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故居断想
蒲松龄故居寻访过程50字
蒲松龄故居寻访过程50字During my visit to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Pu Songling, I was overwhelmed by a sense of reverence and admiration for the renowned writer. Walking through the ancient courtyard and exploring the rooms where he lived and worked, I felt a deep connection to his literary legacy.参观蒲松龄故居时,我感到对这位著名作家的崇敬和钦佩。
走过古老的庭院,探索他生活和工作的房间,我对他的文学遗产产生了深深的情感联系。
As I wandered through the various rooms of the residence, I imagined Pu Songling immersed in his writing,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his surroundings and channeling his creativity into timeless stories. The tranquility of the courtyard and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buildings added to the aura of literary excellence that permeated the atmosphere.当我漫步穿过故居的各个房间时,我想象着蒲松龄沉浸在他的写作中,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灵感,将他的创造力注入永恒的故事中。
庭院的宁静和建筑物的传统风格增添了一个文学氛围,弥漫在整个环境中。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aspects of the residence was the attention to detail in the design and layout of the buildings. Each room seemed to have a story of its own, with intricate wood carvings, ornate furni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artwork adorning the walls. It was evident that every aspect of the residence had been carefully crafted to reflect Pu Songling's refined taste and appreciation for beauty.故居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是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中对细节的关注。
9蒲松龄故居散记
蒲松龄故居散记古老的齐鲁大地,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山东淄河边上,有一个小小的村庄——蒲家庄,我国17世纪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就诞生在那里。
蒲松龄虽不像孔子那样创立了影响整个中华民族思想的儒家学说,但他却用一支神奇的妙笔,借狐仙鬼怪之事,刺贪赃暴虐之世,以独特的视觉,高超的笔法,为后世留下一部脍炙人口的著作《聊斋志异》,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长廊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1999年初春,我有幸参观了蒲松龄故居——聊斋,至今记忆犹新。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他生于明崇祯13年(1640年),卒于清康熙54年(1715年)。
“读书、教书、著书”这六个字,完成了他76个春秋的历史,记载了他酸甜苦辣和艰辛坎坷的人生旅程。
故居大门前,悬挂着郭沫若先生于1962年题写的“蒲松龄故居”金字门匾。
走进大门,迎面照壁前是蒲松龄先生洁白的半身汉白玉雕像,面目慈祥,两眼闪着睿智的光芒。
走进一个小花园,几尊怪石立在花草丛中,穿过两道拱门,便来到故居的主体部分——北院。
聊斋正房三间,蒲松龄就出生在这里。
正面墙上高悬“聊斋”二字,下面挂着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的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房内陈列着蒲松龄生前用过的东西。
蒲松龄一生坎坷多桀。
他虽自幼聪明过人,19岁初应试,即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但以后却屡试不弟,和当时的许多汉族平民读书人一样,他差点儿成了清朝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历史是公正的,它使天才最终能找到适合于表现自己的形式。
仕途的坎坷和社会的黑暗,使蒲松龄由一个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读书人,变成一个淡泊功名、退隐书塾的教书先生,这其间包含了多少悲愤、幽怨和痛苦的抗争。
正是由于仕途的坎坷,使他更多地接触和体验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能在民间文学的花丛中采花酿蜜。
据说,暮年的蒲松龄结束了他30多年的舌耕生涯,在村东满井边设茶摊,用清茶、红枣招待过往的行人,搜集创作素材,将满腔怨愤化作洋洋洒洒的二百万字的《聊斋志异》。
游蒲松龄故居脚本
游蒲松龄故居脚本镜头号画面说明(内容)声音(解说词及音乐)1 (黑起)一座幽静古朴的庭院,其建筑保持着青砖、白墙、草顶的北方农村小院的风格。
(背景音乐《夜莺》逐渐响起。
)沉着稳重的男声:蒲松龄的故居位于淄博一个叫蒲家庄的幽僻山村。
进入村口,走上一条贯穿东西长长的青石板路,东行200多米就来到了蒲松龄故居大门口。
2 镜头拉近,逐渐显现门楣上悬挂着的匾额“蒲松龄故居”。
黑漆的门楣上悬挂的郭沫若题写的“蒲松龄故居”几个字。
3 摇镜头,慢慢呈现垂柳松柏,山石水池。
拾阶而走,跨过门槛,几株袅袅婀娜的垂柳和参天的松柏伫立在眼前,据说这都是蒲公当年亲自栽种的,预示着他的铮铮傲骨。
4 两旁树木环绕,镜头穿过一个八角门。
“聊斋园”全景。
从前院向北,穿过一个八角门,就到了闻名遐迩的聊斋院。
北边的聊斋正房,是蒲松龄生活的老屋。
5 蒲松龄画像。
镜头由下至上,逐渐靠近画像。
走进正房,正面墙上挂着清代著名画家朱湘鳞画的蒲松龄画像,两边是郭沫若手书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6 画下长几上放着灵璧石、三星石等珍玩。
窗台上放着锡灯、烟袋等,桌上摆着砚台、手炉、笔筒等。
正房里右边是书屋,这是蒲松龄写文章、会客及小憩的地方,当年,蒲松龄就是在这里创作了《聊斋志异》这部鸿篇巨制。
7 井旁的石碑上,镌刻着矛盾先生题字——“柳泉”。
沿台阶而下一百米,有一处小山谷,谷底平缓处有青色石灰砌成的平台,中有一井,深约丈许。
据说蒲公在世时,这儿垂柳依依,花开四季,井水常满,外溢为溪,因名“柳泉”。
8 插入制作好的或以前拍摄的有关蒲松龄在柳泉搭草棚,邀路人品茶聊天相传蒲公当年为了搜集创作素材,曾在路旁的山坡上塔起草棚,就用这清洌甘美的柳泉的影像。
水,沏上菊花茶,请过往行人、乡农野老在此驻足小憩,抽烟品茗,谈说奇闻趣事,议论民间疾苦。
客商行旅,自然博闻广见;乡农野老,亦不乏锦心绣口。
于是,蒲公搜奇集异,日积月累,更兼自己一生坎坷,阅历深广,遂‘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寒冷凝冰。
游蒲松龄故居有感
游蒲松龄故居有感
游览蒲松龄故居,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和丰富。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旅游体验,也让我更加喜爱我的祖国。
蒲松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作品。
他的故居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是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非常有特色。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蒲松龄先生独特的创作灵感和他的卓越文学成就。
在游览蒲松龄故居的过程中,我欣赏到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蒲松龄先生曾经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包括笔、墨、纸和砚。
这些宝物不仅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它们的使用也反映出了蒲松龄先生对于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
此外,在故居内还看到了蒲松龄先生曾经创作的一些手稿和信件。
这些信件和手稿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更能够让我们了解到蒲松龄先生的人生态度和文学风格。
通过这些信件和手稿,我们可以
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蒲松龄先生是如何成为一名文学家的,以及他在作品创作中的一些思考和启示。
游览蒲松龄故居,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和丰富。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旅游体验,也让我更加喜爱我的祖国。
我相信,通过这次旅游,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能够为我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蒲松龄故居一日游观后感三年级300字
蒲松龄故居一日游观后感三年级300字
蒲松龄故居一日游让我深感震撼。
这里不仅有蒲松龄的故居,让我看到了他生活的地方,更有他的生平展览,让我对他的生平和时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参观蒲松龄的故居让我感受到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
他的故居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从家具到装饰,都显得那么精致。
尤其是那个古老的木桌,仿佛还可以看到他伏案写作的身影。
接着,生平展览更是让我对他的才华和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通过观看他的作品和了解他的故事,我感受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坚韧。
尤其是那些描写鬼怪的短篇小说,让我感受到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蒲松龄故居一日游让我受益匪浅。
我不仅了解了他的生平和作品,更从他的人生中汲取了力量和启示。
我相信,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都会记住他的精神,勇往直前。
蒲松龄的故居
蒲松龄的故居蒲松龄(1640年-1715年),字子建,号续齐,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编剧家、民间文化研究家。
他生于浙江绍兴,其作品《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短篇小说之一。
作为一位重要的文化名人,蒲松龄的故居成为了人们追寻和了解他的生活与艺术的重要场所。
位于绍兴市越城区的蒲松龄故居,占地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是一座古典园林建筑。
故居分为三进,包括前厅、中厅和后厅。
整个建筑精工细刻、布局合理,展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
蒲松龄故居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成为了绍兴的一大旅游景点。
进入蒲松龄故居,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古老的文化氛围。
庭院中种满了花草,步步生莲,犹如置身于聊斋志异的幻境中。
在庭院的一侧,有一个石雕的蒲座,上面刻着蒲松龄的名言警句:“光怪陆离不足取,繁复乖离可后世。
”这句话道出了蒲松龄对于文学创作的追求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在庭院中还有一座精致的小亭子,名为“梅花亭”,寓意蒲松龄心中的梅花墨香。
在透出的窗纸上,可以看到“梅花三君子”的字样,注定了这个小亭子与梅花的关联。
故居的三进厅堂中,展览了大量有关蒲松龄的生平事迹和他的作品。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蒲松龄文物陈列馆。
馆内展示了蒲松龄的书画作品、儿时使用的文具、他的收藏品以及他的著作明本等等,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他的一生。
此外,故居还有文学沙龙,以及专门的文化讲座和研讨会,为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今天,蒲松龄的故居不仅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更成为了人们追寻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思想和民间传说的重要场所。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参观这座故居,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蒲松龄故居也承载着越城区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成为了地方文化和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蒲松龄的故居作为一处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景点,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伟大文学家的生活和艺术追求。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蒲松龄独特的创作思维和对人生的体悟。
同时,故居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的机会,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游蒲松龄故居精选作文600字
游蒲松龄故居精选作文600字游蒲松龄故居精选作文我的故土蒲家庄坐落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城东,是蒲松龄故居的所在地。
我虽然是第一次回故土,但故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使我感到格外亲切,就连那普普统统的农田、村舍,也似乎对我有特殊的情感。
一踏上故土的土地,我便领略到了“月是故土明”的真情实感。
然而,更值得热爱的是中外驰名的“蒲松龄故居”。
故居位于庄东头,乌黑的大门前,有几棵古老的槐树,大门上方高悬着郭沫若先生习题写的“蒲松龄故居”5个锢金大字。
步人故居,只见院落不大,但山石花草、月门花墙,古朴典雅;鹅卵石径、老屋小瓦,古色古香。
故居后院,迎面三间旧式北屋,正中墙上挂着“聊斋”匾额,下方悬挂着蒲松龄画像。
据介绍,蒲松龄先生就在此屋诞生。
现在屋内陈设着他曾用过的桌、椅、床、几,以及砚台、石景等。
被称作“蛙鸣石”的石景深深吸引了我,相传这是当年蒲松龄最喜欢的石景。
你看,那石景真像一只大青蛙蹲在那里,昂首向天,高声鸣叫,似乎在向人们诉说清廷的凋射、贪官的罪恶,在为广大劳动人民鸣不平;更像蒲松龄先生那蔑视高官、权贵,称道平民百姓,甘愿俯首为民请命,却不向权势低头的倔强形象。
也许,这就是蒲松龄喜欢这一石景的缘由吧。
t262.coM出了北屋往东一拐,便来到了蒲松龄的书房。
屋内除了文房四宝之外,书橱里、桌子上陈列着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的手抄本、国内各种版本及世界上许多国家文字出版的《聊斋志异》,还有各种《理曲》和连环画书。
于是,我不由得想起了蒲老先生笔下那些令人敬仰的胭脂、聂小倩等善良多情的狐仙少女和王银匠等侠客义士,也使我更加僧恨那些心黑手狠的贪官恶少。
蒲松龄借鬼孤称道劳动人民,鞭笞贪官污吏,真是妙笔生辉。
那一个个短小精练的故事,更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他真不愧是世界上有名的短篇小说之王。
蒲松龄故居虽不宏伟。
但每年都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文人名士及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中小学生精选作文网)游完了故居,临别时我站在大门口,遥望南天。
蒲松龄故居研学的心得体会
从淄川向东行10华里左右就到了洪山镇的蒲家庄。
蒲松龄正是出生在这个庄子里。
进了庄口,沿着铺在当街的石板路前行,我们感觉不是去参观,而是去村里走亲戚。
石板路的年代已是很久远了,磨得十分光滑,发出幽幽的青灰色的光。
路两旁的房屋是中国北方农村典型的坯垒草苫结构,有的墙皮已经剥落,露出泥坯。
屋顶上还有的地方钻出了青草,在微风中摇曳生姿。
所有这些使我们嗅到了古文化的浓香。
街上不时碰到一些行人,但不好区分是游人还是村里人,因为大家都很从容、悠闲,神态自若。
有的人还和我们热情地打招呼。
这使我们很感意外,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之中,象蒲松龄故居这样有名气的地方应该是一处大大的院落,然后挂几个醒目的牌子,吸引得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不过,这也许正是管理人员独具匠心之处,他们要把这里营造的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协调一致,让游人感觉自然而亲切。
在村人的指引下,我们一路前行,终于在一处看似和普通人家差不多的院落前找到了蒲松龄故居,故居的大门正上方悬挂着由大文豪郭沬若亲笔题写的“蒲松龄故居”五个大字的匾额,说实在的,如果不是这块匾,我们还真难以找到这里。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在门口转悠了几圈,生怕走错了地方,在得到证实后方才买票进入。
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农家小院,座北朝南。
一个小院套着一个小院。
屋顶也是传统的飞马茅草檐。
进了大门,是一个小院,在院子西北角,是蒲老先生的全身坐像,用洁白的石头雕刻而成。
先生坐在那里,左腿搭在右腿上、左膝头放着一本打开的书,用左手握住。
右手捻着胡须、眼睛微闭,凝视前万,眉头紧皱,大概是仕思有什么内题吧。
为了不“打扰”先生的思考,我们跨过一个小门往北又进入一个小院。
院子里栽种着几棵石榴和一片竹林,显得幽静、雅致、富有生机。
西厢房,是先生的生平展室,用大量生动翔实的图片及史料和出土的一些文物向人们介绍老先生的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先生墓里出土的陪葬品里仅有锡制的酒壶、酒盅,银制的挖耳勺各一,足见先生清贫一生。
北边正房才是先生真正的故居。
蒲松龄故居讲解
蒲松龄故居讲解一走进蒲松龄故居,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古代。
那小院子啊,不大不小,却满是古色古香的味道。
青石板铺成的小路,踩上去都觉得特别有感觉,就好像每一步都能踩到蒲松龄先生当年的足迹一样。
院子里有几间小屋,屋子的建筑风格那可太有韵味了。
木头的门窗,虽然有些老旧,但正是这种老旧才让人觉得有故事。
走进屋里,光线有点暗暗的,不过这种暗呢,反而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屋里的摆设很简单,有桌椅板凳,感觉就像蒲松龄先生刚刚起身离开,说不定他刚刚还在这儿写他那些奇奇怪怪又特别吸引人的故事呢。
说到蒲松龄,那可不得讲讲他的《聊斋志异》啊。
在这故居里,你能看到好多关于《聊斋志异》的元素呢。
墙上挂着的画,画的都是《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场景,像聂小倩啊,宁采臣啊,那画面真的是栩栩如生。
看着那些画,感觉故事里的人物都要从画里走出来跟你打招呼了。
我就站在那儿,对着画看了好久,心里想着蒲松龄先生是怎么想出这么多神奇的故事的呢?是在这屋子里的某个夜晚,突然灵感乍现,还是在院子里看着月光的时候,脑海里就浮现出那些鬼怪狐仙的形象了呢?故居里还有一些展示品,像蒲松龄先生用过的笔砚之类的。
看着那支笔,我就想啊,这么一支小小的笔,竟然能写出那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
我就忍不住想象蒲松龄先生坐在桌前,蘸着墨,一笔一划认真书写的样子。
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网络,他就全靠自己的脑子和这支笔,创造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
我感觉自己对他的敬佩之情又多了几分。
在院子的一个角落里,还有几株花草。
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品种,但在这故居里,它们就像是从古代一直生长到现在的精灵。
微风一吹,它们轻轻摇曳,好像也在给我们讲述着蒲松龄先生的故事。
我就蹲在那儿看了一会儿花草,感觉它们好像都有了灵性,说不定蒲松龄先生写故事的时候,还从它们身上得到过灵感呢。
再看看故居周围的环境,那也是特别的美。
远处有山,山上绿树成荫。
我想蒲松龄先生在写作累了的时候,肯定也会看看远处的山,让自己的眼睛和脑子放松一下。
马瑞芳:说聊斋之蒲松龄故居漫笔
马瑞芳:说聊斋之蒲松龄故居漫笔相声大师侯宝林曾谐称淄博是世界第一大城市,缘于淄博市内有六个火车站。
从张店火车站出站门,先看到一座面目清癯的古代人物雕像,那就是十七世纪小说家蒲松龄。
跟火车站相联的市中心路叫“柳泉路”。
“柳泉居士”是蒲松龄的号,“居士”意味着作家的信仰,跟蒲松龄出生时胸前那块病和尚转世的胎记有关。
沿柳泉路进入淄川区,先看到一个清波荡漾的人工湖,叫“留仙湖”。
留仙,是蒲松龄的字,表露着作家希望脱离恶浊尘世进入理想世界的审美趋向。
从留仙湖,汽车拐入通往蒲家庄的“松龄路”,小说家的名字再次成为都市的主要街道。
古代文学作品变为现实经济生活的存在,是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无锡的三国城和水浒城;遍布全国的西游记宫;北京和上海的大观园,是典型例证。
相比于几部长篇小说作者,短篇小说家蒲松龄,影响似乎更广泛一些:《聊斋志异》不仅是世界名著,且雅俗共赏、妇孺皆知。
全国各剧种都演过聊斋戏,仅川剧就有聊斋戏六十余种。
梅兰芳大师就曾演过“牢狱鸳鸯”(《胭脂》)。
大陆和台港多次拍摄聊斋电视剧,刻制绘制聊斋故事更是淄博陶瓷琉璃行业的拳头产品……蒲松龄被称“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基于一个简单事实: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文坛,是短篇小说云蒸霞蔚的时期。
契诃夫为首的俄国;莫泊桑领衔的法国;纳撒尼尔·霍桑、马克·吐温、欧·亨利为代表的美国,形成世界短篇小说创作高峰。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不仅不比欧美差,而且繁荣得早。
当以上几位欧美短篇小说家开始文学活动时,《聊斋志异》已在中国风行二百年,且由英国传教士卫三畏译成英文。
蒲松龄出生在淄川一个普普通通小村庄,一座普普通通茅草房,做了一辈子普普通通私塾先生。
和他生前白首穷经、贫寒寥落相映成趣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来看穷秀才的故居。
参观蒲松龄故居最好趁秋高气爽时。
故居门前数株古槐枝繁叶茂,蓊蓊郁郁,似乎把周围空气染绿,这古槐大概看到过素丝垂领的蒲松龄被儿子们扶上马回任教的王村,蒲氏兄弟因年近古稀的老父仍奔波养家而深感惭愧。
游蒲松龄故居心得800字
《游蒲松龄故居心得》嘿,去蒲松龄故居游玩这一趟,可真是让我开了眼界,那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又奇妙的世界。
一到故居门口,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就吸引住了我。
迈进院子,就像穿越到了蒲松龄生活的那个年代。
院子不大,却处处透着一种古朴的韵味。
正房里摆着蒲松龄的画像,他老人家看上去可真有那种文人的气质,眼神里仿佛藏着无数的故事。
我正看得入神呢,旁边有个游客大哥对他的同伴说:“你说蒲松龄当年在这儿,是不是天天晚上都能看到鬼狐啊?” 他同伴笑着回他:“你可拉倒吧,要是真有鬼狐,还不把他吓个半死。
” 我忍不住也插了句嘴:“说不定蒲松龄就是有那种特殊能力,能和它们交流呢。
” 大哥一听,来了兴趣,说:“嘿,你说得好像也有点道理啊。
” 我们就这么聊了起来,越聊越觉得蒲松龄可真是个神奇的人物。
再往里走,有个小屋子,里面陈列着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用的桌子和椅子。
我走过去,轻轻摸了摸那桌子,心想:“就是在这儿,诞生了那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啊。
” 这时候,有个小朋友拉着他妈妈的手跑过来,指着桌子问:“妈妈,这就是写狐仙故事的地方吗?” 妈妈笑着说:“是啊,宝贝,蒲松龄爷爷就在这儿写那些好玩的故事呢。
” 小朋友眼睛一下子亮了,说:“那他一定很厉害,我以后也要写故事。
” 我在旁边听着,觉得这小朋友可真可爱。
在故居的后面,有个小花园。
花园里的花草长得郁郁葱葱的,还有几条小路蜿蜒其中。
我沿着小路走,想象着蒲松龄当年会不会在这儿散步,寻找灵感呢。
也许他看到一朵盛开的花,或者一只飞过的蝴蝶,就能想出一个新的故事。
这次游蒲松龄故居,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
我不仅看到了蒲松龄生活的环境,还听到了其他游客有趣的想法。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仿佛在诉说着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的故事。
这一趟下来,我感觉自己和蒲松龄更近了一步,那些鬼狐故事也不再只是书里的文字,而是变得更加鲜活生动起来。
以后啊,我再看《聊斋志异》,肯定会想起这次特别的游玩经历,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呢。
【免费下载】蒲松龄故居断想
游蒲松龄故居
游蒲松龄故居蒲松龄是我国清代文学家,他从小勤奋好学,用一生的心血写出了《聊斋志异》,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在他的家乡——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保存有蒲爷爷的故居。
星期天,我和姑姑来到了蒲松龄故居游览。
来到蒲家庄,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幽静古朴的庭院,庭院坐北朝南,门上悬挂着郭沫若爷爷题字的匾额“蒲松龄故居”五个镏金大字。
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先来到了蒲爷爷居住的房屋中,里面摆放着一些简陋的家具:床、书桌、椅子等。
走出小屋,我们又进了一间小草房,里面的图片告诉了我们蒲爷爷不平凡的一生。
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因一些不公正的制度一直应试到七十多岁也没能如愿。
原来蒲爷爷这么爱学习呀!蒲爷爷真是个坚持不懈的人。
在另一间展厅里,陈列着蒲爷爷一生写的所有作品,其中就有非常有名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
相传是蒲爷爷摆了个茶摊,来往的人只需讲一个故事就可免费喝茶,蒲爷爷把这些故事加工后写成此书的。
这部小说不仅在国内流传,而且还被译成多国文字,向全世界推广。
因为当时社会黑暗,无法直接写出,蒲爷爷就通过写鬼写妖,巧妙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不公正和贪官污吏的罪恶。
郭沫若爷爷的题词“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就生动地评价了蒲爷爷。
原来蒲爷爷这么聪明呀!蒲爷爷真是个伟大正直的人。
出故居往东不远,便到了聊斋园。
园里形态各异的石狐狸真让人喜爱:有的蹲坐在石块上,有的仰头看着什么,还有的偎依在妈妈的怀中撒娇……人间流传着“摸摸狐狸头,一年不发愁,摸摸狐狸腚,一年不生病”的说法,所以许多狐狸的头和屁股被摸得光滑透光,我也忍不住上去摸起来。
原来小狐狸这么好玩呀!难怪蒲爷爷选它来写作。
我们还去了聊斋宫,亲自感受了里面用高科技展示的《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画皮》、《娇娜》等故事;还到观狐园欣赏了各个品种的狐狸;还游览了清澈的柳泉等地方。
蒲松龄故居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名胜古迹,有机会你一定要来看看哦!。
蒲松龄故居的文化散文
蒲松龄故居的文化散文拜访蒲松龄先生故居是我多年的一个心愿,儿子刚刚满月时,我休产假在家,闲来无事,晚上就打电话给在淄博工作的爱人,说我要带着孩子去游蒲家庄,让他第二天下午去火车站接站。
谁知我婆婆一听就急了,她怕孩子太小,经不起折腾,说什么也不同意我去。
我的出游计划只得被搁浅,谁知这一搁就是多年。
今年12月3日,有幸来淄川参加一个颁奖典礼,在文友的陪同下,游览了蒲松龄故居,使我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题记。
今天的阳光暖暖的,一改前几天阴冷加雾霾的天气。
在阵阵微风中,我迈步走进蒲家庄的西门。
这是一座古旧的城门,抬头望去,只见城门上方写有“蒲家庄”三个大字。
进入城门,向东延伸着一条青石铺就的古老小巷,巷子狭小而又悠长。
我走在古巷中,听着自己的高跟鞋敲打着青石发出清脆的“咚咚”声音,仿佛来自久远的年代,不仅悄悄的放慢了脚步,唯恐惊醒了我最最尊敬的蒲松龄老先生。
走进巷子的中段,首先映于眼帘的是三棵粗壮的老槐树,它们已有三百多年的树龄了,树身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树洞,显得有些阴气森森。
我的脑海里不由的幻化出一只只白狐,在一片雾霭中翩翩起舞,心里想:难道这就是狐仙姐姐们居住的地方吗?不如今晚就此住下,与狐仙姐姐们饮酒对诗可好……正在胡思乱想之间,一所坐北朝南的青砖瓦房,出现在我的眼前,原来这就是蒲松龄先生的故居。
抬头见门上悬有郭沫若先生1962年所题横匾,“蒲松龄故居”五个黑漆大字格外醒目。
这是一所十分低矮的平房,狭小的院子里,几棵石榴树早已落光了叶子,只有几棵干瘪的石榴挂在树枝上,从裂缝中露出紫红色的石榴籽,向人们昭示着她曾经的成熟和饱满。
唯一透着绿色的是院内的一丛竹子,在寒冬中依然展示着她的碧青色。
绿竹前矗立着蒲松龄先生的汉白玉雕像。
我环顾这三间北房和东西两处厢房,发现它把本来就不太大的空间分隔成了三个独立的四合小院。
就是这几处四合小院,一直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原貌,而且一直是蒲家的后人在此居住。
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又经战乱和火灾的洗礼,这几间摆设简陋的房屋,已经修补过无数次了。
五年级游记作文:蒲松龄故居
五年级游记作文:蒲松龄故居
你们知道《聊斋志异》吗?在我看来,它是一部灵异小说,讲述了人和鬼之间的故事。
它的作者就是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今天我慕名参观了蒲松龄故居。
蒲松龄故居在一条幽深的小巷里,我踩在石板路上,想象着当年蒲松龄走过时的情景:用手捋着胡须,长长的辫子一甩一甩的,脑袋里构思着《聊斋志异》的画面……我迈进蒲松龄的故居,这时天突然下起蒙蒙细雨,路面湿湿的,圆形的小水池里荷叶呈现出翠绿的颜色,而且每片荷叶都有一个小缺口,就像吃豆人一样。
细雨落在水池里,悄无声息,却荡起一圈圈涟漪。
房子的墙壁上覆盖着一层绿色植物,只露出了古朴的门窗和干草搭成的屋顶。
屋前的苹果树和石榴树结满了果实,不时的掉落到地上。
有一间屋子里摆放着蒲松龄用过的物品,这些物品非常陈旧,落满灰尘,仿佛带我们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故居里有好多院落,互相连接,走起来好像迷宫一样。
我和妹妹最喜欢在花园水池里的石头上跳来跳去或者爬假山。
这次最大的收获是妈妈给我买了一套《聊斋志异》小人书,刚拿到手里我就情不自禁地翻阅起来,那些故事简直太吸引人了。
蒲松龄曾说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虽然我在故居里没有找到这幅对联,但这句话牢记在我心
中,激励我为了实现目标坚持到底。
游蒲松龄故居作文四年级400字
游蒲松龄故居作文四年级400字
四年级游蒲松龄故居的400字作文如下:
余今日游于蒲松龄之故居,感其生平之奇伟,敬其文墨之横溢。
故居古朴,宛如时光之舟,载余穿梭于往昔之岁月。
初入其门,但见青砖灰瓦,古木参天。
庭中花草,虽非奇珍异卉,然亦清雅可人。
屋舍之内,陈设简朴,一桌一椅,一书一砚,皆显主人之淡泊名利,惟志于文墨。
余细观其书,笔墨淋漓,字迹遒劲。
其所著《聊斋志异》,乃鬼狐仙怪之集,然寓意深远,讽喻世态。
余读之,如入幻境,心驰神往。
又闻蒲松龄生平,少时好学,长而科场失意,然未尝弃文。
穷年累月,笔耕不辍,终成一代文豪。
余叹其毅力之坚,才情之茂,真乃文人之典范也。
游毕,余心犹未平。
思蒲松龄之生平,如一部传奇,跌宕起伏,令人感慨。
其故居虽简朴,然其精神之丰富,实非金玉满堂所能及也。
今日之游,不仅赏其故居之古朴,更感其生平之不凡。
蒲松龄之精神,当为吾辈所学习。
愿吾等皆能志存高远,勤勉不辍,成就一番事业。
1/ 1。
描写蒲松龄的散文随笔:“聊斋先生”
描写蒲松龄的散文随笔:“聊斋先生”店铺:蒲松龄是清代杰出的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先生”》一文讲述了作者去蒲松龄故居游玩的感想,我们一起看看吧。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他写的小说为“专集之最有名者”。
郭沫若先生赞他的著作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曾评价他的著作为“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能让三位文学大师都有如此高的评价,他是谁呢?他就是清代杰出的文学家蒲松龄先生,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昨日,我有幸到他的故居一游——现淄博市淄川洪山镇蒲家庄。
昨日的风不小,是因为来的地方太过特殊吗?难道真应了著作里的诡异,这里是“是非”之地?不论这里有多么的“怪异、神秘”,我都要走进去,走进他曾经生活的地方,在风中,在阳光里,聆听300多年前的故事。
一砖一瓦,一树一竹,是岁月,是年华,是历史,是文化,是述说,是称赞。
走进“聊斋城”的城门,一座座旧时的房屋,还有房屋上随风倒的茅草,一条条狭长曲折的胡同,还有一块块石砖铺成的主道,除了游客,整条街道冷冷清清。
两扇木门落锁,人去,房屋成了记忆。
一块块石砖随着岁月的流逝磨去了棱角,生成了光滑。
往里走,不过百多米的距离,街道的的中心处,便来到“聊斋”先生的故居。
一处平常的院落,如果不是因了它的主人,我想它与周围的邻家没有两样。
迎我们进门的除了“蒲松龄故居”六个大字外,还有屋顶上散发甜美香气的紫藤花,爬满院落的一墙一墙的爬山虎,葱葱郁郁,一派生机。
普通的民居一处,典型的明清北方建筑风格,六个小院,七个展厅,占地5000多平方米。
院落门庭,错落有致,于简朴自然之不失秩序,于静谧大方之中不失主人的格调。
院落之中,名为“聊斋”的房屋,应该就是蒲松龄曾经创作《聊斋志异》的地方。
房屋内摆设极其简单,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张床一被褥,一伏案的桌椅。
紧靠此屋的“厨房”,更是与普通农家无异,做饭的大锅,盛米的缸,耕种的农具。
这里与“朱门秀户”毫无关联,与“大户人家”更是相差甚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松龄故居断想2008-12-9 13:12文/ 魏纯明【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春雨蒙蒙的一天,我怀着对蒲松龄先生的敬仰以及对《聊斋志异》故事发源地的好奇,前往淄川蒲松龄故居参观。
蒲松龄故居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
今日的故居,是一座恬静的院落,古风悠韵,书香沁人。
故居门前是几株古槐,荫翳天日。
郭沫若1962年题写的“蒲松龄故居”的金字门匾,高悬于故居大门。
穿门北折是一正两厢的庭院。
其中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为1954年修建。
故居正房为砖石、土坯结构的普通民房,木棂门窗,房内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迎门高悬,匾下悬挂着蒲松龄七十四岁时江南著名画家朱湘鳞为其画的肖像,两旁是郭沫若手书的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对蒲松龄及其作品作了高度的评价。
院中塑像,先生拈须微笑,神态怡然,笑对春风。
寻访历史,不必苛求太多,即使真迹简陋也足以勾起人们的思念与联想。
就是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就是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小院落,就是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土房,诞生了一位“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我有点奇怪:那个小小的村庄、院落、土房,怎么能够容纳下一个巨人多么光辉的一生和多么伟大的心灵?我们现在都崇拜蒲松龄的伟大,又有谁知道他当年受的苦难?想当年,一个乡间的穷秀才,数卷残书,半窗寒烛,科场蹭蹬,穷愁潦倒,在屈辱中坚持着自己的追求与梦想:科举,写作。
这一写,没想到一位文学家就这在苦难中诞生了。
这再一次证明,“不幸”是文章的温床——对于蒲松龄来说,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是大幸,是万幸!生前的小人物,身后成了大人物。
死后,他泽被后人;现在,他被人崇敬。
时间有时往往会掩盖住真相,在这儿,我们很难想象到蒲松龄当年的落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今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他生在一个“书香”家庭,可是祖上科名都不显,他父亲已被迫弃儒经商,到他就更为贫困。
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蒲松龄从小就热衷功名,并在十九岁时连考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
但以后却屡试不第。
四十年间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终究还是个穷秀才。
七十一岁他才援例出贡,四年后便去世了。
我们深信,灵魂是身体的支柱,死亡之日也是复苏之时,因为精神是不死的。
蒲松龄燃烧的生命虽然停止了燃烧,但它照亮了文学的天空。
一代文学大师走完了他坎坷的人生,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财富却是永不磨灭的。
他虽然与世长辞,然而他并未真正消失。
远非如此,人们甚至可以说他已经自我完成。
劳动者的去世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熄灭而永生。
劳动者离去了,但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先生虽然永远地离我们远去,但他成为永远的蒲松龄,他留给我们以精神财富,充分显示了一个文学家不可抹煞的文学天才。
蒲松龄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蒲松龄是一个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作丰富。
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文、词、赋、戏曲、俚曲和一些杂著,其中都有一些好作品。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四十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修改和增补,是作者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从那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顶尖熠熠发光。
蒲松龄一生无权、无势、无钱,身后受人尊敬,著作被人推崇,靠得是人格的伟大和作品的光辉。
他被逼得游幕、“坐馆”,他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力量强迫别人做他的“粉丝”,崇奉他的著作,可他的著作誉满全球,流芳古今。
死后的“生命”比活着时的生命长啊!哲学家尼采说过:“我的时间尚未来到,有些人要在死后诞生。
”伟大的蒲松龄远去了,虽然先生的真实生命没有和他的名字一样“松龄万古春,鹤算千年长”,但是他的《聊斋志异》获得了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力,穿越时光隧道成为经典,成为永恒。
独立先生像前,望着他那慈祥的脸,我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深吟良久。
伟人们为自己建造起了底座,未来的人们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我引先生为同道:他是教书先生,我是中学教员;他一生屡试不第,我十年考研失败;他一生穷愁潦倒,我至今命途多舛;他一生潜心创作,我立志笔耕不辍。
这些年来我没有忘记过他。
这些年来在我艰难困苦的时候,在我绝望无助的时候,在我疲惫不堪的时候,在我进省城赶考的时候,我常常想到这个瘦小的老人,我常常记起他那些含着强烈的爱憎的文章,今天我终于来到了他的面前。
先生啊!我个人从你那里得到过帮助和鼓励,你的一生充满厄运和抗争。
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奋笔疾书,一腔拿云心事。
虽然你一生不得志,但你却逆境思奋,百折不挠,活到死,写到死,后来终于创作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聊斋志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并成为一代文学宗师,为后人所景仰。
据考证,蒲松龄二十几岁开始写小说,四十岁左右,《聊斋志异》初步成书,六十八岁那年他写过《夏雪》,记录夏天下雪的奇闻。
花费毕生精力创作、修订一部短篇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从《聊斋志异》传下的半部手稿可以看出他如何精益求精,百余字的《妾击贼》,题目就修改四次。
蒲翁身上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永远是我们每个人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时至今日,人们仍时时感受着蒲松龄的精神光芒和心灵跳动。
我走开,又走回来,小小院落,转了五遍。
想一想先生生前所受的苦难总想大哭一场,为这位逝者哭泣,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伟人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苦难而成为伟大。
苦行僧转世是蒲松龄在《聊斋自志》里杜撰的宿命故事。
正房前西厢房中的几十幅画就是最好的见证。
这几十幅画记录着蒲松龄一生的经历。
看着画中鲜活的人物,我仿佛看到了蒲松龄经历着生活的贫困,科场上的失意,在生活的艰难中仍坚持创作,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情景。
需要指出的是蒲松龄一生主要是在“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直到七十岁才“撤帐归来”(蒲箬《柳泉公行述》),他的晚景是凄凉的,他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他一生确实相当苦,可以说三苦并存:生活很贫苦;科举失利很痛苦;创作《聊斋志异》很艰苦。
他的苦是和国家苦、民族难联系在一起的。
这位世称“聊斋先生”的世界级大作家,始终是下层百姓的一员。
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没有放松撰写《聊斋志异》。
这需要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坚强的意志!惊人的意志使蒲松龄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为什么逆境能成大事成大才?这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
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着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
他像一颗永不陨落的巨星,在黑暗里给你光芒。
在艰难困苦中,在绝望无助中,在疲惫不堪中,我每一想到你,我又找到了新的力量和勇气。
对我来说,你的一生便是一个鼓舞我前行的源泉。
在乡下,在省城,在京城,在岛城,在故都,你是我人生的指路者,你是我精神的引领者。
工作中,考场上,苦闷中,寂寞中,正是你温暖了我这个失望的孩子的心。
拿微不足道的我来说,我实在不能成为你的同道。
萤火虫怎么能与太阳相提并论,小草怎么能与大树同日而语,小小的我引先生为同道,目的是向先生学习,以先生为榜样,从先生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墙边一颗小草的生长,也靠太阳的恩泽。
先生不止是一个太阳,有时你还是一棵大树,就像眼前的树木一样,这树木给我挡住了风沙,也给无数的人挡住了风沙。
在故居小卖部买了一套《聊斋志异》。
随便翻开,目光落在了一句话上:“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蒲先生确实一肚子怨气:自己小时候就在济南府淄川县成为文坛的“超级男生”,连县令大人都是他的“粉丝”称他为“凤凰池上客”,可他从十九岁开始一直到七十一岁,“考研”老不过关,屡败屡战,直至抱恨终生,赍志而殁。
如果老先生知道他的《聊斋志异》到后来被翻译成十三种语言,风靡世界,不知还要委屈成什么样呢!“文章憎命达”。
生活的辩证法就是这样,生活折磨人,生活也成全人。
如果不是功名把蒲松龄心灵撕碎的话,那么苍天也不会把一串串珍珠般的文字赠馈给他。
“去年的雪如今安在?”唯有精神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从古至今,历史上不知有多少状元郎,但是真正能够让后人能记住的又有几个?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记住了唐宗宋祖,也同样记住了蒲松龄。
我们记住了这个屡试不第的穷秀才,他的《聊斋志异》是我们永远的精神食粮。
同时期的王士祯、稍后的纪昀,都可谓“位高望重”,但是,王士祯的《带经堂全集》、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在人民性和思想性上,远远不能与《聊斋志异》相比。
蒲松龄被尊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后人没有不知晓的。
而与蒲松龄同时代的大诗人王士祯就鲜为人知了。
还有纪昀,幸好他有和皇帝的传说才让后人记起。
可今人哪里知道,当时吃得开的偏偏是王士祯、纪昀之辈,蒲先生却是备受冷落。
好在最后发言的是历史。
受到万世尊崇的并不是王士祯,也不是纪昀,而是曾经落寞不堪的蒲老先生。
真是:蕊宫榜上,少了一个状元郎;文学史上,多了一个文学家。
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
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
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
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
这一切决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有时我恍惚间会觉得自己正身处蒲松龄时代。
这不禁使我想到了时下流行的名人观。
我认为,名人并不是那些声名显赫之辈,也不是那些位尊权重之流,更不是万众欢呼簇拥之星。
真正的“名人”是具有仁慈的胸怀、坚毅的品格,以精神的力量,为人类做出贡献,为人类增添勇气,为人类指明方向的人。
那些假公济私的“人民公仆”、那些利欲熏心的“社会名流”、那些借广告大发横财的“明星大腕”,和蒲松龄相比难道不无地自容吗?蒲松龄生前寥落,身后却获得了“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他的《聊斋志异》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远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极为辉煌的篇章,成为跨越时空的美丽!5月的一天,我随厂采风团,怀着对蒲松龄先生的敬仰以及对《聊斋志异》故事发源地的好奇,前往淄博蒲松龄故居参观。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蒲松龄自幼天资颖慧,文冠一时,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应童子试,“以县、府、道第一补博士第子员”。
但自此以后却屡试不第,直到71岁的古稀之年,才给了一个“岁贡生”的虚名。
他一生秉性耿直,愤世嫉俗,常借狐鬼故事对当时腐败现象进行谐谑,其文章诡诙块垒,自成一家。
主要著作除誉满中外的《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900多篇,词1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戏三部、杂著5种,总近200万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