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汉书·舆服志下
後漢書志第三十 輿服下
後漢書志第三十輿服下冕冠長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遠遊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武冠建華冠方山冠巧士冠卻非冠卻敵冠樊噲冠術氏冠鶡冠幘佩刀印黃赤綬赤綬綠綬紫綬青綬黑綬黃綬青紺綸后夫人服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
後世聖人易之以絲麻,觀翬翟之文,榮華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為服。
見鳥獸有冠角〈冉頁〉胡之制,遂作冠冕纓蕤,以為首飾。
凡十二章。
故易曰:「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巛。
乾巛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黃。
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一〕作繢宗彝,〔二〕藻火粉米,〔三〕黼黻絺繡,〔四〕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
〔五〕天子備章,〔六〕公自山以下,侯伯自華蟲以下,子男自藻火以下,卿大夫自粉米以下。
至周而變之,以三辰為旂旗。
王祭上帝,則大裘而冕;〔七〕公侯卿大夫之服用九章以下。
〔八〕秦以戰國即天子位,滅去禮學,郊祀之服皆以袀玄。
漢承秦故。
至世祖踐祚,都于土中,始修三雍,正兆七郊。
顯宗遂就大業,初服旒冕,衣裳文章,赤舄絇屨,以祠天地,養三老五更於三雍,于時致治平矣。
〔一〕孔安國注尚書曰:「華,象草華;蟲,雉也。
」〔二〕古文尚書「繢」作「會」。
孔安國曰:「以五采成此畫焉。
」宗廟彝樽,亦以山、龍、華蟲為飾。
〔三〕孔安國曰:「藻,水草有文者。
火為火字,粉若粟(米)〔冰〕,米若聚米。
」〔四〕孔安國曰:「黼若斧形。
黻為兩己相背。
葛之精者曰絺。
五色備曰繡。
」杜預注左傳曰:「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
」〔五〕孔安國曰:「以五采明施于五色,作尊卑之服。
」〔六〕鄭玄周禮注曰:「此古天子冕服十二章。
」〔七〕鄭眾曰:「大裘,羔裘。
服以祀天,示質也。
」〔八〕鄭玄曰:「華蟲,五色之蟲。
周禮繢人職曰『鳥獸蛇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是也。
王者相變,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畫於旌旗,所謂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后汉书》详细目录
后汉书纪001.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002.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003.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004.卷三肃宗孝章帝纪第三005.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006.卷五孝安帝纪第五007.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008.卷七孝桓帝纪第七009.卷八孝灵帝纪第八010.卷九孝献帝纪第九011.卷十上皇后纪第十上光武郭皇后光烈阴皇后明德马皇后贾贵人章德窦皇后梁贵人和帝阴皇后和熹邓皇后012.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安思阎皇后顺烈梁皇后虞贵人陈夫人孝崇匽皇后懿献梁皇后桓帝邓皇后桓思窦皇后孝仁董皇后灵帝宋皇后灵思何皇后王美人唐姬献帝伏皇后献穆曹皇后皇女义王,建武十五年封舞阳长公主,适陵乡侯太仆梁松。
松坐诽谤诛。
皇女中礼,十五年封涅阳公主,适显亲侯大鸿胪窦固,肃宗尊为长公主。
皇女红夫,十五年封馆陶公主,适驸马都尉韩光。
光坐与淮阳王延谋反诛。
皇女礼刘,十七年封洧阳公主,适阳安侯长乐少府郭璜。
璜坐与窦宪谋反诛。
皇女绶,二十一年封郦邑公主,适新阳侯世子阴丰。
丰害主,诛死。
世祖五女。
皇女姬,永平二年封获嘉长公主,适杨邑侯将作大匠冯柱。
皇女奴,三年封平阳公主,适大鸿胪冯顺。
皇女迎,三年封隆虑公主,适牟平侯耿袭。
皇女次,三年封平氏公主。
皇女致,三年封沁水公主。
适高密侯邓乾。
皇女小姬,十二年封平皋公主,适昌安侯侍中邓蕃。
皇女仲,十七年封浚仪公主,适軮侯黄门侍郎王度。
皇女惠,十七年封武安公主,适征羌侯世子黄门侍郎来棱,安帝尊为长公主。
皇女臣,建初元年封鲁阳公主。
皇女小迎,元年封乐平公主。
皇女小民,元年封成安公主。
显宗十一女。
皇女男,建初四年封武德长公主。
皇女王,四年封平邑公主,适黄门侍郎冯由。
皇女吉,永元五年封阴安公主。
肃宗三女。
皇女保,延平元年封脩武长公主。
皇女成,元年封共邑公主。
皇女利,元年封临颍公主,适即墨侯侍中贾建。
皇女兴,元年封闻喜公主。
和帝四女。
皇女生,永和三年封舞阳长公主。
皇女成男,三年封冠军长公主。
皇女广,永和六年封汝阳长公主。
冠
冠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其中“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汉代的时候,冠的种类非常多。
起初,发冠是套在束起的发髻上的一个罩子,人们戴发冠只是为了美观的需要,样式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
大约在商朝,开始出现冠服制度。
到了汉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过冠帽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身份和等级。
汉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长冠、进贤冠、武冠和法冠等等。
不同身份、不同场合所戴冠帽有严格规定,帝王在参加祭祀大典的时候要戴冕冠;在朝会和宴会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长冠是参加祭祀时官员所戴的冠帽。
武冠是各级武职人员在朝会时所戴的礼冠;进贤冠专门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折叠音韵参考[ 上古音]:元部见母,kuan[ 广韵]:古丸切,上平26桓,guān,山合一平桓见[ 平水韵 ]:上平十四寒·去声十五翰[ 唐音]:guɑn,guɑn[ 国语]:guān,guàn[ 粤语]:gun1gun3[ 闽南语]:koan1,koe3折叠汉语大字典解释[①][guān][《广韵》古丸切,平桓,见。
](1)帽子的总称。
(2)特指古代官吏所戴的礼帽。
(3)物体的顶端部分。
(4)指突起象帽子的东西。
(5)古代贵族戴的普通帽子。
[②][guàn][《广韵》古玩切,去换,见。
](1)戴帽子;戴。
(2)指使人戴上帽子。
(3)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一般在二十岁。
(4)泛指成年。
(5)谓超出众人,居于首位。
(6)谓加在前头。
(7)尊崇。
(8)覆盖。
(9)贯穿;贯通。
折叠相关词语·白冠·白冠厘缨·白冠牦缨·白面儒冠·白衣冠·宝冠·暴衣露冠·被发缨冠·标冠·摽冠·布冠·步摇冠·蝉冠·蝉冠豸绣·长冠·超古冠今·超今冠古·朝冠折叠相关成语·白面儒冠·褒衣危冠·暴衣露冠·被发缨冠·超今冠古·冲冠发怒·冲冠怒发·冲冠眦裂·弹冠结绶·弹冠相庆·弹冠振衿·弹冠振衣·倒冠落佩·倒冠落佩·遁迹黄冠·峨冠博带·发怒冲冠·发怒穿冠折叠相关诗词·素冠·女冠子·女冠子·女冠子·女冠子·玉真张观主下小女冠·女冠子·女冠子·女冠子(夏景) ·避暑女冠·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冠的概述发冠起初,发冠只是用以包裹发髻,人们戴发冠只是为了生活方便,同时也有一定的美观装饰作用,至于发冠的样式则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
说“涂抹画衣”——从《后汉书·舆服志》一则断句错误看先秦的服饰装饰
装饰在宗彝上的文章 。其实 《 舆服下》 这段话 最初
出自于《 尚书 ・ 益稷》 “ 欲观古人之象 , :予 日月星 辰, 山龙华虫 , 作绩 ; 宗彝藻火 , 粉米黼黻 , 柿绣 。以 五采彰施于五色, 作服 , 汝明。 L 有关这段话里的 ”2 “ 作绩” 孔安 国注 日:绩通会 , , “ 以五采成此画焉 。 ” 就是用彩色的颜料将文章画在衣服上 的方法 , 这个
它不是泛指 ,周礼 ・ 《 春官》 中记 载司尊 彝掌六 尊、 六彝之位时 , 据郑玄解释毳冕 的宗彝就专指虎
一
,
( 中, 二) 只不过在其后 , 昭又加了一句 :宗庙彝 刘 “ 樽, 亦以山龙华虫 为饰。 误会 由此 而来 。根据 ”
《 后汉书 ・ 舆服志》 的成书经历来看 , 最先注范书
较少 , 有些学者认为它只是上古染色 的一种 工艺, 另一些学者认为 它是 帛画的起源 , 造成后 世对上 古有关服 饰涂绘 画衣现象和 留存 文字的误读 、 误解。近年 随着服饰 史研 究的深入 , 对此有 了正确解读 的 契机 , 涂绘 画衣是 中国先秦 所特 有的服饰装饰 艺术 。 关键词 : 涂抹 画衣 ; 缋宗彝 ; 作 先秦 ;服饰装饰 中圉分类 号:K 0 。 8 2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9— 86 20 )2— 0 5一 4 2 3 K 9 .3 A 10 3 2 (0 6 O 0 3 o
诂, 水平较高 , 可惜 时间 只有 六年 , 但 又非 一手所 成。 不免有路肢漏略未完之处。中华书局的标点本
是在南宋绍兴本的基础之上 由现代学者 参校各种 现存版本勘校而成的。校勘者态度认真严谨 , 但在 编辑说明中也说 :尤其是礼仪 志、 “ 祭祀志 、 舆服志 中关於典制名物的部分 , 标点起来特别感 到因难 ,
[转载]后汉书《舆服志》
[转载]后汉书《舆服志》原文地址:后汉书《舆服志》作者:雨诗后汉书《舆服志》志第二十九舆服上玉辂乘舆金根安车立车耕车戎车猎车畊车青盖车绿车皂盖车夫人安车大驾法驾小驾轻车大使车小使车载车导从卒车马饰《书》曰:“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言昔者圣人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躬亲其事,身履其勤,忧之劳之,不避寒暑,使天下之民物,各得安其性命,无夭昏暴陵之灾。
是以天下之民,敬而爱之,若亲父母;则而养之,若仰日月。
夫爱之者欲其长久,不惮力役,相与起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雍覆之,欲其长久也;敬之者欲其尊严,不惮劳烦,相与起作舆轮旌旗章表,以尊严之。
斯爱之至,敬之极也。
苟心爱敬,虽报之至,情由未尽。
或杀身以为之,尽其情也;弈世以祀之,明其功也。
是以流光与天地比长。
后世圣人,知恤民之忧思深大者,必飨其乐;勤仁毓物使不夭折者,必受其福。
故为之制礼以节之,使夫上仁继天统物,不伐其功,民物安逸,若道自然,莫知所谢。
《老子》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此之谓也。
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
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
顺则上下有序,德薄者退,德盛者缛。
故圣人处乎天子之位,服玉藻邃延,日月升龙,山车金根饰,黄屋左纛,所以副其德,章其功也。
贤仁佐圣,封国受民,黼黻文绣,降龙路车,所以显其仁,光其能也。
及其季末,圣人不得其位,贤者隐伏,是以天子微弱,诸侯胁矣。
于此相贵以等,相讟以货,相赂以利,天下之礼乱矣。
至周夷王下堂而迎诸侯,此天子失礼,微弱之始也。
自是诸侯宫县乐食,祭以白牡,击玉磬,朱干设钖,冕而儛《大武》。
大夫台门旅树反坫,绣黼丹朱中衣,镂簋朱B42C,此大夫之僭诸侯礼也。
《诗》刺“彼己之子,不称其服”,伤其败化。
《易》讥“负且乘,致寇至”,言小人乘君子器,盗思夺之矣。
自是礼制大乱,兵革并作;上下无法,诸侯陪臣,山{次呆}藻B42D。
降及战国,奢僭益炽,削灭礼籍,盖恶有害己之语。
《后汉书》志第二十九 舆服上
《后汉书》志第二十九舆服上玉辂乘舆金根安车立车耕车戎车猎车軿车青盖车绿车皂盖车夫人安车大驾法驾小驾轻车大使车小使车载车导从卒车马饰《书》曰:“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言昔者圣人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躬亲其事,身履其勤,忧之劳之,不避寒暑,使天下之民物,各得安其性命,无夭昏暴陵之灾。
是以天下之民,敬而爱之,若亲父母;则而养之,若仰日月。
夫爱之者欲其长久,不惮力役,相与起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雍覆之,欲其长久也;敬之者欲其尊严,不惮劳烦,相与起作舆轮旌旗章表,以尊严之。
斯爱之至,敬之极也。
苟心爱敬,虽报之至,情由未尽。
或杀身以为之,尽其情也;弈世以祀之,明其功也。
是以流光与天地比长。
后世圣人,知恤民之忧思深大者,必飨其乐;勤仁毓物使不夭折者,必受其福。
故为之制礼以节之,使夫上仁继天统物,不伐其功,民物安逸,若道自然,莫知所谢。
《老子》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此之谓也。
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
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
顺则上下有序,德薄者退,德盛者缛。
故圣人处乎天子之位,服玉藻邃延,日月升龙,山车金根饰,黄屋左纛,所以副其德,章其功也。
贤仁佐圣,封国受民,黼黻文绣,降龙路车,所以显其仁,光其能也。
及其季末,圣人不得其位,贤者隐伏,是以天子微弱,诸侯胁矣。
于此相贵以等,相讟以货,相赂以利,天下之礼乱矣。
至周夷王下堂而迎诸侯,此天子失礼,微弱之始也。
自是诸侯宫县乐食,祭以白牡,击玉磬,朱干设钖,冕而儛《大武》。
大夫台门旅树反坫,绣黼丹朱中衣,镂簋朱纮,此大夫之僣诸侯礼也。
《诗》刺“彼己之子,不称其服”,伤其败化。
《易》讥“负且乘,致寇至”,言小人乘君子器,盗思夺之矣。
自是礼制大乱,兵革并作;上下无法,诸侯陪臣,山{次呆}藻棁。
降及战国,奢僣益炽,削灭礼籍,盖恶有害己之语。
竞修奇丽之服,饰以舆马,文罽玉缨,象镳金鞍,以相夸上。
争锥刀之利,杀人若刈草然,其宗祀亦旋夷灭。
古代女子发钗和发型
古代妇女头饰简介1.笄,簪,钗,擿,华胜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
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
”郑玄注:“笄,今之簪。
”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
《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
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
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
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
《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
《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
”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
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
”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
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
《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
”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
《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
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从《舆服志》看中国古代女性冠服制度的变迁
Li Meng
Abstract : Taking Yufu Zhi of The Twenty-Four Histories as the main research materials,this paper studies the ancient Chinese women’s wearing system, and analyzes its position in the whole wearing system, the narrative mode and structure, the composi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marks of classification. On this basis, the historical change trend is summarized. Key words : Yufu Zhi; Women; Wearing system; Change
句。相较《后汉书》和《晋书》,顺序虽稍 清晰,以夫妇一一对应
有变动,但大体模式不变,依旧按照冠帻、 的模式进行陈述,例如 图 1 :东汉 _ 南齐女性服饰与礼仪场合 袴褶、绶、玺印、笏、佩玉的排序,只是 《舆服二》“皇帝冕服、
在袴褶之后插入了皇后祎衣、公主会见及 后妃冠服、皇太子亲王以下冠服”中男女 衣……皇太子妃服,首饰花九树……内外 燕服。绶和玺印中亦有后夫人之相关规 冠服的顺序为 :皇帝冠服、皇后冠服、皇 命妇服花钗……”⑦
于中国服饰史和制度史的部分研究中,基 一是因为从《宋史 · 舆服志》开始,才有 可分为六个部分 :冠、帻、佩刀、印、绶
古代冠巾
(1)冠:
• 頍冠:頍即额带。首服的最简单形式,就是以布或革条箍于发际,《诗·小 雅·頍弁》云:“有頍者弁,实维在首。”頍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很流行了, 有说它是 后世冠巾的始祖。 頍是额箍,通常缺顶,但龙山时期、商代玉人 的“頍”就往往制成扁平冠饰,有的还在结处缀以玉石等饰物,称为頍冠。 頍冠在商代大概很流行。 缁布冠:顾名思义,以黑色布为之。是很早的一种冠, 按周制冠礼,初加为 缁布冠(而后为皮弁和爵弁)。
冠
• 花钗冠: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年~1117年)规定命妇首饰 为花钗冠。《宋史·志一百四·舆服三》:“花钗冠,皆施 两博鬓,宝钿饰。翟衣,青罗绣为 翟,编次于衣及裳。第 一品,花钗九株,宝钿准花数,翟九等(即:衣上的翟纹有 九行);第二品,花钗八株,翟八等……第五品,花钗五株, 翟五等。”花钗冠乃 皇后、皇妃、公主等命妇之首服,但 以冠的佩饰细节做等级区别,如冠上花株之数,有9、8、7、 6、5等规定,以示身份 •
冠
• 进贤冠:进贤冠是重要的冠式,在汉代已颇流行, 魏晋南北朝继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 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到明朝演变为梁冠。进贤冠多 为在朝文吏所戴,冠上有梁为记,以梁的多少来分 等级爵位。古礼制的进贤冠,前高7寸,后高3寸, 长8寸。这里的长是指帽梁的长,与前高7寸,后高 3寸的帽缘相接,就成 为前高后低的斜势,形成前 方突出一个锐角的斜俎形,称为“展筒”。展筒的 两侧和中间是透空的。 梁冠:在朝文官所戴,来源于进贤冠。一品七梁,二品六梁, 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 九品一梁,梁冠为历代在朝文官所好戴。梁冠其形方,前低 后高,后倾,有围片,前开后合。
形制
• 仪巾:和方巾类似,不同的是前面一中线 左右两边呈斜坡状,有的后面配有短飘带。 庄子巾:硬裹巾。又名南华巾 • 东坡巾:硬裹巾。以藤为里,以锦为表, 用漆漆之。或以较硬的薄纱制作。两侧为 巾檐,前开后合,后垂有布帛,为雅士逸 隐所好,宋代词人苏轼常戴此巾, 亦名为 东坡巾。 • 黑介帻:常套束在进贤冠之下,文官常戴 用。其色黑,两旁垂有长耳,据《晋书》 记载:“汉时冠进贤者,宜长耳介帻也。”
01版服饰文化1
(四)关于服饰起源之我见
第四,母性的神圣地位与图腾崇拜 对服饰起源也具有促进作用。 第五,出于原始审美需要而出现的 原始装饰对服饰起源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类别
• 从原始社会后期到商周时代,华夏族的 服饰基本定型。这就是:束发为髻、冠 冕弁帻、上衣下裳、束带系芾。这种传 统的服饰结构,后代虽有变化,但一直 延续到明朝。具体而言,中国传统服饰 的类别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学术界关于服饰起源的几种观点 3.吸引异性说 • 有些社会学家相信,衣服的起源是为了 吸引异性,并且与身体部位有相当密切 的关系。
(一)学术界关于服饰起源的几种观点 4.图腾说 • 据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的研究,认为原 始社会每个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 氏族把成员所认定的图腾作为本氏族区 别于其他氏族的标志,将其佩带在身上, 以便在氏族之间发生冲突和其他活动中 将本氏族成员与其他氏族成员区别开来。
(一)学术界关于服饰起源的几种观点 5.避邪说 • 有学者认为:衣饰的功能是用来保护他 们,抵御可能伤害人类的妖魔。于是他 们用珠子、骨头、颈圈和其他装饰品来 打扮自己;在某些部落里,人们用一根 绳子紧紧地系住腰部,他们认为这样就 可以躲避邪魔的眼睛而获得安全。
(一)学术界关于服饰起源的几种观点 6.装饰说 • 原始人缺乏生活的必需品,但是人人都 设法从装饰中追求欢乐,而大多仍局限 于个人装饰。打猎回来时,背上扛着猎 杀的动物,或者带着血污和伤痕从战场 奏凯归来时,路上遇到的人们总会满口 称赞他们,这些战利品无声地显示了他 们杰出的才能和威力。
(四)足衣
• 足衣主要指鞋类和袜类。中国传统鞋子 主要分为:屦、履、屩、舃;木屐;靿 靴等。古代袜主要有襪、韤。
履
襪、韤
(一)学术界关于服饰起源的几种观点
论汉明帝刘庄对确立封建服饰制度的贡献
论汉明帝刘庄对确立封建服饰制度的贡献作者:林永莲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3期摘要:东汉明帝刘庄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的一生深受儒家礼制思想的影响,在位期间主持制定了众多礼仪制度,其中的舆服制度,为后世二千余年的封建服饰制度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就刘庄在服饰制度建立过程中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展开研究探讨。
关键词:服饰制度;儒家思想;统治阶级;礼仪中图分类号:J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04-01作为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一种有效工具,服饰礼仪制度最早始于西周。
经过春秋战国、秦、西汉的发展,到东汉初年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东汉的“舆服志”是历代制定服饰制度的基础, 具有典范作用;在制定服饰制度的过程中,汉明帝刘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早在光武帝时期,作为巩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礼仪制度得到了恢复和完善,特别是其中的服饰礼仪制度,成为东汉初期礼制建设的核心。
例如:即位典礼时皇帝的着装,便参照了周天子祭天的服装样式。
光武帝的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群臣的支持,也深得百姓的拥护,为东汉建国初期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刘庄于永平二年发布的“舆服令”则进一步完善了冕冠、衣裳、鞋履和组绶等穿着与佩戴制度。
一、少年时期深受儒家礼制思想的影响刘庄于公元58年至75年在位18年,是光武帝刘秀之后东汉第二位皇帝,也是刘秀的第四子。
史书记载,明帝十岁能读《春秋》,十九岁学通《尚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在永平二年正月,公卿议举南北郊,东平王苍议曰:“孔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为汉制法。
高皇帝始受命创业,制长冠以入宗庙。
光武受命中兴,建明堂,立辟雍。
陛下以圣明奉遵,以礼服龙衮,祭五帝。
礼缺乐崩,久无祭天地冕服之制。
案:尊事神祇,洁斋盛服,敬之至也。
日月星辰,山龙华藻,天王衮冕十有二旒,以则天数;旗有龙章日月,以备其文。
今祭明堂宗庙,圆以法天,方以则地,服以华文,象其物宜,以降神明,肃雍备思,博其类也。
后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原文)白话后汉书作者: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原文)白话后汉书作者:南朝宋·范晔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术氏冠鹖冠帻佩刀印黄赤绶赤绶绿绶紫绶青绶黑绶黄绶青绀纶后夫人服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
后世圣人易之以丝麻,观翚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为服。
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冕缨蕤,以为首饰。
凡十二章。
故《易》曰:“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巛。
乾巛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缋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
天子备章,公自山以下,侯伯自华虫以下,子男自藻火以下,卿大夫自粉米以下。
至周而变之,以三辰为旂旗。
王祭上帝,则大裘而冕;公侯卿大夫之服用九章以下。
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
汉承秦故。
至世祖践祚,都于土中,始修三雍,正兆七郊。
显宗遂就大业,初服旒冕,衣裳文章,赤舄絇屦,以祠天地,养三老五更于三雍,于时致治平矣。
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
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章,皆备五采,大佩,赤舄絇履,以承大祭。
百官执事者,冠长冠,皆祗服。
五岳、四渎、山川、宗庙、社稷诸沾秩祠,皆袀玄长冠,五郊各如方色云。
百官不执事,各服常冠袀玄以从。
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
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初诏有司采《周官》、《礼记》、《尚书·皋陶篇》,乘舆服从欧阳氏说,公卿以下从大小夏侯氏说。
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绶采色为组缨。
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
皆有前无后,各以其绶采色为组缨,旁垂黈纩。
“冕无后旒”之说研究的献疑
“冕无后旒”之说研究的献疑作者:闫兰兰谢红来源:《丝绸》2020年第03期摘要:冕为大夫以上冠,冕板下垂“旒”是其主要特征,旒之数量是等级地位之标志,十二旒为最高等级。
汉唐以郑玄为首的经学家认为冕前后皆垂旒,而清代学者主流观点认为冕无后旒。
时至今日,“冕无后旒”之说依旧存在争议。
文章从史学、人类学和艺术学等角度来论证“冕無后旒”的不合理性:冕字古体的象形特征显示前后皆有旒;二十四正史等历史文献中仅有一种文献指出冕无后旒;古人的写作习惯常将左右或前后对称的部件省略不说;由于政治压力,清代学者被迫支持“冕无后旒”这一主流学说;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对称原则艺术审美。
由此,论证结果认为冕前后皆有旒更加合理。
关键词:冕;旒;冕无后旒;二十四史;史学《尚书》注:“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
”中国自古为“衣冠上国”,所有冠服中,以冕服为首。
冕服是以冕为首的服装,冕是其代表性部件。
冕为大夫以上冠也,冕板下垂“旒”是其主要特征,旒之数量多少是等级地位之标志,以十二旒为最高等级。
自古以来,关于旒的研究从未间断,仅是冕是否前后皆垂旒的问题就引发史上学者多次探讨,主要分为两派:一是汉唐以郑玄为首的经学家认为冕板前后皆垂十二旒;二是以清代学者为主要群体的另一观点“冕无后旒”。
时至今日,“冕无后旒”之说依旧备受关注,2015年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的《“冕无后旒”说考证》一文反对“冕无后旒”之说,而同年发表于《金田》的《“冕无后旒”说新论》则支持了“冕无后旒”。
对此争论,还需找寻新的证据从新的角度来进一步论证。
本文认为,从综合角度分析冕有后旒更为合理,因此从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角度综合论证“冕无后旒”一说的不合理性,具体从历史文献分析、古人写作习惯分析、政治文化因素及艺术审美特征等方面加以论证。
1 由“冕”字说开去华夏人重“衣冠”,两者中“冠”又重于“衣”。
说文解字记载:“冠有法制,冠是用来约束头发的,古时又作为弁冕的总称,与弁和冕有所不同,古时之冠有法度限制,等级不同,场合不同,要戴不同的冠。
【精品文献】宋史《舆服志》
【精品文献】宋史《舆服志》宋史志第一百二舆服一?五辂大辂大辇芳亭辇凤辇逍遥辇平辇七宝辇小舆腰舆耕根车进贤车明远车羊车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崇德车皮轩车黄钺车豹尾车属车五车凉车相风乌舆行漏舆十二神舆钲鼓舆钟鼓楼舆昔者圣人作舆,轸之方以象地,盖之圆以象天。
《易?传》言:“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夫舆服之制,取法天地,则圣人创物之智,别尊卑,定上下,有大于斯二者乎~舜命禹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周官》之属,有巾车、典路、司常,有司服、司裘、内司服等职。
以是知舆服始于黄帝,成于唐、虞,历夏及商,而大备于周。
周衰,列国肆为侈汰。
秦并之,揽上选以供服御,其次以赐百官,始有大驾、法驾之制;又自天子以至牧守,各有卤簿焉。
汉兴,乃不能监古成宪,而效秦所为。
自是代有变更,志有详略。
《东汉》至《旧唐书》皆称《舆服》,《新唐书》改为《车服》,郑樵合诸代为《通志》又为《器服》。
其文虽殊,而考古制作,无以尚于三代矣。
夫三代制器,所以为百世法者,以其华质适中也。
孔子答颜渊为邦之问曰:“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且《礼》谓“周人上舆”,而孔子独取殷辂,是殷之质胜于周也。
又言禹“致美乎黻冕”。
而论冕以周为贵,是周之文胜于夏也。
盖已不能无损益于其间焉。
不知历代于秦已还,何所损益乎,宋之君臣,于二帝、三王、周公、孔子之道,讲之甚明。
至其规模制度,饰为声明,已足粲然,虽不能尽合古制,而于后代庶无愧焉。
宋初,衮冕缀饰不用珠玉,盖存简俭之风,及为卤簿,又炽以旗帜,华以绣衣,亵以球杖,岂非循袭唐、五季之习,犹未能尽去其陋邪,诒之子孙,殆有甚焉者矣。
迄于徽宗,奉身之欲,奢荡靡极,虽欲不亡得乎,靖康之末,累朝法物,沦没于金。
中兴,掇拾散逸,参酌时宜,务从省约。
凡服用锦绣,皆易以缬、以罗;旗仗用金银饰者,皆易以绘、以髹。
建炎初,有事郊报,仗内拂扇当用珠饰。
晋书《舆服志》
晋书《舆服志》晋书《舆服志》卷⼆⼗五志第⼗五舆服史⾂⽈:昔者乘云效驾,卷领垂⾐,则黄帝皂⾐纁裳,放勋彤车⽩马,叶三微之序,舍寅丑之建,⽞⼽⽟刃,作会相晖。
若乃参旗分景,帝车含曜,⼜所以营卫南宫,增华北极。
《⽉令》季夏之⽉,“命妇官染彩”,赪丹班次,各有品章矣。
⾼旗有⽇⽉之象,式视有威仪之选,⾐兼鞙佩,衡载鸣和,是以闲邪屏弃,不可⼊也。
若乃正名百物,补缉四维,疏怀⼭之⽔,静倾天之害,功尤彰者饰弥焕,德愈盛者服弥尊,莫不质良,⽤成其美。
《书》⽈:“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礼记》⽈:“鸾车,有虞⽒之路也。
钩车,夏后⽒之路也。
⼤路,殷路也。
乘路,周路也。
”⽽韨⽕⼭龙,以通其意。
前史以为,圣⼈见鸟兽容貌,草⽊英华,始创⾐冠,⽽⽞黄殊采;见秋蓬孤转,杓觿旁建,乃作舆轮,⽽⽅圆异则。
遇物成象,触类兴端。
周因于殷,其来已旧。
成王之会,坛垂阴⽻,五⽅之盛,有⼋⼗物者焉。
宗马鸟旌,奚往不格,殷公、曹叔,此焉低⾸。
《周礼》,⼱车⽒建⼤⾚以朝,⼤⽩以戎。
雅制弘多,式遵遗范,宾⼊异宪,师⾏殊则,是以有严有翼,⽤光其武,钩膺鞗⾰,乃畅其⽂。
六服之冕,五时之路,王之常制,各有等差。
逮礼业雕讹,⼈情驰爽,诸侯征伐,宪度沦亡,⼀紫乱于齐饰,长缨混于邹玩。
孔⼦⽈:“君⼦其学也博,其服也乡。
”若乃豪杰不经,庶⼈⼲典,彯鹬冠于郑伯之门,蹑珠履于春申之第。
及秦皇并国,揽其余轨,丰貂东⾄,獬⾘南来,⼜有⽞旗皂旒之制,旄头罕车之饰,写九王之廷于咸阳北坂,车舆之彩,各树其⽂,所谓秦⼈⼤备,⽽陈战国之后车者也。
及凝脂布⽹,经书咸烬,削灭三代,以⾦根为帝轸,除弃六冕,以袀⽞为祭服。
⾼祖⼊关,既因秦制。
世宗挺英雄之略,总⽂景之资,扬霓拂翳,⽪轩记⿎,横汾河⽽祠后⼟,登⽢泉⽽祭昊天,奉常献仪,谓之⼤驾,车千乘⽽骑万匹。
⾄于成帝,以幸姬赵飞燕置属车间豹尾中,⼜杨雄所谓彏天狼之威弧,张曜⽇之灵旄,骈罗列布,雾集云合者也。
于后王⽒擅朝,武车常轫,⾚眉之乱,⽂物⽆遗。
25.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五·舆服
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五·舆服◎舆服昔黄帝造车服,为之屏蔽,上古简俭,未立等威。
而三、五之君,不相沿习,乃改正朔,易服色,车有舆辂之别,服有裘冕之差,文之以染缋,饰之以絺绣,华虫象物,龙火分形,于是典章兴矣。
周自夷王削弱,诸侯自恣。
穷孔翚之羽毛,无以供其侈;极随和之掌握,不足慊其华。
则皮弁革舄之容,非珠履鹬冠之玩也。
迨秦诛战国,斟酌旧仪,则有卤簿、金根、大驾、法驾,备千乘万骑,异《舜典》、《周官》。
汉氏因之,号乘舆三驾,仪卫之盛,无与比隆。
东京帝王,博雅好古,明帝始令儒者考《曲台》之说,依《周官》五辂六冕之文,山龙藻火之数,创为法服。
虽有制作,竟寝不行。
舆驾乘金根而已。
服则衮冕,冠则通天。
其后所御,多从袍服。
事具前志。
而裘冕之服,历代不行。
后魏、北齐,舆服奇诡,至隋氏一统,始复旧仪。
隋制,车有四等,有亘幰、通幰、轺车、辂车。
初制五品以上乘偏幰其后嫌其不美,停不行用,以亘车代之。
三品以上通幰车,则青壁。
一品轺车,油幰朱网。
唯辂车一等,听敕始得乘之。
马珂,一品以下九子,四品七子,五品五子。
衣裳有常服、公服、朝服、祭服四等之制。
平巾帻,牛角箄簪,紫衫,白袍、靴,起梁带。
五品已上,金玉钿饰,用犀为簪,是为常服,武官尽服之。
六品已下,衫以绯。
至于大仗陪立,五品已上及亲侍加两裆滕蛇,其勋侍去两裆。
弁冠,朱衣裳,素革带,乌皮履,是为公服。
其弁通用乌漆纱为之,象牙为簪导。
五品已上,亦以鹿胎为弁,犀为簪导者。
加玉琪之饰:一品九琪,二品八琪,三品七琪,四品六琪。
三品兼有纷、鞶囊,佩于革带之后,上加玉珮一。
鞶囊:二品以上金缕,三品以上银缕,五品以上彩缕,文官寻常入内及在本司常服之。
亲王,远游三梁冠,金附蝉,犀簪导,白笔。
三师三公、太子三师三少、尚书秘书二省、九寺、四监、太子三寺、诸郡县关市、亲王文学、藩王嗣王、公侯,进贤冠。
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犀簪导。
九品以上一梁,牛角簪导。
门下、内书、殿内三省,诸卫府,长秋监,太子左右庶子、内坊、诸率,宫门内坊,亲王府都尉,府镇防戍九品以上,散官一品已下,武弁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後
漢
書志第
三
十輿
服
下
冕冠 長冠 委貌冠 皮
弁冠 爵弁
冠 通天
冠 遠遊
冠 高山冠
進
賢冠 法冠
武冠
建華冠
方山冠
巧士冠
却非冠
却
敵冠 樊噲冠
術氏
冠 鶡
冠 幘 佩 刀 印 黃赤
綬
赤綬 綠綬
紫綬 青綬 黑綬 黃綬 青紺綸 后夫人服
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後世聖人易之以絲麻觀翬翟之文榮華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爲服見鳥獸有冠角 胡之制遂作冠冕纓蕤以爲首飾凡十二章故易曰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巛乾巛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黃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繢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天子備章公自山以下矦伯自華蟲以下子男自藻火以下卿大夫自粉米以下至周而變之以三辰爲旂旗王祭上帝則大裘而冕公矦卿大夫之服用九章以下秦以戰國即天子位滅去禮學郊祀之服皆以袀玄漢承秦故至世祖踐祚都于土中始修三雍正兆七郊顯宗遂就大業初服旒冕衣裳文章赤舄絇屨以祠天地養三老五更於三雍于時致治平矣天子三公九卿特進矦侍祠矦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
公諸矦用山龍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皆備五采大佩赤舄絇履以承大祭百官執事者冠長冠皆祗服五獄四瀆山川宗廟社稷諸沾秩祠皆袀玄長冠五郊各如方色云百官不執事各服常冠袀玄以從
冕冠垂旒前後邃延玉藻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初詔有司采周官禮記尚
書臯陶篇乘輿服從歐陽氏說公卿以下從大小夏矦氏說冕皆廣七寸
長尺二寸前圓後方朱綠裏玄上前垂四寸後垂三寸係白玉珠爲十二
旒以其綬采色爲組纓三公諸矦七旒青玉爲珠卿大夫五旒黑玉爲珠
皆有前無後各以其綬采色爲組纓旁垂黈纊郊天地宗祀明堂則冠之
衣裳玉佩備章采乘輿刺史公矦九卿以下皆織成陳留襄邑獻之云
長冠一曰齋冠高七寸廣三寸促漆纚爲之制如板以竹爲裏初高祖微
時以竹皮爲之謂之劉氏冠楚冠制也民謂之鵲尾冠非也祀宗廟諸祀
則冠之皆服袀玄絳緣領袖爲中衣絳絝 示其赤心奉
神也五郊衣幘絝 各如其色此冠高祖所造故以爲祭服尊敬之至也
委貌冠皮弁冠同制長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廣後卑銳所謂夏之
母追殷之章甫者也委貌以皁絹爲之皮弁以鹿皮爲之行大射禮於辟
雍公卿諸矦大夫行禮者冠委貌衣玄端素裳執事者冠皮弁衣緇麻衣
皁領袖下素裳所謂皮弁素積者也
爵弁一名冕廣八寸長尺二寸如爵形前小後大繒其上似爵頭色有收持笄所謂夏收殷冔者也祠天地五郊明堂雲翹舞樂人服之禮曰朱干玉鏚冕而舞大夏此之謂也
通天冠高九寸正豎頂少邪却乃直下爲鐵卷梁前有山展筩爲述乘輿所常服服衣深衣制有袍隨五時色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禮記孔子衣逢掖之衣縫掖其袖合而縫大之近今袍者也今下至賤更小史皆通制袍單衣皁緣領袖中衣爲朝服云
遠
遊冠制如通天有展筩橫之於前無山述諸王所服也
高山冠一曰側注制如通天不邪却直豎無山述展筩中外官謁者
僕射所服太傅胡廣說曰高山冠蓋齊王冠也秦滅齊以其君冠賜近臣謁者服之
進賢冠古緇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公矦
三
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兩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學弟子皆一梁宗室劉氏亦兩梁冠示加服也 法冠一曰柱後高五寸以纚爲展筩鐵柱卷執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
監平也或謂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爲冠胡廣說曰春秋左氏傳有南冠而縶者則楚冠也秦滅楚以其君服賜執法近
臣御史服之
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爲文貂尾
爲飾謂之趙惠文冠胡廣說曰趙武靈王效胡服以金璫飾首前插貂尾爲貴職秦滅趙以其君冠賜近臣建武時匈奴內屬世祖賜南單于衣服
以中常侍惠文冠中黃門童子佩刀云
建華冠以鐵爲柱卷貫大銅珠九枚制似縷鹿記曰知天者冠述知地者
履絇春秋左傳曰鄭子臧好鷸冠前圓以爲此則是也天地五郊明堂育命舞樂人服之
方山冠似進賢以五采縠爲之祠宗朝大予八佾四時五行樂人服之冠
衣各如其行方之色而舞焉
巧士冠高七寸要後相通直豎不常服唯郊天黃門從官四人冠之在鹵
簿中次乘輿車前以備宦者四星云
却非冠制似長冠下促宮殿門吏僕射冠之負赤幡青翅燕
尾諸僕射幡
皆如之
却敵冠前高四寸通長四寸後高三寸制似進賢衛士服之
樊噲冠漢將樊噲造次所冠以入項羽軍廣九寸高七寸前後出各四寸
制似冕司馬殿門大難衛士服之或曰樊噲常持鐵楯聞項羽有意殺漢王噲裂裳以裹楯冠之入軍門立漢王旁視項羽
術氏冠前圓吳制差池邐迆四重趙武靈王好服之今不施用官有其圖注 諸冠皆有纓蕤執事及武吏皆縮纓垂五寸
武冠俗謂之大冠環纓無蕤以青系爲緄加雙鶡尾豎左右爲鶡冠云五官左右虎賁羽林五中郎將羽林左右監皆冠鶡冠紗縠單衣虎賁將虎文絝白虎文劒佩刀虎賁武騎皆鶡冠虎文單衣襄邑歲獻織成虎文云鶡者勇雉也其鬥對一死乃止故趙武靈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
安帝立皇太子太子謁高祖廟世祖廟門大夫從冠兩梁進賢洗馬冠高山罷廟侍御史任方奏請非乘從時皆冠一梁不宜以爲常服事下有司尚書陳忠奏門大夫職如諫大夫洗馬職如謁者故皆服其服先帝之舊也方言可寢奏可謁者古者一名洗馬 古者有冠無幘其戴也加首有頍所以安物故詩曰有頍者弁此之謂也三代之世法制滋彰下至戰國文武並用秦雄諸矦乃加其武將首飾爲絳袙以表貴賤其後稍稍作顏題漢興續其顏却摞之施巾連題却覆之今喪幘是其制也名之曰幘幘者賾也頭首嚴賾也至孝文乃高顏題續之爲耳崇其巾爲屋合後施收上下羣臣貴賤皆服之文者長耳武者短
耳稱其冠也尚書幘收方三寸名曰納言示以忠正顯近職也迎氣五郊
各如其色從章服也皁衣羣吏春服青幘立夏乃止助微順氣尊其方也
武吏常赤幘成其威也未冠童子幘無屋者示未成人也入學小童幘也句卷屋者示尚幼少未遠冒也喪幘却摞反本禮也升數如冠與冠偕也期喪起耳有收素幘亦如之禮輕重有制變除從漸文也
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上有韍貴賤有殊佩所以章德服之衷也韍所
以執事禮之共也故禮有其度威儀之制三代同之五霸迭興戰兵不息
佩非戰器韍非兵旗於是解去韍佩留其係璲以爲章表故詩曰鞙鞙佩璲此之謂也韍佩既廢秦乃以采組連結於璲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
之綬漢承秦制用而弗改故加之以雙印佩刀之飾至孝明皇帝乃爲大
佩衝牙
雙瑀璜皆以白玉乘輿落以白珠公卿諸矦以采絲其視冕旒爲祭服云
佩刀乘輿黃金通身貂錯半鮫魚鱗金漆錯雌黃室五色罽隱室華諸矦
王黃金錯環挾半鮫黑室公卿百官皆純黑不半鮫小黃門雌黃室中黃
門朱室童子皆虎爪文虎賁黃室虎文其將白虎文皆以白珠鮫爲鏢口
之飾乘輿者加翡翠山紆嬰其側
佩雙印長寸二分方六分乘輿諸矦王公列矦以白玉中二千石以下至
四百石皆以黑犀二百石以至私學弟子皆以象牙上合絲乘輿以縢貫白珠赤罽蕤諸矦王以下以綔赤絲蕤縢綔各如其印質刻書文曰正月剛卯既決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疾日嚴卯帝令夔化愼爾周伏化茲靈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凡六十六字
乘輿黃赤綬四采黃赤紺縹淳黃圭長丈九尺九寸五百首
諸矦王赤綬四采赤黃縹紺淳赤圭長二丈一尺三百首
太皇太后皇太后其綬皆與乘輿同皇后亦如之
長公主天子貴人與諸矦王同綬者加特也
諸國貴人相國皆綠綬三采綠紫紺淳綠圭長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
公矦將軍紫綬二采紫白淳紫圭長丈七尺百八十首
公主封君服紫綬
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綬三采青白紅淳青圭長丈七尺百二十首自青綬以上縌皆長三尺二寸與綬同采而首半之縌者古佩璲也佩綬相迎受故曰縌紫綬以上縌綬之閒得施玉環鐍云
千石六百石黑綬三采青赤紺淳青圭長丈六尺八十首四百石三百石長同
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黃綬淳黃圭一采長丈五尺六十首自黑綬以下
縌綬皆長三尺與綬同采而首半之
百石青紺綸一采宛轉繆織長丈二尺
凡先合單紡爲一系四系爲一扶五扶爲一首五首成一文文采淳爲一
圭首多者系細少者系麤皆廣尺六寸
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服紺上皁下蠶青上縹下皆深衣制隱領袖緣以
絛翦氂蔮簪珥珥耳璫垂珠也簪以瑇瑁爲擿長一尺端爲華勝上爲鳳皇爵以翡翠爲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皇后謁廟服紺上皁下蠶青上縹下皆深衣制隱領袖緣以絛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爲山題貫白珠爲桂枝相繆一爵九華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爲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爲華云
貴人助蠶服純縹上下深衣制大手結墨瑇瑁又加簪珥
長公主見會衣服加步搖公主大手結皆有簪珥衣服同制
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爲緄帶各如其綬色黃金辟邪首爲帶
鐍飾以白珠
公卿列矦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
尺爲簪珥入廟佐祭者皁絹上下助蠶者縹絹上下皆深衣制緣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蠶衣爲朝服公主貴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錦綺羅縠繒采十二色重緣袍特進列矦以上錦繒采十二色六百石以上重練采九色禁丹紫紺三百石以上五色采青絳黃紅綠二百石以上四采青黃紅綠賈人緗縹而已公列矦以下皆不得服諸古麗圭襂閨緣加上之服建
武永平禁絕之建初永元又復中重於是世莫能有制其裁者乃遂絕矣
凡冠衣諸服旒冕長冠委貌皮弁爵弁建華方山巧士衣裳文繡赤舄服絇履大佩皆爲祭服其餘悉爲常用朝服唯長冠諸王國謁者以爲常朝服云宗廟以
下祠祀皆冠長冠皁繒袍單衣絳緣領袖中衣絳絝 五郊各從其色焉
贊曰車輅各庸旌旂異局冠服致美佩紛璽玉敬敬報情尊尊下欲孰夸華文匪豪麗縟
後漢書志第三十。