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研究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正稿)
传承文化、服务社会——艺术设计系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探索与社会实践情况总结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起源于美国。
早在19 世纪初,美国一些著名的教育人士就提出,用大学的人才优势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大学要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之后这一理念便被广泛传播。
高等学校为地方服务是现代大学三大功能的其中之一,是在教学与科研之外又一职能的拓展,也是地方院校在寻求自身特色融入当地社会的必然选择。
湘南学院地处湖南南部郴州,远离省会中心城市。
与国内众多地方本科院校一样,面临着教育经费不足,信息相对闭塞,对外学术交流受限等不利因素,这些均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另一方面,湘南学院是郴州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其在区域位置、政府扶持力度、民众信任度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
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办学宗旨的首选。
在新形势下,积极推进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扩大社会影响,赢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是我院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
作为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科研优势,面向地方,开展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换。
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在最近学院召开的科研工作大会上,学院党委和行政更加明确了科研工作服务当地社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并对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引导各项工作,艺术设计系全体师生深受鼓舞。
在过去的近十年里,艺术设计系依据自身专业特色,在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科研工作的繁荣。
在新的大好形势下,为了不断完善学科建设,深入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近十年来的产学研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向学院领导进行一次全面的工作汇报,一方面总结自身工作的成果进一步鼓舞全系师生士气;另一方面,总结工作中的不足,以待今后积极改进。
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刍议
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刍议【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对地方经济的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具体阐述了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因素和提升对策。
结论指出高职高专院校在地方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加强与地方经济的互动,未来发展应注重提高服务效果和水平。
文章旨在为进一步推动高职高专院校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地方经济、服务、发展趋势、作用、因素、对策、互动、效果、水平1. 引言1.1 研究背景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机构,其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日益凸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其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熟练的人才支撑,而高职高专院校正是培养这些人才的重要基地。
研究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探讨高职高专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中的作用,本文将从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的服务地方经济现状、主要作用、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以期为高职高专院校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旨在深入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动高职高专院校与地方经济的互动提供参考和指导。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中的现状,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2. 探讨高职高专院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分析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3. 分析高职高专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4. 研究影响高职高专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因素,解析影响其发展的内外部因素;5. 提出提升高职高专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具体对策和建议,以期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高校 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报告
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报告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报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了各地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其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校如何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以及如何发挥其优势,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一、加强科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高校作为科研的重要阵地,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储备。
通过与地方产业进行紧密合作,高校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技术创新。
例如,高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解决企业在技术上的难题,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高校还可以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帮助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为地方产业培养专业化、创新型人才。
高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联合实验室,提供实践机会和科研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高校可以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三、开展产业研究,提供决策支持高校在学科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专业覆盖面,可以开展深入的产业研究,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高校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产业调研和政策研究,分析地方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和政策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高校可以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的指导,推动地方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阵地,可以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平台支持。
高校可以建立科技园区和孵化器,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场地、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创业大赛和创业讲座,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和社会人士提供创业指导和资源对接,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高校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加强科研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产业研究和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高校可以为地方产业注入新的动力,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鲁东大学五大举措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鲁东大学五大举措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鲁东大学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加强校地合作,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搭建服务平台,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一是探索服务地方新思路。
6月11日隆重召开了对外开放与服务社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服务社会工作思路。
已与烟台市的6个县市区政府、2个市直部门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500余项;提出了与芝罘区政府共建青年科技创业大道的构想,并已付诸实施,推动烟台大项目、大产业、大集群发展;设立专项基金,启动“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服务企业发展。
二是搭建科技服务新平台。
围绕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领域,搭建了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等25个科技服务平台。
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与烟台氨纶集团联合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对位芳纶(PPAT)纤维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与烟台舒驰客车公司联合开发“汽车排气制动与行车制动智能联动控制系统”。
广泛开展技术服务,帮助烟台孚信达双金属有限公司进行数控生产线的改造,提高生产效率;为蓬莱安源水产养殖公司、东方海洋集团等单位提供技术服务。
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为烟台格润集团开发新产品;为栖霞大易工贸公司研制第二代智能搏击训练机,降低生产成本50%,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重视和加强成果转化,学校的“工厂化生产不饱和脂肪酸”项目成功实现转化,由北京先锋集团投资2000万元在海阳市设立海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烟台市创业投资公司已决定投资1500万元推动“采用光生物反应器技术工业化生产活性生物菌剂”项目转化为生产力。
三是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与烟台市教育局合作开展“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活动,破解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两大难题;与市政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书》,将蓬莱师范、莱阳师范的专科教育纳入鲁东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使烟台市师范教育实现了从三级向两级的过渡;组织开展“千名外语教师暑期培训计划”、“农村骨干教师脱产学习计划”、“教授送教下乡计划”等系列智力帮教工程,推进地方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 一)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提升地方 高校地位 、 发
挥 地 方 高校 作 用的 重要 途 径 。
地方高校的地域位置在地方 , 管 理权在地方 , 因此 , 地方
高校想要立足 , 想要谋求发展 , 想要 更好发展 , 更好地 为地方
服务是最有效的途径。只有 深入 到地 方企 业经常 性进行合 作与实践活动 , 只有加强与地方 的沟通 , 增进 互信 , 只有 在服 务地方中作出成绩 , 取得成果 , 发挥 作用 , 才能得到地方 的大 力 支持 , 才能提升 自身 的声誉 , 才能使学 院可持续 发展 , 才能 提升学院在地方 的地位和作用 。 ( 二) 为地 方经济社 会发展服 务是提 高地 方高校创新 能 力, 促进 内涵发展 的有效途径。 地方政府及企业可 以为地方 高校 学生 提供更 多实践实 习的机会 , 为地方高校教师提供科研创新 的阵地。学院借助 地方企业平 台, 实现与市场和社会的对接 , 获得科技创 新 、 人 才创新 的持久动力 , 深化学院教学改革 , 促进学科 不断发展 ,
经济社会 发展 中提 高 自身声誉 和水 平 , 使 自己有用 武之地 , 有生存发展 的空间 , 这是地方高校生存 和发展 的唯一途径 。
二、 学院服务承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的主要做法
1 48
才培养模式 , 先后重构教育课程模块 、 整合学科 专业课 程 、 改 革教育实践课 程。
史价f f { 的民族义化 , 成为地方 民族本科 院校的重任 。 避暑 山庄是承德 的名 片 , 学院托地 域 优势 , 以承德打 造 国际旅 游城市为 契机 , 深 入 挖掘 其历 史 文化 和 民族文 化 资 源, 学院成立避暑I l J 庄中心和北方 民族研究 中心 。产 出一些 学术研究成果 , 产生了广泛影 响 , 如: 学 院避暑 …庄研究会 学 者历时近二 十载完成 于 2 0 1 0年先 后 出版发行 的《 饮 定热河
校地融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以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设为例
第7期2024年4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No.7April,2024作者简介:武晓楠(1980 ),女,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㊂校地融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以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设为例武晓楠(河海大学,江苏南京210098)摘要:2020年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启动建设,常州新校区建设将为校地双方注入新资源㊁获取新动能㊁实现新突破,促进河海大学 双一流 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㊂文章以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设为实例,阐述了校地融合的重要意义,从学校自身和区域特点出发,提出了校地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了校地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期为校地融合发展提供实践参考㊂关键词:校地融合;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中图分类号:G471㊀㊀文献标志码:A0㊀引言㊀㊀2020年5月,河海大学与常州市金坛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在金坛区共建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依托新校区建设,双方将坚持产教融合原则,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和人才引进合作,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㊂常州新校区是河海大学和常州市㊁金坛区地方政府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㊁实现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体现在办学地点㊁办学空间㊁办学规模㊁功能定位和产教融合的全面跨越㊂常州新校区的建设将为校地双方注入新资源㊁获取新动能㊁实现新突破,促进河海大学 双一流 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重要保障㊂1㊀深化校地合作的重要意义1.1㊀深化校地合作是时代赋予高校和地方的历史使命㊀㊀高等教育发展史证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高校的变革与完善,高校的发展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进步㊂当前,我国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㊁科技㊁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㊁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㊁人才是第一资源㊁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㊁人才强国战略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㊂城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要战场,高校是教育㊁科技和人才资源的重要输出地㊂作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与高校有责任㊁有义务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㊁深化合作,持续不断地扩大校地合作的效能和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多㊁更大的贡献㊂1.2㊀深化校地合作是加快推进 双一流 建设的必然选择㊀㊀一流大学的根本价值总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的,一流大学的塑造总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成长壮大的[1]㊂国家‘ 双一流 实施办法“明确提出, 双一流 建设要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在建设过程中要突出与产业发展㊁社会需求和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㊂近年来,河海大学持续推进 双一流 建设,结合 十四五 规划,以常州新校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国家需求和对接区域发展为发展思路,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瞄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㊁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引领带动区域发展的建设目标㊂但 双一流 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在政策扶持㊁办学空间㊁经费等资源投入和项目共建等方面的支持,地方经济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必然能够促进高校的 双一流 建设与发展㊂1.3㊀深化校地合作是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科教资源的迫切需要㊀㊀伴随时代发展和演进,科教力量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作用和内涵日益凸显,已成为区域凝聚优势㊁提升实力的关键所在㊂当前,常州市正处于 投资驱动 向 创新驱动 转型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加速实施 532 战略㊁ 两湖 创新区建设,奋力打造 国际化制造名城㊁长三角中轴枢纽 ㊂金坛区是常州最年轻㊁最具潜力的区域,随着 常金一体化发展 两湖 创新区建设主战场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金坛区将成为常州未来重点发展的地区与经济新的增长极㊂金坛区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加速同城化㊁加快现代化,全力打造最美新城区㊁最强增长极,奋力谱写 美丽常州金坛样板 新篇章的战略目标㊂完成上述目标,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必然离不开高等教育的独特优势和支撑作用㊂常州市和金坛区政府迫切需要依托河海大学集聚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推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㊂2㊀ 双一流 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1㊀高校在城市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㊀㊀结合高校的五大职能具体来说,人才培养可以为地方输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科学研究可以通过成果转化提升生产力,社会服务可以融合促进地方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可以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可以促进地方的对外开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多方面作用[2]㊂2.2㊀ 双一流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㊀㊀ 双一流 高校是高端人才㊁前沿科技㊁创新思想的重要策源地,是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建设的领头雁㊁排头兵,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优秀人才㊁重大科技成果㊂在高校 双一流 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应努力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创新发展㊂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 双一流 建设高校,在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㊂在常州办学历经36载,为常州市经济社会繁荣富强贡献了重要力量㊂自常州新校区建设以来,河海大学与金坛区积极开展医疗㊁教育㊁文化㊁生态等各领域合作,主动对接金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促进高校科教资源向金坛辐射,签订‘推动校地融合发展协议书“,成立 河海大学金坛华罗庚技术转移中心 ,为深化校地合作融合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开端和基础㊂未来,河海大学将进一步提升集聚和培育各种优质人才㊁科技㊁文化成果及资源的能力,在提升地方人力资本质量㊁促进科技文化创新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发挥更多㊁更大的作用㊂3㊀常州新校区服务金坛区地方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㊀㊀常州新校区建设是河海大学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全新实践㊂面对新形势㊁新开局㊁新挑战,学校如何下好自身内涵式发展和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一盘棋,将校地合作共赢的美好蓝图绘制到底,必须通过瞄准需求优化布局㊁引育并举汇聚人才㊁产教融合协同创新㊁对外开放国际合作4个路径进行破题㊂3.1㊀明确办学定位,优化办学布局,瞄准地方需求,筑牢服务根基㊀㊀㊀㊀教育部要求,常州新校区建设要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高层次新兴工科,统筹西康路校区㊁江宁校区和常州校区的发展定位,做好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㊂河海大学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河海大学 十四五 规划编制,调整了常州校区办学定位和学科设置,形成了以新兴学科为支撑,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以优势学科交叉延伸,带动整体发展学科布局原则,面向国家 新基建 ,结合长三角教育创新带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紧密对接地方新能源汽车㊁新一代信息技术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与光伏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拓展智慧制造㊁人工智能㊁新能源㊁新材料㊁生命科学等学科方向,为服务金坛区产业布局发展㊁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筑造有力的科教人才根基㊂3.2㊀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㊀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强有力支撑㊂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产出地和集聚地,人才的集聚可以带动科研成果的产出,知识溢出可以支撑区域产业集群成长,从而促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㊂河海大学在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育力度㊂一方面,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注重区域产业发展和高校学科发展相结合,精准引进地方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科技人才㊂另一方面,大力培养青年人才,夯实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构建衔接有序㊁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和梯队㊂ 十四五 期间,河海大学将以常州新校区建设为契机,聚焦人工智能㊁新材料㊁新能源等与基础学科密切相关的前沿学科,重点引进学术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为金坛区重点产业集群发展㊁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支撑㊂3.3㊀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增强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能力㊀㊀常州新校区将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㊂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㊁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㊁实习实训基地构建学校㊁企业高端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服务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研反哺教学㊂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支撑水利㊁环境㊁土木等优势学科发展,提高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能力㊂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州基地,环境科学与工程㊁土木工程㊁农业工程㊁海洋科学与技术试验研究基地,建设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㊁创新创业孵化基地㊁河海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服务体系,对接行业企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促进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探索多方合作共赢机制,加强高端智库建设㊂3.4㊀扩大对外交流和开发,持续提升金坛区城市能级㊀㊀常州新校区的主要功能之一为国际化校区㊂依托常州新校区建设,河海大学将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国际竞争力㊂在新校区建设河海里尔学院㊁河海新墨西哥理工学院,筹建中德㊁中以㊁中澳等国际学院㊂发起设立国际学术组织㊁高水平大学联盟,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和论坛,创办高水平学术期刊,开展国际联合研究㊂全面提升学校在队伍建设㊁人才培养㊁科学研究㊁学术与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水平,扩大学校知名度,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㊂在此过程中,必将有力地促进金坛区城市的对外开放,不断提升金坛区城市能级㊂4㊀深化校地合作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4.1㊀金坛区城市能级对深化校地合作的制约㊀㊀金坛区属县域城市,对比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在资源配置能力㊁产业集聚能力㊁科创资源和平台数量㊁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满足高校学科专业㊁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对工作平台的需求,制约了高校毕业生在当地高质量就业创业㊂金坛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㊁对外开放和交流程度㊁城市人口流动性和活力㊁交通医疗基础教育等基础设施配套仍存在短板,对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生源的吸引力存在不足,难以满足高校人才对较高生活品质的需求㊂4.2㊀新校区运行压力对深化校地合作的制约㊀㊀办学地点变化㊁运行成本增加㊁地方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差异,以及因校园搬迁而产生的各种磨合,都将为学校自身带来巨大运行管理压力,一旦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化解,将严重影响校地合作办学的长久成效㊂4.3㊀传统优势学科与地方产业需求匹配度对深化校地合作的制约㊀㊀河海大学传统优势学科与金坛区主导产业㊁重点布局产业的匹配度不高;与产业结合紧密的学科专业与地方尚处接触阶段,参与地方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程度还不够深入;学校各类科教资源向地方辐射和延伸仍有待加强,部分面向地方和产业的学科领域仍需进一步迭代升级㊂5㊀促进校地合作助力地方发展的对策建议5.1㊀聚焦未来,加强校地合作的顶层设计㊀㊀进一步提升校地合作的站位,立足长远发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㊁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研发,瞄准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坚持以建设一流为导向,突出高质量发展目标,强化协同发展的观念,以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格局谋划校地合作㊂进一步聚焦校地合作的共振点,将地方高质量发展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㊁专业建设㊁科学研究㊁国际交流与合作㊁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相结合,找准校地双方发展目标和战略布局的共振点,构建命运共同体,形成发展合力,促成校地合作效应的最大化[3]㊂5.2㊀聚焦需求,健全校地融合发展的联动机制㊀㊀高校要充分发挥 输出者 作用㊂要紧密对接区域战略性产业布局和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㊁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创新体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智力支持和创新资源,不断提升输出能力㊂同时,要完善内部管理,构建有利于促进与区域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鼓励更多区域化的课题㊁项目研究立项,强化研究成果的可适性和实用性,提升高校造福地方的能力㊂政府要当好 引导者 和 服务者 的角色㊂首先,政府要发挥 指挥棒 作用,构建以政府引导㊁高校与企业参与㊁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或第三方服务平台助推的多方协同机制,合理引导相关各方集聚㊂发挥行政权责,促进各方在需求㊁要素㊁资源等方面的互动和融合,维系交互关系,形成校地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㊂其次,要不断优化政策体系,制定针对性㊁系统性的政策措施,消除体制障碍㊂设立校地融合专项资金,强化对校地融合项目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出台科研补贴㊁税收减免㊁资金奖励等优惠政策,激励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主体积极参与融合发展㊂最后,政府要牵头组建校地融合发展专门服务机构,统筹区域内各类发展建设需求,整合高校及区域内各类资源,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全方位共享和优化配置政产教服资源,提供专业化的产教㊁政教融合服务,实现各类需求精准快速响应,促进研究成果的快速落地[4]㊂5.3㊀聚焦目标,构建校地融合发展的监督评价体系㊀㊀要将校地融合发展推进情况纳入政府常态化监测工作,设置科学合理的监测点,通过数据报送㊁专业分析等方式,及时㊁准确反映校地融合发展的状态和成效,定期推送㊁反馈给高校㊁企业和政府部门,监督相关方高质量推进融合工作,为后续工作调整㊁政策措施完善提供必要的依据㊂同时,构建高校对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度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政府对高校资源配置投入的重要参考,激励和引导高校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形成高校与地方融合共生的良性闭环㊂5.4㊀聚焦人才,优化人才引用育留环境㊀㊀人才聚则事业兴,高校是为地方高质量发展输出人才资源的主力军㊂一要不断完善人才引用机制㊂建立校地人才工作协同机制,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高校自身事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双方共同制定人才需求目录和引进计划㊂加强高校人才工作调研,注重调整双方在人才政策中不一致的内容,不断提高人才政策的科学化㊁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双方在人才政策上的相互联动㊁协调一致㊂二要加大人才引进的政策与经费支持㊂政府应加大对高校人才引进的政策与经费支持力度,如设立人才基金,给予科研启动经费和生活补贴,提供地方事业编制等,为高校人才引进㊁培育工作提供基础性保障㊂营造外部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集聚能力,推进地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相适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创业环境㊂三要优化人才生活环境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提升,健全各项基本条件设施,打造宜居宜人的城市环境㊂要加快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积极引入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满足高层次㊁高素质人才子女对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需求㊂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在交通系统㊁医疗卫生㊁文化体育㊁政务服务等方面为人才到金坛创新创业与工作生活提供全方位的便捷服务㊂加快科教名城建设,依托 两湖 创新区主战场战略发展机遇,加快区域内高端科创平台㊁技术转移平台㊁融资服务平台㊁国际交流平台的引入和建设,进一步提升区域人气和活力㊂扩大城市开放度,营造多元化文化环境,提升国际视野,打造生态㊁活力㊁创新㊁国际化的城市新名片和对外交往的新窗口,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坛㊁留坛㊂6 结语㊀㊀ 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 ㊂当前,时代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㊁大机遇和大挑战,科教力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地方政府对高教㊁科技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㊂同时,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高校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㊂为此,城市和高校需要进一步推进互动发展㊁融合发展,实现合作共建㊁共享共赢,争取新的更大的突破㊂参考文献[1]周浩波.统筹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 双一流 建设高校的使命与担当[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2-6. [2]袁冬梅.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高校服务地方创新发展研究[J].教育评论,2020(11):88-94.[3]张大良.城市与高校共开绚丽之花[J].中外建筑,2021(1):6-7.[4]梁祎,冯锋,朱长林.高校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84-87.(编辑㊀姚㊀鑫)Research on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angzhounew campus of Hoh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Wu XiaonanHohai University Nanjing210098 ChinaAbstract In2020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ampus of Hohai University in Changzhou was launched.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ampus will provide new opportunities and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Hohai University and local government.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hai itself and the region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path sel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s the constraint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both parties providing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regions.Key words college and local integration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unctional research。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国内外研究显示,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具有明显的互动发展关系,如何推动高校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地方高校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不仅体现教育主动面向社会建设主战场,主动为社会发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地方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前东莞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如何呢?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本文通过对东莞地区的高校进行调查了解,就上述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探讨,希望有助于促进东莞地方高校更好地为东莞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服务。
一、地方高校服务东莞经济发展现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行新常态,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联合发展越来越紧密,互动性双赢发展占经济发展的比重逐渐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排名东莞升列第14名。
东莞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给东莞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东莞现有本科院校5家,专职院校5家,医科、理工科、独立学院等,不同高校有着不同的办学理念,通过与社会接轨,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实现更好的校企对接。
东莞理工学院是广东东莞市的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1992年成立,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15年9月被确定为第一批省市共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
东莞理工学院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该校8成的毕业生留莞发展创业,为东莞发展输送人才;实施加强产教融合、服务东莞产业的发展思路,先后向企业派出41名科技特派员入住企业发挥高校智库作用;加强校地合作,选派青年优秀教师到镇街、局办进行挂职锻炼,协同创新对接镇街、局办。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国内外研究显示,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具有明显的互动发展关系,如何推动高校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地方高校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不仅体现教育主动面向社会建设主战场,主动为社会发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地方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前东莞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如何呢?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本文通过对东莞地区的高校进行调查了解,就上述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探讨,希望有助于促进东莞地方高校更好地为东莞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服务。
一、地方高校服务东莞经济发展现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行新常态,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联合发展越来越紧密,互动性双赢发展占经济发展的比重逐渐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排名东莞升列第14名。
东莞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给东莞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东莞现有本科院校5家,专职院校5家,医科、理工科、独立学院等,不同高校有着不同的办学理念,通过与社会接轨,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实现更好的校企对接。
东莞理工学院是广东东莞市的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1992年成立,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15年9月被确定为第一批省市共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
东莞理工学院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该校8成的毕业生留莞发展创业,为东莞发展输送人才;实施加强产教融合、服务东莞产业的发展思路,先后向企业派出41名科技特派员入住企业发挥高校智库作用;加强校地合作,选派青年优秀教师到镇街、局办进行挂职锻炼,协同创新对接镇街、局办。
院校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院校在传承和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当地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院校促进就业创业
院校通过培养人才和提供就业指导等服务,为当地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机会,促进了当 地社会的发展。
04
院校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分析
直接贡献
培养人才
院校通过教育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直接进 入当地经济建设的第一线,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 的人才保障。
,满足当地居民更高层次的医疗需康社会建设,提高当
地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文化科技
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
院校可以通过文化科技手段,传承和弘扬当 地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促进当地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
推动科技进步
院校可以通过科技研究和开发,推动当地科技的进 步和创新,提高当地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通过教育培训,增强当地人才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提高当地社会 的整体竞争力。
促进社会流动
教育培训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促进社会流动 ,提高社会稳定性。
医疗卫生
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01
院校的医疗卫生服务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
服务,保障当地居民的健康权益。
提升医疗水平
02 通过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 机会,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推行多元化培养模式
针对学生不同需求,推行个性化培养、联合培养等多 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科 技成果寻找应用场景和市场。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鼓励师生参与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工作,为科 技成果转化提供法律保障。
地方高校如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周远清:地方高校如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国高等教育|2015-09-30 10:40阅读引语应用型的对面是什么?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是学术型。
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应用型也有学术,它的对面应该是基础性(型)。
我们国家的基础性(型)人才培养,是靠少数本科高校和研究生院来进行的,绝大多数本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我想讲讲如何办好一所大学,特别是地方的大学。
我们在跨世纪的过程中,在主要的地市或者大多数地市,都办了一所本科高校。
这些本科高校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我做过考察,发现这些地市的本科高校,大部分都办得非常好,受到地方的欢迎。
地方高校如何办好?现在可能有一些分歧,也有不同的说法。
我今天想说的,是个人的一点看法。
地方高校在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成长,我把它归纳为3个源泉:第一个是人才的源泉。
对于高校的主要功能,虽然有这样那样的说法,但最根本的不能忘记,它是人才的源泉。
第二个是智能的源泉,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智能依靠。
第三个是文化的源泉,或者说是文化的辐射源。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就更突显了这个文化源的重要性。
简化为人才源、智能源、文化源。
一、人才源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说。
地方高校要为地方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也要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最近对“应用型”这个词有不同的看法。
中国的本科基本上是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
1995年兰州会议,确定了理科大部分要办成应用型。
对于这个决策或决定,有的人说是挽救了理科,使中国的理科得到很大的发展。
应用型理科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很多专家学者、很多大学都认可这个决定。
应用型的对面是什么?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是学术型。
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应用型也有学术,它的对面应该是基础性(型)。
我们国家的基础性(型)人才培养,是靠少数本科高校和研究生院来进行的,绝大多数本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所以各个大学、地方的本科都应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路径的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路径的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地方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应当加强科研力量的建设,提高科研水平,不断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地方高校应当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培养创新人才地方高校应当注重人才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素质。
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实践等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加强社会服务地方高校应当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业的合作,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
可以通过开展科技咨询、技术培训、人才引进等多种形式,为当地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服务,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打造特色学科地方高校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打造符合当地特色的学科。
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将学科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特色学科品牌,提高地方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总之,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是多样的,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加强社会服务、打造特色学科等多种措施,地方高校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希望未来地方高校能够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协同等方面探讨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一、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高校可以通过技术转移、科技成果孵化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例如,高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成立科技企业、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化的产品和服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人才培养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人才培养。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专业、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例如,高校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培养符合当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三、产业协同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产业协同。
高校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政府等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例如,高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同推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综上所述,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协同等方面。
高校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需求,积极开展科研服务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驻保高校服务保定市经济社会发展为例
河 北 大学 成人 教育 学 院学 报
Se p. 2 08 0 Vo . O NO. 11 3
第 1 卷第 3 0 期
Ju a o A u d ctno H bi n e i or l f dlE uao ee U i rt n t i f v sy
力资源 的有效途径 ,因此 ,促进地 方经济社会发展 的根 本 措施在于发展地方高等教 育。高校 不仅承担着教育 和培 养 各类人才的重任 ,而 目自身积蓄了大量人才 。高校一般 都 活跃在学术领域前沿 ,校 际、省 际之及国际之间 的交流 活 动相对较多 ,这就决定 了它们拥 有广泛的信息源 ,以信 息 作 导向 ,就能更好地指导教学 、科研并 由此辐射到经济社 会 发展的主战场 。保定市总面积达 2万 多平方公里 ,人 口 达 1 千多万 ,辖 3区、l 、4个县级 市 ,是冀 中地区政 8县 治 、经 济、文化 和信息 中心 。保定市有华北 电力大学 、河 北大学 、中央司法警 官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金 融学 院、保定学 院等 6所 本科 院校 ,4所专 科 院校 ,9所 民办 高等院校 ,其 中招 收本科 以上的驻保高校就 有 5所 ,20 06 年在校 大学 生增 加到 1 5万人 ,学 士学 位 以上毕业 生 每年 达 3万余人 。立足保定 市情 ,深入 分析驻保高校服务 保定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发现 问题 、提 出对策对于提升地 方高 校对保定市社会经济 发展的贡献有着重要 的现实 意义。
案 ,通过对不 同办学层 次的 高校服 务保定 市社会发展现 状的分析 ,得 出高等教 育发展 不仅 可以与 区域社 会
发展结合 ,并且能 够与 区域人才战略结合 ,为 当地 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的结论。
徐州师范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 ) 专 科 生 就 业 方 面 2本 我 校 师 范 类 毕 业 生 原 则 上 回生 源 教 育 系统 内 就 业 , 中 1 %一 2 % 的 毕 业 生 可 在 省 内教 育 系 其 5 5 统 内 流 动 。非 师 范 类 法 学 专业 毕 业 生 一 般 到 公 检
展 情 况 进 行 了 调 查 和 了 解 , 将 有 关 情 况 报 告 现
如下 :
一
看 , 年 来 本 地 区 经 济 建 设 和 社 会 发 展 急 需 的 专 近 业人 才 主要 涉及 以下有 关 学 科 和 专业 : 学 、 法 英 语 、 算 机科 学 与 技 术 、 子 商 务 、 计 电 国际 贸 易 、 际 国 金 融 、 游 管 理 等 。从 我 校 目前 情 况 看 , 有 专 业 旅 现 设 置 及 人 才 培 养 的 方 向和 重 点 , 不 能 满 足 这 种 还 需要 , 尚需 进 一 步 加 大 专 业 结 构 调 整 和 急 需 人 才 培 养 及 引 进 的力 度 。
类专业 的毕业生 一般 到企 事业 单位 从 事 经 济 、 管
从 对 本 地 人 才 需 求 情 况 的 调 查 及 反 馈 情 况
法 司 、 师所 等 单 位 就业 , 律 高级 文 秘 与 新 闻专 业 毕
业 生 一 般 在 新 闻 单 位 或 企 事 业 单 位 从 事 秘 书 工 作 , 用 化 学 专业 毕 业 生 从 事 的行 业 种 类 较 复 杂 , 应
在 教 育 系 统 内 的毕 业 生 占较 高 的 比例 , 济 、 理 经 管
[ 图 分 类 号 ] C 1 中 95
[ 献标 识码]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
校地合作 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双赢
时, 呈现整体化和综合化趋势 , 尤其需要地方高校 与之配合 、 为之服务 , 为之提供相应的人才 、 智力 、
技术和信息支撑。这是因为地方经济发展中对相 应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 ,要求高等教育结构与地
亿元增加 了 18 1 元 , 3. 亿 7 增长率 为 2 . %; 0 6 校办 7 科技型企业对社会 回报总额 6. 亿元 ,占高校 24 3 校办企业对社会回报总额的 7 . %, 20 年度 9 3 比 03 7 科 技型企 业对 社会 回报总额 4 . 亿 元 增加 了 41 3 1. 亿元 , 2 81 增长率为 4. % 1 6 1 2 I 。
性, 加强与地方的合作 和交流 , 自觉承担起服务地
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 思想库 ”成为 哺育 ,
知识密集型企业 的“ 孵化器” 。高等教育对地方经 济增长和社会 发展 的作 用主要表 现在 以下 几方
面:
( ) 一 提供人才、 智力 、 技术和信息支撑 美 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 2 世纪 6 年 O O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1 期 1 1 20 年 1 月 06 1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u a f eh nT a h r olg o r lo sa e c esC l e n L e
Vo. . o 1 1 N .1 21 NO .0 6 V2 0
义。此外 ,地方经济社会在发展和形成特色的同
进入 2 世纪 , 1 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 了重 大调整和重组 ,引起 了人类社会 方方面面的历史
收稿 日期 :0 6 0 3 2 0-1—1
作者简介 : 罗国荣(92 )男, 15一 , 四川膏神人 , 乐山师范学院副院长, 授。 副教
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智库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既是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和多样的挑战,因此急需通过新型高校智库的研究服务来引领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和发展这一新型智库。
一、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重要性1.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报告,帮助地方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
在重大决策问题上,高校智库可以提供较为客观、专业的意见,提高地方政府决策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2.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内部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形成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3.为地方企业提供支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还能够为地方企业提供产业发展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指导,推动地方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帮助地方企业提升竞争力。
1.建立多元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首先要建立多元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吸引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形成研究资源的综合优势,提升智库的整体实力。
2.拓展研究领域,增加服务内容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应该拓展研究领域,增加服务内容,不仅在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领域进行研究,还要涉及政治、法律、环保等领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3.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地方需求特色新型高校智库需要深入到地方进行调研,了解地方的实际需求和困难,根据地方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项目,为地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4.建立媒体宣传渠道,提升知名度特色新型高校智库需要建立媒体宣传渠道,提升知名度,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传播智库研究成果和服务成效,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政府机构来寻求合作。
校地合作情况汇报
校地合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校与当地政府及企业的合作关系日益紧密,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以下是我校校地合作情况的汇报。
首先,我校与当地政府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
在教育领域,我们与当
地教育部门合作,共同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和创新项目,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在科研领域,我们与当地科技部门合作,共同承担了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
在社会服务领域,我们与当地社会管理部门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服务项目,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其次,我校与当地企业开展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
我们与一些知名企业建立了
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同开展了一些前沿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我们还与一些中小企业开展了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合作,为当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再次,我校与当地社区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
我们与当地社区开展了一些文化
交流和公益活动,促进了校地双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我们还与当地社区开展了一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当地社区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一些贡献。
最后,我校与当地居民开展了亲密的合作。
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的各种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还积极开展了一些公益活动,为当地的贫困群众提供了一些帮助。
综上所述,我校与当地政府、企业、社区和居民的合作关系日益紧密,取得了
一系列显著成果,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促进校地双方的共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XXX校地研究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情况
一、校地研究院总体情况介绍
二、总结校地研究院近五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和经验
三、校地研究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四、校地研究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和计划
为主动对接制造业特别是智能仪器仪表行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着力提升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一是建立温州大学苍南智能仪器仪表研发工程中心,形成协同创新中心的概念,共建一个高校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以光谱质谱联用天然气能量在线分析计量仪器的研发与应用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依托,同时与天信集团商讨,借助外部力量,以天信集团为承担单位,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温州大学、温州大学苍南研究院等作为协同单位,以及技术支撑,联合成立“浙江省智能仪表工程实验室”,并打造为浙江省或发改委的工程实验室,支撑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建设。
学校通过与企业、地方政府共同建立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合作研究基地,积极参与科技攻关和项目研发等各类科研课题,将科研优
势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地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协调发展,使学校的发展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二是依托温州大学、天信集团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协议,共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
主动融入地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地方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开展联合办学,探索建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联合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大学生实习、见习、就业基地等协同育人实体性平台,有针对性地协同培养高层次人才,形成使学校与行业及地方经济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和服务工作信息化建设。
其一,成立以学校党政领导为组长的服务地方工作领导小组,总体协调服务地方工作,明确具体分管领导和具体联系人;各院系、科研机构确定一名负责人,具体负责本院系、研究院(所、中心)服务地方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
其二,建立学院服务地方办公室,强化对计划项目的管理协调,注重搭建对接建设平台,及时掌握需求信息,不断拓宽服务渠道,督促服务项目落实,强化监督考核,提升管理效益。
其三,在学校、政府、企业网站专门设立服务地方栏目,及时发布更新有关服务团队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和地方需求等信息,密切校地沟通联系,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与政策体系。
加大智能仪器仪表产业的科技创新力度,依托包括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温州大学苍南研究院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与创新团队,在智能仪器仪表、测量
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等方向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修订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奖励服务地方优秀项目,对在服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特别奖励。
创新科研评价方式,把是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评价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把科研成果产业化、社会化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落实服务地方工作责任制,把服务地方工作作为各研究院(所、中心)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校地研究院服务地方的项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