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安装工艺守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安装因震动易损坏的元件,应在元件和安装板之间加装橡胶垫减震。

10)对于有操作手柄的元件应将其调整到位,不得有卡阻现象。

11)将母线元件上预留给顾客接线用的螺栓拧紧。

12)各种防护板应安装到位。

13)满足电器元件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例如,满足散热,飞弧距离,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等的要求。

14)低压电器元器件装配后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表1规定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15)辅助电路导线的端头与元器件连接时,必须穿导线号码管,标号应正确清楚、完善牢固、有永久的附着力,标号必须与接线图标号一致,方向应从线段开始读取。

16)根据过门线、接地线和固定压板安装位置确定导线总走向,活动线束采用BVR系列导线,颜色一般采用黑色,应选用CCC认证合格的产品。

17)过门PE线除特殊要求及特殊地区外一律用2.5mn2BVF黄绿线,保证活动门开启到位即可。元器件本身有PE或接地要求的,根据相关要求采用相关截面积的黄绿线。

5元件器装配

1)根据图纸先安装行线槽再安装导轨;

2)元件器安装时遵循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的原则。

6绝缘导线的加工及安装

1)根据图纸先接主回路再接控制回路(特殊情况除外)。

2)绝缘导线:导电的颜色一般为黑色,若按相序分色时导线的颜色。

交流电路:A相一黄色、B相一绿色、C相一红色、零线一淡蓝色、安全用接地线一黄绿双色。

分发号

3)端头压接

标题导线安装工艺守则版本 A 修订状态0

制订单位技术质检部文件编号生效日期页码18/22

线鼻的尺寸,削去导线两头的绝缘层,误差不超过+ (1.5~2 )伽。导线削除绝缘层后,在导线芯表面不得有明显的划痕,以免弯曲时导线断裂,削去绝缘层后,应将线芯表面的污物和氧化层除去,以保证接触良

好。

7.2 将芯线穿上冷压端头,芯线穿过冷压端头压接部位后,芯线外露长度为0. 5〜Imm,如图2

所示。用冷压钳压接,压接时,不同规格的冷压端头应用冷压钳上对应规格的钳口压接,加压至钳口完全闭合。

OT UT型冷压端头用冷压钳进行压接。将端头放入冷压钳相应规格的钳口处,加压至钳口完

全闭合。

7.3

打开冷压钳,将端头拿出即可

7.4 0

O.SImm

a

图2芯线压接在冷压端头上

7.5

以上两种冷压端头压接后用力拔一下冷压端头,

冷压端头不允许松动或脱落(不得有芯线插在

冷压端头外部的现象)导线中间不得有接头。

根据铜芯绝缘导线的线芯截面来选择相应的接线鼻,单股线可直接连接,必要时采用双螺丝 可不用接线鼻,

比如计量接线盒。

连接导线中间不应有绞接点或焊点,接线应尽量在固定的端子上进行。

当接线端子为压接式端子时,独股线直接插入,导线绝缘外皮至端子压板距离为

多股线采用相应规格的冷压接头(接线鼻子),导线绝缘外皮至接头管之间距离为

1.0〜

2.0mm

⑩ 各类压接式端子必须用螺钉将插入导线压紧,

不得有松动现象。电流表,电流互感器等承载电流

的接线鼻子线一律用“ O ”型类封口的,不得使用开口鼻子

7.6

头压接, 1.0 〜2.0mm

审核

批准

分发号

7.检验

1)检验导线截面是否符合图纸规定;

2)检验元器件安装是否稳固、无损坏;

3)检验布线安装是否整齐美观、线固定完好,冷压接头接点牢固,冷压接头是否和元器件螺孔旋紧。

4)按电气原理图检验各导线接点是否正确、电气相位是否有错位或排列颠倒现象。

5)用万用表检查相与相之间、相与地之间短路。测量合格后,即可通电试验。

8.注意事项

1)线束应尽可能远离发热元件敷设(如:电阻、母排,照明灯、变压器等),并应避免敷设于发热元件的上方。

2)线束接入发热元件时,在15W以上(含15W,应剥去20〜50mm色缘层,并套上瓷珠。

3)在同一合同号中,二次接线相同,元件布置相同,共用一、二次接线图时,其导线走向和颜色应一致。

4)加热器周围空间不小于50mm加热器上方不小于200mm且加热器的电源进线端朝下,电源线远离加热器。

分发号

新型符号规范

电路选择导线颜色的规定

BV、BVR塑料铜芯线容许截流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