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课件)

合集下载

痤疮的形成、治疗与预防ppt课件

痤疮的形成、治疗与预防ppt课件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病因复杂。
如内分泌因素、皮脂腺活动与细菌感染、遗传因素、饮食和 生活习惯、药物(皮质激素霜)、化妆品、精神状态(包括 精神压力、劳累、抑郁焦虑的情绪)以及接触某些化学因子 (矿物油、碘、锂)均有关。
基本上包含了以下4个发病环节: 1、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 2、皮脂分泌过多 3、炎症免疫反应 4、痤疮丙酸杆菌感染
激性小,具有抗炎、抗增生和调节表皮细胞分化等作用。 副作用:光敏,使用时避光。
3、他扎罗汀—有明显的抗增殖和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
分化作用,疗效优于其他维A酸类药物。(适用于轻中度 痤疮)优点:无光敏;缺点:局部外用有轻到中度皮肤刺 激,点涂皮损处,5分钟后清水洗掉可减轻其不良反应。
口服用药
口服抗生素(疗程3-4月)
口服用药
皮质类固醇疗法—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
用于治疗暴发性痤疮,促进暴发性痤疮向普 通的炎症性痤疮转化。
光疗法
紫外线—杀灭痤疮丙酸杆菌,但可促使毛囊角化过 度和皮脂腺分泌亢进而加重粉刺。限制了紫外线对 痤疮的治疗。 蓝光(415nm)—杀灭细菌,抑制油脂分泌。前景广 阔,有待进一步开发。 红光(660nm)—高穿透性,有抗炎作用。还需要进 行更深入的研究。 激光—选择性破坏皮脂腺和痤疮皮损。
A皮肤附属器 B黑头粉刺 C白头粉刺 D炎性丘疹、脓疱 E结节、囊肿
黑头粉刺
白头粉刺
炎性丘疹
脓疱、结节、囊肿
后遗症
暂时性暗红色色素斑、色素沉着 疤痕
凹陷性疤痕 萎缩性疤痕 肥厚增殖性疤痕、疤痕疙瘩
心理问题
有研究指出有30%—50%患者存在与之相关的心理问题,他 们所感受到的社会的、心理的、情感的创伤与罹患哮喘、癫 痫的患者相当。需要适当的心理干预。

痤疮治疗指南

痤疮治疗指南

1.病理生理学因素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

痤疮发生的基本病理生理基础是皮脂腺的快速发育和皮脂的过量分泌,而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性激素支配的。

进入青春期后雄性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快速上升,睾酮在皮肤中经5-α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二氢睾酮,后者与皮脂腺细胞的雄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雄性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

部分痤疮患者血浆中睾酮水平较无痤疮者为高。

此外孕酮和肾上腺皮质中的脱氢表雄酮也有一定的促进皮脂分泌作用。

皮脂主要由角沙烯、蜡酯、甘油三酯和少量固醇及胆固醇组成,痤疮患者的皮脂中,蜡酯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的降低可使毛囊周围的必需脂肪酸减少,并促使毛囊上皮的角化。

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粉刺的形成始于皮脂腺毛囊的扩大,这种扩张继发于异常角化的角层细胞。

在毛囊漏斗下部,角质形成细胞细胞中板层颗粒减少,代之以大量张力细丝、桥粒和脂质包含体,这种角质细胞不易脱落,导致角层增厚和角质物堆积,使得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最终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

大量皮脂的分泌和排出障碍继发细菌感染。

毛囊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糠秕马拉色菌,其中以痤疮丙酸杆菌为最重要,该菌为厌氧菌,皮脂的排出受阻正好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局部厌氧环境,使得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可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后者是导致痤疮炎症性损害形成的主要因素。

此外,痤疮丙酸杆菌还可产生多肽类物质,趋化嗜中性白细胞、活化补体和使白细胞释放各种酶类,诱发或加重炎症。

除上述因素外,部分患者痤疮的发生还与机体的免疫状况等有关,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类型的痤疮如聚合性痤疮和爆发性痤疮,免疫反应发挥重要作用。

2.痤疮的分级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及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三度、四度:1级(轻度):仅有粉刺2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3级(中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4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3.痤疮的局部治疗局部清洗:应注意清水洗脸,除去皮肤表面的油脂及皮屑和细菌的混合物,但不能过分清洗。

专业指南解读-中国痤疮治疗诊疗指南(皮肤科疾病)

专业指南解读-中国痤疮治疗诊疗指南(皮肤科疾病)

中国痤疮治疗诊疗指南(2014版)目录中国痤疮治疗诊疗指南(2014版) (1)1.痤疮的病理生理学 (1)2.痤疮的分级 (2)3.患者教育 (2)4.痤疮的局部治疗 (3)5.痤疮的系统治疗 (5)6.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9)7.痤疮的分级和联合治疗 (10)8.痤疮的维持治疗 (11)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为70% -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

临床医师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个别方法甚至会对患者造成损害。

因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痤疮的指南来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痤疮的治疗指南还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本指南是在2008年出版的痤疮指南基础上,根据使用者反馈及国内外痤疮研究进展进行了修订。

1.痤疮的病理生理学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遗传、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因素都可能与之相关。

雄激素作用下的皮脂腺快速发育和脂质大量分泌是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进入青春期后肾上腺和性腺的发育导致雄激素前体如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分泌增力,并在一系列雄激素代谢酶如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功能增强。

遗传背景下的皮肤内雄激素受体或相关雄激素代谢酶的表达或活性增强也是导致皮脂腺对雄激素过度敏感及脂质过量分泌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痤疮患者皮脂中存在过氧化鲨烯、蜡醋、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脂质成分改变,这些变化可以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及炎症反应。

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是痤疮发生另一重要因素和主要病理现象。

上皮细胞角化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最终形成显微镜下可见的微粉刺及临床肉眼可见的粉刺,促炎症因子白介素(IL)- lα、雄激素、游离脂肪酸及过氧化脂质可能与导管角化异常有关。

中国痤疮治疗诊疗指南(全文)

中国痤疮治疗诊疗指南(全文)

中国痤疮治疗诊疗指南(全文)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为70%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

临床医师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个别方法甚至会对患者造成损害。

因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痤疮的指南来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痤疮的治疗指南还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本指南是在痤疮指南基础上,根据使用者反馈及国内外痤疮研究进展进行了修订。

1.痤疮的病理生理学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遗传、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因素都可能与之相关。

雄激素作用下的皮脂腺快速发育和脂质大量分泌是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进入青春期后肾上腺和性腺的发育导致雄激素前体如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分泌增力,并在一系列雄激素代谢酶如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功能增强。

遗传背景下的皮肤内雄激素受体或相关雄激素代谢酶的表达或活性增强也是导致皮脂腺对雄激素过度敏感及脂质过量分泌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痤疮患者皮脂中存在过氧化鲨烯、蜡醋、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脂质成分改变,这些变化可以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及炎症反应。

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是痤疮发生另一重要因素和主要病理现象。

上皮细胞角化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最终形成显微镜下可见的微粉刺及临床肉眼可见的粉刺,促炎症因子白介素(IL)- lα、雄激素、游离脂肪酸及过氧化脂质可能与导管角化异常有关。

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发生密切相关。

微粉刺及粉刺的形成为具有厌氧生长特性的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创造了良好的局部环境。

目前认为,痤疮丙酸杆菌可能通过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及直接诱导参与了痤疮炎症的发生发展。

痤疮课件(共33张PPT)

痤疮课件(共33张PPT)
职业性痤疮:接触石油、焦油等所致。
眼观察囊肿就像一个 (白头粉刺,黑头粉刺) (丘疹,脓疱,结节,囊肿 )
(1)发病年龄:多发于15-30岁的青年男女。
(1) 发病年龄:好发于青年男女;
覆了膜的凹洞,如果
毛囊口 非炎性损害 →
炎性损害
囊肿在组织下破裂愈
一、病因学(Etiology) (一) 文献资料
痤疮
定义(Definition)
痤疮(acne vulgaris)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 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 结节、囊肿及瘢痕,好发于面背、胸等富含皮脂 腺的部位。
一、病因学(Etiology) (一) 文献资料
1、 年龄:痤疮,15-25岁发病者约占95%绝大多
寄生于毛囊内痤疮棒状杆菌大量繁殖
5、 因某种疾病而切除睾丸的患者,痤疮自然 (1)发病年龄:多发于15-30岁的青年男女。
轻者仅以外用药治疗即可,使用消炎、杀菌或轻度角质剥脱的药物。
一(一、) 文病献因资学料(痊Etiolo愈gy) 或因某钟疾病而用睾丸素治疗的患者,可

发生痤疮或原有痤疮加重。 4、糖皮质激素: 抗炎。
(二) 丘疹
以红色丘疹为主, 属于有炎性痤疮。肉 眼观察可以看到丘疹 一般位于毛囊的顶部, 是在表皮下产生的一 个小而硬的红肿块。
(三)脓疱
以红色丘疹为主, 丘疹中央可见白色或 淡黄色脓包。破溃后 可流出黏稠的脓液, 常为继发感染所致。。
(四)结节 炎症向深部发展,
皮损处呈硬节状。初 期触摸时较痛。与丘 疹及脓疱不同的是它 的囊壁破裂在皮肤较 深处。结节化脓破溃 后通常会将炎症扩散 到临近的毛囊并留下 疤痕。
泄不良,老化角质细胞堆积过厚,导致毛囊 堵塞而局部隆起。

2024版痤疮的治疗ppt课件

2024版痤疮的治疗ppt课件

痤疮的治疗ppt课件•痤疮概述•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目录•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总结与展望痤疮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发病机制痤疮好发于面颊、额部、下颌和胸背部等皮脂溢出部位,皮损初起多为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如白头粉刺及黑头粉刺。

皮损加重后可形成炎症丘疹,顶端可有小脓疱,继续发展可形成大小不等的红色结节或囊肿,挤压时有波动感,甚至可化脓形成脓肿,破溃后常形成窦道和瘢痕。

分型根据皮损性质,痤疮可分为粉刺型、丘疹型、脓疱型、结节型、囊肿型、聚合型等。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及分型VS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皮损特点等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痤疮的严重程度分级是痤疮治疗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鉴别诊断需要与玫瑰痤疮、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玫瑰痤疮多发生于中年人,皮损多位于鼻部及周围;毛囊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炎症,皮损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脂溢性皮炎多发生于头面部及胸背部等皮脂溢出部位,表现为红斑性皮疹,表面附着油腻性鳞屑或痂皮。

药物治疗维A酸类药物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壬二酸类药物抗生素如四环素、多西环素等,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和中性粒细胞趋化,并使面部皮脂中游离脂肪酸浓度下降。

异维A酸可减少皮脂分泌,控制异常角化和黑头粉刺的形成,并抑制痤疮丙酸杆菌。

抗雄激素药物如螺内酯、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等,可抑制雄激素分泌,减少皮脂分泌。

药物选择与使用注意事项根据病情选择药物轻度痤疮可单用外用药物治疗,中、重度痤疮需联合系统药物治疗。

注意药物副作用如维A酸类药物可能会引起皮肤刺激症状,过氧化苯甲酰可能会引起皮肤干燥、脱屑等。

遵医嘱用药不要自行购买和使用药物,特别是处方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有些药物可能会与痤疮治疗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或增加副作用,因此在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

非药物治疗光疗及激光治疗红蓝光照射01强脉冲光(IPL)02激光治疗03化学剥脱术果酸换肤水杨酸换肤粉刺挤压术微针治疗射频治疗030201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常见并发症介绍炎症性痤疮囊肿性痤疮聚合性痤疮预防措施建议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避免过度清洁和刺激。

痤疮治疗指南

痤疮治疗指南

1.病理生理学因素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

痤疮发生的基本病理生理基础是皮脂腺的快速发育和皮脂的过量分泌,而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性激素支配的。

进入青春期后雄性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快速上升,睾酮在皮肤中经5-α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二氢睾酮,后者与皮脂腺细胞的雄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雄性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

部分痤疮患者血浆中睾酮水平较无痤疮者为高.此外孕酮和肾上腺皮质中的脱氢表雄酮也有一定的促进皮脂分泌作用.皮脂主要由角沙烯、蜡酯、甘油三酯和少量固醇及胆固醇组成,痤疮患者的皮脂中,蜡酯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的降低可使毛囊周围的必需脂肪酸减少,并促使毛囊上皮的角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粉刺的形成始于皮脂腺毛囊的扩大,这种扩张继发于异常角化的角层细胞。

在毛囊漏斗下部,角质形成细胞细胞中板层颗粒减少,代之以大量张力细丝、桥粒和脂质包含体,这种角质细胞不易脱落,导致角层增厚和角质物堆积,使得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最终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大量皮脂的分泌和排出障碍继发细菌感染.毛囊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糠秕马拉色菌,其中以痤疮丙酸杆菌为最重要,该菌为厌氧菌,皮脂的排出受阻正好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局部厌氧环境,使得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可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后者是导致痤疮炎症性损害形成的主要因素.此外,痤疮丙酸杆菌还可产生多肽类物质,趋化嗜中性白细胞、活化补体和使白细胞释放各种酶类,诱发或加重炎症。

除上述因素外,部分患者痤疮的发生还与机体的免疫状况等有关,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类型的痤疮如聚合性痤疮和爆发性痤疮,免疫反应发挥重要作用。

2.痤疮的分级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及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三度、四度:1级(轻度):仅有粉刺2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3级(中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4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3.痤疮的局部治疗局部清洗:应注意清水洗脸,除去皮肤表面的油脂及皮屑和细菌的混合物,但不能过分清洗。

最新痤疮的治疗20幻灯片课件

最新痤疮的治疗20幻灯片课件

α-酮戊酸(ALA) +光:痤疮
治疗前
治疗3次后
3次治疗:光敏化蓝光(BLU-U)和α-酮戊酸(Levulan 为ALA在美国的商品名)
光动力疗法:ALA和PDL(脉冲染料激光)
治疗前
治疗后3个月
Photos courtesy of Dr. Mark Nestor
Benzoyl Peroxide
A step-wise approach to acne therapy
Ref: Webster,MD,PhD:Acne . Dermatol 1996,8:237-268
疗效差的原因
• 诊断错误 • 痤疮分级错误和不合适的治疗方案 • 用药指导不够 • 患者的心理问题 • 依从性问题 • 治疗的副作用 • P.acne耐药及药物的释放问题 • 不恰当地使用Isotretinone • 局部处理不当 • 毛囊中药物浓度 • SER (>2.5ug/cm2.min) • G-细菌性毛囊炎、yeast问题、葡萄球菌问题等
低于1/500。
红霉素与氯洁霉素
• 抑制P.acne,但容易引起耐药,氯洁霉素与红 霉素有交叉耐药性,氯洁霉素与红霉素具有协 同诱导耐药性
• 口服红霉素,皮脂腺内难以达到耐药菌MIC, 故口服治疗常无效,而氯洁霉素不能口服。
• 外用高浓度的红霉素,皮脂腺内药物浓能达到 和超过耐药菌MIC 红霉素具有抗炎作用
• 无论是系统用药还是局部用药,即使是最成功 的治疗,P.acne 也不会被彻底消灭。
复方制剂
• 1.2%醋酸锌&4%红霉素 • 2%红霉素&0.05%Tretinoin • 3%红霉素&5%BPO
– 必麦森(Benzamycine)

寻常痤疮治疗指南ppt课件

寻常痤疮治疗指南ppt课件

使用或患者要求怀孕时告知妊娠风险
+ 壬二酸辅助治疗痤疮有效,推荐用于炎症后着色异常
的治疗,孕 B 类药物
+ 5% 氨苯砜凝胶外用推荐用于炎症性痤疮,特别是成年
女性,孕 C 类药物
+ 硫磺、烟酰胺、磺胺醋酰钠、间苯二酚、氯化铝和锌
剂治疗痤疮的推荐证据有限
+
推荐系统性抗生素用于中重度痤疮和对局部治疗抵抗的

对于患肾上腺雄激素过多症的患者,推荐低剂量口服糖
皮质激素用于痤疮
【不推荐使用口服避孕药】

• •
妊娠
现患乳腺癌 哺乳期
• • • • • •
高血压患者≥160/110mmHg 大手术后长期制动 现患或既往有缺血性心脏病 有脑血管意外病史 头痛 病毒性肝炎活动期 严重的失代偿性肝硬化

• • • •
制红霉素的使用
+
除外四环素和大环内酯类的其它系统性抗生素治疗痤疮证据有 限,不鼓励使用。甲氧苄啶 / 磺胺甲 噁 唑和甲氧苄啶的使用应 限定为无法耐受四环素类或治疗抵抗的患者
【激素性药物的推荐】
• • • 含雌激素的避孕药有效,且推荐用于女性炎性痤疮 螺内酯对于特定女性痤疮患者有效 口服糖皮质激素可能对重度炎症性痤疮(同时在接受标 准治疗)暂时有效
JAAD 2016
4
+ 过氧化苯甲酰或联合红霉素/克林霉素可有效治疗痤疮 + 推荐作为单药治疗轻度痤疮
+ 可与外用维A酸类或系统抗生素治疗中重度痤疮
+ 过氧化苯甲酰有效预防细菌耐药,推荐用于正接受外
用或系统使用抗生素治疗患者
+ 外用抗生素可有效治疗痤疮,但不推荐单药使用,因有细

(推荐课件)痤疮的防御及治疗PPT幻灯片

(推荐课件)痤疮的防御及治疗PPT幻灯片

脓疱
7、囊肿在结节的基础上,毛囊皮脂腺结构内大量脓细胞的聚集,既有脓液、细菌 残体、皮脂和角化物,又有炎症浸润。把毛囊皮脂腺结构完全抻破,但并不形成 囊壁,触摸起来有囊肿样感觉,压之可有脓、血溢出。
7
02 痤疮治疗的注意项
8
·树立早期治疗观点
痤疮在早期应该积极治疗,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更需要早期 干预及治疗,否则容易引起囊肿、结节,足够疗程
痤疮治疗需要维持和巩固一定的疗程.通常治疗的时间:轻型痤疮l—3个月,重型痤疮3— 6个月,在这其中均应配合使用医学护肤品。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日晒、辐射,尽量少食香、辣、甜食物,用温水 洗脸。
12
03 痤疮治疗的误区
13
痤疮治疗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认为痤疮只是一种在青春期发生的疾病,随着年龄增长会自行消退,无须重视治疗和防护; 误区二:在治疗过程中缺乏系统性治疗,只是追求见效快,不考虑外用药物及护肤品含有激素、抗生素成分的 带来的相关问题; 误区三:外用药物如硫磺洗剂、过氧苯甲酰凝胶、维A酸等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皮肤出现红斑、干燥、脱屑及 瘙痒等不良反应,导致皮肤敏感;使患者不能坚持治疗,影响疗效。 ps:配合应用能防治痤疮又可恢复皮肤屏障功能的医学护肤品是不可或缺和十分必要的; 误区四:轻型痤疮直接使用含激素类药品来处理,使痤疮日趋严重。 ps:使用祛痘退痕且能恢复皮肤屏障功能的医学药妆护肤品,可以改善肤质,从防痘做起; 误区五:缺乏维持治疗防护的理念,很多人皮损刚刚开始好转,不坚持护理预防,使痤疮再发; 误区六:忽略复发因素,如日晒、辐射,贪吃香、燥、甜、辣食物等 可诱发或加重痤疮。 因此,正确认识痤 疮的病因及治疗原则.才提高疗效,“祛痘”与“防痘”结合,达到治疗与美容的双重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避免。
2020-11-29
18
痤疮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
• 过去25年来,痤疮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有了显著的上升,在英国达到62%。现在已经成 为国际问题。
• 由于抗生素治疗痤疮有效的重要基础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繁殖,而不是以非特异性抗炎 作用为主,故防止或减缓痤疮丙酸杆菌产生耐药十分重要。
2020-11-29
13
过氧化苯甲酰的局部使用
• 过氧化苯甲酰具有强有力的抗菌效应,起效较口服抗生素起效慢,迄今无耐药报道。 • 对轻到中度痤疮有效,每天1次或2次用于整个受累部位。 • 过氧化苯甲酰有5%、10%凝胶和霜剂及洗剂,对敏感皮肤、非常年轻及紧张的患者用低
浓度;胸、肩、背部用高浓度和洗剂 。
2020-11-29
2020-11-29
12
过氧化苯甲酰的局部使用
• 过氧化苯甲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痤疮的制剂,具有轻度但明显的角质松解作用,因 而能溶解粉刺,同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而发挥非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可单独用于治疗轻 度痤疮。
• 过氧化苯甲酰外用后可缓慢释放出新生态氧和苯甲酸,可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溶解粉刺。
2020-11-29
2020-11-29
21
痤疮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
抗生素治疗痤疮应注意如何避免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包括: ①避免单独使用治疗痤疮,特别是长期局部外用; ②治疗开始要足量,一旦有效后不宜减量维持; ③治疗后2~3周无反应时要及时停用或换用抗生素,并注意患者的依从性和区别革兰阴
性杆菌毛囊炎; ④要保证足够的疗程,并避免间断使用; ⑤痤疮丙酸杆菌是正常皮肤的寄生菌,治疗以有效抑制其繁殖为目的,而不是达到完全的
目。
2020-11-29
7
痤疮的国际改良分类法(根据皮损数目)
• I级——以粉刺为主,有少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少于30。 • II级——有粉刺,中等数量的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为31-50。 • III级——有大量丘疹和脓疱,偶见大的炎性皮损,总病灶数为51-100,结节少于3个。 • IV级——结节/囊肿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总病灶数超过100个,结节/囊肿多于3个。
2020-11-29
16
口服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 四环素类是研究最广泛的,在痤疮的治疗中发挥抗菌作用和非抗菌作用。在非抗菌方面:抑 制细菌脂酶、抗炎症活性以及免疫抑制是最重要的。
• 对环素类而言,已发现有11种不同的抗炎症效应,包括: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抑制细胞 因子的分泌、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及直接抑制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
• 皮脂分泌过多(雄激素的影响) • 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堵塞 • 细菌感染(痤疮丙酸杆菌) • 炎症和免疫反应
2020-11-29
4
【痤疮的分级】
• 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 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及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三度、四级。
2020-11-29
5
痤疮分级方法 (分级中强调皮损的性质,不考虑皮损的数量)
• 这些被用于许多其他疾病,但是在痤疮中,抗菌效应是最重要的。
2020-11-29
17
痤疮的抗生素治疗
• 在痤疮治疗中可选择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最常用的是四环素类,特别是多西环素、米诺环 素、甲基赖氨酸四环素、以及一代的四环素类。
• 红霉素也经常使用包括局部和系统使用。克林霉素也是如此。磺胺甲基异恶唑也常使用。 • 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宜选择,一般无效。 • 对系统性感染目前主要或常用的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等选择中应注
• 1级(轻度):仅有粉刺 • 2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 • 3级(中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 • 4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
2020-11-29
6
• 分级对治疗很重要。同时分级也比较困难和具有主观性,特别是采用不同的皮损的数目 进行严重性评价的时候。最简单的分级方法是根据主要损害的类型,而不考虑损害的数
14
痤疮的抗生素治疗
2020-11-29
15
痤疮的外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素治疗
• 抗生素是痤疮治疗中最常使用的药物,可以局部和系统使用,系统使用更有效。
• 外用抗生素:红霉素、氯霉素或氯洁霉素,用酒精或丙二醇配制,浓度为1%~2%,疗 效较好。1%氯林可霉素磷酸酯溶液系不含油脂和酒精的水溶性乳液,适用于皮肤干燥和 敏感的痤疮患者。1%盐酸氯林可霉素溶液也同样有效。
19
口服抗生素的剂量
• 正确的剂量对防止耐药是最基本的。 • 虽然低剂量是有效的,也可以增加细菌耐药。 • 因此主张高剂量和足疗程以增加疗效而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2020-11-29
20
口服抗生素的剂量
• 口服环素类药物治疗痤疮的最佳剂量 • 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每日剂量为100~200mg,可以一次或分2次口服; • 四环素每日0.5~1.0g,分2次空腹口服; • 红霉素1.0g,分2次口服。 • 疗程不少于6 周,但不宜超过12周。
2020-11-29
11
局部维甲酸的使用
• 不同的局部维甲酸制剂有全反式维甲酸(tretinoin)、阿达帕林(adapalene)、异维A酸 (isotretinoin),具有类似的效果和相同的常见副作用。
• 开始使用时有局部的刺激作用,其中阿达帕林引起的局部刺激最小。在干燥的气候地区比 海岸地区更明显。因此,高原地区更适合用霜剂,而在沿海地区则用凝胶剂。
2020年《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课件)
Dr.Feng
2020-11-29
1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
郑志忠 朱学骏 曾凡钦 李恒进 郝飞 朱文元 何黎 郑敏 赖维 张建中 刘健航 项蕾红 吴艳
2020-11-29
2
• 【制定治疗指南的必要性】 • 【前言】
2020-11-29
3
【病理生理学因素】
2020-11-29
8
痤疮的局部治疗
2020-11-29
9
局部清洗
• 应注意清水洗脸,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及皮屑和细菌的混合物,但不能过分清洗。 • 忌用手挤压、搔抓粉刺。 • 在泌油高峰尚未得到控制之前,原则上不应使用油膏类化妆品。
2020-11-29
10
局部维甲酸的使用
• 外用维甲酸具有多方面的对抗痤疮的作用:1)抑制/减少微粉刺的数量;2)减少成熟的 粉刺;3)减少炎症损害;4)促进毛囊上皮的正常角化;5)抗炎症;6)增加其他药物的 穿透;7)通过抑制微粉刺维持消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