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修订版)

合集下载

痤疮诊疗工作制度及规范

痤疮诊疗工作制度及规范

痤疮诊疗工作制度及规范一、目的为了提高痤疮诊疗水平,规范痤疮的诊断和治疗,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种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痤疮的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工作。

三、诊断与评估1.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原因、病程、治疗经过、家族病史等。

2. 全面体检,观察皮损分布、形态、大小、颜色等,并进行痤疮严重度评估。

3.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如皮肤镜检查、皮肤活检等)和影像学检查(如面部摄影等),进行综合诊断。

四、治疗原则1. 轻度痤疮以药物治疗为主,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心理疏导等。

2. 中度痤疮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

3. 重度痤疮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五、药物治疗1. 抗生素类:主要用于轻、中度痤疮,可选用四环素、红霉素、美满霉素等。

2. 维甲酸类:适用于各类痤疮,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改善皮肤状况。

3. 抗皮脂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主要用于重度痤疮。

4. 避孕药:适用于女性患者,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改善痤疮症状。

5. 抗抑郁药:适用于伴有抑郁情绪的痤疮患者。

6. 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证,选用清热解毒、疏肝解郁、养血润燥等方剂。

六、物理治疗1. 光疗:如蓝光、红光、紫外光等,具有抗炎、杀菌、促进皮肤修复作用。

2. 激光治疗:如二氧化碳激光、脉冲激光等,可清除皮肤表面痘痘、改善皮肤质地。

3. ipl治疗:通过刺激皮肤胶原蛋白合成,改善皮肤状况。

七、护理与康复1. 保持皮肤清洁,每日清洁面部2-3次。

2. 避免用手挤压痤疮,以免引起感染、留下疤痕。

3. 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4.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态。

5. 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

八、质量控制与评价1. 建立痤疮诊疗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诊疗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

痤疮指南

痤疮指南
异维A酸的其他不良反应主要是皮肤黏膜干燥。开始阶段会有暂时的痤疮加重。5%的患者会有光敏感,关节和肌肉疼痛,在夜间行驶时发生严重夜盲,重度脱发,血三酰甘油可能升高。治疗开始前进行肝功能和血脂检查,并在治疗1个月后复查。如果均正常,就不需要进一步的血液检查。长期大剂量应用可引起骨骺畸形,如骨质增生、脊髓韧带钙化、骨质疏松。应注意异维A酸不能与四环素类药物同时应用,也不能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因为异维A酸与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协同诱发颅内压升高。维胺酯也可以替代异维A酸,但口服吸收略差,起效慢,不良反应相对较轻。
系统使用维A酸前,对患者的辅导和解说是非常重要的。应向患者说明维A酸能引起很多不良反应,特别是致畸胎作用。患者在治疗前1个月应严格避孕,直至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也应避孕。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怀孕了,必须采取流产处理。少数患者使用维A酸后会产生抑郁症状。有抑郁病史或家族中的患者用药要谨慎,一旦发生情绪波动或出现任何抑郁症状,应立即停药。
口服雌、孕激素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1)雌激素:①通过减少卵巢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引起的雄激素分泌过多,同时刺激肝脏的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合成(SHBG),降低血清中活性雌激素的浓度,起到抗皮脂分泌的作用。②雌激素可以增加SHBG合成量,减少游离睾酮量。③雌激素有缩小皮脂腺的体积并抑制皮脂腺细胞内脂质合成的作用。(2)孕激素:①为5-α还原酶抑制剂,它可以通过负反馈抑制作用,使血浆中的睾酮和脱氢睾酮量降低。②可以抑制皮脂腺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转化睾酮的能力。③醋酸环丙孕酮还可以阻断性激素与其受体结合。(3)雌激素和孕酮还可以直接作用在毛囊皮脂腺,减少皮脂分泌和抑制粉刺形成。
由于抗生素治疗痤疮主要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繁殖,而不是非特异性抗炎作用,故防止或减缓痤疮丙酸杆菌产生耐药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痤疮应规范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通常米诺霉素和多西霉素的剂量为100-200mg/d,可以1次或分2次口服,四环素1.0g/d,分2次空腹口服,红霉素1.0g/d,分2次口服。疗程6-12周。

2024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2024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2024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痤疮,又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但也可在成年人身上出现。

它的主要症状是痤疮疹、粉刺、脓疱和囊肿等。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中国医学会皮肤科分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编写了2024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该指南着重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痤疮的病情往往因人而异,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个人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指南提出了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痤疮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类,并根据不同类别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建议。

对于轻度痤疮,指南推荐外用药物治疗。

首选的外用药物包括经皮吸收性孕激素、苯甲硫脒类药、外用抗生素和外用维甲酸等。

这些药物能够减少皮脂分泌、抑制炎症反应和破坏痤疮病原菌,从而减轻痤疮症状。

此外,还可以使用光疗、化学剥脱和微针治疗等辅助治疗手段。

这些治疗方法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

对于中度和重度痤疮,指南推荐联合治疗,即内服药物联合外用药物。

内服药物主要包括口服孕激素、口服抗生素和口服异维甲酸等。

这些药物可以从内部调节激素平衡、抑制痤疮病原菌和降低皮脂分泌。

与此同时,外用药物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使药物作用更加直接和局部。

此外,指南还提到了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如维持皮肤清洁和饮食调理等。

值得一提的是,该指南还特别关注了痤疮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痤疮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不仅会对患者的外貌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压力。

因此,指南建议医生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

总之,2024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详尽和灵活的治疗方案,旨在帮助医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此外,指南还提供了关于痤疮的预防和日常护理的建议,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指南的发布将对改善痤疮患者的诊疗质量和临床疗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权威最完整-痤疮(痘痘)治疗指南

最权威最完整-痤疮(痘痘)治疗指南

【制定治疗指南的必要性】痤疮是一种有关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70-87%,对青少年的情绪和社会功能的影响超过了哮喘、癫痫。

不同的皮肤科医师和医疗工作者对痤疮的治疗存在巨大的差异。

有些治疗方法缺乏文献支持,有些甚至是对患者、社会以及患者的经济是有害的。

同时,对在皮肤科临床工作但又未经过正规皮肤科专科医师训练的医师特别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南来标准其治疗以便获得痤疮治疗的最正确效果。

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的证据和新的药物的出现,治疗指南也需定期更新。

【病理生理学因素】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痤疮发生的基本病理生理基础是皮脂腺的快速发育和皮脂的过量分泌,而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性激素支配的,皮脂腺是雄性激素的主要靶器官。

进入青春期后雄性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快速上升,睾酮在皮肤中经5-a复原酶的作用转化为二氢睾酮,后者与皮脂腺细胞的雄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雄性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快速发育和产生大量皮脂。

痤疮患者血浆中睾酮水平大部分较无痤疮者为高。

此外孕酮和肾上腺皮质中的脱氢表雄酮也有一定的促进皮脂分泌作用。

皮脂主要由角沙烯、蜡酯、甘油三酯和少量固醇及固醇酯组成,痤疮患者的皮脂中,蜡酯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的降低可能使得毛囊周围的必需脂肪酸减少,使得毛囊上皮发生角化过度。

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粉刺的形成始于皮脂腺毛囊的扩大,这种扩张继发于异常角化的角层细胞。

在毛囊漏斗下部,角质形成细胞细胞中板层颗粒减少,代之以大量张力细丝、桥粒和脂质包含体,这种角质细胞不易脱落,导致角层增厚和角质物堆积,使得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最终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

大量皮脂的分泌和排出障碍使得很易继发细菌感染,皮脂毛囊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糠秕马拉色菌,其中以痤疮丙酸杆菌为最重要,该菌为厌氧菌,皮脂的排出受阻正好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局部厌氧环境,使得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可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后者对皮肤以及毛囊有刺激性。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解读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解读

病因分类
01 03 05
聚合性痤疮
大量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脓肿 及囊肿,脓肿往往为多头
药物性痤疮
雄激素、糖皮质激素、含卤素的药物(例 如氟康唑片)等
化妆品痤疮
化妆品堵塞毛囊口,引起炎症,可发生化 妆品痤疮
02 04
爆发型痤疮
病情突然加重,突然出现多发炎症性融合 成片的痤疮
月经前痤疮
因雄激素水平增高,或雄激素与雌激素的 比例相对增高出现
2
皮肤科最常被诊断出痤疮,而白人患者最常被
诊断出的皮肤病是光化性角化病。
3
据报道,痤疮在黑人和西班牙裔女性中比在
白人、亚洲和印度大陆女性中更为普遍。
2
病因与分类
皮脂分泌过多
尤其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升高
细菌感染
痤疮丙酸杆菌
其它
遗传、药物、化妆品、职业、 精神因素等
痤疮的病因
毛囊皮脂腺道管堵塞
白介素1在漏斗部角质细胞粘性 增加起重要作用
04 酒渣鼻 05 药疹 06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
鉴别诊断
7 治疗与预后
治疗方法
A
一般 治疗
B
病因 治疗
C
对症 治疗
D
特殊 治疗
E
其它 治疗
一般治疗
01 健康的饮食 03 科学护肤
02 良好的生活习惯 04 心理疏导
病因治疗
A
抗高雄激素 血症
C
抗感染、抗炎
B
抑制皮脂腺脂 质分泌
D
停用诱发药物、 化妆品等
痤疮形成的四个核心事件
Moradi TS, et al. Nat Rev Dis Primers. 2015, 1:15029.

专业指南解读-中国痤疮治疗诊疗指南(皮肤科疾病)

专业指南解读-中国痤疮治疗诊疗指南(皮肤科疾病)

中国痤疮治疗诊疗指南(2014版)目录中国痤疮治疗诊疗指南(2014版) (1)1.痤疮的病理生理学 (1)2.痤疮的分级 (2)3.患者教育 (2)4.痤疮的局部治疗 (3)5.痤疮的系统治疗 (5)6.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9)7.痤疮的分级和联合治疗 (10)8.痤疮的维持治疗 (11)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为70% -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

临床医师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个别方法甚至会对患者造成损害。

因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痤疮的指南来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痤疮的治疗指南还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本指南是在2008年出版的痤疮指南基础上,根据使用者反馈及国内外痤疮研究进展进行了修订。

1.痤疮的病理生理学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遗传、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因素都可能与之相关。

雄激素作用下的皮脂腺快速发育和脂质大量分泌是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进入青春期后肾上腺和性腺的发育导致雄激素前体如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分泌增力,并在一系列雄激素代谢酶如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功能增强。

遗传背景下的皮肤内雄激素受体或相关雄激素代谢酶的表达或活性增强也是导致皮脂腺对雄激素过度敏感及脂质过量分泌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痤疮患者皮脂中存在过氧化鲨烯、蜡醋、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脂质成分改变,这些变化可以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及炎症反应。

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是痤疮发生另一重要因素和主要病理现象。

上皮细胞角化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最终形成显微镜下可见的微粉刺及临床肉眼可见的粉刺,促炎症因子白介素(IL)- lα、雄激素、游离脂肪酸及过氧化脂质可能与导管角化异常有关。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_2014修订版_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_2014修订版_

4.1.4 二硫化硒 2.5%二硫化硒洗剂具有抑制真菌、 寄生虫及细菌的作用,可降低皮肤游离脂肪酸含量。 用法为洁净皮肤后,将药液略加稀释均匀地涂布于脂 溢显著的部位,3~5 min 后用清水清洗。 4.1.5 其他外用药物 5%~10%硫磺洗剂和 5%~10% 的水杨酸乳膏或凝胶具有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和轻微 剥脱及抗菌作用,可用于痤疮治疗。外用抗菌、抗炎药 物用法一般建议点涂于皮损处,而外用维 A 酸类药物 由于具有抗微粉刺作用,建议在皮损处及痤疮好发部 位同时应用。疗程通常需 8~12 周或更长。 4.2 化学疗法
光动力疗法(PDT):外用 5-氨基酮戊酸(ALA)富 集于毛囊皮脂腺单位,经过血红素合成途径代谢生成 光敏物质原卟啉Ⅸ,经红光(630 nm)或蓝光(415 nm) 照 射 后 ,产 生 单 态 氧 ,作 用 于 皮 脂 腺 ,造 成 皮 脂 腺 萎 缩,抑制皮脂分泌,直接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等病原微 生物,改善毛囊口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角化和毛囊皮 脂腺开口的阻塞,促进皮损愈合,预防或减少痤疮瘢 痕。适应证:Ⅲ级和Ⅳ级痤疮,特别是伴有脂肪肝、肝 功能损害或高脂血症的痤疮患者。术后需避光 48 h, 以免产生光毒反应。轻、中度皮损患者可直接使用 LED 蓝光或红光进行治疗。
DOI:10.16761/ki.1000-4963.2015.01.020
52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5 年 44 卷第 1 期 J Clin Dermatol, January 2015, Vol.44, No.1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 修订版)
Guideline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ne (the 2014 revised edition)
3 患者教育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讨论稿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讨论稿

蝗速鏖壁型盘查2鲤墨生≥!鲞笙i塑』£!也旦!塑!鲤!:丛皇Y2塑!:y!!:≥!:丛壁:§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讨论稿)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关键词】痤疮;治疗指南【中图分类号】R758.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963(2008)05—0339-04痤疮是一种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70%~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

皮肤科医师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临床试验的文献支持;有些甚至对患者有伤害,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使患者的经济受损。

因此,对目前正在从事临床皮肤科工作而又未经正规皮肤科专科训练的临床医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痤疮指南来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

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

痤疮的治疗指南也需与时俱进。

定期更新。

339专家论坛等有关,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类型的痤疮如聚合性痤疮和暴发性痤疮,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2痤疮的分级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及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3度、4级:1级(轻度):仅有粉刺;2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3级(中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4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

1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因素3痤疮的局部治疗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引起痤疮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皮脂腺快速发育和皮脂过量分泌.而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激素支配的。

进入青春期后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快速升高.睾酮在皮肤中经5吨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二氢睾酮,后者与皮脂腺细胞的雄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雄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

部分痤疮患者血中睾酮水平较无痤疮者高。

此外孕酮和肾上腺皮质中的脱氢表雄酮也有一定的促皮脂分泌作用。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解读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解读

1、维甲酸
CH2OH 视黄醇
第一代非芳香维甲酸(最早用于痤疮的治疗)
COOH
C NH
COOC2H5
全反式维甲酸
异维甲酸 COOH
维胺脂
第二代单芳香维甲酸(主要用于银屑病的治疗)
COOC2H5
COOH
CH3O 阿维A酯
CH3O 阿维A酸
第三代多芳香维甲酸
CH3O
COOH
维甲酸—作用机制
抑制/减少微粉刺的数量 减少成熟粉刺 减少炎性皮损 促进毛囊上皮正常脱屑 增强其它药物的渗透
Guidelines for Treating Acne. Clin Dermatol 2004;22:439-444. Acne Guideline 2005 Update. SAMJ. 2005,95(11):883-92。
Expert Committee Recommendations for Acne Management. Pediatrics 2006;118;1188-1199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08 (讨论稿).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5): 339-342.
参加《指南》编写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邀请国内专家于2007年10月27 日在青岛召开了《中国痤疮治疗指南》研讨会,讨论了《指南》 制定的必要性,就《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达成了共识。
参会专家有 : 郑志忠 张建中 何黎 刘建航
三、痤疮的系统药物治疗
• 抗生素 • 维甲酸 • 抗雄性激素药物 • 雌激素 • 糖皮质激素 • 中医中药
1、抗生素(1)
• 是痤疮治疗中最常使用的药物 • 可以局部和系统使用,系统使用更有效 • 最常用:四环素类,特别是多烯环素、米诺环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汇总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汇总
此剂可以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使粉 刺溶解和排出。开始用药5~12d时皮肤有轻 度刺激反应,如局部潮红、脱屑绷紧或烧灼 感,但逐渐可以消失。故应从低浓度开始, 每日晚上应用一次,避免光照后增加刺激性, 症状改善后每周外用1次。
关于维A酸的注意事项
➢外用维A酸类药物多数受光和氧化物的影响; ➢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处理方法 ➢针对痤疮早期的皮损—微粉刺,应涂布整
• 1%盐酸氯林可霉素溶液也同样有效。
其它外用药物治疗
• 壬二酸 • 二硫化硒 • 5%~10%硫磺洗剂
【痤疮的抗生素治疗】
痤疮的抗生素治疗
• 口服抗生素是治疗痤疮,特别是中重度痤疮 重要的方法之一。
痤疮丙酸杆菌
• 在众多定植的微生物(包括表皮葡萄球菌、 痤疮丙酸杆菌、糠枇马拉色菌和其他革兰阴 性杆菌等)中,只有活的痤疮丙酸杆菌明确 与痤疮炎症反应加重密切关联,故选择针对 痤疮丙酸杆菌敏感的抗生素是重要的出发点。
个颜面部 ➢起效较慢,2-3月才有明显效果 ➢维持治疗的基础药物
外用药物治疗-维A酸类
(2) 13-顺维A酸凝胶: 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减少皮脂分泌, 每日1-2次。
(3) 第三代维A酸类药: 0.1%阿达帕林凝胶,每晚一次,治疗轻、中度 痤疮有较好疗效。0.1%他扎罗丁乳膏或凝胶, 隔天晚上使用一次,以减少局部刺激。
联合疗法3个月,包括全身应用四环素类者 • 4)伴有严重心理压力的痤疮患者(毁容恐惧症); • 5) 革兰阴性杆菌毛囊炎; • 6)频繁复发的需要重复和长程全身应用抗生素者。 • 7)由于某种原因想迅速痊愈的少数患者。
• 由于抗生素治疗痤疮有效的重要基础是抑制 痤疮丙酸杆菌繁殖,而不是以非特异性抗炎 作用为主,故防止或减缓痤疮丙酸杆菌产生 耐药十分重要,这就要求规范药物的剂量和 疗程。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全文)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全文)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全文)痤疮的局部治疗局部清洗用清水洗脸,祛除皮肤表面的油脂、皮屑和细菌的混合物。

但不能过分清洗。

忌挤压、搔抓粉刺。

此外,忌用油脂类、粉类护肤美容化妆品及含有糖皮质激素成分的软膏及霜剂。

外用药物治疗维A酸类药物①0.025%~0.1%维A酸霜或凝胶:此药可以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使粉刺溶解和排出。

开始用药5~12天时皮肤有轻微刺激反应,如局部潮红、脱屑,有紧绷或烧灼感,但可逐渐消失。

故应从低浓度开始使用,每晚应用1次,避免光照后增加药物刺激性,症状改善后每周外用1次。

②13-顺维A酸凝胶: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减少皮脂分泌,1次/日或2次/日。

③第2代维A酸类药:0.1%阿达帕林凝胶,每晚1次,治疗轻、中度痤疮有较好疗效。

0.1%他扎罗汀乳膏或凝胶,隔日晚上使用1次,以减少局部刺激。

过氧苯甲酰此药为过氧化物,外用后可缓慢释放出新生态氧和苯甲酸,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溶解粉刺及收敛作用。

可配制成2.5%、5%和10%不同浓度的洗剂、乳剂或凝胶,应从低浓度开始使用。

含有5%过氧苯甲酰及3%红霉素的凝胶可提高疗效。

抗生素红霉素、氯霉素或克林霉素(氯洁霉素)用乙醇或丙二醇配制,浓度1%~2%,疗效较好。

1%克林霉素磷酸酯溶液不含油脂和乙醇的水溶性乳液,适用于皮肤干燥和敏感的痤疮患者。

1%克林霉素溶液也同样有效。

壬二酸此药能减少皮肤表面、毛囊及皮脂腺内的菌群,尤其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抑制作用及粉刺溶解作用,对不同类型痤疮均有效。

可配成15%~20%的霜剂外用,其不良反应为局部红斑及刺痛。

二硫化硒 2.5%二硫化硒洗剂具有抑制真菌、寄生虫及细菌的作用,可降低皮肤游离脂肪酸含量。

用法为洁净皮肤后,用药液略加稀释均匀地涂布于脂溢明显的部位,约20分钟后再用清水清洗。

硫磺洗剂5%~10%硫磺洗剂具有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降低皮肤游离脂肪酸等作用,对痤疮丙酸杆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痤疮的异维A酸治疗口服异维A酸是治疗严重痤疮的标准方法,也是目前治疗痤疮最有效的方法。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 异维A酸作用于痤疮发病的所有病理生 理因素,治疗效果显著。
• 但考虑到它的副作用,异维A酸尽量不 作为轻型痤疮的首选治疗。
口服异维A酸的指征
1)严重的结节囊肿性痤疮及其变异形式; 2)伴有瘢痕形成的炎性痤疮; 3)对以下治疗没有效果的中度到重度的痤疮:采用联合疗法 3个月, 包括全身应用四环素类者; 4)伴有严重心理压力的痤疮患者(毁容恐惧症); 5) 革兰氏染色阴性毛囊炎;
• 复发是常见的,使用异维A酸疗法后必须局部 应用维甲酸维持治疗。
• 维A酸能引起很多副作用,最严重的是致畸胎作用。患者在治疗前一 个月应严格避孕,直至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妊娠试验阴性。如果在治 疗中怀孕的话,必须进行流产。 • 少数患者使用维A酸后会产生抑郁症状。有抑郁病史的患者用药要谨 慎。一旦发生情绪波动或出现任何抑郁症状,应马上停药。 • 异维A酸的其他副作用,主要是皮肤黏膜干燥。开始阶段会有暂时的 痤疮加重。5%的病例会有光敏感,关节肌肉疼痛,在夜间行驶时发 生严重夜盲,重度脱发,肝酯如甘油三酯可能升高。治疗开始前进行 肝酯和总胆固醇检查,并在治疗一个月后复查。如果均正常,就不需 要进一步的血液学检查。
口服孕激素治疗痤疮的作用机理
①为5a还原酶的抑制剂,它可以通过负反馈抑制 作用,使血浆中的睾酮和脱氢睾酮量降低。 ②可以抑制皮脂腺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转化睾酮 的能力。 ③醋酸环丙孕酮还可以阻断雄激素与其受体结合。
雌激素和孕酮还可以直接作用在毛囊皮脂 腺,减少皮脂分泌和抑制粉刺生成。
主要激素治疗: • Diane35(醋酸环丙孕酮+乙炔雌醇), 50-100mg/天服用3-6个月后有75-90%的 患者改善(禁用男性)。 • 醋酸环丙孕酮:双重作用,阻滞+抑制排 卵,在欧洲使用>20年。数月后皮脂抑制 达75%(禁用男性)。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2010版_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2010版_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2010版痤疮是一种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70%~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

皮肤科医师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临床试验的文献依据;有些甚至对患者有伤害,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使患者的经济受损。

因此对目前正在从事临床皮肤科工作而又未经正规皮肤科专科训练的临床医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痤疮指南来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痤疮的治疗也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重庆西南医院皮肤科尹锐1、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因素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阻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引起痤疮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皮脂腺快速发育和皮脂过量分泌,而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激素支配的。

进入青春期后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快速升高,睾酮在皮肤中经5-α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二氢睾酮,后者与皮脂腺细胞雄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雄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

部分痤疮患者血中睾酮水平较无痤疮者高。

此外孕酮和肾上腺皮质中的脱氢表雄酮也有一定的促皮脂分泌作用。

皮脂主要由角鲨烯、蜡酯、三酰甘油和少量固醇及胆固醇酯组成,痤疮患者的皮脂中蜡酯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的降低可使毛囊周围的必需脂肪酸减少,并促进毛囊上皮的角化。

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粉刺的形成始于皮脂腺毛囊的扩大,这种扩张继发于异常角化的角质细胞。

在毛囊漏斗下部,角质形成细胞中板层颗粒减少,代之以大量张力细丝、桥粒和脂质包含体,这种角质细胞不易脱落,导致角质层增厚和角质物堆积,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腺排出障碍,最终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

大量皮脂的分泌和排出障碍易继发细菌感染。

毛囊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其中以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最为重要。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解读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解读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解读《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至今已发布过3个版本,分别是2008 年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讨论稿),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修订版及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

距离2014版发布的指南已过去5年。

5年间,在痤疮领域的研究有不少进展,我们对痤疮有了进一步新的认识,有些旧的或者错误的认识需要淘汰。

我试图从患者的角度将本次更新的版本将要点给大家讲清楚,希望长痘痘的朋友能够从中获益。

01引言关于痤疮的发病率,上一版本是70-87%。

新版指南指出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

其实发病率的统计是比较难的,中国还缺乏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

无论是70%、87%还是95%,并无本质上差别,都说明了本病的发病率非常高。

而且是越来越高,为什么越来越高?国外许多学者认为痤疮是一种西方文明病。

什么意思?主要与西方的高糖高脂肪饮食有关。

而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富起来了。

年轻人的饮食结构已经与西方人相差无几。

所以我们在门诊上见到8,9岁的孩子开始长痤疮的越来越多。

新版指南指出,3-7%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

指南中没有给出这个比例的参考文献。

实际上,是否遗留瘢痕与痤疮严重程度个体差异或处理不当密切相关。

为避免留疤,应积极合理的治疗痤疮。

02发病机制1.在痤疮的发病机制方面,新版指南强调了遗传背景。

指出遗传因素在痤疮尤其是重度痤疮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于痤疮的遗传背景,我在之前有撰文探讨过。

看看痤疮高达95%的发病率,可想而知,导致痤疮的基因在我们人群中是多么普遍了。

关于痤疮的遗传因素,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从父母那里遗传的携带易感基因决定了我们是否会患上痤疮。

如果你患有痤疮,基因可能来自父母一方。

如果你没长痤疮,并不意味着你没有这些基因。

这些基因只有在条件合适的时候才会完全表达出来。

“您生来就有一把上膛的枪。

你需要避免任何触发扳机的因素”。

这些触发扳机-即导致长痘的因素主要是饮食(高糖、高乳制品)和生活习惯。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解读(部分)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解读(部分)
2
痤疮的病理生理 1. 皮脂分泌过多;
2. 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 3. 痤疮丙酸杆菌的增殖;
4. 炎症和免疫反应
痤疮的治疗环节
抗生素: 杀死微生物, 减少炎症反应
维甲酸类: 降低角化细胞增殖, 促进分化和凋亡
过氧化苯甲酰: 杀死微生物
激素, 口服异维A酸: 减少皮脂产生
维甲酸类: 减少炎症反应 (抑制 多形核白细胞游走)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解读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讨论稿),《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8 年 37 卷第 5 期 339 - 342
指南内容概要
1. 痤疮指南的制定背景与目的 2. 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因素 3. 痤疮的分级 4. 痤疮的局部治疗 5. 痤疮的抗生素治疗 6. 痤疮的维 A酸治疗 7. 痤疮的激素治疗 8. 痤疮的中药治疗 9. 痤疮的物理治疗 10. 痤疮的分级治疗 11. 痤疮的联合治疗 12. 痤疮的维持治疗
痤疮的中药治疗
中药疗法——分型论治,随症加减。
红色丘疱疹型痤疮——清泄肺胃
脓疱性痤疮——解毒散结
月经前痤疮——调理冲任 聚合性痤疮、色素沉着或瘢痕者——活血散瘀 针灸疗法 耳针疗法
饮食疗法
痤疮的物理治疗
光动力疗法(PDT) 单纯蓝光(415 nm) 蓝光与红光(630 nm)联合疗法 红光+5-氨基酮戊酸(5-ALA)疗法 果酸疗法 激光疗法 1450 nm激光、强脉冲光(IPL)、脉冲染料激光和点阵激光 其他治疗 1. 粉刺挑除 2. 结节和(或)囊肿内糖皮质激素注射 3. 囊肿切开引流
痤疮的联合治疗
口服抗生素 + 外用维A酸类制剂 ——轻、中度痤疮的标准疗法 口服异维A酸 外用过氧苯甲酰 物理疗法:红蓝光、光动力疗法、果酸疗法等

痤疮治疗指南

痤疮治疗指南

1.病理生理学因素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

痤疮发生的基本病理生理基础是皮脂腺的快速发育和皮脂的过量分泌,而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性激素支配的。

进入青春期后雄性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快速上升,睾酮在皮肤中经5-α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二氢睾酮,后者与皮脂腺细胞的雄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雄性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

部分痤疮患者血浆中睾酮水平较无痤疮者为高.此外孕酮和肾上腺皮质中的脱氢表雄酮也有一定的促进皮脂分泌作用.皮脂主要由角沙烯、蜡酯、甘油三酯和少量固醇及胆固醇组成,痤疮患者的皮脂中,蜡酯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的降低可使毛囊周围的必需脂肪酸减少,并促使毛囊上皮的角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粉刺的形成始于皮脂腺毛囊的扩大,这种扩张继发于异常角化的角层细胞。

在毛囊漏斗下部,角质形成细胞细胞中板层颗粒减少,代之以大量张力细丝、桥粒和脂质包含体,这种角质细胞不易脱落,导致角层增厚和角质物堆积,使得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最终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大量皮脂的分泌和排出障碍继发细菌感染.毛囊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糠秕马拉色菌,其中以痤疮丙酸杆菌为最重要,该菌为厌氧菌,皮脂的排出受阻正好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局部厌氧环境,使得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可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后者是导致痤疮炎症性损害形成的主要因素.此外,痤疮丙酸杆菌还可产生多肽类物质,趋化嗜中性白细胞、活化补体和使白细胞释放各种酶类,诱发或加重炎症。

除上述因素外,部分患者痤疮的发生还与机体的免疫状况等有关,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类型的痤疮如聚合性痤疮和爆发性痤疮,免疫反应发挥重要作用。

2.痤疮的分级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及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三度、四度:1级(轻度):仅有粉刺2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3级(中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4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3.痤疮的局部治疗局部清洗:应注意清水洗脸,除去皮肤表面的油脂及皮屑和细菌的混合物,但不能过分清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痤疮分 级是 痤疮 治疗 及疗 效评 价 的重要 依据 。无 论 是 按 照皮 损 数 目进行 分 级 的 国际 改 良分 类 法 . 还 是 按 照强 调皮 损 性 质 的痤疮 分 级 法对 痤 疮进 行 分 级 , 其 治疗 方 案 选 择 基 本 上 是 相 同的 。为 临 床 使 用 简 单 方 便 ,本 指 南 主 要 依 据 皮 损 性 质将 痤 疮 分 为 3度 和 4 级: 轻度 ( I 级) : 仅有粉刺 ;中度 ( Ⅱ级 ) : 炎性丘疹 ; 中度 ( 1 1 I 级) : 脓疱 ; 重度 ( Ⅳ级 ) : 结节 、 囊肿 。
Gu i d e l i n e f o r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f a c n e( t h e 2 0 1 4 r e v i s e d e d i t i o n )
中国痤疮 治疗指 南专 家组
【 关键词】 痤疮 ;诊疗指南 ;中 国 【 中图分类号】 R 7 5 8 . 7 3 3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0 — 4 9 6 3 ( 2 0 1 5 ) 0 1 — 0 5 2 — 0 6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 发 病率为 7 0 %~ 8 7 %,对 青 少年 的心 理 和社 交 影 响超 过 了哮喘和癫痫。临床医师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 差异 , 有 些 治疗 方 法 疗 效 不 肯定 , 缺 乏 循 证 医学 证 据 支持 , 个别 方法 甚至会 对 患者造 成损 害 。因此 , 制 定一 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痤疮 的指南来规范其治疗是非常 必 要 的 。当然 , 指南 不是 一成 不变 的 , 随着新 的循 证 医 学 证 据 和新 药 的研 发 ,痤 疮 的治 疗 指 南 还 需 与 时俱 进, 定 期更 新 。本指 南是 在 2 0 0 8年 出版 的痤 疮指 南基 础上 , 根 据 使用 者 反馈 及 国内外 痤疮 研 究进 展 进行 了 修 订
3 患者教 育
3 . 1 健康 教育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1 0 — 1 9 ; 修 回 日期 : 2 0 1 4 一 l 1 — 1 4
①饮食 : 限制可能诱发或加重痤疮的辛辣甜腻等 食物 , 多食蔬菜 、 水果 ; ② 日常生活 : 避免熬夜 、 长期接 触电脑 、 曝晒等 , 注意面部皮肤清洁 、 保湿和减少皮脂 分泌 , 保持大便通畅 ; ③心理辅导 : 痤疮 患者 , 特 别 是 重度痤疮患者较易引起焦虑 、 抑郁等心理问题 , 因此 , 对这类患者还需配合必要的心理辅导。 3 . 2 局部 清 洁 应 选 择清 水 或合 适 的 洁 面产 品 , 去 除皮 肤 表 面 多 余油脂 、 皮屑和细菌的} 昆 合物 , 但不能过分清洗。忌用 手挤压 、 搔抓粉刺和炎性丘疹等皮损 。
2 痤疮 的分 级
制仍未完全阐明。遗传 、 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大量分泌 、 毛 囊 皮 脂 腺 导管 角 化 、 痤疮 丙 酸 杆 菌 繁 殖 、 炎 症 和 免 疫反 应 等 因素都 可能 与之相 关 。 雄激素作用下 的皮脂腺快速发育和脂质大量分 泌是 痤 疮发 生 的病 理生 理基 础 。进入 青春 期后 肾上 腺 和性 腺 的发育 导致 雄激 素前体 如硫 酸脱 氢 表雄 酮 ( D H E A s ) 分 泌增 加 , 并 在一 系 列 雄激 素 代 谢 酶如 5 仅 一 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 的二氢睾酮 , 刺激皮脂 腺功能增强 。 遗传背景下的皮肤 内雄激素受体或相关 雄 激 素 代 谢 酶 的表 达 或 活性 增 强 也 是 导 致 皮 脂 腺 对 雄激素过度敏感及脂质过量分泌的重要因素之一。此 外, 痤疮患者皮脂中存在过氧化鲨烯 、 蜡酯 、 游离脂肪 酸含 量 增加 , 不 饱 和脂 肪 酸 的 比例增 加 及亚 油 酸含 量 降低等脂质成分改变 , 这些变化可以导致皮肤屏 障功 能受损 、 毛囊 皮 脂腺导 管 的角化 及 炎症反 应 毛 囊 皮 脂 腺 导 管 异 常 角化 是痤 疮 发生 另一 重 要 因素和主要病理现象 。上皮细胞角化使毛囊皮脂腺导 管堵塞 、 皮脂排 出障碍 , 最终形成显微镜下可见 的微
5 2
临床皮肤科 杂志 2 0 1 5年 4 4卷第 1 期
J C l i n D e r ma t o l , J a n u a r y 2 0 1 5 , V o 1 . 4 4 , N o .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诊 疗 指 南
中国痤 疮治疗指 南 ( 2 0 1 4修订版 )
1 痤 疮 的病理 生理 学
粉刺 及 临床 肉眼可 见 的粉刺 , 促 炎症 因子 白介素 ( I L ) 一 1 、 雄激素 、 游 离 脂 肪 酸 及 过 氧 化脂 质 可 能 与导 管 角
化异 常有 关 。
痤疮 是 毛囊 皮 脂腺 单 位 慢性 炎症 性 疾 病 , 发 病 机
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发生密切相关。微粉刺及粉 刺 的形 成 为具 有 厌 氧生 长 特 性 的痤 疮 丙 酸 杆 菌 增 殖 创 造 了 良好 的局 部环 境 。 目前 认 为 , 痤疮 丙 酸 杆菌 可 能 通 过天 然 免疫 、 获 得 性免 疫 及直 接 诱 导参 与 了痤 疮 炎 症 的发 生 发 展 。痤 疮 早 期 炎症 可 能 是 T o l l 样 受 体 ( T L R) 介 导 的天然 免 疫 反 应 所 致 , 诱 导 促 炎 症 因 子尤 其是 I L — l 释放 ; 随 着 疾病 发 展 , 获得 性 免 疫 反 应 放 大 了炎症 过 程 , 进一 步 导致 炎 症 因子 释放 及 中性 粒 细 胞 聚集 : 痤疮 丙 酸杆 菌 还 可 产 生 多 肽 类 物 质 , 直 接诱 发或加重炎症。在疾病后期 , 毛囊壁断裂 , 毛囊中的脂 质、 毛 发等 物质进 入 真皮 , 进一 步加 重 了炎症 反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