刺伤所致。

医务人员医院内感染◆美国CDC报道,136人可能感染HIV,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医务人员已有57人被确证HIV,其中护士24人,因皮肤刺伤而感染的占84%(48人)。

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危险性有调查显示,医务人员感染了经血传播疾病后也可以通过医疗过程传播给病人,1970~1987年美国公开发表文献报道,提示9组病人的HBV感染与被患乙肝的口腔科医生的治疗有关。

1990年一名患AIDS的牙医将HIV传播给了6名他治疗过的病人。

刺伤相关因素刺伤深度:深度刺伤比浅度刺伤引起感染的可能性大:使用的器械和被污染液体的数量:大量的血液比少量的血液引起感染的可能性大。

中空的针头沾染的血量比解剖刀大的多。

接触途径:针刺比黏膜接触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针从病人(传染源)身上取出后的时间长短:一只刚从病人血管抽出的针头比一只数小时或几天前使用的针头传播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病人相关因素HIV相关疾病的阶段:与再度感染HIV的患者接触,被感染的几率更大。

血液中病毒的存在或浓度:病人体内的病原菌浓度受病人所接受的抗病毒治疗类型和用药剂量的影响。

医务人员相关因素整体健康状况:普遍认为,医护人员的总体健康状态决定接触时被感染的可能性。

HIV/HBV/HCV在病人群体中的普遍性:这些病毒中的一种或几种在病人群体中出现的越多,医务人员接触感染几率也越大。

接触的频率:在一个部门中,几乎要为每一位病人进行静脉穿刺的医护人员比其他医护人员接触病毒的可能性大。

坚持采用静脉输液中的安全措施:一个坚持采用安全措施(如开始实施穿刺时戴手套、避免用双手回套针帽)的医务人员受到病毒危害的几率相对较小。

接触感染后的快速自我保护措施:尽管没有现行数据说明快速自我保护措施可以降低感染危险,快速自救却的确是一项公认的基本常识。

没有什么证据表明(如杀菌剂或漂白剂等)比肥皂和水更能降低感染的风险。

造成经皮肤损伤的器械种类带有针头的注射器引起的损伤占37%,由于注射器是最常使用的器械,而且用后处理上的困难是出现这一高发的原因。

在带针注射器引起的损伤中,32%与IV导管未端连接其他针头有关。

造成经皮肤损伤的器械使用与静脉输液相关的治疗造成42%的损伤事故。

这个数字再次说明,在进行静脉穿刺或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应非常谨慎。

接触感染的医务人员的岗位特征在医护人员全体中,接触感染最大几率的是护理人员(事故率63%),其次是临床医生(14%),包括外科医生、实习生、医学专科生、牙医,其是医疗技师/实验员(10%),最低是呼吸治疗师。

资料: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标准预防-2常见的经血传播的疾病目前,医院内经血传播的主要病毒性疾病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

了解这些疾病的一些流行病学特征对我们预防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乙型肝炎病毒(HBV)在医院中与血液接触的医务人员感染乙肝的机会较多,乙肝是医护人员最突出的问题。

HBV的流行病学特点:全球3.5亿HBV携带者,占总人口5%,亚洲和非洲是高发区,人群HBV携带率8%~15%。

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平均年发病率为120-140/10万。

其中尤以乙型肝炎(HB)为突出。

中国有1.2亿人携带者。

占全球的1/3;其中约1/4将发展为慢性肝病,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演变为肝癌。

目前,有现症慢性乙肝患者2000多万人。

每年有23.7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相关的疾病,其中有15.6万人死于肝癌。

HBV是一种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它属于一种复合体DNA病毒,1970年Dane等在电镜下鉴定了Dane颗粒,即HBV颗粒。

从而阐明了病毒颗粒的表面成分HBsAg、核壳成分HBcAg和HBeAg。

HBV是很小的包膜病毒。

HBVDNA和HBV特异聚合酶由核壳包裹成为核心颗粒,再由含HBsAg的脂蛋白外膜包裹。

该病毒是3.2kb的部分双链DNA病毒。

直径约为42m,分核心及外壳(包膜)两部分,核心直径27m,内含环状双股DNA和多聚酶,其外是脂蛋白外壳。

包膜上的蛋白质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在肝细胞内合成并大量释放于血液循环中,其本身并无传染性。

核心部分含有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很强,能耐受60℃、4小时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煮沸10分钟或高压蒸气消毒可以灭活。

HBV的病原学特点1、乙肝表面抗原(HBsAg)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3、e抗原(HBeAg)4、e抗体(抗-HBe)5、核心抗体(抗-HBc)。

乙肝三大抗原系统意义第1、4项阳性者,代表病毒复制。

第1项阴性,第4项阳性为曾感染但已经痊愈。

大三阳指:第1、3、5项阳性,为急性期感染。

小三阳指:第1、4、5项阳性,为慢性期感染。

携带者指标:第1、5项阳性。

乙肝痊愈指标:第2、4、5项阳性第2、4、5项单项阳性。

第4、5项阳性HBV主要传播途径1、垂直传播母婴传播一般认为人群中的HBsAg携带者中约有1/3来源于母婴传播;若按HBsAg携带率为10%、宫内感染率5%~10%保守估算,我国每年有8万~16万新生儿感染者。

HBV宫内传播机理尚不明了,但有两条受人关注:(1)血源性:如先兆早产等因素引起胎盘微血管破裂导致母血进入胎儿血循环使胎儿感染;(2)细胞源性:HBV从母亲蜕膜细胞至胎儿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通过细胞间传递而引起胎儿感染。

HBV主要传播途径2、经血液或破损皮肤传播(或医源性传播)由于乙肝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血液中,因此,经血液传播是重要途径,包括输血或血制品、血液透析、文身、扎耳眼儿、牙钻、被针头意外刺伤、共用刮脸刀及牙刷等。

HBV主要传播途径3、性接触传播HBsAg阳性男性精液肯定有传染性。

黑猩猩阴道内放入HBsAg阳性病人的精液后感染了乙肝的实验更直接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婚前检查乙肝病毒标志是非常重要的。

4、其他传播方式除以上3种传播途径外,当口腔黏膜(包括牙龈)破损时有可能经口感染。

通过昆虫也可能传播。

乙型肝炎的诊断对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靠化验检查。

常规检查有肝功能,包括血清胆红素(T-BiI)、谷丙转氨酶(GPT)、乙肝表面抗(HBsAg)等。

血清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升高,均说明肝内有炎症。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说明已感染了乙肝病毒。

个别病人需做特殊检查,可检查HBV-DNA,PCR,以确定有无病毒复制。

慢性患者,须查甲胎球蛋白(AFP),以排除肝硬化及肝肿瘤。

除做化验检查外,肝病患者还应该做B型超声检查。

乙肝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包括:1、抗病毒治疗;2、免疫调节治疗;3、中医药治疗;4、“保肝”药物对症治疗;5、基因治疗;6、心理治疗及基础治疗。

职业暴露HBV后应急预防针对乙肝易感者与对乙肝疫苗无应答者,即血清抗HBs阴性者。

当接触血清HBsAg(+)血液后,措施有两条:其一,应急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首次应该在暴露后48h 内完成。

HBIG的效价必须达到1:200000(即200l/ml)以上,用量0.6ml/kg的保护效果较理想(原文可能有误!应该是0.06ml/kg,上传者注),对既往接种过疫苗而无血清学应答者,宜接种HBIG两次(相距3—6个月)。

暴露后一个月,如未发生乙肝,宜重复应用HBIG一次。

职业暴露HBV后应急预防其二,应急接种乙肝疫苗,暴露后6个月内应予血清学随访,并注意有无相关的临床表现与肝功能变化.至于血清学抗体HBs≤10l/ml 的医务人员,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一次,并接种HBIG一次。

上述措施应尽早(48h内)完成。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乙肝疫苗接种后,部分个体对疫苗无应答或低应答。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这与个体所携带的基因别不同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白种人和日本人携带HLA-DR3和HLA-DR7比较高;而中国人HLA-DR14-DR52基因的携带率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