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阶段考试试题20171013015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阶段考试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有30个选择题,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2.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A.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C.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D.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3.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墨子 B.孟子C.庄子 D.韩非子4.《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反映出()A.孔子强调道德的作用 B.老子重视法律C.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D.老子的辩证法思想5.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孔孟传统儒学的制约B.新儒学“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C.理学对人欲的压抑D.明清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的批判6. 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
下列对形成和维护图中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A. 这一家庭关系形成的经济根源是小农经济B. 此种家庭关系强化的重要原因是理学的影响C. 此种家庭关系的形成主要与儒家伦理道德有关D. 此种家庭关系的形成是皇权专制的必然产物7.魏晋南北朝时,汉字发展成为自觉地书法艺术,对其原因理解不准确的是()A.社会动荡不安 B.士人群体形成C.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D.统治者的重视8. 将“贪官酷吏,肆虐为奸;民为困穷,恣肆交作”等现实问题归因为“良知之学不明”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9.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后“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成为忠义的化身享受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的奉祀。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是全国的粮食生产中心。
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元代农业生产的繁荣景象B. 区域经济重心的转移C. 古代水稻的耕种获利颇丰D. 元政府重视水利建设【答案】B【解析】A材料不能明确体现,排除。
料的信息提到了汉代、元代的粮食生产,没有提及江南耕种水田获利的信息,故C项错误。
材料信息中也没有提及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故D项错误。
据材料“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
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可知区域经济重心发生转移,故B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演变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唐宋时期,人们视考中科举的人为文曲星(道教北斗七星之一)下凡:更有人认为他们是佛转世,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
这表明()A. 选拔官员以佛、道信仰为标准B. 科举制下下社会思想趋于迷信C. 人们盼望科举及第的价值取向D. 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答案】C【解析】A.科举制是以儒家思想为选官标准,而不是以佛教和道教思想为标准。
B.材料不是迷信的表现,而是价值观的体现。
C.从材料可以看出把科举考试中举看得非常神圣,反映了当时人们盼望科举及第的价值取向。
D.材料体现不出,是否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度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科举制的内容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3.1840年以前,广州有许多依靠制造业为生的民众;鸦片战争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难以维持生计,被迫加入流民的队伍行列。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广州()A. 遭到战争破坏严重B.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C. 被迫卷入世界市场D.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答案】C【解析】A.1840年以前中国还未遭受列强的入侵,故排除;B.本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C.由于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所以外国物美价廉的商品卷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手工业是一个冲击,最终导致很多手工业者失业,加入流民行列,故正确;D.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生变化主要是外国经济的干扰,而不是中国土地兼并的影响,故排除;故选:C。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详细答案)
哈师大附中2017—2018年度下学期高二学年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1.殷墟卜辞中的“东土”一般认为是指以今山东省为中心,包括苏北、河北的部分地区。
根据考古发现,商代晚期“东土”的地区商文化聚落逐渐增多。
这说明当时A.分封制开始显现作用B.商受到周威胁而被迫东迁C.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D.区域文化融合的趋势加强2.王祯在《农书》中认为农业生产的关键在于时宜、地宜,并详细地论述了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A.技术领先世界B.结构日趋合理C.分工日益细化D.注重精耕细作3.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
”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都得到统治者认同B.都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都抑制了土地兼并D.都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4.汉末翻车即已发明,十一、二世纪时期才真正普遍推广使用,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经济的开发B.小农经济的局限C.技术推广的缓慢D.专制政府职能缺位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叙述。
记述出处“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
权门请托,残吏放手,《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废弃。
”“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用一名士以报国家。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史实是A.世家子弟入仕致使政局动荡不安B.举孝廉成为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C.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D.察举制逐步催生出社会中的门第6.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用部曲家兵护卫田庄。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A.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B.管理方式较为落后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D.是王国问题的延续7.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
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 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 分封制的瓦解B. 封建王权的强化C.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 上层建筑的变化【答案】C【解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指奴隶社会时期的井田制,全国的土地都归天子所有。
战国商鞅“除井田,民得买卖”,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从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除井田,民得买卖”,直接反映了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故答案为A。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 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上能超过古代中国人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A. 商周时期B. 秦汉时期C. 隋唐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出现青铜器,在商周时期,青铜文明达到了鼎盛时代,A正确。
春秋战国以后,铁器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渐取代了青铜的地位,BCD错误。
3. 手工业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手工业在中国古代取得主导地位的时间是A. 秦时期B. 唐宋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朝中期之后【答案】D【解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题干中的私营手工业即民营手工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民营手工业并不占主导地位,故A错误;唐宋时期,民营手工业也没有占主导地位,故B错误;宋元时期民营手工业有所发展,但官营手工业仍然占主导地位,故C错误;明朝中期之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取得主导地位,故D正确。
故选D。
4. 中国俗话所说的“五谷六畜”反映的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特点是A. 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B. 以地主私有土地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C.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 男耕女织的经营形式【答案】A【解析】“五谷”属于种植业,“六畜”属于家畜饲养业,故“五谷六畜”反映的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特点是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故A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土地私有制,故B错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突出表现为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和生产技术提高,题干也没有反映这一信息,故C错误;题干也没有涉及男耕女织的经营形式,故D错误。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验收考试历史试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验收考试试题一、选择题(共25小题,共50分)1.秦朝规定:急行文书或皇帝诏书,必须即刻传达,不得有片刻滞留。
后世的王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说明古代中国政府A.关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重视中央集权的强化C.着力完善全国交通网络 D.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2. 历史学家白钢对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有如下描述:政治层面,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层面,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层面一是推行蒙昧主义,二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分别是指A.三公九卿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皇帝制度、宗法制、中央集权制、法家思想C.三公九卿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迷信思想D.皇帝制度、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3. 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
据此推断当时A.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 B.政权面临四分五裂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D.察举制度存在弊端4. 史料记载,唐代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
”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平定安史之乱的需要 B.节度使权力过于集中C.少数民族首领的叛乱 D.边疆军务强化的需要5. 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A.尚书省与礼部 B.中书省与门下省C.门下省与尚书省 D.尚书省与吏部6. 清代汪由敦曾指出,明代士大夫奏章往往言辞激烈,或指斥皇帝、或弹劾高官,目的多是沽名钓誉,不符合为臣之道。
这一观点表明汪氏A.反对士大夫群体的言论 B.力图维护君主的权威C.极力维持官僚机构制衡 D.赞赏清代政治的清明7. 在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有的共居共财、有的虽异居却也共财。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升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开始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相应的答题卡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20世纪著名史学家胡厚宜根据甲骨卜辞作《殷代封建制度考》,证明“周初之文化制度,不特非周公一人所独创,且亦非周代所特有。
举凡周初之一切,苟非后世有意之傅会,则皆可于殷代得其前身……殷代自武丁以降,确已有封建之制。
”“封建之制”是指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 封建制度2.钱穆评论说:“此刻吏部只凭中正人才薄,名列下等者,就其本乡舆论,可以按名淘汰,改授新人。
曹魏因此制度,而用人渐上轨道。
”“此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3.《国史新论》载:“在当时人心目中,张居正只算一权臣,不算一大臣,因他乃凭借当时政治领袖皇帝的秘书即大学士身份,而实际掌握了领袖之大权。
”张居正“实际掌握了领袖之大权”主要得益于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4.克利斯提尼进一步推进民主改革,他从每个部落中选出50个公民组成“五百人会议”代替原来的“四百人会议”。
它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A. 前基于部落选出,后者等级选出B.前者更注重家庭出身,后者基于财产多寡C.前者基于等级选出,后者对所有公民开放D.前者基于行政选区选出,后者基于血缘部落选出5.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案的条款如何,关键是由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这个国王根据议会的条作登上王位,并服从议会的法律,从而确立了议会的主权。
”该“法案”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C. 标志该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D.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6. 麦迪逊解释出:“本宪法和合众国依此制定的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权力而缔结或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本国的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必须受其约束,而不问该州的宪法或法律是否与此相抵触。
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每题2分,计48分)1.觚(gū,如图),是一种青铜饮酒器。
考古发掘表明,商代早期的铜觚集中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地区,晚期则在陕西和山西北部等地有大量出土,浙江、安徽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上述考古发现提示出商代( )A.青铜技术世界领先B.统治中心不断变化C.中原文明有所扩展D.社会礼仪等级森严2.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周初封邦建国后,各封国视周王为“天下共主”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缴纳贡赋。
这表明( )A.西周封国的自主权有限B.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C.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D.商周遗留原始部族政治色彩3.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
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
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
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
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 A.扩大了政权基础B .摧毁了门阀政治C.促进了社会公平D.与人才培养脱节4.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核心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
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B.早期民主思想开始出现C.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D.古代行政体制日益完备5.在伯里克利时期,雅典绝大多数职官都由抽签产生,并实行集体任职制度,如议事会议员有500人,陪审法庭的陪审员更达6000之众。
这些制度的推行( )A.体现了直接民主特征B.打破了贵族的政治垄断C.扩大了公民权的范围D.确保了施政的公正平等6.罗马法曾规定:丈夫对妻子嫁妆里的不动产,即使征得妻子的同意,也不得出让或抵押。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4)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虽没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
这一变化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 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C.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D. 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答案】A【解析】“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的信息说明天子加强了对于地方的管理,A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实现集权统治,B错误;C属于宗法制的特点;D属于分封制的影响,排除。
2.春秋时代的战争,通常采用车阵战,一经交战,即刻决出胜负。
战国时期,作战军队的数量大为增加,步兵、骑兵为主的野战和包围战逐渐代替车阵战,战争往往旷日持久,残酷性大大加剧。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各诸侯国人口大幅增长B. 战争目的由争霸到兼并C. 战争科技出现重大突破D. 礼乐制度已经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春秋时期的战争仅仅是争霸,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已经是兼并战争,所以战争会更残酷,时间更长,军队数量会更多,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各诸侯国人口大幅增长只是这一变化的次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战争科技并未出现重大突破,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礼乐制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隋文帝时,“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尚书省事无不总”,唐中宗任命尚书省左右仆射时,只给其中一人加上同中书省门下衔,形成“专拜仆射者,不复为宰相”的局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诗经·国风》收录了周南、召南、卫、郑、齐、魏、唐、秦、陈、曹等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
由此可知,周朝控制的主要区域位于A.黄河中下游 B.长江中游 C. 巴蜀地区 D.关中地区2、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国(诸侯)-天下的政治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
这反映了()A.等级尊卑制度的强化B.贵族社会向富人社会转变C.部落联盟向国家转变D.血缘组织向地域国家转变3、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老子孔子韩非子 B.墨子孔子老子C.孔子韩非子墨子 D. 孔子韩非子老子4、《秦律·厩苑律》规定:借用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
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
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A.秦国力雄厚疆域辽阔 B.秦律规定覆盖面广C.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 D.秦铁农具储备充足5、《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抑商”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6、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
这反映了A.儒道佛融合的趋势B.道教地位逐渐上升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7、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据此可知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8、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出()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9、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疆域广阔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11、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这一结论相关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汉朝的中外朝制度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12、意大利在14世纪初书籍价格极高,用一所房子加一块土地才能购置一本文法书,甚至教皇尼古拉五世未发迹时曾因购书而身负重债。
2017-2018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试题2018.7㊀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㊁考号㊁考试科目㊁试卷类型(A或B)填涂在试题密封线内的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纸一并交回.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3.第Ⅱ卷用钢笔或0.5毫米中性笔直接答在答题纸上.第Ⅰ卷㊀(选择题㊀共48分)一㊁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武王灭商之后,就开始了第一次分封. 褒封神农氏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此举旨在A.争取有影响的部族支持㊀㊀㊀㊀㊀㊀㊀B.笼络商代众多遗民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管理㊀㊀㊀㊀㊀㊀㊀D.确立宗法分封制度2.汉初设置御史大夫作为最高监察长官,武帝时又于丞相府中设置丞相司直为丞相属官,负责监察御史大夫㊁司隶校尉㊁封侯及郡守.这反映出当时A.监察制度混乱无序㊀㊀㊀㊀㊀㊀㊀B.形成丞相专权局面C.监察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制约㊀㊀㊀D.杜绝了官僚队伍的腐败低效3.唐代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科举制时说: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 至于齐隋,不胜其弊 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从这段话判断,科举制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㊀㊀㊀㊀㊀B.扩大了唐朝统治基础C.革除了以往各种弊端㊀㊀㊀㊀㊀D.选拔的人才更为优秀4.康熙后期规定,州县官缺中的一等人选必须 引见 ,皇帝提出问题,待选官员自报履历,回答询问,皇帝藉此了解官员的能力水平以至年龄相貌.二等三等则由吏部直接铨选.其目的是A.树立皇帝亲政典范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B.完善官员选拔制度C.杜绝吏部铨选营私舞弊㊀㊀㊀㊀㊀㊀㊀D.直接控制中低级别官员5.1844年,负责处理对英关系的钦差大臣耆英上奏: 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 且夷俗重女,每有尊客,必以妇女出见. 由此可见,耆英A.具有鲜明的天朝上国观念㊀㊀㊀㊀㊀㊀㊀B.深谙西方的社会风俗习惯挽回了鸦片战争利益损失遵循了近代国际交往准则6.太平天国在其统辖区内并没有大规模改变土地所有权,反而是维持原有的封建土地㊁财产关系,沿袭清朝旧制,征收土地税.这表明A.太平天国专注于军事斗争B.太平天国蜕化为地主阶级政权C.«天朝田亩制度»失去农民支持D.落后的农民运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7.甲午战争前,光绪帝要求 厚集兵力 ,认真备战;慈禧反对贸然应战,支持斡旋求和;李鸿章奔走于英㊁俄等国公使间,企求列强出面调停.该现象A.表明近代化努力效果显著㊀㊀㊀B.说明甲午战败有其必然性㊀C.反映了列强之间矛盾尖锐㊀㊀㊀D.体现出中日力量对比悬殊8.义和拳本为练习拳棒㊁传授武术的民间反清秘密会社,近代逐渐演变为反洋教组织,转而支持满清政府.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政策改剿为抚㊀㊀㊀㊀㊀㊀B.列强侵略不断加深C.中西宗教信仰冲突㊀㊀㊀㊀㊀㊀㊀D.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9.以下为近代某条约的部分内容,推测该条约为㊀㊀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㊀㊀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0.武昌起义后,象征18个行省汉族反清的 铁血十八星旗 高高飘扬于武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 五色旗 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一变化表明A.反清斗争取得彻底胜利㊀㊀㊀㊀㊀B.民族观念不断发展进步C.民族平等得以实现㊀㊀㊀㊀㊀㊀㊀D.南北和谈进展顺利11.20世纪初,中国一些知识分子认为,西方的物质主义是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牺牲中国自己的精神而支持外国的道德准则和体制,是自损其命.据此判断,他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会是A.中国的 文艺复兴 ㊀㊀㊀㊀㊀B.一场巨大的灾难C.反帝反封建运动㊀㊀㊀㊀㊀㊀㊀D.新民主主义的开端12.1930年6月,中共中央决议指出: 只是攻打城市,而不是夺取城市,没有决心将地方苏维埃政权在城市中树立起来,这是一种农民意识的反映,与目前的路线没有丝毫的共同点. 据此判断当时A.出现了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㊀㊀㊀B.夺取城市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央存在 左 倾错误倾向农民意识阻碍了革命发展13.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一份作战计划中写道: 以确保武汉为核心 敌之最大长处,在能以其机械化部队,利用我之铁路㊁公路,深入猛进. (我)如此以有力部队,在正面节节抵抗,游击部队在侧面予敌打击. 据此判断,该计划当时用以指导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㊀㊀㊀㊀㊀㊀㊀㊀B. 围剿 红军C.抵御日本侵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D.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14.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些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人由党外民主人士担任.这体现出A.新中国形成多党联合执政的局面㊀B.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C.左派人士与中间人士主导新政权㊀D.中共开始了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15.1952年,周恩来在驻外使节会议上批评了 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 的思想方法,指出资本主义世界不是铁板一块,东南亚国家与帝国主义有矛盾,中国应争取这些国家.这表明当时中国A.放弃了 一边倒 的政策㊀㊀㊀㊀B.外交不再拘泥于意识形态C.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㊀㊀㊀㊀D.谋求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16.1982年宪法颁布后,先后于1988年和1993年修订,分别增加了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和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等内容.这反映出当时A.立法缺乏稳定和延续性㊀㊀㊀㊀㊀㊀㊀B.基层民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C.改革开放推动法制建设㊀㊀㊀㊀㊀㊀㊀D.已经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17.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 和为贵 ;周恩来提出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新时期以来,叶剑英指出 台湾可以高度自治 ;邓小平全面阐述了 一国两制 的构想.这说明A.中国政府放弃了武力统一方针㊀㊀㊀㊀B.国际形势左右着统一政策制定C.港澳台问题解决过程曲折反复㊀㊀㊀㊀D. 一国两制 构想逐步形成发展18.有研究者赞美雅典民主制,认为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有研究者指出其缺陷,认为它把广大奴隶和妇女排除在外;也有研究者批判雅典民主制,认为它是 暴民 对精英的专制.这说明A.价值取向影响历史结论㊀㊀㊀㊀㊀㊀㊀B.多种认识还原历史真相C.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㊀㊀㊀㊀㊀㊀㊀D.时代变化决定历史叙述19.近代美国某观点认为: 吞噬了各州的立法㊁行政和司法权利,从它们的废墟上产生一个统一的政府,这个政府从性质上说,就是铁腕专制. 据此可知,持该观点者会反对A.共和制㊀㊀B.三权分立C.联邦制㊀㊀D.直接选举20.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和军队最高首脑,但总统签署的法令必须有一名内阁成员副署方能有效;总统可以解散众议院,但需要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但需要对议会负责.这体现出当时A.君主㊁共和两派的斗争与妥协㊀㊀㊀㊀㊀㊀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法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责任内阁制度初步确立21.1847年,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的新口号代替 人人皆兄弟 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 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 这一变化说明A.欧洲工人运动开始兴起B.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C.共产主义者同盟有了更科学的理论指导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22.俄国二月革命中,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倒戈主要是不愿意被派往前线,工人的口号是 打倒战争 ,只有一部分情绪激进的工人提出 打倒沙皇 的口号.这表明当时俄国A.君主观念根深蒂固㊀㊀㊀㊀㊀㊀㊀㊀B.农民缺乏革命动力C.世界大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成熟㊀㊀D.初步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3.1947年5月,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指出,美国的援助只能提供给 自由世界 , 那些反抗来自国内或国外的极权主义压力㊁努力保存他们的独立㊁民主制度和人权自由的自由人民,将得到美国重建援助的最优先考虑 .这说明,美国的援助计划A.实际上将苏联排除在外㊀㊀㊀㊀㊀B.要求欧洲国家走向联合C.造成了德国的分裂㊀㊀㊀㊀㊀㊀㊀D.强调美欧地位平等24.右图为1986年某杂志的一幅漫画 三人摔角 (站台上从左至右分别为美㊁日㊁欧,站台数字分别为三者的购买力指数).该漫画内容可以用来说明A.第三世界兴起的影响B.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C.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原因D.两极格局瓦解的意义第Ⅱ卷(必考37分+选考15分,共52分)㊀㊀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第25㊁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㊁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ʌ必做部分ɔ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㊀早在13世纪,英国贵族就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了«大宪章»,规定国家重要事务必须征求贵族的意见.1363年,又确立了王在议会的原则.光荣革命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规定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在德国,1848年革命失败,证明德国资产阶级还没有力量完成民主革命和统一德意志民族的历史任务,这一任务最终由普鲁士容克贵族和普鲁士军人通过武力的方式实现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规定普鲁士国王享有 德意志皇帝 称号,有权任命首相和帝国官员㊁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㊁签署法律㊁统率军队及任命军官.材料二㊀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清政府预备仿行立宪.1907年,光绪上谕要求设立资政院,各省设立咨议局.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规定 用人之权,操之君上 .1909年到1910年,立宪党人控制下的咨议局先后组织发动了三次请愿,敦促清廷速开国会.第三次不仅将社会各界都卷入进来,连十八省督抚㊁资政院议员也都为之推波助澜.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震动.1911年,清政府宣布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阁员13人,汉族4人,满族9人,其中7人为皇族.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决定废止皇族内阁,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 采用英国君主立宪主义 ,提高国会地位.摘编自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德两国政治体制的主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立宪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影响.(10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宪政的认识.(5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罗马法发展历程(部分)简表公元前5世纪十二铜表法,其中规定 债权人有权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 如果有谁用手或棒打断了自由人的骨头,则他应付出300阿斯罚金,如果被打的是奴隶,则罚金150阿斯.公元前4世纪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确立禁止债务奴隶制的法律公元前3世纪产生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和异邦人及被征服地区居民,其内容主要是调整财产关系.共和国末期到帝国时期不同派别的法学家相互诘难,使罗马法研究日益精深.出现了盖尤斯等著名的 法学五杰 ,其法律著作与解释后来也被确定具有法律效力.帝国时期罗马皇帝以敕令等形式发布大量涉及法律事务的文告,其在帝国境内广泛使用,成为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查士丁尼命令整理㊁编纂帝国法律,完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摘编自何勤华«外国法制史»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ʌ选考部分ɔ请考生在第27㊁28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27.ʌ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ɔ(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㊀自曹魏到西晋初年,土地荒芜和人口逃亡问题严重.豪势之家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 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 公元280年,晋武帝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㊁品官占田荫客制和户调制.占田制规定了诸侯和编户民所占土地的数量, 国王公侯 大国田十五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 (编户民) 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 品官占田荫客制则规定了官员所占土地和荫客(依附人口)数量, 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 第九品十顷. 户调制规定按户征收户调(绢㊁绵)和田租,按照贫富分为九等,按等定数.改革后, 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出现了 牛马被野,余粮栖亩 的景象.282年,西晋户数从245万户上升到377万户.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晋武帝实施户调式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晋武帝实施户调式的影响.(9分)28.ʌ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ɔ(15分)材料㊀以色列在1967年的 六五战争 中取得了全胜,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此后中东陷入了不战不和的僵局.1973年10月,埃及在运河东岸发起猛烈攻势,短时间内控制了运河东岸10 15公里的战略纵深.叙利亚军队向戈兰高地发动猛攻,收复了大片土地.16日,以军切断埃及第三军团的退路,取得了战场主动.24日,埃㊁叙㊁以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后期遭受了失败,但在政治上仍取得了重大胜利.战争爆发当天,叙利亚与黎巴嫩关闭了其境内的输油管,其后阿拉伯各产油国统一减产㊁提价㊁禁运和国有化.欧共体和日本被迫先后发表声明,宣称242号决议是中东和平的基础,尊重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益.十月战争促使美国反思其中东政策,它感到推动阿以和平才能将苏联排斥出阿拉伯世界.阿拉伯国家㊁巴解和以色列也感到了寻求政治解决的必要性.由此,政治解决阿以冲突的中东和平进程开始了.黄民兴«中东历史与现状十八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国家 政治上取得了重大胜利 的表现.(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国家 政治上取得了重大胜利 的原因.(6分)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018.7一㊁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㊀2.C㊀3.A㊀4.D㊀5.A㊀6.D㊀7.B㊀8.B㊀9.D㊀10.B㊀11.B㊀12.C㊀13.C14.B㊀15.B㊀16.C㊀17.D㊀18.A㊀19.C㊀20.A㊀21.C㊀22.C㊀23.A㊀24.C二㊁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5分.共52分.25.(25分)(1)不同:英国议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王权受到限制;德国国王拥有很大权力,专制主义色彩浓厚.(4分)原因:英国很早就有限制王权的传统,统一德国的普鲁士原本就有专制主义传统;英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德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贵族力量相对强大;英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德国是普鲁士以武力完成统一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度.(6分,学生若笼统答 两国历史传统㊁资本主义发展程度㊁阶级力量对比㊁制度确立道路和方式不同 可酌情给分)(2)特点:学习西方;力图维护满清统治;渐进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推动双向互动.(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影响:清末的立宪活动最终没有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客观上推动了民主宪政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政制㊁法制的近代化.(4分)(3)认识:民主宪政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同国情决定了不同国家的民主宪政道路不同;不同国家民主宪政的形式不同;民主宪政建设应当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5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6.(12分)评分说明:学生可从古罗马法律的发展原因㊁趋势㊁特点㊁实质等角度立论阐述,论题如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 ㊁ 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 ㊁ 罗马法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㊁ 罗马法实质是维护贵族的利益 等等.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示例:论题:罗马法的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阐述:罗马法的产生㊁发展与完善经历了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种因素起到了推动作用.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不断进行斗争.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制订出«十二铜表法»,罗马法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成为古罗马的基本法.同样是在平民的要求下,古罗马法律赋予了平民和贵族通婚以及分享公有土地的权利.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政治㊁经济关系的变化,推动了万民法的产生.法学家在罗马法的发展中也起了重要作用,其法律著作和解释具有法律效力.古罗马的皇帝也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㊁完善,其敕令成为法律的重要来源,查士丁尼皇帝还推动了法律的整理㊁编纂,使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27.ʌ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ɔ(15分)(1)特点:把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相结合;贵族根据品级高低享有不同特权;一方面保证贵族享有特权,一方面又加以限制;赋税体现均平思想(或 按贫富等级交纳赋税 ).(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2)影响:抑制了豪强兼并土地;赋税均平,一定程度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获得一定数量土地,促进了西晋社会经济的发展;户口增加,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推动了世家大族经济势力的发展.(9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28.ʌ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ɔ(15分)(1)表现: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西方大国正视阿拉伯国家的要求;打破了中东不战不和的局面,开始了中东和平历程;迫使欧共体㊁日本发表声明,在国际上孤立了以色列.(9分)(2)原因:阿拉伯国家的团结一致;利用石油武器,引发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美苏两国在中东地区的争夺与矛盾.(6分)。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试题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I卷包括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题意的。
1. 以下各项对图示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营建陪都洛邑没起到拱卫都城镐京的作用B.分封功臣吕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C.分封商代贵族微子启不利于稳某某周政局D.姬姓诸侯国分布大体与当时的主要农业区吻合2.汉武帝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
这些做法有助于A.改造传统儒学 B.宣扬社会教化C.打击豪强地主 D.选拔实用人才3.南宋袁采在其《世X》一书中多有“富家置产当存仁心”、“兼并用术非悠久计”等规劝世人处事保全之道的治家格言。
这些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A.租佃关系难以维持 B.政府放任经济发展C.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D.小农经济趋于衰退4. “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
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
到了明朝中晚期,大小官员欺压百姓,百姓视官为匪,于是衣冠禽兽一词有了贬义。
该词含义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明A.明朝封建制度衰落B.明朝中晚期出现了腐败现象C.明朝服饰文化发生变化D.国家加强对官员腐败的控制5.清代史学家钱大听说:“君诚有道,何至于弑,遇弑者皆无道君也……圣人修春秋,述王道以诫后世,俾其君为有道之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各得其所,又何乱臣贼子之有?”此观点A.表明对仁德政治的向往 B.具有反清复明的思想色彩C.认为臣子弑君主无罪过 D.主X废除君主制还政贤人6.古代东西方都曾展现出对人类自身认识上的自觉,其中主X正确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以道德上的律己来调整社会矛盾的思想家是A.老子普罗泰格拉 B.孔子苏格拉底C.孟子柏拉图 D.庄子亚里士多德7. 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本试卷共28题,共100分,共5页,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机读卡交回第Ⅰ卷选择题(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二者都有A.皇帝制度B.司法陪审制C.完备法典D.陶片放逐法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质……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引文中“‘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A. 宗法制B. 君主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3.有学者指出:“从汉朝到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
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
”下列选项能反映此材料观点的是A. 魏晋九品中正制B. 隋唐三省六部制C. 元朝设立中书省D. 清朝设立军机处4.罗马法规定,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1%,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
这表明A.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 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C. 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D. 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5.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B. 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C. 议会开始限制王权D. 国王凭借手中权力转嫁责任6.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先后印制了30多种版本的护照。
其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 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B. 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C. 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D. 国际格局的重大改变7.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8.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有学者指出,周代的中央行政体制应是君主制,分封制只是建立在君主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体制,因此周代的国家政体,准确地说应是“君主制+分封制”。
据此可推知,周代A.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实现了统治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C.建立起“多元一体”的民族 D.协调了中央权威和地方分权关系2.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A.西周政治统治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血缘政治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决策失误3.学者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们之间相互交流,人才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哈三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学年第一学段考试历史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甲骨文字形反映出商周时期A.王权与神权的结合B.政治控制力的强化C.君臣隶属关系明确D.社会秩序混乱动荡2.《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这一理论A.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为儒家思想开辟新方向C.确立荀子的集大成地位D.推动百家争鸣思想解放3.两汉时期,土地买卖是工商业利润的第一大流向,“以末致财,用本守之”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这说明A.商品经济逐渐走向繁荣B.农业生产有利可图C.政府政策影响价值取向D.土地兼并非常严重4.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下诏举士,规定非治儒术者不取,董仲舒取为上第。
自此A.儒家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主流B.董仲舒进入最高统治层C.官僚政治最终取代贵族政治D.官僚队伍素质不断提高5.唐末、五代以来,因事而设,事后即撤,称使职差遣,至宋使职差遣固定为职事官系统,“官”指享受的待遇级别,“职”以待文学之选,差遣则是实际担任的职务。
这种制度A.促进官僚体制成熟B.导致官僚机构重叠C.反映权力斗争激烈D.形成重文轻武局面6.《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将陵(德州)运河上南北运输商品极多,最多的是丝、香料。
淮安的货运可以通到40多个城市。
宝应、高邮、扬州都是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很繁华。
长江上每年有20万艘船航行,每船载重约50万一150刀斤。
苏州是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杭州最繁华。
这—记述A.是对宋代经济真实描述B.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表明海外贸易持续发展D.反映区域经济繁荣发展7.宋代学者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订为“四书”。
朱熹写的《四书集注》在宋以后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
明清时代,“四书”的影响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五经”。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下列甲骨文字形反映出商周时期( )A. 王权与神权的结合B. 政治控制力的强化C. 君臣隶属关系明确D. 社会秩序混乱动荡2.《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这一理论( ) A. 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 为儒家思想开辟新方向 C. 确立荀子的集大成地位 D. 推动百家争鸣思想解放3.两汉时期,土地买卖是工商业利润的第一大流向,“以末致财,用本守之”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这说明( ) A. 商品经济逐渐走向繁荣B. 农业生产有利可图C. 政府政策影响价值取向D. 土地兼并非常严重4.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下诏举士,规定非治儒术者不取,董仲舒取为上第。
自此( ) A. 儒家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B. 董仲舒进入最高统治层 C. 官僚政治最终取代贵族政治 D. 官僚队伍素质不断提高5.唐末、五代以来,因事而设,事后即撤,称使职差遣,至宋使职差遣固定为职事官系统,“官”指享受的待遇级别,“职”以待文学之选,差遣则是实际担任的职务。
这种制度( ) A. 促进官僚体制成熟 B. 导致官僚机构重叠C. 反映权力斗争激烈D. 形成重文轻武局面6.《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将陵(德州)运河上南北运输商品极多,最多的是丝、香料。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哈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有学者指出,周代的中央行政体制应是君主制,分封制只是建立在君主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体制,因此周代的国家政体,准确地说应是“君主制+分封制”,可称为君主分封制。
据此可推知,周代A. 实行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体制B. 实现了统治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C. 建立了“多元一体”的统一民族D. 协调了中央权威和地方分权关系2.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A. 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B. 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C. 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 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3.学者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们之间相互交流,人才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
该观点A.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有利于巩固统治B. 认为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C. 强调分封制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D. 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4.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舞蹈。
季札观后皆能“尽知其意”,并一一作了恰当的评论,博得了鲁人的敬佩。
据此推断合理的是A. 华夏文化影响扩大B. 经济区域差异缩小C. 民族融合现象出现D. 诸侯结盟成为常态5.《礼记·王制》云:“丰年不者,四年不位,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材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A. 要求百姓生活勤俭节约B. 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 大力倡导重农抑商政策D. 提倡国家要建立粮食储备制度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末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末历史试题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1.西周的道路以周王室为中心向外围延伸,通往各诸侯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均设有主要干线。
如西向及西南方向通往矢、散;东向通往成周、桧、谭、齐;南向通往鄂、申、曾;东南向至坯、蔡、(胡);北向通往晋、邢、燕等。
主要干线的设立 A .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B .促进了各地之间经贸往来频繁 C .有利于周王室对地方加强控制 D .进一步推动儒家文化圈的扩展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
这表明 A .专制皇权加强对基层治理 B .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 .宗法血缘关系进一步强化 D .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遏制3.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则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
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这反映了 A .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试卷第2页,总12页C .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D .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4.汉初,定都长安,中央管辖的十五个郡主要在关中地区,原秦国关中故地。
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吴芮的封地,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
这反映了汉初 A .地方割据,形势严峻 B .承袭秦制,加强集权 C .因俗而制,郡国并行 D .尊重传统,南北异制5.下段材料节选自崔定《四民月令》(东汉后期豪强士族之家历)。
这反映了当时正月,命女红趣织布。
二月,蚕事未起,命缝人流冬衣,彻复为袷。
三月,清明节,治蚕室。
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诗经·国风》收录了周南、召南、卫、郑、齐、魏、唐、秦、陈、曹等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
由此可知,周朝控制的主要区域位于A.黄河中下游 B.长江中游 C. 巴蜀地区 D.关中地区2、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国(诸侯)-天下的政治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
这反映了()A.等级尊卑制度的强化B.贵族社会向富人社会转变C.部落联盟向国家转变D.血缘组织向地域国家转变3、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老子孔子韩非子 B.墨子孔子老子C.孔子韩非子墨子 D. 孔子韩非子老子4、《秦律·厩苑律》规定:借用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
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
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A.秦国力雄厚疆域辽阔 B.秦律规定覆盖面广C.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 D.秦铁农具储备充足5、《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抑商”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6、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
这反映了A.儒道佛融合的趋势B.道教地位逐渐上升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7、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据此可知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8、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出()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9、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疆域广阔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11、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这一结论相关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汉朝的中外朝制度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12、意大利在14世纪初书籍价格极高,用一所房子加一块土地才能购置一本文法书,甚至教皇尼古拉五世未发迹时曾因购书而身负重债。
至17世纪,囊中羞涩之士购买心仪书籍已非难事,而佛罗伦萨购书上百册的家庭已超过13.6%。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背景是A.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B. 人文精神的普及C.资本主义萌芽推动 D.近代教育的发展13、历史证明,维新派的“兴民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无不受到□□□思想的影响。
即使在当代中国,□□□的思想对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文中□□□的内容应该是A.王阳明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14、明代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
”这表明当时( )A.岭南货币经济发达 B.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15、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
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
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了决策机密B.强化了专制皇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D.适应了军务需要16、“乾隆五年,大臣胡定上奏曰:“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农夫为之赁耕,每岁所入盈千万石”。
上述现象对清代工商业的影响是A.造成农民贫困市场狭小B.促使工商业向乡村渗透C.导致了工商业资金的流失D.扩大了手工业生产规模17、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专制统治的强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并受益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C.农耕经济促成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D.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速度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18、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
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
”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D.“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19、在清代,华北农村将儒、释、道统称为“大教”,而在黑龙江的某些庙宇中“塑三教像,如来居中,左老聃,右孔子,而以匠作医卜杂技之祖配,榜曰三教祖师。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古代中国A.儒、释、道“三教”已经高度融合B.农民对各种宗教的认识比较混乱C.下层民众的信仰具有强烈的功利性D.宗教传播深刻影响民众日常生活20、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
古希腊的“文明”内涵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A.小国寡民B.城邦政治C.直接民主D.轮番执政21、阅读下列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材料A.民主范围狭窄B.参政方式原始C.国家权力滥用D.雅典社会衰落22、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记载有埃菲比亚军训制度,参加军训的雅典青年,政治、政治、经济和法律权利受到一定限制。
他们的誓词中有:“我将永远服从那些合理地进行统治的官员,服从现行法律和将在未来被制定出来的合理法规。
”这一制度的存在说明古代雅典()A.民主政治的范围狭窄 B.对外扩张战争比较频繁C.国家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D.违背民主政治原则23、公元539年颁布的《查士丁尼新律》明确规定:在刑事诉讼中,控方证人必须亲自出庭,在在事实审理者面前作证;在控方证人作证时,被告人应当有机会在场。
不仅如此,该法还明确规定,’除非被告人在场,否则,证人即使在司法官员面前作证,其证言也是无效的。
该规定①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的本质精神②保证案件审判程序的公正合理③从根本上维护了平民的基本权利④一定程度上遏制滥用权力行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4、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而取回其木料。
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
”这表明《十二铜表法》A.确保法律程序实施的严密性B.保护私有财产转让的合法性C.以经济赔偿的方式解决方式D.以实用性原则解决财产纠纷25、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
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
”材料表明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材料二李约瑟说过:“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和欧洲科学理论大约处于同等水平。
仅仅在那段时间后,欧洲思想才开始迅速向前发展。
”李约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在古代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革命?——王渝生《中国古代科技与传统文化》(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
(5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李约瑟提出的问题。
(8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分别对东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4分)2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材料二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
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
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材料三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
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
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唐代茶叶种植业发展的原因。
(8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10分)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材料二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俱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6分)(2)材料二反映出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
据此可知,影响变法成败的因素有哪些?(9分)1-5 ADDCD 6-10 ADDAB 11-15 DABCB 16-20 DBCCB 21-25 DCCDA26、(17分)(1)“想通的地方”:①重视知识和教育;②肯定认得价值和作用;③强调道德修养;④维护公共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